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愉悦回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愉悦回路》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愉悦回路》读后感10篇

  《愉悦回路》是一本由[美] 大卫·林登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9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愉悦回路》读后感(一):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们的所有快乐就发生在大脑中一小束神经元上: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这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或递质受体控制愉悦感。愉悦感不仅作为自我奖赏机制鼓励我们进食,饮水,交配从而繁衍生存。更是我们善恶行为的指南针:从性高潮,吸毒,病态赌博到冥想,祈祷,慈善捐助,获得社会认可,都是在追求激活愉悦回路。
    使用药物(酒精,乙醚,尼古丁,海洛因等等)可以直接强烈的激活愉悦回路,乃至产生心理和生理症状--成瘾。成瘾发展过程包括耐受性,依赖性和渴望。随着瘾的发生药物产生的欣块感也会逐渐消失。愉悦被欲望取代,喜欢变成了欲望。但这些持久变化与其他脑区用来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由于经验和学习所引起的改变)几乎一样。因此,记忆、快乐和成瘾是密切相关的,成瘾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作为最基础的方式:食物,热恋,性爱对愉悦回路的激活方式和药物是相似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从生理上也是正确的,如追求的是更大的食物愉悦,而最后导致的肥胖;追求更大的酒精愉悦,而最后导致的酒瘾。其他强迫症和成瘾行为依然,追求越大的期望带来越大的失望。这才是快乐需要节制,快乐来之不易的原因。推迟满足感意味着心智成熟
关于赌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愉悦回路》读后感(二):我们被谁控制?《愉悦回路》

我们被谁控制?《愉悦回路》
   这是一本讲述大脑工作的科普书,说是科普,里面的术语挺多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渴望快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一旦获得了快乐,那么就想要长久的保持下去,这就是成瘾。
   能够让人类成瘾的很多,比如酗酒,吸毒,比如电子游戏,比如老饕,比如性,还有的运动上瘾,有的买衣服上瘾,甚至可以说,任何东西都有人上瘾。
   那么为什么会上瘾呢?上瘾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这本书里面要探讨的主题。原来大脑中有一个快乐的按钮,只要掀动按钮我们就会获得快乐,在动物实验中,在小白鼠的大脑中连接一个电极,然后设计一个按钮,只要触碰按钮小白鼠就会获得快感,小白鼠一旦发现了这一点,就会无限次的去按动这个开关,甚至忘记吃饭。这不就是吸毒吗?
   是的,我们可以获得快乐,但是要付出代价,吸毒就是,吸毒可以达到多快乐呢?有人说是性高潮的1000倍,还有的说更多,的确那肯定是极致的快乐,可是我们为什么有对这种快乐避之不及呢?这种快乐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你吸食以后,会形成依赖,不过依赖和成瘾都不是最重要的,成瘾了就努力赚钱去买啊,重要的是人会形成耐受力,就是说你从毒品中获得的快感会迅速降低,想要达到原来的快乐,就必须加大剂量,加大纯度,最后就是把人彻底摧毁了。
   毒品最可怕的就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超出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能力,使得快乐变成了恶魔。书里面提到了鸦片,大麻,吗啡,冰毒,可卡因,还有乙醚,乙醚都可以成为毒品,呵呵,还不太容易上瘾,只是你呼出或者排出的气体如果遇到火,那你可就引火烧身了。
   书里面说成瘾就是在大脑中形成了愉悦回路,这回路可以是来自我们自己身体,也可以通过化学方式来制造出来,那就是各种神经类药物和毒品了。如果这种回路被切断了会怎么样呢?呵呵,那就是帕金森氏综合症,可能就是我们说的老年痴呆了吧。看来快乐,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可以,还是刚刚好,最好。
   书里面还从毒品,减肥,性与爱,赌博,高尚的快乐等几个方面来讲述这种愉悦回路的形成,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控制住毒品的副作用,就好像控制住原子弹,来发明核电厂造福人类。其实这也并不遥远,前两天就见朋友拿了点抗抑郁的药,说是吃了就会感觉世界变得特别美好,呵呵,那里面一定有毒品的成分。但是总是感觉用药物来控制我们的快乐,有点不太对头。

