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大亨小传》是一本由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亨小传》读后感(一):梦碎

“梦碎”可以说是主题之一。
1.第一个是“美国梦”的梦碎。
20世纪初膨胀浮华、享乐成风、纸醉金迷的美国,俨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最具拼搏意味人人追求的“美国梦”,这些曾经的美梦,用一个个盛大的party来投射,它早已破碎成腐败与奢靡,这样一群沉迷于现世享乐的人们,我把他们称作“上流社会孤独患者”。可以说是这群孤独患者成就了畸形的美国梦,也可以说是美国梦造就了这一群孤独患者。
2.追求真爱的梦碎。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能够在浮躁的社会里为了最初最单纯理想一拼到底,改写曾经是个穷小子的命运。可即便如此,那又能怎样?他与黛西爱情之梦的破碎,说穿了在于人心。“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曾经是金钱与现实考验着人心,现在是回不去的昨天考验着人心。
3.生命走向的梦碎——人亡。
有存在就有阶级,阶级地位的悬殊带来悬殊的生存境遇,例如东卵、西卵、灰烬谷,讽刺的是,生命最终的走向并没有因为阶级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个被抢杀,一个自杀。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双双亡命,寓意皆成空。
因梦会碎,就不做梦?借顾城一句话:“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大亨小传》读后感(二):黛西有什么好,让你忘不了

        
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小说,里面却有我最讨厌的女主角。真不知道黛西有什么好的,能让盖茨比念念不忘
     
最初看的是电影,看过两个版本。一个是莱昂纳多那版,一个是70年代的一版。后来买书,在巫宁坤和乔志高两个版本里纠结。有人微博里,摘举了巫宁坤和乔志高译文对比。感觉自己更喜欢乔译,有老式的典雅。就买了乔志高的《大亨小传》。果然没挑错。
     
翻开书,看到菲茨杰拉德的照片。菲茨杰拉德很帅,比莱昂纳多年轻时还帅。眼神似鹰,有英气还有书卷气。他的老婆泽尔达是上流社会阔小姐,看上去不是很漂亮。他家境一般,靠亲戚资助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在学校学业极其糟糕,一心扑在社会活动上。第一个女朋友也是个阔小姐,恋情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泽尔达对他说,能挣到钱保持自己的优裕生活,就跟他结婚。订了婚约一年,菲茨杰拉德只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泽尔达等不及的要毁掉婚约。后来,菲茨杰拉德一本书大卖,两人才结了婚。原来我讨厌的黛西是菲茨杰拉德生命中两个女人的结合体。菲茨杰拉德的命运也和盖茨比差不多,因一个女人而倍加努力挣钱,又被同一个女人毁灭了。泽尔达挥霍无度,给老公戴绿帽子,后来精神崩溃,进了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承受了泽尔达带来的莫大负担。但他还是离不开她。
      
泽尔达有过人才华让人痴迷。黛西有什么呢?美貌,迷人的说话声音。“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所组成,一经演奏就成绝响。她的脸庞美貌而带忧郁,五官漂亮,有明眸皓齿,也有两瓣热情的嘴唇,但追求过她的人都说,最使人神魂颠倒,难以忘怀的还是她说话的声音:是引吭高歌,也是喃喃私语——听啊!声音暗示着,她刚做完一些欢欣鼓舞的事,而且别走,还有欢欣鼓舞的事在后头。”可是黛西是个骗子,她哪里有欢欣鼓舞的事呢。她的丈夫汤姆和一个修车厂的穷人老婆梅朵偷情。梅朵是怎样的女人呢?“她年纪大概三十出头,身体略肥,可是像有些女的一样,肥的颇有肉感。她穿的一身带有油渍的深蓝绉绸衣裳,脸庞并不美,可是一落眼就感觉到这女人有一种活力,好像浑身神经都在不停燃烧”。汤姆说他最近很悲观,看了一些有色人种会打败白色人种的书,就对文明悲观起来。全是扯淡。他哪里是对文明悲观。明明是对自己悲观,整个人没有活力,需要梅朵点燃热情。本书只写到盖茨比之死。可以想见,汤姆无休止的挥霍,醉生梦死,他的晚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盖茨比一开始是在大家的八卦闲谈中。他在西卵家里夜夜办大party,他有好多客人,可没人知道他是谁。尼克初次见他,“一位风度翩翩鲁男子,三十一二岁模样,说起话来故作斯文,几乎有点滑稽”。比起汤姆和黛西完美的上流社会言行举止。盖茨比显得太笨拙了。笨拙却有难得的真诚。他实心实意的爱黛西,黛西爱钱,他就恨不得把全天下珍奇的东西给她,不管黛西到底爱不爱他。 真是可怜的人。
      
