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卷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卷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5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卷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五卷书》是一本由重庆出版社著作,88出版的5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卷书》读后感(一):故事魅力永续不衰 卫平/文

相信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开始的,身边有孩子的人可能更能体会到童话寓言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无差别体验,万物有灵,万类同语。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是童话世界真实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模仿那些新奇的东西,好的或者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好与坏的概念。所以家长都会选那些表达真善美的图书给他们。
其实,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包含各种各样小故事。大的人生情节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生阶段中的细节,从而造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被无数个故事所包围?故事的形式千变万化:书籍、影视、音乐……故事穿上不同的外衣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逐渐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壳,我们不再只是关心故事长成什么样,而更关心故事的背后在讲什么。一切故事都是精神的具化,都是思想的隐喻。
所以,童话、寓言从来不是简单的故事,尤其是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河,流传至今的那些故事,它们的生命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枯竭,相反,在岁月之河的淘洗中,越发熠熠生辉。比如《五卷书》。
印度是世界上产生童话寓言最多的地方,著名导演李安在谈到电影对故事的探讨也曾说:人为什么要寄托在一个故事性的结构里去寻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我觉得里面都是宝藏。” 而在印度,最著名的故事集就是《五卷书》。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仅仅从这些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五卷书》是一部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书,实际上它是被古印度皇室作为教育印度王子的教科书的。
《五卷书》的魅力之一在于,同一个故事,孩童可以从中体验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涉世未深的人可以获得很多人生指导,而阅尽人间无数的人会恍然感悟于其中预言般的哲人智慧。
格言、谚语毋庸置疑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浓缩,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而成。《五卷书》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韵文形式的格言、谚语,这种行文方式如丝线串贝,阅读起来似含英咀华,意蕴无穷。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里对童话故事深信不疑的小智能机器人David说:故事是发生过的事。某种程度上,他道出了真理。但故事远不止是发生过的事,里面到底有什么,期待每个人的解读,这也是故事无穷的魅力所在。

  《五卷书》读后感(二):印度皇子的育儿书里写了什么


幼时爱听故事,午睡之前必要缠着大人讲一个才罢休,往往大人讲了一半就疲惫睡去,或者随口敷衍几句错漏百出的逻辑,急的幼儿拉扯着她的衣襟闹个不休。
如今想来也不觉苦笑,家里有一个爱听故事的幼儿真是烦恼
原来这烦恼不止百姓门户如此,皇宫贵族门里,也是这样嘞。
为了哄小儿入睡,教那不安分的小东西知晓道理,任怎么样的达官显贵,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说一段妙趣横生哄他。
这些故事片段,汇聚起来,就成了口耳相传的育儿经,带着各自的民俗特色,想象力丰富得让人拍手叫绝。
中国的民间故事,妖怪神仙斗法斗智;西方的童话故事,有王子公主老巫婆;各自热闹不休。而印度的育儿经典《五卷书》,则糅合了另一种想象力,用来教导身负大任的皇子贵胄们。
皇子们的育儿书里,动物们是会说话的。他们不会像中国的精怪能幻化身形,却也能巧言令色,机智狡诈地为自己谋一番道理。
中国的故事里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印度的五卷书里,有狡诈的白鹭。因为年纪大了,这狡猾的白鹭想谋求一个偷懒的吃鱼方法,竟站在河边垂泪,引得鱼儿螃蟹儿围观,充起“好邻居”,“好兄弟”来了。它泪流满面地骗那些单纯的鱼虾,说不久人类便会填平这池塘,鱼虾们都会干涸而死,实在是心痛不已,想要救他们于水火,将他们移去远处的湖里。那鱼虾单纯地信了,让白鹭张开大嘴,一口吞了,飞去一个僻静处吃个痛快。白鹭如法炮制,吃个不休,直吃到一只螃蟹,得意过了头,不慎被那螃蟹的钳子夹住了脖颈,勒死了报仇。这螃蟹负伤回到池塘哭诉,那一池鱼虾才恍然大悟,错把天敌当了朋友。
孩子们天性活泼单纯,读到此处恐怕也要品评议论一番,说那白鹭如何狡诈,那些鱼虾如何单纯,义愤过后,也会暗自思忖,如何分辨口蜜腹剑的小人,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辨别对方的言语是否可信。
这便是印度皇子们的启蒙书了,它用故事,引导孩子们开拓眼界,学会思考。不是所有微笑背后都怀着善意,也有那笑着把恭维的话儿言讲,却暗地里掏出刀子来的人呐。
人说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可是稚儿终会长大,在他成长之初,有一本这样的书来给他提醒,让他产生一种意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既然有了警醒引导的用处,那就可以想见,《五卷书》里的故事们都包含了深意。而且这些意义,是大人们刻意编排,有的时候,还会带有一些宗教意义的,用来教养皇子们。
在书里,奴隶们都是水深火热的,地主国王们都养尊处优,连国王床上的虱子都高人一等,讽刺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女人们都是不安分的,如果丈夫晚归或者外出,她必要寻得一个情人去快活,不知道是不是古时印度女子的地位低微所致,实在是夸张过了头,这大约也是编纂故事的人刻意为之吧。
可是流露在全书里的快乐勇敢,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微贱的工匠想要求取公主,还是弱小的白兔想要诱杀狮子,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巧妙地得以实践,这不得不说,是印度人民博大想象力和乐观之心所凝结的智慧。
从故事里提炼出来的精妙句子也让人暗暗称赞,有些浅显的道理,平时觉得理所当然,却往往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不一样的角度。
这大概就是异国育儿书带给我们的新奇体验吧。

