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10篇

2022-03-20 11:1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10篇

  《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由黄健中 / 延艺执导,侯勇 / 王志飞 / 卢勇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一):人生大戏,谁主沉浮

  自己第一部认真、有思考看完的中国电视剧,给予自己的很多人生为人做事上的思索,也很有必要好好的总结下这50集电视。

  我想,古往今来,但凡伟人或有大的成就者,必然有很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与10000小时专家理论很吻合,商鞅的蛰伏和等待时机不失为一条静候的路,这与“飓风过岗,唯伏草存”确有一丝丝的差异,都是好的战略,没有对与错,只有时机的选择对了没有。没有很深的沉淀,必然没有往后20年那么长久的坚持。剩下来的就是等待那位的出现。

  君臣的结合,乃千古之奇迹。但并不能猴急。做大事者,不能沉住气来,定然不能立得住以后的沉落和起伏。商的几个试探,乃是需认真学习与时刻铭记的。不管是知遇之恩人,还是人生之知己,得相敬如宾,才能共成大事。而立之年之前的磨练和积攒,便是盛年时候挥霍的资本。二十年变法的痛快和贯彻,是一个有梦想和志向的人所幸福的。但商鞅的一个英雄之举,使变法很快的贯彻、严格的执行下去,也为日后埋下了失败(个人)的伏笔。成也英雄,败也英雄,个人主义对于大局的影响也是太大。

  最后最后,便是博弈,官场、几种势力的角逐,能看得出来谁才是最后的优势者。中国人,会围棋,一切的一切,也是围棋的道理,逐渐建立各种优势点,然后再起势。历史中的任何一种人物,都没有模范的能力和必要,但他们处理事情,为事的道理确实我们所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的,能这样的从大局上看个人的成败一种较easy、很爽的事。但也会给我们一种警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时常走出来看看。

  历史(History): Hi Story. 讲述者不同,自然角度不同;听者不同,自然得道不同。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有点智力+努力(勤奋)+很高的情商(需要时刻的磨练)必然成就一番或小或大的大事。

  --------------2013/01/23 于南京Nanking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二):瑕不掩瑜,弃瑕取用

  看完这部剧我也是颇受震动,在动笔之前,我把所有的剧评不论褒贬基本都看了一遍,诸位作者见解皆有与我不谋而合之处,深为敬服。看完诸位作者的评价后我也颇有想法,在此基础上我且一一试言之。在此我先试着归纳出众人最关心的几大话题:

  1.剧情与史实

  2.简明与拖沓

  3.真情与矫饰

  先随便谈谈剧情与史实的矛盾。剧中确实有多处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不符的地方,如许多原本不属于商鞅的功劳被安置给商鞅,商鞅变法的意图由单纯的中央集权变为高尚的造福人民,动机由单纯的建功立业的平常心变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秦国百姓对商鞅的憎恶变成爱戴甚至崇拜,还有一些读音和历史常识的失误等等。我个人也是希望反映历史的电视剧与历史有尽可能多的相符之处,也希望电视剧中展现严谨的治学之风,但这只是一部分,或者说是一条门槛,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把握住主线,历史符合程度这个评定因素便可不再过多计较,若对历史符合程度过于纠结,便会陷入刻板生硬的僵局之中。以愚意度之,大秦帝国的历史符合程度已经达到标准。凭据有三:剧中的场景礼仪装扮对话等设计足以将观众带入遥远的战国时代,这是其一;涉及主线的人物情节大体不差,这是其二;一些本无法考究的细节想象得合乎情理,这是其三。我认为历史剧首先应该给人带来历史感,让人认同这部剧是在讲历史。剧中房屋内光线昏暗,自然光线运用较多,符合古代照明;没有鲜艳夺目光彩亮丽的服饰,没有高对比度,且色彩基调古朴典雅;街景和殿堂布置得当,变法前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秦国的宫殿,哪个是魏国的宫殿。我尤其喜欢片头曲mv的最后一幅画面,长亭古道,夕阳西下,二人相随,沉重的钟声与号角响起,更显历史之厚重。剧中不乏雅乐伴奏,商君与太子相互行礼时的古琴插曲与上古谦谦君子之风相映成趣,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第二点就不加详叙。那场使英主强臣走到一起的谈话细节合情合理,展现了法家的博大精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有隆中对之风;稷下学宫法儒之战的性本恶之说则是发人深省,法儒之战的情节虽天马行空但颇有真实感。

