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摘抄

2022-06-19 09: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摘抄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是一本由[日]茂木健一郎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36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一):读懂大脑的使用说明书,开启灵感新时代

  在最热闹的菜市场街口读书,更容易培养专注力吗?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认为.:“人的许多能力都有一种被称为G因素的因素有关。”各个领域中,G因素多的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研究发现,G因素多的人中,额叶中有关专注力的神经活路都很活跃。

  那么如何提高专注力,拥有更多的G因素呢?那就是在喧闹的地方读书.、学习、工作,这样就可以强化额叶的记忆回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有自己舒适的学习房间,安静的生活环境,需要常常学习效果不如人意。

  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不如闹市中的强悍学习。因为脑回路和肌肉一样可以锻炼,秘诀就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和学习。”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专注力反而得到提升。

  茂木健一朗的《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给出了大脑使用方式说明书,其中有些关于大脑的知识与训练,与我们日常想到的不一样。

  书采用插图与漫画的方式,将大脑的结构与各部分的作用及锻炼方法,采用漫画加对话的方式诙谐有趣的表达出来,在轻松理解大脑运作的基础上,掌握简明的学习方法和划分为简单思维方式,帮助读者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夸奖能让大脑更开心?

  因为即使有针对性的夸奖,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两种神经递质。而多巴胺能提升人的干劲,血清素能增加人的平和感,所以被夸奖的人会感到开心,而且更有干劲儿。夸奖对方的人,看到对方很开心,自己的夸奖行为得到了正向反馈,那么也会刺激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因此自己也会更开心。

  您看夸奖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很小气,如果夸奖不到点子,它就不会增多分泌。所以夸奖一是要及时,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某方面进行夸奖。

  相对于悠闲的度日,大脑更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实脑的进化是由欲望引起来的。作者认为,有意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会刺激大脑,它不断产生好的变化。

  比如说,我们通常认为作家们的灵感常常文如泉涌,让我们羡慕不已。事实上灵感是可以锻炼培养的。有研究表明,“灵感回路可以通过反复使用得到强化。”

  当对自己着手的问题不断提出疑问,那么思维里就会闪现出一个个炸裂的小火花,而这就是灵感。把他们捕捉下来就是觉察灵感。面对难题,当我们在一次次地推演的时候,并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灵感的基本进阶方式。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通过对脑袋使用说明书篇,让我们了解脑的基础知识;在大脑一直在发育的认知篇,交给我们最大限度提升脑力的方法;通过深挖灵感的产生方式,提出脑能产生灵感,今后是灵感的时代;通过比较AI和脑的未来,开启我们在AI的时代锻炼大脑的方法;最后作者再通过脑功能篇,我们一起来认识大脑的构造及功能。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可以用来锻炼大脑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的书。书中关于大脑各部分的运作以及灵感来源的方法,不但可以更新我们原有的对于大脑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灵感迸发的途径,学会合理使用大脑、锻炼大脑,让大脑休息的方式,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让我们的生活更愉悦,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和谐。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二):关于人体的那些“神秘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人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但却不一定了解自己的身体。其实,我们的身体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现在,是时候解开这些谜团了。

  你知道吗?人类的灵魂只有21克!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给你讲个小故事。

  190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一个叫MacDougall的医生,用六个垂死的病人做了个实验:他记录下病人生前和死后的体重,结果发现,每个病人死后都少了21克。他由此推断,这21克是人类的灵魂。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观点,他又用狗做了实验,结果发现,狗在死前和死后,体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为,他又推断出一个结论:狗是没有灵魂的。

  MacDougall把这一结论发表在《科学的伟大瞬间》杂志上,迅速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议和矛盾。尽管到目前没有还没有关于这项研究的定论,但关于灵魂的研究的确让很多人感到好奇。

  据说,一个人去世以后,他的灵魂可以从身体中抽离出来,飘在半空中看着自己平躺着的身体,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提到的“灵魂出窍”现象。

