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10篇

2022-04-18 10:3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10篇

  《不平等经济学》是一本由【法】托马斯•皮凯蒂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一):关于不平等的经济学思考

关于不平等的经济学思考
评《不平等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的增长,更长远一些还有社会福祉的进步。通常来说,经济学更注重效率和发展,而在考虑公平和正义稍有欠缺。不平等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用经济学来解释不平等,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这种尝试需要用经济学的知识,同时关联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逻辑原理知识来探讨,《不平等经济学》追述了不平等的产生及其演变,按经济学的逻辑将不平等分为劳资不平等和劳动收入不平等,并希望利用再分配工具改善不平等现象,可以说是对“不平等”现象的一个经济解释,以及对于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一次理论探讨。
在关于公平、正义上的经典著作中,智者把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定义为“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减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公平应该是市场经济调配有限资源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不需要对其进行解释或者说明。当然,利用现有经济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及从现有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社会分析,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作者也坦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平等产生的经济原因,诸如书中提及的劳资不平等和劳动收入不平等,并从经济发展的要素关系中解剖其中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平等的经济现象。在很多经济学著作中亦提到的生产函数、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统计方法中,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是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它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相互替代的弹性,影响到经济收入后对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补偿(这里不能说是完全决定的),劳资关系的角力、政府干预的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劳资不平等。对于劳动收入不平等,或者说是具体的劳动力所应该得到的薪酬(工资)也是同样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劳动者个人素质(学历、经验、体力等)、所从事岗位的性质、社会需求影响等等。在了解不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不平等现象进行调整。
再分配的方案同样需要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等的支持。一般来说,企业收入支付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之后,可能还有一部分要进入再分配,这体现出企业内部对于劳资关系的一种调整。政府通过税收等措施对于资本和劳动者进行的转移支付,属于企业外的再支付,能进一步调和不平等。我们可以从逻辑上为再分配发挥的积极作用点赞,但事实上这种再分配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怎么会有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遑论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是真正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不平等应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着人类的发展,造成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平等。在人类内部营造的平等氛围可能是徒劳的,即使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依然还会有很多先决条件影响到机会的获得。经济学不能包容万象,但用经济学去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2016-2-18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三):间接还是直接——再分配的平等价值

平等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自古有之,但是其真实的内容和含义,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实践过,或者说即使实践过也是根据各自的标准进行的。托马斯•皮凯蒂作为当今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他试图在《不平等经济学》一书中找到答案,但这样做的精神意义一定大于实际意义。
经济学产生以来就有了一个共识,即经济的目的就是将原本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帕累托最优”理论就是一种经济的最佳理想,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可改变的,因此若想要做到完全的公平、平等自然是不可能的。作为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在其经济理论中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是剥削性的,更多的是市场的自由的竞争,体现出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即“弱肉强食”的丛林哲学,这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丧失基本的人性的,因此国家必须加以控制和平衡。历史也说明了在上个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产生了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这些国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罗斯金先生的《政治科学》(第六版)中有非常明确的比较研究,同时期的所谓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程度是非常低的。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平等程度要低于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决定经济是否平等的重要因素也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托马斯•皮凯蒂实际上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在《不平等经济学》中特别强调了现代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劳资不平等与劳动收入不平等,前者所谓的不平等实际上是长期存在的,只要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情况下,劳资就不可能是平等的。这里存在所谓的“第一桶金”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掌握着大量的资本并且能够避免劳动而获得大量收益,相对的劳动者仅仅只能靠出卖自身劳动力而获得工资,很显然存在着地位和收益之间的巨大差异是不平等的。后者的不平等表现在劳动类型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托马斯•皮凯蒂则是将劳动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但不论如何划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同属劳动得到的工资,因为劳动类型的不同导致了工资的差距拉大。劳资不平等、劳动收入不平等实际上反映的根本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不是好事,托马斯•皮凯蒂以法国为例并结合美英等国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解决经济不平等的关键在于对再分配方式的运用上,我认为他个这个观点可谓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认为再分配方式存在两种即直接再分配和税收为手段的间接再分配,直接再分配就是将劳动者的收入进行整体的平衡,有很明显的“大锅饭”的影子,可以说这样的手段可以达到形式上的平等,但必然会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挫伤,不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相对的,以税收为手段的间接分配则可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推动非技术劳动者或者低收入者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弥补在“毛工资”上的巨大差距,同时也不会造成对高收入者劳动积极性的伤害。当然,托马斯•皮凯蒂提到了美国人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高税收率开始抑制高收入者,以至于税收收入会出现减少,进而认为高税收率对谁都没有好处,并且对最为弱势者也无益。”这样的观点是缺乏常识的,税率的制定必然与公民收入有关,但很明显在经济利好政策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有的高收入者不会因为税收的增加而减少经营生产和投资,相反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制造盈利,对于弱势者来讲必然会有益处。
此外,托马斯•皮凯蒂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凯恩斯式”再分配是不利于我们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的,这一点实际上在北欧的一些福利国家的具体操作上显现了出来,当税收为手段的再分配过分强调由国家进行干预和安排后,出现了种种的不合理和违背经济形势的结果,最终导致一些国家的福利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奉若上宾,但这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对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巨大的裨益。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推动“国富民穷”的道路则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分配领域特别是税收再分配的方式上存在着“凯恩斯式”再分配的误区。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提出要进一步的调整工资结构,被一些媒体和舆论认为是要调涨工资,但是经过一轮的工资结构的体统调整以后,很多人发现工资在预算表里显示的和实际拿到手上的相差数倍,结果被证明是大多数给了社会保障的相关缴费计划,这其实就是“凯恩斯式”再分配的最充分体现。在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已经敏锐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强调国家现在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社会保障,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酌情降低社会保障的缴费额度,增加民众手中的现金以带动其生活水平和拉动内需,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平等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在研究,只不过有些人是以伦理学作为切入点如罗尔斯、诺齐克等;有些人以政治学为切入点如马克思、毛泽东等;有些人则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如萨缪尔森、托马斯•皮凯蒂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研究相同的命题,也会对平等产生出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我认为完全平等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它的产生和存在都面临着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平等的作用却是可以实现的,在我理解就是要保证机会的均等以及在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平衡,这样平等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实现,亦可以保证各方的基本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平等实际上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核心价值,而非其他。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四):不平等与再分配问题,历来是政治冲突的核心


