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趣》是一本由[美] 安妮·法迪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趣》读后感(一):关于读书的书
妙趣横生,在图书馆借的,本来想看看就还的,甚至为以前买了好多书而后悔,原来山师图书书馆里全有的,猛看了一个月的书,发现书是越看越多,看多了就不会满足图书馆了,因为图书馆的书毕竟不是最新的,书是越看越想看。喜欢法地蔓的书,还做了笔记,把书中介绍的书找来看,书迷书痴,书呆。。。。里面提到《花钱聪明,买书痴迷》中:每一次寻找书都是一次新大陆探险,一次埋藏宝藏的寻觅,一次直到彩虹尽处的征程。不论找到的是一罐黄金或仅仅是一册有趣的书,一路上总会发现奇迹的。《书趣》读后感(二):关于书的书
关于书的书——读安妮·法迪曼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安妮·法迪曼说,凡是讨论书的书,我一向都难于拒绝。于是,遇到她写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我也就不拒绝了,其实也拒绝不了。
正如书名,这确是一本有趣的书。和其他许多关于书的书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就书谈书外,谈得更多的是作者的家庭,而家庭也和书关系密切:“我的丈夫乔治·柯尔特和我用书来互相求爱,而且把两人的图书也结成了配偶”。
这样的生活是让许多爱书人艳羡的。这是最终的完美结局,而开始并不如此顺利的。安妮·法迪曼在本书第一篇《书的婚事》就写到了因为两个人把书结合起来,因为在书架上排列规则的分歧,“很少郑重考虑过离婚的事情,但这是其中的一次”。凡事,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最后终于“我的书,他的书,都成了我们的书,我们是真正结婚了”。书是生活的见证。
真正的爱书人,在自己的书房大概总会有个特别的书架。乔治·奥威尔的特别书架上放的是装订成册的女性杂志。《书趣》的作者自也不例外,特别书架上是“六十四本有关南北极探险的书”。更特别的是,安妮·法迪曼和她的哥哥,从女服务员的一张“先生,您决不要那样对待书”的纸条上,经过三十年,终于悟出了“爱一个人不止一种方式,爱一本书也不止一种方式”,而文章里提到的爱书方式,也确实让人见识大增。
当安妮·法迪曼和她丈夫乔治还不是爱人关系时,第一次互赠圣诞礼物就是书,当然少不了要题词了。作者在写《扉页题词》,表面是在写题词,虽然披着“在藏书癖的等级中,这种文人交往的神圣遗留物,远远超过了书的其他因素”的外衣,实则是写爱情经历,“献给我亲爱的妻子……这也是你的书,我的生命也属于你。”这是作者得到的最美好的题词。所以才有“最美好的题词与最美好的情书一样,极少从家庭中流失出去”的感慨。
安妮·法迪曼的爱书,和从小家庭的熏陶不无关系,从小过着”浏览父母的书架便能开怀畅想他们的品味和追求,企图和弱点,比窥视他们的衣橱还要清楚。他们的书架便是他们的自我。”的生活,待到自己长大的生活,也成了“住房越来越不像一个家,而越来越像一个旧书店”。
书太多,空间太小。有多少人爱书人正在经历呢,作者在《首相的图书帝国》里提到的解决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有人一试?就像可有人像作者那样,“在我看来,十九磅旧书的美味,至少是一磅新鲜鱼子酱的十九倍。你过生日也许喜爱美食,可是我却宁愿要一本价值九美元,1929年出版,文森特·斯塔利特写的《花钱聪明,买书痴迷》。”
——好吧,又一本关于书的书。难道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高华说的这种人:只有在书斋中面对那些泛黄的书卷才确定自己的存在。
2014-1-14晚,77团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安妮·法迪曼著,杨传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定价:22.00元)
《书趣》读后感(三):关于书的书
关于书的书——读安妮·法迪曼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安妮·法迪曼说,凡是讨论书的书,我一向都难于拒绝。于是,遇到她写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我也就不拒绝了,其实也拒绝不了。
正如书名,这确是一本有趣的书。和其他许多关于书的书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就书谈书外,谈得更多的是作者的家庭,而家庭也和书关系密切:“我的丈夫乔治·柯尔特和我用书来互相求爱,而且把两人的图书也结成了配偶”。
这样的生活是让许多爱书人艳羡的。这是最终的完美结局,而开始并不如此顺利的。安妮·法迪曼在本书第一篇《书的婚事》就写到了因为两个人把书结合起来,因为在书架上排列规则的分歧,“很少郑重考虑过离婚的事情,但这是其中的一次”。凡事,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最后终于“我的书,他的书,都成了我们的书,我们是真正结婚了”。书是生活的见证。
真正的爱书人,在自己的书房大概总会有个特别的书架。乔治·奥威尔的特别书架上放的是装订成册的女性杂志。《书趣》的作者自也不例外,特别书架上是“六十四本有关南北极探险的书”。更特别的是,安妮·法迪曼和她的哥哥,从女服务员的一张“先生,您决不要那样对待书”的纸条上,经过三十年,终于悟出了“爱一个人不止一种方式,爱一本书也不止一种方式”,而文章里提到的爱书方式,也确实让人见识大增。