结局很好,比起看到盖茨比知道黛西根本不会和他私奔。还不如看到盖茨比抱有希望的死去。对他来说,人生最好的安排莫不如此。
   
      
      
      

  《大亨小传》读后感(三):无止境的攀爬还是优雅的活着?

最早是看完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留下的印象是,片中的有钱人家精美华丽的房子、衣裳,和盖茨比成功又毁灭的经历
当时以为这就是成功人士的掠影,直到一天听梁文道讲起这本书,讲到美国梦的时代,讲到“自我成就”的人,然后,我把影片重新看了一遍,再到上个月,我开始读这本入选的共读书《大亨小传》,感悟与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已有太大的不同。
《大亨小传》是以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的角度写的,尼克从乡下搬到纽约,住在盖茨比家隔壁,见证了他从万人追捧到伶仃去世的过程。盖茨比的成功代表着曾经的美国,也是今天的中国一些人的成功,昨天的美国梦,今天的中国梦,但这个成功并不是本书的全部,我通过三个渠道理解这个故事,得到更多的感触是关于财富、进取、人情之间的选择关系。
盖茨比,他是从最底层攀上最高层,然后从最高处坠落的人,从小就有极强的进取心,当他的父亲翻到他年轻时候做的计划,几乎就认定了盖茨比并不属于这个平凡家庭。他并不仅是因为黛西才如此进取,他生来就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当看电影的时候,原以为情感是一条故事的主线,看书的时候才知道,那真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打拼的很多人都和盖茨比有很多共同点,不满足于现状,有着永无休止的欲望,情感、进取、成就都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努力的程度,成就的大小。
尼克,他既担任黛西的表兄、汤姆的朋友,又担任盖茨比的邻居,自己从乡村去到华尔街工作,旁观或参与到灯红酒绿,在奢靡的生活与内心的坚守之间徘徊:一片赤诚之心受到冲击了,就变成城市中一扇窗里的故事,一念之间回归初心了,感叹有钱人生活奢靡。这真是一个纠结的常态,是在行程中遇到的迷雾。尼克同情盖茨比一点也不意外,他还没有完全被上流社会驯化,身在职场拼搏的他应该能懂盖茨比的心酸吧。
黛西、汤姆,上流社会的他们因为拥有的太多而不会因为犯过错,或失去曾经爱过的人就停下他们的幸福生活,没有什么阻止他们抱着他们的财产继续纸醉金迷。作为最后相伴离开西卵区的夫妻,作为失去情人的两个人,最后在另一座城市安然度日。我不了解他们,也没有通过这本书了解他们。看起来他们一直在远处,在那束绿光的源头,却看不到他们的改变,看不到他们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在乎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也许他们的任务就是优雅的活着,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

