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3 22:3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一):读故事,主宰自己命运

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催促着我们向前,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也没有人可以逃脱。就像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天资聪颖拥有超凡的智慧,不受世俗的羁绊,敢于追寻自己的理想,但是放到她们自身来说,她们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之手,无法突破自身的一些局限,最终慢慢消散于茫茫宇宙中。
当然我并不是在贬低她们,也不是在宣扬命运的不可把握性。恰恰相反,我敬佩她们,敬佩她们敢于突破规范和传统,不再受制于婚姻家庭。走出去,向世人展示自己。我想,即使在现在,应该也很少有人会这样做。这并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觉醒。这很可悲不是吗?没有人敢于向权威挑战,没有人追寻自己的终极价值。我们被时代的激流冲昏了头脑,再也拿不出一丁点儿的激情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我也曾有一丝疑惑,这本书中的故事所描绘的是否是真实现实世界,因为我看不到任何一点与我的现实生命有联结的地方,但是这很快被我否决了,因为这确确实实存在着,你没有办法否认,并且你可以从很多地方窥探到这样的真实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不再是生活的傀儡,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婚姻不再被套上世俗的枷锁,就如萨特和波伏娃,他们开创了协议式的结合模式,成为契约式的生活伴侣,他们彼此独立又亲密相处,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联结。
书中有十一位传奇女性,其中最令我感叹的是香奈儿,她出身贫穷,但是却不安于现状,也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争取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技能和知识,最终成就了她自己的香奈儿国王,成为时尚界的女王。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自己的时代,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经过时间的检验,女性摆脱男性取得独立地位,这不再是一个伪命题了。然而在百年之前,有一位思想家—鲁迅,当时他在《娜拉出走以后》中说道:娜拉出走以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言语中充满着对女性精神与经济独立的迷茫不自信,这是个人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因为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女性是可以顶破天花板的,是能够真正独立的。
读书可能不会提供一种明确的方法去帮助我们,但是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有所悟,有所思,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内核力量,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二):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记得前一篇书评中我说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命不止,折腾不止;一种是喜欢恬静,高贵文雅。其实女人不能简单地用这两种生活方式来概括。从情感上区分,女性一半是感性的,喜欢浪漫而长久的婚姻。还有一些女性属于现实版的,更注重务实,情感退其次。从智慧上区分,很明显一部分是天才,一部分是美丽,美丽与天才融为一体的就是女神。
      月下著的《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写的很多是女神级的人物,如卡米耶、勃朗宁夫人、波伏瓦、伊莎多拉•邓肯、香奈儿、米切尔等等,她们都算是某个领域成功女性,她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吗?她们一生都很快乐吗?如果你还不了解她们,可以读读月下著的文章,那里面就讲述了这些别人眼中女强人,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现实中有一种女人总被人们拒绝,后来给她们一个别称“剩女”,能成为“剩女”的要么学识高,要么眼光高。学识高的好理解,她们一定是智商超群,所以她们多是工作狂,不会被一般男性喜欢,一般男性会觉得这样的女性要么是疯子,要么是传奇,驾驭不了。而眼光高的,其实很不让人理解,都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看不清自己,那自然也不会被别人看清,你所想要的,未必是别人想给的,追求幸福没错,错的是有幸福时也不珍惜,还以为自己的幸福没到,这就是自己的悲哀了。我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一位,每天都想找男朋友,可是谁给她介绍的,她都不满意,她想要长得帅的,或者有气质的,或者有学历的,要不连共同语言都没有,所以很多男孩都被她的条条框框拒之门外,如今她的恋爱初衷还没变,只是大家已经不关注她的婚姻了,甚至告诉她,估计小伙没戏了,看看大叔有没有你喜欢的,这样的玩笑,或许我们还能开开,但是对她来说,一切都是缘分没到,而我们却一直劝慰她,看看自己,别挑了。
      人生就是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可是作者提出了,为什么都21世纪了,女人经济独立了仍旧不幸福?为什么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容易为爱所苦?为什么男人可以用自身的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女人却被物化为他者,靠自己对男性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关于爱情,不管你是传奇女性还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很多女人是为爱痴狂的,波伏瓦、莎乐美、杜拉斯等就像挣脱锁链的又美又可怕的精灵,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许一样可以变得充实。