  《五卷书》读后感(三):用理智感知生活——读《五卷书》有感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
        印度文明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比如泰姬陵、那烂陀寺等。另一方面,佛教在东亚的传播是印度文明强有力生命的又一佐证。此外,印度文学也通过另一个维度展现了印度文明的鲜活与力度。
        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印度文明做出过响亮的回应,这种响应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的空间对话形式得以体现。我国亦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但显然也得到了西域文化的熏陶与浸。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在神州大地的传播及先学哲人对古印度文学作品部分思想的传承。然而,古印度文明的惊奇之处不仅体现在其在东亚的传播能力,还表现在其在世界范围内受追捧的魅力。例如,它曾孕育出一部在世界上被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据说,这部饱含为人处事与治国安邦思想的作品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并在之后10个世纪内几经改动,成书于11世纪末。该书曾被翻译成十五种印度语言、十五种其他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二十二种欧洲语言,且在同一语言中还有诸多译本,足见其内容的普世性与认可度。因此,《五卷书》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哲学著作。
        中译本《五卷书》于1959年初次出版,1979年出版了第二版,亦即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五卷书》最新版的前身。该书由季羡林翻译,但历经几十年在我国图书市场并未惊起大波浪实属憾事。尽管《五卷书》以寓言、童话、诗歌和散文等形式糅合展现其内容,其立意则颇为高远。顾名思义,该书包含五卷,分别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已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其目的是教导国王的三个皇子如何安邦治国。就我看来,这些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几乎都取自生活,来自于老百姓,但最终又回到了生活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理由。
        《五卷书》全书围绕婆罗门毗湿奴舍哩曼对三个皇子的教导开篇,其下分为五卷,每卷里还包含非常多的小故事。这种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写作结构使得全书浑然一体,由于小故事用于讲述大道理,又显生动有趣。第一卷《朋友的分裂》主述牛和狮子的友谊导致狮子与大臣的疏远,落到实际生活中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决裂。与此相反,第二卷《朋友的获得》则以乌鸦、老鼠、乌龟和鹿交朋友,强调的是齐心协力的重要性。第三卷《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提及猫头鹰是如何被乌鸦欺骗导致“王国”灭亡的,主要说明做人做事不要“轻信敌人”。类似的思想进一步在第四卷《已得到的东西的失去》中有所阐述,教导我们需要时刻堤防,并在危险时刻如何脱险。最后一卷《不思而行》立意就更加明显了,主要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妨让我们列举例子说明该书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理智的作用就在于了解别人的姿态。
        对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有过远的距离?
        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各人也有各人的长处。聪明人了解每个人的特点,不久就把他抓住。
        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
        水冲决大堤;如果防卫不严,它也冲决暗室的秘密。造谣中伤可以破坏爱情,言谈可以给懦弱者带来勇气
        失败时,不垂头丧气;得意时,不快乐忘形。
        有人加害于你,你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想到以怨抱怨
        会合同别离联系在一起,一切存在的东西都不能永存不朽。
        最难的是自知,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又不能;谁要是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他就决不会陷入困境。
        过分的贪得无厌是不应该的,但是贪心也不能完全没有。
        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就是最高的收获。
        只有努力,才能把事情办成,空想一点儿都没有用。
        帮助别人会得到功果,折磨别人会带来罪恶。
        没有看好,没有了解好,没有做好,没有观察好,这样就不该贸然下手。
        理智比知识要高明得多。
        聪明并不能决定一切。
        一个聪明人,永远好发问。
        ……
        可以看出,这些哲理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会碰到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学习与践行的。在我国众多文化典籍中也有诸多类似的训诫,但这些训诫却很难在一部著作中“窥其全貌”。或许我们看过了,也就忘记了。而更多的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需要面对和践行这么多的为人处事之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知道了一些,既然如此,不如早些知道为好!
        能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将这些为人处事之道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不消说是需要一番功夫的。以寓言、童话、散文和诗歌协同撰写小故事抒写大道理的《五卷书》,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学习!再版之际,《五卷书》以豪华精装本隆重登场,不失为其对过去几十年在我国“迷失”的一种补偿。
        合上此书之际,忽觉人生又得到了十足的升华!不妨翻一翻,来一场人生之旅吧!
轩羽
2016-7-18

