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100字

2022-05-30 09: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100字

  《大秦帝国(精华版)》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4.80,页数:1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一):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秦孝公的胸怀与格局远超常人

  第一次尝试阅读长篇历史小说,就选择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年代——秦朝,而这套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所著的《大秦帝国》精华版也在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在河西少梁山,秦魏两国交战,结果两败俱伤:秦国主帅秦献公赢师隰被毒箭所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俘获。就在魏国绸缪营救主帅之际,秦军已全部撤回栎阳。 在秦国栎阳宫内,重伤的秦献公赢师隰抓紧时间安排身后事:立次子赢渠梁为太子,密谈激励长子赢虔立下兄弟同心并终身辅助赢渠梁的血誓。安排完国政大事,秦献公便喷出一口鲜血,溘然逝去。 太子赢渠梁随即继位,史称秦孝公,继位后赢渠梁即命上大夫甘龙主理国政,将兄长赢虔升至左庶长,总领秦国兵马。由上大夫甘龙、长史公孙贾,合署主持公父国丧大礼。 安顿好朝臣国人,赢渠梁又马不停蹄来到骊山军营,与魏国丞相公叔痤进行密谈,不仅只字不提杀父之仇,而且还愿意以让出函谷关为代价,换取两国间暂时的和平相处。 三日后,秦孝公又以护送魏王特使的礼仪送走了公叔痤,随后秦孝公又陷入不安当中:魏国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提议?而自己又该如何跟朝中大臣和秦国百姓交待。 对于第一个问题,赢渠梁并不是太过担忧,因为函谷关是三秦大地和东方最为重要的分界点,对于秦魏两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再加上公叔痤本就是魏国主和一派,更容易被说服。 赢渠梁更担心的是第二个问题,因为秦献公刚刚在与魏国对战中过世,此时与魏国谈和无疑让很多秦国大臣尤其是左庶长赢虔心理上难以接受。而函谷关一向被认为是秦国的国命之门,一旦丢失,秦人就如同袒露胸口迎着敌人的长矛利剑,举国难以安稳。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函谷关位处黄河骤然东折后的南岸,东起崤山,西至潼水渡口,莽莽苍苍长约一百余里。峡谷两岸高峰绝谷,峻阪迂回,一条大道在谷底蜿蜒曲折,是山东——崤山以东通往关中的唯一通道,因其纵深有如长匣——函,时人称为函谷。 在当时,主要的军队组成是步兵和车兵,车兵的行进速度快,攻击力强,但是对于交通有很高的要求:道路不能太过于狭窄,否则行动迟缓很容易被伏击。 函谷关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地形,只需要秦国派遣少量的军队驻防,以弓箭袭击就能造成敌军的大量伤亡。再将主力军队趁敌人失败时期出击,就可以重创敌军。 不过秦国的敌人主要就是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这也是函谷关的最大价值。没有人可以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本土,也没有人可以回避掉函谷关的险峻。所以,函谷关的地位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其次,从心理上来讲,函谷关甚至可以称为秦国的生命线,是公父赢师隰率秦人欲血疆场夺回来的,它既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也是秦国向东扩张的出发地,同时还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对秦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既然函谷关对秦国有着如此重要的军事意义,那么赢渠梁为什么还要用函谷关来跟杀夫仇人魏国丞相公叔痤谈判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秦献公刚刚过世,秦孝公是新君继位,兵马大权又都掌握在兄长赢虔手中,此时如果重用军队去打仗,无疑是给了赢虔树立威信,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容易让赢虔功高盖主,从而不服秦孝公管制,引起内乱,给外敌入侵留下隐患。所以为了稳固内政,秦孝公必须与魏国谈和,而谈判对象公叔痤正是主张和谈一方。 再来看,魏国与秦国的连年战争本就是秦献公一手发起,原本魏国的劲敌是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但因为常年与秦国纠缠,不能脱身,本已经让魏国很是头疼,如今献公过世,新君主政,又愿意主动提出休战,本就顺应天意,再加上函谷关对于秦国很重要,对于魏国来说同样是其期待已久的领地,魏国在这样一个天大利益的诱惑下,自然是很难拒绝秦国的谈判诚意。 第二点,虽然秦人骁勇善战,但因为连年战争再加上新君继位,此时的秦国在七国当中正是最小最弱最乱之时,其余六国已然开始密谋如何瓜分秦国,一旦结成联盟,秦国将不堪一击。 所以只能通过单独谈判,并且许以重利,才能达到瓦解六国联盟合约的目的,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给出足够的利益,才能让其见利忘义,为秦国换回一点修养生息的时间。 经过综合考虑,年轻的秦国国君不得不忍痛割爱,愿意让出函谷关给魏国,而这一决定让身为俘虏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也是大为吃惊:“秦公不记杀父之仇?”“父仇为私,和战为公。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惩罚。” 短短几句话,让公叔痤暗自赞赏。一句公私分明已将大局料理清白,可真正能够完全放下并且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此时的隐忍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丝休养生息的时间,不为图一时之快,让自己的国家彻底走向灭亡。 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日后重整山河必将强势回归,那时才是真正的胜利,而这也正是赢渠梁身为君主的胸怀与格局。这也是我在看了《大秦帝国》精华版楔子篇后所学到的第一个人生经验:不被眼前得失迷了眼睛,着眼未来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二):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更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读史使人快乐!