      在现实中,很多女性其实是被动的,她们想获得忠贞的爱情,于是她们会将自己拥有的幸福抓得很牢,可是这样的结果未必是好事,都说男人花心,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去诱惑男人的还是女人,一个出色的男人肯定会吸引很多女人的目光,就如出色的女人也会吸引很多男人的目光一样,然而如何让这种吸引不那么脆弱,变得坚如磐石,那就需要两个人共同营造,这样才不会出现“二奶”“小三”,幸福一定是双方的,别让对方变得焦虑、暴躁,要清楚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当然对于失败的婚姻,也不用过于伤感,你的脆弱留给谁看呢?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咬着牙能走很长的路。
       当婚姻成为一种束缚,我们该何去何从,当爱情已是梦想,我们是否仍要坚持?有人读书是为了获得一些启迪,估计你读了这本书,找不到最佳答案的,因为对于那些传奇女人来说,她们本身也在寻找答案,她们既然都没有找到最佳解决答案,你怎么会从她们的故事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呢。但是正如作者希望的,我们可以从书中这些传奇女子的身上获得一种灵性的启示。在匆匆脚步中,在攘攘人群中,停下来,静静地思索、品味,什么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三):中国式的爱情等于亲情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第一感觉应该是个比较悲惨的爱情故事,男主角或者是女主角为了爱人弄的死去活来的。但是翻开书我发现我错了,作者想要讲诉的爱情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的更多。
中国式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爱情?《蜗居》里的海藻背叛了小贝跟一个大叔级的宋思明陷入了爱情瓜葛。《芈月传》里的芈月为了权力或者是所谓的爱情辗转在几个男人之间。《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因为金钱把女人让给了程峰。等等等等,为了钱我可以跟你相爱;为了不让自己爱的人受伤害我也可以去跟别你相爱;为了答谢你的照顾我也可以跟你相爱;为了家里我也可以跟你相爱......中国式的爱情,我不是为了爱你而爱你,就算爱你我也可以为了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再去爱别人。中国人的爱情总是那么不牢靠,我投入你的怀抱立马就会忘掉上一个人。
作者提到了法国在美国成立100周年之际送了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象征着自由,自由女神像如果这在中国定不会引起关注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由平等然后发展到独立再到最后的自由,在西方国家都在自由的时刻,我们的才刚刚过了平等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就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到现在好不容才有点成效。那么独立要到什么时候呢?现在的女人独立的有多少比例?女人一旦结了婚,那么独立这个词想都不要想了,可以直接尘封在阁楼的最角落里了吧!女人的独立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会被认为敌对、不负责。那么对于自由来说更是被束之高阁了,女人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只能作为子女、妻子母亲来存在。中国式的爱情到最后都成了亲情,或许不用到最后,中国式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亲情的开始。
看出来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爱情向往,对传统思想的抨击,对女性未来的期许。我相信一切都是个过程,也希望以后的以后可以多些自我、多些独立、多些自由,然后就期待着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吧!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四):且将妙笔写妖娆

月下这本《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最初定稿时书名是《撒旦颂》。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她要写什么精灵鬼怪。待到展卷才知,本书与她所作的前几部传记一样,写的仍是女性。不过本书中叙及的这些女性,却颇有些特别之处:她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非清一色的文学才女,更不能用一般人所谓“成功女性”来加以简单界定。时尚传奇香奈儿、女权先驱波伏娃、桂冠诗人勃朗宁夫人、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事业,不同的人生,而相同的一点是:当我们提及这些各负盛名的女性时,所想到的都是她们自己,而不仅是“某个男人的女人”。从这一点来看,正如本书副标所称,她们都不是依附男人的“第二性”。
借助作者的笔触,我们进入了这一位位特殊女性的生命之中,领略她们的人生甘苦,体味她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为“罗丹情人”卡米耶的才华赞叹,也为她的结局扼腕;为女作家杜拉斯的率性鼓掌,也对她与多个男人的“情史”叹为观止;为第一夫人杰奎琳的风采所倾倒,也对她的“挥金如土”而哭笑不得……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不仅是她们的精彩生平,更让我们领略到那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她们是独立的,绝不是男人的附庸,因而健全而自由;她们未必都是完美的,也有各自的弱点和缺陷,但是却不会因为什么束缚而停止了自我的追求,因而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她们是才华横溢的,这毫不奇怪,因为一旦挣脱了社会所强加的桎梏,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激情便可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释放,让那些秉持“女子才智不如男”的大男子主义者无地自容;她们也是富于魅力的,未必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前凸后翘的身材,但难以掩饰的自信神采与知性光芒,足以令一众男士为其神魂颠倒……
