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2: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10篇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是一本由魏小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一):天堂,我亲爱的书房——读《独立日:用一间书房对抗全世界》

    文/吴情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无疑是除读书之外,最美妙的事情了。这种美妙的感受,很多人都深有体味。海外漂泊几十载的北岛,终于在香港拥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他坦言,自己总算定居了。
书房,可不是从地上新近长出来的蘑菇,古已有之,外国的情况暂不清楚,只消说说古代中国。不过那时,不叫书房,而是唤作“书斋”,一则多书,二则,颇有些修行人斋戒的意味,足可见对书籍之珍重态度。三国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书斋,当然,他想继承曹操衣钵的志向到底也没能实现,未免深以为憾。及至唐朝,刘禹锡的“陋室”因那一篇《陋室铭》流传千古,即使黄口小儿,嘴上也会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成都古城,有诗人杜甫的“草堂”,国家多难,诗人深情,一传以“史”,一传以“诗”。到了宋代,在入仕之前,名相李纲将自己的书斋命名“桂斋”,取“蟾宫折桂”之意。同时,他还亲植桂花,以桂花的品格自勉。想来桂花秋香,花卉纷繁,确是读书的好时候。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将书斋取名“老学庵”,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意,立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老而好学。老而勤学。一个挑灯夜读时刻眉批的长者。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一个与人闲谈聊天的所在,最终成就了《聊斋志异》; “笔锋常代情感”的梁启超,书房名为“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舆。”来表达变乱之世中个人内心忧愁焦虑。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周作人的“苦雨斋”、“知堂”,俞平伯的“古槐书屋”,沈从文的“窄而霉小斋”,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姚雪垠的“无止境斋”,贾平凹的“静虚村”,赵丽宏的“四步斋”……
书房,是一个家庭中有别于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带淋浴间一块儿)的所在。先看厨房,“民以食为天”,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人,先得温饱,才能从事其他,更何况是在后现代,一个讲究“饮食养生”的年代。至于客厅,人生在世,总需交际,一人难以独行,须有二三好友,不时造访,谈天说地,相视而笑,引为平生快事。微瞧一眼卧室,夫妻两人相对,摒除一切杂念,回忆旧时温存,激情起处也便顺其自然。再略谈卫生间,除旧布新新陈代谢,这才方知: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自己都是新的。那么,书房呢?书房好谈,又不易谈,大家对书房都心中有数,少谈,习以为然,渐渐地,生出一种平淡和无谓,也便不以为然
书房,是一个人灵魂之所在。这话有点玄乎,也有些骇人,但着实不假。你怎样,你的书房也便怎样。你看的书反映了你的品位,从没有爱看娱乐杂志,也爱读《小鲍庄》的(当然咯,张爱玲除外)。你对书的排列也泄露了你的个人习惯,比如,看完就随便乱放,哪一天突然想看了,也找不到,别人只疑心你是个三心二意之人,即使你连声叫冤枉也难以改变这第一印象(the first impression,我喜爱的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最先的名字就是first impression)。很多人一方面把书看得很轻(轻视的“轻”,而非“轻重”的“轻”),尤其是在这个什么人都想说故事、都可以出书的年代;另一方面,却常常通过一个人和书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某一个人。这种矛盾的态度把现代人活生生逼成了“精神分裂”,既竭力追求对书籍的占有(就像是对女人的占有),又懒得翻哪怕一册严肃文学书(或许是“严肃文学”这个名字吓坏了他们,让人联想起中世纪教士板结的面孔)。
行文至此,倏忽想起,二十年来,竟无一间书房,却在此大谈特谈,有些“无产者无畏”的意思,心中丘壑还有万千,在此也得打住,好好筹划着给自己一间书房,“一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摘自《呼啸山庄》第一卷,第一章)。我既占有它,也被它给容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只得轻轻说一声,“天堂,我亲爱的书房。”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二):一本书,给了你150本书单

《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这是一本关于书房、书单、书店的书。
我是一位普通读者,在此与大家分享读过的好书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刷刷存在感。
  
普通读者
没有那么高的教养
他读书
是为了自己高兴
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
 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弗吉尼亚 伍尔夫《普通读者》
这本书其实早就读过,之所以又想起它是因为被女儿拿来作画了:
画完之后我随便翻开一页,好家伙,跟新的一样。好吧,再读一遍,这次又有不少新的收获。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书房、读后感、书店、书单推荐
第一部分:书房(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来自于作者在不止读书上的公开征集,网友的书房各有特点,有拿旧冰箱做书柜的,有整面墙都摆满书的大书房,也有出租屋里的小读书角,其实不管大小,只要有书,我觉得就是美好的。
第二部分:读后感(一日一书亦生活)
作者按照星期一到星期六的顺序将要介绍的书进行了分类,共计50本。
星期一:不要和书谈恋爱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阅读的故事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位母亲 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
星期二:且把记忆煮作粥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5星+推荐)
□少年H
□乱时候,穷时候
□今夜星光灿烂
□深夜食堂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半生为人
□城门开
□我在故宫看大门