  前言

  读了孙皓晖教授的《大秦帝国》,感觉写得很好,不愧为历时十六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说内容删减了很多,但是主线却更紧凑了,称之为精华版,尤为贴切。

  看到商鞅变法这章节,可以说它是秦国的转折一点不为过!书中对商鞅的刻画甚为精彩!

  1

  君莫过于孝公,臣莫过于商君。

  对于商鞅,历史上褒贬不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那时候还地属雍州,处“西陲边地”,为周王朝戍卫西疆,和西戎之间战争不断,可谓是国弱民穷;这还不算,在中原六国的眼中,西秦由于偏僻,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还被当成蛮夷来看待。殊不知,这却是商鞅变法的最为肥沃的土壤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深感秦之衰败之象,于是年轻的秦孝王下了一道著名的《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一时间名士蜂拥而至。其中就有商鞅!

  2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他不喜欢儒家?按理说自周礼盛行以来,“礼”法成了当时的主流,加上春秋孔孟之道的“儒道”成风推波助澜,“礼乐”已经成为当时主流的风尚。

  其实根本在于西周灭亡,周王朝东迁,“礼乐”的日益式微。到了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伐不断,儒道周礼对于人们的约束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只能是靠“法”来变革。而商鞅正是看到了法家代表李悝、吴起在实施“法”对于魏国和楚国的巨大作用和成就,所以,他专心研究“法”,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效仿。

  历史注定了商鞅在魏国不被重用,因为在当时,魏国当时学术之风盛行,加上有前代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的环境下,作为后辈的商鞅之学哪里会有出头之日?所以公叔痤向魏惠王引荐失败也是正常!

  那如果商鞅去楚国呢?只能说他会死得更快,因为楚国贵族权势极大。肯定不会让他实施变法的,他的偶像吴起就是因为被贵族阻挠,群起攻之而毙亡的。

  3

  是历史成就了秦国,也是秦国成就了商鞅的万世英名(虽然说后来他还是被贵族陷害车裂)。

  当秦孝王的《求贤令》一出,商鞅闻讯就到了秦国!所以说,商鞅的成名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秦国地处偏远的西北之地,受礼制影响较小,加上和西戎间战争不断,所以“秦人尚武”,开玩笑,不尚武的话早被西戎给灭了。另外,由于秦军常年打仗,骨子里对于“法令”自然有天然的敏感,令行禁止是有相当体会的。加上秦孝王已经看到了秦国的孱弱,所以变法的决心很大。

  这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商鞅在秦国实施心中的“法”,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和场地!他用前所未有的一种方式(改良和深化李悝、吴起变法中的得失),对过去的“法”进行彻底改革,最终让“弱秦”崛起,成为了“强秦”。

  4

  经典的“四会秦孝王”很多人说是商鞅和秦孝王的相互试探,不如说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做戏!一场做给天下人看的戏。

  四场面试,古往今来也是少有的,秦孝王却是四场面试。这四场面试,让秦孝王看到了商鞅的学识深厚,也让商鞅看到了秦孝王的迫切需求。

  现代社会也只是投简历,笔试和面试三步式招揽人才。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在第一步投简历的时候,不对感觉的就直接给毙了,哪里还会给第二部笔试的机会?所以秦孝王给商鞅四次机会面试,说明其实在第一场面试的时候就已经看上商鞅了。只不过既然是求贤,那么唱戏当然是要做全套的!

  不然《求贤令》张贴出去还有什么用?

  5

  变法维艰,商鞅初行变法一年,秦民都说法令不好使。偏偏这个时候。太子来个“神助攻”,他犯法了!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于是这个“杀鸡儆猴”的操作,使得秦民也不得不服从新法。但商鞅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了他最后成为“替罪羊”、“殉道者”的缘由和导火索!

  商鞅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起来。对商鞅的历史功绩,汉代的政论家刘向是这么给总结的:“秦孝公保般函之固,以旷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6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说商鞅用力过度,最终却是害了自己,其实,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就是需要商鞅这样的措施大刀阔斧和下猛药来进行改革。才能快速让秦国的国力接近其它六国。

  其实,商鞅这也是在赌,他的骨子里也是希望有一番作为,也想改变战国的格局的。只不过得罪太子这个这个意外最后却要了他的命;另一个意外是,秦孝王的早死,秦孝王正值壮年却去世,使得他一下子失去了最为有力的靠山。所有的新仇旧恨一下子迸发出来,所以,他只能当一个“殉道者”。

  他死后,他的“法”并没有废除,而是继续执行,引导秦国一路向前。这也说明他的死,不过是继任的太子(惠文王)出于旧仇,还有为了浇灭贵族们的怒火而已。

  一百年后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意思就是说秦国得以兼并六国,都是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努力啊!