  很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甚至有些人不必经历濒死体验,也会出现灵魂出窍的状态。

  在《太喜欢揭秘人体了》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在大脑实验中,如果用电流直接刺激大脑,人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比如说,刺激大脑中控制运动的区域时,手腕会不受控制地向上拾起来;或者刺激视觉区域时,眼睛能看到正常人本来看不到的一些颜色。有些参与了这项实验的人说,他们平躺在床上,在电流刺激大脑的角回区域时,感觉自己飘了起来,一低头就能看见自己平躺着的身体,就像灵魂出窍了一样。

  科学家根据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个假设,那就是,刺激大脑的角回区域,能够引起一种像做梦一样的幻觉症状。

  角回是一个与语言认知、视觉信息等相关的区域,科学家认为这个区域在人类和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动物的大脑早早地就进化出了这个视觉武器,能够使它们在看到别的动物的第一眼时,就本能地判断出对方是敌人还是朋友,从而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活下来。

  另外,像灵魂出窍一样俯视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个人凝视自己的内在一样,对人类来说,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据说,有很多高水平运动员都拥有这种超能力呢。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灵感”或者“灵光乍现”的故事。

  数百年前,伽利略到比萨大教堂做礼拜,那天风很大,悬挂在教堂半空的一盏吊灯被风吹得来回摆动。

  伽利略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身为医学生,他想到用给自己的脉搏来测试吊灯每次摆动的时间是不是相同的。

  接着他又思考:“如果吊灯的大小不同,摆的时间会不会也什么不同?挂吊灯的绳子如果长度按不同,又会怎样呢?”

  回到家后,伽利略就做起了实验,结果发现:物体摆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而与绳子的长度有关,当线长时摆动就慢,当线短时摆动就快。

  正是基于这个灵感,时钟被发明了出来。

  尽管灵感很实用,但却无法预测,在灵感浮现的那一瞬间,我们自己会感到惊讶。那么你知道自己惊讶的来源是什么吗?答案是来自大脑。

  在《太喜欢大脑了》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当我们出现灵感的时候,并不是整个大脑都在惊讶。实际上,惊讶的只是我们大脑的额叶而已。在大脑中,还有一个部分叫颞叶,它可不会感到惊讶,因为灵感的原材料是储存在颞叶记忆档案中的信息,是它已经知道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拥有一个大脑,却可以有两种感受。

  当灵感出现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惊讶,在那一瞬间,脑内的神经细胞会在灵感产生后的0.1秒内集体开始活动,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灵感转化为清晰的记忆储存下来,不让灵感转瞬即逝。

  请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双手。你觉得,手有自己的思想吗?

  有一部电影叫《制造偶像的手》,它讲述了一名青少年的手被别人控制,成为一件杀人工具的故事。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手怎么可能不听大脑的指挥呢?其实,这是一种病,名字叫“异己手综合征”。

  这是一种神经紊乱疾病,患者的手就好像拥有自己的思想一样,完全不受主观意识支配。实际上,这种疾病是由于大脑内侧前区的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一般来说,经过大脑手术、中风或大脑传染病的人,会有一定的几率患上异己手综合征。

  如果患上这种病,那就能体验到什么叫“惊悚”了。有媒体报道,一名67岁的美国男子经常在睡觉时被自己的手弄醒,有时他的手还不受控制地抓自己衣领,最后他不得不戴一个特制的手套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什么方法能控制异己手综合征吗?很遗憾,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只能给这只异己手提供一个可以把玩的东西,让它分神,以免做出任何对患者有害的事情。

  你看,在疾病面前,人类经常显得手足无措。那么,各种疾病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案是“微生物”在起作用。百年来,微生物始终在与人类共同生活。这些微生物长期居住在人的体内,造成了人类身体上的各种味道,也引发了人类的各种疾病。

