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2:07: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10篇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是一本由肯•赫尔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一):跨越生死,正视生命

随着初来世间的啼哭,带来了生命,称之为生。我们开始贪婪呼吸着这个新鲜的世界,一旦我们不再与世界有呼与吸之间的交流,死亡便随之而来。生死都在一瞬,一刻,一眨眼间,世界从此就多了一个或少了一个生命。这样看来,生死是悲壮的存在。俗话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无论怎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跨越生死的悲伤,看清生命的经历,从而更好的正视珍惜生命。
          第一次与死亡有过交手是太姥姥去世,那时的我六岁,我是跟着太姥姥长大的,我出生时太姥姥已经九十多岁了。我出生便太姥姥欢喜的小碎步,我的每一个无理的要求,她都会急忙的应和着,然后快速的张罗,直到看到我满意的笑。记忆中的太姥姥是旧时缠过的小脚,细碎的步子,没剩几颗牙的嘴,还有对我很多很多的爱,都是隔辈亲,我俩是隔了两辈更亲。直到妈妈给我说太姥姥走了,我急忙说,骗人,太姥姥还会回来的,我们俩还有一起躺床上讲故事呢。后来再见到太姥姥是下葬之前,看到她安静的躺在棺材里,棺材很大,她很小。后来长大后,亲戚们还记得那天的我哭着喊太姥姥起来讲故事,拼命要躺进去和太姥姥睡在一起,走之前哭的累了仍然在嘴里说着,你起来啊,起来啊……那时我感受的最真实的生命。
         太姥姥走的时候安详的很,没有痛苦,她一生健康,走也只是太姥爷想她了吧。
         书中讲到一个例子,病人因为儿子的一句继续治,医生们无奈的继续着无意义的抢救,最后病人带着满身的管子离去了,没有尊严,只要儿子自我安慰的心,反正最后的孝尽过了。当然还有温暖的故事,重症监护室其实是人死之前最后的感受人间的机会,所以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在尽可能的帮病人,希望他们的时光舒服的安静的。
          书将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推到每个人面前“生命尽头,医生能为病人做的,是一次次明知是徒劳的创伤性抢救治疗,还是留有最后的时光,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家人进行最后的团聚?”也许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我们至少要有选择权。
            作者是一名医生,每个医生都是与死神赛跑的人,他们见惯了生死,到仍然有颗温暖的心,作者站的立场不同,看到了很多我们看不到,体验不了的沉重,他们明白生死之间的无奈无力。站在他们的立场,或许会体验更多的不易,明白更多生命的思考,他们一直在思考,借此机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前几年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社会志愿项目一度热门,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接触了很多善良的人们。我本事个内心话少的人,但在见到老人们的时候,我便有很多想说的,他们可爱温柔感恩。他们很喜欢聊天,像是想把此生经历都告诉你似的。他们讲他们的小时候,那时候生活困难,现在我们的一切都是那时多少人牺牲换来的,他们说起过去的遗憾,记得一个老人一直强调给我说,人不能太犟,要不很多事都会错过了。这句话现在也记得,还记得这句话背后老奶奶讲的那个故事。之后一个星期,隔壁房间的奶奶去世了,看到一直陪她的义工站在走廊上,呆呆的,失去了牵挂
           生命看似有着无穷的意义,其实啊,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每个人能来这世间走一遭都是幸运的,不过是一场不到一百年的体验而已,我们把一切背景虚化,活给自己看,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该爱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多爱自己一点。
          这本书,值得我们看,这件事,值得我们思考。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二):面对死亡我们怎么做才是坚强

