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苦旅(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化苦旅(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2:2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化苦旅(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文化苦旅(新版)》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一):诱你入红尘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在了解一个世界,而有的书却徒给你一个空壳。
没错,有的书籍就是把你带入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你喜欢的却触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过,让你惊奇不已的。它是充实的,饱满的,你沿着它的街道行走,看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就像触摸着自己的脉络那般真实,好像这个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动。
而有的书籍,只给了你一个华丽神秘的外壳。你被它表象吸引,满怀期待地走进,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后者总是饱受诟病的,但我认为,好的书,并不一定都要给你一个世界。阅读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里散发出的魅力。给你一个空壳,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丰富这个世界。
倘若这个壳能让你愿意,走入这个世界,那么它也不枉费是一个壳了。
没有人能确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诱发读者的思考,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入这道门,这个世界才可能是丰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担心这一腔的感叹无从发泄。
能从壳里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专属于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二):最大的感受

以前听过这个作家,余秋雨。而且觉得很熟悉却一直都没有去看过他的作品也一点都不了解这个作家的背景。
看了文化苦旅,发现里面有我几个兴趣点,一个是他去游历的城市,有些是我所向往的从他的描述中让我获得我想要的,二就是历史,让我更多的了解文革时期这个历史,可能还是很片面但至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是里面提及了我所读过了解过的文人或者是历史名人,当然不能说了解多少,但至少是一个去了解的一个入口。其实我并不觉得他的文字有多吸引我,或许是我的文学细胞还不够,又或者我喜欢的写东西的文笔有所不同。但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还是能吸引我给我养分。
里面还谈及到波罗蜜心经部分,让最近抄心经的我也非常感兴趣。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三):路,便是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少文人旅士的梦。在书中,在路上,我们感受着别人或是自己的人生,概叹,感悟,沉淀,经历。而经历,恰好是上天对于每个人最为公平的馈赠。记得《文化苦旅》中有这样的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新版《文化苦旅》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文之旅。我们摩挲风化了的牌坊,看女子从解冻的山村中昂首阔步走出;我们走过奔腾的都江堰,走过传承千年的遗产馈赠;我们踏上漫漫黄沙,为道士塔与莫高窟悲泣;我们路过废井,遥望西湖,停驻黄州,折服于李青莲白香山苏东坡的文人傲骨。我们走出中国,来到别处。反而更加喟叹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包容性。我们追根溯源,所以理解,“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
    很久没有这样的文字,有能让我热泪盈眶的力量。《道士塔》一文自不必多言,中学在课本上见过它,见过王道士的愚昧,见过中华文化流血的伤口。那时已攥紧了拳头,有愤怒,可全力打出只是一记空拳;是想要抓紧什么,可抓住的只有一把黑暗,打开手来,照样空空如也。只有悠悠的叹息,在黄沙中撞出沉痛的回响。
    读到谢晋导演、巴金先生的片段时,内心酸涩难忍,竟止不住落下泪来。恨只恨自己生晚了年代,无法及时地去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格魅力。但现在这样也未尝不好,跳脱了年代,才能客观冷静地审视他们给时代带来的宝藏。谢晋导演对艺术执着追求,就像是一个执拗的孩子,在坚持自己的世界。他不想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派系,他不想丢失亲自创造的权利。而巴金先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文人的勇敢,在那个虚伪的时代,他却敢于讲真话——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软项。
    《文化苦旅》就如同一杯浓茶,品的是岁月遗情。我可能不能够有秋雨先生那样的条件与毅力去完成这样浩大的长途跋涉,可有幸的是,我能够通过文字,去触碰文化的刻度。从文字,收获在别处的人生。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四):文化苦旅简评

前半部分里,王道士卖壁画、苏东坡招贬获新生,还关于山西商人的部分,真的特别有感悟。山西义商对于还不起钱的借钱者,就不让他还了,想起来了乔家大院的内容。 读天一阁部分,真的很心痛,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历了几百年终究被小偷偷去按斤卖,和王道士卖壁画一样让人记恨。 文化的传承必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才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而知。但就文中提及的这些例子而言,真的可谓是一条苦旅。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在闲暇之余请留给传统文化一些时间,而不是让自己的生活中只有综艺节目,恶俗电影。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五):丰厚的旅行

