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的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的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18 10: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的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美的历史》读后感(一):《美的歷史》||再不讀書就來不及了.美的形而上學

不知道還能活多久,所以總是擔心再不去愛、再不讀書、再不……就來不及了。而實際上現實的世界不是荒漠,同樣靈魂的世界也絕對不是,有足夠的美好需要我們去學習、感知、體會和分享,從而讓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和心靈多一點溫暖。
我說過“你是誰就遇見誰”,實際上,這句話在我所表達的是對總是哀歎生不逢時逢地,總幻想投胎在古代或者在政治制度、文化氛圍和天朝迥異的美國或歐洲,就以為自己「人生將從此與眾不同」的人的批判,也是對自己早年的年少膚淺的批判。如果個人的品質一般,在彼時彼地你也是一個失敗者,一個生活質量和精神世界低下猥瑣的LOSER。那樣的人習慣於將生活的不如意、靈魂的枯燥乏味向外去找原因,自己本身知識、邏輯、情感欠缺和枯竭不自知,被自己、他人或事件中發現了,也永遠有藉口,總是抱怨我黨(這的確沒錯,我黨的確是可抱怨的,但是將一切的不幸都歸結到我黨來負責任卻是在耍無賴了),總是抱怨制度、環境和他人虧欠了自己,缺乏自省能力,沒有問過自己的知識、智力、智慧、品德、品位、信仰……個人質量哪些是牛X閃閃的而哪些是羞人答答、完全拿不出手,需要努力去彌補的。
幸好,大自然、工業文明、書籍、繪畫、雕塑、音樂、相片、建築、電影、文學、哲學、歲月、愛(親情、愛情、友誼)、信仰、善良、慈悲、正義,甚至崇高抑或憤怒,甚至醜陋……這其間有太多具象的和抽象的美,通過看、聽、撫觸、感覺、思維、想象……通過這些感官經歷和內在的自由的自我的抽象思維,總有途徑讓你的生活和心靈因為美而受到觸動,從而使我們得以悅己,甚至榮神益人。
而前面所羅列的種種,似乎是一本美和愛的百科全書,其實生而為人,人生本來就應該是一本燦爛的百科全書,看到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應付職場生活,而一些無可救藥的中年人把經營自己家庭子女的小幸福作為人生的全部,而有一些心高氣傲的主兒,把職業榮耀無論是行政管理還是科學研究當成人生最大的快感來源,我感到有點可惜,其實,人生可以更豐富一點。
既然,美是如此動人,而人們往往誤以為美一定僅僅只是個人主觀體驗,是形而下的私領域,這就不對了。不錯,美是形而下的,甚至最高形式的美是難以言訴的神秘體驗。記得小時候學英語有一篇談論夕陽的文章,說到夕陽太美,只能驚歎不能描述,黑格爾同學大不以為然,認為是觀者語言能力有限故不能表達而已,對於一個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的建立了龐大哲學體系的老大,他要怎麼說就怎麼說啦。但是,的確,這反而告訴我們:要將美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比較難。正因為難,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談論和分享美才是“高大上”。
世界上多數作者和讀者可能“矮矬窮”居多,高大上的著作鳳毛麟角,因為作者要達到這樣的高度,必須是能夠體會“大自然、工業文明、書籍、繪畫、雕塑、音樂、相片、建築、電影、文學、哲學、歲月、愛(親情、愛情、友誼)、信仰、善良、慈悲、正義,甚至崇高抑或憤怒,甚至醜陋……”之美的集大成者,要擁有一個百科全書似的靈魂。
非常幸運,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和這個星球,有一個意大利佬(也應該是一個意大利佬,如果是個美國人我會不舒服)翁貝托.艾科Umberto Eco,達文西、貝尼尼、米開朗琪羅的後裔,就是這樣一位高大上的主,他寫了一本書,《美的歷史》STORIA DELLA BELLEZZA,就是一本關於美的百科全書。有別于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單純從藝術史的角度,敘述從遠古洞窟繪畫到當代實驗藝術的歷史,而是形而上地從藝術歷史沿革的過程之中,呈現人類從古到今對美的認識。我膜拜了!
能夠讀到這本書真是三生有幸,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雖然我不是高大上,但是我幸好有或者說是力求有百科全書樣的關於美的知識構成,有一個力求讓自己有豐滿豐富內心的人格。
真的,人生實在短暫,再不去愛就來不及了。而總有一本書、一個人、一件事、一張相片、一次旅行、一部電影、一段感情、一首音樂……甚至一句話,給你給我提供一個接近美的契機。關鍵是,要行動起來:讀書、思考、去愛。

