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猬的优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10篇

2017-11-12 22:4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10篇

  《刺猬的优雅》是一本由[法] 妙莉叶·芭贝里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一):曾经之中的永远

读完书已经凌晨两点了。
合上书,只觉得必须要写点什么,才能让心情平复下来。
说实话,在小津先生没出现之前,阅读的过程是无趣的,我甚至很赞同某篇书评所说的,整本书都是矫揉造作,但从小津先生登台开始,我的阅读体验变发生了改观。
阅读勒妮和帕洛玛的独白,是无趣却有意思的。一方面,你必须要站到她们的角度中,去思考这些问题,关于运动,关于文学,关于美,关于艺术。而这些问题并不像明天中午吃什么那样简单明了。语言的艺术永远严谨且无处不在,也许米歇尔太太看到此刻我混乱的标点符号亦会觉得生气吧。
故事的情节,在我看来是从小津先生登场之后才算开始。作为俄语专业出身的我,却从未阅读过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跟勒妮比起来,我真的应该感到汗颜。也许我也很少真的让自己沉浸到某一部作品里去,去真的爱上作品中所展现的世界。勒妮爱列夫托尔斯泰,她听音乐,赏花。作为那个时代下的底层人民来说,这样的兴趣爱好的确离经叛道。最初我是不理解,为什么勒妮要隐藏真实的自己。到阅读完全书,我仍是不大能够理解,但依稀觉得,是因为没有一个人真的能够理解她吧,这种方式,是不符合当时社会习惯设定的,如此一来,隐藏了真实的自我,反而落得一片清净。
帕洛玛关于世界运动的日志其实大部分我都并不是很理解。也是运动这个课题,不论从物理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对于我来说都是困难的。
我想,幸好我只是比身边的同龄人成熟一些些,离帕洛玛的层次还差得很远,所以我还是能够,非常容易的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如此一来,不浑浑噩噩的活着,也不看破红尘,洞悉万物存在之理那般超然的无趣的活着。我在这中间,找到一个自认为合适的点,积极的生活着。
我想我最终也能找到诸如小津先生,曼努埃拉那样的朋友,他们能够知道我在想什么,并懂我;
我想我最终也能找到山茶花那样的物品,让我无时无刻感受到幸福
故事的结尾,的确精彩。出乎我的意料。
当你死亡时,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其实我并不愿意米歇尔太太就这么死去,在她准备开始重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是一部匆匆开始,匆匆收尾的爱情小说。
结局算是继小津先生之后的又一惊喜吧。
若不是答应将这本书送给素未谋面的朋友,我大概又会将这样一本好书,束之高阁
如果有机会和精力,我倒是很乐意将勒妮女士在书中所提到的一切一一品味一番。让我也感受一下一个五十多岁的文艺老太太丰富的精神世界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二):刺猬的优雅

从外面看,满身都是刺,但里面有着刺猬一样的柔软。
     书中不乏心灵鸡汤式的感慨,但是不可否认,角色在完成自我救赎后,还是让我的心为之一震。
      因为不愿意受伤害而选择遁世的勒妮,在最后一刻挺身赴死,是一种救赎;因为格格不入而选择自杀的帕洛玛,最终决定发现曾经中的永远,是一种救赎。他们都因为别人实现了自我突破与成长,而这个别人,就是勒妮最后久久放不下的朋友们,甚至是陪伴她十年之久的列夫。
我们都在时光的走廊里大步流星地走着,也愿能成为他人的别人。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三):什么书可以看第二遍