  我还以为,这部剧站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上叙述这段历史,商鞅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部分情节的改动皆归因于此。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后世评价多少带有偏见。对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看完之后自然有可能把历史上真实的商鞅认定为一个完美的人物。而对于学习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所了解的历史中被定格为冷酷狡诈的商鞅与这部电视剧中高尚完美的商鞅相辅相成,或者说会发生中和反应,使人们对商鞅的执法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其本人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从而更加中立地对待历史人物,减少偏见的产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电视剧中商鞅的形象的确有不真实的地方,然而不足以因此责之。历史学习向来忌讳偏见,精通历史的较高境界便是在分析研究中摒弃“七情六欲”,用中立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历史人物。顺便扯一扯,我认为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的对历史的叙述尚不完善,如义和团的英勇作战被描写得很生动,而义和团迂腐陈旧滥杀无辜的事实却被一笔带过,死在义和团手上的人中不仅有为非作歹的外国人,也有在中国兴办大学倡导教育的传教士和老弱病残孕,甚至会说英文的中国人,而在历史老师讲课时提到这一点之前,之前看过教科书的我竟对此全然不知。同样,教科书上北洋军阀是专制独裁的象征,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北洋军阀时期民族工业大为振兴,各党派百花齐放,包括共产党的创立,都发生在这段时期。而且,北洋军阀时期政府极为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甚至超过现在,若有地方官员的府邸建得比当地最高级的学府的教学楼要豪华,这个官员便要被枪毙。

  又或者说,完全可以不把这部电视剧当作历史看待。铁腕以执政,明断以当权;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特立独行,谈笑风生。商鞅的这种形象显然是理想化的。对待剧中的商鞅,完全可以像对待李白那样,因为他就是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形象。

  我深感大秦帝国剧情桥段之弊端,像一些感情戏十分拖沓,尤其是赳赳老秦那首歌出现频率有些离谱。然并无大碍,因为进度条掌握在我们手中,且跳过桥段后不仅节省时间,更使剧情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我觉得大秦帝国中的君臣之情是值得为之动容的真性情,而非创作套路。且看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设定,都有些木讷,都有些憨厚,都大智若愚,都洒脱不羁,他们之间的情感流露,定会动人。秦公朴实得像个农民,却拥有似海的胸襟。还记得田常之死:田常向秦公深鞠一躬,高声道:“田常身为稷下名士,非但作《恶政十陈》,且鼓动士子离开秦国,然则秦公非但不以为忤,反以国士待我。人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田常当以一腔热血,昭秦公之明!”然后就躺在了秦公大怀里。还记得秦孝公即位不久和嬴虔闹矛盾,秦公说:“大哥要是真不解气,就打我一顿好了。”还扯了一堆儿时的温馨回忆。商鞅汇报结案时滚下山坡被秦公一把抱住。总之,秦公的怀抱里,商鞅躺过无数次,田常躺过一次,还有许许多多他至亲至爱的人。。。【画风陡变】原来这就是爱的抱抱。。。这部剧里商鞅简直就是吃货的形象,经典名言:“民以食为天。”给我的感觉就是《商君书》全讲秦国美食都毫无违和感。。。两个人怎能不流露真性情呢?这就最好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相比之下,后世的君臣关系因为儒家思想的大肆渲染,蒙上了一层迂腐的色彩,使真情被束缚在教条中,变得何其刻板。试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君臣的鱼水情扭曲成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诚惶诚恐,虽说是真情,但滋味总是不一样。

  把爱传出去,把基友带回家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三):刎颈之交

  说的就是孝公跟商君。

  其实从一开始的铺排就可以看出,那是一个与我们现在大相径庭的时代。

  战场上,有八十岁老翁,也有八九岁稚子,他们保卫国家,义无反顾。

  论战台上,在魏国的土地,对当下局势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大盘灭国棋下,大富大贵的魏国也能被积贫积弱的秦国打败,怪不得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当时的言论自由简直到了一种完全无拘无束的境界。

  听历史曾有人说过,为什么最后秦国能一统天下?因为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无数代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基本没有差劲君主拖累国家。

  孝公之于商君,是明君遇到贤臣,伯牙遇到子期,知己难觅呀!所以孝公死前为商君做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而商君也能理解孝公并为了秦国的将来甘愿赴死(虽然这部分属于杜撰,但我还是欣赏并喜欢这样的结局)。

  儿女之情,纯属锦上添花,其实没有也并不能影响整体的发展,但加上这一部分,才属于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看很多人说史集中根本没有白雪,没有玄奇,但我们也知道,历史是男人的历史,除了最出名的吕雉、武则天、慈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女人们,简直凤毛麟角。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你没见,不代表不存在,历史也不是一家之言。

  全篇看来,真是觉得孝公与商君才是主CP啊,不过孝公的气度,智慧,才能也足以吸引一群有志之士为之赴死。就连老对头老甘龙都在他死后流泪,感慨欣赏心疼孝公,多伟大的人格魅力!

