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10篇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本由周克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一):总会好起来吧

开始读,以为又是那种老一套的农村革命文,但是细细一读很不一样。许茂居然有九个女儿,我觉得他怎么养大这九个女儿很神奇了。所幸作者是写了这些女儿不是全都在一起,所以不用一起写。他写人基本是一个个写,而且代入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很有写实感。最中意的是他的文字,真的很实在,一股满满的熟悉感。还有就是幸好这个时候不是文革,要不真的看不下去。郑白如虽然是背国的,但是现实生活这种人就是横行,可能没有他犯的种种罪行,但是圆滑是有的。那什么寡妇对他的态度也是。。。四姐得到幸福,真的很开心。最后,父亲的转变我也觉得很真实,毕竟是父亲,不是一个为了成为典型的典型。接地气的文。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二):我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我用了一个周睡前和课余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不得不承认,书里很多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甚至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有很多诟病。但是书中流畅的语言、巧妙的写法和人物乐观的性格依旧打动了我。我将认真地写一次书评,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写作手法、标题等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将作者所建构的故事尽我所能一点一点剖析开来。
一、人物(部分观点来自我所赞同的豆友)
 小说中,许茂共有九个女儿,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分配他的笔墨,因为如果将九个女儿完全纳入小说中加以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将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作者几乎是无力操持的。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九个女儿呢?因此作者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对许茂的女儿们进行删繁就简,大女儿早早去世,二、五、六女儿嫁到了川西,生活还算美满,在小说中基本没有露面,八女儿当了兵,在小说里还以写信的方式出现了几次,她代表着消息比较灵通的一个政策线,因为她在小说里,及时地报道了国家形势正在逐渐地好转这样一个大背景。这样,五个女儿被作者打入到伏笔的状态了,剩下在小说里活跃着的,实际上只有四个女儿。四个女儿中,究竟是哀哀戚戚的四女儿重要,还是青春初绽的九女儿重要?这实际上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许琴: 从人物的形象刻划来看,九女儿的形象,刻划得更加丰满,也富有层次,因为她体现了一种思索的层面,不断对历史社会的思潮、对家庭纠葛、对自己的爱情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反思的进行时态,其实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作者本人的思考。作者有意地将自己放入到这个天真无邪、初次接触社会的青年女子的身上,用她的那一份明亮、清澈而又纯净的眼睛,观察着世事的变迁与动荡,从而在心里产生疑惑、认定与判断,凝聚成小说里的最核心的思考主旋律。可以说,小说中的年轻女孩,未谙世事,洞观世界,往往就是作者的代言人。男性作者很容易把自己的思考化入到小说里的那个最天真最无邪的女孩身上,借助于她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代言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其实这样的好奇的女孩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作者需要她,因为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打动读者。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就是这样的一个承载着作者思考的角色,她在舞会时家里的林荫下的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的。
同样,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九女儿许琴是一个心态最为流畅、最为明晰的角色,她在不断地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作出反应,用她的懵懂的眼睛,来洞察着社会的奥秘,同时,也通过她的眼睛,发现着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与真实。
文中作者借用许琴这个角色进行了大量的心里描写,基本上每一个事情的发生都能从她的心理过程找到作者的反思。比如说许琴对于党团工作的热爱,对于初恋朦胧美好的向往,对于父亲改变困惑。故事在她的思考中慢慢推进。有时可以感到我也有一点她身上的影子,纯洁年轻的少女啊,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许秀云: 故事真正的线索则是围绕四姑娘的幸福展开的。故事从四姑娘的不走开始,以四姑娘的幸福归属为结束。这个人物是小说精神的所在。尽管遭受命运的种种磨难,但她最终也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一言不发,却让人猜不透她的心思。贤良淑惠,却对生活有着最顽强的信念坚持曾经美丽温柔的女子,因为婚姻的不幸造成了她最大的痛苦,但她并没有放弃对于幸福的追寻。文中她对长秀慈母般的爱让我动容,神圣的母爱成了她活下去最大的动力。对于家人村民的流言蜚语,不禁让我们对她的痛苦遭遇产生同情,但她一次又一次在痛苦中坚持下去。她想过轻生,在我们以为她真的要垮下去的时候她又坚强地站了起来!说实话,四姑娘在文中的影响并不十分丰满,但是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足以让人佩服!
