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

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后来对晚清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报刊杂志上也看到了一些于我之前所闻大相径庭的关于李鸿章的评述,对读者上一篇《另一面的李鸿章》印象深刻,那之后我知道了他是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也记住了他那句狠狠出了一口恶气的“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的妙对。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入都》
他年轻时也是血气方刚的男儿,也有着万里封侯的豪情。而入仕后,他的能力也很快得到了展示,打击太平天国,力克劲敌李秀成,抓住合理战机,一举平定双捻乱。淮军在他的调教下,成为一支凶狠的战斗力量。这些都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之后的营建洋务,更是他非凡远见的展示,中国洋务第一人之誉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本书的重点还不在此。“李鸿章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梁任公如是说。此后任公对李鸿章的学识和血性的缺失表示了批判,而以我之见,这里的批评虽有据可循,但也不甚恰当。
对于这位因软弱和所谓的“卖国”而谤满天下的伟大先行者,改革者,军事家,外交家来说,任公“庸人”的评价着实不够客观。说李鸿章缺乏学识完全是以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度做出的评价,李鸿章对旧的制度缝缝补补而拒绝进行新的创新与学习是囿于自身所受教育,所处时代,以及所处位置所限,而以此评定其为庸人未免言过其实。李鸿章自幼受封建教育,走科举考试的路做了官,又一路受赏识一路升官,做到总督的高位,而在此基础上却要求他在制度上做出创新,实在不当。试想一个孩子被父母含辛茹苦培育成材(且不论父母自身的高尚与否),现在却要求这个孩子反过来打倒父母,理由是父母有问题,犯了错误(而且就算打倒后也未必能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于情于理,这个孩子都不会下手。李鸿章就是封建制度的孩子,封建制度诚然有问题,可李正是在封建的滋养下才逐渐成长为一方大员的,他又怎么会转手消灭封建制度?而且就算如任公所愿,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又岂是正确的选择。而于我看来,梁任公的批评却不免有些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诚然这事后诸葛的论断谁都能做出,而我在此也只是想为李鸿章做一点不知算不算无谓的辩护罢了。
再者,所言血性之缺失亦不当。试问李鸿章若是血性方刚的男儿,他又该如何施展?痛骂慈禧挪用军费导致养兵不良以致甲午之败局?在谈判桌上拍案而起与日本代表针锋相对?还是如何?上述行为只是蠢材所为,想必换作任公自己,也不会有这样的选择。李鸿章最大的也是最不可挽回的败笔在于他在甲午海战中的天真,一再贻误战机而导致的失败于他缺失是不可推脱之责,但这也这多可谓战略上的短视,又何来无血性之说?岂不知,隐忍亦是智慧。李鸿章在谈判桌上随受尽欺负,可他却竭力隐忍,努力斡旋,尽力为中国谋最大之权益。倘若他拍案而起,拒绝提案,那请问是想重演必败的的战争还是想给洋人加重掠夺提供一可乘之机?看似国耻,可李鸿章已经做到了其所能为之极致。在外交上,他的游刃有余的处理已经是对那个毁灭即在旦夕,国运积重难返的王朝所能做到的最大帮助了。
回首再看,先行者须有勇气,亦不可乏忍耐,前者的缺失会被骂做缩头乌龟,后者的缺失只会让其成为旧制度最后挣扎下的冤死鬼。李鸿章和梁任公都是救亡图存的勇者与智者,分明当是英雄相惜同慨叹棋逢对手,却偏要好汉相轻以成败盖棺定论!勿论庸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变革时代,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以身许国之志士皆为彪炳千秋之伟人!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莾莾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悲情宰相之注定

