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2:4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眠经典读后感10篇

  《眠》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 著 / [德] 卡特·曼施克 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眠》读后感(一):眠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 作为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村树的书,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小说是一位家庭主妇的自述,我还以为村上村树是一位女作家。笑哭。 《眠》讲的是一位30岁的已婚女性对在失眠17的日子的讲述。失眠之前她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围绕孩子丈夫转,失眠后她将黑夜里的时间用在看书,看《安娜卡列宁娜妮娜》,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恰巧由于之前发生的事情,暑假我也失眠,半夜醒来,备受折磨,书中村上村树对遭遇梦魇那一段的描述,描写的淋漓尽致,只有体会过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 睡不着的第一夜,我记得很清楚。我做了个令人生厌的梦。那是个阴森森黏糊糊的梦。内容我不记得了。记忆中只留下那种不详的感觉。而在这梦境的顶点,我从睡眠中醒来。如果继续沉浸在梦境里势将不可收拾,就在这危机关头,仿佛被人揪住领口硬拽回来一般,我猛然惊醒。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哈哧哈哧地大口喘气。手脚麻木动弹不得。简直像横卧在了无一物的空洞中,我听到自己的喘息发出大大的回响。

是做梦,我心想。于是一动不动地仰卧着,等待喘息平静下来。为了让心脏狂跳,迅速输送出血液,肺就像风箱似的忽而膨胀忽而收缩,不过那振幅随着时间过去徐徐减小收束。现在几点啦?我寻思。打算看看枕边的时钟,脖子却无法转动。这是,我忽然看见脚边站着什么东西。是个模模糊糊的背影。我倒抽一口冷气。心脏也罢肺腑也罢,我的五脏六腑仿佛瞬间冻结,一切功能系数停止。

我凝目细看,黑影像迫不及待似的清晰起来。先是轮廓清楚显现,继而内里就像注入黏稠液体般填入实体、增绘细节。那是穿了一身合体黑衣的瘦削老人。头发是灰色的,很短,面颊消瘦。那老人现在我脚边,一言不发盯着我。眼睛非常大,连白眼珠上浮现的红色血管都清晰可见。但那张脸上毫无表情。眼睛鼻子嘴巴都有,然而它们不标示任何东西,不表明任何意思。

这不是梦,我心想。我从梦中醒来了。而且不是迷糊地醒来,我仿佛被弹起来一般。所以这不是梦境,这就是现实。我试图动起来,把丈夫喊醒,或者是把灯打开。然而我竭尽全力也动弹不得。名副其实地连一根手指头都动不了。当知道自己无法动弹,我陡然感觉恐怖。是一种从无底的记忆深井里悄然升腾的冷气般的恐怖。那股冷气一直渗透到我生存的根底。我试图喊叫。然而发不出声。舌头不听使唤。我只能死死盯着那个老人看。”

  《眠》读后感(二):就像生活

    88页读起来不费时间又是精装便是我买这本书的初衷,第一遍看完觉得像是一个家庭主妇在磨磨唧唧反反复复的强调自己无聊的,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后来越来越觉得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状态,一种日子过的时间长了就开始艳羡别人的世界
     一切的厌恶并非出于本意,对儿子越来越浅薄的情感讨厌丈夫狼狈的睡相,无尽的自我欣赏,只是因为一种孤独感。已经成为这个寂静世界的异类了,只能自我安慰似的追寻所谓真心喜欢的生活,在寂寞里不停的思考直到把自己逼疯。就好像一直被家长严加管教的孩子忽然有机会自己住一个月,会怎样? 这偷来的一个月是上天赐予的珍宝,它给你自由也赏你孤独。就这样迷失在突然地自由里,不知归路。
     无眠之后是无尽的清醒,是清醒还是迷失,主人公也一定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或是她根本无法控制自己脑子里那些疯狂生长的野草,她在眠的外边,醒的边缘。
     最平常的最繁复的最简单的才是清醒的世界。

  《眠》读后感(三):“假如所谓死,就是这样永远清醒着,一味盯着无敌的黑暗?”