许茂:这是一个表现时代背景的人物,作者试图通过他的人物刻画表现那个时代对农民的影响。从解放后到合作社的建立,许茂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他身上有着朴素的农民的美好品德,勤劳、智慧、向上,但是也少不了农民狭隘的一面,重男轻女、吝啬自私、好占便宜、虚伪爱面子。他对四姑娘、七姑娘、以及小女儿婚姻的态度,工作组领导来他家住,他对农活的态度,以及赶场时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一点。文中通过许琴对于父亲改变的困惑来引出许茂性格的改变,试图剖析文革对于他的影响。赶场事件的描写十分精彩,对于许茂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很好地表现了人物自私虚伪的性格。而文中最后他的幡然醒悟虽然来得有点生硬,但是也合乎情理。我很喜欢两句话:生活是一本最全面的教材。认识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认识自己也同样的困难。许茂这一回可不简单:他在识破郑百如的面目的同时,看到了自己的虚伪和残忍。
金东水,吴昌全:这两个都是文中十分完美的人物,完美得过头!金东水是一个遭受冤屈,死了妻子没了家却依旧为人民着想,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的悲情英雄,人民干部!他身上坚韧的性格是他最美好的品德。只不过他与四姑娘的爱情却让人一头雾水,为了他们俩有一个幸福的归宿未免牵强。吴昌全也是类似的一个人物,勤奋好学,埋头科研,与此同时他也有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虽然这样一份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对象是许贞也让人有些大跌眼镜。最终他对她的态度交代的也不是十分清楚。
许贞:文中虽然对于许贞的描写不多,人物性格不是十分清晰。但是对于她的改变也是合乎情理的。在那样一个慢慢开放的年代,一个农村少女对于美丽的衣服,城里人生活的向往也是有的。文中时时流露出作者对于许贞愚蠢和虚荣的惋惜。文章后面对于她的困惑的描写也算合情合理,她怕鬼一段的描写也让我找到了我的影子。
颜少春、金顺玉:这两个女性的设置代表了作者对于党的形象的描写。虽然处于动荡年代,但是依然表现了人民对于党的信任与崇拜。党依旧是善解人意明察秋毫,克己奉公的,给人民带去了信心温暖
郑氏姐弟:作者把那个年代最丑陋的一面全都放在了这姐弟俩身上。姐姐爱造谣生事,虚荣泼妇。而弟弟则集阴险狡诈,贪婪好色、油嘴滑舌于一身,是文中最大的反派。只有在那样一个颠倒黑白的年代才能让这种人一步登天。通过他们表现了那个年代的黑暗悲惨,农村生活的落后。
齐江明: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刻画这个人物,也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这是一个思想禁锢、教条盛行年代下的产物。他只会照本宣科追求假大空的虚伪的革命情怀,这只不过是自我标榜的表象而已。他视爱情为小资本主义的乐趣,而他对许贞的情不自禁的情感表达也显得颇为可笑。他并不懂得什么是纯真和美好,顽固老化的思想已经把他年轻的脑袋里堵满了,没有丝毫生机和活力!
二、环境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十分有画面感,展现了四川的宁静悠远的乡村景象,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故土深深地眷恋。当然,这山这水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情绪的起伏而喜怒不定的, 处处为情节的需要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描写处处渗透在文中,文革的压抑气氛弥漫着整部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但这已是文革后期,我们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在点点闪耀!
三、情节
文章以四姑娘获得幸福的过程为线索。以村妇对四姑娘不走了的议论开头,由此产生的各人的反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社员大会后的那个夜晚将这部小说推向了高潮,结局则略显仓促。
文中有几个片段个人认为写得还是相当精彩的。比如四姑娘不走所引起的小轰动、九姑娘的思想斗争、许茂和四姑娘的赶场以及最后四姑娘内心起伏不定的挣扎
四、写作手法
小说的写作手法也很有特色,采用了大量的倒叙,多个情节齐头并进,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引人入胜。文章语言流畅,多处出现作者深沉的呐喊,读起来十分带劲!
五 、小说的诟病
个人认为小说里漏洞还是有很多的。文章篇幅不长,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也不大。文中一些人物关系还是有一些混乱,比如说吴昌全和七姑娘的关系九姑娘怎会一点都不知道?四姑娘和大姐夫的爱情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小说的结局也略显仓促。称为“伤痕文学”,文章试图以此来反思文革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十分到位。
六、这本书所教给我的
篇幅不长的小说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文革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了解了那段历史。秀丽悠远的乡村风光也像一面明镜,照出了故乡的模样。文章最打动我的还是四姑娘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九姑娘纯洁向上的美好品质。也许你正处于困境,但不要放弃希望,生活不会辜负你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三):在那个时代值得一读的书