  《愉悦回路》读后感(三):大脑中的快乐按钮

有没有想过,吃货们对美食的眷恋与宅男对电子游戏的着迷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藏书爱好者,狂刷微博的年轻人,与那些药物成瘾患者其实也都差不多。因为,这一切都与我们脑中的“愉悦回路”有关。
有这样一个实验早已广为人知:大鼠为了获得电极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可以废寝忘食一连24小时不停地按压压杆。当所有人都惊异于如此强大的魔力时,脑科学家开始着手解开人类追求刺激、享乐与上瘾的秘密。《愉悦回路》便是这样一个尝试。本书作者大卫·林登是美国著名神经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曾写过畅销科普书《进化的大脑》。
在《愉悦回路》这本书中,大卫·林登具体阐述了愉悦回路的全貌,简单来说,愉悦回路主要是指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与伏隔核、纹状体、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等其他脑区之间的神经通路。腹侧被盖区与这些区域通过轴突互相连接,当人产生愉悦或兴奋感的时候,也就是腹侧被盖区将多巴胺传递到这些区域的时候。腹侧被盖区在传递多巴胺的同时,也可以接收来自其他脑区传过来的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也会刺激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的释放。大鼠在实验中被电极刺激的位置,就是这条回路中的某个位点。
大卫·林登在《愉悦回路》中开创性的列举出了七种激活大脑愉悦回路的方式,其中既有进食、性爱这类自然行为,也有赌博、电子游戏、运动、慈善捐助和信息这类非自然行为。这些行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激活我们脑中的愉悦回路,或是让我们感觉良好,或是引起行为方面的强化,从而让我们总是想要去做这些事情。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信息、慈善捐助竟也可以激发多巴胺的释放,这就解释了生活中的很多令人迷惑的现象,比如多年的跑步爱好者如果停跑一段时间,就会浑身不适,这种现象对应于“运动上瘾”;以前人们多是从道德角度去分析乐善好施者的行为,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从生理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了;还有就是,文章开始提到的藏书爱好者,他们可被归为信息成瘾一族,当然,不只是藏书、囤书这一种现象,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的那种动辄收藏了好几GB甚至好几TB的“资源达人”们,也都是如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前些日子闹的沸沸扬扬的明星吸毒事件,因为毒品成瘾与愉悦回路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愉悦回路可以带来奖励,强化行为,这对人类的生存是有好处的。而赌博、毒品、网瘾、药物成瘾,甚至性瘾等,则属于不正常的强化,这类不正常的强化也和愉悦回路有关。大卫·林登给出了成瘾行为最简洁有力的定义:面对与日俱增的负面生活后果,仍然持续强迫的继续该种行为。成瘾一旦形成,愉悦会被抑制,而欲望会占上风。此时的愉悦回路就不再让人“愉悦”了,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件事物极度渴望时,也许根本就谈不上愉快。比如成瘾者更多的是想要吸毒,而不是喜欢吸毒。所以每当那些成瘾患者达到目的之后,感受到的不是放松和快乐,而是极度的懊悔。
需要注意的是,愉悦回路只是一个介绍性、概括性的名词,其目的是为了让大众直观地理解其主要特点,事实上大脑中的这条回路,功能并不简单。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大脑皮层已划分出了视觉皮层、听觉皮层等,但人类的大脑运作从来不是分区且独立的,在执行某一功能时,大脑内部更多的是协同合作,各个区域之间依靠大量的神经通路进行迅速且密集的反馈。被划分好的大脑区块其实也并不只具备一种功能,我们不仅因享受美食而吃饭,也因生理需要而吃饭,这是两种不同的动因,而这两种动因都与大脑中的愉悦回路有关。

  《愉悦回路》读后感(四):从脑部发掘快乐的根源

坦白讲,我没有看懂这本所谓的科普书在讲些什么,一如读不懂休谟的《人性论》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所以读后最大的感受,反而在书外,那就是丫的湛庐文化太会营销了,封面上宣传的“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戒酒、戒毒、戒赌这么难?为什么有些人抵抗不了性的诱惑?为什么慈善也上瘾,运动会叫人欲罢不能?”“ 从可卡因到大麻、从冥想到自慰、从红酒到牛排,林登博士以超有趣的方式科学地解读善与恶,以及人类如何从日常的饮食、学习、娱乐、运动中寻求快乐。”这些挑逗人心的问题,确实可以上一个人有阅读一下本书获得解答的欲望。而且,宣传语中挑逗的许诺:“人们沉溺于罪恶,也追寻美德。脑神经科学家为你解析,愉悦回路如何重塑人生。”可惜啊,你读后就知道其实根本就是妄想,作者是絮絮叨叨从什么脑部神经给你解答了,但是,问题是,你看的懂吗?我感觉读这本书至少要生物学的本科生才能看懂,如果换做其他出版社,估计这就是一本冷教材参考书,但偏偏让湛卢文化给营销成科普书了,但其实根本就不是,建议文科白痴不要读这本书了。
但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因为书的作者是奇人也是有趣的人,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又有对脑神经科学的执着热爱,他就是大卫·林登博士,美国著名神经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神经生理学杂志》总编,畅销书《进化的大脑》作者,号称“他对于人脑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科学工作者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脑神经细胞的固有认识,走向了真正的大师水平”。如此成就的大师,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如果他还不能讲明白,就说明这门学科太超凡脱俗了,偏偏脑神经科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不过,如果是有一定生物学或者医学基础的读者,可能会从这本书中发掘很多东西,因为作者讲解的非常详细,大脑的哪个区负责什么,愉悦回路如何在大脑中的某个部位形成,等等诸如此类,对于外行而言,真的是听天书;对于内行而言,则或许可以听出天书的乐趣。所以,因人而异吧,但我不愿意给这本书打太高的分数。

