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0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简读后感精选10篇

  《精简》是一本由[美] 马修·E·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简》读后感(一):精简的悖论

如果我们用《精简》作者所提倡的6大原则来审视《精简》本身,我的遗憾的告诉作者,你没能通过你自己提出的6大原则的审判,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的自嘲么?
更可笑的是中文副标题,硬要加上大数据时代,对比原标题:“6 Simple Rules for Winning in the Age of Excess Everything”,让我很无语。我的确是因为“大数据”而对本书产生好奇的,虽然大数据很重要,但是书中的确难以有什么地方跟大数据扯上关系。
我问自己,如果是我非要加一时代的定语,难道不可以说这是一个轻浮的时代或者可笑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么?中文副标题到底是本书中文版不自信的表现,还是中文版市场的用户喜好这种典型谄媚的做法,这对于一本主要谈论“精简”的书来说,是硬伤。
此外,本书的内容我倒是很赞同作者提出的6个原则,这是最大的价值,只是在做产品个人经验来看,我自己的理解跟他稍微不同。
要从有中创造出无,是需要对实践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也就是所谓的精简一定是从过去的复杂中诞生的,没有人天生拥有这种精简的能力
所谓的从专业人士到大师的过去,不仅仅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基础,还需要对目标和方向的坚定自信。现在互联网流行的所谓做减法,并不叫做真正意义上精简。正如新浪微博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复杂而不是精简,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复杂当中又将被淘宝打上深深的烙印。
想要创造一个有效的高效精简的系统,需要有简单的输入输出的交互。而这个规则就是系统的约束,它创造了世界,也规定了复杂的边界。然而这样做是需要大公司管理层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因为它不符合常规,但是又要切记,万万不可为了追求独树一帜而独树一帜。
另外,想要过上精简的生活,对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是千万不可精简的。在惯性和压力的状态下,人是会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重复。缺乏休息,是一切复杂的来源,因为焦虑让你无法提取一种打破传统和僵局的思维方式,停下来的时候才是新的开始。这点,恐怕是很多公司管理以及产品人员往往忽略的东西,对于创造性工作的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不过,你真的对“精简”这样的主题感兴趣的话,还有另外一本书也非常有趣,那就是《疯狂的简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38953/ 相比较而言《精简》更像是想把自己包装成为一个掌握了真理的人在传道授业,而《疯狂的简洁》是一个亲历者再带你回顾他们做到“精简”的原因和整个过程。

  《精简》读后感(二):精简的魅力——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我们现代的商业社会,“精简”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制胜法则,我们一说“精简”这个词,首先,脑海中想到是什么公司?苹果!难道不是吗?苹果的精简理念贯穿其各方面的产品,手机,MP3,笔记本,台式机,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相反随之没落的是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老牌的手机商,相较于一年出二三十部手机的厂商来说,苹果手机的产品未免太过于单一了,一年出一部的速度也太慢了,可就是这样“单一又难产”的手机,每逢上市就会引起一阵购机潮,通宵达旦的排队者,网上加钱购买的苹果粉,销售奇迹的魅力何在?这就是精简的魅力所在!
很少有人会说苹果手机的缺点,因为苹果手机就是好用,乔布斯生前打造的IPHONE,创造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更是去除手机键盘的大胆设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颠覆了传统手机的概念,不要给我说安卓也是,第一台安卓的测试机还是全键盘的设计,黑莓一直不相信手机可以不用键盘,当苹果上市的时候,还不屑的贬损苹果手机的无键盘设计,黑莓认为智能机的未来还是全键盘,可是,时间证明了一切,苹果手机成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黑莓公司也开始认同了触摸屏,并推出了自己的触屏手机,但是为时已晚,现在的黑莓只能等待被收购的命运
我以上所说的苹果的故事,只是我对精简概念的理解,摒弃复杂的思想和方式,用最直接的概念来思考问题和方法,这对你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精简》一书中,作者把精简之道归纳为6条最精华的法则: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不是空洞的在给你灌输理念,而是通过一个个的品牌故事和其他公司的人员来讲他们的精简故事来让你理解,比如联邦快递的logo,丰田塞恩汽车的成功,《华尔街日报》上由小黑点组成的肖像画等等等。
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到你收获的不是一点点,而是很多,这也就是本书封面所说的“精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精简》读后感(三):冗杂的《精简》