    “如果有一天你得了癌症,你会怎么办?”
    “如果生命还有几个月,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度过这余下的时光?”
    有一天,当我们谈到老人住院问题时,妹妹突然问了我这两个问题。我想了想,好害怕浑身被插满管子,我宁愿早死也不要受尽这般折磨,于是我说,我选择自由的生活,不要在医院里。但是,就怕我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无法说话、无法表达我的意愿了,如何度过最后时光的决定权落在了周围亲人们的手中,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可怜我。
    我真的认为人在最后那一刻躺在医院白白的房子里,带着呼吸机、浑身插满管子的样子非常可怜。有的人会高烧不退,头晕不止,就像我在得急性肠胃炎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让我觉得生不如死,只是这个病症只需要打完针忍受两天就好,不会让我精神绝望。但是,如果在重症监护室、在医院病房,我不能较早痊愈的情况下,那种头晕、恶心、疼痛、幻觉、噩梦就会常伴左右,让我长时间的去忍受直到死去,这种折磨太可怕了,我需要尽早解脱
    姥爷去世的时候,我没有掉眼泪,因为我的心里是开心的。他打嗝打了好几年,看了很多大夫、吃了很多药均不见效。后来小脑萎缩,只能卧床,大便解不出来,只能靠药。再后来,胃不好,吐出来的东西都是褐色的。因为有癫痫,怕他从床上掉下来,就一直躺在地上的床板上,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次,我去看望他,那时他还认识我,握着他的手,软软的,白白的,干了一辈子粗活的手一点老茧的痕迹都没有了。我只能陪他说笑,我说,姥爷,你看你的手多嫩啊。他就笑了,身体很虚弱的样子。终于,有一天,爸爸急慌慌的跑回家,说姥爷没了。我没有哭,我说,姥爷终于解脱了,不用遭罪了。现在我还记得,发丧磕头时的天空,尽管乌云漫天,但是非常舒服。姥爷不要去医院,他一直在家里,没有被尽职的医生摆弄来摆弄去,还是挺幸运的。
    面对死亡,有的人很害怕,就像邻村的某位老人,快九十岁了,他死的前几天拼了命的拽着儿子想去医院看病,结果还没等到儿子再来就死了,他们家一贫如洗,儿女都无法自保,但是死亡比拮据的生活让老人更害怕。
    而有的人呢,得了不治之症,不想看都不行,家人闹翻天也要把他/她弄到医院,撑过去了还好,撑不过去呢,受尽了折磨,最后的时光全是灰色的。当然不能粗暴的把医疗救护当作折磨,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尽最大可能的医治病人,延长他们的生命,这点人家没有错。但是,看看医院里,人在医生、在各种医疗器械、如管道、手术刀等的下面已经不是人了,他们就像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以老人们在听说某人是睡觉时去世的都很羡慕,看人家多不受罪
    唉,面对死亡该怎么做才是坚强呢,我们确实都缺少一堂关于死亡的课!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三):??不想加标题?

深入浅出,既科普了很多很多医学知识(吸烟的肺部问题(晚上一定要好好和老爸谈谈)、脑部作为医学领域最后一块未攻克高地、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体系中的定位(目前我看来是利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取代病患坏掉的器官尤其是帮助维持呼吸的心肺功能以延续病人生命同时给医生时间寻求手术办法等等))、说明了重症监护室的历史发展、又上升到人文、法律、社会的角度思考医疗体制问题、医患关系以及一些面临死亡问题的故事(并不煽情)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医疗设备的开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对各种问题的考虑思辨确有专家的风范
然而这么营销的书名翻译和包装是怎么回事啊喂……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四):日趋恶劣的医患关系,谁来负责

在当今时代,医生与病患的关系总是难以协调。每次我们都能够在电视,网络看到诸如病人殴打医生,家属带刀砍杀护士,血染病房之类的信息。此时此刻我们会想,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如此的不可协调的地步了吗?

我对于医患关系的印象一直是病人尊重医生,医生和蔼而又亲切地查问病情并且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病人欢喜地感谢医生出院回家,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书里所描述的美好场景,可是现实却不是如此。

现今医患关系日趋复杂,病人不再单纯相信医生,总以怀疑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份医嘱,每一次的会诊治疗。好像病人的离世归根究底都是医生的错,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医患关系由以往的和谐变成当今这种仇人般的关系究竟是谁的错?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每一次的生离死别?如果不好好思考这些问题,长远来看,我们都将死去。 本书对于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出现的原因,作者归纳了三个重要原因。 一、管理层与医生之间的矛盾。一个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协助,一个好的医院更是如此,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能够带来更好的器械设备,招引更好的团队以及更好的资源。因此,管理层的出现是时代进步后的产物,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按理说,有了更好的资金协作运转,我们的医生能够以快准稳地方式更好地治疗病患,怎么还会造成日益恶劣的医患关系呢?

