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传声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传声筒》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传声筒》读后感10篇

  《传声筒》是一本由西西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声筒》读后感(一):若有这样才思敏捷的误读,何不走入这个美丽的宇宙?

原来深为误读这个问题所困扰,莫说诗歌翻译失却了原文的许多神韵,就是一般的叙说和翻译也不免被过度解读或演绎,层层剥离下来,其中真意还能剩下多少?但渐渐发现误读与作品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无法避免,且每个人的误读就是自我的思想投射,与他人或有引起共鸣的地方,或能发掘到自己思考盲点,互为沟通欣赏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西西的《传声筒》要表达的主旨正是这样,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就算误读,也因此多了很多充满惊喜的想象和体悟。她的文字古灵精怪,把小说故事打乱重构,偏也引人入胜,其中跃动着她的思想碎片,对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等大师作品的解读精辟独到,这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自成一派,作为作家的视角和想象力让我对作品本身也充满了好奇。
于是边读西西的笔记,我边读完了《蜘蛛女之吻》,全书通过对话形式就讲出了很多动人故事,连情节进展都在三言两语里飞速建立起来,因为对话而欠缺的人物心理描写就像画中的留白,反而让人无限联想。西西从书中人讲述的故事、表现的情感,说到作者的叙事手法和题材运用,对我来说简直趣味无穷。看到这样有意思的解读,我总忍不住找来书看看,既能自己思考,又可以从中寻找解读者的思想轨迹,像是做了一次深层的交流。
我最叹服的还是西西对诗歌的理解,对诗的感受我还是钝得很,译文、原文对照着看下来也觉不出什么滋味来,但一经西西的品读,突然这些文字跳跃起来,有了自己的声音、色彩、旋律、画面,于是我才知道这些诗妙在何处。就如《给你吾爱》这首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场景变换就从真实跨越到超现实,将失却自由失去爱的感觉描摹出来,很有味道。还有那些描写更为具体的诗歌,在西西的传声筒下,原本干涩的文字跑动开来,看得意犹未尽
世间充满各种各样的误读,视角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解读,但看看别人的解读未尝不是一种收获,有时甚至是醍醐灌顶般的发现。尤其是若有这样才思敏捷的误读,何不走入这个美丽的宇宙?

  《传声筒》读后感(二):影响即误读,效果生意义:作家西西的阅读笔记

       文/吴情
怎样才算一个认真而不古板的读者呢?是就作家的个人生平、道德品行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还是就作品本身的内在意涵和风格技巧做精致的剖析?抑或是从个人崇拜出发臧否人物?这些做法都不鲜见,但各自都有所不足。“文品即人品”属古代文论的范畴,现代不很适用。专注于内在意涵和风格技巧的解读,往往会使人倾向忽略语言之美。而至于所谓个人崇拜,则容易导致文学阐释的主观化和简单化。那么,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普通读者”,究竟该如何练就?
《传声筒》,香港当代著名作家西西著,一本普通读者的阅读笔记,继《像我这样一个读者》后阅读笔记的第二部。在私人书单越发横行令人目眩的当下,一窥西西数十年前的阅读笔记,恍惚间有新奇之感。通常的阅读笔记将书名先行列出,再行细致分析的工作。而在西西这里,故事的主体内容和内在结构在前,只结尾提及书名,无论该书是如雷贯耳,还是少人问津。作者与读者间的权力结构不见了,你不必因该书的名气大小而选择是否阅读,故事帮你决定,技巧风格代你选择,在商业社会轰炸式的“人生必读书单”潮水中,作家西西的阅读笔记,叫人重新领略阅读的魅力
《传声筒》中西西所阅读的书,主要是小说和诗歌两类,尤其以小说为主。西西这位小说家,对小说的解读简练却不粗糙,别致而又深刻。不过,这些小说主要以外国小说为主,有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不是一本福楼拜的传记,而是一本以福楼拜为中心人物而写的小说”,“一部有趣的小说”),也有南非作家J. M. 库切(现加入澳大利亚籍)的《等待原始人》(“不是一本叫人感动的小说,而是一本叫人思考的小说”,“主要是针对种族歧视、社会腐败压抑与自由而言”)、《迈克K的生活与时代》(“进入集中营的,几乎全是被强迫的一群,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没有离去的自由,而这,正是迈克K拒绝的恩惠。”),以及她钦佩之最的作家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她甚至逐字逐句分析该作第一章。西西长期进行小说创作,对小说技巧的运用至娴熟之境,小说家解读别家小说,有“恨不得为己作”之感,也有惺惺相惜之情。
至于诗歌阅读,西西选择的则是个人喜爱的外文诗,比如E. E. 肯明思的《卖氢气球的人》、肯尼思·帕钦的《容易的决定》、尼卡诺尔·帕拉的《智利》和《夫人》、雅克·普莱维尔的《给你吾爱》、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的《如今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为谁工作》,及君特·格拉斯的《海战》等。西西既对这些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对诗歌的韵律、节奏、用字开展了联想与想象。文学翻译本就不易,两种语言很难完全对译,至于诗歌翻译,更难尽善尽美。在重视诗歌内容甚于重视诗歌形式的中国,西西对这些形式别具一格的诗歌的偏爱,对多数读者而言,毋宁是一种纠正或补充。
尽管不曾从事专业的文学批评,但西西的阅读量和理解力都值得称赞。不过,作家西西是否存在误读的行为呢?在《传声筒·序》中,西西表达了对误读的感受。“苏珊·桑塔格有一著作《反阐释》,大概是反对读书人、评论者把作品误解误读。我如今不完全同意她的看法。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而据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影响即误读,效果生意义。一定程度的误读是允许的,也是必然的。恰如西西所言,“朋友聚会,常常因误读信息,走错了相约的地方,人生就充满歧义的可能性,永远有新奇。”误读可以是美的,你也不妨开始误读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传声筒》读后感(三):误读之美