  《五卷书》读后感(四):故事中的智慧

在中国,寓言无论给大人还是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易懂的小故事,还有一些为人、做事的道理。同样,在印度也有一部这样的书,经久不衰,为后人传播着处世之道,它就是《五卷书》。
本书收集了古印度的民间故事,同时也是一本寓言、童话集。它的形成,是为了教皇太子们读书,后来在百姓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书中的故事很短,但是寓意很深,涉及修身、交友、为人、处世,甚至战争等内容,可以说是一座智慧宝库。在内容上,书中分为五卷,包括朋友两卷,战争一卷,得失一卷以及思考一卷,编者把古印度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动物们都描绘在了故事中,给人们留有了充分的想象力。在写作形式上,与中国传统的寓言不同,它在故事中,直接穿插明理诗句,有的在对话中得以表达,直白且易懂;而中国的故事都以完整性为主,通常讲完一段故事之后,让世人理解、分析。另外,书的前部分附有阿拉伯译本插图,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古老印度社会中人物、动物的形象,让我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大约包括了80多个故事,有些讲述以少胜多的例子,如一只螃蟹杀死了白鹭,自己本身是弱者,为了活命,运用智慧,勇敢地钳住了白鹭,救了自己。有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一群蚂蚁竟然能吃掉一条蛇,老鼠可以咬断捆大象的绳子。不难看出,为人处世之道,团结、信任他人才能让自己成功;一个团队,只有团结,一起努力,工作才能有效率。正如,一个球队,只有球员们同心协力才能赢得比赛,相反若大家不齐心,哪怕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获得成功。有些还会警示人们,要未雨绸缪等等。
在众多故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只兔子和一只野兽狮子的故事。表面上来看,是以弱胜强的“战役”,更深地来说低层百姓对宫廷的威胁。《五卷书》是皇子们必读之书,大部分故事都是以弱胜强,也许是给他们一种警示吧。狮子每天都在森林里打猎、捕食,其他的小动物惧怕狮子,所以想出一个办法,它们替狮子寻找粮食,其他人安全。有一天轮到一只兔子成为狮子的粮食,它用智慧把狮子骗到了井边,后来让狮子与影子打架而淹死,自己救了自己,同时也救了其他伙伴。低层百姓比作兔子,他们是有智慧和胆量的,虽然惧怕皇廷,可是当国家治理不适当时,他们一样具有反抗的实力。而对于皇廷来说,他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战斗力、管理能力、观察能力,而不是像故事中的狮子一样听信他人,懒散地过着生活。
    