  7

  至于史太公在《史记》中评价商鞅是刻薄少恩者,那不过是他作为“刑法”的一个受害者和儒家的坚定拥护者的角度来描述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而没有秦孝公的招揽放手使用,也没有商鞅的青史留名了!

  我是阿威,认真读史,好好说史,菜鸟评史,不过是随心所欲而已!谢谢阅读关注!

  《大秦帝国(精华版)》读后感(三):《大秦帝国》同样是孩子,为何父亲让小儿子渠梁继位,算计大儿子

  有句话这样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对于父子来说,儿子都是亲生的,对哪个袒护,对哪个算计,全凭意愿。

  就如同《大秦帝国》中的父亲秦献公对小儿子渠梁的爱一样,而算计了大儿子赢虔一样。

  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有一场恶战,出战的是魏国的大将公叔痤和秦献公,两军斗得是两败俱伤。

  秦献公被毒箭射伤,而公叔痤被俘。

  中了毒箭之后,秦献公自知命不久矣,让自己的大儿子赢虔立下血誓:若负君弟,天诛地灭。

  同样都是孩子,秦献公对大儿子可谓算计颇深,而对小儿子则是呵护有加,恐吓完大儿子后,赶忙安排小儿子赢渠梁继承王位:

  渠梁啊,公父的路,已经走完了,公父原未立你为太子,是想不让你过早招风树敌。目下,你已经过了加冠之年,二十一岁了,公父确认你为太子,即刻即国君之位。

  临终之前,他叮嘱赢渠梁三件事:

  第一件事,不能急于复仇,秦国已经打得太穷了,要卧薪尝胆,富国强兵,不要学公父老打仗;

  第二件事,要善待臣下,尤其是世族元老,不要轻易触动他们;

  第三件事,要兄弟交心,不得交恶。

  不得不说,秦献公很明智,也很有远见,他把自己戎马一生失败的经验总结,叮嘱儿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还特别强调了同德容易,同心难,大德大节,求同更难。

  说完这些遗言,秦献公便一吐鲜血吐出来。此时内部开始混乱,大家都忐忑不安,尽管继位的是赢渠梁,但其哥哥赢虔手握兵权,而且带着人马来到了朝堂,这阵势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与危机重重。

  令人吃惊的是,赢渠却用着粗哑的声音说:

  只见赢渠梁头戴黑玉冠心,从容进入政事堂。大臣还沉浸在吃惊和惊恐中,竟忘记了拥立新君的大礼。

  看到大家对新君的不恭敬,赢虔脸色铁青,高声怒喝:国君遗命,新君即位,谁人不从,有如此石。

  说完便用宝剑将门前的石柱劈成两半,吓得众大臣赶紧说:拥戴新君,新君万岁。

  而上大夫甘龙则谄媚道:

  不过赢虔并不乐意,大吼一声:

  读到这里的时候,也松了一口气,在《大秦帝国》中并没有出现为了帝位,兄弟残杀的场景,对于赢虔来说他也是真心辅佐弟弟赢渠梁。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这也是大秦能够兴盛的原因之一:人和。当人心在一块时,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不仅如此,赢虔作为哥哥,对势单力薄的弟弟继承帝位不仅没有意见,还全力用自己的权势为弟弟扫平障碍。

  此手足情深,让人很是敬佩,同时作为长哥,他并没有干涉过赢渠梁的抉择,还100%的信任和支持他。

  就连害死父亲的凶手公孙痤,赢渠梁不仅没有难为他,反而放了他回魏国,并说:父仇为私,和战为公。

  赢渠梁不仅放了公孙痤,还把石门之战以前的疆土,河西之地都还给了魏国,这是赢渠梁的远大格局,也是他给秦国的缓兵之计。

  也正是听了父亲的遗言:以和为贵,休战恢复国力。

  想到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时的秦国,连年征战,国家没钱,人民生活贫困,赢渠梁也认识到了当下最重要的是停止战争,恢复国力。

  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用宫内所有的钱和大臣那募集的金子和首饰,去贿赂各国的大臣,延缓他们攻打秦国的计划;

  第二件事是招兵买马,而卫鞅就是这时来到秦国的。

  为了能让秦国富强,秦国公赋予了卫鞅特权,无论王公贵族,一旦有犯错,一样受处罚。

  而卫鞅便拿着秦国公的号令,开始了变法。但变法过程中触动了太多上层官员的利益,但他刚正不阿,手段凌厉。

  最终通过变法,让秦国极为富强,但同时也因为变法触动了少数人的利益,以至于让王室的人对他恨之入骨。

  相比个人利益相比,卫鞅的事业心更强,也是他这样的固执和坚持,以及秦国公的放手与信任,让秦国极为强盛。

  就像作者在《大秦帝国》精华版小说的引言中写道:

  这是孙浩晖对大秦的评价,也是将大秦如何从一个弱国,穷国,一步步统一辽阔的国土,高度集权和军事扩张的一个帝国时代。

  同原版《大秦帝国》相比,精华版《大秦帝国》更加简洁,读起来也更惊心动魄,更加精彩,是一部集知识,趣味,过瘾,同时涨知识的历史小说。千万不要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