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3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贰)》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一):第三,妖孽宫廷。

或许正当明月对于这第三部的标题是对的,就凭出现的三个可笑可爱的皇帝——朱祁镇,朱见深,朱厚照。一个傻白甜,一个懦弱,一个贪玩。
有这三位糊涂皇帝,当然也不乏,徐谨,“八虎”,彬江之类的孽臣。
其实这一本相对来说是丰富精彩,但这种精彩是让人有种看戏的成分,和之前的两部来说,那都是愤慨激昂呀!而这部又增添不少喜剧色彩,什么太监追彬江把他胡子拔光之类的足可让我笑出几块腹肌来。
就如正当明月那样,即使再不好的人他也有值得我们敬佩地方,作者在三个可笑皇帝里并没有一概尔论,除了缺点也是有优点的,比如朱祁镇,不管他面对怎样的困境他都以礼待人,忍耐温和,甚至打动了敌方将领的弟弟,还有士兵,周围的人都被这个落魄皇帝所温暖。朱见深他虽然软弱无能,没有什么鸿业,还怕麻烦,可不得不说他也算是个专一之人,并提出了不要殉葬,这可是自朱元璋以来所有皇帝都不曾提出来的,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而朱见深在此却表现了他的善良明理。
再说朱厚照这孩子(说成孩子更为贴切),一生钟爱研究“玩”,人也很随和(要被夺了江山也不为之),并且还指挥了一次战役,还砍死了一个敌军,结尾处正当明月说他不是个好皇帝但也是个好人,也算明事理,只能说朱厚照这人生错的年代,换到现在他也算好的玩家了,只是放在皇上这个位子他错了。
身处在这样的皇宫里,不成仁便成昏。
得亏这世界好人坏人都是平等的,没李贤,于谦,杨廷和,杨一清,王守仁这些人,大明恐怕早就在这时就不在了,历史也会重写。
这里不得不说朱佑樘的母亲纪姑娘是很惹人怜爱的,被人抓来当宫女也没有任何怨言,性格开朗活泼,简直是现代穿越剧的女主角啊,可惜她并没有那么好运,等到儿子认了父亲也终究逃不过后宫的险恶。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原本的家庭,不知道此前的生迹,可历史对她那点仅有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她是勤奋可爱的,她是乐观的,她是坚强的,她也是伟大的,因为她生出了一位明君,使得大明王朝再次兴盛。
我之所以喜欢读历史,因为那是一种可靠记录,记录着古代那些斗智斗勇人,愚蠢可笑的人,无不是一种前车之鉴呀!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二):?送你会变色的小花,于谦

朱元璋的子孙们一个似一个的英明神武还是颇为争气的

朱棣上位真是不容易,几次明明都是穷途末路时天色异变,忽然间就有如神助,看来偶然和必然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半夜看到王振同党在朝堂之上皇帝(代理)眼皮底下活活被百官打死的一段又乐又悲。 朱祁镇一辈子也太曲折了些。土木堡之战和于谦冤案是他永远的污点,不过他不论敌人还是间谍通通感化的这种神奇技能真是……看来能做两次皇帝的人总是有两把刷子的。

全军覆没(还都是精锐),皇帝被俘,随行重臣被杀,被也先打到京城门下,京城空虚,人心慌慌,大明王朝竟然还有这么屈辱的一段历史啧啧

不过也不怪他朱祁镇,当皇帝实在太危险了,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吃了败仗不仅损兵折将要背负怨气和骂名,一不小心还当了俘虏,几年回不了家,不仅家里人又立了新皇帝,还都当他是累赘恨不得他客死他乡。好不容易回了家又成了亲弟弟眼皮底下的钉子,继续过着阶下囚的日子。不容易啊不容易。

以前竟然只知石灰吟而不知于谦!!污浊官场走一遭竟然真有这么完美的人~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且全