当安妮·法迪曼和她丈夫乔治还不是爱人关系时,第一次互赠圣诞礼物就是书,当然少不了要题词了。作者在写《扉页题词》,表面是在写题词,虽然披着“在藏书癖的等级中,这种文人交往的神圣遗留物,远远超过了书的其他因素”的外衣,实则是写爱情经历,“献给我亲爱的妻子……这也是你的书,我的生命也属于你。”这是作者得到的最美好的题词。所以才有“最美好的题词与最美好的情书一样,极少从家庭中流失出去”的感慨。
安妮·法迪曼的爱书,和从小家庭的熏陶不无关系,从小过着”浏览父母的书架便能开怀畅想他们的品味和追求,企图和弱点,比窥视他们的衣橱还要清楚。他们的书架便是他们的自我。”的生活,待到自己长大的生活,也成了“住房越来越不像一个家,而越来越像一个旧书店”。
书太多,空间太小。有多少人爱书人正在经历呢,作者在《首相的图书帝国》里提到的解决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有人一试?就像可有人像作者那样,“在我看来,十九磅旧书的美味,至少是一磅新鲜鱼子酱的十九倍。你过生日也许喜爱美食,可是我却宁愿要一本价值九美元,1929年出版,文森特·斯塔利特写的《花钱聪明,买书痴迷》。”
——好吧,又一本关于书的书。难道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高华说的这种人:只有在书斋中面对那些泛黄的书卷才确定自己的存在。
2014-1-14晚,77团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安妮·法迪曼著,杨传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定价:22.00元)
《书趣》读后感(四):蔬菜汤+华夫饼的春日九点半
我穿了件我最喜欢的米色毛衣,上一次穿过后就用金纺浸泡,它还残留着淡淡的香味,是我熟悉的。随手翻着美国当代最优秀的随笔散文作家安妮·法迪曼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九点就着白开水吃完了整袋(6只)椰球豆沙小面包,狼吞虎咽的,总是没饱。书的纸张有些粗糙,淡黄色,中间几页上还被蹭破裂着几道口子,对字里行间中英文穿插倒是无所谓。每一篇都讲着和书有关的事,大堆的书单里有不少直接引语,不会不懂,因为译者太认真了,甚至出现对半的注释,又是星号又是数字的,是我从未见过的锦上添花,让你不去注意译者的名字都不行哦,原来人家是五十年代生人,北大高材生,又曾是师范学院的院长,这样的人让你敬佩,一下子觉得他的份量超过了作者,尽管她的文字可以称得上最优秀。
不知道译者翻译的时候是什么心思,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孩子呢?作者毫不忌讳地公开她的家人名字、癖好、习惯,书里从头到尾都洋溢着知识家庭与生俱来的骄傲和优越感,明显还有一丝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
这种感觉就像其中《文学上的贪食者》一样,美食诱惑着你的,让你难以抗拒。仿佛我刚刚喝完蔬菜汤,那是用活宰的母鸡熬做老汤,不要油腻但要鲜美,然后抓一块芝士味华夫饼塞进嘴里,窗外是时现时灭的春日阳光,把书反扣在桌上,我就这么抱着穿毛衣的胳膊趴着睡去。
《书趣》读后感(五):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作者安妮·法迪曼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母亲、哥哥、老公都是作家、学问家,家族藏书过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一个人谦称自己为普通读者,叫我们这些喜欢瞎看一气的三脚猫们情何以堪啊。
当然,她这么说也不是过分的谦虚,意识流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就写过二本名为《普通读者》书,想必大家都一致认为只有作家才是伟大的,而读者,都是普通的。
无论普通与否,书籍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我个人觉得,倘若要塑造或者改变一个人,除了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剧变(通常是灾难性的),此外就只有读书了。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十多岁的时候,我受哈代的影响很深,没有弄清某个男孩是戴蒙还是克里姆,我绝不和他谈爱情。(两人都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
说来惭愧,哈代的书我一本也没读过,甚至连简介之类的文字也没有读过。好在我不是女人,所以,无论我是否只有十多岁,戴蒙和克里姆都是不配和我谈爱情的,呵。
本书一共由十八篇小文章组成。
开篇第一章,作者提到她和自己的丈夫,在相识十年,同居六年,结婚五年,甚至有了一个孩子之后,才下决心让双方的图书更亲密的聚合,同时也可以让分属二人的《毕利·伯德》和《白鲸》(都是麦尔维尔的作品)聚合起来。
他们为如何分类,如何摆放这些书籍发生了争执,以至于丈夫乔治后来说,他很少郑重考虑过离婚的事情,但这是其中的一次。(4)