  《美的历史》读后感(二):来不及看英文版了,我来做个中文版笔记

1. 导论中,艾科开篇对美和善的关系进行探讨,引出超脱的态度才引发美,因而异于欲望。******简单地说或,美,是用于引发欲望和行为的。用超脱性来区分二者,只是一个不太合适的理解途径。
2. 艾科提到不涉及欲望的“静观”之乐,*****其实是“智能”对于本能的一种超越。
3. 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的争端。****自然之美当然无争议,但之所以人们会抬高艺术之美到自然之美之上,主要是因为“艺术之美”相比“自然之美”,多了一个“个体才华技艺”这个因素,于是前者相比后者就是:快感+快感>快感,即(艺术之美+个人才华)的快感>自然之美的快感。
4. 艾科所猜测的美的不变性质,正是来自于基因。基因变化缓慢,所以美也必然被固定了视角。但是,基因本身提供了弹性。就像它说:有利于我繁衍的都是好的。这样,落入不同的时代,就可以灵活根据不同的境况来调整视角。所以,不变之基础上,是有变化的。或者换句话说,在不变的基因的基础上,有灵活变化的文化和时代和地域的适应性。
5.

  《美的历史》读后感(三):台湾的翻译有彭淮栋,也有陈黎

台湾的翻译有彭淮栋,也有陈黎

我比较少看台湾翻译者翻译的东西。

当然到书店里,翻到一本外国著作,还是靠当时的阅读感受来判断。可是毕竟看不了那么多书,在网上找书的时候,如果看到是台湾译者翻译的,一般就会下意识规避。

原因很简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已。

我曾经在十年前和人置换过一本艾柯写的《美的历史》。这个故事也挺离奇的。

看了几页,发现可能是自己没有学术水平,没看懂那些别扭的话。咬牙往下再看,忽然恍然大悟,是特么那个翻译太坑爹了。

艾柯那本书还是挺好的,图多写的也挺好玩儿的。但是老天再给我一次人生的话,我还真没心情吧那些人话不会说的东西再“转译”成为能接受的东西,再体会其中的好玩儿之处。当时的我,都有心再给这本书“顺一遍”了。可是面对几乎每一段都一堆问题(相当于让外星人把苹果的每个细胞都打上了玻尿酸,你现在还要还原它),臣妾真是有心无力啊。

我现在把其中一段放上来,也算是“奇文共欣赏”吧。

忧郁:康德《美与崇高感觉的观察》

有忧郁倾向的人,定义他并非没有人生乐趣,终日阴郁愁思,而是说,他的感觉超过一个程度,或走上错误之路的时候,灵魂的感伤比较容易影响精神的其他条件。忧郁者最最主要的情怀是崇高。甚至美(他对美的感受同样强烈)也不只令他陶醉,还引起他的悦慕,令他感动,在他,快感比较镇定,却不减强烈。不过,崇高在他心中引起的所有情绪,都比美引起的情绪更吸引他。

审美地狱《丑的美学》

喜剧内在往往含有一股朝向纯粹、单纯理想的负面冲动;在喜剧里,这负面化为乌有,喜剧有一个正面的理想,因为它的负面表现消失。……

将“丑”视为美的一个条件

据传为哈尔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所著总论说,宇宙是一个整体,看宇宙须观其整体,阴影的贡献是使光更明亮,是故,置于宇宙大秩序的架构之中,即本身可以视为丑之物亦显其美。美是这一秩序的整体,然则由此观点视之,丑怪亦以有助此一秩序之平衡而得救。

过了若干年,在“豆瓣”上看到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普遍反映翻译不说人话的问题。其中有意思的是,竟然有的人还捧臭脚,还说这是译者的古文基础好,有自己“译笔”的表现。进而延伸到译者是台湾的,更好的续接了中国语言云云。

作为一位资深文言文写作者,我简直感觉给“恶心”着了。

我也不长记性。 在若干年后,由于有一阵喜欢看古典乐评,买了一本爱德华·萨义德写的《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评论集》。译者竟然也是这位彭淮栋(我其实看到“音乐的极境”这五个字就应该警醒……)。这本书我现在已经卖掉了。

我当初给彭淮栋的评价是——翻译机。就是并没有按照中文语序,像电脑上的翻译机软件一样“偷懒”的将外语词汇替换为中文的那种翻译。

而由于看过这两本书,所以参照着又仔细想了一下。还觉得不简单是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转换为中文语法,有“翻译机”的毛病是基础问题。其上还有翻译者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归结到一个确切的特征,或者说其“症结”的所在,就是——傻逼。

我觉得在许多陌生语境下,提到到这个问题,大家就会有直接的理解和通感。再多解释都是废话。让我看着越看越生气的翻译挺少见的,这是一例。

更让我生气的是,彭淮栋还紧着我感兴趣的东西翻译。就像你辞退了一个人品恶劣,既蠢又坏,让你总是感到“世间竟有如此之人”的小时工,结果再找来找去,找来的还是“又遇见的你”一样。