其中问题就在这里。管理层的目标只是为了在维持自身的预算的前提条件下,扩大资金来源流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以备更好地形成循环体系,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医生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救助病人,达到救死扶伤的职业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势必就需要拥有更多更好好的器械服务,这也就需要医院加大资金投入。此时,管理层与医生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

管理层为了预算目标不情愿去加大资金投入,而致使医生没有资金来源,无法用没有更好的器械也就不能更好地救助病人,但是病人却毫不知情,只会认为医生没有能力救助不了病人,从而加大医患之间的间隙。 二、医生与病患亲属之间思想上的矛盾。医生肯定会为了救助病人而努力,他们会竭其所能,当然,我是指那些有医德的医生。但是如果情况真的恶劣,继续接受治疗可能会于事无补,甚至会加重病人的痛苦,延长他们的死亡时间。在基于医德以及对生命的敬畏的前提条件下,医生会考虑在得到病人同意的前提下,终结这段痛苦的旅程。

但是,病人亲属可不这么认为。我们都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想法——生命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努力一切都还有希望,谁知道黑暗过后会不会有曙光出现?因此,病患家属总会抓住最后一丝机会希望医生继续治疗,不惜任何代价。这是他们对亲人的爱迫切要求以及“命令”他们去执行的。于是当医生告诉亲属们他们的打算后,亲属们就会觉得医生想要谋杀性命,面对医生时就会抱着杀人犯的偏见看待医生,不接受任何所谓的“谋杀式”治疗,任何一份医嘱都持怀疑态度。而当有一天病人真的无法抵抗病魔离开人世时,那么悲痛下的亲属们就一定会认为,没错,是医生们甚至是医院高层们暗中或间接地杀了人。 三、医疗系统的不完善。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医院内的等级制度。医院是一个小小的王国,按照职称等级将医生,护士划分了等级。初级医生或是实习医生、护士,绝对不能越过上级自己独立下命令医治病患。而且在医院,他们也只能被分配去做最简单的事情,也因此限制了他们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减少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每一次病人病情的突变,首当其冲的确是这些时常陪伴在病人身边的初级医生和护士们,但能力以及身份限制使得他们对于突发情况也无能为力

另一个是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现在医院对于每一个科室都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分科。我们有时去看病的时候也会疑惑,我到底要去哪个科室?而当今社会现代人的病情一般都是复杂的,怎么可以通过最单一的治疗方式达到最好的治愈效果?这个问题对于医生也是如此。现在分科越来越细,医院要求医生做精做专,医生们由原来的全科医生渐渐变成了专科医生,只专攻某项技能,而致使他们其他能力逐渐丢失遗忘,不能面对突发的情况,这类现象对于有资历的年老医生更是如此。

最后一类是医生与制药企业之间的利益挂钩。医生如果想要攀升,除了能力以外还需要医生们平时的业绩,最直观的判断就是药物量。为了达到效果医生们就有可能和制药企业商量用更贵的药,而病患们会觉得对于病情也许不需要用如此贵重的药物。如果能用简单的药物治疗谁愿意用大价钱来进行治疗?这也致使了医患对医生的认识,认为医生为了坑人而治疗,医患关系也因此变得恶劣起来。 从上面原因来看,如果对于以上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医患关系会一直恶劣下去。无论是住院病人,还是出院病人,都得不到更好的救助,最终终将难逃一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五):读书|生死面前,众生平等