actually,这是第一本我心里暗暗决定要看第二遍的书。虽然这并不是第一本我认为值得看第二遍的书,很多书我都认为值得看第二遍,或者说值得看很多遍,但是每次我这么认为的时候,心里同时觉得我一定不会看第二遍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有耐心细细咀嚼的人。红楼梦除外,红楼梦我真是看了很多遍,虽然只是小时候买的注音读本,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虽然看过以后除了某些章节基本不记得。而且对里面过多的诗句实在缺乏耐心,好像都是直接跳过去的,中学的时候为了应付写作文和语文考试,还背过葬花来着,只是记忆力对葬花好像不好使。可惜的是我的注音读本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这几年几乎没看过。同时一起买的四大名著的另外几本早就不知道葬身何处。
   看这本书的感觉有点类似苏菲的世界,但是稍微要好。虽然说苏菲的世界是哲学的入门读物,遗憾的是我并不能看懂。早些时候我还认为自己对哲学很感兴趣,但自从看不进去纯理性批判以后,我彻底认为我高估了自己,把哲学请出了我的兴趣爱好清单,前几天一个弟弟打电话说让我给他推荐几本有关哲学类的书,这是问得我哑口无言。但是这本书比苏菲的世界感觉要好,因为里面有情节穿起来。东野圭吾的书看多了以后,对日本社会的阴暗面愈感清晰,所以对书中主人公对日本的美好情感感到有些不可理解,也许是我没看过小津导演的电影。对于勒妮,我是喜欢的,我喜欢低调的人,她的死来得太突然,刚开始不能接受,但是后来又觉得这何尝不是她最好的归宿,对于一个一生都比较灰暗的人,对于一个躲在自己的世界怡然自得的人,太幸福太美好的生活显得那么遥远,当它真正来到面前的时候反而显得没有安全感和真实感,只适合于远观。对于小主人公,我不认为一个12岁的小孩具有如此深刻的思维,但是谁也没法理解小孩的世界,也许人们出生以后一直在退化也说不定。不过可能借小孩的口来说话会方便一些。文中很多主人公的独白和思维过程都值得细细品尝,遗憾的是,由于达不到勒妮的文学素养和本身的愚钝,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思维过程的美妙,也许看第二遍的时候会好些。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四):摘录

孩子们相信成年人的话,而当自己步入成人社会后,他们为了报复大人们的欺骗而继续自己的孩子。”
“人们相信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了结残生。”
聪明头脑能使成功的滋味变得苦涩,而平庸才会让人生充满希望。”
“'想吃核桃,先要铺上桌布。'曼努埃拉说着从她的旧提包里拿出一个浅色木质小盒,胭脂红绸缎螺纹状花边点缀其中。小盒里装的是杏仁饼干,而我则煮了一壶只用来闻香气的咖啡,我们俩一边细品绿茶,一边咀嚼饼干。”
“'政治,'她对我说道,'不过是小富人们不借给其他人的玩具罢了。'”
“面对所有事物本身,有人能同时拥有天赋,并能同时很盲目么?”
“第一次因饥渴留下的伤痕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启迪。”
“勒妮。那是在叫我。这是第一次有人对我说话时叫着我的名字。我的父母都是用手势或咆哮来跟我交流,这位女子叫着我的名字 和我一起进入我未曾体会过的亲密感。”
“如果要有认知能力,至少应该有一个名字。”
“因此,被比喻为卷毛狗的门房夫妇似乎失去了对爱情与希望这类激情的不懈追求,像卷毛狗图腾形象一样一生都是丑陋、愚蠢、服从和夸张。”
“人们宽恕没女的一切,哪怕是庸俗。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穷孩子们的一种重新平衡,对于丑人来说,智慧并不是合适的补偿品。”
“我想要的是一个忠诚妻子,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好母亲,和一个出色的持家主妇。我想要的是一个性格温和而又忠实可靠的伴侣,一个能一生一世陪伴我左右,能够时刻支持我,未来能与我白头偕老的女人。作为回报,我会给你一个工作认真的丈夫、一个安逸的家和一些适时的温柔。我不是一个坏人,而且,我也会尽量做个好丈夫。”
“明白人类成熟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人一开始只是求生存,然后又在一天晚上偶然体会到一种享乐的愉悦感,所有因这种欲望而带来的虚荣心随即而至,它使得人类对单纯而高尚的东西不再抱有最初的向往。再多说亦无用,在这个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世界上万物都在缓慢地、惊人地衰退,尽管如此,当人们体会到这种愉悦感和艺术的极度美丽时,才会明白感官是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快感的。”
“会做事的做事,不会做事的教书,不会教书的教教书的人,而不会教教书的人就搞政治吧。”
“人类是生活在由弱者统治的世界。这是对我们动物本性的一种侮辱、一种倒错,以及一种深刻的背离。”
“饶有兴趣的是,它的女主人想要把它变成一位绅士,它却固执地非要做条狗。”
“在这之前,知识分子只会从早到晚沉溺在高等教育中,而如今却能诸多思想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由此,真假文化的界限被无可救药地弄乱了。”
“我们带着忧郁和希望的复杂心情来照看植物,我们意识到生命脆弱,我们害怕发生意外,但同时,做应该做的事情,并因能够尽到抚养者的责任而感到满意:我们感到放心,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处在安全当中。妈妈就是这样看待人生:一系列驱魔的动作,跟喷洒水一样没有效果,却给人带来了这片刻的安全。”
“如果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不安全感的话,如果我们开始共同经历我们的内心,以便告诉自己,四季豆和维C,即使可以哺育生灵,却也照样不能拯救生命,更不能净化灵魂,这样的话,可能会好过些吧。”
转瞬即逝但坚强有力的片刻永恒,使时间变得这般丰富多彩。”
“那么,还是喝一杯茶吧。”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五):荷妮,你死的那一刻再做什么呢?