  《李鸿章传》读后感(六):欲说还休的复杂人物

      这本书是梁任公先生的力作《李鸿章传》的新版,书的前半部分是译著,后半部分是先生文言文原著。
      此书评述了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从其人出生、早年历练,到中年经由弹压太平军出道、兴办洋务、甲午丧败、办理外交,至晚年出访欧美及庚子拳乱后办理善后事宜见欺于列强。全书夹叙夹议,其中的评论尤为精当,发人深省。
       诚然,李鸿章是近代极具分量的人物,因而备受争议,饱经臧否。本书对于李鸿章的许多评价,远超一般人的识见,有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李鸿章的早年境遇总体较为顺畅,后期则接连遭遇困境,几乎前半生累积的名誉、功业都毁于一旦。 甲午战败、《中俄密约》、瓜分祸患、庚子赔款等等,都跟他相关。李中堂的后半生,可谓深陷舆论漩涡之中。甚至有激进人士将他视为古代秦桧、法国梯也尔一类投降派、卖国贼。梁先生则认为,李鸿章纵然多有疏失,难辞其咎,但由他完全背下这些黑锅,确实有失公允。自古空谈误国,那些平日耍耍嘴皮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多数干不了实事。别看他们说得大义凛然,如果真要让他们顶替李氏之位去办事,恐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远逊李鸿章。应当承认,李鸿章是能任事之人。中国近代事业的起步,李文忠公不愧第一人。仅凭这点,就值得敬重。中国历史上,办点实事,总是很难,因为总有些别有用心之人毫无大局观念,处处掣肘,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群起攻击、落井下石。想认真办点事,总免不了要背黑锅。李鸿章有多难,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而面对种种牵绊,他能办成不少实事,即使最终不足以成大事,然而已足够慰藉衷肠。
       诚然,李鸿章置身当时的中国官场以及落后封闭的总体环境而图谋国势稍有振作,困难重重。而李氏也终究未能真正战胜困难,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因此,梁任公有句话我觉得十分在理:”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却不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想来确实如此。纵观他的一生,就个性而言比较循规蹈矩,未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李氏的个性、才能、学识以及最高当局对他的信任程度,决定他只能做个缝缝补补的裱糊匠,虽然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但是终究无力扭转大局。大清国在邯郸学步的拙劣模仿之后,惨败于后起之邻邦,加速沉沦,”完全停不下来“。
       最后,李鸿章若冠之以”东方俾斯麦“称号,恐怕他自己都觉受之有愧。梁任公先生列举了不少理由,例如李氏击败的都是同胞称雄国内,而俾氏则是击败外敌蜚声国际云云。至于最重要的差距,则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相形见绌。俾斯麦的外交战略十分出色,对于德国统一及崛兴居功甚伟。李鸿章多次想利用各国矛盾谋出路的意图,则几乎无一例外都落空。每次想联合某国或某几国制约另一国,最终都难免让大清国自取其辱,尤以李鸿章晚年妄图拉拢俄国造成的恶果为甚。当然,德意志帝国的实力远远优胜于大清国。李鸿章外交周旋的困境无疑是弱国无外交的诠释。然而从梁任公先生的评述,我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不能出现俾斯麦那样真正的外交家,实与中国的整体环境有关。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封闭,局部地区的部分人士刚刚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这种环境很难孕育出真正的外交家。即使机敏干练如李鸿章,由于环境使然,外交领域的眼界、才能都要远远逊色于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外交人物。李鸿章的外交功夫能独步国内,与当时最高端的俾斯麦相比,或许只能算幼稚园水准。
       李鸿章深处近代这个复杂的时代,本身也是个复杂的人物,值得仔细品读。

  《李鸿章传》读后感(八):为我打开读历史的大门

对于读历史的兴趣来自曾经在豆瓣上的看到的一句话“想构建强大的人生观,那就去读硬知识”。
因此,读《李鸿章传》多半出于虚荣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没想到,我会由这本开始爱上历史。以这本作为我读历史的开端,也是种幸运,一方面,本书的作者无论是写史实的诚意还是写评论的笔力,都被盛赞;另一方面,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是了解近代中国史不可略过的一个人,一个人的历史亦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
关于历史,我实在知之甚少,上学时期在历史课本了解到的仅有的一些历史知识,经过时间的磨砺留在脑海里的更是少得可怜,而对于李鸿章的印象也只剩下“卖国贼”三个字。没想到,走出了历史课本的局限,《李鸿章传》展示了一个悲情的英雄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装》,我惜李鸿章之才德、敬李鸿章之精忠、痛李鸿章之遭遇,读完之后其悲、其痛、其慨然亦在心中回荡,久久难以平复。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远渡重洋,以战败国的屈辱身份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谈判,既已是败兵身份,但依然恪守职责寸土必争。第一次谈判双方僵持不下,结果在返回休息处的路上,李鸿章被袭,左眼中枪。为了不耽误谈判,他坚持带伤参与谈判。“日本天皇和全日本人民同时表示哀惋,于是同意将中国先前提出的停战摘要画押。口舌争论得不到的东西,就这样靠一处枪伤得到了。”读到此处,唏嘘不已。
想当年,李鸿章统帅淮军叱咤江沪,幸运地轻松解决与法国的矛盾,受万众拥戴,犹如天助。再回想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手建立的淮军和海军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又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朝廷内外饱受争议……春风得意处,虎落平阳时,一个在天上,一个下地底。然而,其豁达、其慨然,又不得不让人敬之叹之。换做平常人,怕多半是一蹶不振,更有甚者抑郁而终。但李鸿章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贬至一个闲职,官场失意并没有让他怨天尤人、丧失斗志,他依然兢兢业业,辛苦治理水患。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做出一番成就。走进看,原来历史课本上一个被冠以“卖国贼”的苍白人物,竟是这样一个饱受屈辱、慷慨有大节的肝胆之士。
最后,再对自己说一句,读历史,真的很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