《五卷书》不仅带来的是故事,同时也带给人们智慧与能量。

  《五卷书》读后感(五):五卷书: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五卷书: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读重庆出版社《五卷书》
文/方木鱼
我和季羡林先生是同乡,少年时代,我更曾在他出生的地方求学三年。他八十岁回乡那年的夏天,我正坐在自习室里苦读,旁边不远几里地的村道上,在倪萍和一众人的陪伴下,德高望重的季老返乡。再一次比较隆重的场合是季老的骨灰魂归故里的那一次,有上千人自发去接季老回家。
但我真正对季老有触动是在单位的图书馆。单位的图书馆不大,但里面摆了一套《季羡林全集》。我注视着架上厚厚的一摞书,第一次感受到“著作等身”这个词在赞美之外的艰难含义。
季羡林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和吐火罗语研究。所以,我们有幸读到这本用梵文写成的古印度故事集《五卷书》也就不足为怪了。《五卷书》因有5卷而得名。5卷的篇目分别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开头的“楔子”部分讲,某城市有个国王,生了三个蠢儿子,他们都不爱读书。在一位大臣的推荐下,国王请一个婆罗门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婆罗门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就以讲故事的方式教育他们,所讲的故事就成了《五卷书》。听起来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全书诗文并用,在一个基干故事的基础上,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层层叠叠,环环相接形成一种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以第一卷《朋友的决裂》为例,主干故事讲述狮子和牛结交为好朋友,豺狼离间了它们。在主干故事之外,中间穿插了30个小故事。
让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以动物比喻人性的故事,更有书中俯拾即是的名言,仅以卷二为例,“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卷二第115首诗歌)“那一些心情淡泊的人们,能够饱喝知足常乐的甘露,另一些为钱财而东奔西跑的人们怎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卷二第161首诗歌)这些警句名言,听起来就像是圣经中那些警世 的句子一样,带给人无数启示。
《五卷书》并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倒更倾向于表现世俗的市井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标准,以及平民阶层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但在一个被宗教气氛所浸染的社会里,宗教影响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所以,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更容易深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五卷书》里浸透的对生命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其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传于世界各个地区,本书的腰封上把这本书形容为“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风靡世界前年之久”。而在出版前言里,甚至有《五卷书》在世界范围内对民众产生的影响超过《圣经》。这个评价,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

  《五卷书》读后感(六):一部印度最有智慧的文学书 ——读《五卷书》


文/岸晓风
说到寓言故事,根据我们一般的理解,可能觉得《伊索寓言》是影响最大的了。但是最近读到印度民间文学的魁宝《五卷书》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按照欧内斯特•里斯在《寓言、伊索及其他》一书的序言中的说法:“我们必须承认,动物寓言并不始于他(伊索),也不在希腊开始。事实上,我们得到东方的印度,在《故事海》的‘故事中的故事’中去搜寻,以便看出寓言究竟有多么古老。”
的确,印度拥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其民间文学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上古流淌至今日。根据相关统计,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书是《圣经》,仅次于《圣经》的就是用梵文写成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
但是如此著名的书籍为何在中国却知之甚少呢?这主要还是我们国家翻译印度的主要还是以佛经为主,对于印度的文学作品翻译较少,直到1959年才有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第一版汉译本。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如果用文学史的语言来说,这是在印度浩瀚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以其耀眼的光芒吸引着全世界的梵文学者、民俗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如果通俗来说,此书当时为印度皇室教科书。据说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有位“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半年教会三个王子统治论。同时,全书中收集大量民间故事,采用连串插入的叙述方式,骈散相间结合的行文,以及谚语格言的运用,使其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架构,是永恒的经典。
这部书的目的可以说是以诽谤动物界来教诲人类本性的智慧。一方面,书中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无限的趣味和故事性。正如季羡林先生指出的那样“一说到寓言和童话,世界上任何民族也比不了印度。”究其原因:“也许就正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别的民族连在幻想的时候也有许多摆脱不掉的束缚;时间一久,距离一大,他们幻想的翅膀就有点追不上了。但印度人却不然。一走到幻想的王国里,他们就显出了自己的身手,仿佛是太空里的飞鸟,大海里的游鱼,任意飞翔游泳,没有一点障碍。”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把这部书当做良师益友了。