星期三:突然瞎了怎么办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考工记
□失明症漫记
□弄潮儿
□出梁庄记
□1966年
□身边的江湖
春天在哪里
星期四:有些好书,会是作者比书好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重读木心
□众声喧哗
无知的游历
□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响记
□沈从文的后半生
□穷途,墨路
□雨天的书
□青灯
□代表作 中间代
星期五:一颗一颗发光的恒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好人难寻
□众生安眠
□十一种孤独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天桥上的魔术师
□格兰塔
星期六:让我们保持对时间的好奇,对美的赞许
□我的阿勒泰
□冬牧场
□一个人的村庄
□脸之书
□为了报仇看电影2
□扪虱谈鬼录
□迷蝶志
□查令十字街84号(5星+推荐)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第三部分:书店(星期天,出去逛逛独立书店)
这里介绍了北京、广州、杭州、重庆、南昌、南京、安康等地的11家特色书店,其中北京介绍了三联韬奋书店、单向空间和时尚廊。
第四部分:书单(独自去探索整个世界的美好)
这份书单是作者的经验分享,共计99本(我数了好几遍,应该就是99本,就不能凑个整数嘛),用作者的话说“不绝对,不公正,不权威,茫茫书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要去走,只需要这些书单,有助于你的思考
自我管理书单
□拖拉一点也无妨
□记事本圆梦计划(4星推荐)
□自控力
□番茄工作法图解(4星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4星推荐)
□暗时间
□奇特的一生
□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
□小强升职记(5星+推荐)
名著书单
□红楼梦(不能用几颗星来形容了)
□莎士比亚全集
□堂吉诃德
□战争与和平
□罪与罚
□悲惨世界
□追忆似水年华
□百年孤独
易读古文书单
□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
□闲情偶寄
□子不语
□随园食单
□浮生六记
□幽梦影
□板桥杂记
□帝京景物略
□阅微草堂笔记
短篇小说书单
□安吉拉 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受戒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看不见的城市
□天桥上的魔术师
□虚构集
□逃离
□九故事
情书集书单
□朱生豪请书
爱你就像爱生命
□从文家书
□纯爱:冯亦代黄宗英情书
□两地书
□致诺拉
□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自深深处
□李敖情书集
旅行文学书单
□空谷幽兰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机场里的小旅行
□岛屿书
□寻路中国
□流浪集
□罗摩桥
□看房子
□艽野尘梦
□去他的巴西
诗歌文学书单
□草叶集
□荒原
□狄金森诗选
□卡瓦菲斯诗集
□万物静默如谜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海子诗全集
结局或开始
□顾城诗全编
□奇迹集
科幻文学书单
□基地
□神经漫游者
□少数派报告
□2001:太空漫游
□严厉的月亮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安德的游戏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黑暗的左手
□三体
自然文学书单
□瓦尔登湖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大地上的事情
□醒来的森林
□看不见的森林
□迷蝶志
□发现之旅
□万物有灵且美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昆虫记
纪实文学书单
□工厂女孩
□打工女孩
□柔软的距离
□出梁庄记
□落脚城市
张爱玲相关书单
被作者称为彩蛋的书单,正合我意。
□小团圆(5星推荐)
□今生今世(《民国女子》这一章5星推荐,胡兰成写张爱玲)
□张爱玲私语录(5星推荐)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张爱玲城市地图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张爱玲传
我的姐姐张爱玲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给出的本的大书单,当然这还不包括读后感部分夹杂的部分书单,其中,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5星+推荐。
介绍完这本好书,说说我自己关于读书的一点小心得:
 01 拿出勇气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读书,只是你没有勇气开始而已,只要你开始读第一本,后面的就都顺理成章。休完产假我入手了kindle,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解忧杂货店》,之后就慢慢的坚持下来。如果你觉得带纸质书太不方便也太惹眼,
kindle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kindle还是太惹眼,你可以同步到手机上。
02 成立家庭互助组
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手下有个“阅读组”,成员有3人,他们的专职工作就是每天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籍,然后通过综述、笔记和摘录的方式向老板做汇报。因为张大中说“我无法从头到尾地阅读所有的书,所以我需要依靠这些笔记”。当然了我们没有忙到这个份儿上,更没有能力专门雇佣3个人为你节省时间,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嘛,比如我们家,我把读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讲给小萱她爸听,这样我又有成就感,她爸又节省了时间,所以我觉得读书互助组在夫妻之间是最容易实现的。
03 读完就忘?记笔记
kindle有标注和笔记的功能,非常方便,当然我更喜欢边读边写,目前在用的是方格本,纸张质量好,用钢笔写字不会透。
04 不知道读什么书? 去书店
说起书店,就像买衣服要去店里试穿一样,不翻开看看怎么知道这本书适合不适合自己呢。说说我去书店吧,周六或周日早早地去,人少,清净,看到感兴趣的书先看看腰封上的推荐,然后看目录和序言,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读一读(以上步骤请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觉得喜欢,就......不是买下来,而是拿出手机拍照,当然了,偷偷的,因为好多书店不让拍照,拍下之后回去下载到kindle或者去京东买,毕竟比在书店买便宜不少,好了,在书店买书的土豪可以尽情地鄙视我了。
所以,当你不知道接下来要读什么书的时候,那么去书店吧,顿时让你觉得,哇,好书那么多,我还有这么多书可读,太棒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让我觉得要是能都一下子买下来就好了......