然而在讲究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是不折不扣的“第二性”。在西方,夏娃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喻示的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事实;在东方,宣扬“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纲常理学束缚了女性千年。在此种情形下,书中这些特立独行的女性,注定只能是“异数”,甚至为此背上不堪的骂名与恶名。月下曾以“撒旦”为此书之名,想来也是凸显这些女性“离经叛道”的特质,而在我看来,考虑到性别所属,她们倒更似西方神话中的另一人物——莉莉丝。据犹太神话记载,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与他一样都是上帝用泥土塑造,后因不甘屈居于亚当之下而与其发生争执,最后出走。上帝因无法将她劝回,才用亚当的肋骨做出了夏娃。在莉莉丝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形象,这与对亚当百依百顺的夏娃全然不同。只可惜在后世为父权制代言的基督教神话中,莉莉丝的地位被夏娃所取代,而她自己则沦为魔女和恶魔的形象。这难道不正象征着那些卫道士对追求独立的女性的妖魔化吗?在他们眼中,无论是情人众多的杜拉斯,还是连尼采都为之癫狂的莎乐美,大概都只能用“伤风败俗”来形容吧。可为何这些女性身边总不乏追求者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她们身上那因独立自信而绽放的美丽光彩,是任何污名与污蔑都无法遮掩的,也是花瓶式的肤浅外在美不能比拟的。而基于智性而建立的交流所产生的那份共鸣和愉悦,又岂是单纯的占有欲或优越感能带来的呢?因此,无怪乎任何追求真正的爱与美的男性会被她们的魅力所折服。同样,诚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女性的独立不意味着排斥男性,切断与男性的联系。书中的这些女性,也绝不乏爱人,波伏娃与萨特的惺惺相惜,勃朗宁夫妇的爱情传奇,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丈夫的相濡以沫,都可堪称千古佳话。但是她们所希冀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而非一味的占有或依附。对此,还是罗素说得最好:“现在,许多男人钟爱妻子的方式其实只是与喜爱一块羊肉相似,先是贪婪觊觎,然后暴殄殆尽……而真正的爱情全然不同于老爷主子式的得意。它令精神欢畅,却不是只满足本能的快感。只有令本能和精神同时获得满足,才是幸福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因素,才能从中产生出男女之间最美妙的激情。”只可惜现实之中的婚姻,仍多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应在婚姻中屈从男性,否则就是不守妇道。于是许多男性虽对这些女性向往不已,却又害怕自己婚后无法加以“掌控”、“驾驭”,于是只能以“这样的女人可以交往,但不可以结婚”之类的借口自欺欺人。或者,虽然费尽心机娶得美人归,却又有意无意地以传统的意识去束缚她,就如圣•埃克苏佩里所说:“有人因为爱泉水的歌声,就把泉水灌进瓦罐,装进柜子里,我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而书中的这些女性中,有许多便是不甘于这样的婚姻,所以才会经历数次婚姻,或终身不婚。这并非风流成性,而是因为对爱情与生活的理想让她们不愿“将就”,不愿只做那逆来顺受的“另一半”。
今天,我们貌似生活在一个宣扬“男女平等”的时代:社会主义构建的蓝图中,“妇女能顶半边天”,传统的三从四德早已被打倒;而西方女权思想和妇女解放运动也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在这种情形下,“独立女性”似乎不再是什么艰难的追求。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何当代女性所留给世人的印象,反而尽是自诩“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对结婚对象要求“有房无贷,有车沪牌”的篱笆女,或是在网上炫耀自己傍的大款、“干爹”的“小短裙”呢?也许恰如书中所说“当马克思把劳动的权利赋予女性时,久而久之,这种权利却成了令人讨厌的徭役,一种想用结婚摆脱的义务。当她们用美貌和温柔去取悦男性时,就被物化为他者,靠自己对男性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在社会无孔不入的灌输之下,女性依旧只是男性的附庸: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嫁个成功男人;婚姻市场上,女性如同保质期短暂的一次性快销品,需要绞尽脑汁给自己找到下家,稍有不慎,马上变成“剩女”、“二手货”;而那些努力不依靠男人而自立的女生,则不得不接受“女汉子”这个极具嘲讽意味的称呼……在这样一个一切都被商品化的社会中,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更容易成为时代的受害者,却又令她们无所察觉,甚至甘之如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男女平等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是否意味着如今的女性要追求独立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其实也不必如此悲观。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对人性的压迫与摧残,勃朗宁夫妇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或是莎乐美所在的20世纪初,难道就真的更尊重人性和女权?而书中诸多女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能够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绽放出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今天的广大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能从她们的身上有所汲取之处:那一份展现自我的执着,反抗压迫的勇气。我们也许不必追求像她们一样流芳千古,但只要寻回那个深藏心底的自我,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生的胜利者。就如同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修订版本刊于2016年4月8日《图书馆报》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五):女人的传奇,多半离不开爱情

         想起一个极端的反面案例。
         多年前,院系的老师请来报道马加爵的记者,分享新闻报道的技巧。
         分享结束后,互动问答。
         有人问:马加爵性格如此,有女朋友吗?