我看书的时候,总喜欢先看字,即便看漫画——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
因此在深秋的暖阳下读完村上春树的《眠》,再细看配图时,才发现那或隐藏或满目的蝉。
蝉会睡觉么?
有人说它“宁鸣而生,不默而亡”。
但是,它睡觉么?
百度,果壳,然并卵。
《眠》讲的不是眠,而是清醒,无日无夜的清醒,最后留下一个悬念式的结尾。
村上的主人公大多冷静自持,不论男女。生活有规律,爱也克制,对家庭生活的描述永远清清淡淡却又让人向往好像本该如此。
我迷恋村上的是他文字里从容不迫的画面感,第一视角总有战士的坚毅,刻在骨子里的对生活轻松的认真。
《眠》的大部分内容依然是对生活细节的描述,起床、洗漱、吃饭、日常、丈夫的脸和孩子的眼、裙带菜、荞麦面……你看清了他们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合上书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见。
蝉会不会睡觉?
在地下待了那么久,到地面后的铮铮清鸣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还是也有一些什么是想倾吐的?
死亡是周而复始的?还是踏进了永久的黑暗?
我们总安慰亲友离世的人他们是到了更好的地方,是“安息”了——然而,这只是对生者的慰藉。
止庵在《惜别》里用大量篇幅描述母亲生前的状况,在先贤的词汇里寻求生死的联系:“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
今日再看到村上的疑问:“假如所谓死,就是这样永远清醒着,一味盯着无敌的黑暗?”
那么,怎么办?
这是不能细想追究的东西,是导向绝望的求索。
我唯一能想到的方向:毕其一生,最终化作个萤火虫。
书中另一段触动我的话是这样的。
“我记简单的日记,一旦有两三天忘写,就会搞不清哪个是哪天的事。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但也没有因此感觉光阴虚度。我仅仅是感到惊讶,惊讶于昨天与前天毫无区别,惊讶于自己被编排入这样的人生,惊讶于自己留下的足迹甚至还未及认清,就在转瞬间被风吹走变得无影无踪。“
这是另一种恐惧:何为生的意义
从何处来,我不关心。
到何处去,想不明白。
现在何处?这是唯一通过探查可能会有眉目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许佳的《最有意义的生活》。
看到书名我的心情是这样的:卧槽这不是小学中学各种假期必选的作文题目之一么我倒要看看她怎么写。
书里写了什么不大记得,大概就是青春校园的那些生活,用特别有意思的手法写出来,挖掘我们见惯已经可以目不斜视路过的那些小生活。
推文及人,我就特别想认识这个姑娘。
文章结尾基调要上扬对不啦?
所以现在何处呢?
在你手上这本整体基调偏暗但你看完还是忍不住想去厨房拌个凉菜下碗面的书里。
在你路过小巷时突然窜出来的猫的踪影里。
在即使亲人离世你脑海中还会时不时跟他/她对一下话的呓语里。
在深夜失眠时候你的感知里。
在梦魇时候还想醒来的努力挣扎里。
…………
不是齿轮。
是螺旋。
哎,有时候还蛮讨厌我这种积极上扬的结尾的。

  《眠》读后感(四):失眠

在考英语六级的早上,在充满着各种紧张复习六级氛围的自习室里,我读完了昨晚从李公那里借来的村上的这本书。
其实大一的时候,趁李公不在我早就翻过了,当时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次,我魂我魄都有种震动。
被生活磨得僵冷麻木,失眠了人才开始再次思考自己,只是上次思考自己的时候都忘了。那种生活的焦虑担忧怎么和我如此相像?
想摆脱梦魇,但自己的过去受到的摧残就是梦魇。失眠了,重新开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一本小说都好像在眼里不再是同样的文字 。
多少人忙忙碌碌之后匆匆入睡就过了一天,一生?看到好多人,不乏所谓的成熟的,出人头地的,看了点青春电影就哭了,其实是种庸俗的低等的“失眠”。很多人磨碎生命中本来的快乐,我好怕我也是这样。
现在这个年纪的我们还很随意,对生活有很多期待。“你之所以现在活得很有盼头,是因为你没恋爱结婚人该做的你还没做,所以很期待。”考插的时候老师说的话又回荡在我耳边。
功名惹人恼,该去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我写点东西思考,说明我还没冷漠麻木。我也希望有些人也不要被生活弄得冷漠麻木。总有人和我一起走,只是时空未必能让我见到,but,we stand alone together.
还要生活的,比如CET6.