文/兰言寄墨
《泰坦尼克》最让我念念不忘的镜头不是Jack抱着Rose在船头迎风飞翔,而是船体触角后,众人面对死亡的表现,有相依而眠等着死亡来临的老夫妇,有淡定从容的乐队依旧鸣奏,有无可奈何的年轻父母抱着孩子哭泣。当船沉没入海,镜头拉远,众生如蚁,生命是如此脆弱不堪,死神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地位、名望而手下留情。
生死面前,众生平等。
出生,其实意味着死亡,生命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很少谈论死亡的命题,死亡却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越是年老,越是怕死。明知时日无多,却总是想延长,即便存活率很低,却依然要尝试。求生,如果说是一种本能,在本能面前,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肯·赫尔曼的《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已死亡》,仅题目就让人动容,虽然此书是献给那些与其一起并肩作战、致力于医务事业的医生和护士,但与我们而言依旧值得一看。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既表达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团队的致敬,也探讨了医生的责任与面临的困境,更通过医生与病人的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这本书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本相关的书《最好的告别》,作者也是一名医生,从医生的角度讲述面对死亡的恐惧、无奈,尤其是父亲的病故,更让他明白,时日无多时,不要躺在病房里,接受类似于截肢的大手术,求生欲虽然常常趋势患者抓住最后的一丝希望,哪怕自己瘫痪,也要留一口气在的“任性”,可谁能逃过死亡呢?不如,趁着还清醒的时候,完成这辈子想完成却因为种种原因未完成的事。
最好的告别,就是没有遗憾的跟这个世界说永不再见。
在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已死亡》这本书里,更多的是讲述救死扶伤的病例,这些病例看似遥远,却每天都在发生,有时候想想,拥有四肢健全的体魄真是一种幸运,健健康康就是一种恩赐的幸福,但这些常常被忽略,毕竟,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是普遍的适用真理。欲望,是活着最大的烦恼。
面对死亡,普通人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恐惧——对抗——顺从。面对死亡,恐惧的人不在少数,我就是其一,每到深夜,我总会想象,如果我死了,再也见不到这个花花世界、爱我的我爱的人们,再也无法感受喜怒哀乐,再也没有办法吃好吃的,这个时候,连为体重心烦的烦恼都显得尤为珍贵,害怕吗?这是混杂着不舍得恐惧。恐惧自己的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去也无法释怀,关于死亡,其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也许,时间会教的多一些吧,这就是年龄的恩赐,年龄越大,世事就会看得淡一点,死亡,也会如此吧。
我们都仅仅有这一生,这唯一的机会,用力去感受用心去爱,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些,对待死亡,要学着坦然一些。愿每一个生命都能美丽而有尊严的谢幕。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六):所有的生命都是由生向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是国际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赫尔曼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救治经历,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发生在重症监护室中一系列故事,其中有悲有喜、有笑有泪,生死之间、爱恨离愁,全面、深入地阐述医疗工作者在参与ICU病房救治工作的心路历程。虽然我一直很拒绝去看太过沉重的书的,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被这本书吸引。合上书页,任由思绪万千,既然死亡本来就无可回避,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它?
对于普通人而言,ICU一直是个神秘的病房,鲜少被提及。而我起先开始关注这个,是源于央视的一期访谈节目。节目深度采访了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患者的家属,使我对ICU有了感性认识。在这个病房里,死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医生们除了要救治患者,还要向家属提供专业知识、解释病情、帮助他们做出选择,并减缓、疏导他们内心的伤痛。
而读完这本书,我内心的触动更大。即便是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有太多太多难以治愈的疾病,无数的人被病痛折磨,大多都筋疲力尽(不仅是病人本身,还有他的家人、医生)。这本书将医、患、家属三者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呈现得更为具体、真实、让人避无可避,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人内心的重重矛盾与挣扎。首先,没有哪个医生不想治愈自己的病人,然而对于ICU的医生而言这点却难达成,因为很多患者医无可医,几乎是需要借助那些恐怖的医疗仪器才能维持生命;作为医生自然不会主动放弃每一个救治机会,但每一个抢救似乎都伴随着病人与家属更多的痛苦,救与不救成为了每个ICU医生的抉择困境;对于患者而言,死亡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也少有人能从容赴死,身体上的伤痛已经让人难以承受,而心灵上的绝望与恐惧更是步步紧逼;而于家属,煎熬更甚,一面是自己挚爱的亲人,一面是难以救治的现实;一面是苦苦挽留,一面是无奈放手,不管哪一个都是极其艰难之选…….那么反过头来,我们问自己,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在明知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还苦苦维持病人的生命,对于病患而言真的是需要的吗? ICU存在的意义难道只是为了维持生命而维持生命?难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只是让以前离世前温存的家人陪伴时间变成了在重症病房垂死挣扎的痛苦?
我不知道其他人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至少,对于我而言,无意义的抢救只会徒增痛苦,应该舍弃。死亡是一件庄重的大事,死亡的意义在于保有生命最后的尊严(就像书中序言所写,“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的死时的关怀和人文关怀”)。而且,这种权力不应该也不能够因为生者或任何一方的缘由被剥夺。我们惧于谈论死亡、害怕死别,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岂不是一种自私?我们自以为是地规避自己内心的痛苦,但却给我们最爱的亲人留下最深的伤害,使他们难以善终……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条由生向死的单行线,唯有明白了死亡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七):有尊严的活着,更要有尊严的死去