较为俗套的主旋律的剧情,和较为落后的写作方法,让这本书在现代看来比较稚嫩。但以那个年代的官方小说标准来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蕴含了很多积极可以扩展的东西,官场文化、正邪斗争、农村的现代化等等。
有一点感触是:看乡土文学的书,总会对立面的男女主角产生共鸣,他们大多没有好的条件,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扎实的工作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受制于这种权利的不对称性,对此愤愤不平。但又不愿意屈从于既定的格局,去投机钻营。他们选择与土地在一起,与汗水在一起。全部的理想与信念都在于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改变的生活,未来是朦胧的,只有脚下的土地是真实的。
这种信念在土地中劳作几代人后沉淀在人们的血液中,影响了他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去评判这种信念是否正确。这种精神如今已经逝去,现在年轻人有机会不受土地精神和乡土精神的制约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虽然未来同样是朦胧的,但他们大多不惧辛苦,像祖父辈一样辛苦劳作。这是不是乡土文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呢?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四):有感而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围绕葫芦坝里的一个家庭开始叙事,为我们展示了特定年代的善良与邪恶,爱情与婚姻。小小的葫芦坝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小小的地方汇集各形各色的人物。他们有的叫人佩服,有的叫人同情,有的更叫人想要落泪,还有的让人恨得牙根痒痒。金东水一家悲苦的命运,许秀云悲苦的经历与内心的煎熬让我们为之动容。郑百合所做的龌蹉的事情终有一天会昭之于众人,坏人终会有不好的下场。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没有深刻的大道理,只有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他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他们的青春触动了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五):个人评论T^T

首先,许茂的转变太刻意。

第二,反面人物郑百如结局竟然未做交待。

第三,许秀云的形象的确惹人可怜,但正面形象为什么甘于默默忍受人生的苦痛,不被众人理解后甘于去死,但她其实并未向任何人做出任何合理可信的解释(当然,在大家弄清事实后,许秀云向颜少春说明了真相)。所以,许秀云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不也是她自身的原因么,不去为自己辩解(虽说她几次想向众人说明真相,到最后总是被情绪化占领,什么都说不清),就会出现三人成虎的局面。我的观点是,不应该提倡像许秀云这样的正面典型(她身上的确有着农民女性的很多优点,勤劳、善良等等),或者说,这样的好人形象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不合时宜。

第四,这种农村类型的小说似乎有一种模式,善良软弱的农民被虚伪的村中恶霸欺压,这时上级派下工作组,优秀的党员干部帮助农民再次翻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赵树理的很多小说就是这个结构模式。好有好报,恶有恶果。这个结构的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工作组,那么人民就将永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这些善良懦弱的农民似乎甘于现状,他们觉得苦日子总会过去的,自己只需默默忍受,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篇小说中的村支书老金就是典型)。那么这是不是赋予了“工作组”过多的能力,并且“工作组”也是由少数人组成,这难道说明广大农民的命运还是由这少数人决定?本是说农民当家做主的小说,但细究起来,仿佛弄巧成拙。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六):伤痕文学,虐心

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各种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很法制日报很知音的桥段。比如强奸然后结婚,带外面的女人回家睡觉,小姨子倒追姐夫,憨直男爱虚荣女,虚荣女爱上小流氓……
局限是有的,作者在小说里电影旁白式的议论很有时代特色。距离小说成文的1978年,35年过去了。造成人民素质低下的四人帮早已经被打倒,农民的素质上来了吗?社会风气好起来了吗?总不能还怪四人帮吧?郑百如应该混的还是会比金东水好吧?好人总会有好报坏人总会被惩罚的故事,终究只能作为劝世的寓言。
另外,我不是四川人,也没在农村待过,不过我还是觉得代入感很强。作者塑造人物编排情节还是下了大功夫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七):请记住,它写于1978年