  《大亨小传》读后感(四):盖茨比呀盖茨比

此书通译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大陆最权威的版本是巫宁坤翻译的。此书却是香港乔志高翻译版的。2013年5月份才第一次引进大陆。提及这个数字,我突然伤感起来。原来,再一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竟然离第一次初读,已经十年了。前几年流行一句香港电视剧名言,“人生得几个十年呀”。用在这里,却也贴切了。其实就算这句话,也不过来自《了不起的盖茨比》,来自乔志高的翻译。所不同的是,故事里面的尼克,说的是人生还有几个三十岁。
老实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我高中时代,大约读过了3-4遍,大学后读过一遍,后来就再也没读过了。我几乎全然忘了书中到底说什么了。这次重读,我几乎是像是初读,速度极快地将其消灭掉了。
十年前,我自以为读懂了这本书,事实上,凭我那时候的阅历经验,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它是好书,并且一再向同学推荐,据我所知,我送给同学这本书,都不下三本。到现在,我老婆还清楚记得,十年前,她的哥哥,即我的高中同学,就跟她说过,你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是我推荐过的。但事实上,现在想来,我哪里真的就懂得了这是好书,不过是因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一再提到而已。
那么,现在重读,什么感受?
1、 事实上,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有着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其实,盖茨比的不幸,就在于他的理想,不过是一个充满金钱的声音的女子,她仅是热爱物质,而不懂得爱的女子,而他却没有看清楚。这最终决定了他的悲剧。我们许多男子,年轻时恋爱,或者爱慕他人时,都是如此的通病,只有时间久了,才能发现,原来你以为美好的理想,不过如此。盖茨比,如果不死,如果再跟黛西接触一段时间,我相信,他的梦一样会破碎的。到那时,他会不会无不厌恶的推开黛西,绝尘而去呢?——结局不能假设。
2、 盖茨比也许真的就是一个私酒贩子——那时候的美国,大概贩卖私酒是犯罪的,——也就是说,他的财富,来自于犯罪(根据当时的美国法律)。但是,那是因为法律上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原因。或许从那时候的道德观念来看,他这样的行为,是不齿的。这也正是汤姆攻击他的原因所在。然而,从为人这方面来说,不得不说,他是个绅士。虽然他只是个乡下孩子,但他一直用绅士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只是,他的热情,还是遮掩不住别人的冷漠。这从他最后的葬礼上可以得出结论。这换成在中国,就是酒肉朋友不可交也。
3、 小说写得真的很高明。用尼克和贝克的交往(正常),用汤姆和梅尔的偷情(情欲),来衬托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情(理想化),这样,盖茨比人格上的伟大,不知不觉便被烘托出来。而他一厢情愿的爱情,也就让读者哀之殇之了。小说即将落幕,盖茨比守到后半夜四点,那盏他过去一再望着的灯,熄灭了,他走了回来。其实这也暗示着理想的熄灭,希望的熄灭,他走上了人生最后的一段路。游泳池整个夏天都没有用过,但夏天即将过去了,他才意识到。这个游泳池也暗示着他的爱情。他跳进去,然后,死亡降临。
4、 关于写法,林以亮的解读很到位。菲茨杰拉德在此书“把想象力贯入写实的细节,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超过表面上的意义而含有象征的价值。……因为他所采取的不是纯写实主义的手法,所以他无须浪费笔墨于枝节的描写,他所追求的乃是暗示和呼唤确当的情调、气氛和神态。因为他所采取的也不是纯象征的手法,所以他仍借重于具体的事物、对白和时代感,而不至于流入空洞和抽象。《大亨小传》正好把这两个因素调配匀称,因此一方面反映出爵士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刻划出人性永恒的一面。”