 05 给孩子树立榜样,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女儿快2岁了,两三个月之前看绘本还是她指,让我说是什么,买了新的绘本也是由我先给大概讲一遍。现在的状态是喜欢自己坐那看绘本,不需要我给读,有时候我给读吧,人家又抢过去或者看其他的了,让我好尴尬。我的经验就是你要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她就抢你手机玩;你要是看电视,她就跟你一起看,你要是看书,她就抢你的书翻一翻。所以,手机、电视还是书,很容易选择了。
临睡前,女儿看自己的绘本,我用kindle看书(她已经知道这是妈妈看的书),再听着小优彼讲故事,直到女儿自己睡着,真是非常和谐的画面。
这本书从书房、书店、书单三个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推荐与灵感,我从这些书单中找到了不少好书。希望你也能有收获。
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这里有我真真切切读过的好书推荐)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三):独立日:专心点,然后快乐的读书。

读书是为了什么,除了能够了解更多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想要看看别人如何生活……而最最重要的就是魏小河说的,读书,要读得高兴;读书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独立、更丰富、更自由。读书是用来取悦自己的,不必为了读而读。 对于书,像我这么知识浅薄的有些羞于去说喜欢,但期待一本书到收到一本书这之中的喜悦,再到阅读着一些正和自己心意的内容,确实太叫人享受。日复一日,每天懒散得没有花过多的事情去看书,用零碎的时间去看几页。可能是因为心思被其他事情所占据。其实当有那么一刻想读书,就去读吧,忘掉其他所有的事情,彻底专注其中才是。独立日,重点即是独立,有一个不被别人打扰的空间,来与自己相处。(坚持了读书的习惯,也得心无旁骛的去认真对待正在读的那一本书。) 这是独立日系列的第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书房、书店、书单、笔记,走进这本书,让你有一种沉浸在私人书店看书的感觉。没错那就是魏小河的私人书馆。 第一部分,魏小河给我们展现了,他征集的各种各样的书房书柜,对于一个喜欢书的人而言,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应该是最基本的愿望,在那里,是一切与书相关的,一切以你的想法来步骤(我觉得收拾书籍往往很是快意)。当我看着那些小伙伴的书柜书房都是那样整齐漂亮,我这样应该一个书只能随意放的人只能好生羡慕(咳咳,书不在多,也不在放得有多好,而是希望所得之人能读出收获)。第三部分是书店,收集了一些有特色的书店;到了最后魏小河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分11种类型的书单(没有一本读过的)。 主题的第二部分是魏小河的读书随感,他分为六个板块,六种主题,用星期一到星期六来看书吧,你可以每天轮流看不同的主题,也可以一下子看完系统主题的书。首先,他说到关于书的书,这里有不少我经常自我思考的问题,用什么时间去读书?你家里有了那么多书你全部读过吗?我自然要坦诚的回答没有了,魏小河也是诚实,并没有全读过。看至此,自然会想,如果不读,又为何会忍不住买回来呢的问题,但我始终觉得,即是喜欢,就有想读的欲望,以后总有用得着的时候。呃,我的确还是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读书。 每当看过这些谈论书籍的文字,我便知自己的阅读量有多么贫瘠,可是即便没有看过小河所言的那些值得一看的好书,可在看他的笔记书评时候,还是那么津津有味,就像很多时候还是喜欢看人物传记的,即便那些人的文字并没有怎么读过,却能通过别人的记录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同样在这里我感觉得到那些故事是含有生命力的。 这是一份不错的书单,一篇好的读后感(书评),就是让别人对于这本书感兴趣。 他写得像随笔,文字很随意自在,他像是在和书谈心,和你谈心,更是和自己谈心。 其实,不需要很久,只是每天花一段时间,全心全意与书相伴。在阅读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就像这本书,还蛮容易看进去的,挺快乐的一次体验。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四):读书之时,独立之日

喜欢小河,最初大概是因为他的“文字感”,总觉得他就是能变戏法似的写出一些俏皮又漂亮的句子,比如说,“再不读书就傻了”。
如果说能够在自媒体时代到来时即可展露头脚的公众号拥有者——拥有十多万粉丝的个人公众号运营者,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不曾停止读书,不仅在于读得多,关键还是能够思考和打通,并且将思想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记下来,经年累月。如此高产的书评作者仍然自称“普通读者”,大抵是一种自谦,就像陈丹青说自己是“门外汉”,只是对一些不懂装懂的人的讽刺而已,或者说,读书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价值排序如此之低,以至于我们甚至连“普通读者”,都算不上。
本书时而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他总能够将书本与现实打通,将不同地域时空里的作家打通,在讳莫如深的文学世界,给出一些星星点点的足迹,像带我们探索一片未知的大陆,一些最初的地标已经给出,剩下的,靠读者自己去织就。
书里书外,他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灵魂。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读书?