         当然没有。
         但并不是因为没有女朋友而走上最后的亡命之路的。
         影视小说中的旷世大英雄,如郭靖、萧峰,成为顶天立地、万民景仰的大侠,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女朋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侠肝义胆——用现代的语言,可以翻译为有信仰,有追求,有野心。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如拿破仑、尼采、梁启超,成为彪炳史书的光彩一笔,不是因为他们有漂亮、多情的女朋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野心、追求与理想。
         哪怕今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超级大佬,如李嘉诚、马云、王健林,成为青年学子们膜拜的偶像,也不是因为他们在爱情上多舛、坎坷,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眼光和野心。
         男人才传奇,多半与女人无关,与野心有关。正如情感专家所说:对男人而言,爱情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所以,休想一个男人为了女人而奋起成就一番大事业。
         但反过来,女人的传奇就不一样了。
         影视小说中的绝世美女,如金庸小说中的林朝英,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漂亮、聪明,一身武艺。可惜爱错了人,一生隐居古墓,抑郁而终。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如香奈儿、林徽因、陆小曼,如今被人所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们轰轰烈烈的绯闻,她们不可忽视的才华,只占第二位。
         至于今日被人崇拜、被人八卦的超级女性,如王菲、刘嘉玲,被人提及,第一印象不是她们唱过什么歌,演过什么影视,而是她们的绯闻。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女人的传奇,多半与爱情有关,男的传奇,多半与野心有关。
         得出这个结论,也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书,《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过大量的中国女性的故事了,中国女性为爱痴情,动辄为爱耽误一生。当时我以为,外国的女性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外国女性的故事确有不同,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字里行间,我还是读到了无处不在的爱情。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里面讲了11个外国女子的故事,这11个女子,既有文学上、哲学类的女神,也有时尚界、影视界的宠儿;既有爱情的绝对崇拜者,也有爱情玩世不恭者;既有爱情上的受益者,也有爱情的受害者。
         她们的才华熠熠发光,光彩夺目。她们本是传奇,但她们的传奇,却无一例外与爱情有关:不是得不到爱情或失去爱情而发光,就是因为爱情而传奇。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的作者,著名哲学家萨特的女友,跟萨特一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强烈反感女性依附男性而存在,所以尽管与萨特相亲相爱,但终生未婚。她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作了《第二性》。遗憾的是,尽管她一生反对女性为了男性存在,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却是因为爱情——当时萨特与另外一个女子交往,甚至谈婚论嫁,她悲伤难抑,又不想让自己陷入这种悲伤的境地,于是写作了这本书。
         比如,至今仍为时尚代名词的香奈儿。香奈儿本是一个女子,一生有N多个男朋友。这些男朋友都真诚热烈地爱着她,但没有一个求婚成功的。原因是,第一个男朋友的家人反对,她只能做情人。于是香奈儿开创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她的时尚之旅。她的事业越做越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掀起时尚潮流。她后来的男朋友,都优秀而风趣。可是她却没有当初结婚的勇气。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她俏皮地回答,因为没有跟品牌香奈儿相提并论。在她这里,男人不再是一生经营的事业,而是她事业的支撑点。
         即使是特立独行的波伏娃还是构建时尚帝国的香奈儿,也是因为爱情的滋润与激励,才成了传奇。
         一些女人,爱情有了美好的结局,可能从此烟火人间。这是一种幸福。另外一些女人,受了爱情的伤,可是在感情的主战场,她们改变战术,不像过去那样孤注一掷,转而在自己专注的地方展开新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传奇。我们多半称呼为女强人。
         说到底,女强人的传奇,也与爱情有关。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六):有条件拥有爱和性,也到得了诗和远方

有一所女子监狱,里面的人全是杀死了自己丈夫。后来,针对类似的问题,我和几位记者朋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性情温柔,一心相夫教子;可是丈夫爱酗酒,喝醉就打她,这种日子已过十年。每次被打,她都不反抗,直到他发泄结束。每次他酒醒过来,都会一脸疼惜,问她疼不疼,以后再不这样了。可是,等到他再喝醉时,一切照旧。
他多次苦恼地说,我不想这样,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
最后一次是他打完她,朝小女儿的房间走去,她怎么都拉不住。那一刻,她不知道这个噩魔会做出什么事,于是随手拿起一根棍子,朝他的头打了下去。
她说,我只是想把他打晕的,可谁知……
她满脸困惑和苦恼。
记者问,你当时用了多大的力气呢?
她说,我不知道。
还有一个年近四十的女性,丈夫是农村人常说的老实人,话不多,在她看来没什么本事,对她马首是瞻。她口齿伶俐,经常以批判的形式、以教训的口吻,跟他说话。后来有一天,她又习惯性地如此对待他,没想到他却有了激烈的反抗。这下她更火了,语言更加激烈,充满攻击和暴力。
僵持了很久,两个人都已失去理智,等一切都安静下来,是他倒在了血泊里。
记者问,你平时跟他这样说话,没觉得是一种伤害吗?
她摇摇头。
记者问,你为什么想到拿刀砍他?
她说,他从来没有对我这样,我受不了。
我们都习惯于用结果判定罪行,永远站在客观受害者,或者所谓的弱者那边,可是导致结果的原因,才是我们应该追究和思考的。一个人最后受伤,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或获得同情。其实我们应该去想想,事情为什么发生,难道被害者就那么无辜吗?
我能理解他们每个人,还有他们的处境。可是,长久的暴力或软暴力,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离婚吗?危急时刻就不会报警吗?非要如此收场才甘心?
朋友说,你还记得李阳家暴事件吗?
疯狂英语的李阳,娶的是美国人,当他第一次动手的时候,妻子立马报警,并坚决提出离婚。当时中国的法律和习惯,并没有觉得是大事,美国人很受不了,于是这件事由她曝光给媒体。
她说,中国这个国度,实在可怕,我是美国人,我是名人的妻子,他们都置若魍魉,那其他人呢?