  但微生物并不见得全部都是坏的,有很多微生物还会帮助我们治疗疾病。比如,利用微生物研发出的疫苗,就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提到:恶疾不会再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两次,即便真的再次然并也不会致死。正是基于这个观点,人们开始尝试发明疫苗。

  到了18世纪末,英国有个叫爱德华·詹纳的医生,偶然注意到一些挤奶女工从奶牛身上感染了某种疾病,症状是手上出现类似天花的脓包,之后她们就能免疫于真正的恶疾。这个发现让詹纳非常感兴趣。他用自己家的园丁的8岁的儿子詹姆斯做实验,让这个孩子感染,然后又用天花患者的脓包提取物在詹姆斯身上进行尝试,他前前后后试验了20次,詹姆斯都没有染病。

  接着,詹纳又在另外23个人身上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其中还包括自己11个月大的儿子。结果发现,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免疫。而詹纳医生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疫苗的超级英雄。

  从那以后,疫苗就越来越多地被发明了出来,并且大范围地在人体身上接种。很多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麻疹、脊髓灰质炎、流感等,都在疫苗面前束手就擒。

  在《太喜欢微生物了》这本书中,作者写到了关于微生物的各种知识,从它们的生长环境,到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到它们“致病”又“治病”的威力,把微生物的“老底儿”翻了个遍。

  在《太喜欢探秘人体了》《太喜欢大脑了》《太喜欢微生物了》这一系列书里,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人体的各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心脏为什么不会患癌症?放屁和打嗝哪一个更臭?秃头会隔代遗传吗?夸奖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吗?大脑为什么会产生意识?食物“发酵”和“坏了”有什么不同?世界上杀人最多的微生物是什么?作者从这些问题入手,瞄准了我们的知识盲区,用图文解读的方式对我们进行科普,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体运转的奥秘。

  其实,在人体上发生的各种奇妙的现象,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对待,一切谜团都会被轻松解开。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三):太喜欢大脑了,前提你得有个大脑!

  你在生活里,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会来源于大脑,而它是为何会产生意识?我们该如何开发、锻炼大脑?这成了我们一直以来很想探索的话题,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会感慨:“我想变得聪明一点,把这个题目弄懂。”“我真想记忆好点,能够一目了然。”

  当我们听到这些笼统的愿望时,其实我们并没有完全深入细致的考虑,想达到这些,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这不得不提及茂木健一郎所写的《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它深入细致且通俗易懂地科普了如何使用大脑,图文拆解大脑运作的奥秘,在其中收获我们想要的收获。

  当我们在学习时,我们期待变得聪明一点,它折射了我们的希冀,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快速的记忆并能够进行运用,而这些设计的就不仅仅是我们单纯的短期记忆,所谓短期记忆,就是暂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就是事情完成后就容易忘记。

  比如我们在背一个古诗,在你快速的记忆下,你似乎将它背上了,但是过几天再问你时,你似乎就忘记了,这就是短时记忆,这也是为何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时觉得学了个寂寞的原因,因为当时学了,后来却想不起来,也用不起来,当然觉得好像没学到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让短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而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它所包含的两种记忆: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所谓陈述性记忆就是我们可以用语言和图片表达出来的记忆,而非陈述性记忆则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或图片表达出来的记忆。

  在这里其实可以通过这样的具体情境来理解,比如说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就是属于陈述性记忆,比如说我们自己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这个时候基本不需要耗费精力就可以轻松地记住,而语义记忆,就是关于知识和常识的一种记忆,很多时候不用就会忘记,比如说学单词和公式这些。

  而对于属于非陈述记忆的程序性记忆,则是说,通过反复的练习,有这样的一套流程,获得的技能,它一旦被我们记住就不容易忘记,比如说你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会了游泳这样的事情。

  对此在生活里,如何让自己更好的记忆,则可以通过情景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更好地将一般情况下的短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你想要的聪明可就能够被锻炼出来喽。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导致不开心,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书中关于疗愈心理创伤的环节,就是让我们在脑内建立积极的神经回路。我们所沉溺的坏心情和好心情,都需要经历我们大脑的神经回路,你运用哪个更擅长,就更呈现出哪种心情。

  那岂不是说,我们切断消极思考的神经回路,创建积极的神经回路,就能够让心情从原先悲伤颓靡的状态里走出来?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做呢?有哪些小方法来运用呢?

