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是一本由王东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一):看上去很美
去日本前后对这个国家的风格很着迷,十几天的旅程对其纠结矛盾的方面也有些粗浅的体会,例如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干净整洁、没遇到过骗子小偷等。菊与刀、高度重视美学和仅是看上去很美的两面性也有些感受。本书作者的一些观点,如过度阐释、以礼代心等也颇为中肯。重要的是作者在日本生活15年,有苦有甜,能秉持尽量客观知心、并且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这一点比较难得,比某些豪言壮语给日本文化下定论的书要好得多。缺点也如作者意识到的,本书更多的在描述现象,尽可能的包罗万象,涵盖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缺乏深入的解读。我相信作者是有些观点的,但是刻意保留了,这样也好,有如记者,只说事实,避免以个人以偏概全误导读者。从丰富和谨慎这两点来看,是个负责任的作者。作品值得推荐。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二):复杂的日本人
日本,看上去很美。历史里认识的日本残酷暴虐,灭绝人性。
动漫里认识的日本热血,向上,奋斗,恶搞,柔和或孤独。
日常所见的萌文化,小清新,森女……
天文望远镜里看到的月亮坑坑洼洼,全无美感。细微之处的日本抑或如此。
其文化,精致的一面,无文化底蕴的支撑,像翩翩作舞的苍蝇。丑陋的一面,像流脓的伤口,不忍顾知。正向的一面,工作的谨慎,认真,负责,无怪乎日企的盛大。
而人,因孤立的岛,多发的地震,人像是压抑到了极点后的爆发状态,形成的两面性,其审美、世界观人生观与其他国家大有不同。
至于对于中国的态度,“因日本缺乏自信甚至自卑造成的扭曲”,必须树立“恶邻”的影响……
感觉作者看日本的态度不中立。
ps看了出版书籍的删除部分,对删除的原因有点好奇233333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三):我们并不了解日本
我们一定得承认,对于日本,我们并不了解。作为一个对我个人来说情感最复杂的外国,我很愿意也一直尝试去了解日本。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不可能通过战争来竞争、划分领域的时代,我们所要应该做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要看清自己在时代背景之下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位置上下前后方位的位子上是何人何物何种状态,那么必然,不可能绕过日本。
政治环境经常突变,所以前一刻还在日本旅行发微博感叹风景美好似天堂的女明星,没过几天就在微博重新赌咒发誓再也不用日本产品,再用死妈。也不顾及微博来自iphone,然后爱起国来还真是不管她妈妈的生死了。仇恨是会传染、且能持续的,但是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抚平创伤朝前看,这并非遗忘昨日之痛 ,而是痛定思痛在昨日的欺辱之上自强不息,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去抚平那个伤口,而不是成日把伤口撕开展示给各种人看,像怨妇一样成天骂娘叫屈。
那么我们如何能慢慢抚平心中的仇恨呢。乃大,有容乃大。自身心胸的拓展,用海一样的胸襟去包容,这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去了解,用自身去感受,用同理心去尝试理解。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火山频发的岛国,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对死亡的认知,军国主义背景等一系列原因构成了他们复杂的性格跟行为方式,所以他们一些行径对亚太地区造成了让人想起来都觉得恐怖的可怕行径。这是大错,应该被批评、谴责,努力让他们负责。但是更主要的,是要去了解他们,通过自己对他们的理解 ,学会跟他们共处,和平是我们未来永远要放在第一位的追求,高于一切。
王东先生的这本书,看似杂碎,实则通过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的生存状态。因为一直喜欢高晓松的《晓说》,前段时间他讲了一个系列的日本,所以现在读王东先生的这本书,觉得是对很多故事的验证跟补充拓展。