  《大亨小传》读后感(五):唯一的批评:不承担责任

看了电影一年之后,总算看了这本书。看电影的时候虽然没有看书,也觉得电影拍得不好,因为要把写下来给人想象的文字生生地用叙述性的画面表现出来,总是牵强。
看了书,果然如此,生动风趣活灵活现的文字,是给人想象,不是给人看的。绿灯是世俗的梦想的象征,多美的衬衫是黛西“无所谓”的体现。所以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它们变成具象,并不是读者心中体会的那个味道,就像书里的那句话,任何现实都比不上心中经年累计的理想(p127)。
之所以经典,不在于表面上平铺直叙讲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自荷兰航海家发现这片新大陆(p241)以来永恒不断的历史,人类不断往前挣扎而不断在时间长河中退后的历史。
那个人在烟里化为尘土的城市,就像100年后的北京。100年前侧写了一个时代,没有一个人的故事不是历史的记述,而大部分向前挣扎的人并无力去看一眼沿途略过的风景。
100年前后,大洋两岸,一样有这样的“凤凰男”,从中西部的乡下来,写出几条“隔天洗澡”的目标就被没见过世面的爸爸当作是神童。我想到6年前,刚进那个伟大的民企的时候,消遣的邮件里常常看到凤凰男的故事。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城市那个社群中这样的人的比例比较大。当时觉得值得嘲笑,现在想想,当你想要去批评这样的人的时候,要想到别人可不像你一样从小家境优越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还有一样的人情冷暖,一样在大都市的“怀乡”,一样为爱无望的守候。
看到盖茨比在黛西的屋外守候一夜,以为会看到她的灯为自己而亮。想到年轻时谁没有为爱辗转难眠过。而往事过去,一笑了之,连记录的字迹都遍寻不到。乔丹这样的姑娘很好,“一个少年老成的女孩,不像黛西那样傻,把早已忘怀的梦年复一年揪住不放。”(p181)其实黛西也只是没有自己,在养尊处优中长大,又怎知道自己要什么,无所谓地开些玩笑,盖茨比的执着让自己新鲜一阵,过后还是无所谓,随波逐流,其实并非有意,只不过没有人试着要让她去承担责任。
不懂得承担责任,“撞死了人,然后缩回到他们自己的钱堆中,彼此漫不经心,丢下来的烂污让别人去收拾”(p239)。这大约是作者唯一批评的。所以尼克即使跟家乡的姑娘算不上恋爱,也得先说个清楚。
我突然想,这简直就是一门课,从小就应该学会的一门课,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后果。
不懂想要什么,不去追求,被动地被外事外物推着走,不考虑后果,不懂得自己对某种结果的发生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相比之下,即使有些庸俗的肤浅的“理想”,执着地去追求,反倒是值得赞许的赤子之心。起码这样的人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知道要为之付出多少努力而心甘情愿,也愿意去承担后果。或许可怜,但比起生来什么都有无所谓,可能更值得作为人在世间活过。
看到盖茨比在屋外守候一夜,突然想到7年前的某天我曾号称为了等某人的电话一夜没睡,隐约记得那夜一直给他发当时校内网的私信,跑去人人网看,发现好像私信功能都不见了?总之是没有找到。——当然一夜也没等到他的电话,似乎是看了几部电影,到第二天,还是第三天,还是第四天,等来见面,等来分手。
窗外在刮风,呼呼得嘶叫,那些人在这个城市,我知道,我们甚至就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就隔着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而我们不会再见到。
因为我曾不懂得承担责任。