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几岁死,而是死亡的这一刻,你在做什么。
荷妮,你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呢? 你准备好要爱了。
我并不想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尽管荷妮死了。
小说主要围绕荷妮、芭洛玛、小津先生三位人物展开,下面我想简单说说他们三。
门房米榭太太,请允许我叫您荷妮,我喜欢这么称呼您。荷妮,一个像刺猬一般的人,满身是刺,但是内心像刺猬一般细腻,有着非凡的优雅。因为小津先生的入住,荷妮从自己的藏身之地慢慢走了出来。可是,很不幸,当荷妮准备好要爱的时候,却在公寓前的马路上倒下了。她对芭洛玛说:“愿你的未来与你的期许相当。”
小姑娘,芭洛玛,即将迎来自己12岁生日。荷妮死了,但是我们知道芭洛玛却活了。在文章一开始,小女孩本一直在偷药丸决定在六月十六生日的时候自杀死去,因为她不想看见自己的未来真的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她不愿让命运掌控自己的未来,她甚至觉得死亡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可是最后,她说,如果死亡是代表再也看不到你爱的人,再也见不到爱你的人,那么这真的是一件悲伤的事。
小津先生,新入住的日本人,体贴且博学。正因为他的入住,改变了荷妮,同时也改变了芭洛玛。同芭洛玛一样,他看出了荷妮藏在门房身份下的非凡的优雅。当荷妮说,她没有认出我时。小津先生回答,“因为她从未真正的看过您”。
我不禁这么去想,如果他们三是一家人,如此相同频率的人住在一起该是多么的幸福
整本书中,有很多耐人寻味语句。让读者一直都处于对句子的回味当中,这应该也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吧。所以,我说,我喜欢这本书,当然同时也喜欢翻拍的电影,虽然还是小说还是比较深刻。一般而言,翻拍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很失望,但是这部翻拍的电影同小说一样对于细节的处理都相当到位,地毯下的烟头,芭洛玛母亲不让猫出门不让门房进门,透过倒满水的水杯看人等等等。所有的这些细节都处理的恰到好处,你都能看到里面暗藏的哲理。可以的话,我希望你们会在看完书本后,同样去看看翻拍的电影。
摘抄分享:
1、或许是因为再面对死亡时,一切防卫都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没说:“没什么”。而说的是“您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
2、如果有一件事是穷人讨厌的,那就是其他穷人。
3、对自己说,重要的是现在,构建某种生命状态,就在此刻,不惜代价,竭尽全力
4、我们有种风暴袭过后一切又恢复平静的感觉。
5、如果你忘记未来,你失去的就是现在。
6、把他们的无知和无耻转变成一种信条,并大放厥词
7、真正的新,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的。
8、在人生的潮起潮落中仰慕永恒。
9、不能因为有想死的心,往后就要像烂菜帮子一样混日子
10、我也常会心生恐惧地想到当我这一生唯一懂我却重来没有任何要求的朋友离我而去,留下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用遗忘的裹尸布将我裹起,在抛弃的深坑中将我掩埋,那时我又该怎么办呢?