  1、马上转换心情。这就是我们一般意义的转念,你无意识沉浸在消极的情境与状态里,这是试图调转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以专注做事打断消极的思考。

  2、关注自己的呼吸。我们通过身体的调节,比如说调整姿势,放松身体,专注在呼吸上,吸气时间约为呼气时间的一半,在这个聆听自己呼吸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心情舒缓下来,这是在通过身体的刻意练习达到心情的调节。

  3、想想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个是通过正念的方式,去想你喜欢的东西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与感知,从而打开一种关于幸福感知的开关,让自己能够达到转念的状态。

  4、活动一下身体。对于呼吸是从身体处着手,而活动身体,则更是通过运动锻炼了前额皮层,提高了注意力和判断力,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消除了自身的压力,达到舒缓心情的状态。比如书中就说慢跑的时候很容易进入正念的状态。

  以上几个小方法,都是从转念和身体层面去给我们的心情做一个调节操,让我们从消极转为积极。具体的应用需要我们在情境下专注并觉知,去践行起来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这样一本图文并茂,轻松却又涵盖颇多干货的书籍,值得我们细细地阅读,它科普了大脑带给我们的众多知识与方法,让我们从中收获很多小技巧,由此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大脑了》》读后感(四):真正的成功不是让孩子当学霸,而是让他更好地成为自己

  北大有一位教授,因为吐槽女儿是学渣的视频全网爆火,这位教授爸爸的履历可谓超级优秀: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高等教育科研所硕士毕业后成功留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后任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他和妻子都毕业于北大,但是女儿目前的状态显然看不出一个学霸的潜质。

  网友调侃,这是一个“我全力以赴托举你成为学霸,你却势不可挡成为学渣”的悲剧。

  有人说,父母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期望中,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纵使孩子是神童,大概率也免不了泯然众人的悲剧。如果能看到天地间的万物规律,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即便孩子智力不足,也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但是如何更好地了解规律、发现孩子独特的天赋呢?《太喜欢大脑了》这本书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通过妙趣横生的漫画讲解,更好地认识大脑运作的规律,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

  01 正确的夸奖,让大脑更聪明

  国外电影《垫底辣妹》,故事的原型是小林沙耶加,她之前妥妥是个垫底的学渣,在全国排名后2%,后来却实现了人生逆袭,考入“亚洲第一私立学府”庆应义塾大学,后来更是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她是如何从倒数第一完美逆袭的?这离不开她的私塾老师的鼓励。当她怎么努力也见不到任何进步时,崩溃大哭,老师却走过来说,“脑袋空空的才好,什么都没有,才能什么都装得下。之所以有压力 ,是因为你有可以成功的自信!”

  大脑喜欢真正的夸奖,而不是敷衍地说“你真棒”,你说一个垫底被群嘲的孩子,怎么会相信别人夸他很棒?

  所以不是夸奖不管用,是正确的夸奖才有用。夸奖需要夸到点子上,有具体的依据,且让被夸奖的人感受到的确如此。

  当你能像这位老师一样说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夸奖时,孩子的大脑就会分泌出两种激发他生命热情与动力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前者让孩子动力十足,后者让孩子情绪饱满,好的情绪状态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而实施夸奖行为的人,看到孩子因为夸奖有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多巴胺分泌也变得更积极,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的好循环。

