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的读后感10篇

  《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是一本由罗威尔 /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读后感(一):宋版书为什么好看

2017-09-15 邝海炎 快刀书评
作家的第一本书往往蕴藏了他一辈子所有想法的种子。举个栗子,收入我《快刀文章可下酒》的《老来波俏辛德勇》一文里有段话:
 
辛德勇在2007年给《绍良书话》写的序里,为了说明学者书话的价值,他来了个比喻,“软体写刻本美则美矣,但看多了,便犹如吃多了奶油食品而使人发腻。若是以清代的版刻形式来作比喻,晚明小品式的笔法,便颇近似于软体写刻本书籍;而我读绍良先生的文章,似即有若观赏上乘方体字刻本,更耐人品味,……其精雅的气息,疏朗的格局,所传递给人的愉悦,实际是要超出于软体写刻本之上的。”这比喻在懂版刻的人看来,自是不错。但普通读者未必有相应的版刻知识,在无图比照的情况下,对这个比喻就会很隔膜,乃至一头雾水。而他在2015年写的《元刻本<宗镜录>零册漫记》一文,也以版刻作比,却精准鲜活多了—— “虽然说只要有真性情,读什么版本的《史记》、《汉书》都能够下酒,但读线装影印的百衲本肯定会比读中华书局点校本要多喝几口儿;要是能够一亲肌肤,摩挲宋刻元椠,那就难免一醉酩酊了。遗憾的是,余生也晚,所业亦贫,无缘无力购藏此等上乘精品,二十多年来,流连坊肆,所得多属清代印本,而聊以窃喜之二三精品,亦多在是焉。若单纯就版刻的时代早晚而言,即使是明版,亦所得寥寥,且多属嘉靖以后的方块儿字本,殊不足重。至于赵宋蒙元,犹如月中仙子,望之也艳羡,即之则既远且寒,仅于偶然间勉强收取一二零篇残叶,藉以私觑其芳颜而已。”(《书者生也》,141-169页)此比喻就仿佛从腹笥中汩汩流出,既精准挠痒,又亲切撩人。
 
这段话意在说明北大教授辛德勇近来书话的修辞比以前更精准了。我继续拓展的话,是从比喻的角度挖下去。有人形容肥肠之美妙说,“入口焦香,微脆,脂香明媚,像是在口腔中响起卡洛斯克莱勃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作品第67号第一乐章,砰砰砰砰。”这比喻同样犯了虚妄、炫技的毛病,没有实点支撑。普通老百姓不知道贝多芬此曲,你就感发不了读者。比喻的初衷是加深读者对本体的感受和理解,真正有才华的作家会用老百姓身边的事物作喻体,比如陈忠实以“蚯蚓咬人”比喻吻,赵树理以“牛粪上洒了层灰”比喻丑妇浓妆。但咱今天先不说这个。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挖,就是这段话让我注意起中国古籍的审美元素。在中国古书里,最有名的当然是宋版书了。为什么宋版书珍贵?近日看了中信出版的《了不起的宋版书》一书,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雅俗共赏,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唯一遗憾是配图不够准确精美)
宋版书受推崇,首先是因为年代久远,校勘精良,文献价值高。宋代政府有专门的校勘官,还有复查官的,层层把关。民间也重视校勘,苏轼校“悠然望南山”为“悠然见南山”,曾纮校“形夭无千岁”为“刑天舞干戚”,他们对原诗的改动并无版本依据,全凭理校,却依然得到后世的认可,推为高论并成为定本。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版书好看。明代高濂说:“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清人孙从添也说:“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展卷便有惊人之处。”
先说纸墨。
 
有学者做过研究,调查了2011年-2013年间,京沪杭地区6家拍卖公司所有拍品自从宋至清代的2043部古籍用纸,结果显示有约66%的古籍使用了竹纸刊印。宋版书主要是竹纸和麻纸,竹纸时间久了会变黑变脆,为什么却给人“纸坚”的感觉
 
既然原料差不多,那就是造纸工艺的差别喽?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就从纸张下手,发明独特的检测手段,以无损的方式来确定古纸在原料上的差异和比例,还派学生对各地的线装书进行检测和数据收集。
 
但不管研究结果如何,造纸技术应该是越往后越高,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与做事态度有关。当代藏书家韦力就说过,因为原料不断涨价,生产修书用纸的厂家,把化学纸浆往手工浆里兑,兑到90%,拼命降低成本。而用传统工艺,从伐竹到出浆,再到造纸,最快需要两年半。”在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这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兑化学浆的方法被大量采用,后果是,化学物质迅速把纸烧坏,无法长久保存。因此在修书时,韦力都是用自己以仿古方式造的纸。
 
果然,到了元刻本,就多用比宋刻本颜色稍黑且粗糙的竹纸。后来的造纸估计都是添加了降低成本的“材料”,导致纸的寿命大不如前。
 
用墨也是一样,宋刻本墨色清纯匀净,元刻本已经没有此特点。
 
再看字体。
 
宋版书都是采用人工书法,或欧阳询体,或颜真卿体,或柳公权体,也就是“字画如写”。而之后的元版、明版、清版,都是刻工字体,意蕴就差远了。
 
 
排版装帧
 
宋版书的版式,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大方疏朗。宋版书对布局空间的陈设、文字疏密的安排及线框的运用,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比如,每页10行居多,还设计了天头地脚,有一种留白之美。而宋以后的古籍,为了节约成本,很多都没有做到每页10行的标准,看起来就显得紧凑局促。
最有趣的是黑口白口的差别。印刻白口时,除了版心的信息内容之外,多余的板木都要刨去,工艺上比黑口来得复杂。但宋人更喜欢简洁清雅的白口设计,所以黑口在宋代比较少见。但随着印刷业发展,元明时期为了追求效率,多使用的是黑口的设计。到了嘉靖年间,白口才重新成为主流设计,这也是对宋刻本审美趋向的认同。
 
至于说装帧造型,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说,“清代书籍除了皇家御制外,大都为蓝皮,比较单一,而宋人喜用绢、纺、丝、绸做书衣,素雅美观。”
说到书的装帧,再推荐一本书,海豚出版社的《艺术中的灰姑娘:西方书籍装帧》,该书讲述了20世纪最重要的手工书籍装帧公司之一桑格斯基-萨克利夫公司的兴衰。这个公司你可能没听过,但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总知道吧?据说,当年伴随这艘当时豪华游轮沉没的还有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一本书——《伟大的奥玛》,封面由1000多枚宝石装饰。这书消失后,该公司后来又设计了《济慈诗集》等精美的书。
近些年,海豚出版社近在社长俞晓群带领下,致力于提高中国书籍装帧水平,作了很多工作,包括派人去海外取经。他们出的那套《董桥文集》,我就很喜欢,可能是中国当下最精美的书籍封面吧。(内页还是属紫禁城出版社那套“明清美文集”,即我经常推荐的栾保群注本《陶庵梦忆》最漂亮。)
好了,扯了这么多,也许你会说,书籍设计装帧都是形式,远没有内容重要。矿工是个粗胚,以前也坚信“内容为王”。但现在,每当我无聊、不想看书时,便会找几本装帧漂亮的书出来,哪怕只是摸摸,翻翻,嗅嗅,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幸福从心底溢出,并瞬间灌满全身。正是这种感觉让我相信:形式也是内容,甚至就是美本身,如果纸书不会消亡,恰恰是因为她的形式美。“如果没有了插画和对白,书又有什么用处”?--《爱丽丝梦游仙境》”What is the use of a book," thought Alice, "without pictures or conversations?"装帧和插画的具有造景造境能力,从而更具造梦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