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10篇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是一本由陈思和 主编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一):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Note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陈思和

P332

从小说到电影:《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

P343

《叔叔的故事》在叙事上具有新颖特点,主要表现为它所含的一个双层叙事文本,即这篇小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叔叔的故事,还应该包括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全过程。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叔叔的故事》是一篇后设小说。所谓后设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它的根本特点是编制故事的过程也出现在文本中,而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打破它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强化了叙述者的个人观点。

P344

复数性叙述,即同一件事被叙事多次,而每次都有所不同。

分析性虚构,即叙述者没有任何材料,完全通过他的主观分析来推导下一步的故事内容。

P365

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其次,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

其三,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没想到对这本教材和编者陈思和有如此多的非议,肯定的倒不多见,那么本书大概是有问题的。
文章开篇陈老师自白心迹,表示把文学史知识和文学作品知识混杂在一起不是好的教科书。因此他决定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其他辅助之。(对本书的非议恰在此,可见陈老师有点弄巧成拙。)
陈老引入许多“关键词”,其实就是新名词。引入新名词有哗众取宠之嫌,也有过于简化之毛病,还有毫无必要之可能。陈老师肯定没听说过奥卡姆剃刀之说吧。
关键词之:
多层面
陈老师引入多层面是为了打破传统的“一元的视角”,该视角从意识形态出发,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被推到主导地位的文学作品,作为该时代文学的代表(多指五六十年代,其实时间可能更长)。陈老师认为多层面包括颂歌型、讽喻型和私人话语三种,并应以此多层面来研究当时的文学。
潜在写作
指一些作家受政治环境压制,无法公开自己思想和观点之时,私下进行的相关写作。按照陈老师的说法,一是包括未发表的创作,一是私人文字包括书信、日记、读书笔记等。比如沈从文的书信,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陈老师认为,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真正的文学水平。陈老师这么理解是说,其他的文学是带着镣铐的文学,这些文学是真正的作者表达。
民间文化形态
一、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独立的形式,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其实就是因为少受教育,文明程度低,比较粗放原始,较少受限制,较多接近所谓原始生命力而已。其三,较多民间原初宗教、哲学、文艺传统背景,因而蓬勃的原初生命活力不可避免地和思想认识上的粗糙原始落后野蛮混杂在一起。(莫言的小说可做一例。)
民间隐形结构
陈老师认为当代文学(主要560年代)作品,往往由显形文本结构和隐形文本结构构成。即是说,一部作品,在原有的(民间)文化内容上,为了顺应政治要求,披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甚至被侵蚀),从而构成外显的和内隐的双重表达。比如电影《李双双》,外显是歌颂大跃进运动的政治宣传,内隐的是传统“二人转”男女之情。类似的还有《沙家浜》、《刘三姐》、《红高粱》等。
民间的理想主义
陈老师用这个词来归纳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理想主义的作家的创作现象。陈老师说,由于人们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代名词的理想主义的虚伪感到失望和厌恶,精神面貌变得庸俗化。一些作者因此呼唤“人文精神”,并向民间(由对另一方向的挫折而来)寻求精神理想,如张承志和张炜。
共名与无名
陈老师的意思是说,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的年代或时期,都会有一个时代主题或思潮,比如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建国后的“阶级斗争”、“革命与建设”等,而文人知识分子则被卷入这种主流风潮的冲击之中。这种情况为共名。而在相对平静和稳定的时期,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则体现出差异,并出现多元化表达。这种文化状态被称之为无名,比如90年代的文化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后感(五):任性的学者和任性的文学史

       在这本书前言中,陈思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整个文学史的演变过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知识分子的梦想史、奋斗史和血泪史”,也为不同阅读人群提出了不同的解读方式,并指出了本书的几个关键词:“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和“莫名与无名”。
       有人说,这不像是一部文学史,更像是一部“中国当代地下文学实录”。它大力颂扬民间视角,从前言中列举的关键词就可看出作者对民间立场的重视。在第三章中,他是如此解读“民间”的:“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它的统治、渗透和改造,又从漫长的岁月的劳动传统中继承并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和文化品格。它也并非一个完美的概念,是一个包容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难、野蛮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在对文革文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正视了“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但认为这艺术成就也是来源于民间文化中的某种隐形结构。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作家履历。因为这本书中对作家介绍得并不多,几乎全是用文本串联,所以在结尾进行补充。
       每一位学者都当有自己的文学史,而文学史的写作是否必须力求客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说自己完全抛弃政治眼光,只以作品评判价值。作品重不重要、优不优秀本就没有固定或统一的标准,以独特的自我视角来重新书写自己心中的文学史,或许对一个学者来说有些任性。但他是陈思和,他用深厚的学术积淀成就了自己的“任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