11、人们会错误地认为意识的觉醒和出生的时刻是同时出现的,可能是因为除了出生,为毛根本无法想象其他的生命状态。
12、追逐繁星,在金鱼缸中了结此生。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六):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是否出身贫寒就没有喜爱哲学的资格?
        是否外表丑陋就没有追寻艺术的资格?
        《刺猬的优雅》中的勒妮、《立春》中的王彩玲皆同阶级矛盾与自我矛盾产生纠葛。
        小隐隐于林:身处下层阶级,远离上层阶级;中隐隐于市:身处下层阶级,服务上层阶级;大隐隐于朝:身处上层阶级,服务下层阶级。真的隐士,敢于直面虚伪的中产阶级,敢于正视丑陋的上层阶级。
        源于姐姐的悲惨结局,勒妮选择绝不僭越阶级,绝不重蹈覆辙。勒妮坚信不同阶级的人无法相互理解,尤其是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乃云泥之别,因惧怕而掩饰真实的自我,又丑又老的外表与刻意为之的语法错误是最好的伪装,一如刺猬的尖刺。她掩藏自我于门房那间狭小天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楼上舞会与沙龙,颇有道家以为“中隐隐于市”之境界,一如古龙小说中卖糖炒栗子的熊婆婆。
        帕洛玛出身上层阶级,却无法忍受亲朋的虚伪丑陋,渴望僭越阶级,从上层到下层,当个门房而不是公主,然而她选择自杀的解决方式实乃居于小隐之下,好在她最终发现,尚有“大隐隐于朝”这一至高境界待她抵达。
        哲学与艺术有其阶级性,却不意味着只有贵族与上层阶级才有资格喜爱,何况他们未必出于真心,大抵不过借此伪装。未读过大学的人也有资格喜爱艺术电影、哲学名著与古典音乐。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机会,贫寒丑陋却有聪慧头脑,自学成才而已。
        楼上的上层阶级在勒妮眼中是虚伪与丑陋,她的自我选择远离他们而不是成为他们,但在爱情门口,她的自我动摇了。心智相投尚不能僭越阶级,遑论爱情。
        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实现的资格。《立春》里的王彩玲真的是自己被自己的梦想给感动了,真的是自己被自己的梦想给打败了。王彩玲的自我选择了曝光,不像勒妮选择了隐藏。出身贫寒外表丑陋却有天赐金嗓子,嗓子就是王彩玲自傲的最大资本,仿若鹤立鸡群,管他异样目光,同阶级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她对艺术的追求。在一个没有追求没有信仰的社会,她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在阶级社会里,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中上阶级有实现的资格,亦绝非易事。处于下层阶级的王彩玲有喜爱艺术的资格,却没有实现的资格。上层建筑需要经济基础。
        勒妮遇见心智相投的小津格郎,王彩玲遇见志同道合的黄四宝。上下层阶级之间隔着深渊,同一阶级亦隔着冥河。你有你的歌剧梦,我有我的绘画梦,两个自傲的人无法站在河的同一边,同在河中洗脚会说对方玷污了自己,“被强奸”的黄四宝有着被现实打败的资格。于王彩玲而言,歌剧是她从劳动者的下层阶级爬上艺术家的上层阶级的梯子,唯一的梯子。活在庸俗社会的王彩玲是可敬的,亦是可悲的。
        