《精简》是中信出版社送的样书,其标题内容也符合中信一贯的作风: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书的原文标题是: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翻译为精简是合适的。但是为了贴近流行元素,硬生生的加了个中文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致胜法则。实在是画蛇添足,而我在正文中,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找到“大数据”这个字眼。
作者Matthew E. May将《简单法则》的作者前田约翰总结的10条法则进一步提炼为了6条:image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這六條有什麼內在的邏輯和聯繫嗎?我其實是沒怎麼摸出來。。。我不確定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
書中用來支持論點的實例論據,我覺得也有些牽強,或者也沒啥趣味。
當然,書寫的不好,並不意味著道理也不對。就一條一條來看,都是有些道理的。而“精簡”確實是重要的。只有留下最重要的,才能專注,方能做到極致。
就這眼下發生的一件事情,“行動不一定勝過按兵不動”倒是頗有些同感。因為很多情況下,人是會自己改變自己的決定的。那麼與其在興頭上去強擰,不如按兵不動,等一等,也許更加簡單自然的就發生了。此一時的決定,不一定是定論。
順帶著這本,也開始在想另外一個問題。過去這些年,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介紹快速閱讀的書,國產的卻並不多。往往介紹國外的人均閱讀量很大,而國人的閱讀量很低。為什麼呢?
就這幾年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商業圖書看,有價值的不少,但更多的是跟風之作或一家之言。這還是在西文圖書中挑選後的結果呢。由於我國的新聞出版特點,導致我們在正兒八經的圖書領域,都是正兒八經的書。除了大量的教輔書籍外,倒都是精挑細選的呢。一本《精簡》我花了差不多2個小時,都覺得浪費,一本薄薄的《談談方法》恐怕要幾天都不見得夠吧。於是,西人需要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在大量的書籍中尋找點滴的有用內容。而國人只需要好好精度已經挑選出來的東西好了。西人在閱讀中有了量的積累,恐怕還有些成就感;而國人則在精華中迷失,放棄了閱讀。
 
《精簡:大數據時代的商業致勝法則》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Matthew E. May
總體評價:迴避

  《精简》读后感(四):精简至核心,生活工作的法则

       做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对“精简”二字在工作中的使用感受颇深。记得绩效考核刚刚在公司中兴起的时侯,我们常常喜欢搞一张大而全的表,把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一一列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岗位说明书里列了十几二十项职责,我们的考核表里就得有十几二十条考核项目,因为项目多,只能给每一项确定个三分五分的权重。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收集追踪每一个考核项的数据、质量、表单、结果,可是每一项的加分与减分差异变化都非常小,更无法体现重点项目的工作结果。这时“精简”才是正确的思路,提炼出对业务和经营结果最为相关的考核点,一般不超过五项,并且对减少考核的频次,根据工作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考核周期。经过精简后的考核,重点突出且与绩效密切相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直接反映工作的改进与成绩。
    
       做PPT是培训必不可少的任务,太多的颜色线会让人头晕目眩,而太多的文字让人昏昏欲睡,简洁的大色块、有创意的留白都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一个符号、一片空白会给受训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深思,实现讲与听的互动交流。
        每到年末无一例外地要做下一个年度的人生计划,列出了许多未曾达到的梦想,但是不安定的心一会想想这个,一会想想那个,最终都只是想想而己,或者只开头便结束。《精简》给我们可以实现所有梦想的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忽略掉只是泛泛的兴趣。或者你在某一个阶段只关注一个梦想,在小有成绩之后或者你确定不愿再继续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精简约束与限制塑造了问题的框架,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挑战和灵感。
       这些只是《精简》法则的一小部分应用,书里通过许多在企业管理、品牌策划、营销、市政规划、个人管理、艺术创作等等领域“精简”法则运用的成功经验向我们解释说明了精简的六条法则,化繁为简,激发想象和创意。
       我喜欢书里作者提供的“想法表”学会聚焦目标,十分实用;还有八种能够激发创意的休息方式也教会我们利用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和解决纷乱复杂的问题。