  《愉悦回路》读后感(五):愉悦的指向


by/渔歌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强调禁欲,人们生活在宗教的压制之下。相比之下,处在东方的中国,自南宋以后,也逐渐对欲望尤其是性欲战战兢兢。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更是进一步的强调修身节制。
与之相反,古希腊的众神从未停止过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以至于赫拉难免防着宙斯“找外遇”,美人海伦招来数年的倾城战役。众神的纷争大部分由不克制而造成。博尔赫兹在《洛丽塔》当中,把欲望看成狮子。狮子是攻击性强的动物,是动物之王。但是,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一旦狮子发起进攻,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欲望——知识、美食、性等等。人类在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获取快乐。但是过度或许欲望的满足会导致极坏的后果。于是,禁欲的制度便产生了。但是欲望是人类天生便有的,又怎能阻止人没有欲望?
中国人的智慧强调修身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过多地追求欲望满足而伤及自身和他人。现代社会的突飞猛进是建立在人类欲望的大解放的基础上的。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美好舒适生活的向往促使一系列新产品、新文化的产生。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压力,毒品的屡戒屡败,肥胖、酗酒等等一系列的自身问题。似乎人类在满足自身的同时稍不留神就毁了自己。林登博士的研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人是理性动物,但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功能强的防御快乐上瘾的身体机制。在大脑学科的角度上看,人类很难阻止自己拒绝欲望满足,这就给人的生活和医疗带来的困难,更成了人类进化与进步过程当中的悖论。

  《愉悦回路》读后感(六):神奇的多巴胺

弓不可能永远弯曲,如果没有合法的娱乐,人性或人性的弱点将难以生存。---《堂吉诃德》1605年
《愉悦回路》的作者林登教授是位很“神奇”的作者:原本从小立志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的他在大二面临海洋生物学和神经科学之间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两相对比,无从选择,居然选择了辍学。直到几年后,意识到神经科学可以让他“不停地寻找、求证问题”,他决定重返大学,经过多年再学习,最终成为一名神经学家。而这时,也选择大脑的记忆存储机制作为研究方向。本书《愉悦回路》是他对脑神经中的成年神经元的最经研究成果,并将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治疗成瘾、癫痫和其他与记忆相关的疾病中。
分明是比较前端科学、比较理论化的研究,但将之应用于普遍又大众化的“追求快乐”这样的超体验话题上时,这个被称为“愉悦回路”的理念经就非常有意思了。作者阐述:人类大多数的超验体验,不管是违法的不道德行为,还是社会认可的习俗和活动,如运动、冥想、祷告、公益活动等都受大脑愉悦回路的控制。这些可能会成瘾的行为,都激活了大脑中“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所以,人类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与生殖器官、嘴巴、声带无关,一切都是大脑中这束神经元的作用。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德-昆西曾有部著名的作品《一个英国吸食鸦片者的自白》以自白的形式展示了鸦片成瘾的梦幻感受。在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考特莱特的《上瘾五百年》里介绍了精神瘾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等的文化史。
从真人体验到史学分析,再到《愉悦回路》这样的科学分析,让我们从表象到肌理,看到人类行为学上的各式“奇葩”表现以及让人类的心智自发寻找快乐,激活快乐,塑造愉悦的可能。当然社会某种情境之下(如医学治疗、宗教仪式、消遣、自我标榜等),也会有一些成瘾药物控制的身影,这也是必须注意的地方。比如古罗马时期用于消遣品的安眠酮、亚马逊盆地的死藤水用于祛病,也用于宗教仪式等。
而这类似的“成瘾”行为,不仅人类独有,动物们也会“嗑药”。鸟类、大象、猴子会狂热寻找含酒精的水果或浆果,山羊会津津有味享受野生咖啡果,驯鹿喜欢吞食至幻的毒蝇伞蘑菇等等。天性追求狂喜的极致体验,无差别的地球生物特性。
成瘾治疗方面,则是通过改变神经元结构或密度,从而改变愉悦回路,即通过逆转、抵消成瘾过程中神经元的重新连接。目前这种还处于理论应用的阶段,完美的替代方案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也只是简单的用一种成瘾物质代替另一种。像戒烟糖,戒酒硫等。但可以想象,如果神经科学家能够完全解秘大脑神经元的奥秘,那些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有可能真实发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