        僭越阶级的结果,勒妮和王彩玲的结局就是答案。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七):差强人意思辩集一本

这书我从高中到现在大概六年间读了大约三遍。

应该说称之为思辩集更为恰当。虽然法国人讲故事从来不按套路来,但此书的情节实在糟糕,以致到后来我就直接跳过了。

在哲学思辩方面有启迪作用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启迪终究是启迪,系统地学习哲学依然是庞大的工程。

有些地方不知道是否翻译问题,有点儿可笑,例如勒妮描写自己“我对他非常美地一笑”,先不去谈论中文是否有用美去修饰自己的笑这一说法,但从书里勒妮对自己的定位,就觉得这里真是非常的突兀。

再有后来格朗和勒妮吃饭时格朗反复说的那句“您不是您的姐姐”,我也是一直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看短评有一些激动的评论,认为勒妮作为一个如此有文化素养的人,不该这般孤芳自赏,对自己的外貌感到如此的自卑,又或是一个听莫扎特的门房一点儿都不值得惊讶。

放下艺术为了对比所用的夸张手法不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到“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深邃,在生活中显得幼稚?”我们可以理解,或许勒妮的确在思想上如她自己所说,是百战不败的女王,但或许她依然不知道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或许作者想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如我们每个人这般不完美的,矛盾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勒妮文学修养很高就忽略了这一点。

更何况书中亦有交代,勒妮对富人的厌恶心理,与她姐姐的经历有关系。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对那些激动的言论表示不敢苟同。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八):送给将此书矮化并暗讽作者及读者的行为,它们只会加固刺猬的针尖