      请记住,它写于1978年。
      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反思周克芹对一个四川农民之塑造的政治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段时间放到过去,也许不只一提,但是,放到疾风骤雨的这三十多年,也许任何针对本书的评价都需要三思而行。
      不错,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其对时下意识形态的片面歌颂,对一个四川农村的政治生活的理想化色彩,以及在这一理想化色彩下对其进行的不恰当评价。
      但是,更不该忘记的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克芹对一个有着“劣根性”的老农的塑造,对在特定时代浪潮之下几个女儿的个性和命运的塑造,以及对隐忍中的美好的挖掘。
      也许,对于七姑娘的批评,确实在特定的政治思潮下是一个比较片面化的脸谱化塑造;也许,对于颜组长、老金等一干党员角色的塑造过于政治化;也许,对于那些政治宣言过于浪漫化的描绘压缩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但是,在根本上而言,周克芹没有丢掉对人,以及对美好事物本身的关注能力。对许茂本身的“自私”以及只关注一家一院自留地,只感念党之“打土豪分田地”的无知,周克芹谅解了他;对美好爱情的追寻,以及与现实中爱情之间的张力,他并不是没有着墨;在党和农村之间,他似乎也在寻找着自身的标尺。
      我更愿意将许茂站在老金家门口的泪水看作作为一个丈人对于自身的忏悔,对于女儿幸福的努力,而不把它看作是农民对于一个好干部的褒奖。这,只关乎人,无关乎政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读后感(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乱伦关系揭密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乱伦关系揭密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四川作家周克芹的一部长篇小说,当年出版之际,曾经轰动一时。最近因为去了四川,重新把这部小说找了出来,然后,仔细阅读过后,却发现小说里隐藏着一条非常奇怪但又勿庸置疑的“乱伦”线索。
 
什么叫“乱伦”?
 
查《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是:指在法律或风俗习惯不允许的情况下近亲属之间发生性行为。
 
如果按这个要求来考究《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话,会觉得非常的吻合。
 
小说中,许茂共有九个女儿,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分配他的笔墨,因为如果将九个女儿完全纳入小说中加以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将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作者几乎是无力操持的。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九个女儿呢?因此作者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对许茂的女儿们进行删繁就简,大女儿早早去世,二、五、六女儿嫁到了川西,生活还算美满,在小说中基本没有露面,八女儿当了兵,在小说里还以写信的方式出现了几次,她代表着消息比较灵通的一个政策线,因为她在小说里,及时地报道了国家形势正在逐渐地好转这样一个大背景。这样,五个女儿被作者打入到伏笔的状态了,剩下在小说里活跃着的,实际上只有四个女儿。
 
四个女儿中,究竟是哀哀戚戚的四女儿重要,还是青春初绽的九女儿重要?这实际上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其实从人物的形象刻划来看,九女儿的形象,刻划得更加丰满,也富有层次,因为她体现了一种思索的层面,不断对历史社会的思潮、对家庭纠葛、对自己的爱情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反思的进行时态,其实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作者本人的思考。作者有意地将自己放入到这个天真无邪、初次接触社会的青年女子的身上,用她的那一份明亮、清澈而又纯净的眼睛,观察着世事的变迁与动荡,从而在心里产生疑惑、认定与判断,凝聚成小说里的最核心的思考主旋律。
 
可以说,小说中的年轻女孩,未谙世事,洞观世界,往往就是作者的代言人。男性作者很容易把自己的思考化入到小说里的那个最天真最无邪的女孩身上,借助于她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代言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其实这样的好奇的女孩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作者需要她,因为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打动读者。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就是这样的一个承载着作者思考的角色,她在舞会时家里的林荫下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的。
 