这本书太丰厚了,以致于我读完这本书好几天,却迟迟不能落笔写下点什么。
对于一个在阅读上半路出家,几乎人到中年才开始大量阅读的人来说,我没有读过及要读的书实在太多,恨不得时间停止流动,好满足那颗如饥似渴读书的灵魂。每个人的人生遭际有别,此刻能够自由自在阅读,对于我来说生命已足够幸福满足。
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于1992首次出版以来,便为他赢得了无数的光环和数之不尽的麻烦。正是誉满天下,“谤”亦满身。看看豆瓣里大伙儿对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持续连绵至今褒贬不一的评论,就足见这书之火热程度了。
我没有读过旧版,现在读到是余秋雨老师自己修订后的新版。没有读过,也就无从对比。同时本着一颗对文字虔诚之心,亦也不受众说纷纭的影响,只一心一意读我书写我感。
第一次读《文化苦旅》,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给我首先是惊艳。惊艳于这飞扬的文采。书里那些磅礴大气的句子,修辞运用之精准,营造出句段的气势与美感,让我深深欢喜。就如《阳关雪》中写到“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连串的排比短句,使文字有了热烈的生命,读着眼前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幅塞外沙场画面。写字手法之变化灵动,从开篇到结尾读来,一直使我惊叹不已。其次,就是别人模仿不来的,余秋雨老师丰厚的知识,坚实的脚步,寓历史文化情怀散文能力。每一篇章,在这些美妙的文字里,将我们一步步引入历史文化长河中,引领我们去触摸历史,思考现代文明的建设。
新版《文化苦旅》有三部分,包括“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不管写哪一部分,其中都渗入了余秋雨老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警醒与思考以及对人生的哲思。我随这些文字了解世界文明历史和中国文明历史的同时,也领悟到一些生活智慧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次就能完全读懂的书,它需要也值得我再次或再再次去细细研读,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读这本书,无疑是我一次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旅行。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六):保护传统文化,永远在路上

前几天,汪涵的“人生没有太晚的出发,40岁自费500万保护方言,现在请你帮个忙。”刷爆了各大网络平台,汪涵要大家帮忙干什么呢?原来他要保护传统文化,防止方言不断地消失,而这一切光靠汪涵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保护方言,需要每一个人伸出自己的双手,所以现在汪涵请你帮个忙,帮忙保护传统文化。
由此,我又想起了另一位大力主张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学大家余秋雨。余秋雨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曾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白先勇评价他:“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余光中则评价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如梦起点;第二部分是中国之旅;第三部分是世界之旅;第四部分是人生之旅,全书共收录25篇散文。
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莱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写的作品,大力推动了保护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时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待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
保护传统文化,永远在路上。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七):我只是被书名欺骗了

许是少有这样的作品,每读一章,泪湿一重。
许是笔者游览山水,足迹广阔,文字也大气,让人开了眼界。
许是这份洒脱恣意,无视诋毁,自我生长着的宽容,学了几分释怀。
《文化苦旅》读下来,认为内容大致分了三部分,中国景点、外国景点和中文文化名人。当然也有作者的前言后序,祭笔和悼念父亲母亲
从牌坊开始,其实我不太懂作者想要写些什么,只是浅显地了解了地方特有的“牌坊”文化。之后的我的山河、都江堰、道士塔等,大概觉得作者是要写写游记之类的文章。莫高窟这篇文章印象比较深刻,毕竟自己的东西被他人轻而易举地偷去、夺去,心里无论如何是不好受的。沙原隐泉、阳关雪直到西域喀什,这算是讲到大新疆了。之后的几章确实没什么印象了。到宁古塔吧,知道了它在东北地区,是个古时流放官员的地方。抱愧山西这篇,我想起了以前看得电视剧《走西口》,晋商诚信经营的精神令人敬佩,只是好像做生意积累起来的财富都用做仕途了,最终没落有些可惜。风雨天一阁,真是看到一代藏书世家的可贵与坚守。“鱼尾山屋”开始讲外国景点了(原谅我用景点这个词,词汇有限,囧)。北极寒夜留下足迹,远方的海就结束了本部分。
接下来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一代文人。谢家门孔,家有瘫儿,一对老夫妇。不需他人怜悯同情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托起重担。巴金先生,跨过世纪,活过百年,看尽人间沧桑,见证社会变迁,个人荣辱坎坷折射国家历史。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个小信箱,是信任,也是友谊。左临遗言和寻石之路记不太清了。
读之有幸,好书不怕遇到的晚。早先我只是被书名误导了(笑)。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八):干嘛非要爬得那么高来过日子