从第一次看完电影之后,我下意识地就知道,这部电影绝对会被称为满足“文艺女青年的意淫作品”。因为它的部分情节显得太不切实际,美好的近乎虚假,而那些繁杂的关于自杀与阶级的陈旧问题,又显得如此地“孤芳自赏”,甚至对于有些人(包括从前的我)来说,几乎是有些无病呻吟。
   然而电影中的部分台词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并且促使我去寻找原著来读。在读了原著之后,我更加坚信我对这个故事的判断:这绝不是一个针对现实来展开意淫或满足幻想的故事。
   首先,作者的思路和目的绝对不在于现实的情节或某个具体人物,两个女主角更绝非是某种她自身或者“文艺女青年”的替代品,然后试图到虚构的情节里寻找刺激或填补。毕竟在前半部分小说中,现实情境下的叙事都被冗长的说理给打乱;而结局中,更是没有发生任何童话般的结局;再加上两个主角从头至尾显得孤傲又可悲,倔强又渺小,她们的话语有多高傲,她们的处境就有多可悲,有多么的自惭形秽,只因在尘世的价值中,这两人简直是无能的不堪一击,有时候笔墨稀少到连外貌和举止都稀薄到了不如一个路人的境地。
   可整个故事的结尾却充满了希望,美好与仁慈——在根本没有发生美好结局的背景下。
   所以将这本书说成是意淫之书,或某一群体的自我安慰之书,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但作者同时是重视故事情节的,只是她并不是将情节作为单纯的情节来对待,而是作为一扇门:情节是作为拯救说理背后,那些活生生的忧伤灵魂的出口。它使得那些钢筋铁骨一般的厚重道理被生活里的偶然美丽冲撞给融化,让冰冷的思想被热情的生命的温暖,被“爱”给彻底颠覆。
    这是因为,作者所描写的女主角其实是一种人类精神困境的普遍化身,她们代表的是一种纯洁,一种单纯,一种渴望永恒的超越精神。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一丁点偶尔会在午夜里轻微颤动,呢喃着要飞向更友善,更美好,更理想境界的深刻诉求。
   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点“星光”。
   却被现实的滞重和无情压迫的喘不过气。
   直到在偶然间于不经意绽放出的美好与善意之中,得到拯救。
   帕洛玛厌恶父母和姐姐,并非出于高傲,而是因为她父母的奢侈作风,以及他们心肠上的麻木不仁,高傲虚伪。
   她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关爱和理解,她同情与父母所属阶级不同的可怜人,而更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父母眼中有精神病隐患的她,事实上却是一个毫不会计较出身门第,温柔体贴,尊重自然天性,又具有真性情的好女孩
  同样,帕洛玛鄙视老师、客人和心理医生,更不是单纯地出于智力上的优越(当然有这个方面),而更多地是因为她自身对知识有着一种虔诚,纯粹的热忱之爱。她能流连其中,并且真的看到了知识与艺术的价值,看到了人类智力文明中所彰显的光辉和美,而且在理想中认为,这才是良好的,符合人兴趣的对待知识的方式。但现实中人们在教育、日常、应用领域中对知识的滥用,或使其僵化,或祸害儿童和成年人对学习的纯粹兴趣的行为,让她感到了深刻的厌腻:
   说简单一点,在帕洛玛看来,知识是与人共舞的美好创造。
   在老师和学究看来,人是应该被知识框住的从属,卑躬屈膝地为它做注。
   在客人和心理学家看来,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被人使用的手段和玩具罢了。
   而她这些美好的理想和品格由于长期得不到回应,再加上作者所说的,由于“无能”和“懦弱”,无法改变现状,久而久之就只好将自己的外表演变为了坚硬的刺,将稚嫩的目光化为锐利洞察的镜子,来捍卫心中的一点点坚守,来杜绝任何虚伪麻木的人群靠近,在她绝望的憧憬背后,她甚至试图自杀来捍卫她的那点“星光”。
   而和勒妮相关的更多则是艺术品,哲学家,和阶级身份。
   或许当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最初看到她对艺术品的种种罗列和哲学大师的名字阐述,会下意识地产生“装逼”之感...但要记住的是,在书中作者已经阐明了自己是非常讨厌“掉书袋”这种行为的。所以勒妮以及她与格朗的鉴赏爱好,绝不是为了凸显文青的“高雅”或“逼格”。
   什么是高雅,我想能不拘泥于繁琐枯燥的生活,能用美好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丽,并在行动上努力从泥泞灰败的世界里走出去,提升自己,就是“高”、就是“雅”吧。这样的灵魂难道不应该与青史留名的艺术家,哲学家产生共鸣吗?不应该与格朗这样的活生生的好人,这样的“一剂对抗命运不公的神奇香脂”产生惺惺相惜之情吗?
   勒妮这样的人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她们并非在作出矫情高傲的模样,或将我们这些才识浅薄者踩在脚下,用知识和学问塑起高墙和等级序列,蔑视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以此来满足自尊和虚荣心——这是被作者本人所厌弃的行为,也是非常不好的揣测。
   勒妮的高墙向来是用来抵御那些看似文明,实际自甘污浊,像是苍蝇一样绝望堕落,或金鱼一样麻木无谓的人。