送你会变色的小花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三):感动一二事

从永乐大帝,经过仁宣之治,到颠沛流离的朱祁镇。感动的事一二
1、万国来朝的盛大
正如当年明月所言,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更为感慨的是“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2、郑和的梦想
我想人类往往不缺少勇气,而是内心缺乏使命,换一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个躯壳里都有一个叫灵魂的东西。郑和,并非完人,却要比很多人都完整。
深陷勾心斗角的朝廷,不问纷争,只追求与守护自己的理想,儿时的梦想。七下西洋,礼遇众国,病逝出发的地方,简直是完美。客死他乡?错!和你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故乡
3、于谦的勇气和决心
“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传奇。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之所以没有重演三百多年前的一幕,正是于谦危难之刻的。读到这一段,真的热泪盈眶
4、兄弟俩的皇冠
朱祁镇的个人魅力,让人都差不多忘记了他曾用错一个人。
朱祁钰对权力的着魔,都让人忘记他曾经的谦谦君子。
当年明月感慨和尚真是个危险的职业,我感慨皇冠也是个危险的东西。蒙蔽双眼,背弃初心。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四):贰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镇
靖难之役,叔叔打赢了侄子,篡了皇位,抢了宝座。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个好皇帝,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修书—永乐大典;迁都—南京迁北京;远航—郑和七下西洋;平定—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朱棣统治的永乐年间,国泰民安,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朱棣在征途中病逝之后,两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又开始谋争皇位,太子朱高炽凭借过人的勇气登上皇位,只不过当了十个月就因病去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在朱高炽和朱瞻基统治的这十一年里,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成为“仁宣之治”。只是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活不长久。
九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朱瞻基钦点五位大臣辅佐。朱祁镇奇幻的一生开始了,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让人足以感叹命运跌宕起伏捉摸不透。和弟弟朱祁钰之间的羁绊,仿佛是重现他的爷爷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的明争暗斗。然而历史是注定的,谁都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滚滚车轮。
宦官当道,名仕救国,北京保卫战,一幕幕经典上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历史,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五):那个王朝,那个帝国

记 明朝那些事儿.贰 好像是星期天一个晚上就看完了第二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在讲故事的历史书,它尊重史实,却以诙谐有趣的口吻写出来。让我读得欲罢不能

他让我明白了明朝是一个称的上帝国的王朝,它并没有我以前想象当中的那么昏暗腐败。明王朝,有永乐大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那时各国进贡,无比的强盛,有永乐大帝的儿子,以及他的孙子朱瞻基时期的繁荣昌盛。其实令人神往的盛唐不也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便有了安史之乱吗?

明英宗时期的明王朝,我看到了于谦的峥峥铁骨,看到了徐有贞的罪恶嘴脸,更看到了明英宗的儒弱无能。他重用太监王振,误杀忠臣于谦,不禁疑问,这不是一个昏君吗?而他的弟弟,虽然在从政时并未有强大的天赋,但是他没有滥杀忠臣啊。是的,明英宗确实是一个好人,宽厚,有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电视荧屏上总是呈现明朝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故事,为什么总是呈现明朝那黑暗的一面?明朝也有强盛的一面呀!其实,更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寿命都不长,而那些大臣寿命都很长呢,甚至有五朝元老,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对比呀。皇帝应该都是锦衣玉食的呀,相反,开国的朱元璋和朱棣都相对来说寿命比较长。我虽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历史记载他们都是病死的,但是皇朝争权夺利,不禁有些怀疑有些皇帝并不是自然死亡的。

看完了两本,我真的希望电视荧屏上能够多呈现一些明朝强盛时期的帝王故事,或者是徐达之类的将领故事,不要总是给人一种明朝阴暗,腐败,太监专权的印像。更有不知明朝历史着,将于谦与文天祥混淆,竟认为于谦是宋朝人氏。

看这本书之前,我和我身边的朋友普遍最不喜欢的一个朝代就是明朝呢。可明朝有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帝,于谦等名传千古的事和人。我们都应该加以诵扬,甚至我以前模糊的印象也以为于谦是宋朝人,此时此刻更觉羞愧。

细细思考,若是人人都如我这一般,岂不是可悲,可笑?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六):朱棣,一个坏人,一个好皇帝