  你看,做一个会夸奖孩子的父母有多重要?孩子越来越有干劲,父母也越来越开心。所以,让孩子更开心更有效地学习,非常简单,只要从父母学会正确夸奖就行。

  02 四个妙招,让孩子更自信

  人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让孩子从挫折中学会快速恢复自信的方法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的沉沦,往往始于一次小小的失败。

  上文电影《垫底辣妹》中的主人公,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毕业后却在婚姻上遭遇了滑铁卢。她想起了自己的留学梦,可是离开学校多年,家庭主妇的生活让她把英语忘得差不多,托福的成绩只有可怜的62分。

  恩师的鼓励回荡在耳畔,“人生路上本来就少不了困难挫折,对于这些挫折,不再逃跑勇敢面对才是最好的方法。”

  她决定重拾自信,为梦想行动,一边工作一边备考,2年后,她的托福成绩暴涨42分,考出了104分,的好成绩,也如愿以偿收到了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太喜欢大脑了》为我们揭示了变自信的秘诀

  ——人在遇到挫折时,如果能胸怀自信勇往直前,这就会给到额叶强有力的自己,让神经回路变得更活跃。日后当新的挑战出现,大脑就会指挥你自信地去面对。

  所以,当孩子遇到失败,别急着发脾气,训斥只会让大脑关闭新的可能,并且记住这可怕的一幕,变得愈发退缩,而鼓励则可以激发孩子的干劲,让他有机会重整旗鼓,给大脑全新的好刺激。

  具体需要怎么做呢?书中给出了四个有效的方法,尽情带着孩子去尝试吧!

  1)动起来

  北大校长王恩哥曾说,人生要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

  孩子遭遇挫折,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运动是最好的排遣良方,无论是沿着跑道前进,还是球场上挥洒汗水,抑或是最简单的跳绳,让身体动起来,有助于孩子快速恢复自信。

  2)把失败的事情写出来

  很多父母会说“忘了吧”“别想了”“都过去了”,拒绝正视困难,不会让孩子真的忘记,只会变成心理上的折磨。

  不如回忆失败的细节,讨论更好的方案,为下次的出征做好准备。

  3)用假设刺激前额皮质

  “看未来”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瞬间提升自信的好工具。我用这个方法在咨询中帮过很多孩子快速提分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

  让孩子充分想象自己成功的景象,越清晰越有效,这样的美好假设,能够充分刺激大脑的前额皮质,从而增加了美梦成真的可能。

  4)模仿充满自信的人

  《垫底辣妹》的作者是日本特别出名的私塾老师,他充满了自信,在他的帮助下,原本自我放弃的小林沙耶加也收获了令人惊叹的成功。哪怕日后遇到更大的困难,她也会想起老师的激励,重新出发。这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模仿自信之人的力量。

  为孩子找到人生的导师,让他们从有力量的自信人生中获得启发,不断模仿与靠近,终有一天,他们也会更好地成为自己。

  03 打破谎言,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

  《垫底辣妹》中,主人公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激励

  “如果你因心愿没有实现,而心灰意冷;

  为宏大的目标而拼搏过的这段经历,

  将来一定会成为你的力量!

  所以,用你那总是满不在乎的笑脸 ,

  继续挺起胸膛充满自信地走下去...

  从今以后的人生路上,

  即使再遭遇不顺,

  你还是要去不断尝试挑战!”

  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人会告诉我们,“你不行!”,也会有很多失败的经历,让我们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太喜欢大脑了》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大脑可以一直成长,无论是孩子,抑或是大人。那些一直坚持学习、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他们的大脑总有新的神经回路在建立。

  或许以前,你觉得这些励志金句、逆袭人生,不过是一碗鸡汤,干过之后人生不还是照旧吗?

  但是现在,《太喜欢大脑了》一书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相信的力量,尝试的力量。

  与其让孩子在抱怨、斥责的氛围中自我怀疑地努力,不如从此刻开始改变,去欣赏这个有趣的小生命,帮助他用大脑的力量构建新的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