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比芜杂的心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比芜杂的心绪》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比芜杂的心绪》的读后感10篇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一):那么就这样的芜杂吧

本早已将这本书列入了假期的书单里,却久久徘徊于买和不买之间。自己也不知是何种心思竟纠结许久还是从书单里删除。
可有时冥冥之中缘分真的是让你不得不感慨些什么。某日中午吃完饭遛弯消食,偶然的一瞥就那样瞥到了它,为了缘分,买下了它。
可能是近日杂文看了太多有些免疫,也可能是期末将至心思不安。总之,翻开书的时候那种芜杂的心绪也似乎就是我那不安定的心绪。
村上先生的名气真的是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不惑之年已过的体育老师也总是谈起他,不过也总是要问下“是村上春树?上村春树?还是春上村树?哎呀,这么复杂的名字。”而他的书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村上的书那真的是极好的啊。也有人说,真的是看不懂啊,不管怎么纠结就是不懂啊。 我呢?阅历尚浅,学问不多,不敢妄自评判,只能说,每每都能得到些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得到。
不过,不管是看不懂得还是看懂的总要承认他的文风真的是很让人舒服啊,就像是一个老爷爷再和你讲些故事,他的,别人的,不存在的,晦涩的,简单的,都是些他想向你分享的东西,而你也乐于去接受,懂不懂那便是后话了。有时要的可能就是那一瞬间的快乐,懂不懂那是阅读题才关注的事情了。
喜欢的是关于约翰列侬和Beatles的两篇文章,看完之后又去重温了他们的歌,感慨到真的是重新发现Beatles之美。第一篇是关于那首著名的歌《norwegian wood》的。看到中间,一下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似乎是对《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又悟到了什么,那种满足感一定是有了同样心情的人才能明白的。急于去分享,冲着同学说你知道吗?原来啊啊,挪威的森林还有这层意思,叽里呱啦说了一堆,自己也渐渐没了思绪,同学也更是疑惑不解了。哎,果然很多东西真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兮。
还有一篇是关于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曲《nowhere man》。这首歌是伴随我整个高三的一首歌。当时那歌词真的是让我觉得I am a real nowhere man.歌词记得最清楚的部分就是开头的he is a real nowhere man,sitting in his nowhere land,making all his nowhere plans for nobody.如今闲时还是会哼唱几句,尤其是最近看到它更是停不住的哼起来。一首让我觉得彷徨无助的歌伴着我走过了彷徨无助的时期,而今在再次看到它还是这样的方式,喜不可言了已经。
整本书就像村上先生说的那样,有我喜欢的部分也有我看得云里雾里的部分。十九岁的我,尚且没有经历大风大浪,更没有看过人生百态,看着一个老爷爷把他的这些故事分享出来还是有些抱着孩子般的好奇去看。
我是以新年之际打开福袋的心情阅读的,合掌一句“i ta da ki mu su”。
无比芜杂的心绪,或许就要这样无比芜杂的心绪的看下去了。懂了些什么也大可不必急于炫耀,不懂也不必垂头丧气,他只是讲故事,不过是自己的故事,用很多不同文体的东西来告诉你,这就是我的生活啊。
别人的生活嘛,不必妄自评论,芜杂的读下去,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因为记忆的交集而获得那一刻的满足。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二):无比芜杂的心绪

一直非常喜欢看杂文集,里面常常能看到作者的思想火花,和厚厚的长篇小说不同,杂文需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说明白观点。所以可以随时拿起翻看一篇,不会牵肠挂肚,也不用思前想后。对于村上大叔,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多年诺奖陪跑,还有就是始终站在鸡蛋那一边的观点吧,总之,我一直觉得他三观很正,很可取。
   第一篇中,用介绍炸牡蛎的方法来介绍我是谁,这也是只有小说家才能做到吧,我是没有办法设想出一个完整的场景,从点单到离店,不过是否对于一个场景的描写是一个小说家基本的技能呢?在此文中,村上也浅浅的讨论了一下小说家的作用,也许是有些什么意义的。嗯,我也相信,看这么多书是有些什么意义的,只是我现在还没发现。
 
一篇序写的好不好,也会影响这本书对读者的吸引力吧,所以大家都会找村上做序啊。
非虚构写作,所以看完得到的结论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艰难的社会里啊”,可是然后呢,还是会蒙着眼睛,继续生活下去。所以最近会选择去看爽文啊,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并不想继续去看艰难的那一面,想要一些正能量不可以吗?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三):斯内普教授与罗恩•韦斯莱——村上文字的两张面孔