朱棣,说难听点是个篡位的皇帝,但其实也是为了自保,如果他不造反,自己的脑袋也会不保。他的造反路程中,充分体现了一个真理,“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在他几次几乎就要败下阵来的时候,就会有一股妖风来帮他,反败为胜。朱允炆的失败也怪他自己太仁慈,都到这份上了,还说“不要让我背上灭亲的罪名”,就是这句话,害的自己的江山没了。
朱棣,是个十足的坏人,和朱元璋一样,奉行“做事要做绝”的原则,对敌人赶尽杀绝,可谓杀人不眨眼。但他同时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勤政、爱民,有决断。在他的手上,国泰民安。
他也是一个战马奔驰的好战士,有勇有谋。
马上,他的儿子的好戏就要开始了。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七):在利益面前,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一本主要描写明成祖朱棣,本书封面上写的一句:“朱棣,逆子还是明君”?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P007
   在宁王手下有一只蒙古军队叫:朵颜三卫。都是蒙古人组成的,这只骑兵队伍战斗力十分强悍,蒙古人的骑兵,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战斗力,若不知道,可以听听,13世纪,多瑙河畔欧洲最精锐士兵的哭声,可以问问,俄罗斯人为什么对蒙古人给他们的200年统治叫“鞑靼——蒙古人的桎梏”。
而这么一直军队,能为宁王所用,就应为一个字:钱。在北元的蒙古那里,经常拖欠“工资”,去抢劫,抢来的东西还要先交公,再分配。而宁王这里按时开工资,还有娱乐活动。所以说:在利益面前,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蒙古人也不例外。
P10
   朱允炆给朱元璋汇报如何对付这些叔叔(藩王)的方法很好。但是,读书≠能力,计划≠行动。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当年赵括同学就用40万赵国士兵的生命作了很好的说明。
P17
    朱棣本身并不打算造反,因为成本太高,他拥有的太多,一个王爷。这么分析是有道理的,而且40岁了(建文元年)。这个年龄,很多事情看开了,我就深有感触,需求不同了,对权力金钱都看淡了。
P46
    朱允炆下令去打朱棣,给耿炳文30万大军,还给他一句话:“一定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朱允炆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既想消灭藩王,又不想留下骂名。他一生做了很多蠢事,这是最愚蠢的一件。
他没有从他爷爷朱元璋那里学来坐帝王的方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P106
    面对连续的失败,朱棣的部下都已经开始退却了,没有信心胜利了。朱棣坚持住了,在部将朱能的鼓舞下大家又有了士气。胜利与成功就在你再坚持那么一下下之后,就会到来。
P115
    京城(南京)沦陷,朱棣登基,一些有气节的人自杀。他们这些人留下最后的遗言: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与后世。
P117
     方孝孺被凌迟,灭十族。这个最佳辩手兼继承法专家,让朱棣失去理智,忘记道衍和尚说的不能杀方孝孺的忠告。这个第十族是朱棣发明的。就是杀掉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屠杀就此开始:
铁铉,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处,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P136
   历史上好皇帝很多,创造太平盛世的也有不少,为什么朱棣被记住,并公认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呢?因为他做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永乐大典》11095册,22877卷,3亿7千万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正所谓盛世修书。
P235
    明朝这套战法,若发扬光大,持续改进,用火器之优势,统一欧亚大陆并不是难事,若这些东西给始皇帝,估计他要统一全球的。
明朝的航海技术也领先几百年,而明朝放着优势不用,反而后来修什么长城,可悲,看来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呀。
沐英三段击战法:
神机营为保证长时间持续射击,通常使用“三段击”战术。
此战术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
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战斗力十分强大。
P249
    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概括为一句话:刚出道时低调、低调。
我想不至应该刚出道,每一次岗位、职位、乃至地理位置的变动,都可按照刚出道对待,低调永远是我们在国企中的处事的哲学。
解缙:
我对这个人最初了解是他与朱老板在一起的做的几首马屁诗,很佩服其才智。现举几例:
其一:朱元璋约解缙一起钓鱼。过了半天,朱老板一条都未钓到,解缙却钓了好几条,朱老板面子上搁不住,心里怒火燃起。解缙一看,呵呵一笑,吟道:“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其二:解缙与永乐皇帝朱棣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其三:朱棣对解缙说:“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为朕做首诗吧。”解缙立即吟诗恭贺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说:“是个公主。”解缙马上改吟:“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会随机应变啊!”
其四:一次,众人在雪地里玩雪,他们将雪堆成了一个和尚,并请路过此地的解缙作诗。解缙随口便吟道:“此僧从未入娘胎,昨夜天宫降下来。暂借此间投一宿,明朝日出返天台。”众人听后,顿时佩服不已。
解缙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他用于直言上书针砭时弊,斥责朱元璋不必要的杀戮,著有《太平十策》。最终他因为李善长安上书。被贬回乡,他在家乡用几年的时候,终于总结出自己错在哪里,信仰与正直在朝堂之上没有市场,要想成功,只有迎合皇帝,使用权谋,不断升迁。不能有原则,不能有尊严。解缙终于找到了他自己认为的成功之路,并为之奋斗终生。
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可以看出朱棣喜爱。但是他后来开始政治投机,参与太子朱高炽的党争。入狱,最后死于雪中,享年47岁。
   解缙出名是因为正直直言,受益于政治投机,讽刺否?解缙擅长的是做学问,永乐大典总负责人,不白给的,永乐大典11095册,22877卷,3亿7千万字。看解缙的一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如果要加上一个期限,是永远。
戚继光:在洪武十四年,明军征云南,一个武将戚祥英勇战死,为他的家族挣来了一个世袭武职,而后他的子孙世代习武,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但他的出了一个十分争气的子孙——戚继光
郑和:是一名儿童战俘,按照惯例被阉割,讲过在军营里残酷的洗礼,他变成一个冷血而坚定的军人。
     这名在军营中成长起来的战俘马三保同学,在郑村坝战役中,立大功,被朱棣引为心腹,因为他是在郑村坝立的功,逐赐姓“郑”,因为他出生时父母世道平和,平安成长之意,曾给他取名为和。此后他就改为郑和。
朱棣登基后,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派郑和七下西洋,把明朝的威名远播,更是永远写入历史中。
语录: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朱棣天生是一个战争动物,他对战争时机的把握,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
老天很公平,它会把不同的天赋赋予不同的人,有些人擅长这些,有些人擅长那些,这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八):第三本