   这一点最能从勒妮和曼努埃拉的友情中看出来:
   勒妮能与曼努埃拉成为彼此欣赏的人,并且称赞其为“真正的女贵族”。尽管曼努埃拉毫无学识,但曼努埃拉同样是一个真正高雅、纯洁的人:她热爱并努力生活,心肠热情真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制造美丽的巧手,还有不甘屈就于势利与虚伪的坚强品格。
   还有个能欣赏山茶花的小阿尔登。
   以及在托尔斯泰书中,在农业劳作中获得生命意义的贵族男主角,列文。
   以及用一生同情穷人,帮助穷人,改造自己的贵族文学家,托尔斯泰本人。
   勒妮爱伟人,爱艺术,爱哲人。也爱朋友,爱猫咪。她绝不是出于贪图才学上独一无二的冠冕,而是因为爱慕那种闪耀着伟大和美好品格的高洁。
   他们都是勒妮所钟爱的人。
   他们也反映出了真实的勒妮的品格。
   她出身贫困,这贫困不仅是她的物质表象,还是她对自身的象征性定位。
   她深刻地知道人类事实上只是一种被文明掩盖的野兽:因为再丰饶的物质文明和再发达的科学技术,都掩盖不了我们生来就被捆绑在出生、吃喝拉撒、繁殖、死亡的既定轨道上的可怜命运;
她知道人性是贫困的:因为我们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生来就有的仁义道德,那些只是人为的努力,是难以完全触碰的,却又要时时刻刻戴上的面罩;
   她还知道自己的学识是低微的,知道自己是无知而粗俗的(颇有苏格拉底精神)。所以她自惭形秽,而渴望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成为一个更文明的,更高雅的野兽。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种美好精神的化身。毕竟我们每个人从某种程度上都很贫困,很低微,很粗俗,很肮脏。可又有多少人有勒妮的勇气,看到自己的贫困和低微,而愿意花掉自己一生的时光,去不顾一切,忍受孤独地追逐美好。
  而格朗就是这昙花一现的美好。是那一丁点的,生活里偶尔会出现的命运善意的化身。
  他是一个具象化的抽象精神。又是一种抽象精神的具象化。
  当两个女主角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何在,遭受着理想只能龟缩在刺猬的外壳里面的痛苦时,整本书中最美丽,最仓促,最感人的“山茶花”出现了。
  人们常说天使居住在天堂,但我认为,天使一定就在人间,在晦暗与痛苦的旁边栖身。
  就像星星总是燃烧在冰凉无垠的宇宙。
  因为那爱与善,本来就是与丑陋和冷漠交织的,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交织,在我们的周围交织,在蛮荒落后的村寨与发达先进的摩登都市里同时交织。
  可它正是鼓舞我们热爱生活,鼓舞我们努力生活的终极力量啊!
  正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正是它打来了刺猬的高墙,触动了我们心中那一点点最小心翼翼保护的纯洁和美丽——只要你是一个没有放任它流走消亡的人。
  因此我绝不认为格朗的出现是意淫,是一种不可能的幻象。
  “格朗”就现实的出现在我们每个人周围:陌生人的善意鼓励和祝福,遥远的网络上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平时针锋相对的对手突然暴露的温柔心声,年长者与年幼者的一句对你的真诚赞美。
以及最贴切的它的化身:爱情。两个前半生完全陌生的人,却能将彼此的一切毫无保留的托付与交出。
  而这一切都彰显了作者要表露的,那充满希望而能融化利刺的生活信条:
  “我从今以后,要追寻这‘曾经’之中的‘永远’,追寻这人间之美。’’
  我相信小帕洛玛一定不会在像从前一样,被动而无助地龟缩在自己的壳里,或决绝刚毅地用自杀抗击这琐碎而贫乏的生活真相。
  而能变成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愿意为善,愿意对他人美好,给予希望的崭新的人。
她能成为新的“格朗”。
  我有一个最亲密的朋友,简直就是她的翻版。而曾经冷漠智慧的她,如今却在友情与亲情的鼓励下,愿意成为一个帮助他人,带给他人美好,一起去追求美妙星星的人。
   作者曾说,她认为理解世界,应该是用文学而不是哲学的方式。
   正如她的话一样,她笔下的情节是一个冰凉又精致的外壳,老成的哲学在它们身上投下阴影,却又被一颗温柔而充满希望的理想主义者之心从外面包裹住——这颗心将生活从尘埃中拉起,飞腾护送到了有光的地方。
   这才是她选择了小说,而非论文的形式来阐述这些东西的原因。
   但我个人却还是将这本书当作哲学书籍来读,她有着所有伟大哲学家都共有的老成持重和赤子之心所混合的纯洁品格。
   但每念及她在书中所谈及的学哲学者的使命:
   “我们是否有必要寻求思想境界的提升,为共同的利益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呢,还是采取以自己的永存为唯一目的,以大批量生产毫无用处的精英分子为唯一方式的经院哲学教育呢?”
我知道,她是前者。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一个用文学医治灵魂的,勇敢追逐星星的人。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九):这场荒诞不经的生活