想来,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已在我国经久不息地红了二十多年。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村上的印象基本上是不好不坏。

他的小说我读过的屈指可数:《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和《1Q84》系列的三本。作为一不给阳光都能想法子灿烂的逗比女汉,要我去接受《挪威的森林》里那种连自己是谁、在哪都搞不清的撒鼻息,简直比登天还难。对于《国境》中的中年危机、孤独疯狂,我也没法给予理解同情。至于《1Q84》,前两部看到脑壳痛也不能算是愉快的阅读体验吧。读完第三部更是难掩失望之情:敢情您老人家在前两部搭了如此华丽恢弘的台,结果最后好多布景没能用上,这戏竟以一种近乎琼瑶戏的套路剧终谢幕——对得起观众么?!

但在知道了他的长跑经历后,对他的印象便也差不到哪里去。我自己平时也跑步,但多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事没事总想葛优瘫的类型。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也不过是连滚带爬地跑过新加坡老铁道的10公里。由此,便愈发敬佩村上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跑马拉松的老司机。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四):真性情的村上先生

从初中接触到《1Q84》开始读村上春树的书,一开始真的是因为宣传力度大才被吸引去读的,当时对于东京沙林毒气事件也只是听说过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对于一开始的这部长篇影响一般。直到后来偶尔翻到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时候,觉得还是对于村上先生的随笔散文比较感兴趣。
从那时候开始就刻意的找了很多的村上春树的杂文,短篇小说,越读越喜欢真性情的村上先生。虽然是日本作家,却经常是疏离于日本文坛之外的,这和村上先生本身性格比较个人主义(村上春树有自己写过)还和早年间与几个日本的文学评论家的纷纷扰扰有关。他本身也不爱抛头露面,只是过着普通人甚至有时侯过于普通会让人以为窘迫的生活,这些不做作的个人风格真的是不多见了啊。
特别要说的是村上春树作品的中文译本的翻译质量都比较高,施小炜,林少华等译者翻译的风格都让人读来很自然,这也是十分不易的。
以上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五):同样的的心绪,不一样的芜杂