  《精简》读后感(五):精简不是浅层的做减法

关于企业单位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曾经很多朋友讨论过。尽管切入点五花八门,但最后我们的着眼点大多落在了绩效考核这项。其实,不论是在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工作的人,对于绩效工资这个东西,只要有点头脑的,都会意识到自己被二次掠夺。不能切实结合单位文化生搬硬套的考核方式只会沦为笑柄。正如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所说的那样:员工一定要辞职,无非是钱给的少了,或是工作干的不开心。忍着不告诉你,做领导的人要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而不恰当的绩效考核就是既抢劫又给人工作设置障碍。在经过很多次的讨论后,我和朋友们都非常困惑,这样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至今都没有一本书来做些有意义的探索呢?
看到《精简》的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我还没能将之与自己在思考的这个问题联系起来,直到看完这本书,我还是笃定的认为,该书深入的讨论了前面的问题,但副标题并不能算取的非常恰当。与其说全书讨论的是商业制胜,不如说其慷慨的提供了企业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比较轻松的赚取到了期望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本评中所论的“人”,并非购买的产品的消费者,而是生产产品的员工。
关于财富的取得,13亿人的大民族有许多精当的语言描述,其一是“开源节流”。当一个颟顸无能的人不幸开始领导一支商业队伍时,他无法通过开源来获得利润,那么保住自己饭碗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员工的身上窃取,或者克扣员工应得,或者把员工当廉价劳动力压榨。然而,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事实上的雇佣者都能比较清晰的了解自己应得的是什么。作者在本书开篇的例子中即充满了中国智慧,尽管这是典型的西方广告案例:著名的联邦快递标识中的箭头,很多人在初看的时候都未能发现FedEx这五个英文字母的玄妙处,然而,一经提醒,大写的E与小写的x之前空白处形成的箭头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一旦在任何地方发现这个标识,大脑即会兴奋的出现箭头的影像。对于一家快递公司,你可想而知他省下了多少广告费用而用户仍将滚滚而来。中国客户的大脑中则广泛存在“空白就是没有工作”的思维定势,这样的客户,你也可想而知,设计公司能给他交出什么样的作品来。
精简这个看似并不合适的标题却是精髓所在,要精简的不只是作品,更是维持工作的纪律与规定本身。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效率低下了,别急,请假的时候不用再填写冗长的表格和向没完没了的领导解释原因了,只要能按期完成你的工作,请自行决定你的工作时间——项目超前完成了,核算一下成员的请假时长,竟然比以前按照“一堆科学有效的规矩”要求下请假的时间少很多,这就是精简的效果。
此外,还有看似不是精简反而是“增设”的<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里乔帮主著名的“海盗”研发团队的实例、<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许多伟大的作品都诞生于“白日梦”中……容我刻薄的在这说一句:这样一本书不是给蠢人装点门面的“书脊”壁纸,只有热爱工作,理解工作的意义的人才需要他。
高光处要留白,何处高光,何处留白,洋鬼子作者深谙于此。

  《精简》读后感(六):很好的理论,糟糕的实践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非常有价值,但我得说,这书的内容是对标题彻头彻尾的嘲弄,它完全不精简!全书处处啰嗦,缺乏条理,散乱。每章的主题其实几句话能能说清,却加了许多毫无必要的描述,更不要说主题后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并不特别对题的“成功人士经验”,那些成功人士倒确实是成功人士,只可惜他们的文采和这本书的作者不相上下,整本书都是一种漫谈氛围,完全不精简。
其实整本书就六条内容,
1, 善于利用画面中的空白来制造视觉上简洁,却具有多重意义的巧妙图案,增强它的标志价值
2, 需要人们对抗的约束性规则越少,整体就越有效率(但是这是在参与个体都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3, 只给出有限的信息,而用留白激发读者和观众无限的形象力
4, 这章用约束这个词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挑战和导航激发创造力
5, 打破臃肿的常规流程
6, 有时不如按兵不动
(说实在,我还想吐槽,章节顺序也很奇怪,第一章完全不对题)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这书完全可以用一万字写完,而不是写十八万字。虽然觉得应该留个面子给打4星,但是阅读体验实在是太糟糕了,信息密度太低,废话太多,而且许多理论论证根本不充分,纯粹靠一堆成功人士经验在那里提供可信度,但别人的成功可未必那么容易复制。
看在讨论问题很有价值的份上,勉为其难给个三星吧,总而言之,这书本身就是对精简的讽刺。上一本《倾听术》在精简方面的成就比它高太多了。

  《精简》读后感(七):不知之知

本书和大数据没啥关系,不要被中文版的副标题误导了。至于实际内容,主要是大量商业案例的集合,一些与产品|方案的设计思想有关,另一些则涉及管理咨询中的流程|制度|战略优化。至于作者通过堆砌案例来支持的6个原则,用大道至简进一步归纳,庶几近之。
作者的理论基础来自日本禅宗,再进一步当然就是来自中国古代的禅宗、道家乃至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归纳了这一路径,从无知到知,再从知到不知之知。两个步骤都需要动作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努力,先扩展知识|智慧,再抛弃已经获得的知识|智慧。作者用一本书来解释可以归纳成四个字的六句话,说明他了解第一步的作用。为什么只拿 第二步说事?应该是一种刻意的省略。换言之,这书的目标读者是勤奋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有足够积累的人。至于人群中的大多数,就别想着精简了,还是赶紧治好拖延症、多干点活儿比较重要。