因为朋友的车祸,有幸接触过ICU也就是重症监护室。那是一个普通人充满着希望又充斥着绝望的地方。全是生冷的机器,全身的插管,不需要进食,不需要家人的护理,由机器和营养液还有监护来完成所有的事。病患都是不允许穿衣服的,被单下面是生命的赤裸的渴望,每天一个小时的探望时间是和这个世界唯一的接触。像作者写到的,有些有减肥意愿的人完全可以在重症监护室完成减肥的过程,满足你身体能量的液体输入完全不用担心生命体征,只要消瘦下来有整形科来完成下一步就好!听起来残忍又美丽。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的作者是国际重症监护学权威肯.霍尔曼。不得不承认他的视角是全面又长远的,而且真实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并且有医务者反思和惊醒,又满怀着普通人的迷茫和期望。
        我们从来都是忙忙碌碌的希望活得有尊严,却忘记如果生老病死来临如何坦然的有尊严的面对。在死亡和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的!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个医生关于癌症的生长几率来论述的,他最后调侃的说,生病就是上帝的色子,你中了就是中了,原因不可名状。虽然调侃意味有余,可是不得不说,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书籍的首章是作者详细的通过几个案例来描述重症监护室的全面性及时性以及器械的先进性,以及人员的素质性给疑难杂症真正的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这里真的向敬业的一线医生护士们给以礼赞。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巨大,病患的复杂化又必须要有细心和耐心,从来重症监护室就不是一个轻松的地方。不管是医治者被医治者都承受巨大的压力,可是正是这里向死亡发出了拒绝,让生有了希望!接下来的第二章则是对一些案例的反思,不可抗拒的衰老和病死,进入重症监护室里考机器维持的生命,是一种折磨还是延续。占用的资源和医生无休止的时间是真正的医治还是只是一种强求,作者站在最最前沿的诊疗床边,和手边无数案例来反思,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在接下来的篇章里,作者现实的全面的甚至是细致的指出了医疗救治背后的医疗系统的缺陷和片面,以及不可避免的存在的漏洞。为该如何更协调的更完美的为医疗系统的建立抛出了反思。不管任何社会制度下,医疗系统因为人口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漏和缺失。医疗系统的进步提上了刻不容缓的日程,我们有先进的设备和人员,如何利用,如何善用可以最大化的帮助那些命悬一线或者将要生病的人,这是最大的问题。末章,作者通过经历过的勇敢的与病魔作斗争的以及笑面死亡的人的故事的讲述,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和对生的执着的勇气。有人说“生是一瞬间,而死亡是永恒。”那就让那一瞬间绚烂起来吧!医生是个神圣的字眼,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勇气,生命则是这希翼的美好的一切,愿天使永在。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终点,或早或晚。老子说“出生入死”,不过是智者让人坦然面对生死的慧语。希望人人都可以像弥尔顿的“失乐园”所说“一切生者死,一切死者生”。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八):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评《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2011年,我的奶奶被确诊患有肝癌,从确诊到去世不过堪堪一个月时间,虽然我们一直对她隐瞒病情真相,但是似乎她早已预料自己的不幸,大概是从我们闪烁的言辞与过分的热情中觉察出的端倪,而这一个月里,我们就看着奶奶食不下咽,日渐消瘦,疼痛感一直侵袭着这位老人,肝癌,加上她的中风病史,以及脑内血管中仍存在的血栓,因此医生并不建议我们进行手术治疗,当然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以及75岁的高龄,我们也并没有进行化疗,我们只祈求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能够让这位善良的老人活得更舒服一些。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奶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大量的痰淤积在肺部,护士将吸痰器插入奶奶的气管时,奶奶脸上痛苦的表情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很遗憾的是,我没能见上奶奶的最后一面,虽然在这最后一个月的时光里,我陪伴她的时间也并不少,但是我依然非常自责。我难过自己对于奶奶的病无能为力,我更难过自己并没有让奶奶在最后的那段时间过得更为舒坦。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自己能给她更多的临终关怀,我依然记得一天下午,我握着奶奶的手,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无奈,然后我很没用地挣开她的手跑出去哭了。如果我当时能迎着她的目光,给她更多的关怀,或是捏捏她的手,让她倍感安慰就好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再看到那行“一个重症监护医生对生命最后时日的见证”这行字的时候,我就决定是他了,我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书。
作者肯·赫尔曼,全球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本书中得益于作者重症监护医生的丰富阅历,大量的患者实例,给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本书通过众多具体病例为我们还原重症监护室的真相,并详细探讨了病人最终生命抉择权的问题,同时也向读者揭露了医疗系统背后存在的弊端,在最后一章中,更是探究了生命救治的终极意义,并在充满温情的故事中结束了本书。正如本书的书名所著《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现在重症监护室真正的用途——为了在寻找救治病人正确方法之前拖延时间的一种手段——常常被忽略,反而被许多人当做是走向死亡的必经之路,而这些人在重症监护室中往往仅是依靠科室的医疗器械延长最后一口气罢了,他们甚至早已失去了意识,更无生命质量可言,这样的活着真的还有意义吗?面对尤其是面对一些自身已无生存意志,全凭家人愿望在痛苦中活下去的病人,身为重症监护医生的作者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生命是否该被无限延长?病人的死亡到底该由谁来决定?
很多情况下,当病人陷入无限期的昏迷中,除了早已行使了预先指示权的病人外,几乎所有病人最终命运都掌握在家人手中,而他们的家人很有可能为了寻求良心上的安慰,让早已失去意识的病人继续依靠医疗器械苟延残喘。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这些,所以也很能理解这些家人,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想,也许对方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的,但是仅仅因为自己的一份私心,就让身为患者的家人陷于痛苦之中,这似乎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病人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甚至有些病人最后康复(即便如此,他们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但依然会选择另一条路。就像在《Me Before You》中威尔虽然活了下了,却依然选择了死亡。
在现实中,能坦然面对自己命运,直面死亡的人却少之又少,同时,医疗系统本身在制度上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得病人在自主做出生死抉择时,也变得艰难重重。
如今再回想起奶奶的事情,也会觉得死亡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明知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如果仅因一己私欲就给她徒增痛苦,那还是让她通过死亡获得自由更好。我想,《从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的意义大概就是如此,与其痛苦地苟延残喘,毫无生命质量可言的活着,不如让身体完整,不去承受那些无妄之苦,坦然的面对死亡。现在想来,我当初的那份纠结大概还在于,没能将真相告诉奶奶,让她死得明白吧。身为家人在面对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恐怕会比病人更难抉择吧,毕竟我们连和他们说出真相的勇气都没有。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九):生死,不能阻挡我们的灿烂