  《眠》读后感(五):在失眠中清醒

最近开始喜欢上了日本作家的书,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等,日本作家的书和其电影还是有很大不同,电影中有很多让我们觉得变态或者恶心等难堪忍受的东西,而书籍则不同。书中有关于人生的莫名惆怅,有感怀周围的淡淡情趣,也有信手拈来的呓语。
他们总是借由着一件毫不经心的小事或者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生出一串串的感慨,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感慨,看似轻如薄纸,总是能够击中人心,触发着我们的神经,带离我们暂时脱离这个世界,去往一片空旷宁静的天地,或者谁也说不出的地方。
《眠》只是以前篇幅很短的小说,或者说随想也行,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一个已婚女性的倾诉,倾诉着自己的生活,周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对这个世界开始产生的想法。
不明由来的失眠使得她苦恼,终于无可奈何后,慢慢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愿接受治疗,也不愿向让人诉说,她就这样在失眠中开始了对自己生活的审视。
买些很久不吃的巧克力,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车在深夜漫无目的地闲逛,失眠反而成了一件说不清利弊的事,在失眠中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寻找着新鲜的意义。
不知步履匆忙的我们,还有多少失眠的时光,在这些罅隙中,去品尝不同的生活。或者写下一些谁也不明白的语句,凭借这些文字,讲着没有方向的故事,想象不知怎样的人生。

  《眠》读后感(六):不曾深眠

     喜欢“眠”字,代表沉睡,深入,坠落。
     作为一名惊悚、恐怖绝不沾边者,看完此书丝毫不觉如书封所言——“卡夫卡的荒诞,爱伦坡的惊悚”,至多当晚夜里漆黑之时,隐约有“身边有一位老人在冲着自己的脚浇水”的幻觉,很快便过去了。但这篇短小的故事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思考。
1.故事中的“我”早已忘了高中时对书籍的痴迷和热爱。
     也许谁都有过这样一段时期,为所爱之事废寝忘食:爱过画画,高中时的自己课上、课间、回家,不间断地画漫画,竟也成就了三本小小的本子,在同学间广为传阅,现在想来也是快乐而敬佩自己;爱过写歌,一句旋律突然跳出,赶忙放下眼前事物,专心作曲,花上一个晚上、一个星期,只为一首深得我心、打动自己的歌;爱过写信、写日记,只要有一支笔和一本本子,再也不用担心无聊,写写画画甚是有趣;爱过看书,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乃边吃东西边看书,就像《眠》里的“我”……然而,时间带走的不仅是童年的稚气和懵懂,也有对挚爱的执着坚持,如今的我能坚持下来的也只有写写日记了,望着四大本日记本竟也甚是有成就感。剩下的爱好,希望能在近期一个个拾起来。不过,母亲说得对,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爱好,虽然我的爱好从高中的文艺娱乐变成了现在的美妆护肤,但也不至于空虚乏味。
2.故事中的“我”与社会渐渐脱节。
读过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第一次认识“干物女”这个词。干物女,指的是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着过的女性,这个名称源自日语对鱼干的称呼干物。“我”的生活已接近干物,还好她还有书。可“我”的家人似乎对自己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荒唐的事毫不关心。人与人的关系已发展至此,是否该反省一下,我们每天有没有关心过身边的人,不要一味索取,或扎根于自己的世界。人需要相处,连结起来才能产生火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是难以深眠,《眠》却唤醒了我深度思考的意识。

  《眠》读后感(七):眠,做精神里的自己

甚至点不懂村上春树这本书要表达什么,翻了几页还好渐入佳境。书中的我没有名字,只是我而已,是故事里的我,当作任何一个我亦未尝不可。按部就班的生活,做饭,照顾孩子,和老公亲热,如此生活的全部是我的一天又一天。直到有一天我脚被一个老人用滚水烫醒,便一发不可收拾,烫醒的大抵不是人是心吧。村上春树用最真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精神空虚寻找自我的故事。
 
我被梦醒来后开始变化,开始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当一页一页反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开始一点一点找到自我。其实每个人都这样每天麻木的生活工作,以为这就是自己全部认为这就是人生,当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扔掉了自己,丢掉了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目前的自己就是行尸走肉。
 
 
我重拾了自己 例行每天的公事之后开始进入自己的世界,读书,吃巧克力,直到天亮,如此经过了十七日,我不觉得困反而更加精神。直到有一天晚上开车出去被两个大汉拦住,自己坐在车里无法发动。书到这里结束,故事却还在继续。也许这也是一个梦。
 
 
如此短小的故事惹得我思考了许久,我第一次明白原来三分之一的生命用来做了无用的事情,而那个时候精神也在浪费。也许村上春树也在思考精神是不是可以葱肉体中独立出去,一直保持着像我的状态,结尾虽然没有给出答案每个人想必都已经有了答案。结尾处自己还是要遭受无法挽回的境地,这大概是最完美的解释。
 