《不平等经济学》开宗明义就指出,传统政坛的中心冲突,在于左右两种立场在不平等与再分配问题上的对立。
右派自由立场认为只有依靠市场力量,才能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政府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而左派立场认为政府再分配行为应该渗透到生产中,一来避免利润被资本的持有者所占有,二来推翻雇员之间的不平等。
皮凯蒂写这本《不平等经济学》,对催生不平等问题的社会与经济机制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创建一种更加公正、有效的再分配机制。
皮凯蒂提出了再分配的工具,而且认为再分配工具与再分配幅度要区别讨论,同时,他认为劳动收入不平等会成为当代不平等的核心问题。
此书与《21世纪资本论》相比,简洁明了,也能概览皮凯蒂的基本经济思想,不会产生“看不完”、“看不懂‘的恐惧。启发颇多。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五):从不平等看经济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让许多经济学小白明白了世界上除了曼昆还有另外一位还可以拿出来装逼的经济学家。然而,这位撰写出的著作可能已经取代《思考,快与慢》成为另一种风尚的时候,有些人或许还没有知道他原来还有着一些前奏已经被忘却了,而更多关注了他的巅峰时候的模样。是的,这一本被称之为《21世纪资本论》前传的《不平等经济学》同样是一本足以让不懂经济学的人拿出来摆放在桌面上,然后对着朋友说着里边的林林总总。
可以谈论的并不少,至少“不平等”这三个字就足够讲述了。近些年来,不平等与幸福等话题被不断谈论,夹杂期间的还有正义自由等更为宏大的命题。在托马斯的这本《不平等经济学》中,作者分了四部分来探讨不平等以及如何尽可能在再分配的支配下缩小不平等,减缓如此可能带来的矛盾。在这本书中,劳资不平等以及劳动收入不平等是讨论的重点,而在再分配则着重探讨税收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这是一本首版出版于1997年的书籍,当下看来却不失为看到另一种对社会的预言。
不平等并不止于一个经济学的名词,同样也是很多领域中常见的问题,在社会学中更为被重视。不平等除了阶层的资源分别,工资收入,税收差异等,还有着社会稳定以及社会抗拒的问题。在当下中国,所谓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没有独立的工会组织,而在去年,某为工人维权组织却被认定为是境外扶持的反动势力。独立的工会组织是在市场引导下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保护弱势员工群体权益的重要的组织,而他们所获得的垄断的权力在某一种程度上是缩小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距离的重要力量。
政府的力量同样是一种缩小不平等差距的力量。行政力量在某种程度是为了保持国家的安稳而介入市场领域,同时也是引导外来资金流入和周转的保证力量。在经济实力或者资源差异之间的国家的资金的流转会导致某些国家或者民族与另一些有优势的国家的不平等拉开,在这个时候,行政力量不仅仅是一种牵线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抗拒的力量。而面对国内的力量,在面对国内的薪资结构的时候,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家,通过强制控制最低薪资,控制社会保险购买,税收转移等方式来保证不平等的距离的拉开。然而,效果是否是最好的呢?也许在中国,我们需要问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底下的分配是否本身就是基于一种公平或者拉小差距的方式呢?而基于如此基本分配的再分配又是否真的能够保证再分配底下的公平呢?
《不平等经济学》并未能真的能够把不平等解决,或许,有些人会想要回到苏式的平均社会主义,也许就没有了不平等,然而,真的如此吗?或许,我们需要再翻一次这本书,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平等经济学》读后感(六):一本真正理解不平等的经济学著作

       如果要在2014年中选一本关注度和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著作,毫无疑问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在这本《21世纪资本论》中,作者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了比较详细地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因此作者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跟厚重的《21世纪资本论》相比,这本《不平等经济学》无疑是袖珍的多。篇幅小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不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更能体现出皮凯蒂对于经济学研究的独到之处。这本书已经是第七版的译本了。从1997年首次出版后,作者一直在修改和完善这本书,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作者的精心撰写之作。
      不平等和再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冲突的核心问题。在这本中,作者从不平等的衡量及其演变、劳资不平等、劳动收入不平等和再分配工具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研究这个问题。在第1章《不平等的衡量及其演变》中,作者从收入的不同类型入手,到不平等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工资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及时空的不平等等问题。在第2章《劳资不平等》中,作者对劳资不平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总收入中资本占比”一节属于静态,“资本分配之动态”一节属于动态。在 第3章《劳动收入不平等》中,第1节探讨了工资不平等与人力资本不平等问题,第2节探讨了工资不平等之社会决定因素,在这里作者不仅分析了工资构成中的工会角色、雇主的独家收购权 ,还将效率工资与公正工资进行了区分阐述。在第四章《再分配工具》中,作者将再分配从纯粹再分配和有效再分配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作为法国的经济学家,皮凯蒂当然重点关注的是法国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基尼系数之高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不平等现象也是非常严重,面临着财富的再分配问题也是比较紧迫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皮凯蒂的这本《不平等经济学》还是值得借鉴阅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