在中国,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意识的。这个国度,人们“把占有欲当爱情,把婚姻当保障。”在坏掉的婚姻里,不是他们感觉不到痛苦,而是他们怕没了这层保障,自己会流离失所、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里面的不敢出来,外面的挤破脑袋也要进去。
月下在《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的序言里说,“中国的女性,在一种虚假的局限的平等中寻求自由,已经极端‘物化’的女人把物质的积聚当作自由的获得,把对男性的控制当作对平等的获得,而大多数没有获得这些的女性把这些当作目标,忧心忡忡,疑神疑鬼,成了感情的奴隶,物质的奴隶,没有心灵的自由,从来不成其为完整的人。她们仍旧是附庸。就像在博客上那些自诩成熟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男人如何听话,如何成功;而另外一些女人,则在抱怨男人的窝囊、花心、不负责任。她们的重心仍旧是男人,她们不懂得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人。”
如此犀利而又准确的言辞,让我不禁心头一震。
既然中国人那么离不开婚姻,为什么离婚率还在飙升?月下又给出一段锋利而又直指人心的回答。
“记得净空法师说爱情是脆弱的、易变的,所以婚姻不应该建立在飘忽的爱情上,而应该建立在道义上,责任上。在这里稳定成了束缚,似乎是对人性的戕灭,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飙升的离婚率,看到表象,却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及其比条文枷锁更强壮的力量——爱情的绝对力量。佛学(我对佛学并不精通,以净空等各法师的理解来看)是悲观的,不相信人心,也正有了中国人经常说的‘人心叵测’。不信则无,所以伍尔夫的婚姻生活在中国人看来是奇迹,又哪里来的坎坷呢?至多用常规去衡量一下,无性无子,有违‘人伦’,便成了人们眼中的‘不幸’了吧。”
有记者采访李阳,问他原因。
李阳说,因为我怕她,因为她说什么都是对的,这种长时间的压抑让我近乎于崩溃。
记者问,那你有没有想过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呢?比如沟通或离婚。
他说,我知道她比我优秀,她说的都是对的,我无法挑出问题;而她的优秀,也让我不敢离开她。
他选择跟她结婚,只是因为她是美国人,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可以帮他完成事业。他说,我是个公众人物,我的婚姻要有助于事业发展,我想看看好的文化和基因下能创造出怎样的小孩。
多么中国式的思维。
如月下所说,中国人总是能够理顺自己的心,没了红玫瑰,白玫瑰也可以,不像西方人,决绝、彻底,以死相搏。现实、懦弱倒在其次,其实还是张爱玲早就看透的,中国是一个爱情荒芜的国度。中国人根本不懂爱情。自古少的是梁祝(似乎梁祝还只是戏),多的是“有个女人就行了”,有点贤德,有点美色,皆可。
有个男孩追了我两年,各种招数都用了。小学妹说,姐,如果有人那么对我,我早就束手就擒了。
我笑。
你的世界太廉价,所以不会有人那么对你,也无需那样追你。他也未必是真的爱我,不过是一时兴起,因为没有得到,所以才念念不忘。
爱情不是买东西,货比三家,挑物美价廉的。有人那么对我,说明我值得,但我要的是最本质的爱。什么样的爱,才可以称为本质上的爱呢?作者说,维系爱情或者说婚姻的有四条线:物质线、习惯线、情感线、精神线。
大多数人被物质线联结在一起,合作规律、习俗观念、原始欲望。比如相亲活动;
一些人被习惯线联结在一起,在一起习惯了,依赖了,离不开了。比如学长学妹;
还有一些人被情感线联结,因爱慕而接近,因接近日久生情。比如梁祝和罗密欧朱莉叶;
极少极少数人被精神线联结,心灵相通,志趣相投,在精神上相互吸引,彼此需要。比如萨特和波伏瓦。
越往后的联结线越牢固,直至不需要任何契约。
人在年少时,都会侧重于情感。而那次决绝,我放下所有光环,改性换名,将自己埋进泥土,一切重新来过。从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情感是要建立在精神完全契合之上的,否则总有一天会彻底消耗尽的。
有哥们说,自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我就想和你保持一辈子亲密友谊,即使结婚也不可能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哈哈笑,说,你要不要这么矫情啊?