村上春树说此书成于自己困惑时期,一直旅游写不出作品。如此迷茫之后的眠包含了对生活的思考,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
下自己是否也在眠。

  《眠》读后感(八):灯灭的时候,我就亮了。


书柜中看到村上春树《眠》,取出来翻看。是精装,去掉纸封套有点惊喜,小巧精致,手感不错。黑蓝色的封面上有一个女人吃惊的面孔。翻开就没那么好了,不用手使劲按着马上就合上了,并且是厚硬的光面的纸张。只好使劲压一压,甚至翻开书手拿着两边向后折,这样放在那里才不会迅速合上了。然后觉得设计得挺不错,就像一个骄傲,低调又独立的女人。插图是德国画家卡特•曼施克的作品,挺有意思。整体设计精致,凌厉,生硬,像是一种拒绝的姿态。
书封上写着“卡夫卡的荒诞,爱伦坡的惊悚”。其实不是这回事,书商们为了买书,无所不用其极。其实写的就是一个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突然开始睡不着觉了,在一个梦魇之后,完全不需要睡眠,并且精力很充沛,就好像人体并不需要睡眠这回事。在那段时间里,她开始做婚后好多年都放弃了的事情,比如阅读。
当她被困在那个梦魇里的时候,我想这个梦魇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抗拒吧。接下来的叙述证明了这一点,或者说这个梦魇是她长期以来的现实。当她终于从梦魇中挣脱之后,清醒在深夜里,一切都睡了,只有她是清醒的,她开始像年轻时候一样喝酒,重新翻开一本书来读。她甚至想不起来上一次读书是什么时候,读的什么书。她想:“人的生活怎么会如此急剧地说变就变呢?我疑惑不已。从前那个邪魔附体般嗜书如命的我究竟去了何方?那些岁月,那种堪称异样的激情对我来说到底又算什么?”
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她都一个人安静地读书,一个人开车出去游荡。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觉得那么多年来让她安心生活的一切都很不可思议。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只是因为习惯,就那样生活了下来。她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去追寻的是什么。她开始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厌倦,对丈夫的爱抚无所谓,也开始怀疑她对孩子的爱。
看到她一个人清醒在暗夜里,我想到很多年前,我觉得每晚十点之后的时间才是自己的。那时候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也不需要谁对我负责,不再被人支配,别人都睡了,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一个人看译制片,或者读书,写日记。在那段静谧的时光里,完全做回我自己,虽然很短暂,但是很自由。对我来说,夜晚是蓝色的。
我知道,她是以那种不眠的方式找回自己,在那段完全没有人打扰的时空里,重新回到以前喜欢的那个自己。可同时,她也对自己不睡觉产生怀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在图书馆查书,看到有一本书上说人无论在思考上还是在肉体上的行动上,都决计逃不出一定的个人取向。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然后生活在这种取向的牢笼中。而睡眠,是对这种取向的一种折中和抗衡。书上说假如失去睡眠,人就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她觉得在没有睡眠的时间里,生命被扩大了,但是或许有一天要偿还自己预支的东西吧,即使那样而死也没什么遗憾。她开始思考死亡。她想:所谓死,也许就是在这种黑暗中保持永恒的清醒。假定死不是休息,那我们这充满疲惫的不完整的人生究竟还有何种拯救?
当她这样想的时候,忽然感到恐怖。觉得再也睁不开眼睛了似的。感到黑暗就像宇宙本身一般深邃、无可救药,她孤苦伶仃。她想:如果所谓死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我该怎么办才好?假如所谓死,就是这样永远清醒着,一味盯着无底的黑暗?
在第17个不眠之夜里,她再次开车出去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男孩子的样子,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一些。她把车子停下来,在车上沉思。后来有两个人摇撼着车,她陷入巨大的恐惧,没法镇静,没法把车钥匙插进锁孔。就在那种巨大的摇撼和恐惧中,小说结束了。
“我心灰意冷,靠在座椅上双手掩面,然后哭了。我只能哭。泪如泉涌。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现在是黑夜最深沉的时刻,男人们仍在摇撼我的汽车。他们要把我的车掀翻。”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些失望,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她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我想,之所以会被人破坏,能够被破坏,是因为她对那个自我的世界心存怀疑和恐惧吧。并且,她穿上男人的衣服企图寻找庇护,好像觉得所谓的庇护还需要男人才可以,而那种破坏也是来自于男人。
如果她不这样指望别人,即使潜意识里也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她不对自己寻找回来的自我世界产生疑虑和恐惧,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人们到底有多么希望自己被这个世界接纳,要怎样被人承认,才会有安全感?在轨外的自由如何去从容地享受,并且能坚持多久?有多少个人真的能够享受心灵的自由和孤独,能够特立独行,像理想一样地去生活?
这一本小巧的书,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些插画是特意为这本书的内容画的呢,还是一种巧合,它们本来就已经独立于这本书存在着。看似没有特别的关系,但又很切合文字。我想如果是巧合的话,就很奇妙;如果是特意画的,那也对文字有所理解。读完之后在后记里面发现,原来是这本书在德国出版的时候出版社找画家特意画的。
这本书被称作村上春树的觉醒之作,是在他有段时间写不出小说,心变得僵硬而冷漠,旅行回去之后写成的。这本书,让他感觉心中冻得僵硬的东西一点点变软,融化。他借助这个故事,成功地重返小说家跑道。我想之所以会这样,说明人必须做回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负自己的心灵,才能活下去,才能有所作为吧。
此刻,我突然想起中学时候看过的一句诗:灯灭的时候,我就亮了。当时我想,这句诗大概说的是,在黑夜里,当一切都睡着的时候,我的思想才活跃了,在那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只是回到自己的灵魂,清醒不迷茫。这时候,是最美的最真实的时刻。后来很多年之后,我突然想,这句话说的或许是性吧。然而此刻,我觉得不管写这句话的人是怎么想的,我还是喜欢多年前我那样的理解。

