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10篇

  《美国这头公牛》是一本由李杭育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一):中国老顽童的美国之旅

       老李的这本书充满了他个人的见解与调侃。很多地方甚至十分具有童趣,说他是个老顽童真是一点也不会错。有时候看他和女儿微妮闹矛盾,心里也紧了起来;有时候看他一个人总是孤零零地抽着烟,审视着美国佬的一切,就想拍拍他的肩膀说,“来,给我也一根”;又有时候看他出入于美国各种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欣赏着、聆听着各种高雅艺术品时,羡慕嫉妒之心就油然而起。老李虽然不太懂英语,但却看过很多美国片,听过很多美国音乐,懂得不少的美国历史,因而他对美国的评价就相当中肯。美国佬确实如他所说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浪费问题以及肥胖病;而中国人也确实该反省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
       老李的日记最初是放在博客上的,行文逻辑性强,不太符合一般私人日记散漫无章,近乎流水账的特点。一般日记往往点到即止,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已知的事情不会过分渲染,而是采用含蓄的态度来处理。这也是我在写日记时所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二):非虚构写作的“公牛”

非常关注这本书,吸引我的除了作者的这些经历文章以外,还有就是非虚构写作。这一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的概念,亦被称为“第四类是写作”。
曾有人这样说——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优秀的文人和创作元素。但这当中的大多数人,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斗心”上。用在了相互妒忌和排挤上。浮躁、逐利的权宜之计生存模式充斥着整个社会。长远来说,倡议第四类文学写作的核心意义在于,使写作成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常态。没有天生的写作大师。只要你愿意,拿起笔来,记录和呈现一切现实元素。你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参与者,你还是记录者。
《美国这头公牛》就是这样的作品,非虚构写作因为本人了解不深,不做 评论,单从作品来说,有幸在出版之前看到过一部分文章,日记的形式没有长篇小说的冗长,也没有为了情节而情节的俗套,其个性化的写作和真实故事的描述,带给读者的是极为直观的感受。
《美国这头公牛》,值得一读再读!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三):在公牛身上旅行

在公牛身上旅行
许志强(浙江大学教授)
  李杭育的新作《美国这头公牛》,曾在《书城》上刊登过若干章节,引起我兴趣。说来我有近十年没读到李杭育的文学作品了。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著名作家,近来从事绘画,也出版过古典音乐欣赏的著作;他在浙江理工大学任教,教写作和电影,很受学生欢迎。
  《美国这头公牛》是李杭育的旅美日记,讲他去芝加哥探望女儿、洋女婿和两个小外孙,顺便在美国自驾游,观览这个国家的风光和民情;而日记就是生活琐事的记录,点点滴滴,有烦心事,也有小喜悦,有怒气和忏悔,也有童心和感悟。作者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美国的物价用度、家庭人伦、交通规则、儿童教育、饮食居住、文化生活等,他都用心体察,形诸笔墨,让人觉得亲切、实在而入味。近一个月的美国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说,足可写成一部十万字的书,配上照片和绘画,就蛮好看了。李杭育说,“看地图,感觉美国像一头公牛,很肥硕”。而他得学会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它,包括它闪闪发光的犄角,它富得流油的肥膘,它过于旺盛的食欲。好在作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放眼去打量它。
  《美国这头公牛》写一个中国作家和美国文化的对话。作家已过天命之年,而美国文化似乎还很年轻。这场对话在旅行之前就已经开始,在旅行结束之后仍在继续。这是一本人情味十足的书,是一次率真而有考量的记述;尤为重要的是,它体现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文化对话和文化思考,读来时有启发。
  书中的主角之一李田桑,她小时候我曾见过,如今是两个孩子妈妈了,放弃家乡本可依赖的生活,选择在美国独立支撑一份家业,努力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
  作者把她那种成熟的公民心、严肃的母性和温柔的女儿心肠都写出来了,读来不由得令人感慨。我相信读者会跟我一样,从一个年轻移民的艰苦创业中,获得新鲜而动人的印象。
  当代中国小说有一些让人觉得妖异离奇的创作,甚至极尽变态渲染之能事,却未必有多少情感和生活的内涵。《美国这头公牛》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日记共三十一篇,而其内涵并不完全局限于实录。此书的叙述者展示多重身份,表达这个交错的文化语境中的观察和体验;无论是分享生活情感还是文化思考,都不脱离常识的本真和趣味。李杭育的这种非虚构写作,有亲和力也有主心骨。我甚至期待,他今后的小说创作也将探索一条别具潜能的新路子。
  《美国这头公牛》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日记共三十一篇,而其内涵并不完全局限于实录。
——《钱江晚报》2013年5月19日B5版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四):李杭育归来