如果想要开始独居生活的话,首选良伴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最合适的真的只有书籍,所以《独立日》系列的首部作品关乎阅读,真是太顺理成章的事了。 《独立日》意为从独居通往独立,这个品牌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的生活理念,这个概念很值得提倡,不论你在学习还是工作,不论你是少年抑或老人,集体生活婚姻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与自己相处则是我们需要一辈子去了解的议题。因为毕竟大多数的时光,我们必须一个人度过,并且打理好自己的一切。独立可以看做一种生活状态,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书籍显然能给这样的生活状态提供充足的养分。因为书籍独立构建了一整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奇幻与想象,有现实有悲凉,这个世界为你提供不同深度的思想,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与世界上的大哲先贤学习,书籍可以说是时间不断积累的最珍贵的产物。 而这本书无疑是作者写给书籍的一本情书。他用各种各样的书房展示了爱书人的生活,他用一周七天与书相遇表达对于书的爱恋,而那些独立书店无疑是与书相遇的最佳场所。看完这本书,我想任何人都会爱上读书,因为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书籍也有审美,用心装饰自己的书房是件幸福的事儿,地方不需要太大,但是在这里可以是书籍的家、你心灵的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阅读一本书,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还可以记录下自己独特的想法,用书单阐述自己的思想,去书店与书相遇,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过程。而作者对于书籍的选取也是别具一格的,在六天的时间里,选取出不同的主题,你可以按照每天一篇的顺序阅读,也可以从周一开始看起,无论何种方式,总会保证你遇见好书。 而最重要的是,书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立的视角,一个坚强的理由。通过与书中的悲悯、痛苦、快乐、幸福相遇,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坚实的精神后盾,活得更加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并且找到属于自我的个人意志。这些话说来很简单,其实经历了社会的风霜磨练,经过了感情的阴晴圆缺,想要保持自我并非那么容易,这种时候也许格外需要书的慰藉,因为只要钻进书房,我们就可以抵挡世界上一切的喧嚣与繁忙。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六):《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书笔记

《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书笔记 三联书店 魏小河 邱锐 2017.6.19 一天中最好的读书时光在早晨,六点半爬起来,到学校吃完早餐进班巡视,而后离第一节课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早读中人语喧哗看书反而专注舒服。魏小河是九零后,书评写得这般炙热而浓烈真是令人羡慕,所选之书半数皆有,共鸣颇多。 1、我只愿做个普通读者,然而,即便如此,也会遇到有人问出这样令你尴尬的问题:你家里的这些书都读过吗? 一般情况下,我都老实回答,没有,很多没读过。这时假如我偷看提问者的脸部表情,一定会发现他努力藏着但终于藏不住的笑意,仿佛在说,我就知道,谅你也不可能看完。得到这个答案,他心安理得并且感到安全,原来对面这个人不过是拿书充门面,买书不读,呵呵。如果他性格阴暗一点,说不定还要在往后的谈话中“不小心”地数落你几句:真浪费。 一点想法 买这么多书又读不完有意义吗?刘铮有明确的回答,有意义且意义重大。详见方所的创作者现场:刘铮与胡文辉那期。 页码:27 2、作者提出了一个“虚拟图书馆”的概念,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些书籍已经成了基石和背景,虽然我们没有读过它们,但我们都大概知道它们在讲什么,比如《哈姆雷特》或者《红楼梦》。我们谈论书时,并不是在谈论书本本身,而是谈论我们对于书本的记忆、偏见以及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它。 一点想法 人们总是讨论那些没有读过的书,名人作家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并非仅仅出于文化社交的虚荣心。 页码:35 3、世间许多美好的事情,需要你去做的仅仅是开始。过分地寻求方法,反而使得“原本可愉愉快快打开某本书直接来读的自由时光,却虚耗在阅读门外徒然的徘徊寻求;这很容易变成一种倨傲,把阅读窄化成某种‘投入/产出’的生产线作业,如此,阅读所能带给我们最美丽的礼物,那个意义充满的海洋,那个无限可能性的微妙世界就永远失落了”。 