他很认真地说,每个人都有特点,但是你的特点特别明显,明显到自带魔力,让人不断想靠近。
我突然有些伤感,每个认识我的男孩,都说过类似的话;所以即使分手,即使远在天边,他们也不愿意离开我的世界。他们只爱我闪闪发光的一面,却都不愿意承认,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暗——那是他们都不愿直面的地方。
李阳和妻子离婚后,她回美国前,已经放下伤害。回忆起最初的美好,她说,我不想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嫁给这个男人。
只有女人才会记得那些美好吧?在它发生的时候,男人心里只有衡量和欲望。
月下在这本书里写了12个举世闻名的女人的一生,她们代表独立、自由、平等、勇敢……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是作者犀利而又准确的观点与言辞。我想成为的,不是她们中的哪一位,而是她们某些特质之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时代给我们最大的恩惠,是不必为了生理需求,为了能有个孩子,而囿于婚姻。要孩子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不必为了让他名义上完整,就伏在生活的沼泽区——
事实上,这是每个时代,所有独立人格的自主选择。
人只能来这个世界一次,我不愿被虚妄捆绑,不愿辜负这场旅行。我很感谢上天,虽然为我披上瑕疵,却让我生活自立,心灵自由;有条件拥有爱和性,也到得了诗和远方。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七):秀气的灵魂

  传奇女子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她们遵从了本心,善待了情感,对这个世界有过温柔以待。
  从卡米耶的相片中我看到了她的优雅与沉静,看到了她的美丽与孤傲,也看到了她无神眼睛里的绝望。我很难想象这样惊才绝艳的女子最终是这样的结局。她有才华与创作的热情,却将之拱手于罗丹。她也许以为这能加深他们的感情,而这只是为罗丹作嫁衣裳,她的无私换来的是他的自私。她有青春与美貌,却将之蹉跎于无法等同付出的罗丹。在罗丹眼里,她甚至比不上庸俗粗鄙只会依赖他的萝丝,因为这个女子满足了罗丹身为男人的征服欲和自大。她还有美满的家庭与触手可及的梦想,却也被她自己耽误了。她让人心疼,却不会让人觉得可怜。不公的社会可以改变,不幸的年代也会更迭,可她,却回不来了。
  乔治•桑最刻骨铭心的两段感情都破碎了,这确实让我意外。她该有多优秀,才能引来众多高朋的追随?我想缪塞和肖邦都是极其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她的爱与呵护,与他共同拥有了一段充满美妙的回忆,在她的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过伤害,有过争吵,有过心碎,爱情被击打得支离破碎。只求彼此能解脱,能放下,能成全,能心安。
  虽说在拉斯的生命中被打上了性欲的标签,但没有人能就这个标签对她进行控诉和指责。这是她的选择,是她的追求,既然她没有因此而影响社会及伤害他人,那她的这种自我就不应该被否定。她的魅力是炽热的,就算没有温暖了爱情,但照亮了成就。
  莎乐美与尼采的误会深切体现了生活的苟且,这种错误令人唏嘘不已。但换角度来看待,这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幸运的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八):穿越时光,她们仍然在做女神

      很多人对这个书名很奇怪,《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的确是毫无道理,并且有些肤浅。它来自莎乐美的情诗,这首诗的力量非常强悍,“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没有中国的许多情诗有内涵,比如〈见与不见〉、〈致橡树〉等。但是这诗中的力量与霸气,倒真是许多情诗无经匹敌的,而且还有一股豪气,那种爱,无可阻挡。这正是莎乐美的情感写照。就算爱上你,也完全不受你的束缚,也完全不承受你的影响,她是强势而自由的。身边总是有两个男人,跟一个男人同居,跟另一个男人结婚(无性婚姻式的形婚);在此前也更是跟尼采和保尔三角相处。
   书中展示了许多非凡的女人,她们都有着非凡的才华,又具有超级的个人魅力和成就,被历史永远记住。普通的伦理不适用于她们,她们有着自由的灵魂与强大的实力。乔治·桑,杜拉斯,莎乐美,波伏尔都是这样的女人,穿越时光,她们仍然在做女神。唯有卡米耶令人心痛。她成就了罗丹,而罗丹却毁了她。罗丹是自私的,而卡米耶是无私的,她把自己的才华和热情,都拱手于罗丹。而罗丹吸取了她的灵感,依靠她的启发,让她臣服于自己,完全没有著作权。卡米耶只是为罗丹作嫁衣裳,这样不对等的相处导致她们之间的感情永远不会纯粹和完美,甚至最后的决裂是那样的充满恨。只是世人可惜卡米耶,以有青春与美貌,如果没有遇到罗丹,她肯定会有更高的成就。罗丹跟别人结婚了,她也终于发现了罗丹的爱如此自私,悔悟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有时候我们都回不到从前,只是不能轻松脱身,困于一个人的影子里,永远是令人痛惜的。
作者提到了法国在美国成立100周年之际送了自由女神像,这件事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标榜自由的美国,只是一个魁儡啊。真正的自由女神却是来自法国。我真有点鄙视美国了。女人很容易被家庭和婚姻所束缚,然后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才华的疆场,或者会在精力上有所偏斜于家庭,令事件和成就打了折扣。但是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些卓著的女性,异世而立,成就自己。比如中国的武则天,比如中国的张爱玲。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女艺术家不止是艺术家。其实这样的女人都有着致命的诱惑,也有有着强大的破坏性。她们追求爱,享受爱,却不会为爱束缚。有时候优秀的男人成就一些女人,但很少。更多的时候是优秀的女人来成就男人,甘做“男人背后的女人”,这在中国犹其严重。爱情之于艺术家,是灵感的发掘地,她们需要爱恋来刺激灵魂激发能量。于是有三角恋甚至多角恋,优秀的男人的出现,对她们来说也是正能量,完全不需要拒绝。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九):欢迎来到月下“灵魂写真馆”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是齐白石谈写意画的时秉承的一条原则。我觉得此原则同样适用于传记类写作,特别是那些有着浓郁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已被讲述过太多次,乃至一闻其名,心里就有声音在喊:“够了,够了!怎么又是他们?”