我个人比较认同女主人的方案:“英国文学要按年代安排,而美国文学要按作家姓氏的字母顺序安排”,因为“英国文学书籍前后跨越六个世纪”(3),而美国,你知道的,它的历史太短暂了。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书架还开辟了一个新类别:“亲友写的书”——都是些自家人写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我的书,他的书,都成了我们的书。我们是真正结婚了。(7)
另一篇小文章名叫【身临其境】,强调身临其境阅读的乐趣。它说:“任何人在格拉斯米尔读华兹华斯,在罗马读吉朋,在瓦尔登湖读梭罗都会立刻体验到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56)华兹华斯和吉朋我几乎都没听说过,好在还知道梭罗,我谢谢他。
作者夫妇就曾一起度假同游,在科罗拉多河畔露宿,夜读鲍威尔的《科罗拉多河及其峡谷探险记》:“我们已经准备好,开始进入伟大的未知世界。我们的几条小船拴在同一个木桩上,互相摩擦着,在激烈河水里颠簸不已。……我们必须冲过一段未知的路程,探测一条未知的河流。前边有什么大瀑布,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巨石挡住河道,我们不知道;河上会竖起什么石壁,我们不知道。”(59)
作者说,我们当时不知道这些话已经是探险文学中的名句,还以为是我们的首次发现。幸亏如此无知,我们才感到无比愉快。(59)
看来,无知不仅仅是勇气的源泉,还是快乐的源泉啊。
作者谈及文艺创作领域中的抄袭和偷窃现象,她说:“我阅读有关抄袭的材料越多,我就越觉得文学是个巨大的循环利用的垃圾箱。”(97)
我年少的时候,在大舅的一本《茶花女》的页边看到铅笔批注的五个字:“泪洒相思地”,很是喜欢,就把它填进一首胡诌的词牌里:“情真意难言,欲言却未言,曲径回廊遥相见,更将新愁添。音容今犹在,思意常依依,黄昏却下潇潇雨,泪洒相思地。”
我特别喜欢最后这句:“黄昏却下潇潇雨,泪洒相思地。”老实说,我不愿意承认最后五个字是我抄袭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中的这篇文章:【阳光下面无新事】。
《圣经·传道书》:“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情……阳光下面没有新事。”(93)
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太迟了,不可能说出别人尚未说过的话。”(93)
看了这些,又想起那句俗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现在,我已经彻底的原谅自己啦!
在书的123页,作者写到:“凡是讨论书的书。我一向都难于拒绝。”
我要厚着脸皮说:我也是。
在我借阅和购买的书籍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读书的书,比如《王尔德读书随笔》(2006年3月);《书山三味》(2006年5月);徐雁的《苍茫书城》;林公武的《夜趣斋读书录》、吴玉伦主编的《读书时间》,《毛姆读书随笔》、《劳伦斯读书随笔》(2006年7月);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艾德勒&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2006年8月);张新颖的《读书这么好的事》(2010年8月);布莱格的《改变世界的12本书》(2011年5月);还有去年购买的那本《永远别想摆脱书》,记录的是两位大藏书家关于书的对谈,等等。
遗憾的是,最合乎我口味的一句话却不在我记录的这些书里,是关于如何阅读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呢?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就像绅士面对一位风情万种的少妇,要用心去捕捉 【每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就为这句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下功夫找出这本书来,至少再重读一次。
书中自有颜如玉。
......
读书的乐趣,小品里常见的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谁读,谁知道。
《书趣》读后感(六):文笔不错
文笔不错的一本小书,只给了三星,给分这么低,是因为我对里面写的小故事们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不是很有共鸣。为什么会如此呢?明明作者文笔挺好、说的又是我感兴趣的读书这件事。纠结两天才想清楚,正如前言里作者说的,普通人读书是为了乐趣,想从碰到的各种零零碎碎中为自己整理出一个整体的观念来,这本书是作者要从自己书架上无数的零碎东西中理出某个整体观念的一种尝试。只是,作者整理出的观念显然是她个人的,旁人看了,有共鸣是幸运,没有共鸣也自然。
举个例子,现在有一种似乎挺流行的作法,有人每每看过某本书后就会用软件画个读书笔记的脑图,然后在网上共享这张脑图。我同意脑图对画图的人很有用,但我不知道这种图对其它人有没有用,读书感想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很感性的,简缩成图后就更象是一份个人密码。作为参考,可以看看,但看看就够了。
这本书超过“纯属消遣”的水平,但跳着翻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