       这本书大名早已如雷贯耳,80后一代的略有些书可读的估计没谁绕得过余秋雨和《文化苦旅》。最近又读起来这本书,是以后捧着书,一手查着网上的资料读的,不过查的不是鸣沙山月牙泉敦煌窟,查的是余秋雨其人。我承认原来很少站在书的外面看书,本次的一番尝试挺新鲜,只是看完后觉得索然,这种批判,总像是站在山巅的美景面前,聊些家长里短
        书中靠前的文章很有些韵味,说的不在文字堆砌考究,不在旁征引用广博,只在于字里行间能渗透出一点人的味道:一如《牌坊》中的老师傅对化尸飞升并不在意,只说人死了总归让人伤心;一如《宁古塔》中政敌在均被流放后的相逢一笑。单凭这个文人走遍这些地方,却能用心从脚下的土地中汲取这些营养,他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旅游过,踏上过有故事的土地,有谁如他一般把残垣断壁里的故事带到脑子里,再把脑子里的故事带到心里?我们只是到此一游,拍一些照片,传到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上去期待人们的评论而已。游玩一圈从来只是觉得哪里景色漂亮,却再难讲出心中的那份震撼,换言之,旅行一如浮光掠影,不走心的旅程和看一部肥皂剧没什么二致。
       国外的部分自认为没写出什么力道,当然这是和前面的部分对比而言。对于没出过国的人来说,国外都是神秘,而其实外国人过得无非是另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秋雨老师没有把国外的当做自己的生活,所以这段就有些苍白而流于纸面。
       当然我对后面那些攻伐式的,辩解式的文章是不感兴趣的。那十年内的动乱我们不曾亲身经历,想要代入难免找不准位置,可是总觉得那十年以及后来的种种攻讦不应该成为散文的一部分,虽然种种牢骚愤怒都代入了情景,却难免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秋雨老师想要打这些仗不妨写杂文,准备些“匕首与投枪”,别把一座圣洁的花园毁了。
       我看过好多书评,依然不乏骂秋雨老师是虚伪文人,品评作者人品作风之类的评价。我未做过关于秋雨老师的太深入的研究,只是单从他的文字和简单生平来看,书与人都值得一睹。想想也可见我们多少有些病了,喜欢把美好的东西毁掉时碎裂的扭曲快感。
       一本书大体都是一座矿,带着寻找价值的眼光去总能找到价值;带着批判狗屎的眼光去看必定满眼狗屎。大家都是柴米油盐,以求在书中慰藉或者放松,干嘛非要爬得那么高来过日子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九):余秋雨配不上他的名声


一个人拥有自己配不上的声望,就像用非法手段获得财富,难免成为众矢之的。余秋雨便是这“名不副实”的典范之一,好在他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他依旧自信满满,时不时就会夸耀下自己的哪篇文章一不小心又开了先河、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同时装模作样的谦虚一下,做出承蒙错爱的样子。文人雅士太多如此,只是,余先生本不必这样扭捏作态,拙劣得令人有些反感。
对余秋雨劈头痛骂的人不在少数。有对他人品大加质疑的,有说他“恬不知耻”的,也有学者将为他的成名视为中国文化界的耻辱。从《文化苦旅》来看,余秋雨更像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畅销书作者,浅显易懂、情感丰沛,自有受欢迎的道理,就像微博鸡汤作家也有各自上千万的粉丝一样。至于治学水平如何、传授的知识是否货真价实、学术内容是否存在抄袭,本该由专业人士该指出的问题——当然,他们确实指出了,但一概被作者以“小人的嫉妒和恶意中伤”视之——孰是孰非真是难以定断,毕竟人一旦名气大了,说黑是白的也有人信。
总之,研究“余秋雨现象”比读他的书更有意思。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否真的以文化大师自居,若是的话,我们倒是能学到一个于己有用的道理:做人脸皮还是要厚,厚到原子弹打不进的时候,“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十):文化苦旅