这是用小K看完的第三本书,中间是十一,领着家人出去旅游,看书也就搁置下来,所以这次看的慢些。
现在回想一下这本书对于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点:朱棣、郑和、于谦。
上一本是写朱棣从自己侄儿那里抢到的皇位,这一本写了他作为皇帝的功绩,迁都、下西洋、攻打黄金家族、修大典。从这些作为,我认为他算一位好皇帝。
对于郑和,看到其中一些片段都让我热泪盈眶。出使各国时的大国风范,作者还与几百年之后的殖民者做对比,我读到此处感觉很自豪。朱棣死后,下西洋的机会减少。等到他再次下西洋时,却在朝圣路上去世,不过,对于他穆斯林的身份,应该也满足吧。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读的热血沸腾。他下的每个命令,自己做的每个决定,都是作者提到很多遍的勇气。一个有勇气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九):外国来朝

这是我认为《明朝》中最好看的一本。标题是《万国来朝》,我以为只是将成祖之后,英宗之前,但翻一翻目录,土木堡居然也在其中,倒是小小惊讶一下。
当年明月的文笔非常热血及富有煽动性:
    《永乐大典》
     “而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不仅仅是文化,这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自信和强大的象征!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我看到《永乐大典》的编撰,它象征着一个帝国的文化底蕴、科技水平,以及很重要的,综合实力。看到其中包含的《旧唐书》、《旧五代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永乐大典》,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会断掉一部分。
之后的迁都、组建内阁、北征蒙古、破骑兵战术、六次下西洋,一个铁腕皇帝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名臣名士想世界打出了大明国威,还呼应了之后总结明朝社稷的那句“天子守国门”。
“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以上类似于《孙子兵法》里的老话,要想得到心悦诚服四个字,实力且在次,最重是气度。双赢的法子终究是有的,一上来就以暴力使人畏惧,不正义的战争,终究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洪熙年间,朱高炽修改内阁制度,关于变通那一段真是分外逗乐,兼职、代理,只要中国人愿意想,没有不可以说的圆的理;朱瞻基时,已有大臣因直言上谏、被皇帝打板子而引以为荣,且不说这是沽名钓誉还是二杆子,光是挨揍的勇气,就十分值得肯定,从此明朝的言官开始了唾液腺全速发展的200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好,书生意气也罢,那时的朝廷没有了洪武的压抑,敢说敢骂,潜移默化间,竖起来明朝文臣一根骨。
令我吃惊的年份到了,我看见正统、土木堡、皇帝被俘、三大营精锐兵力全军覆没,我觉得这和万国来朝对不上,这是失败和耻辱。看了之后,我又明白了,明朝在这一系列的坎坷中的选择,也衬得上万国来朝的敬仰。
正统年间,内阁大臣无法力挽狂澜,土木堡尸横遍野,大臣、将领遇难者不可计数,惨烈状况与北魏末年尔朱荣策划的河阴之变相当,但英宗的从容还是让我吃惊与敬佩:如此情势逆转之下,孤身一人,能够克服恐惧,以自己的气度与从容得到他人扶持与倾心相助,想来他并非一个脆弱的年轻皇帝,而是一个身在困境始终怀有希望的人,这也是当年明月常常强调的他欣赏的品格。我倒是注意到,从朱元璋开始算,朱棣、朱祁镇、朱祐樘、朱厚照、朱翊钧、乃至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他们有过各类不同的困境,有时甚至难以成活,却从没有轻易放弃过,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难怪有人说,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软骨头。
再来说道于谦,这是我认为七部书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于谦的智慧、政治手段、军事素质以及更重要的,他的气节与坚持,在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积弱的情况下,如何镇定地同惊慌的皇帝和大臣周旋,如何镇定地拖延瓦剌铁骑的脚步调兵遣将,如何铁血地将所有将士安排在城门之外,自己身先士卒守在最艰难的城门之前,一己之躯护卫身后的帝国首都。我中学时读到于谦的《正气歌》颇有些不以为然,以为又是一个老学究似的文人受奸人迫害下狱,在狱中仍高呼坚持理想之类,值得敬佩却不能理解;后来真正认识了于谦,再读他的这首诗,只觉此诗仍不足以描绘他气节之万一。这样的一个人,领着这样一群士兵,战斗在这个国家的首都城门之外,就这么力挽狂澜了。大明历史上有无数次为权力而做的斗争,虚与委蛇、口蜜腹剑、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但这一次的斗争,只是为了信念。
这样的于谦,这样的朱祁镇,这样的明朝,当得上万国来朝。