文/夏丽柠
我们常常以为“误读”是指说错话、读错字,误解其他人的意思。孰不知,将这个词语放在文学语境中,却别有深意。在比较文学中,误读是指读者用自己的知识与见识解读文本,是表达个人观点的一种方式。著名香港女作家西西在《传声筒》中将有关“误读”的观点阐述得更清晰易懂。这是一本“误读”集锦,并非许多读者理解的书评集。
西西原名张彦,一九三八年生于上海,后随父亲移民香港。她是一位创作能力极其丰沛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和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上均有建树。对于文学,尤其是小说,西西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小说家就是信息的传达者,不管是以真实史料为背景,还是完全虚构的内容,作家所起到的都只是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那么,“不同的传声筒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过于响亮,或者过于微弱,或者模糊不清,甚至逆转最初的含意。对于一本小说,担当传声筒的转述者,到底是捍卫,还是出卖了作者?”
为了解答上述疑惑,西西自愿当起了传声筒的转述者。在本书中,她选取了自己喜爱的小说和诗歌,逐一为读者复述解读。所谓复述,便是以文本为中心,将西西的理解融入其中,重新编排讲述。西西或紧扣文本,或解读作家,或讲解原作外延的风土人情。貌似有些篇章顾左右而言它,实则西西已讲出了隐藏于原著中的深邃道理。
如此,我们读到的更像是西西的小说,而不像作家本人的。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述》中提出反对读书人、评论者把作品误解误读。可西西却不以为然地说:“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
的确,通过西西对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和《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和瑞士小说家菲德斯皮尔的《伤寒玛丽民谣》等名家名著的解读,我们看到了西西文学宇宙的光芒。她带领我们从文字中突围,跳脱文本的局限,令我们感知文学之外是生活,而生活之内有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精神享受
例如书中那篇《帕拉马里博鹦鹉》,堪称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果不是她提起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乌尔比诺医生家的鹦鹉,我们恐怕会完全忽略它与爱情的关系吧。凡是读爱情小说的人,一定会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辗转反侧,谁会去惦记一只鹦鹉呢?当然,这就是西西“自鸣得意”的误读,是她智慧结晶的输出,也是她博学的迷人之处。
难怪西西在序言的结尾说:“打开一本书,有什么比误读更充满参与的感觉?祝误读愉快。”原来,在她的眼里,误读也是一种美。
转载请豆邮

  《传声筒》读后感(四):永远新奇的阅读

读西西的作品,总是不自觉的将她想像成是一位“住在古墓里的姑姑”。充满纯真,却有着一身绝世的功夫。当然,她的功夫是指文字功夫。无论散文还是小说,读着读着,娓娓道来的质朴语言里又充满诗意。总是想单以诗人来称呼她,而不是“作家”。
最近理想国又出了一本西西的作品集——《传声筒》。在许多场合本书被介绍为“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而我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不常用的介绍词“译介外国文学作品集”。这两本书都是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题”,有很多作品当时并没有引进中文版,不曾被其他人翻译,所以又附带有“译介”性质。依旧是延续上一本的阅读品味,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博尔赫斯这些仍是她不停提起的作家。只是在《传声筒》中每一篇都附有西西的写作时间,大多数都是完成在80年代末。很难想像西西是在二十多年前向读者介绍着这些作家。那时候外国文学作品在中文世界里,与今日的出版面貌有着完全不同的局面。
全书根据介绍形式的不同,分为四卷。我最喜欢卷三的诗歌篇。听诗人叙说诗歌,是一件很有趣又涨知识的事情。西西讲诗的用字、诗的画面感、诗的韵律、诗的意寓,短短六篇文章,囊括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在里面。甚至包括了如何去翻译诗歌,及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误解”。我不知道西西是如何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出这些作家及作品的,有好多作品我并没有接触过,可是经她这么一介绍,好像立即能明白那些作品好在哪里,爱上那些被介绍的作家们。“在许多事件中,人面临抉译,可是作出的取舍,往往是即兴的。人的一生就这样奇异地过去了。”这种取舍的奇异感必然也发生在阅读的故事中。
这传声筒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一个个简洁又美丽的故事,西西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介绍作品,介绍围绕作品所存在的某些逸事,再时不时的加上自己简短又精准的点评。仿佛看见一个说书人,坐在桌旁,看似漫不经心的在给你讲别人笔下的故事。讲着讲着,你却被说书人的语言所诱惑,那些故事都成了说书人自己的故事。介绍别人的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很容易变成粗糙又说不清楚的“故事简介”。西西用自己的博学变成了串连起这些故事的丝带,有一种点到为止意味深长之感。
西西在序言里说:“人生就充满歧义的多样可能,永远有新奇”,我觉得西西的文字正如这人生的多样可能,永远能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如她所说的“传声筒都是误读者”却使我想起她的一首诗:
“你写信来
仍把我的地址写错了
我住的地方
叫美利大厦
你写的却是
美丽
但我是欢喜的
所以不更正
而且
你是诗人
美丽
是你的祝福
美丽的大厦
啊啊
让我从此就浪漫起来吧”
如果这真的是误读,也让我们欢喜又浪漫起来。为这美丽的“误读者”。