页码:41 4、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如果像谈恋爱那样在一段时间内过分地投入心力,不可遏制地生发出欲望,也许激情昂扬,但对一个人的阅读人生是有损耗的。细水长流,不要排山倒海,不止读书,但要读书不止。 页码:45 5、既然生活就是行动和激情,那么他就要求一个人应当参与他生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行动,分享那个时代的激情,否则他将冒着被认为不成生活过的危险。——奥利佛 页码:120 6、阿乙不厌其烦地描述着小镇上的奇闻怪案,挖掘普通生活中的阴暗深渊,某些时候,你能读出和苏童、毕飞宇相似的味道。但是苏童是潮湿的,毕飞宇是干燥的,而阿乙的故事则像夏天的阳光所遗漏掉的,挂在某处已经破败房屋梁架上的蜘蛛网,明明是夏天,但这里发冷,层层叠叠,分明有可循的足迹。   能够搭建起这一座座挂着蜘蛛网的屋子的是阿乙的文字。不得不说,阿乙的文字感极好。什么是文字感?这只是我胡诌的一个词,说白了就是他总是能写出特别漂亮的句子。他的句子是碎的,每一个句子都有豁口,一句连着一句却牢牢咬合,形成强大的张力,他总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比喻,但有时候这些句子会喧宾夺主,夺了小说本身的风头。 一点想法 这就是魏小河书评典型的段落,善用感性的、浪漫的比喻。读后觉得好也会觉得空,具体好在哪不清楚。 页码:141 7、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于它抓住时间,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代,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朱天文说:“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紧鼓密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 页码:145 8、《童年随之而去》真是散文书写典范。全文从“不满十岁”的日子开始,那一天,他随母亲去山上做佛事,到底只有十岁,耐不住寺庙里的清苦,只求快快回家。住了十几天,终于走了,高高兴兴,可是临到船上,发现和尚送的一只碗没有带,便生气不走,母亲只好打发下人上山去拿,好半天下来,船开了,他站在船沿用碗舀水玩,结果一脱手,碗飞了。 最后,母亲说:“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木心接着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得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最后一句: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这篇文章不是事无巨细一一记录的回忆旧事,文中有非常具体的对话,有风景的描写,有退出一步的评论,它近似于电影剪辑,淡入淡出,时空徘徊在十岁,处处显出一个少年人的心理,那些悠悠如古的岁月,但到了最后一刻,那脱落的盌,瞬间将时空拉回到当下,就像《百年孤独》的开头,时间在文字间荡开,我们哑口无言,默然无声,唯有安静。 一点想法 木心的散文充满了时空的悠远之感,反问自己还记得十岁的经历吗,仿佛没活过一般。所以生命是由记忆组成,要将平淡记录并提炼,价值和意义源于生活的打捞。 页码:151 9、和很多我这一代的人一样,经历了青春文学的狂轰乱炸,在玄幻武侠的世界里左冲右突,面对地摊上的盗版书籍如饥似渴,然后,终于慢慢找到自己的趣味所在。那是一段茂盛的日子,所有人都在冒烟,既渴望吸收,也有无数哀愁和激动需要释放。很多人写日记,写诗,写小说,很多人看杜拉斯,看加缪,也看韩寒、郭敬明。   芜杂荒原的后面,是一条更安静更孤独也更开阔的道路。日记本沉入箱底,诗稿无人诵读,荷尔蒙消散,人人都打回原形。许多人不再看书了,生活中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去花费精力,那些梦想当作家的人也不写了,相比文艺的少年梦,一份踏实的工作更有前景。而对于我来说,读书,才刚刚开始。 一点想法 魏小河的阅读体验坚韧且挺拔,读书即是建立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然后趋于平静。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七):一本关于书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关于书房、读书、书店和书单的书。我喜欢读书,这自然符合我的胃口。
但,这种书过于充斥着读书人的矫情和自我标榜。就拿书名来说《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抵抗”二字就显得读书人太过自我感觉良好了。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其它角落是什么样,是不想局限于自己的小范围、小世界,当然,最根本的还是令自己愉悦,令自己高兴。说到,抵抗全世界,感觉就有点过了吧。