  《五卷书》读后感(七):论卷的书

       对于口耳相传的故事,整理成书,总是让人充满兴趣,流传过程中,自然加以净化和完善,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智慧,这样的群体创作,最终有赖于整理,固定下来,跨过时间之遥给后人足够的养分。
       关于《五卷书》的产生,按照印度传统说法,“《五卷书》是《统治论》的―种。它的目的是通过―些故事,把统治人民的法术传授给皇太子们,好让他们能够继承衣钵,把人民统治得更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帝们就让人把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寓言和童话加以改造,加以增删,编纂起来,教给太子们读。”看来《五卷书》的编撰和产生是与《诗经》相类的,只不过《五》为了教化统治阶层,《诗经》是为了察政观风,了解民间声音,明白得失,可以说都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整理,是源于百姓的智慧(当然,《诗经》中雅颂的一些关于祭祀、先民功业的诗歌不属此类。)《五卷书》自然五卷:《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不思而行》
       《五卷书》故事流传极广,欧洲中世纪的故事集里就多有收录,像《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寓言》等名著中也都有袭取这些故事。从文体上说,这些故事以散文与诗歌的形式呈现的,这部书既是一部寓言童话集,又是一部格言谚语集。
       在这些故事里,几乎出现了印度古代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国王、帝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商人、农民、法官、苦行者、猎人、渔 夫、小偷等等。俨然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书中还不止此,故事里还出现了各种鸟兽虫鱼:狮子、老虎、大象、猴子、兔子、豹子、豺狼、驴、牛、羊、猫 狗、麻雀、白德、乌鸦、猫头鹰、埃及猿、乌龟、虾蟆、鱼、苍蝇等等都上了场,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和大多寓言和神话相似,这些鸟兽虫鱼是人的化身,反应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看到文本你可以想象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有一个口齿伶俐的孩童在讲述,或者一个年迈的老者用柔和宽厚的声音讲述。东亚叙事文学和口述艺术息息相关。我国的叙事文学也源于俗讲和变文,读者总是喜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心中挠痒痒地且听下回分解。
      书中所传达的一些观念,对如今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对待金钱:“得到了财富,就应该保护、使它增长、用掉”这种不守财又积财的观念,用教科书语言形容就是朴素的。“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一块石头费很大的力量才能推上山巅,滚下来就容易,自己为善作恶也是这般”通过故事传递教化的内容是很有效的,某种程度上我们读历史也有同样的原因。但是故事更为亲民,是普通人的哀乐。
       匆匆读过,对于这种古代经典,只能说小小了解,有点粗浅印象。论卷的书,他们会像矿石一样,值得我们剖光、打磨、取材,由此激发我们涉猎更多人类经典的宝藏。