  《传声筒》读后感(五):一个"好"传声筒的范本

        给一本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困难的,更何况《传声筒》的标题已经揭示了文字传播过程当中的噪音和失真,任何评论和见解,都似乎变成了阻挡读者与作者的媒介。虽然不至于是本雅明笔下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消失,但也是另一种退变。
       西西说传声筒是误读者,”把原来的声音、文字、符号膨胀、收缩、遗漏、扭曲、变形,可也提供了想象的能量。”——最后一句才是重点,因为变形,掺杂进个人特质的”误读”,反而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想到的经典作品如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又如新近非常热门的《S. : 忒修斯之船》……都是互动的典范。
       那么阅读这本《传声筒》以及上一本《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时,该如何互动呢?我首先将它当做了检验自己阅读记忆的试卷。看标题,从简单的《爱情是瘟疫》、《等待原始人》到稍显冷门的《福楼拜的鹦鹉》及《伤寒玛丽民谣》,能否即刻在脑海中构筑起作家所要讲述的相应的书籍内容。即便是在正文中,西西往往也不会在开篇就给出作者与书名,她将故事一滴不剩地讲完之后,才告诉读者这本是什么书。——于是阅读过程就变成了很好玩的游戏,如果你曾阅读过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等人的小说,那么你跟随着西西的步伐前进,就好像在玩猜谜游戏。猜中了,便赢了这一局。
       其次论及选材,西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品味范本。她选取的恰恰是我们惯常谈论的文学谱系当中的补集。没有古典悲剧——避免太多学术参与其中,没有浪漫爱情故事——多么俗套。她对小语种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的喜好满满当当:从大众熟知的略萨马尔克斯开始,再到寡国却更精彩的智利诗人帕拉及阿根廷作家普伊格。
       因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谈及的是拉丁美洲文学,文学特质即是魔幻与现实的交织,如此多的故事堆叠起来,为她的读书笔记构筑了更魔幻美妙的体验。你可能一会儿被困于南非的原始人丛林中,翻页又置身于南美的山水。
       再回到传声筒的角色,西西的文笔冷静克制,没有夸大作品给予她的体验,也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倾注其中,这决定了她会是一个好的传声筒。回想一下,这是我们最难办到的地方,也便是她最出色的地方——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在看到读到异域风情著作、天马行空想象时,不发出惊叹。
       她真的是很好的”读者”。我看她写到e.e.cummings的诗《卖氢气球的人》,分析得是真透彻。成年人看卖氢气球的人是”跛足的”,儿童和诗人看他则是”羊足的”——羊足的人,是希腊神话里人神羊足的牧神”潘”——只有儿童和诗人知道牧神的降临。
       ——好的读者,除了理性思维之外,还得有童心。
       最后了解一些西西的阅读技巧。书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也以身作则地给出了范本。”即便不懂西班牙文,仍可认识一首墨西哥诗”,她给出原作的关键词汇的翻译,或法文、或西班牙文、或德文,如此细心一一对照,你便能读”懂”一首诗。这也是学语言的方法之一了。
       冷静克制——我们需要如此”好”的传声筒。

  《传声筒》读后感(六):豆瓣出现前的书评集

这是印刷成册的豆瓣书评,蛮有些意思,最近觉得过的太平淡了,之前还和朋友说要不要去找个地方蹦极,重启一下对生活的态度。没想到想蹦极的草原,被这本书里两个小故事放了一把火给烧完了。一个是“快乐的结局”,关于爱情与世界的残酷,一个是“别的火”,关于童真与世界的残酷。
喜欢作者呈现的态度,公平的和小说进行交流。
全书介绍的小说,只看过两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写里面的鹦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完书评我觉得当年看书的时候年纪真的太小完全没懂,再过几年拿出来看看。
书里描写的其他故事有意思的要琢磨的也蛮多,最早的书评大部分都是作者1986-88年写的,95年可能是要出书了,有些新的的感想又加上了,还挺有些意思。
上个月抱怨过现在的好故事太少,是不是要回顾经典,上周末把灌篮高手点开来重温,果然还是和当年一样觉得青春热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