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经典读后感10篇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是一本由[印]帕拉宏撒•尤迦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读后感(一):用内心的力量抵御世间的磨难

我们缘何生活在世间?用什么来抵御世间百态的侵袭和困扰?当我们遇到伤害、遭到误解、背叛、打击,除了伤心哭泣之外,有什么方法可以支撑着我们走过那一段段黑暗无光、泥泞肮脏的道路呢?
在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混沌,心中总会出现一个念头蛊惑着我:去喜马拉雅山。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场景:在圣洁的雪山之下,有白衣圣人正在打坐,阳光照耀在他身边白色的山石和雪地上,光芒耀眼。这些画面一直诱惑着我,在我的意识依然蒙昧尚未成形的时候,我就在一片模糊中抓住这个莫名的信念:我要去喜马拉雅。
虽然不知为什么,但这种信念就像黑暗中的烛火,吸引着我心中无数飞蛾靠近。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读后感(二):寻找你的内心所在

人如树,无论繁茂挺秀的枝叶往何处生长,都被深深地层里盘根错节的须
指引牵动着。我们的内心就像那扎在土壤中汲取养分又将养分分解输送到每一
根树枝、每一片绿叶、花朵和果实的树根,它保管我们的潜意识、培养我们的
行动力、记录每一次内心的震动和向往。找到它、听到它、抚摸到它,就像打
开通往人生道路的一扇门。
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刹帝利家庭父亲是杰出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则是个慈爱的、精神丰富的人,他们一个教我以理智,一个则关爱我以情感,他们之间和谐恩爱的关系构建了我早年的精神世界
母亲是个乐善好施的人,每一次遇见穷苦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父亲虽然也是个善良的人,但他对母亲的慷慨不以为然,他认为所有的慈善都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他这么想是因为有一次母亲接济穷人的钱远远超过了父亲一个月的薪水。
记得有一次,母亲笑着对父亲说:“门外来了一位无助的妇人,她乞求十个卢布,请给我。”
“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呢?一个就够了呀。”父亲说,“当我年幼时,父亲和祖父母突然离世造成我们生活的困顿,在最艰难时,每日早餐都只有一根香蕉,哪怕等会儿还要步行好几里路去上学。后来我读大学时,曾向一位法官乞求他每个月一卢布的援助,他拒绝了,他说即便只是一个卢布也是需要审慎斟酌的。你为什么要一下子给她十个卢布呢?”
“你看,当年一个卢布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你忍心让门外那位妇人像你一样,多年后还会反复咀嚼被拒绝的痛苦吗?”母亲说。
“好吧。”父亲最终还是妥协了,掏出一张十卢布的纸钞。“请向她送上我的祝福。”
   看,这就是我父母的异同。
   父亲的理性公正帮助我养成了审慎的个性,在他的熏陶下,我渐渐懂得凡事应适度——只要我有正当的理由,父亲就会乐于倾听,也会对我梦寐以求的东西慷慨解囊,从摩托车到假期。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读后感(三):送给女孩一本书就会分手的魔咒

这本书我没看,但是感觉名字还不错然后我就网上订购了寄给一个女孩,不知道他收到没。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好久没联系。不知道她好不。
好像有这样的一个魔咒,每次送给一个人一本书之后,我们的情感就会戛然而止。很想不透。
之前有个女孩子说她很喜欢铁娘子,然后我买了好多铁娘子的书籍,还有一些关于人生的状态的书籍,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了,她上学去了好远。
关于送书为什么,这就什么?
我是谁?
我送出去的是什么?
那些诱导我送书的是谁?即使我的亲笔封涵,未得我的禁令,你拿了也没用。
然后这个女孩似乎一开始就这样的诱导我,诱导我送给他书,她是谁?
化外仙,随心游,夏目友人帐,彼且还。
一目一神外,一念一周天
以我名义送去,如何收回
那么作废,还是诏令?如何?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读后感(四):真诚会带来温柔回应

