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在互动中更好地提升
有过一段时间,对辩论相当地“躲闪”。理由很简单:不喜欢与人争,更怕与人争。
人家不争,都想让着;一旦争了,马上就会拱手奉送了。一贯如此的生活姿态,似乎不太适宜与“辩论”这样的事情搭边。
直到几年前,亲临辩论现场,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一番:辩论的内容来讲,是非常专业的,很有深度与广度。而我刚好是个”门外汉“的级别,所以听不懂也是不足为奇的。但其中两个场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每一场都是两个队登台辩论,不论哪一方最终获胜,你在另一方队员的脸上都看不出失落与不甘。相反,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去贺喜胜出的队伍。如何形容呢?就跟自己赢了没什么区别。
如果只是一支参赛队伍这样去做倒也没什么稀奇的,但如果所有的队伍都是这样的一种姿态,那就很不可思议了。我当时就感到相当困惑:他们不在意输赢吗?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辩论?这是其中一个。
另外一个,有一支队伍中有几位队员因为时间及各种状况使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其中一为队员总在随时为自己的队友做”及时救火员“。比赛结束后,我特别地关注了一下这位队员的状态。发现TA对自己的队友真是够宽容——没有说什么抱怨的话。虽然大部分专业性知识都没有听懂,但,这样的一种氛围,使我对辩论”青眼相加“。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使得自己开始对辩论产生了兴趣。原来,辩论除了唇枪舌剑中的你来我往,更有”成全你的荣光“的坦然相欢。着实太不一般,我想探寻着背后的答案。却毫无头绪可言。
搜索了一些与辩论相关的文字资料,但多是偏向于介绍流程与技巧方面的。未能达至心中所期许。
直到最近看完了一部〈你好,对方辩友〉的电视剧。尤其是最后一集中对于辩论精神与意义的探讨,以及双方最后在辩论中达成合解的局面对我心灵起了很大的触动。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带领辩论团队的“导师”是非常关键的。他所传授的除了辩论的知识与技巧外,更紧要的是他内在的情怀。优秀的情怀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传承,他会将学生引向更为深刻、生动而灵活的发展方向。
当辩论不局限于输赢,而成为“互助成全、提升彼此”的一种学习方式时。它本身,虽不必刻意赋予什么特别的意义,已然具足丰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