同样,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九女儿许贞是一个心态最为流畅、最为明晰的角色,她在不断地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作出反应,用她的懵懂的眼睛,来洞察着社会的奥秘,同时,也通过她的眼睛,发现着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与真实。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核心主人公四姑娘却是一种生硬的教条的产物,她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已经被作者界定下来了。她在小说里是作为一种坚韧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她的所有动机都是一种概念化的存在。她的所谓坚定,就是她在离婚后,坚决地离开丈夫,搬回到父亲家里来,然后,她拒绝了别人的介绍,而执着地留在村里。她的最大选择是什么?就是选择与失去妻子的大姐夫走到一起,收获他们的爱情。这是她的最大的选择。也是小说里四姑娘作出的最大胆的事。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受到的羞辱也正因为她与大姐夫之间的不明不白的关系。在小说里,她自然是清白无辜的,但是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就是曾经有一个黑影,从她的屋子里冲出来,这最可能的男人就是大姐夫,本来这是乡村里根本无人知道的秘闻,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为压向四姑娘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与压力。本来大姐夫与家里的妻妹有所接触,也是理所当然,仅仅从屋里冲出一个黑影来,就证明四姑娘作风不好,在小说里显得非常缺乏说服力。而小说里,四姑娘与大姐夫之间被人指手划脚的明白事实,是他们两人在赶场相遇时一起同行的行为。其实作为亲戚,作为姐姐家孩子的可以照料的母系血统的亲戚,四姑娘得以与大姐夫在公开场合下露面,本来也不算是什么事情,但在小说里却掀起了滔天巨浪,令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就是这种传言,竟然使四姑娘踏上了自杀的道路,但作者设置这种拙劣的自杀的情节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姐夫有一个可以英雄救美的机会,通过这一拯救的情节,可以让原来怕惹事端的大姐夫与四姑娘之间消除芥蒂,产生感情。
 
因此,可以看出,作者设置出这些曲折的情节的目的,只是为了消融大姐夫与四姑娘接近的隔阂与距离。
 
这样,小说中的大姐夫就在拥有大姐的同时,还同时获得了四姑娘的芳心。这种别扭的关系,是小说里的主要的矛盾纠葛重点,它之所以成为小说里的最核心的矛盾,是因为这种关系,如果属实的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乱伦,在中国的乡村社会里难以获得认同,必然受到众口一词的非议。
 
好在这个乱伦仅仅是表面的,而实际上,小说又通过上面来的工作组,对这种乱伦的关系,进行了正名,把这种关系界定成一种追求幸福的正当的关系,但在乡间话语层面上,它受到指责并且施诸于关系人身上的却是一种乱伦的认定。而实际上,民间话语中,对姐夫获得小姨子的畸形关系的吟味,恰恰构成了乡间情调中的一种非常丰富的话题,这里面可以解读成一种低级趣味,但也可以看出,暧昧情调是如何通过对乱伦的涉足而增加话题的刺激性的。
 
再看四姑娘的丈夫郑百如,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是彻底地加以丑化的,他当年获得四姑娘是通过强暴的方式实现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婚前暴力,但小说里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涉及到乱伦的情节,却是郑百如用同样的强暴的方式,强奸了自己的妻妹——七姑娘。这个情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是用来揭露郑百如连畜生都不如的品性,后来在周克芹改编的八一厂投拍的电影版中,这个情节,被作者彻底地删节了,因为这种关系,写在小说里,尚可叫人接受,但是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对人物关系的界定,实在是非常困窘的。所以电影里的郑百如被电影编导不由自主地进行了人性化的修复。北影版的同名影片,同样也没有把郑百如表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可以看出,在郑百如身上,再一次体现了乱伦的味道。
 
再来看七姑娘与九姑娘之间,两个人同样与一个男人有着剪不断、理不乱的关系,只不过因为这一男二女体系的当事人都是未婚青年,因此,他们的关系还谈不上用乱伦来表达,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已经具备了乱伦发展着与进行中的早期迹象了。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七姑娘与村里的有为青年吴昌全曾经产生过真挚的爱情,并且私订终身,但是,后来因为七姑娘到了乡里的供销社里当了营业员,算是半个公家人,自然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男友了,两人关系因而疏远起来,没有接触达二年之久。后来,七姑娘在遭受到男友的欺骗之后,重新认识到昌全身上的优点,主动示好,两个人算是旧梦重温,但小说也暗示,昌全已经觉得他们之间已经无法回归完璧归赵的境地了。
 