  《大亨小传》读后感(六):抓不住的绿灯

原文引自乔志高的译本。
 很多人想成为盖茨比,享受梦幻,但又不愿意承受梦想破灭的痛苦。于是更多的人选择成为尼克,理智、现实,能看透事物,避开伤害,不过也很难获得快乐。我也是后者,可能这也是我喜欢这个悲剧故事的原因。
 一段感情,一起车祸,一件命案,一部不到十万字的小说。不管小说描写的是哪个年代,那些打动人的东西从来不受时间限制。
 【黛西初次露面】
——我掉转头来,我的表妹开始用她那低低的、魅人的声音向我问话。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组成,已经演奏就成绝响。她的脸庞美妙而带忧郁,五官漂亮,有明眸皓齿,也有两瓣热情的嘴唇,但追求过她的人说,最使人神魂颠倒、难以忘怀的还是她说话的声音,是引吭高歌,也是喃喃私语。
【 盖茨比首次亮相】
 第一次只是一个背影。
—— 只看见他伸出双手,似乎向黝黑的海水央告,纵然离开他那么远,我可以发誓我看见他在发抖。不知不觉间我的视线也跟着转移到海面上去——远远的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哪一家码头上的标志。我回头再去看盖茨比时,他人已不在,只剩下我一人在这不安的黑夜中。
 这也是绿灯第一次出现。
 尼克与盖茨比就是第二次直接会面。
 ——他那种笑容是你一辈子也难得遇见四五次的,笑的使你心里非常舒服,好想他本来是以这副笑脸去应付宇宙万物的,可是最后不由自主只能为你,专门为你而笑。他这一笑向你表示他了解你,相信你,并且告诉你,他对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是希望给予别人的印象。
 【黛西和盖茨比的再重逢】
 五年,朝思暮想,难以忘怀。
 通过自我奋斗换来巨额财富,夜夜笙歌,邀请认识的,不认识的,只为梦中情人有一天能前往自己的宴会。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尼克与黛西的关系,恳请尼克邀请黛西去家里喝茶,而他作为邻居出现。
 这是完美的剧本,完美的情节,完美的重逢,盖茨比肯定是这么想的。五年相思,他希望一个浪漫的邂逅,更因为他是一个充满美丽幻想的人。恳请尼克帮忙时的紧张,得知尼克答应后的欣喜,为尼克家装饰的重视,等候约定之人到来时的焦急,黛西终于出现时的异常举动,终于与五年相思的情人见面时的拘谨,与黛西彼此恢复默契交谈的神采焕发。小说将这转折写的细致动人,电影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有很多年没见面了。”黛西说,声音装的总算挺自然的。“到今年十一月整整五年。”盖茨比这句机械式的答话把大家又愣了半天。
 其实从这句也看得出对黛西来说,那只是一段过去的感情。而对于盖茨来说,那是他这一辈子的梦想,他的一切都是为黛西。悲剧的结局已经有一丝端倪,真正动情的一方才会在思念中数着日子生活。
【 盖茨比公馆一日游】
 盖茨比终于得偿所愿,邀请黛西前往自己的住所,那个他一心为黛西打造的地方。
 黛西来到门口,迫不及待的想进去参观,电影里黛西在喷泉背景下转身时响起的Young and Beautiful,和电影真是绝配。
 电影里这段应该是盖茨比最开心的时候,整个气氛都是梦想成真的喜悦,除了快乐尾声时黛西的哭泣和打断情绪的电话铃声。
 而在小说,再次直接透露出一丝悲剧的影子。
 ——试想,一别五年!在那天下午的过程中他一定偶尔会发现黛西的现实还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怪她不够好,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幻梦又无比的活力——已经远胜过她,胜过一切。
【失败的宴会】
 邀请黛西一家来自己的宴会,发现黛西并不喜欢,或者说盖茨比的要求太高。
——“我觉得跟她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他说,“很难使她懂我的意思。”
他所要求与黛西的,不折不扣,是要她马上跑到汤姆面前去声明:“我从来没爱过你。”
 盖茨比还计划回到黛西的家乡,补办一个像五年前的婚礼。
  这段也是盖茨比和尼克那段关于“旧梦不能重温?”的争论,两人的命运差异也在于此。一个敢于为过去的梦想一战,一个更加现实,放弃希望渺茫的事情。
【 她的声音充满了钱】
 电影里黛西是完美的,起码在盖茨比心里是完美的。
 而在小说,盖茨比的心态和看法其实在慢慢转变。前文如果只是说黛西不如他的幻想,那还是盖茨比的原因。后文对于黛西的一番评价,一阵见血,却没在电影里出现。
—— “她说话的声音很不谨慎,”我说,“她的声音充满了——”我犹豫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钱。”他忽然替我说。
【抓不住的绿灯】
 悲伤地结尾结束这个故事。
 ——我有一个设想:盖茨比本人早已心里明白电话是不会来的,也许到了这个地步他已经不在乎。如果我的想法是对的,那么他一定觉悟到他已经丧失了他从前那个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一分很高的代价。
 最后他没等来黛西的电话,等来了一声枪响。
 生前灯红酒绿,众人来寻欢,主人死后却无人来祭奠,比这个更悲剧的恐怕就是对于盖茨比最重要的那个人也从此消失,没有现身葬礼,没有电话,没有信件。
 目睹整个事件经过的尼克,更加深了对这个环境、对这群人的厌恶。
 ——汤姆和黛西,他们这班人都是粗心的——他们砸碎了东西,撞死了人。然后缩回到他们自己的钱堆或者他们臭味相投的朋友当中,彼此漫不经心,丢下来的烂污让别人去收拾……
回忆起当年宴会的盛况,人们对盖茨比背景的各种揣测,再对比盖茨比做这一切的目的?
 ——那天他的草地和汽车道上挤满了客人,一个个心理都在揣想他的背景是多么龌龊——而他本人当时站在台阶上——心里蕴藏着他的纯洁的梦——向大家挥手道别。
 早就听说小说最后一句很出名,只是单看这一句始终没领会其中深意,直到看到这结尾的整段话。
 ——我坐在沙滩上,一面思潮涌回到那古老、既失的世界,一面想到盖茨比第一次认出对岸黛西那盏绿灯的时候,一定也有同等的惊奇。他好容易历尽甘苦来到这片青草地上,他的梦似乎近在眼前,一伸手就可以掌握。他所不知道的事,他所追求的早已丢在背后,老远老远的,在纽约城那边寂寂无闻的地方,在漫漫长夜、一望无际的美国田野中。
 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对于他,这是代表未来的极乐仙境——虽然这个目标一年一年的在我们眼前向后退。我们从前追求时曾经扑空,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的更快一点,两手伸的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
 是的,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盏绿灯。或许是一个梦想、一个信念、一段感情、一件物品……由于太多因素,我们错过,总以为通过努力还可以重新得到。
 其实它已经被遗失在我们身后很远很远的地方,注定无法再找回来。但是我们还是无法释怀,一个月、半年、一年、五年、十年……去追寻逝去的美好,终究是南辕北辙,逝去的在身后,不在我们前方。
 时间的潮水不断向前,还去追寻身后的东西,不就是逆水行舟,被浪头不断向后推吗?
 可是这个世界上依旧存在不少像盖茨比这样能为希望渺茫的梦想奋斗一生的人,这就是了不起、伟大之处。不管小说结局怎样,不管你选择盖茨比还是尼克的道路,都没有对错,既然选择,坚持走下去就好。
 就像作者去世前六个月对自己女儿说的那样:“现在我才知道,如果我能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写成之后立刻说出我的心声,而不必彷徨和三心二意就好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从今天起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的责任所在——没有了自己的路,我就会空无所有。”