这本书买来之后,一直没看,却真的经历了很多,很多。
非常可笑的诊断自己为青年危机,觉得自己好文艺,小清新到可以得这样一种病,叫做青年危机(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第一次,吻了一个女生,却在不久之后,和她安静分手
自己的网球技术,在这么低频率的练习下,开始增长。并且决定,要参加今年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也在积极的为这些事情开始做准备,每周30公里。在心里,放弃了自行车,这项自己坚持了六七年的爱好,每次看到在即shimano 的r106,竟然一点点坦然。
加班两个月,加到感冒发烧,回家10点以前都被认为不正常。
在星巴克买咖啡,竟然买到幸运顾客。
更深切的赶到一直努力讨好每个人,然后,讨不好的,就对他摊手,好累,好伤人,当然包括自己。
这样的我,还没改变习惯,在不跑步的早上,先看《burn to win》10分钟,然后最近看的就好似村老师(暂且矫情的这么叫,村上春树老师真的有点...)。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个小心绪,小思想,小动作,小清新的合集吧,篇篇短文,不一样的内容,似乎想讨好每个读者?(又是我想多了?)
两年前,我还像村老师写的炸牡蛎,这样思考和生活,接着读读,就把自己代入太多太多,妄自觉得自己和村老师很像,其实,毋宁说,村老师和我们大多数人都好像。
一样喜欢跑步,游泳这样一个人能完成的运动;对于工作一坐几个小时,几个月,全然不知;喜欢写像这本书这样的文字;觉得自己要act as a normal person,并且真的这样去表演自己。
村老师,写的文字这么受大家欢迎,而我写的文字,大多,写给自己。
有时候,试着跟同事同学聊些这样的话题,肯定就被ber回来了,说我装B,装文艺,因为我确实把握不好分寸,不过说我是矫情B,我还是欣然接受的。
自然,这篇评论,更多意义上,还是写给自己,不是写给村老师,这本书,当然推荐看,看了之后能不能得出和我一样的共鸣,那我就说不准了,当然,我要说个没节操的笑点,书中,有个人,叫吉本。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六):再识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被很多人视为小资的代言人,这就跟“国学大师”一样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称呼。
从这本杂文集里的小说、随笔、访谈、演讲稿,向我们勾勒了一个颇为丰满的村上春树。虽然只是一本大杂烩似的杂文选集,但是可以从中看出村上春树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真诚,村上春树对所有文章都精心挑选,甚至找来的搭档安西水丸、和田诚为杂文集插图。
无论是耶路撒冷著名演讲《高墙与鸡蛋》,还是对小说创作的总结性文章《写小说这件事》,都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村上春树。在平凡朴实的村上背后,也有深沉的一面。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村上春树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从最后的采访《解说对谈 安西水丸×和田诚》就可以看出。
村上春树的笔下,主人公多是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大都市衣食无忧的男子,生活规律,喜欢运动,与父亲关系多半不好,有深夜看书,去酒吧的习惯,女人缘一般不错,会做菜,孤单但并不孤独。这些都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符号。但是透过这本杂文集也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并非那么孤独,他有美满的家庭,虽然在生活中显得有些笨手笨脚的,但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小资并不是村上春树的基调。
而从《地下》、《鸟状奇形录》、《1q84》都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对政治对人性的洞见,以及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责任感。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七):《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毕业,找了一份实习。一年半没读中文纸质书,痒痒,好不容易在China Town附近的查令十字找到了一家中文书图书馆,里面想读的书数不多,但有这本。《无比芜杂的心绪》是一本随笔集,一篇篇随笔不长不短,坐地铁,烧水等水开,这些碎片时间读最合适不过。
这本随笔集收集了三十五年间村上创作生涯中的随笔,有未以单行本发表的文字,同时也有在他在每篇文章前附的写作心绪。他本书的随笔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鸡蛋与高墙》的文章,是他在领取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时的获奖演讲,到现在我依旧记得当时读这篇文章时心中起伏的感动。村上得到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时候正值加沙地区的激战,许多人警告村上不要去领奖,否则将展开抵制他的书的运动。因为当时加沙地区的激战还没结束,可已经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在被封锁的城区丧生。如果去耶路撒冷领奖,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即他是支持作为纷争当事者一方,而且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并积极行使的国家及其方针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村上依旧出席颁奖典礼,并且做出了《鸡蛋与高墙》这篇诚恳、谦虚但饱含力量的演讲。我摘取了较为精彩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一句话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
在面对残酷的战争、复杂敏感的国际关系,村上明确的表露出自己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无论体制多强大,他依旧会站在人民这一边。这样严肃和强硬的村上读起来有些陌生,但同时也让读者内心多了一份崇拜。
《何谓自己(或炸牡蛎的美味吃法)》是书中第一篇随笔,有读者参加考试,被考试要求的写4页的自我描述难住,专门写信问村上春树该怎么写。你猜村上怎么说,他说用四页纸描述自己确实太难,不如试试写炸牡蛎的方法吧,“通过你描述炸牡蛎,你与炸牡蛎的相互关系及距离感会自然得到体现,这追根溯源也等于描述你自己…所谓小说家,就是指能无比详尽地描述全世界的炸牡蛎的人。从不去思考“何谓自己”(也无暇思索这类问题),我们不停地撰文描述炸牡蛎炸肉饼炸虾丸,并将这些事象事物与自己的距离和方向作为数据资料积累起来。”将自己与炸牡蛎联系到一起?听起来荒谬,但是细细读来,真的很有道理。
我喜欢村上,虽然他的书我并不是每本都读过,可每读的一本小说和随笔,都能在脑中留下清晰的风格和难忘的情节。他写书很少使用晦涩的辞藻,语气总是平和幽默(除了《且听风吟》,那时写书的村上还没到30岁,明显能和后期作品区分开来,读出来他那时候躁躁的荷尔蒙),书的调子总给人灰暗孤独的感觉,可又不至于绝望。
村上的读者遍布全世界,走到哪你都会发现身边有一个人和你一样喜欢他。我第一次去巴黎旅行迷路,被一位巴黎小哥帮助,成为朋友之后,聊起最喜欢的作家,居然异口同声说道:Murakami Haruki(英文名)。在巴西圣保罗拜访四月传媒的总编辑Edward,我们谈起村上就像聊一位共同的朋友,聊他长跑的习惯,聊他对爵士音乐的热爱和品位,聊他酷爱吃鳗鱼,Edward笑着对我说:I am a fan(我可是村上的粉丝呢)。
如果你也喜欢村上,不妨读读这本《无比芜杂的心绪》,你会发现,村上的很多很多面,每一面也许都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惊喜。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八):2013年至今还未读完的一本书