  《五卷书》读后感(八):最终下的论文我也没看完

从一本书读开去,且读且吐槽
读了一个多星期,读完也超过一个星期了,真不知道该写什么。写成办公室哲学就太无趣了,写一点鸡汤读后感又实在非我所能。因此只好找资料,到知网上搜了五十来篇与五卷书有关的论文,从1981年到2015年,研究倒没有断绝过,但一共也才五十来篇的论文,也并不很多。可以穷尽,可惜时间有限,且读且做笔记,算是给别人节省一点时间。
先说一个大概,知网上的论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民俗学(民间故事)以及语言学方面着手,探讨《五卷书》故事原型的流变看古代印度与阿拉伯、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文化地区的交流及影响,似乎很可一读。有几篇的题目探讨了《五卷书》与东亚,包括中朝日等国民间故事的关系,关于中国甚至可以上溯到先秦,我猜想,很多人常常津津乐道的所谓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可能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唯我独尊”,即便是处于远离欧亚内陆的东亚环太平洋地区,也依然可见印度次大陆穿越中东地区而来的影响。恐怕所谓的文化圈并不唯一和持续,而是多重文化始终交融,重叠晕染,非线性发展,这才是历史演进真正的实相。
然后悲剧了,连着打开两篇探讨《五卷书》与世界文学以及中朝日民间故事比较的硕士论文都是用非汉语写的,一篇藏语,一篇韩语……打开第三篇,是维语的……第四篇,蒙语!!!发觉自己太低能了,都看不懂。乖乖读用中文写作的学者的论文好了,尽管抄来抄去的情况很是严重(和前现代的民间故事创作流变的情形蛮类似的)。
艾尼玩尔•买提赛地(这名字很容易读成爱和你玩)和张海燕写的论文《〈四侠传〉在维吾尔文学中的流变与影响》(载《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5期)中提到13世纪波斯诗人德里维的作品《四侠传》是效仿古印度《五卷书》故事集的写作结构特点和叙述手法而成。由《五卷书》发展而来还有《五卷集》,即“海米塞”——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海米塞”(Hamsa)一词源于阿拉伯语“Hamis”,本意是“五”、“五部”、“五卷”等意思, 后来逐渐指的是由固定篇目的五部叙事长诗构成的文学集。“海米塞”(五卷诗)一般包括篇目固定的五部叙事长诗,例如15世纪突厥语文学大文豪纳瓦依(Nawayi)的《海米塞》由《正直者的惊愕》、《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侬》、《七星图》、《依斯坎德尔城堡》等五部叙事长诗构成。具体地说,《海米塞》中的五部叙事长诗由相互不同的五种传统题材构成。“海米塞现象”的概念比《海米塞》(五卷诗)更为广阔。实际上,它指的并不是具体作品的本身,而是与此相关的一种文学传统,一种文学现象。这一文学传统与文学现象在包括维吾尔文学在内的突厥语文学中称之为 “Hamsachilik” , 系专指中世纪波斯与突厥语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和创作传统。(见网站“新疆社科规划”《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至于“海米塞”是否真的和《五卷书》有关甚至渊源于后者,还要看证据是否足够。薛克翘认为“连串插入式”叙述方式并非《五卷书》的发明,在印度更早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已经穿插有大量的插话,“但应当说,是《五卷书》把这一表述方式发挥到严密完整的成都,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典范,因此在其后出现的故事集是受有其影响的。”由此可见,《五卷书》对后世“海米塞”等叙事题材和形式的影响更多可能还是在于标题以及整体的结构——不用太多,五个刚好。而说《五卷诗》是《五卷书》发展而来,可能有些信口开河了。
通过神秘的形式呈现的男女爱欲主题的故事因为情节中的逻辑漏洞而采取了神秘主义的途径解决了,即傻子的愿望或运气常常可以通过鬼神、天仙们的协助得以实现,这让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很多人认为那些主题与爱情有关,我却并不这么认为,首先,我对当时的印度是否具有近代以来带有浓厚的欧洲文化影响的爱情观念存疑,其次,男女结合也许和婚姻有关,和肉欲有关,但并非一定与爱情相关。而《五卷书》里的几个有关男女关系的故事,被很多人解读出了浪漫爱情的缘故,更多是因为对于异国情调的倾慕和神秘主义造成的误读导致的。《五卷书》中一再提到发情的大象(春情发动的大象),这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推动了不少故事情节的发展,大约春情发动之下,世事真的难预料。
金克木分析《五卷书》主要表现的是世俗的市井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标准,反映的是平民阶层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见薛克翘《〈五卷书〉与东方民间故事,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可是《五卷书》却宣称自己是一本“统治术”(这也是此书再版的广告语),是供帝王师教育王子的,事实真的如《五卷书》开头的“楔子”所言么?金克木、季羡林、薛克翘都说,《五卷书》在印度直到现在都很红,在印度的书摊上很容易找到它的各种现代语言的印刷本——这和我国书市上总是躲不开的《人性的弱点》《厚黑学》之类很像嘛,看来大众的需求是类似的,《五卷书》很容易读成一本成功学,或者说,《五卷书》在流传过程中本质上已经变成了一本成功学自助图书了,至于“楔子”里的所谓“帝王术”,那不过是噱头啦。如此,由金克木先生的判断而起的疑问可解矣,当然,现在并没有找到《五卷书》的原本,《五卷书》和印度王室的“育儿书”真的有关系么?第二个问题是,印度当时有王室么?无论是按照金克木还是按照季羡林的判断,《五卷书》缘起时间都不出印度的列国时代。而就我道听途说来的关于印度的粗浅知识而言,印度人向来没有用确切时间来记载历史的习惯(梁文道说的),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存疑。但是还是有确切证据证明《五卷书》和王室能够拉上关系的,不是印度的王室,而是波斯的王室——据薛文介绍,公元六世纪,波斯国王艾努•施尔旺(531—579在位)命医生白尔才将《五卷书》译成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这个译本已失传,但是根据这个译本转译的六十几下半叶的古叙利亚语译本(残本)和八世纪中叶的阿拉伯语译本得以留存,这三个译本都叫《卡里来和迪木乃》。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我也没看到答案。阿拉伯语的版本已经有中文译本,人民文学社1959年出版,2001年有新的版本,倒有兴趣找来一读。
未完,待续……(拖了太久,只好先交账了。)