        “从长远看来,我们都已经死了。”这句话第一次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终结,不管你是多么大的人物,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最终都会经历这一关。我们要喜笑颜开的面对人生,面对我们终将的死亡。
        
        肯.赫尔曼说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永不可逆。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走入死亡,如何在死亡的路上让自己让亲人朋友活得更有质量,活得更加的有意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拥有一颗快乐的心,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你会发现即使明天我们的生命终将结束,我们也死而无憾。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这是一个重症监护医生对生命最后时日的见证,身为全球重症监护领域的首席专家、澳大利亚首位正式获得重症监护专家资格的医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辛普森健康服务研究中心主任的肯.赫尔曼,回顾了30多年的临床经验,分享了许多他周围的病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重症监护室中生命的奇迹和生命的逝去。我们不能认为将生命交到医生手中,便是放入了保险箱,不能认为ICU中的机器会让我们活下去便是生命的意义。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勇敢坚强,拼尽自己的全力,让自己顽强的活下去。
        现在医疗浪费很严重。每一个病人家属都希望用医疗手段留下自己的亲人,让他多活下来一天,一分钟,甚至一秒钟,甚至有些时候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浪费。然而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却没有对生命喊停的权利,他们能做的仅仅是按照患者家属的要求用所有的手段留下每一个患者。家属们认为用上特效药,昂贵的医疗器械,以及医术高超的医生,便是给我们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一个完美的借口。可是这真正的是对患者的好吗?
        医学的专业知识,也许我们并不是很懂。但是身边的人的生老病死,电视及书中的案例出现,都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世事无常,我们不知道生命在什么时候逝去,但是我们能掌握的是我们生的希望。如果我们不能看破生死,何以安度天下?我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坦然的面对生死,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珍惜我们现有的时光,珍惜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生命活得灿烂。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读后感(十):为最爱的人好好活着