之后,由于偶尔在台湾译者的翻译中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所以,渐渐对台湾译者就有点“高能慎入”的情绪了。

但是,这些情绪在我接触到陈黎翻译的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的时候,被暂时化解了。

说起辛波斯卡,也勾起我一段往事。

那是我高中时候,在师大边上的盛世情书店看到漓江出版社的《呼唤雪人》。那个诗集的作者译名还是希姆博尔斯卡,也即我上面说的辛波斯卡。当时我翻了半天这本书,觉得翻译得不好。旁边一个穿着西服,长得像球儿,梳着油头,总体感觉如同黄菊一样的,没有喉结的二尾(音“椅”)子(意即“半男不女”)和旁边另一个人说,自己和这本书有点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好像是他和他一个师姐也研究这个“希姆博尔斯卡”,并且要参加什么研讨会云云,时不时话里话外呲出来点儿自己是国外回来的吐沫星子。我记得他说“希姆博尔斯卡”时候,发音特别好玩儿。前面的“西姆”是昆曲的尖团音里的舌尖音转鼻音的“性——唔”,然后突然尖声“波儿”一下,然后唇齿间一个虚音“斯”一个半张口“卡”,整个听起来就像旦角唱出来的,就欠上个兰花指了。尤其说这几个字的时候,丫那个圆脑袋还跟着声音律动一下, 感觉特别欠。

由于那个版本翻译得不太好,也由于那一段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的往事,我对这个波兰女诗人不是很感冒(以后每当提起辛波斯卡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一声唱戏似的“性——唔——波儿——斯卡”)

上一阵有朋友跟我谈到了这本《万物静默如谜》。我本来就有这段前史,又看到译者是台湾人(我现在养成的好习惯就是看书先研究译者和翻译版本了,尤其是外国诗歌)。当时漫应,也没想买。

结果昨天带孩子到烟台山前的朝阳街,看到一个叫理想书店的小书店,是现在时下流行的书店加咖啡吧那种的书店。首先在烟台看到这样的书店就觉得挺意外,进去一看,诗歌类的书还挺全乎。

随便走一眼,这本《万物静默如谜》就引入眼中,于是就觉得“赶日不如撞日”,买了看看吧。回来,拆看塑封读起来,还真是翻译得好。顺便说一下,《呼唤雪人》倒是大陆的翻译,而且翻译者还是专业波兰语翻译,可就是翻译得不好。

至于陈黎的《万物静默如谜》,我放两首,大家也可以欣赏一下:

致友人

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

的广袤空间,

却在地面到头骨之间

迷失了方向。

忧伤和眼泪隔着

银河系与银河系之间的距离。

在从虚假通往真理的途中,

你凋萎,不再有锐气。

喷射机让我们开心,

那些嵌在飞行与声音之间的

寂静的裂缝:

“世界纪录啊!”全世界都在欢呼。

然而我们看过更快速的起飞:

它们迟来的回音

在许多年之后

将我们自睡梦中拧醒。

外面传来此起彼落的声音:

“我们是清白的,”他们高喊。

我们赶紧开窗

探出头去捕捉他们的叫声。

但那些声音随即中断。

我们观看流星

仿佛一阵枪弹齐发之后

墙上的灰泥纷纷掉落。

种种可能

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爱被征服的国家胜过征服者。

我偏爱有些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过报纸头版。

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

我偏爱尾巴没被截短的狗。

我偏爱淡色的眼睛,因为我是黑眼珠。

我偏爱书桌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

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

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

胜过排列在阿拉伯数字后面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过星星的时间。

我偏爱敲击木头。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西川把“诗歌翻译”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类特殊的翻译。是有道理的。我回来又查看了一下陈黎的资料,果然他也是一位诗人。所以,与其说是他的“译笔”,不如说是他的“诗笔”。我有一个看法,就是翻译诗歌的,首先他自己就应该是诗人。这其实也挺好理解的。不是诗人可能理解外文,不一定能知道外国诗歌作为“诗”的好处,尤其转到中文,是自己“再创造”出一首诗,既然不会作诗,怎么会“再创造”出诗呢?