大学的时候淘的,现已毕业步入工作,书还是没有读完。
今天闲逛豆瓣,偶然看到【在读】才想起来,我还有【在读】这边书,【在读】记录一直保持在2013年6月22日。
书中内容已记不清有什么,依稀记得有许多副插画,记得我看的时候,愣是没有看懂,楞是云里雾里!
或许这就是无心芜杂的心绪?!无心本是:没有心,无意 ;芜杂本是:杂乱,没有条理。就书名,这本是一本无意的杂乱的心绪记。
那刻的心绪就像是“早饭是吃蛋堡还是小笼包?”,到底是吃哪个?再不选就卖完了,这是这样咯!
                                                                                                           2015年11月25日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九):找到自己的村上春树

    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的任何一部小说,也一直没有去读的愿望。我一直觉得书与人也是讲缘分的,某时某刻遇到了读了喜欢上了,又或者从你眼前滑过却无意拿来一读,那就顺其自然好了。你喜欢的书终究会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眼前、手中,一读之下享受怦然心动的感觉。
    可我却愿意看看村上春树的随笔、杂文,从中一窥现实世界中作家本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念、人生历炼中的回味和感悟、对社会问题的情绪反应和看法等,似乎是在真切地了解一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
    村上的这本杂文集,行文方式也许不太合我的胃口,但平和、恳切、从容不迫又略显絮叨的文字,还是让我喜欢上了作家本人,尽管我没看过他的任何一部小说,以后也未必什么时候会看。书中收录了村上为别人的作品写的序文、自己的获奖感言、音乐漫谈(作为爵士乐的资深粉,有些感性的文字还是很打动人的)、翻译美国名家作品的感想、记者访谈、未发表的短篇小说等等,语言平实却不乏意涵深远之处,间或还有点儿幽默打趣的小火花闪现,但除此而外,有些观点中表达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更让我印象深刻。
    村上不是天才型的作家,同样是杂文,看他的文字和看张爱玲的文字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如朋友,后者常惊艳。村上本人也在书中一篇网络访谈里说,自己不是那种油层就在地表附近可以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天才型作家,但却能孜孜不倦地挖掘到地层深处,并且也已精通此项工作,打算今后就这样坚持不懈地一直挖下去。我想,这不光是一个人找到内心自我的平和自信,也是一个透过文字向世界表达自己的人活着的意义和乐趣吧。
    村上从文字中透露出的自己和我本人多有相似之处,譬如性情、喜欢的生活方式、青春成长期对书籍与音乐的痴迷等,但他在二十九岁开始写作并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村上语),而我还处于在琴键上乱弹的阶段。写到这里忽然想着,我是不是该找本村上的小说来读一读呢?我们不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更想多了解对方吗?

  《无比芜杂的心绪》读后感(十):读杂文随笔更让人心暖。

     我还记得初中的时候读《挪威的森林》,母亲拿着书对我大吼到,你怎么能看这么色情的书。我当时嘶声咆哮到,这是艺术,这是文学,这是村上春树的书。
     如今看过那么多村上的小说,但终究还是他的随笔和杂文能让人更温暖,或是说,我现在想读的,可能就是村上其人。
     读一本小说需要几天,读一个人可能需要十余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村上的理性是让我折服的,特别是在他的小说里,那种理性一直存在于他的每个人物下,每个人看似有有种理性的共通点,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也是因为他的故事太过于芜杂,那种看似简单并不简单的故事,说的就是村上的故事。
      还有什么能比读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杂文随笔更温暖的事呢,这种温暖是发自内心的,让我有一种,又可以再接近一下村上春树的感觉了。这样的感觉在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萌生在自己的心里了,如今读《无比芜杂的心绪》,这颗埋在心中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虽然本书的很多内容已经是老生长谈或是有所了解的,但并不会让人有厌倦感。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故事,多听几遍也不会腻吧。
      于是我又想起《挪威的森林》,当我读过了村上众多的书后,我终于明白它仅仅是村上作品中的一部小插曲,我也跟很多人说《挪威的森林》是村上必读之书但绝不能是先读之书。我这样做并不是炫耀自己对村上的理解有多深,而是希望不要增添那些人对村上的不必要的误会与不理解。
      我读这本杂文集,一边是抱着要更了解村上,一边是抱着要学习的态度来看的。我究竟在学村上的什么呢?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用文字无法表述,若要强加的话,可能就是那份理性和藏在村上心内的温暖吧。
      我到现在也并不认为读村上的书是一种所谓的小资,我恰恰觉得这些当代的作家一定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和学习的,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需要眼往今天和未来,而我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些用文字便能感染到我的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