一个在日本留学并生活多年之后,从他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日本。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四):真正的懂,需积累,更需经历
看的是电子版,part4没有看。这本书比较中立。对于日本本土的文化、人文、社会现象,态度比较中肯。作者自己也说许多介绍日本的作者都深谙“太多的人习惯暗自迎合国人的心理,以一种猎奇或揶揄的态度审视日本,或者故意强化了其中的某一点。”由于历史信息不对称,加之媒体宣贯存在一些非理性引导,国人对日本的偏见也丝毫未减。书中说“遵纪、守时、严谨、细致、勤奋、敬业、居安思危、善于学习……这是日本;欺软怕硬、跟风、两面三刀、不近人情……这也是日本。”正如一个人,具有多面性。一个鲜活的社会,便更是立体的。所以没有完全清正祥和的国度,也没有完全无可救药的土地。
提及日本礼仪,就是电视里那个弯腰嘴里不停“咳咳咳”的形象。有一些奴颜,但还是很礼貌。书中说到了本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那些表面的礼貌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少了贴心的关怀。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战斗在一线的日本老人,体现了老当益壮的心理。虽然年老体衰,但依然发光发热,追求生活的热度。日本的男性压力较大,本书作者描述的更像是为家庭为妻子生存提供保障的劳动力,全然不是我们一直理解中在家中颐指气使、一副家长做派。
日本的拉面挺有名气,在大陆卖的也不便宜。这种在日本国内很普遍的吃食,因其油腻的汤料,却很容易使人增脂。再来说它的寿司,一直以来都给人很养生很精致的感觉。
日本人推崇“尽善尽美”的价值观,尤其是“尽美”,对于小孩的美育也很重视。戴季陶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美的是外在,同样也是内心。只有举国上下真正重视起荣辱道德之美,社会风气才能更上一层楼。
作为个人文化素养提升,本书值得一看。
小知识:日语和朝鲜语都属于黏着语,语法上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语相近,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日文中的汉字,成了一个亲缘的障眼法。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五):哇塞!好丰富的“豆知识”
日本这个小国,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课堂上历史老师的科普,或是后来互联网上的各种百科,再或是去过日本的熟知朋友口中的反馈,透过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都能让自己对日本有个大致的印象:也许欺软怕硬,两面三刀但居安思危,善于学习……而在这本小说里,我们更了解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日本,也去思考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做出自己的判断!书中提到以下:
越轨自杀下深刻积压的癫狂释放。
全民喜爱读书潮下小巧文库本的赏心悦目
短裙绝对领域下长者对衰老和死亡的由衷恐慌及少女的挥霍欲和困惑感
盲目跟风下的独特群体意识反映
各类好玩的排行榜单(强烈的竞争意识)
不服老,继续打拼自我照顾的日本老人
体力劳动的公平对待
男尊女卑的内部暗潮汹涌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深意
功利性当先的应试教育与趣味性为首的素质教育的分野
日本跪式服务折射出服务者的敬业精神及国人对服务的过度理解
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
欺软怕硬的现实文化
“岛国根性”包括排外,心胸狭窄,沿街局促,自卑自大等一系列负面内容
宗教一方面试精神鸦片但另一方面却能提升凝聚力激励人心
AV,动漫,精致手工艺下的精益求精,或是脱离束缚下的自我解放
…………
文中把日本生活的很多琐碎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深意,同时读起来有些像随笔,轻松自然同时又从细小的角度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稳多思,随时凝练自己判断和见解的生活观察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广闻博识,似乎任何话题,他都能拾起并做呈现广大读者“权威”的分析,实在是令在下增广见识!