自从我追求无上的智能以后,都会利用每次外出旅行的机会,四处寻找我命中注定的古茹。可惜期盼的相遇却一直迟迟未至。
我一直在心中暗暗琢磨甚至灰心,难道上帝将我遗忘了吗?
终于,在和阿玛离家逃去喜马拉雅山的两年后,我得到了圣者的开示。
那时,我正静立在圣殿卡力的雕像前祈祷,突然有个深沉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寂静:“这世间只有上帝才是绝对单纯的,所以不要妄图在相对的世界里寻找绝对价值。”我好奇地转头,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男子,高大清冷,似乎是游走尘世的隐士,那一身的冷光,像是从哪个不沾尘俗的世外桃源里来的仙人。
“哈哈,你居然看透了我的迷惑。自然界里善良与邪恶真假难辨,让多少聪明的人都迷惑不已。”我感激地回应道。
“这本就是生命中最大的谜题,多少人付出了生命只为寻找到答案。而今日的苦难仍然深重无期。长久以来,我持续地关照自己内在的思想,充分地自我反省和思考。这种异常艰难且旷日持久的内省,让我最终瓦解了‘我执’。这个世间最强大的敌人,无时无刻不巧妙地伪装自己,并用欲望堆砌成牢不可破的城墙。它制造无数令人厌烦的幻象,让我们深陷在迷惘困顿中不得而出,离真理之路越行越远。”
我静默,思索着如何能够寻求到解脱之道。男子看我眉头微锁,大方地分享起他的见解。“智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内在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共性,就是坚定不移地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同时人类可爱的谦卑,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就会让他们开始怜悯自己的同类——一群求助于治疗能量的灵魂们。而最终得到解脱的,必然是那些敢于持续省察内心,用满怀怜悯的心体解世间的人。”
当我们俩并肩走出卡力圣庙的殿堂,沐浴在温暖阳光下,这位同伴用一句“心灵只为人类歌诵生命而开”的简短话语跟我道别。这段偶遇虽然不是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毫无疑问它帮助我开启了向内心探求的旅程。我不再执着于通过行走各地的方式去遇见圣者,而是顺其自然地,去努力发展自己的内在力量从而让我更觉醒和智能。
最初,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痛苦的。面对被人和事物激发出的各种负面情绪,我常常无法摆脱,然后任由它们把我的心情拽入黑暗的地狱,最终像傻子一般难以清醒,或是疯了一样地将情绪投射在别人身上。有一次,当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家人提出要抛下世俗生活去寻找古茹,我遭遇到了家人朋友的强烈反对,哥哥甚至直斥我愚蠢不堪。因为无法被理解和认可,我陷入了哀怨、痛苦并愤恨的轮回中。恍然中,我仿佛听到了卡力圣庙内飘荡的话语:“只有浅薄的人才会在遭遇痛苦时自怜自哀,遗弃了自己对其他苦难之人的同情心。”
此刻,我那因为剧烈的情绪高温而邻近窒息的大脑,在感受到这股冷厉的寒风时,突然醒悟了。我安抚自己的心情,试着抽脱出来观省本心。我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苦痛在于得不到亲友的支持,而换做他们的角度思考,脱离了物质支持而曲高和寡的精神追求才是会把我推向死亡的魔咒吧。面对我看似无理的要求,反对的态度才是他们应该且必须保持的。慢慢地,因为思考,我理解了亲友的举动,于是平静下来。再渐渐地,当察觉他们精神世界能量的匮乏,我的怜悯之心开始苏醒。那一刻,我意识到留下来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这也正是我需要去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一刻,我真诚地看待自己和生活,做到了心智合一。我终于踏上了最可靠的探求智能之旅。
很多年后,始终对圣人保持极大兴趣的我,有幸得以经常拜访一位名叫巴笃利•玛哈赛的瑜伽行者。这是一位精通古代瑜伽能量控制调息法的神奇圣者,可以制造和控制气息,并保持静止在超意识的状态里。世人皆叹于他能够飘浮在离地面几米的空中,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从未踏出家门。
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经过他所在的修道院,决定去拜访这位幽默的大师。在他顶楼简朴的房间里,他带领我进入一个多小时的禅定状态。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依旧健朗挺拔,如大多数瑜伽行者一样,满脸胡子,高贵平静。当他盘成莲花坐姿,专注于同上帝的沟通时,俨然一副近乎完美的圣者形象。打坐结束后,他温柔地提醒我:“一般人喜欢加拉瑜伽(与食物合一)甚于禅定瑜伽(与神合一)。看得出来你经常进入寂静。但请不要把手段当作目标。比起打坐,你应该更多地与上帝分享爱。”他的脸虽然严肃,但包含智慧的双眼却闪动着温暖的笑意。