我的经历和作者差不多,不是那种从小啃《红楼梦》《西游记》长大的人。小学时就很喜欢看书,学校的课本,尤其是语文书、语文读本一发下来,恨不得一天就全部看完,但看完以后又很难过,以后就没的看了。除了课本以外,什么其它的书也没有。看得也都是爸爸捡回来的旧报纸、旧杂志,杂乱无章、良莠不齐。到了中学,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金钱和决定权,曾买过几本青春文学和名著青少版,但每本书20元的价钱,对于一个礼拜30元生活费的我来说,还是昂贵了,所看之书也寥寥无几。到了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却一下子失去了阅读的方向。啃过几本中学时惦念的经典《悲惨世界》、《简爱》、《围城》等,看过可口可乐、海尔、通用等著名公司的发家史,也随着读了很多名人传记。当然,也在没有选择的时候,随便在书架上了选看了很多杂书,《玉的鉴赏》、《努尔哈赤》、《明朝那些事儿》1-7等乱起八糟的,还有那一堆如今叫不出来名字的小说。这些书不成体系,缺少经典,也很难总结出对自己带来的知识层面、思维层面和认知层面的影响和成长。
到了硕士,自我意识开始崛起,对世界的困惑、对人生的疑虑驱使着自己开始有选择性的阅读,但这时的选择也只是自我目的一种选择,对于书本本身的优劣还是很难辨别。这时期读了很多和媒体有关的书,主持人出的书、传媒公司的书、媒体发展和媒体事件的书,还有关于播音主持、演讲、培养逻辑思维、开发智力等工具书。有关于北京的书、关于吉林的书、关于各地人物性格的书,当然也有很多的小说和杂书。
上学的时候,或正式或非正式的一直在学习和读书,从未觉得阅读在生命中占据了多大位置,只是喜欢而已。直到工作,在经历了半年的新鲜感的刺激以后,突然发现久未读书的自己思想多么贫瘠、灵魂多么空洞、知识多么匮乏,生活的趣味和激情多么缺失。才意识到,原来读书可以让我游离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外,才可以打开心灵、放飞思想,去追求、认识、去做更好的自己。工作三年来,算是真正开始系统读书,把读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无论多忙、多累、多烦,每天都腾出、挤出一点时间看书,三年来,看了大概100多本书,写了几十篇读书笔记。当然,选书的方法更科学,事先的判断、对比、试读,让选书不再那么盲目,金钱不再重要,但时间太过宝贵。书的选择也更成体系,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各朝各代的史书,各个国家的发展;有关于自我认知的,励志书、自我探索、自我管理类的书;也有经典文学,《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蛙》《檀香刑》等;更加喜欢阅读纪实文学,非虚构类的书籍,如柴静的、刘瑜的、李娟的、何伟的、龙应台的,都是非常棒的作家,阅读的时候享受,不忍往下读,读过后启发非常大;当然,也看了一些传记,王石、朴槿惠、赖斯、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因为写书评,爱上了写作,看了一些写作的书;也因为,花在看书的时间更多,开始注重科学选书和高效读书,这本关于书的《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的。
要说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收获,并不算大,只不过见识了一些人的书房、一些地方的书店,作者的书单私人性也比较强,未必适合我。当然,也不乏作者写到的一些书让我感了兴趣,打算买来一读。
书的结构清晰,书评按照星期来划分,也蛮合理的,那些内容和那些时间,阅读的心情还蛮搭。不过,也就这样了,书评是全书的主架,但内容写得一般般吧,看过没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喜欢阅读的人可以买来一读,全当消遣之用,对阅读不敢兴趣的实用主义者完全可以绕道走开。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八):读书,与独立无关

我承认我是被这本书的装帧给吸引的,在书店第一次看到时开始关注魏小河“不止读书”的公众号。书的宣传标语很吸引人“全国首个专注独居生活的文化品牌”、“从独居通往独立 读书时 独立日”。我体验过独居,也是害怕独居的,有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感觉。也曾看过相关书籍文章,基本上这种心态是非常普遍的,但普遍不代表着健康,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人格没有真正独立才会畏惧独居,而当城市人群因为寂寞而发生各种恩怨纠葛时,魏小河告诉大家“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在推荐的第一本书《读书年代》中,作者称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写给读者看的,另一种是读者写给读者看的。不知从何开始,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读书的书,教你如何阅读的书,看书时如何做笔记的书,私人的读书心得以及推荐书目等,这些便属于读者写给读者看的书。而本书便属于读者书。
我对这类读书书籍,有三要求:第一,推荐的书目需大部分是我没有读过的;其次,推荐语需简练而吸引人;最后,书单里有一小部分是我读过且喜欢的,如此方能明确推荐者的品味是否与我相近。而本书无疑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我想看“读者书”最大的好处便是了解那些你原本完全不想去看的书。