而在同时,小说里的初出茅庐的九姑娘在她的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中,把吴昌全悄悄地全盘接收了下来。只是她根本不知道,吴昌全也与她的姐姐七姑娘暗中建立过爱情关系,因此,她的爱只能说是投错了方向。这也是小说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一个女孩,怎么会不知道姐姐的那么一点恋爱情史?怎么能会不知道姐姐的恋人是谁?撇开合理性不提,但至少这里作者显示出他奇怪的一个男人对获得姐妹两个人的爱情关系的痴迷与热衷。
 
因此,小说里的三个男人,分别是大姐夫金东水、前四姐夫郑百如、有为青年吴昌全,都分别与大姑娘、四姑娘一组,四姑娘、七姑娘一组,七姑娘、九姑娘一组中的姐妹俩有着感情上的纠葛。从笼统的意义上讲,小说里的男人,分别代表着好的男人,坏的男人,进行着的男人,分别与姐妹俩进行两两匹对的广义的乱伦关系。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让姐妹俩都要与一个男人发生形式不一样、但内在肌里上都是一样的感情纠葛呢?
 
我们不能说作者变态,虽然小说里,让四姑娘爱上大姐夫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生硬的感觉,郑百如居然强奸自己的小姨子更给人一种如吞苍蝇的不适感,而九姑娘对自己爱上了本该属于姐夫的有为青年竟然无所察觉,同样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这种写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作者编织故事的需要,他需要制造矛盾,而乱伦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制造矛盾的方法。
 
比如,在矛盾制造方面有着炉火纯青质地的话剧《雷雨》,其实细细解开它的矛盾链条,就会发现,里面实际上是一环套一环的乱伦潜伏着的。里面的四凤与大少爷之间是典型的让人感到非常恶心的兄妹之间的乱伦关系,而大少爷与继母的通奸,则是一种超越辈份的升级版乱伦关系,二少爷又与大少爷之间与四凤产生一种情感的胶着,不管其中的哪一个男人获得女人,都让另一个男人背上乱伦之名,何况,其中有一种情况,是大少爷要背负着双重乱伦的可能。而这一切乱伦的起源,则在于老爷与佣人之间的偷情行为,这又是一种广义的乱伦行为。正是这种一连串的乱伦关系,导致了下一代乱伦的一发不可收,使戏剧达到了令人毛骨耸然的震撼性效果。
 
希腊神话之所以比中国神话有完整的神谱,也正是因为在这些男女神之间有着种种匪夷所思的乱伦关系,从而勾莲了男神与女神之间的往来,使神谱有了串通与联系。
 
同样,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人物的设置,可以说是仍然接受的是文革期间的非黑即白的模式设定。
 
仔细分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结构,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文革小说的另一种模式。
 
《艳阳天》、《金光大道》及四川作家克非所创作的《春潮急》这类标准或准标准的文革小说,它们的结构,都是一个代表着政治正确的一方,受到反对方打击与迫害,但他们矢志不移,应和着上级的主张,坚定着自己的选择,终于取得自己的胜利。
 
同样,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也是这样的核心情节,在小说里,金东水代表着正确的一方,但一时得不到上方的支持,而郑百如则代表着非正确的一方,竭力克制与批判着金东水,但是,这时上面的正确领导开始发挥作用了,于是我们在小说开头看到出现了一个代表着正确路线的工作组,这个代表人物颜组长与《山乡巨变》等合作化小说的情节何其相似,她秉承着上级的正确路线,来到了乡间,然后发现了在乡间的受打击的正确路线代表,予以重点支持。那么,正确路线的体现在哪里?与过去的小说一模一样的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我们可以与同是四川作家所写的《春潮急》作一个比较,《春潮急》里的正确路线代表李克,坚持进行水利工程,而走右倾路线的领导,则反对进行水利改造。
 
可以看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则不过将正确路线的代表与《金光大道》的故事设置进行了一个左与右的对调。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文革小说里的被批判的右的代表成了正确的方向。
 