接着,他指着桌上的几个厚信封说道:“这是来自美国的邮件。信中他们都表示对瑜伽有极大的兴趣,并乐于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印度。而先知也体悟到,我们传统的瑜伽修行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西方,因此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们。
而你,只需要点头,随时都可以免费获得它。”当时我不知这番话的深意。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他这番看似随意的暗示,却隐含了关于我的预言,有一天我会带着印度的精神教导去往遥远的美国。
那天晚上,巴笃利还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演讲,向他的徒弟们和我,娓娓道出了有关圣女密罗跋伊的故事。密罗跋伊是中世纪拉吉普塔尼的一位公主,为了追随圣人的脚步而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皇宫,但一位托钵僧因为她是女儿身,拒绝收她为徒。而她只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就让僧者自愧不如:“伟大的圣者,请告诉我,除了上帝,这世间还有其他的男性吗?在天父的面前,难道我们不都是一样的存在吗?”
现实中的巴笃利也同圣女一样,很早就放弃了庞大的家族遗产,踏上了艰辛的瑜伽修行之路。当众人称赞感叹于他的无畏舍弃时,他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上帝比任何人都懂得安排我们的未来,为了得到这宇宙最伟大而无止境的祝福,我只是离开了没有意义的物质财富享受而已。看这世间多少缺乏外在安全感的信徒,才是为了那可怜的几卷卢比,放弃了天国无比巨大的财富的傻瓜。”
生活中太多的物质存在让我们落入欲望的旋涡,一边迷惑着,一边麻木着,让我们与自己的本心越来越疏离。而面对围绕自己的人与事,即使把三十六计熟记于心,见招拆招,我们也总是很难开心如意。为什么呢?
忙于奔走在尘世中的人儿,我希望你能在看过这些圣者的言语之后,安静地坐下来,观照一下内心,同你的本我进行一场对话,我相信这于你,将会是一番新奇和无与伦比的体验。而通过这段经历,我相信你也会慢慢接近真理,自己找寻到问题的答案。
我也乐于在此,将我的想法一同分享。
答案其实曾在卡力圣庙的殿堂中被揭示过,即是“我执”。我们关注自身的存在和利益,这没有问题,因它是人类的本性。但智能引导我们,应当掌控自己的关注,而不要反被它所奴役。“我执”就是过度放大了自我的存在感和需求,被自己的欲望左右,走向了一条充斥着不满和痛苦的泥泞之路。
如何破解这个谜咒呢?
请你多试着安住于心,在尘世的纷扰中,尽量守护自己的平静。然后去向内探求自己的所需和快乐之源,得到答案了再向外追寻一切能满足心愿的东西。当你将注意力完全地放在与自己的精神沟通时,过往你所追求的自我存在感将不再重要,而你的需求,也必将摆脱物质的枷锁,更加接近上帝的指引。最终,你将会变得平和、真诚与美好。这样的你,必将会遇到同样美好的人,彼此珍惜
所以,请珍藏并传递你的爱与真诚,等待你的会是温柔的回应。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读后感(五):带着神迹的调味鸡汤

原是冲着副标题“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去看的,但好像尤迦南达大师还有本自传。真是傻傻分不清楚。不过这本没有什么瑜伽系统的理念,更不用提方法了。只是瑜伽行者的价值观,或者说宗教观。
书的翻译把“大梵天”全部译成了“上帝”,咋一看还挺顺的,也许是宗教相通的部分吧,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松散的半本鸡汤后开始用诸多神迹故事来试图吸引读者更加笃信瑜伽的价值观。就有些乏味了。
我不是不信神迹,更不会否定神迹,但不会因为神迹而改变对价值的判断。如果是真理,或者真善美的价值观本身都可以有系统的逻辑(哪怕不是常人的逻辑)去说明清楚,也有足够空间让人思考最后信服。如果不信,也许只是没有捅破最后一层膜。但我不是很喜欢用神迹去捅破他。神迹是用来说服那些只愿意盲信迷信的大众去相信正确的事物。很遗憾的是如果因为神迹而有了只是神迹的信仰,就违背了信仰的初衷。
2016-5-1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