  《大亨小传》读后感(七):最终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盖茨比一生的信仰就在那盏绿灯上。对于他,这是代表未来的极乐世界-------虽然这个目标在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往后退。我们从前追求时曾经扑空,不过没关系——我们明天会跑得更快一点,两手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可是最终,那盏让人惊奇的绿灯也变得越来越黯淡,而盖茨比也丧失了他从前那个温暖的世界,他确实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一份很高的代价—生命的代价。他的梦在尼克看来就是为的找一个机会哪一天下午到隔壁邻居家来“见一见”——露西,一个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大家闺秀,那个能够让他重新规划自己人生的女孩儿。然而,在那个挥金如土的二十世纪的美国根本就不会有人相信,就连他一直苦苦追求的梦的对象也不会相信,与其说盖茨比是在追求露西,不如说露西是自己梦想的化身所在,即使在她面前暴露无遗,可是他还是一直等到凌晨四点中她走到窗前把灯关了才离开,因为那是他们提前就说好的。甚至在露西杀了人的情况下也想要顶替在自己的身上。尽管他知道他怀念中最新鲜、最美好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永远失去了,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盖茨比的梦又是包含在美国梦当中的,人人都在金钱外衣包裹着的那盏绿灯下面饮鸩止渴,他的露西如是,她甚至也不会来他的葬礼,也不会打一个电话,早已变得和大多数那些曾经来参加盖茨比的甚至相互都叫不上对方的名字的所谓朋友一样了。就如同尼克对盖茨比说:他们都是混蛋!他们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他为爱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已经足够让人同情了,仿佛尼克此时变成了我们,代替我们揭穿了那些伪善者的面孔和他们空洞的内心。黛西和汤姆一样——他们砸碎了东西,撞死了人,然后缩回到他们自己的钱堆或者他们臭味相投的朋友当中,彼此漫不经心,丢下来的烂污让别人去收拾。所以那岸似近在眼前的梦,其实从一开始就被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在了后面。
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中所说的:“我们被困在人生最根本的一个困境里面,就算我们有梦,最后也会梦醒。”那么我们做梦又是为了什么,或许没有那么一天,但是我想作者依然给出了一个不能称之为答案的答案: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身在当下的中国,是否我们又知道所追求的早已丢在了背后,或是聪明的我们早已懂得把不切实际的梦想丢在了身后。
最后说说作者:
说他在生活中一向生活得彻底和认真,往往钻到别人的躯壳中去。而运用到写作中也再合适不过了“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内在——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更亲密的自己,真正挤出来的。”有人说最伟大的小说就是一部忏悔录,菲茨杰拉德构筑的文字世界就是如此,如此充满人性的一个世界。
正如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过:“我猜想我心坎中究竟是一个道德家,与其供给读者以娱乐,不如采取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一点为人的道理。”
 而他也似乎做到了,他在逝去六个月之前跟努尔说了自己完成《大亨小传》之后未竟的心声: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从今天起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的责任所在——没有了自己的路,我就会空无所有。
  我想那盏绿灯还亮着
在灵魂的漫漫黑夜里,每一天都是凌晨三时