这种正确与反动的斗争与否,实际上完全取决上面的核心旨意。在文革小说中,与上面意图相同步的是正确的代表,而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写作的时代,另换成了另一个主题。因此,这样的小说会造成一个难以界定的怪圈,就是里面的人物的斗争完全是以政治的方向来决定的,这种通过政治方向标来确定小说人物的正确性,曾经使作家无所适从,特别是七十年代的小说,风向转换太快,所以,谌容写于文革期间的小说《光明与黑暗》里,索兴撇开了观念之争,而变成了教育之争,因为教育是一个筐,可以把正确的东西往里装,只管教育,不管教育的内容,从而避免了正确与反动的界定,因为小说实在跟不上时代风潮的转变。同样类型的是克非在《春潮急》之后的续作《山河颂》,这也是一个相当奇怪而又可以看到作者左右为难窘态的小说,因为小说出版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年代,但其主体思潮还是文革的,因此,它努力回避左与右的争论,而是讨论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如何让作者陈述的政治主题看起来让人接受呢?没关系,作家自有妙法,就是把执行错误路线的一方进行道德上的丑化,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我们看到金东水洁身自好,不敢与自己的小姨子大胆接触,而另一个反面人物郑百如,即使在道德上也是十恶不赦的,他强奸了了四姑娘,同时也强奸了七姑娘。道德先验论的设置,已经确定了他们的是非与优劣,那么,把政治的不同观点,加诸到他们的身上,非常简单地让读者得出了谁正确、谁反动。
 
这就是道德决定论的文革模式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上所发生的作用。《芙蓉镇》其实也是这种道德先验论的模式。
 
同样,文革小说,也是用道德先验来决定人物的是非的。反面思想的代表,总是道德沦丧,作风恶劣。比如《春潮急》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主任李春山纠缠寡妇,而到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可以类比前作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金东水却成了道德楷模,之前的革命势力代表的郑百如却被妖魔化成罪人。
 
因此,《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只能说是后文革小说的一种。
 
在这样的主题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还有多少人性刻划的深度与高度?
 
现在看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试图重点解析许茂为什么会自私。这种自私在小说里作了某种程度的夸大,包括他对女儿不闻不问,对弱者欺蒙拐骗,小说把这种丑陋的农民的劣根性,归罪于文革,其实是大可怀疑的。
 
而这种把人性的堕落,归罪于上一个政治时期,恰恰是文革小说里的一个流行套路。在文革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遭受到批判,偏离了他的原来的思想基础,是受到黑暗时代的感染与影响,所以,文革艺术里都有一个痛说革命家史进行传统教育。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我们看到,作者同样把许茂的变质,归罪于文革这个时代,实际上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应该说,恰恰是五六十年代小说里加以称颂的时代里的强大的社会压制倾向,制约了这个社会的自私思想的泛滥,而在文革期间,社会控制的疲塌及思想改造的流于形式,使得自私思想的批判越来越形式主义化,这才是许茂自私思想能够变本加厉的矛盾所在。文革终结之后,自私行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正是反映出文革后期的社会对大公无私理念的一种集体弃绝。因此,小说设置出了一个所谓深刻的许茂,是值得人怀疑的。它不过正视了一个老农身上的非常合理的自私行为,而却巧妙地怪罪于时代。
 
有趣的是,文革结束后,所有的堕落、颓废、沉沦都怪罪于那个年代,再向前延伸,文革期间的《春苗》,则怪罪于文革前。解放后的电影,则怪罪于解放前。而进入改革开放后,文艺作品终于失去了怪罪的理由,于是矛盾冲突便不再到历史深处寻找原因了,而是更多地从人性的本身中解读理由。比如吸毒。但这种解读,给人一种极其矫情之感。
 
从语言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非常不像一个四川作家的作品,小说里用了很少的四川方言,而叙述都是非常规则而流畅的书面语,主谓宾齐全,动作连贯流畅,修饰也细腻妩媚,与沙汀为代表的四川小说相比,体现出一种润泽之美。这种叙事上的流畅与语言的优美,有效遮蔽了小说里的文革文学模式,使其轰动一时。但现在看来,它的思想基调毕竟太过陈旧而模式化,情节的设置也不够合理,不过,它的语言优美,已经保证了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