算起来我第一次看“读者书”,应该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由于有着母亲身患绝症的背景,这本读者书的内涵也比其他读者书显得更加厚重,多了许多对生命的思考。与之相比,《独立日》的氛围便轻松多了。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乱时候,穷时候》一书,作者姜淑梅1937年出生,1997年开始识字,2012年开始写作,文字没有刻意地雕饰,只是将那些民间传说和家族记忆写下来,但听着小河娓娓道来,我才知这本不起眼的书原来讲得是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已然让我们这些8090的读者触目惊心。我不由得想,也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有类似的故事,只可惜先人已逝,唯有一位老年痴呆的外婆还在世,而过往的那一切记忆早已烟消云散。
先前看独立日,除了推荐一些书勾起一点兴趣外,没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但读着读着,看到小河对各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点评,渐渐觉出些味来,比如他说:“张爱玲的作品和她的人一样,像富贵大号里挂出的华丽绸缎,满眼的热闹,摸起来却是凉凉的。奥康纳的小说则是哥特城堡衣柜里旧衣服,一件件布满阴暗怪诞的褶皱。”虽然没看过奥康纳的小说,但关于张爱玲的这句比喻,真正是恰如其分。还有他夸赞王安忆的《众声喧哗》第一句非常漂亮:“午后二三点时分的光线,令人想起过去的日子。”直接让我看此书,我也许会觉得写得好,但未必说得出哪里好来,而经他一分析,这句话的妙处就已经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强烈欲望,我想“读者书”能写出这种效果便已足够。
《重读木心: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这篇,第一次让我了解到这位近年来大热的作家,关于他优越的家境,叛逆的少年时光,以及热血青年时投入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绘制马克思、毛泽东与朱德等巨幅画像,后因此事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此言一出,不用再看别的,我也能猜到他接下来的悲惨命运了……幸好木心先生的晚年生活比较安定,也算有个不错的结局。
整本书看完已经忘了 “独立”的主题,其实这只是作者倡导的一种独居生活,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管你独立与否,书,还是要读的。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九):独立,从读书开始

魏小河在书中述及,曾经有一个月的时光里,他租住在省图书馆附近,每天阅读各种闲书。
类似的幸福,我曾经也有过。那时候我刚刚离开银行,每天就是跑图书馆和泡图书馆。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旅行归来的一段日子,我很少外出,相当部分时间就是宅着读书,一本,又一本。
我拿到这本《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的时候,觉得“抵抗”这个词不好,有种特别强硬的姿态,不过读着读着,我觉得,这是一个适宜的词,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固然书籍丰饶,然而也有着太多的杂音,以及如艾柯说的“肆意横行的愚蠢”,这些,都需要抵抗,全世界,也包括自我,惰性、浮躁、无知和傲慢。
和小河比起来,我是一个伪读书者,读的书少、肤浅,书中提到的不少书,我都没有读完。我由此也深感,书籍浩瀚,即使是这样经常在读书了,也还是恍如隔着高山大海。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里列出的书单,和我的阅读书目交叉较多,而小河所读的,偏重于人文、文学,这曾经是我的喜爱,却在漫长的IT岁月里一点点疏离。当我意识到这种变迁,不无怅惘。
好在意识到就好,那就还可以补救。
我赞同魏小河所说的,读书,只为取悦自己。虽然我也经常强调书的“用处”,但最大的用处,其实就是通过阅读,为自己构筑一方坚固的堡垒,让自己独享这块自由的天空,不管身处如何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书——至少还有电子书吧——就可以平空出现精神殿堂,与现实拉开一点距离,我指的现实,是喧闹的人群、嘈杂的人声、满耳成功的理论、各种生怕来不及的追逐,书籍不是让人逃避现实,现实中仍有值得追求的梦想,然而读书是种修为,让自我宁静下来,不受外界的浮躁影响。
我见过魏小河两次,是很年轻但又很沉静的小男生,我也是不止读书的订阅者,从微信公众号和书中明白到,小河那份沉静的由来,换言之,那是读书人的气质,谦逊、低调、不张扬,然而才华和修养自然流露。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诧异着魏小河的阅读量和广度,也督促自己要向小河学习,不能只专注于一部分主题的书籍,应该探索更大的阅读世界。
这本书既是魏小河自己的读书感悟,也是有益的导读,在书海中独自摸索,也是让人非常疲累的事,而如果有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沿着这条路线,就可以找到那些书那些地方,这也并不是机械化地照搬,而是经由了别人的筛选之后,尤其是信任的人的筛选,可以减少自己选择的成本。有些书我也读过,看别人的看法,对我自己也是补弃,可以增强我对这本书这位作者的理解。