  要去继续第二部啦~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四):43集观后感:

  1.战时之法,从重处罚,从丰奖励。其用意是求时局的稳定,至少是战争以外治国的安稳,不至于政权被颠覆。

  2.一个中年的太子,对一个权力中心的人物做到毕恭毕敬。可能有两种原因:权力还不在手中;确实从内心崇拜此人。

  3.依老太师甘龙的说法,像没头苍蝇乱撞乱飞,也是一种麻木的表现。

  4.位高声自远,没有处在权力中心时,说什么并不重要。

  5.纵然天命所归,仍需人事努力。沉迷于天象、占卜,非但荒唐,而且丧志。天象从来不垂涎弱者,而是强者的光环。

  6.赢虔为何如此重要,连甘龙老太师都这么认为?是他在旧势力中所积累的威望,还是因为他被新势力刑罚过,积累了怨恨,指待复仇。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五):商鞅的那个黄金时代

  凡历史课本里提到春秋战国,都少不了“百家争鸣”这样的字眼,学生时代的我对此并无在意,直到我看到了《大秦帝国》。

  用一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这部长剧之后,我才终于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然而那个美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我开始怀念那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我怀念那个能够并且乐于接受不同思想的社会,怀念那些心怀理想周游列国以求施展抱负的士子,怀念那些求贤若渴又勇于开创的领袖……

  《大秦帝国》讲述了秦孝公时期秦国由弱变强的整个变法过程,这部长剧的主角,正是那个位列《中国六大政治家》(梁启超编于1911年)和“中国六大丞相”(柏杨《中国人史纲》)的大名鼎鼎的商鞅。

  秦国终于强盛,而商鞅却死于极刑,他的下场太过惨烈,以至于后世之臣子对“变法”二字噤若寒蝉。尤其是在汉朝罢黜百家之后,固步自封的儒家统治了主流思想,后世王朝轮替几千年,再也没有一个臣子敢如商鞅般进行深彻的变法,当然,也再也没有一个君主能如孝公般给予变法之臣如此之信任。

  那个灿烂的时代,如今也只能在历史里追寻了,呜呼!

  http://blog.windstyle.cn/2010/11/02/shagnyang-and-that-golden-times/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六):弘扬国学的战略资源

  如果是架空历史的话,此剧定为五星。但孝公并非肯讲王位给商鞅,商鞅也并非尽公不顾私,节俭奉公之人。但此剧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剧,实在很精彩,很难得,可为后来者做表率。如同老三国、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不必情节如何好,关键是注意人物、场景、服饰等的还原,可奉为圭臬。后世再找各个历史时期的视频,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一直以来,先秦的历史剧缺失,现在技术和资金都到位了,拍出这么高水准和讲究细节的历史剧,实在是好。

  所以,打个四分。

  本剧中,有许多可以直接做文化普及的,可以当做弘扬国学的战略资源来用——

  秦国和魏国的上朝场景。

  秦魏交战的布阵,各国军队的战法。

  魏国都城的繁华。

  齐国稷下场景。

  齐威王迎孟子于稷下论战。

  秦孝公访贤。

  秦孝公拜相。

  诸侯春耕大典。

  祭祀大典。

  墨家总院风采。

  秦国行刑全程。

  宗族社会与政治的关系。

  ……

  其实还有许多,这些都可以单独截取下来,挂到网上,以俟后世之君子览焉。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七):50集观后感:

  1.商鞅一生贵人许多,当然,其个人的大才吸引了贵人相助。最后一位老师公孙痤,白圭之女白雪,国君秦孝公,秦国公主莹玉。

  2.我深感,公主莹玉才是商鞅之妻,50集看下来,一直在思谋略之事。这一集,我看到商鞅的爱情所在,感动流泪。

  3.旧势力中内讧不小,本想分豆,末了估计谁也捞不着。

  4.我脑海中的老太师,因为利益、权力会想杀商鞅,但是仅此而已,不会落入私仇,那不是大智谋的人所为。

  5.后期大智谋还在老太师甘龙。他顺势而为,推崇新政,不改变秦法。既拿回自己的利益与权力,又与时势相吻合。而其它旧势力一味讲复辟,只图虚名,不讲实际,蠢。

  6.商鞅成为一种法度的代表,而法度又是被人既恨又爱,当然恨的成分多。

  7.我不喜欢最后两集的老太师甘龙。但有大智慧的人,必有大胸襟。而此时的甘龙只有小人得志的样子,让我失望。

  8.赢虔说的有道理:秦惠王赢驷怕商鞅,所以商鞅辅佐他,久比生乱;赢驷从小跟随赢虔,赢虔辅佐赢驷,必不会生芥蒂。

  9.老世族对商鞅所做的事,都是有违秦国法度的。这也就是秦惠王惩处老世族所依的法。当局者迷,老世族返回权力中心就迷糊了。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八):最好的秦孝公

  前前后后差不多看了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不得不说是品质非常高的一部国产电视剧,几年后再看依然觉得震撼人心。

  整部剧的质量都非常高,美中不足是在节奏的把控上,前期秦孝公和商鞅组CP花的时间好久。。等的心急,后面孝公死了之后又有些拖剧情,最后一集商鞅之死,拍得蛮唯美的,算是找补回来了。

  最喜欢的角色应该就是秦公嬴渠梁了,演员本身非常出色,把一个君王从登基到变法到不久于人世,各个阶段都演绎的很到位,首先演员的声音非常有优势,忠厚有力,其次角色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唯一有点受不了的是离世之前,哭戏有点太多。。苦情戏看的有点别扭

  商鞅作为第一男主,我只能给个8分。。演员念台词太过抑扬顿挫,稍显做作了些,以及和秦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老来的商鞅和年轻时,很多地方并不能看出这个人成长成熟和蜕变。只能说演员本身的演技水平忽上忽下,时而特别振奋人心,时而让人不忍直视。。。不过变法成功后,他的治国智慧还是蛮有魅力的,brightness is sexy

  白雪,女主,戏份不是很多,前期打情骂俏的部分让人很想快进,后面劝商鞅娶公主那边略狗血。。maybe作者塑造这个角色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英雄必须有个美人相伴?不过,高圆圆本身还是很美很美的,演技也是在线的

  荧玉,配音始终给人一种咋咋呼呼的感觉,老来也是如此,但即便如此,人物本身的性格形象非常讨喜,最后的蓝田玉棋子真的是催人泪下。。。我想说,商鞅你配不上这样的好姑娘

  甘龙,非常复杂多变的一个人,这样的角色比起商鞅一味的高大全,反而更有看头,和杜挚的CP也有不少笑点。老太师毕竟是活到了第二季的人,智慧和手段还是有的。

  嬴虔,也是很有个性的一个角色,前期像张飞,一腔热血为秦国,后来黑化了以后,从鲁莽变腹黑,也是蛮狠辣的。对于他对商鞅的报复,也是可以理解吧

  嬴驷,成年后的嬴驷是演员中演技最差没有之一,又黑又丑,表演全靠一张嘴也就算了,表情也是别扭无比,连自己的五官都管理不好就出来演戏了,不知道导演组怎么选的人,还好第二季换人了。嬴驷这个角色在第一季里面存在感不是很强,但如果换个好演员的话,会饱满很多。

  景监,全剧最累没有之一,勤勤恳恳老黄牛,永远是秦孝公X商鞅CP中的第三者。看到最后垂垂老去的上大夫,心中只有四个字,心疼景监。。

  樗里疾,颜值担当美男子,是我喜欢的类型嘻嘻,但是查不到演员是谁。。

  老太后,不愧是表演艺术家,表情台词都非常到位。。。一个心慈又心狠,识大体又心存怜悯的老太太

  魏王,承包了全剧90%的笑点,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没上线,甚是思念。尤其是和庞涓公子卬对话时,好玩的不要不要的,分分钟吹胡子瞪眼给你看,演员的声音台词非常有特色,演技也是满分。不过就人物本身来说,魏王虽算不上明主,倒也不是昏君,只能说战国时期人才太少,而魏国本身很强大,秦国生于忧患而强大,魏国死于安乐也是正常吧

  公子卬,战国第一逗比,倒也蛮会附庸风雅。只能说,大将军大元帅不适合你哦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九):36集观后感:

  1.终于明白何为“大局已定”,“大势已去”。而人在大局面前做的事情,是“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2.马背上的民族,不可小觑。

  3.公子卬这个筹码不重,当然,商鞅并没有打算魏国会用公子卬换领地。

  4.魏国太重礼仪,而不讲实效。秦国则不同,杀敌奖爵。礼仪究竟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和平年代才有其大用处。上升到企业制度来看,制度的制定颁布是否可以提升效率,还是会阻碍企业发展。

  5.人需要一点霸气,即使霸气外露。

  6.“斡旋”也是一种才能与力量。

  7.魏国太子权衡处事的能力不弱,胜于公子卬。

  8.魏国老将军用自己的性命,最后成全了自己的下属。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十):血染的思想

  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在就义前留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并甘为“革命”作流血的先驱者。商鞅也为自己的理想流血了。

  《大秦帝国》是一部很特别的电视剧,既具有普通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又满载着法家的思想精华(又不同于纪录片)。全剧(第一部-黑色裂变)改编自孙浩辉同名小说。

  最引发我思考的,是剧中“太子杀人案”(姑且这么称呼)的故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太子府库进粮中,白县新里正白亮遭人陷害(都是甘龙一手策划的),好粮被以次充好,秦国太子嬴泗盛怒之下,杀了白亮,又带军队去白村杀了三十三口精壮。官逼民反,孟、西、白三族欲交农反秦。卫鞅秉公执法,平息了民怨。但依照秦国新法,太子首傅嬴虔(秦孝公的长兄)被处劓刑,太子右傅公孙贾被处黥刑。太子也被流放山野。

  这个案子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明眼人都知道明明还没有查完呢,背后的黑手也没被就出来呀。

  1.故事还有另一种编法

  按照现代的法制程序,上面的案子尚未办完。调查取证过程未走完。其实,如果按正常程序走的话,甘龙一伙很容易被查出来,并绳之以法。这样好像就天下大白,惩恶扬善了。而且嬴虔、公孙贾和太子也可酌情减刑。

  但卫鞅并未如此执法。问题不是他没有发现这个黑手,剧中有下属多次提醒他追查(其实早在渭水大刑后,景监就提醒过他)。但是他就是不查。至于为什么,这是最关键的,是先秦法家有别于现代意义法律的巨大差距。

  (现代意义的法律的基本点是民主,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产物。而法家毕竟是维护封建君主制的,法(刑法)是官方制定,不能议论的。这是二者本质的差别。这种“法”是明文规定,公开宣布,坚决执行。所以商鞅不是不愿意惩处幕后的黑手,是制定的法不允许这样做,他自己最后也作茧自缚。)

  2.为何不惩恶扬善

  从电视剧的主旨角度,好像这样的故事并没有提倡惩恶扬善,最后貌似“善人”的卫鞅被处车裂,而老奸巨猾的甘龙接管了秦国。

  当然也要弱弱地问一句,为何要惩恶扬善。貌似这样的电视剧更具有教育意义,毕竟中国是一个“尚德”的社会。所以我们很小就爱把电视剧中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好报,恶人被惩罚才是好的结局。然而《大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它取材于小说,非常遵照史实(《史记》《战国策》的记载和里面的故事基本一致)。这才是非常宝贵的一点。而这样的故事结果正是法家思想的特征体现和最终宿命。

  3.血染的思想(商鞅车裂,是死于自己的学说,但死得其所)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面对礼坏乐崩的东周,儒、道、墨三家给出的是‘救世的药’,即仁爱、无为、兼爱。而法家给出的是‘杀人的刀’。”刀是不能顺便给的,可以杀人也可伤己。

  孟、西、白三族械斗被处700人死刑,渭水大刑,“渭水尽赤”;嬴虔由于对太子失教失监,被处劓刑;又如,“弃灰于道者被刑”,就是你把这个垃圾倒到马路边上要受刑。刑法过严,执法过酷,是商鞅法令的自身问题(司马迁《史记》也对刑名法家持批评态度,大骂商鞅“刻薄少恩”)。

  还有更好笑的,最后商鞅逃难到一家客栈,老板由于遵照“商君之法”,怕被连坐而不收留他,他叹道:“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所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学说。

  然而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他们虽都死于非命,但死得其所。秦国依商鞅变法图强,迅速由一个奴隶社会国家进化到战国时期强盛的封建强国;嬴政运用韩非的思想,最终统一六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一统。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法家成功。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是“名儒实法”,儒家是统治者的“愚民”之策,法家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