       昨天看电视,《超级演说家》里周西的演讲题目是“滚蛋吧肿瘤君”,一位26岁的女孩,一个每天要奋斗,希望过得更好的女孩,突然遭遇了病痛,与肿瘤不期而遇,这突发的状况对周西的家庭来说是重大的打击,虽然周西的母亲知道这个事情后独自哭红了眼,还要坚强地对女儿说:“没事的,还没确诊,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虽然周西说:“我们在拼搏的同时,千万要顾及到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的健康,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还有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你的亲人。”可她还是站在了演讲的舞台上,因为她觉得这是一次难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当病痛来临时,我们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金钱、地位统统都抛到了脑后,而大多时候,我们不会在乎健康,我们只会关注金钱和地位,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即便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澳大利亚作家肯•赫尔曼著的《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写了他所亲历的重症者离开人间的过程。与其说,他写的是悲痛的生死离别,不如说,是想教会活着的人如何面对生死。作为普通大众,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帮助自己和所爱的人坦然面对死亡,减轻痛苦?作为医生,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作为一门科学,医学如何正视自身局限?作者通过这本书,传达给每一位读者,离死亡——这一人生的终极归宿略近一点,之后,我们才能从容转身,过好生的每一天。确实如此,就如周西所说,我们掌控不了疾病,但是我们可以掌控我们自己,让自己每一天都快乐一些,尽量不被名利所累,尽量让自己轻松一些,人生的精彩除了靠拼搏,还有回转身,做一个懂生活的人。
       前几天,单位同事的丈夫突然离世,年龄才48岁,走得很突然。说实话,这样的离别,我们每年都会听到一些,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伤感。读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奶奶。那年,接到姑姑的电话,说奶奶病有些重,母亲说:“那我去照顾几天。”可我觉得不会那么简单,奶奶96岁高龄了,姑姑能给我们打电话,绝对不会是因为病有些重那么简单,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与弟弟妹妹和父母一起回了老家,直奔医院,才知道奶奶已经昏迷了,我清晰记得,我是一直握着奶奶的手,直到她离开我,我很想笑着面对,让奶奶开心地离开,可那时我的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就在此时,每当我想起这些,我还是控制不住我的泪水。但我是无憾的,因为我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奶奶弥留之际,她所有的亲人都陪在她身边。我一直说,我奶奶绝对不是一个普通女子,虽然她没读过书,虽然她来自小乡村,虽然她一辈子没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但她孕育了五个有爱的子女,晚年时能够一直陪伴她。我的奶奶96岁高龄了,可她的记忆力超强,她连重孙辈的名字都记得牢牢的,而且所有家人没有一位不爱她的,这在现实社会中应该很少见吧,我觉得这不光是所有的孩子都懂事这么简单,而是他们曾被这位老人温暖着、爱着、护着,所以他们才会发自心底的也爱着这位传奇的老人。我没有留下遗憾,我陪着奶奶走完了最后一程,我知道,奶奶忍着病痛等着她的亲人,最后她都看到了,她没有遗憾了,所以她平静地离开了我们。在我们没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会清晰地记着她,记着她的好,受着她的庇护,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们再次团聚。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就是要告诉医院、大夫还有病人家属都要做好最后的心理准备,如果到了该分离的那一刻,请遵从离世的人,给他们最后的尊严,让他们减少痛苦,让他们能够选择最想要的方式离开,因为我们都会有那么一天,都会不舍,但还是要离开最亲的人,所以我们都不希望最亲的人那么悲痛。本书中讲述了很多个生死离别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让人悲痛欲绝的,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不管最亲的人怎么不舍?分离还是就那么突然的到来,我们最要做的,就是劝慰自己,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而现在,在我们还有思想的时候,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最爱的人就还活着,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我们的印象里,不离不弃。
       为了我们最爱的亲人,我们都好好活着,因为她们也希望看到幸福和快乐的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