书中除了小河的读书随笔外,第一部分私人书房我也非常喜欢,其中有个用冰箱改成的书柜,很有创意。爱书人通常都有共同的特质:爱思考、爱创造、爱行动。看着那些私信书房,感受着此道不孤的美好,心中特别欣慰。
也是通过这本书,我首次接触“独立日”这个品牌,三联的一枝新芽,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的生活理念,是专注于独居生活的文化品牌。一个人的独立,包括了精神独立、经济独立、生活独立,而这几部分,都和阅读脱不开干系,喜欢阅读的人,既可以从书中吸收精神营养,也可以学习到各种生活技能、理财知识,我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当然,是指愿意被改变的人。
一本书,引向了很多书,引向了很多人,沿着这本书,溯流而上,应该会有更多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也是一柄通向阅读的钥匙。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十):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

伍尔芙说:“女性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老家装修新屋,母亲问我有何看法,我说“没有看法,把书房交给我全权打理。”
为何读书呢?因为“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这是避世者的宣言。
只有书房是我的合法领地,其余地方踏上去也如行尸走肉,将那扇门关上,俗世红尘被堵在门外,再也不怕外界滋扰。
从五岁百无聊赖拿起书本的那一刻开始,我开始了绵延数十载的普通读者之路,并渐渐养成了一些傲慢习气。
我以为真正的“好书之人”根本是用不着书单的,需要拼命叮嘱自己看书的人多半一生也看不了几本书。
如今的人,大多数困顿在庸碌的工作之中,经常有人发出感叹称自己看书最多的还是学生时代,工作之后,连闲暇时间都没有,哪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看“闲书”,即使要看,也多半是和工作有关的书籍。
我们对书单盲目崇拜,却对书籍本身知之甚少,我们只需要将阅读作为社交聚会的谈资,而不需要真正的将书本文字大卸八块,这是时代的悲哀吗?是,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编辑和作者尤其的不容易。
我傲慢,我放弃了抵抗,我不想和那些“门外汉”锱铢必较,阅读毕竟是有门槛的事,我觉得自己的品味不容践踏。
我不相信世上还有多少爱书之人,我们简直像史前遗留下来的珍惜动物。
在地铁上手持kindle昏昏欲睡,目光穿越诸人手中玩物,左边的在看玄幻,右边的在看霸道总裁,身后的在魔幻修仙,刚好电视荧幕里放的是热门魔幻仙侠剧,那么大家就一起看这些玩意。
倒也谈不上糟粕,只是新兴的流行文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真正有益的书籍必定难啃。
言归正传,说回这本书。一开始我们借作者的视线“偷窥”到了无数的书房,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本不禁让人想到“买书如山倒”这句话,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将冰箱擦干洗净的家伙。
他说:“能吃饱饭也能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前者喂饱肚子,后者喂饱精神。
对于重度书虫来说,读书和吃喝拉撒没有两样,阅读不是锦上添花,不是调味剂,而是生活必需品。
魏小河说:如今人人都想发声,而没有人聆听,人人都是作者,但读者少得可怜。”
深以为然,唐诺总在说那一条界限,那一条读者与作者的界限,明明想着不要跨越过去,却还是技痒得不行。
许多年后,我依旧是读者,同时也是一名作者,为了写得更好,只能越发拼命朝书海深处游去。
很多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怀有无知的敌意,不愿和普通读者交流,甚至懒于回复他们求书单的举动,这种狂傲何其可悲?
如果我拒绝,那么,将有更多的人被挡在门外,谁也不是第一时间就变成资深读者的,魏小河的文学启蒙人竟然是哈利波特。
其实,我不也是么?我不也是慢慢啃书,慢慢从错漏百出变成例无虚发么?
魏小河介绍的书籍我阅读过其中80%,确实对阅读门槛的拿捏十分精准,一方面没有俯身迎合,一方面又不似唐诺那样只顾自己品位的“动真格”。
列书单是一种利弊权衡,在大众品味和真知灼见间做出取舍,如何能恰到好处的将那些真正该被重视的书籍从幕后推到台前?
至少,魏小河做到了一大半。
前几年,阅读王鼎钧老先生的民国回忆录,深受震撼,所以每每有人问我什么书好看时,我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这本书,恰巧《独立日》这本书中也有点评。
如果说比目鱼的《刻小说的人》尚且有个不低的门槛,那么魏小河的这本书则是心平气和的引路人,不高傲,不故意媚俗。
这个时代,称得上读书的乱时候,行业标准混乱无序,市场鱼龙混杂,还有大批没有良心的人炮制庸俗读物。
有人发声,就已是不容易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