  《五卷书》读后感(九):五卷书——影响全世界一千年的文学瑰宝


《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之后,印度古代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它既是故事集又是格言,全文共有83则故事,分为五卷,因此而得名。书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自古以来游历欧亚,流传全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五卷书》被人誉为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奇书
公元六世纪,《五卷书》通过一个帕荷里维语的本子传到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继而开始走向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在东方古典文学史上,《五卷书》是同《一千零一夜》相媲美的一部世界名著。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六世纪到一九一四年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辗转被译成了阿拉伯文、古代叙利亚文、德文、希腊文、古代西班牙文、蒙文等五十四种语言,可见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受欢迎程度。
——这是一部凝聚智慧的宝库
《五卷书》开头的“楔子”叙述《五卷书》成书的原因:某国王有三个愚笨儿子,国王请了一个叫毗湿奴舍哩曼的婆罗门,以讲故事方式教育他们,所讲故事就成了《五卷书》。在第一卷《朋友的决裂》中,狮子和牛是莫逆之交,谁知被豺狼离间了;在第二卷《朋友的获得》中,朋友换成了兔子、乌鸦、鹿和乌龟,为摆脱猎人的捕杀它们同心协力共同应战;在第三卷《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中,乌鸦与猫头鹰产生矛盾,聪明的乌鸦战胜了猫头鹰;加上第四卷《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第五卷《不思而行》,内容包括君臣关系、统治、外交等,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可谓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教育王子的最佳教材。
——这是一部结构奇特的大典
《五卷书》全书诗文并用,有一基干故事,首尾相应。每卷也各有一基干故事。故事中又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一种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再版后记中说:《五卷书》最惹人注意的是整部书的结构。德国学者称之为‘连串插入式’( Einschtelung )。意思就是,全书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始终。每一卷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这好象是一个大树干。然后把许多大故事一一插进来,这好象是大树干上的粗枝。这些大故事中又套上许多中、小故事,这好象是大树枝上的细枝条。就这样,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又套小故事,错综复杂,镶嵌穿插,形成了一个象迷楼似的结构。完美地概括了《五卷书》独特的结构方式。
——这是一部翻译界不朽的神话
本书译者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印度语言、印度文化以及印度文学的研究,并按照汉语言文化的规范,将《五卷书》改写成了流畅、地道、亦庄亦谐的经典宝书。书中原文秉承了古印度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韵散相间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散文体,而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有韵律的诗歌、格言和警句。这些原本较难读懂的句子被季羡林先生以极为上口的形式翻译出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则,还是为人处世交友的智慧,译文不但简洁精炼,还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节奏,委实难得。
综上所述,《五卷书》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和智慧,让人们从书中的寓言故事中明白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真理。其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且令所有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领悟其中的传世智慧。

  《五卷书》读后感(十):五卷书|绝版多年,少有人读的智慧书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本书,2个月前,我才听说。第一次说书的名字,我就念错。“五卷本?”呃,这真让人尴尬。
不过,这也侧面的反映了,这本书是多么的不普及。虽然,这是一本世界经典!虽然,它与《圣经》齐名!
说到经典,我们喜欢它们也敬畏它们。一方面我们希望身边能有一些不变的指引,那是朋友圈和微博替代不了的,但另外一方面它们又总会给我们一种艰涩、难懂、大部头、长时间阅读、费脑等等的感觉。我们知道经典的好,我们也总臆想经典的难,好像读经典名著就恨不得做出个仪式,摆出个姿势,做好全套的心理建设才可以开始,到最后真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了。
不过,《五卷书》好像连让人喜欢敬畏的情绪激发也没达到,因为这本书一度绝版近20年,大家好像都把它遗忘了。但我要说的是,翻开这本书,内容你一定会觉得很熟悉,我们无法敬畏,看书的感觉更是一种重逢的欢喜。
只因我们就是在各种故事书里读着《五卷书》里的小故事长大的啊。虽然,那并不是完整版,但书里的内容陪伴着我们的童年,却也不曾真正的缺失。
那么全版的《五卷书》除了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小故事,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腾讯公司的五位创始人之一陈一丹说:“哪怕是一个朴素的建议,对我来讲都是一样的,都给我力量。我们本来就是连接的社会。但是我跟谁交流获益最大?古书里的古人。原典、经典常读常新,古人的智慧、对人生的透彻、对世界的慈悲、对人性的理解和洞悉以及追求,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我影响最大。”
李安也说过: “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我们长大了,而《五卷书》给我们的也不再是表面的小故事。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那些故事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转换了面貌,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懂的越多。
有的书越读越薄,而它却是越读越厚,就像我们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增加的。
千万别觉得它是经典而止步不前,告诉你一个小诀窍:试着将那些长长的拗口的印度名字换个称呼~比如说“老板”,比如说“下属”。哦~!你一定会发现,那些故事哪里是什么故事,那就是当下赤裸裸的现实!这是我们撞几次南墙才能总结出的经验呢?
读这本书吧,最起码下次我们再不甘心的撞南墙时,姿势能够好看些,内心能够强大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