        近年来,李杭育的书写虽然仍在继续,但主要用纪录片解说词、电影介绍、唱片赏析和为数不多散文写作形式进行,毕竟在传统的观念中,这些不算是真正的文学创作,《美国这头公牛》让我们看到久违的文学的李杭育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
    日记体属于个性化的私人写作,但是因为多种原因(作者及其家属、研究者、出版商等),出版的并不少,不过,在记录者生前即面世的还是比较少见。
    《美国这头公牛》这本书内容关涉美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也有作者自己的亲情叙述,可以视为李杭育的一本新的散文集子,其中对于文化的思考,可以说和他的《老杭州》一脉相承
    “寻根派”代表李杭育似乎“归队”了,并且以这样一种不寻常的方式。

  《美国这头公牛》读后感(五):一个老头的流水账

“在美国精神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美国的普通人过着怎样的简朴生活,信守着怎样的人生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艰辛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书中真实而客观的见闻,尤其是田桑作为美籍华人的奋斗经历,印证着人人有机会而又必须通过个人极其艰苦的奋斗实现理想的美国精神。”
原谅我先抄了这么一段话。实在是因为书中没有什么大道理的说教和言辞华丽的感天动地。太平实了!后来看到有一句估计是编辑还是其他人的话,就先抄下来了。
很早就买了这本书,由于自己从来懒,一直没有看。近来突然脑袋开窍想看书了,翻来翻去去找到了这一本。我要说我没看过他其他的作品,估计这篇所谓的书评就要被人喷了,但我确实没看过。
李杭育是个小老头,年纪不小了。喜欢喝酒喜欢泡吧,还喜欢抽高希霸,一种在我抽来很糙很臭的烟。是不是这说明他的口味与众不同?他说他不赞同学生抽烟,但是也不反对,这也是我能抽到他那根高希霸的原因。估摸着那天跟他在酒吧喝多了酒,没抽出这样的味道。后来自己买了一条,我能说拆了一包都没抽完吗?
他说他要稍微节制一点喝酒,最好能泡吧到八十岁,说这话的时候,他夹着一支烟,烟雾袅袅中,他的笑声很是爽朗。没有老一辈的刻板固执甚至是所谓的传统。这样的人,是老少通吃的。所以他在酒吧很有人缘,老的少的,看到他在,都会过去敬个酒,他也爽快,来者不拒
《公牛》一书,说来都有些流水账的嫌疑。记录的只是作者在美国时候的所见所闻所想,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来就是一些日记而已。他不是为出书而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也不是为了所谓名声写作。他知道现在所谓的主流文学,但是可以说不屑,不愿同流之。所以“我也不是什么畅销书作家”这样的话,就有些自嘲也自傲的味道了。
试问,谁的流水账有这样春风化雨的和煦和不做作。尤其是出这种日记集的,难免会有些自我吹捧的嫌疑——你看,我随便写的日记都能出书。但是在这本书里,没有这样的味道。
他只是去异国他乡看看女儿看看外孙的小老头而已,再大一点儿的渴望,不过是能够“有自由浪漫”,在美国自驾游。奈何“阿莉”“田桑”都不同意,不放心他的英语能够应付途中遇见困惑麻烦。那就只好作罢了,甚至书中有着孩童似的失落
他写嫁做人妇的大女儿田桑,写和一个荷兰小伙子相恋的小女儿微妮,写还不会说汉语的外孙摩根。他写他在美国见到的,不浮夸不做作,也不愤世嫉俗。但是读来,就是让你觉得有一读再读的冲动,即使这些只是日记而已。
一个老头的流水账让我说了这些流水账式的话,算不上书评,甚至磕磕绊绊毫无逻辑,但我想,他必定没想着要谁以一个膜拜的姿态来读他这本书。也许有人说,这个老头真有趣,他也能开怀大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