上周末,倒腾出《刺猬的优雅》电影和书。先看电影,后看书,这篇文章大概是最不像书评的影评,最不像影评的书评,毕竟两者都是各有优势。
先说电影吧。
天才小女孩帕洛玛,一段独白开场。
“尽管我有如此的运气,如此的有钱,可我早就知道,人的一生如同在鱼缸里。在这个世界里,大人们像窗户上的苍蝇,用一生在鱼缸里撞来撞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日子我受不了。我决定,再过165天,6月16日,就是这个学期末,在那一天,我十二岁生日那天,去自杀······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我要拍一部电影,就是让人看到生命是如何荒诞不经,其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
一家人住在一间400㎡的豪华公寓里,其余四户也是社会上流人士。
妈妈是个做了十年病理分析,服了10年安定药物,成天不停给植物浇水说话,情绪激动的女人;
爸爸是个受政府改组牵连的部长,很忙碌,爱操心,对事业的关心胜过家庭;
姐姐是个一门心思想成为比爸爸更有前途,但不像妈妈那样神经质的女孩,“生活在她看来,就像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摧毁别人才能赢得胜利。”
新搬来的小津格郎先生,也是个有钱人,花白的头发,每次的着装都是日式棉麻简装,帅气沉稳。房屋改造成原汁原味的东京和屋风格,待人彬彬有礼,不失幽默。
门房勒妮是一个54岁的老寡妇,养了一只叫列夫的公猫,待人冷漠而不是礼貌,常被人忽略,但帕洛玛却发现了她的秘密。
勒妮客厅的那扇紧闭的门后,是一间塞满书籍的黄金屋。勒妮结束一天的门房工作后就会躲进门后,从康德、黑塞尔哲学心理书籍,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贪婪的读着,咀嚼着。
也许灵魂相互吸引,小津格郎主动向勒妮示好,邀请对方用餐,一起讨论文学作品,电影······
在帕洛玛看来,勒妮可爱而又脆弱。
在这段模糊的情愫中,她因自卑感到配不上小津格郎而崩溃大哭,却又勇敢的将便条塞进对方的信箱。当勒妮收到小津格郎送的全套高档时装时,喜滋滋的穿上身,表面矜持却难掩内心激动。
幸福的家庭大抵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一场突入起来的车祸,勒妮离开了世界。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勒妮,死亡的那一刻您在准备做什么呢?
您在准备去爱一个人。
电影里大量的独白,真的很令人着迷,大瓜一边看电影,一边抄台词。
很多句漫不经心的话语,如涓涓流水,淌进了内心深处。
再来读原著。
才发现导演和编剧着实不易,因为原著是同时以勒妮和帕洛玛作为两条主线交替进行的,而电影确实以帕洛玛的视角来揭示这栋豪华公寓里荒诞不经的生活。
但共通之处,文字富含哲理并引人深思,字里行间引用各大著作的经典观点,作为一种博弈的方式,勒妮和帕洛玛似乎在对抗全世界,对抗这个庸俗的世界。
有人会说,这部书实在是矫情做作,50多岁的门房老寡妇还做着王子公主梦,小津格郎这样的人并不会真实存在,大量独白或是哲学性引用,都只是一种堆砌。
但在大瓜看来,除了勒妮反反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门房,门房该穿的粗布衣服,门房该肥胖刻薄,门房该整体沉溺于电视······这种看似自卑却又无限自负的样子,的确让大瓜有些反感。
既不能拜托门房这种社会底层角色,却拼命让自己塞进去,还自我催眠,实在是有些多余冗长。
当然这样的勒妮,在面对小津格郎的邀请,会显得局促不安,而又自相矛盾。
下面是一些书摘,如果你能沉下心去看看,琢磨一下这些句子,也许她恰好把我们内心那些不可说的情感跃然纸上。
“我们害怕明天,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构建现在,而我们不懂得构建现在,就告诉自己明天能做到,真是无可就要,因为明天终究会变成今天。”
“未来,它的作用是:用充满活力的真正计划来构建现在美好的生活。”
“因此,某些夏季的雨扎根在我们的心中,犹如一颗新生的心与另一颗心一齐跳动。”
勒妮就像只优雅的刺猬,浑身布满了尖锐的刺,冷漠而丑陋,却包裹着一颗热切的灵魂。
因为阅读,让身心变得优雅,不是举手投足的贵族气质,是从内心散发出的优雅。
因为内心有艺术生花,灵魂的香气能引来真正理解自己的他人。
这不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王子美好结局,只是单纯的说明——一个人要度过那些漫长难捱的人生,精神上的满足才会让岁月留有痕迹。
写在文后的一些话。
人都是寂寞的,渴望被人理解包容,却又害怕被人识破。将自己封闭在自我建造的城堡里,不需要掌声,更不要关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如果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不失上天对自己的一番宠爱吧。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十):优雅的荷妮

         荷妮不曾去等待过那么一个人的出现,或许也不曾做过生活计划,只是习惯性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如此平淡地过一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她本来对生活就没有期待。可是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了,带给她意外的惊喜,和随之而来的苦涩。
       她看得很淡,所以不再期待。可是像很多数物质世界淡泊、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样,她内心里还是会幻想有那么一个人会懂她,珍惜她的吧,虽然她也明白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幻想。所以当那个人出现的时候,她很意外地惊喜。
       惊喜之后她开始思考现实问题。她真的看重这份“懂得”,所以她哭了。我猜她从来没有表达过这么强烈的情绪。她低调,她超脱,可当她真的在意时,她便开始为自己的外形不安,她变得那么自卑,那么难过,伤心到甚至都哭了。当遇到会懂得珍惜她最看重自己的那面的人的时候,她就会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回报他的珍惜。热情让她失去往日的优雅,她变得忧虑不安。
        她死于车祸,可她不难过,她只是担心撞死她的人要内疚一辈了。她走了,很平静,很安详。她不遗憾与那位先生的未完待续,或许她也明白,刺猬要保持优雅就不能彼此靠的太近吧,现在是最好的距离,所以她不遗憾,从容赴死,回归优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