  《明朝那些事儿(贰)》读后感(十):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特点

明朝那些事儿2

2017.2.17-2.21

第二部读起来比第一部更多了鲜活性,感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少对于一个人的事迹描写更加充实,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可能也与所处的时代有关,这部从永乐年一直到景泰年,中间经历了5个帝王,有永乐盛世,有仁宣之治,当然还有后面极具戏剧性的兄弟皇位。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虽然通过靖难当上的皇帝,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更适合成为这个时期的帝王,他有勇气、有决心、够坚毅,够霸气,才能完成惠及万世的《永乐大典》,才能完成迁都的壮志,才能打得瓦剌蒙古们俯首称臣,才能有郑和七下西洋,真正做到我堂堂中国要让八方来贺,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大国气度!以前受电视影响,并不知道这些丰功伟绩,甚至觉得谋朝篡位、浪费财物,但是现在觉得他真正担得起永乐大帝四字,毕竟没有他也就没有之后的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多年媳妇熬成婆,然后皇权在手一年就驾崩了。这是一位仁善的君主,对于休养生息阶段的百姓尤为重要,虽身有残疾,却始终怀有仁善之心。

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一手期盼一手养大的君主,对父亲上位有极大作用呀。朱瞻基同志最大的不该或许就是木有强大的工作精力,教会了太监读书(这是对祖宗家训置若枉然啊!!!),还给了他们代为批红的权利,或许这也是他们创业的老爷子思虑不周,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不是人人都是朱棣,都有他们的震慑作用,都有他们强大的精神战斗力,工作精力,所以就很容易反被大臣掣肘。就想出了用太监来分权掣肘了。但是仁宣盛世还是值得称赞的。

明英宗,朱祁镇。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啊,错用一人,错打一仗,错杀一人。错信王振,他的8年囚禁生涯何尝不是这人造成的呢,土木堡之战何尝不是他引起的呢?至于错杀之人这一点过错就大了,错杀于太保,可能算成道不同不相为谋吧。但是他在敌营还能化敌为友确实让人震惊,身处逆境最终还能忍无可忍,夺回皇位。

明代宗,朱祁钰。有点讽刺的谥号,代宗代宗不就是当初代国理政。其实虽然他不想接回兄长甚至想杀他,但是仔细想想他这几年皇帝生涯也是可悲的,最开始确实是不想上任的,当时国家混乱,敌军兵临城下,还亲眼目睹朝堂闹剧,但是他还是上任了,之后更多的是恐慌,害怕兄长回来夺皇位(自己这段时间多不容易啊,现在好不容易坐稳位置,岂能让回去呢?),战战兢兢的几年最终卧病在床。

当然印象最深的肯定还有几人,第一奸佞王振,第一忠臣于谦(西湖畔的于谦祠),三杨时代的三杨等等等等。

人生起起伏伏,生命长长短短,漫漫历史长河继续着明朝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