    写名人不易,写名女人更难。她们身上的光环太盛,色彩太艳,流言太多,误会太深,不管她们本人是否愿意,都已被世俗(包括学界)涂脂抹粉,洗一个澡就足以让整条塞纳河变色。那么,又该如何来描绘她们呢?所以,我在拿到月下这本《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书稿时,还是有好奇心的。
    月下是写传记的高手,此前她已为张爱玲、萧红、三毛、张国荣等人作传,笔力过人。这一次,看她写这一系列传奇女性形象,我颇为震撼,只觉喑呜叱咤,气象万千。卡米耶、乔治•桑、杜拉斯、莎乐美、波伏瓦、伍尔夫等11人,本就是人类星空上的妖冶之星,历史原野中的瑰丽之花,做个不靠谱的比喻,她们可以组成一支秒杀全世界所有男人的足球队。 在月下笔下,她们则呈现出另一种野性之魅——她们负气、执拗、不羁、叛逆的鲜明一面。
    她们不完美,但是很真实;他们遭非议,但是爱自由;她们伤横累累,但是元气淋漓。她们缺乏世人眼中的幸福,但是她们成为了她们自己。甚至,“她们”这个词本身就不合适,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用月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动物更具动物性的人类却要受制于法律,规范,传统,人类给自己缚上神圣的枷锁,尤其是女人,还要受制于男人,受制于婚姻,甚至受制于女人。总有那么几个人在浩浩荡荡的沉睡中苏醒。”
    在本书中,月下并未小心翼翼地给每个人精准画像,没有眼耳口鼻,也没有绰约之姿——假如真有这种需要,去“百度”不就行了?她选择和笔下的人物进行深层次对话,用心灵来观照,从精神上取材。所以,这不是工笔,而是写意。她不画眉,不画皮,只画骨,只画魂。于是,翻开这本书之后,你踏入的其实是一座“灵魂写真馆”。
    很多人不知道卡米耶的名字,但知道她曾有过的烙印——她是罗丹的情人。月下说:“卡米耶是最让我觉得心痛的女子,以至于多年来想写她而不敢写,我怕一下笔,痛苦便决堤,牵扯到我的小说,不能控制的愤怒会让我无法理智地去观照她和罗丹的这段关系。”这种心痛与纠结,让她把卡米耶放在书中的第一位,标题犀利,叫做《一半童贞美,一半成人伤》。
    当时,罗丹正处于灵感耗尽期,对模特整毫无感觉。他遇到了卡米耶,一个“内心激烈,带着势如破竹的力量”的女子。可以说,是罗丹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天才的女人需要灵魂的撞击,罗丹就是卡米耶遇到的灵魂,而艺术家处处寻找美,卡米耶就是美的化身,但是灵魂击中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美的冲击只是暂时的迷恋,所以两个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罗丹是卡米耶一生的劫难,卡米耶只是罗丹生命激情的一个阶段。”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感情上,卡米耶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同她弟弟保罗所料:“罗丹做梦,你做工。”
    在这11位女性中,我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却是莎乐美。我是尼采的粉丝,而尼采则完全拜倒在莎乐美的石榴裙下。书中还讲了那个著名的故事:狂傲的哲学家尼采被第二次拒婚后,提议要和莎乐美、保尔•里一起去照张相,作为他们友谊的见证。在摄影棚里,他让摄影师推来一辆小车,请莎乐美跪在车上,又让摄影师找根棍做了一根鞭子,递给她;而他自己和保尔•里站在车前,用绳子把胳膊绑在车把手上,如此他们两人就成了拉车的马,而莎乐美成了抽打他们的人。摄影师大声抗议说这不成体统,可尼采解释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姿态能表明他们三人目前的关系了。
    著名诗人里尔克,见到比他大十四岁的莎乐美时,一见倾心。莎乐美回故国俄罗斯,由丈夫安德烈亚斯和里尔克陪同,在外人看来也许会觉得这“三人行”有些尴尬,但在他们却很正常。里尔克在异国获得了写诗的素材,莎乐美则做了一次生命的回归。虽然最终分手,但这一次爱情刻骨铭心,之后二十多年里,他们一直保持通信。里尔克为莎乐美写的诗句如此动人,以致于我无法不把它抄下来: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折断我的双臂,我仍能拥抱你——/用我的心,像手一样。/钳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你放火烧我的脑子,/我仍将托举你,用我的血液。”而这首诗也是本书的书名的由来。
    月下对莎乐美的评价可谓精到,说她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她引用了瑞典精神疗法医生希尔•比耶尔的话:“莎乐美可以在精神上对一位天才全神贯注,却不能彻底与之融合。这或许是她生命中真正的悲剧。她渴望从自己强烈的个性中解放出来,却得不到拯救。”月下自己的观点也是,“她用与天才的交手来驱遣她的孤寂,或许还有虚荣心。”“假设尼采真的与她在一起,像淘一口古,深不见底,以为埋藏着宝藏,可是淘啊淘啊,一生都淘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那井底什么也没有。她是用脑子活着而非心灵,她的脑子装满了知识,内心如黑洞般匮乏,需要源源不断地充填。”
    在本书的写法上,月下引入了诸多电影方面的材料。其中,有些是必需的,比如,电影《情人》之于杜拉斯,《乱世佳人》之于米切尔。她们的成就与影片密不可分,而电影也成为她们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却不是,月下信手拈来,娓娓诉说,极大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比如,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月下说,影片中的“伍尔夫双眉紧锁,目光深沉,宽衣松发,高挑的身材行走在阴暗的房间里,仿佛幽灵。”“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还有,写波伏瓦时,提到了《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月下说:“我一直崇尚他们不用婚约维持的爱情,唯美、浪漫,却被电影撕下面具,还以为是为了自由,其实不过是为了标榜自由。”“我认为这部电影一定有“诽谤”的成分,但关于在男女角逐的战场上,女人处于劣势的因素却有一定的道理。”