当然,了解一个人或是国家最好的途径除了别人的口述,自己双脚踏上旅途的轻身经历要比任何外界所传更能让自己心悦诚服,总有一天我会去日本,只希望那时自己的读解不要太失望哦:)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六):日本旅行必备
本想在旅行前看完这本书,但是没有时间于是只能在旅途中一点一点看完,在旅行中看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印象最深的关于日本人两面性的描述,在旅途中深深的被日本震撼,因为美无处不在甚至有些美的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而这些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关于双重人格,人类的各个文明里,也都存在表面现象和真实本质之间有所差距的状况,只是,没有哪个社会像日本这样,抽离了对两面性的道德判断,并且为这个两面性设置了极大的阐释,似乎是故意在维护它的两面性。”
“两面性的日本,对于外来的观客而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外来客匆匆一行,通常看到的是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浮现于表层的一面,另一面则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发觉或遭遇。”
在镰仓坐江之电的时候因为坐在第一个车厢,看着司机开火车有些莫名的羡慕,当时在想,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理想的职业了吧~也在这本书找到类似的答案
“来日后看到针对日本男中学的调查,说孩子们长大后的第一志愿是电车的驾驶员,这也曾让我感到震撼。电车驾驶员的理想无疑比做官发财更显温暖。我想这么多男生以及那么多女子对铁道列车充满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向往,原因肯定不止于此。在某种程度上,铁道和列车就代表了日本的现代史进程。”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七):差点被这名字给骗了……
一看这名字像是出来捞一票就闪的快销货,不过实际上书的内容颇有些嚼头。10年出版的,书里提到的那些人物和事件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书中谈得东西恰逢其会。对于日本的兴趣一直不减,近年来关于岛国各行各业的书也层出不穷,看过学者、作家谈日本,或一本正经或云淡风轻,也看过普通主妇眼中的日本,有家长里短也有恬淡自得,但还真没有一本书能够如此简单明了的解答我关于日本人的种种矛盾特质和有趣心理。
作者王东不知何许人也,文中自述留学旅居日本十余年,纯粹以观察者的眼光、见闻写成了这本小文集。也不知道他正职做的什么,总觉得应该和社会学或者和类似学科沾边儿,观察入微,脉络清晰,下笔自有一股劲道儿。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八):我们所不太了解的日本(转)
这是我第一次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当Frank鼓励我做这一期的分享时,我心里非常紧张,一是因为我未曾试过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流,二是因我的母语是粤语故国语说得并不好。不过能挑战一下自己,做一些未曾尝试过的事情,还是很好玩的。今天我推荐的是王东的《别跟我说你懂日本》。其实我阅读此书是在两年多前,当时在看完此书和白岩松的《岩松看日本》后,写下了读书笔记。现在在Frank的鼓励下,以之前我自己写的读书笔记为基础,加上前一段时间阅读王东的另一部作品《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便形成了新的一篇文字。希望我的分享能被大家接受。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是我偶然在Kindle商店免费栏目里边见到的,作者是在日本留学尔后定居十几年,然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当我阅读完Kindle再上网看评论时,却发现原来电子书只有一半的内容,最后还是买了纸质书。
我个人觉得,如果有时间和兴趣阅读的话,可以以《岩松看日本》、《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这样的顺序来阅读,这样的阅读顺序会比较有意思,也渐渐地由浅入深地认识日本。
