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2:2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子的智慧》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每日抽1小时不等的时间拜读林语堂先生《老子的智慧》 ,友问:道德经 读唯物还是唯心?私下回:唯心。一件事物:视角、观念众多因素都影响我们对其的看法。因此友觉察我的消极并告诫我。[调皮]。然,不然。拜读,其心就有几点认识:1、山丘是聚集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近代打孔反孔的都是熟读其精要的才有足以辩证的言辞。2、承接上理,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称为:高;在书中我更加反思了:持守大小的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即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应外物而动心挫志,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便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3、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合而不同,便是丘里的言论。4、想说什么,脑袋一闪,我给忘了,所以观念存心存行为,可是组成文字,就是那一闪的光芒。[调皮]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二):逆书
听惯了孔孟之说,再看看老子的理念,不觉的太适合现在的社会了。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戒刚强,不争,少说话。看望这本书,不知道是老子的道德经写的好呢,还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好呢?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本书适合30岁以后的人读,30岁之前读,还是理解不了老子的良苦用心啊。
慢慢发现世界观真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原因就是我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情,发现这些事情拿我们以前学习的孔孟之教无法解释,或者是无法更好的解释。随意我推荐各位还是先是孔孟吧,孔孟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老子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再往上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三):老子的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在那个时期,能写出此种文章,确实堪称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在现代看来不适应,但是掩盖不了老子的伟大。
书中的辩论方式,和我们现在何其相似,最终都是以羞愧告终! 我是极其不喜欢这种桥段。如果任何事情都能通过辩论,达到让人羞愧的地步,怎么还会有冲突? 在任何书中,只要有此类情节,它的目的要么是贬低某人,要么是愚弄某些人!!如同老子,他其实有些贬低孔子的意思,又例如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教科书,他们其实要愚弄XX!
老子不赞成教化人民,这是最早的愚民政策来源。在大一统的基础上,愚民政策对社会稳定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后遗症更甚!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抗战的艰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一时的稳定,而差点断送整个民族的希望,何其悲哉。在如今全球化的基础上,实行愚民更是一大笑话,每个民族和国家面对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社会稳定,而是发展!没有有力的人才支持国家的持续发展,必回被时代所抛弃。
老子庄子算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哲学的悲哀之处在于永远没有落地科学!西方的柏拉图,到苏格拉底,哲学总是和宗教数学宇宙息息相关,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证明。然而,中国的哲学家,思辨的结果总是这个羞愧的走了,那个羞愧的跑了,从来没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这绝对是国人教育的一大问题,我们总是从毕业后,还不具有任何的思辨能力,需要好多年的历练,才真正具备独自生活、工作的能力。
所谓取其精华,舍其槽粕。国学确实有许多优秀的地方,例如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中国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然而,国学中不好的地方,我们也不能掩耳盗铃,针对这一部分,应更多的引入西方的科学思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应在这个时候思考如何结合中西方文化,在发扬国学的同时,改进其中的不足,让国学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四):大道至简,顺其自然
书评基于“七分钟悦读会”的口头分享,小组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seven_minutes/这是一本林语堂注解的《老子》(又名道德经),序言将老子的道家和孔孟的儒家做了详尽的解说。儒家重理性,尚修身;道家重直觉,尚自然。《老子》仅仅五千言却是和《易经》、《论语》并称为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都多多少少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部流程千年的著作,字字珠玑,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言究其根本都出自《老子》,譬如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每个人的心中估计都会有一个”老子“一个“孔子”,社会和生活需要儒家的理性来维持一个正常的秩序,每个人都循着规矩来做事、做人,做好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心中又有一个老子,一个无为逍遥的愿望在心头,希望放下一切、与世无争,可是往往睁开眼睛又回到现实中来。
老子的智慧不是说要出世才能体会和应用,其根本的思想应是顺其自然、顺应万物原来的规律来做,尽量的少干预,譬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帝造人不是造世界上的所有人,而是只造了亚当、夏娃,其他的就顺其自然生出了众生。提到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是这个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感觉到千头万绪,任务繁多,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下老子的这个思想呢? 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领导对下属一万个不放心,对下属今天这个计划、明天那个主意。这里可以学习下老子的思想,多想想,找到事情的核心关键、抓住其运行的规律,顺其规律而为,没准更能省心省力。
大道至简,顺其自然,多读读《老子》让内心安静一点。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五):老子的智慧
充满智慧的佳句:譬如说,有臧和谷两个人去牧羊,他们都失掉了羊群。问臧怎么丢了羊的?他说是在读书。问谷怎么丢到羊的?他说因为赌博。两个人失去羊的原因不同,而其结果却是相同的。
人莫不因外物而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小人为利牺牲,读书人为名牺牲,官吏为家牺牲,圣人则为天下牺牲。
推荐理由:
读完《孔子的智慧》读老子,诸子百家就好像立在眼前的一扇又一扇的门,有的半掩着,有的完全敞开着,有的则紧闭着。国学为国人所著,无论打开哪扇门,走哪条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有时敲敲这扇门,有时又偷窥另外一扇门里面的光景。看完之后,会觉得把自己的人生作为一种实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孔孟和老庄的入世与出世这两种理论也可以很自然地相处。原因则是,不妨以孔儒之道来验证这世俗成功与得失的不过尔尔之真相,以老子道家之说来保持得而未得,失而未失的心态,一切终会到来,一切又都会离开,物我本为一体,能量终将守恒,这都是造物主的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