最近在看这本书,很喜欢的,恰好团委非要每个人都写文章或者诗歌或者摄影,我懒得写文章,不会摄影,诗歌吧,我也没写过,就提笔写了写,虽然不怎么好,但是我尽力啦 哈哈。

文化苦旅

在一个沉默的夜晚

我听到秋雨吹打梧桐菊花散落满地

遥远的山河在轻声叹息

苍天遮掩着泪眼诉说着无言的孤寂

我张开臂膀拥抱祖国大地

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原来是这般沧桑

犹记童年时

在山的一头翘望着的女教师

是解冻无数孩童的一束暖阳

晨曦间吴山庙传诵着的佛经

是净涤山间村民心灵的汤药

风里雨里南来北往的信客

是构建女人和她们外出丈夫的桥梁

这些平凡朴实的饮食男女

肩负起构筑文化传播桥梁的大任

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谱写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传奇

是文化是文明孕育了你我

是文化是文明改变了你我

而我为何还要停留在原地?

而我为何不开启一段寻梦的文化苦旅?

苍天,我要触摸你的温度

山河,我要亲吻你的秀丽

我要携带书卷挑灯夜读

我要快马加鞭马不停蹄

踏破铁鞋寻觅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去,到天府之国去

我要去探访两千年前李冰主持的都江堰

滚烫的河水随着历史的车轮绵延不息

四川因李冰而风调雨顺物阜民丰

李冰因都江堰而功成名就永垂不朽

去,到黄土高原去

滚滚黄沙也掩盖不了熠熠生辉的莫高窟

昔日它卷帙浩繁它风光无限无与伦比

而今,我却听到它默默地在风中哭泣

它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惨遭外国觊觎者毒手而伤心

也为顽强的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所痛哭流涕

去,到祖国的西北去

行走于沙漠中,聆听沙原隐泉的滔滔流水

驰骋于塞外阳关,感受大漠孤烟的豪壮淋漓

飞奔于西域喀什,追寻张謇的丝绸之路之旅

两千年风云变幻,两千年日月交替

唯有那青山不改其色,绿水不改其流

来,到清秀娟丽的杭州来

艳阳曾经照耀在京杭大运河之上

平静的西湖还倒影出白居易苏东坡辛劳的背影

吴越王钱镠的笑容也融化进西湖的春风里

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前仆后继

为西湖为杭州为中国缔造新的诗篇

来,到赤壁黄州来

残阳如血,射入这寂寞苍凉的古战场

英雄远去,空留孑然一身的苏东坡凭栏追掉

这里,是千年难遇的大文豪苏东坡人生最坎坷的地点

这里,同样也是东坡如获新生整装待发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东坡,黄州将永载史册

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来

庄严的皇家园林、浩大的木兰围场

承载的不仅是大清王朝登峰造极时的无上荣光

还有闭关锁国外敌入侵后坠入谷底的无限屈辱

它曾璀璨辉煌,犹如明珠

也曾萧条破败,沉默不语

如今它昂首挺胸,傲然视于东方

这就是历史,它浩浩汤汤、滚滚向前

这就是文化,它永不湮没、生生不息

约旦河上,古埃及文明早已人去楼空

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也已黯然失色

那些随风而逝的,还有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

唯有中华文明万世流芳

山水滋养着人

人营造着特殊的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滋养着人的灵魂

只要山水不尽,只要人文精神不灭

文化的血脉总能历久弥新

你瞧,风轻了,雨也停了

憔悴的枝丫换上了新的颜色

它既脆弱,又无比顽强

我拭去青山与河水眼角的泪痕

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窥见远方斜阳

扬眉吐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