  《眠》读后感(九):这本书讲的是?

    打开书没读多少页之后就开始思考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最初觉得是探讨“灵与肉”的关系,就像米兰昆德拉在中国最为大众所知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探讨的主题之一一样。因为两本书都有对着镜子欣赏自己肉体的情节,而且女主人公也确实思考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到后来又觉得主题应该是一种对平庸生活的无声反抗,不用睡觉之前女主人公过着机械般的生活,有朋友大众交口称赞的丈夫,有孩子,这是完整的家庭,还有事业,丈夫的牙科诊所经营得相当不错。这本是一个该受羡慕的生活,自己也是一个贤妻良母,每日游泳锻炼,仿佛不缺什么。但是自从不睡觉开始读《安娜卡列尼娜》以来,主人公慢慢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与年轻时相比,不再读书,不再在读书时吃巧克力,这些照我看来,照任何一个内心有文艺气息或者不甘于平庸的人来说,她都失去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会思考是人与世间其他万物的区别所在,而读书则是区分人不同境界的标志。人生而平等不错,但是不得不承认人的境界有所不同。我家乡的很多大人认为孩子上了六年级之后如果学习笨,那就出去打工,打两年工再回来结婚然后生孩子过一辈子。我的六年级同学,他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因此,结婚后女主人公就逐渐开始变得平庸,和任何一个家庭主妇一样烧火做饭带孩子。现在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不甘于平庸了。她注视丈夫的脸,发现那张沉睡的脸异常丑陋,甚至猥琐,因为丈夫已经被生活磨砺成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许他之前也是很平庸的。
丈夫那种关灯即刻就能睡着的状态,正是他平庸的最好象征。只有那种没大脑不思考的人才会具有如此特征,睡不着正是女主人公的特别之处,正是她开始不平庸的又一起点。
    很佩服村上在写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感情上多少有些纠结的深厚笔力,因为我的身边也正有同样的事情。我的一个女性亲戚,对她丈夫很不满,因为在某些时候她丈夫就像是一头闷驴,在家庭纠纷面前,丈夫一句话不说,只是劝架,甚至不到快要动手打起来的时刻连劝架都没有。亲戚很生气,觉得和他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我惊讶于这种生活琐碎之事村上春树竟然也能写到,书中女主人公和婆婆在争论孩子名字的时候,丈夫并没有护着她,而只是劝架。看来这种婆媳纠纷不单存在于我国。不过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这其实正是他们的生活趋于平庸,远离年轻时激情的象征。可以想见,在热恋时期,无论什么事,男生总会护着女生,为此和家里闹翻可能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结婚后这些都失去了,我想结婚了的人当中绝对有不少人感同身受。我的那位亲戚讨厌她丈夫整个一家人,因为丈夫长了一张和他爹一样的脸,而且也是沾枕头就着,平时坐在那都会犯困,因此当她看到她孩子有和爷爷一样的佝偻着背坐在椅子上的坐姿以及同样的绵延不绝的睡意时,彻底失望了。这一点也和书中惊人的相似,女主人公讨厌睡梦中丈夫的脸,却发现孩子竞和他有一样的脸,便觉得可能无法真心爱孩子了。这一点我觉得很真实。就我个人觉得带有文艺细胞的人,有时候反而于感情更为残酷,之前读到过一个故事,一对十分恩爱也相处了数年的情侣,在结婚前,女生突然宣布分手,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平庸下去,还有很多东西没探索。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文艺的或者说小说读多了的人总是能干出很二的让人哭笑不得的事,高中做过一篇语文阅读是熊召政的散文,他不顾汨罗江江水浑浊不堪的事实,偏要取一瓢饮,虽然苦涩无比,但这就是一种文人情节。所以女主人公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读到后来,突然灵光一闪地感觉到这本书其实是想写女性解放的。因为女主人公之所以如此平庸是因为她结婚了,成了一个家庭主妇,不再读书,因为丈夫不吃甜食便不再吃巧克力,因为丈夫不能喝酒便也渐渐不饮酒,结婚前她曾常饮酒作乐,曾读着书吃巧克力,而婚后即使读书想的也全是生活中的那些琐事,,读不进去。所以如果她没有这些束缚,便可以自由生活,不再平庸。难道说这是一本女权主义的书?结尾令人疑惑,女主人公自己一个人待在车上,两个男子大概是不法之徒摇撼她的车,她孤独一人,无处可逃。这是不是象征着她不能脱离家庭,自我解放的失败呢?
    我毫不怀疑村上春树一定在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女主人公梦魇时的那个场景我不理解,结尾也有疑惑。书中主人公理解了托尔斯泰如何将寓意结晶成小说,这可能是村上自身在读书后得到启发的写照,于是他也学会了如何玩象征,如何进行寓言表述。所以那两处我不甚理解的情景一定还象征着什么,一定!