陈黎的好处,不仅是因为他翻译出辛波斯卡的诗,让它们成为中文可读的优美的诗歌。而且,最可贵的是——他说的是正常的“人话”。

首先,如同彭淮栋辈,不知道是外文学多了还是翻译机用多了,或者是许多人所说的——“古文修养”“台湾文脉未断”,或者从小邯郸学步养成了只能说古怪翻译腔不会说人话的习惯,总之不说人话。

第二,有许多搞诗歌的人,认为诗歌就是异于平常“人话”的修辞文体,所以翻译出来的各种古怪。“人话”自然是他们看不上的。

第三,平庸的慢慢陷在原文语义中,疲于奔命于精确原文,渐渐顺着翻译下去,结果翻译不出“人话”的那种翻译。(这种翻译往往是小语种原文外文专业翻译者居多,他们往往还不是诗人。当然翻译英文诗歌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我检讨一下,我有时候翻译也会这样“疲于奔命”,结果翻回来一看,果然有好多“不人话”的地方)。

但是,陈黎却翻译出来了好诗。就凭这句话的两个加粗词。我们就知道他的综合驾驭能力了。

现在,我对台湾译者也有了一些信心了。因为台湾的翻译,不但有彭淮栋,还有陈黎。而且,就是因为有陈黎,我们才知道彭淮栋这样的人和支持彭淮栋这样人的虚张和可笑,没有对比,没有伤害。信然如此。

  《美的历史》读后感(四):听艾柯爷爷讲故事


      这两本书,是两年前我去广州玩,去方所书店时看到的。因为又重又厚,所以打算回来买。可是拖了两年才读上,主要是因为想读的书太多了,档期太忙(装逼),其实呢,是因为这两本书是彩印超级精致,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我在等降价,当亚马逊提醒我降价的时候,我就果断拿下了。
       现在非常庆幸,还好我拖到现在才读,不然两年的我一定会被艾柯爷爷的神逻辑搞得乱七八糟。起码现在我对西方八大艺术门类的时间,主义,思想有个大概的预判(考研背了半年艺术综合不是盖的~),再听艾柯爷爷讲故事就容易多了。不过我很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这两本书逻辑清晰!艾柯基本上就是把艺术门类捏在一起按照美的发展顺序来编排的,以美术史和建筑史为主要逻辑线索,因为视觉艺术最直观!以文学艺术未付,主要是诗、小说、戏剧。所以,全书最大的遗憾就是如何呈现听觉艺术音乐,这一点却是很难。但音乐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西方艺术种类啊~
       我觉得这本书,不适合拿来学习,适合拿来查阅和参考。里面的配图真的非常难找的,高清无码大图,非常靠谱~~
在《美的历史》前面有美的发展图,非常有意思。

  《美的历史》读后感(五):颜值既是正义


剑桥意大利文学史评价翁贝托艾柯是20世纪后半叶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也许是因为他惊人的博学,在讲述关于美的历史的时候,一边谈论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一边还不忘谈论诗歌,文学和音乐,所以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全方位的,在精神之上的奇妙体验。
在书的序言他就说到,我们谈“美”时,是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非关我们是否拥有此一事物。美丽的事物,如果是我们的,会使我们快乐,但即使属于他人,也仍然美丽。
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颜值既是正义。”
全书采用全彩铜版纸印刷,涵盖了西方艺术史从公元前三万年到二十世纪末全部重要的雕塑及绘画作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更,艾柯也对影视艺术中的美做出自己独特的阐述,所以你会在这一本看似古典的书中找到马龙白兰度,找到贝克汉姆,找到乔治克鲁尼,也会找到奥黛丽赫本,甚至找到约翰F肯尼迪。
在书中他不厌其烦地解释数学和几何对于美感的重要性,也阐述美学在形而上的意义,哲学同样涵盖其中,从希腊人到尼采都曾经对美做出形式上的分析,也许他也是第一个将宇宙论、数学、自然科学及美学放在一块,清楚地陈明要点的大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读这样一本书,就连枯燥无味的数学,他都能说:“万物因秩序而存在,因其为数学定律之实现而有秩序。数学定律既是存在的条件,也是美的条件。”
如果你觉得文字不那么平易近人的话,也可以在闲暇之余,随意翻看里面的插图,这同样是一本每一页都蕴含着美的,传世经典之作。

  《美的历史》读后感(六):素材铺陈,不值书价

阐述美的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拿一个世纪拉开与距离来看,有一个区别于上世代的不连贯的特征,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美”。
       如作者导论所言“美的观念,千汇万状,在这些变化之上,可能有某种施诸百世百世万族皆准的规则,本书并不期望不计代价地搜寻这些规则,我们不做此意图,而只凸显差异”。 换言之全书就是各时代“美”的素材和理论的铺陈,美的观念的发展,规律性的脉络虽有文字材料描写,只是散落的线索。看完全书,对“美”概念和发展,难以拥有系统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悟。人类从没有美的概念。到把“美”独立于自然,抽象出“颜色,线条,比例,和谐,完美”等种种构建美的概念。再到近现代的,多种主义,多种感性的思想交汇纷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美的概念从纯粹性的,感官体验,感性的愉悦上升到实用性。
从涨姿势角度,全书没有理论的系统归纳和脉络。从图册欣赏角度,素材虽多,但画幅不大,且多是局部的画面。相较于价格实在虚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