  《精简》读后感(八):精简是一种态度

这本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datsuzoku(日语,文中译为“超凡脱俗”)。据书中介绍,这是源于日本的一个禅宗理念,以极简单的环境设计,让你感觉舒适。这让我回想起今年初去日本旅游的所见,不论是酒店、饭店,还是街道,日本都给我一种极其干净、舒适的感觉;而有些生活用品却暗含着着极其复杂的功能,(比方酒店里都安置的是功能复杂这边价格要四五千人民币的马桶)。原来这才是精简中的复杂,平凡中的不平凡。
但我想,精简之前,更重要的是一个选择。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除去自己不要的东西。比如,书中介绍,写东西的时候,想要的是能吸引别人的东西,那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找人进行试读),发现大部分人都基本不感兴趣的部分,就果断删除。比如,书中介绍,前男友、损友都消失在自己的生活里,这是因为写作者本人选择了益友与现在的感情生活。比如,书中介绍,steve的房里除了一张毯子和一部电脑,什么都没有,那是因为steve知道一部电脑,就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这时候,精简也体现了拒绝的力量。
 当然,有时候,精简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用的料少了,得到的效益却提高了。想想女士们身上穿的价值几百甚至几千的内衣,用料可能往往还不足一块抹布;想想自行车上的坐垫,挖掉了一块,却可能更加舒适更加适合人体的需求(这也是书上的一个例子)。当然,这种精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选择的能力,还是专业能力,也往往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理念。而一个产品的核心理念往往也就是商场上的制胜点——于是,精简成了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制胜法则”。

  《精简》读后感(九):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少的建议

我自己看完的感觉“主要是引导人们学会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巧妙的运用精简手段来活的更好的结果(引言)。”重建之后达到的效果是“任何一件事情看上去都会变得很有意思。”可能是我本来看什么事都挺有意思的,所以看完书,没有什么变化。
主要围绕(简单就意味着减少显而易见的元素,并丰富有意义的事物。)六条法则阐述观点并举例说明:
1、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开头就说了,我本来看什么事都挺有意思的,所以看完书,没有什么变化。我收获最大的,是书里介绍了“强迫症患者的4步疗法”也就是重建思维模式,看完书,我就试了,非常有效,坚持不懈地将旧思维转换成为新思维以后,我今天早上甚至没有重新回家查看门锁,而且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像以前一样重新陷入锁门了没有的焦虑中。
作者提到的一个例子里面主人的格言我也很喜欢“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少的建议”我打算把他加到我自己的自我介绍里面去。作者喜欢这句格言的是因为这样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求知姿态,我也想。同时这也是自我管理的方法之一。
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洞察力源于好奇,清晰的思路源于洞察力,而优秀和专注的行动来源于清晰的思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跟我最近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的确是决定生活、性格、状态的很重要的学习。

  《精简》读后感(十):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精简》是中信出版社送的样书,其标题内容也符合中信一贯的作风:流行元素+商业噱头。
书的原文标题是: The laws of subtraction, 翻译为精简是合适的。但是为了贴近流行元素,硬生生的加了个中文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致胜法则。实在是画蛇添足,而我在正文中,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找到“大数据”这个字眼。
作者Matthew E. May将《简单法则》的作者前田约翰总结的10条法则进一步提炼为了6条:image
1. 无形之物往往胜过有形之物
2. 最简单的规则缔造最有效的经验
3. 有限的信息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
4. 明智的约束更能激发创造力
5. 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6. 行动不一定胜过按兵不动
這六條有什麼內在的邏輯和聯繫嗎?我其實是沒怎麼摸出來。。。我不確定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
書中用來支持論點的實例論據,我覺得也有些牽強,或者也沒啥趣味。
當然,書寫的不好,並不意味著道理也不對。就一條一條來看,都是有些道理的。而“精簡”確實是重要的。只有留下最重要的,才能專注,方能做到極致。
就這眼下發生的一件事情,“行動不一定勝過按兵不動”倒是頗有些同感。因為很多情況下,人是會自己改變自己的決定的。那麼與其在興頭上去強擰,不如按兵不動,等一等,也許更加簡單自然的就發生了。此一時的決定,不一定是定論。
順帶著這本,也開始在想另外一個問題。過去這些年,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介紹快速閱讀的書,國產的卻並不多。往往介紹國外的人均閱讀量很大,而國人的閱讀量很低。為什麼呢?
就這幾年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商業圖書看,有價值的不少,但更多的是跟風之作或一家之言。這還是在西文圖書中挑選後的結果呢。由於我國的新聞出版特點,導致我們在正兒八經的圖書領域,都是正兒八經的書。除了大量的教輔書籍外,倒都是精挑細選的呢。一本《精簡》我花了差不多2個小時,都覺得浪費,一本薄薄的《談談方法》恐怕要幾天都不見得夠吧。於是,西人需要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在大量的書籍中尋找點滴的有用內容。而國人只需要好好精度已經挑選出來的東西好了。西人在閱讀中有了量的積累,恐怕還有些成就感;而國人則在精華中迷失,放棄了閱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精简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