  《眠》读后感(十):好眠

短篇小说的长度,但是却讨论了一个超出短篇小说深度的话题。
我也曾有过失眠的经历,我尝试想睡,但是感觉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末梢此时此刻都兴奋了起来,与此同时,我的灵魂仿佛已经飘然物外,恍恍惚不知所终。而又每当我从沉睡中惊醒,我又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仍然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就像村上所说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一旦制造出来,倘无万不得已的事态就不可能改变。意即是说,人就生活在这种取向的牢笼中。我们就被自己困在自己所制造出的牢笼中每天过着我们曾想要做却又毫无意义的事。
我其实甚是怀疑本书的荒诞派论调,却又总是不得不相信书中人物所感之事的真实。这个世界上的确是有彻夜不睡却精神矍铄的人,我不否认。但是自己的不眠却是源于对于《安娜卡列尼娜》书中记忆的模糊想要一探究竟,从而开辟出一个不和任何人有关的时间来追忆的这种行为。倘若从侧写来看,这反映出了主人公极强的独立性以及对现在生活的失望。那么其实说穿了,主人公倒是在进行另一层次的睡眠了。因为我们的睡眠仅仅是一场灵魂的徜徉,而她的睡眠则是自己的整个人都生活于另一个世界了。
村上关于生死的论证是本作不可多得的遗珠,主人公最终在长久的不眠中产生了黑暗及死亡的感触。她觉得所谓死,很可能是和睡眠之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状况,它也许就是此时此刻她眼前看到的深邃无涯的清醒的黑暗。所谓死,也许就是在这种黑暗中保持永恒的清醒。死就是另一种清醒,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或生,所谓死或许只是在生后更长久亘古地沉睡。
在这儿我仅想讨论两个问题,以下仅属个人意见。
一个是主人公在自己的梦魇里看到的那个提着水壶的老人。白色的水壶象征着纯白的心灵以及溢出的欲望,而老人的意象则代表了黑暗的开始和结束,第一个隐喻象征了主人公无法入眠的命运以及最终步入“黑暗”的结局。
第二个是当两个陌生的黑影最终将主人公的车抬起。主人公并没有感到“完了”,却仅仅是“出岔子了”。于是结尾戛然而止,这两个黑影究竟是谁?在充满着意识流想法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记忆正在重组,她的人生观也在分分钟发生改变。或许,这只是主人公的臆想。是对死亡的拥抱以及自己所认为的现实和现实中的真实完全颠倒的状态。
本文打着“村上的觉醒之作”的旗号,书亦是做的相当精美,但我想,如若一次不眠将会有如此深刻的领悟。我还是祈求上天,赐我一夜好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眠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