《岩松看日本》是官方媒体团队做一档电视节目而顺便岀的书,前言便交代清楚:了解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借日本的先进检视国人自己。所以除了开篇批评靖社其扭曲的战争理由及辩解外,其后通篇都在发掘日本之所以成为数二数三发达国家的现象与原因。书中用了大量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例子,并配有大量的访谈,慢慢引导读者去了解日本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书中对著名企业家的采访,不到五分钟我就全部忘记。对于患有“人名失忆症”的我来说,要记住例如和月伸宏、井上雄彦、尾田荣一郎这样的名字我已经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更不要说类似边渡友次子、武浅静、池佐岛野香等等和我们文化差别比较大的名字了。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可以说是在《别跟我说你懂日本》后,更进一步地描画日本和日本人骨子里不易为人所觉察的一面。用高源伸的话说就是:此书不仅涉及了日本的政治、历史与文学等“上层建筑”的范畴,也将笔触伸向了颇具特色的娱乐圈、“风俗”业乃至卡拉OK等百姓感同身受的“小事”。“敛”与“狂”这样一对充满矛盾的词语,如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展现的那样,从头至尾贯彻至整本书中,同时也是作者对日本独到且深刻的认识。阅读此书后,我的感受是此书不仅要比台湾学者林明德的著作《日本的社会》要深刻得多,同时也是自己作品《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的进一步升华。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阅读起来,比《岩》要有趣,比《敛与狂》要易读。全书分为四Part,每Part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有两三篇短文。内容涵盖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闻名世界的国粹、美食、文化,也有比较不容易发现的日本人内在本质、心理特点,更加不会少了大家期望那猎奇般的内容。每篇短文都在两页纸之内,而且语言比较轻松,道理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例如坐地铁、睡觉前、上厕所之类。当我读完一半之后,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就是要对国人过度赞扬日本文化的想法泼冷水。百度百科关于“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的词条,里边有对作者的访谈,作者自述说写作的动机是看完萧功秦的文章,以及白岩松等人的一些论述(至少不完全认同)而产生的。大家可通过不同感情倾向或引导的作品进行比较,使自己的认识可以稍微客观一点。
所以《别》有许多篇短文列举了我们熟知的现象,不过却给岀了非主流又偏负面的评价。例如日本的茶道、花道,大部分国人都会赞扬其精致、继承传统又独具一格、令人向往。不过作者就茶道“从场所到仪式设计了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茶道以禅宗为极其重要的理论攀附,那些形式上的拘泥却成了‘障’,根本无法抵达它所鼓吹的境界”予以批评,最后总结“插花固然能陶冶人的审美情趣,品茗文化也是生活艺术,有些女性热衷学习华(花)道、茶道,归根到底所出于知识上的短板和对‘先进文化’的自卑感”;至于国人都赞叹日本人有信仰、敬畏鬼神,作者也比较婉转地说出“当信仰成为生意”,而且引用日本历来的一个说法:“信徒三百人,可享白米饭;信徒三千人,可驾奔驰车;信徒三万人,可建大馆所”,“若只要招揽道几百名信徒便衣食无忧,何必每天加班加点地劳碌奔波做一个‘傻大力Man’(指工薪族)”。
所以,王东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提供了另一个看日本的角度。而且,书的内容涉及许多日本人的习惯及风俗,大家去旅游可以提前阅读,增加自己对日本的认识,甚至可以在日本旅游的过程中,向你的另一半介绍下你卖弄的内容。哇,另一半一定对你佩服得忘乎所以,哈哈,这一下子还不可以对你为所欲为的想法实施得顺水推舟?!
当然,想对这个国度认识得更深,是要亲身去旅游下,因为我自己认为,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例如许多“借日本地铁上爱读书来检讨国人”的众多文章中,都表明日本人在轻轨上除了打瞌睡便是阅读。不过我搭乘了这么多条轻轨线,发觉绝大部分日本年轻人爱埋头摆弄手中的手机;又例如旅游的这些天下来,我问路不下二十次,从年轻人到大叔,从中学生到车站的工作人员,他们虽热情,但基本上是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实与我们想象产生了误差?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安宁,曾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献:《美国时代杂志对中国的地理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视角的研究》。文献剖析美国的《时代》杂志,探讨西方是如何通过其话语体系想象和重塑东方世界的。最后结论阐述其中一个观点:《时代》杂志利用其话语权利,重构了中国身份,使阅读杂志的人们相信了其引导而产生的中国形象,此中国形象和想象其实与实际不相符。我们可以此观点为基础,审视我们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或者官方主流引导中获得关于日本的信息,是否是因其目的而经过刻意或无意的加工而呈现的。我们以上述的信息作为基础而形成的日本想象,是否会和实际的日本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