  《大亨小传》读后感(八):幻梦中的盖茨比

       盖茨比的一生,当过渔夫,当过水手,当过兵,而后安逸的生活在西卵,效仿上流人士。在自有地,时常聚集一些奇奇怪怪的有意思的人士来。当兵前的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恋,深刻却有差距。贪婪的黛西等不及盖茨比归来,和汤姆结婚。这像是一种必然,战争总是会拆散些什么,才无愧与战争之名。滑稽的是,黛西等到战争结束后,才放弃这段爱恋。如若不能等待,早点也好,何谓浪费时光,挣扎于此。
       而盖茨比见到黛西后,深信不疑的认为黛西爱着他。只能说是他的一厢情愿。但盖茨比又是幸运的,至少他又见到旧时的爱人,盖茨比心里唯一的坚持是,更多的付出和信任,就像对梦想的坚持。
       开宴会的时候,几百人来盖茨比家中。而盖茨比死去后,寥寥无人送葬。似乎尼克是盖茨比唯一的好朋友,为死后的盖茨比奔走。上流社会的门槛从古到今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没有原因?于出身,于血统?迷茫的社会。

  《大亨小传》读后感(九):盖茨比和那个坚定的锡兵

             它的文体并非新颖,循规蹈矩,平实精确,但我就是喜欢,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必要。
             乔治威尔逊,软弱的,孤注一掷的汽车行商人,
             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情妇梅朵,
             像小孩一样肤浅自大的汤姆,
             浅薄,声音充满钱的黛西,
            总吸引人来诉说心事却心存保留,最终只有他一人看到了盖茨比的伟大——尼克。
          还有盖茨比,盖茨比,把巨大的美国梦寄托于一个女子的盖茨比,很像那个坚定的锡兵,纵然身体已然毁灭,他的巨大的面对理想的激情就像锡兵被大火烧过后留下的锡心,而黛西不过和那个小房子里的舞蹈家一样,中看不中用,根本不值得。

  《大亨小传》读后感(十):十载相守

在图书馆随便找的一本书。初读不以为然,然越深入越惊喜。
一直觉着,能触动心弦的文字,方能称之为文学。本书便有这般魔力。在这里,你看不到风花雪月,却能感受到美,人心之美,;在这里,你瞥不见断臂残骸,却能感受到恶,人性之恶。
盖茨比的结局是悲惨的。送葬之人寥寥无几,所念之人也不愿来,所谓知己更是借口连篇。这与宴会时动辄数百人的规模而言,着实有些可怜。盖茨比悲剧的一生,源于痴情。若他能忘了黛西,则决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但他却忘不了,大抵是年轻的回忆太过深刻,以至于印在了骨子里吧。盖茨比对黛西的爱,超越了对自己的爱。如张爱玲所说,他的爱是低到尘埃了里的。他的爱是畸形的。盖茨比脑海里的黛西,是模糊的影子加上日积月累的思念,还有他的幻想,三者混合,产生了一个完美情人的形象。所以,在得知黛西爱过别人时,他不能接受,并自我安慰。
纵观全文,印象最深刻,也最令人感动的,该是盖茨比了。倘若把盖茨比放在今天的社会,该是怎样一番模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