    再比如,写勃朗宁夫人时,月下说:“1861年,勃朗宁夫人去世了,她安静的躺在爱人的怀里。就像电影《返老还童》中那样,一生爱着一个人,不论是神采照人,还是年华逝去,最终死在爱人的怀里,像一个婴儿那样安静。勃朗宁夫妇一起生活了十五年,他们几乎不曾有过分别,几乎日日都在一起。”
    这些材料,往往是其他传记写作者,特别是学界,所容易忽略的部分。而月下将这些连缀在一起,恰如“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照,如对镜看花,见影中之影,身外之身。
    这是一本浩浩荡荡的苏醒之书,也是一本醍醐灌顶的启蒙之书。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打开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女性世界,让我们发现有无尽的可能性。这让我们学会宽容、愿意欣赏,乃至甘心膜拜。肉身如此沉重,而灵魂可以轻盈,当然,这需要重新找回爱的能力,包括爱的喜悦与爱的决绝。一如勃朗宁夫人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的第一首中写道:
    “‘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死,’我回答。/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十):(书评)《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唯有勇者留其名

(书评)《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唯有勇者留其名
文/王麟
李太白在他的《将进酒》中叹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其实所谓“圣贤寂寞”,只是一种自嘲,“饮者留其名”更是一种略带悲怆的洒脱。李白因为出身问题,不能参加科举,即使才华横溢,却一生与仕途无缘,何其苦闷也!好不容易接到玄宗选贤诏书,一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宫面圣,却没料到被当成吟诗弄词的优伶,供贵妃玩乐,失望之下脱靴醉酒,又何其悲哀也!
可见造化弄人,非人力所能及,李太白才华再高,也只能寄情山水竹林,老死市井乡间。千百年来来,人生惨然如李白者,多如过江之鲫,大多数也只能高才粪土,遗失草泽,根本无法与命运相抗争。然而,月下的新书《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范本。在一个以男权为绝对主导的社会里,却涌现出了一批凌驾于男权社会之上的女子,用自己的才华和聪慧,尽情驰骋潇洒的人生。
这些人我们大多耳熟能详,诸如才华可与罗丹比肩的卡米耶,激情四溢的作家中的女汉子乔治·桑,十五岁泡富家公子、八十岁泡小鲜肉的作家杜拉斯,游走于数位天才之间的俄国才女莎乐美,身残情深的勃朗宁夫人,不向男权低头的波伏娃,与精神错乱做坚决斗争的伍尔夫,将全部生命化作舞台精灵的伊莎多拉·邓肯,引领时尚潮流的香奈儿,描写十九世纪美国内战传奇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还有本书压轴的美丽女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十一位女性,性格各异,却又才华馥比仙;弱如春风拂柳,却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强大内心;美若天人,却未被世俗尘埃掩盖。总而言之,这是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或者因为文字而留名千古,或者因为艺术而垂香后世;有的建立了商业帝国,有的征服了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最高元首。在过去百余年间纷乱的大千世界里,女性能够活下去就要有足够的幸运,如果能够名留青史,那不仅仅需要才华和运气,更多的是无畏的勇气。
人世之间,唯有勇者留其名。男性为了种族繁衍,用智慧和钢甲铁拳去拼争资源,这是一种为生存而爆发出来的勇气。女性人格独立,不想做男人的附庸,付出的艰辛也非常人所能及。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性是脆弱的,是依附于男权社会而苟活的,不是她们不想抗争,而是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获取的回报。
即使在月下笔下灵动欲出的女性之中,也有一些性格脆弱为爱痴狂而不能自拔的悲剧人物,比如“一半童真美,一半成人伤”的卡米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罗丹的情人,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卡米耶付出了全部身心,却得不到一点点回报,罗丹只是利用她,并未想给她一个名分,卡米耶万念俱灰,精神崩溃,世界坍塌,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几十年,老死在了里面。而另一位因为精神崩溃自杀的是英国作家伍尔夫,她是深受病痛折磨,为了不连累最爱的人而选择了投河自尽,不可谓不勇敢。
除了这两位悲剧人物之外,月下书中提到的勃朗宁夫人,是一位经历独特为爱而生的女性,也是一名因为爱情而爆发出磅礴诗情的多情女子。另外八名女性,一生精彩,洒脱不羁,完全掌控了男权社会,她们的石榴裙下,拜倒了多少五尺男儿。她们更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是睥睨天下的弄潮儿。
月下的这部女性人物随笔,为我们书写了一幅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跌宕起伏的人物画卷,她们的才情聪慧,她们的叛逆深情,她们的傲视天下,她们的生离死别,会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2016-4-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