故我推荐《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这样轻松易读,又提供我们另一个角度认识日本的书籍,虽然此书的书名我真心觉得俗(据说此书名并不是王东先生的原意,而他也很反感这个书名)。我们或许对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苟同,但王东先生的这本书,开卷之后可发现其独辟蹊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客观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让我很是享受,读罢全书可以说开卷有益,能够了解其迥异于他人的思想视点更是获益匪浅。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九):霓虹,霓虹
影视、动漫、小说。我能够接触日本的渠道大概只有这三种。然而这三种,却有着十足的吸引力。 早已过了略微有些尴尬的仇日年纪,现在的我,倒是很认同日本文化的一些观念。比如,绝对不麻烦别人,比如,绝对的礼貌与距离感。 虽然,我并不知道日本文化究竟有多“文化”。正如我检讨自己身上有无“中国文化”的痕迹,或者说,有多浓重的痕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果不加可以分析,我大概并不会觉得自己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特征。事实上,跨文化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能吃馒头,也能吃披萨,能看甄嬛传,也能看老友记。大概所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只能是所谓的了。 一些摘录: ○一些纯属无奈参加聚会的人,用捏造的表情佐以敷衍性的言谈,眼神中却流露出不得不屈身于此的痛苦。 ○群体有罪则个人无罪。日本人期待加入群体的一个原因,是在集体的名义笼罩之下,个人行为的动机与后果受到了洗净与庇护。 ○在群体里,日本人仿佛以一种消泯自我的方式,更确定地找到了自我。如果不允许被加入群体,或因某些原因难以融入群体,那么将意味着生活上的困境。 ○男人的家庭地位问题,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象和内在之间的巨大差距 ○你可以说日本男尊女卑,但这个“卑”以另类的方式转化成要女人依靠男人养活;更“尊崇”的男人一旦成了家,就只能扛起责任。如果负不起,那他就会成为失败者,失败者在日本的结局可想而知。一切,似乎出现了有趣的翻转。 ○日本拉面文化体现出的一个特征:过度阐释。 ○面道和花道、茶道等一样,都是过度阐释出来的空洞理论。用大剂量的褒美之词,佐以琐细的门类流派划分,加上自己信以为真的虔诚,就成了“道”。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读后感(十):如果不是这庸俗的名字,我会更喜欢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觉得相当口水——“别跟我说你懂”系列,总觉得透着对读者的鄙视,索性看了目录,对个中话题饶有兴趣,才没有错过一本较有可读性的“中国人看日本人”书籍。
作者围绕历史问题、日本国民性、动漫和色情产业发展等一些话题的所想所感还算有理有据,不是一味吹捧或者打压,在淡然、客观这一层面上,体现了“旁观者”应有的姿态。
我从学日语至今,零零散散已过去四年时间,其间接触最多的还是动漫和日剧,可以说,我被日本文化所吸引的元素还是在于流行文化,日本文化和人类学范畴的研究著作虽也读过数册,但历史、政治领域的内容鲜有涉猎,根本没有积累和深度可言。
和日本人的真正交流,也就只有两年前的三个月外教口语课以及两个月前的外媒求职面试而已。但这仅有的接触,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些日本人独特的地方,待人友善而谨慎、工作敬业且细致。可与此同时,从交谈中,我也能隐约感受到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中的戒心、客套以及道德优越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老板在将我介绍给同僚时的一句感叹——“她的日语非常流利,但是我不理解她的日语为什么这么流利,也不知道她究竟喜欢日本的什么地方……哈哈……”。这话让我觉得别扭,让我感觉自己在日本人面前矮了一截,就好像我崇拜日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非要来这里跪舔,争着给日本人复制粘贴打印文件一样。虽然这些揣摩可能完全是我狭隘心理作祟,也许日本老板连他自己说了什么都忘记了。不过,他毕竟曾经是我的老板,虽然只有两天。
延伸阅读:
韩东育《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乔治·奥威尔《英国式谋杀的衰落》、罗兰·巴特《符号帝国》、《中国可以说不》、《拥抱战败》、伊恩·布鲁马相关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