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踪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踪者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踪者读后感10篇

  《失踪者》是一本由[日] 折原一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者》读后感(一):家庭中的少年A

    折原一著名的叙述性诡计,读第二遍的时候才意识到在开篇就已经不知不觉进入的陷阱,不同于希区柯克悬念迭起的悬疑惊悚,作者用淡淡的笔法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缓缓诉说,15年前失踪的三位女性、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位父亲心理变态儿子的关爱忏悔,15年后又死亡的三位女性、又一个诞生心理障碍儿子的家庭、“犹大”和“犹大之子”的纠缠。
    日本文字特有的平实静好,简洁的文字叙述杀戮背后形形色色的家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15年前的少年A家庭,有童年阴影敏感尖锐的母亲,弱于言辞被脆弱家庭逼得在外寻找安慰的父亲,没有体会过家庭温暖父母关爱的少年A。故事就在父亲的忏悔中开始,由现在发生的女性袭击事件回溯,因为日本少年法保护而成为新闻中的少年A,历经童年的孤僻后进入社会,成为隐藏在树丛中的猛虎,在15年后带来了杀戮,“毕竟我身体里流着这样的血啊”。
    没有欧洲浓郁宗教宿命论,也没有中国文字细腻的情感描述。杀戮仿佛就是这么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他用冷静的目光看待死亡,没有渴望,没有激情,只是在少年时看到父母联手导演悲剧的重演“给自己的坟墓好像越来越大了”,他在血脉家庭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另一面他又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体面的地位”,这使真相大白时的震撼更令人难以接受。
    尽管叙述性诡计的确在阅读时避免了真相在开始就被揭穿,但在引导读者时还是些许生硬,没有酣畅淋漓的舒适感。“你的精神世界极其紊乱,可以说是百万人中才能挑出一个的精神变态者”尽管明白翻译中可能会有阅读隔阂,但这句老爸评论儿子的话还是让我忍不住笑场了。
    文中透露了日本主流社会对犯罪的深恶痛绝,但就是这么一个讳莫如深的禁忌下,这个家庭仿佛是阳光无法照到的深渊,死亡和杀戮令人眼花缭乱地展现,仿佛日常生活一般正常。文字深得国画留白的精髓,没有对人性过多展开,尤其是少年A的心理更是透过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让人不禁遐想。

  《失踪者》读后感(二):★★★

不如 倒错三部曲 的前两部,太拖沓了,而且字太小了,看着费眼啊!!!
凶手隐隐约约的猜出来了,第二个凶手孩子的关系也隐隐约约的有感觉(就是有点雷人啊)~~~
折原一你是不是不行了???
结尾有一小点像横山秀夫 的《他人之家》
P179 很少互通有无了 应该是互相沟通吧~~~
第一次是谁把弓子关起来的呢???
http://homepage3.nifty.com/orihara1 折原一官网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过去的少年A(15年前):田岛敏夫儿子田岛孝志→金田孝志→高岭隆一郎
现在的少年A(15年后):小河源耕司儿子小河源祐介
信是15年后田岛敏夫写给的现在的“犹大之子”高岭隆一郎的,却让人误认为是小河源耕司写给儿子小河源祐介的
疑问:
为什么警察不注意15年前的少年A高岭隆一郎呢???

  《失踪者》读后感(三):又一失望之作:失踪者

共四百页,后一百多页基本不用看,除了最后几张(解答章)。因为在还没看完3/4的内容时,我就已经把少年A猜出来了(看豆瓣短评有人50页就猜出了),后边的一百多页作者只要在误导读者,我也是在看作者是如何误导读者的。
书名为失踪者,但根据书的内容,我觉得叫少年A更合适。上部讲起因,下部讲结果。就下部而言,不去解失踪者之谜,而一直在解少年A之谜,好像很明确的就告诉读者,少年A就是杀人犯,所以只要知道少年A是谁,就能解开失踪者之迷了。单从这一点看,这书便已离题了。
偏偏这个少年A又是那么容易猜到,虽然作者在下半部写了很多误导读者的情节,如新少年A、律师等。而最后失踪者之迷,还通过少年A自己的自述把事情的前因经过都讲了出来,再现十五年前的真相。
所以,我对这书还是蛮失望的。
--------------------------
以下有一句话剧透
5
4
3
2
1
------------------------
书中泄底之处,就是凶手说自己母亲也失踪,所以让我产生了怀疑。

  《失踪者》读后感(四):犹大

                      
    其实看到“犹大”这两个字,就应该有所察觉了。
   它的本质意思就是叛徒。
   犹大背叛了耶稣,而整个故事脉络里,若要说到背叛,那就只有高岭隆一郎(即田岛孝志)的父亲背着母亲三枝子跟藤原静香偷情了。
   会大声地控诉着“叛徒”“叛徒”的,除了三枝子还会有谁呢?
   然后“犹大之子”……额呵,真相了。就是以前那个少年A了。
   但个人脑子不太灵活,落入了一个怎么都跳不出来的误区:即十五年前的那些罪事的犯人是个男人。也许是先前的少年A,也许是他的父亲,更可能是个从来没出现的人物。
   但绝对想不到是三枝子。
   由于她悲惨的出身和后期的遭遇,我们很容易把她置于弱者、被害者(她最后也的确被杀了)的位置,但是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何况一个知道自己丈夫出轨,精神接近崩溃的女性呢?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分了好几次看完,中途甚至混淆了十五年前的少年A和现今的少年A,以致一度看得十分混乱,怀疑过很多人,最后也隐隐觉得真凶可能是纪实作家高岭隆一郎,其实仔细回想,前面伏笔还是挺多的,比方说作为纪实作家的他为了追求15年前的少年A事件先后采访了先前作为嫌疑人逮捕的下柳和木村光男,但是却没有去追详那个始终藏在迷雾中的少年A,按他的秉性,这是很违和的,接着就是在木村光男家出现的那条带血的手帕,然后是他喝醉酒后对神崎弓子表现出的那种难以压制的兽欲,还有就是日语的拼写发音,当然,作为一个对日语几乎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这点基本很难想到。但依稀记得,书中好像提到过高岭是一个很常用的笔名之类的。
   不过说来,这本小说真是融合了好多文体和视角,父亲寄给儿子的信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如果没有这些信,大概大家都会看得云里雾里,但我总觉得这些信的详尽描述就像是为了交待故事而为之,稍稍有些不符合现实情理。然后是高岭作案的目的——一开始只是想要绑架,却酿成了凶杀案。为了成名取利,或是别的一些什么,高岭隆一郎或者说是田岛孝志这个人,他的一切行为在我看来都有些奇怪,或者只是为了对父亲的报复?现今的少年A就为了气自己的父亲而向警方承认自己杀了人。这种行为当然在我这个已经二十多的成年人看来是可笑至极,但是叛逆期会做如何想,那颗泡在青春荷尔蒙中发胀的自以为是的心也许认为这样是很得意高明的做法的吧?
   
   高岭的父亲称他为“过去,你是个精神变态的孩子,长大了还是个精神变态的成年人。对你来说,少年法简直就是天赐的良机。”
   然则是吗?
   我始终觉得田岛孝志不过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孤僻少年罢了。
   年少时的他只是一头低吼的小兽,长大后的他如果没有那次错手的绑架,如果没有他人的胁迫,他会杀人吗?即使是最后,他也没有一开始就动手杀掉那个先前私奔却谎造成受害者的女孩子
   他在自白里说:“碍事的家伙就算干掉一个也会不停地冒出来,简直就像一场打地鼠的游戏。但就算我心里明白,看到地鼠冒出头来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打。。。。。我是一个一旦被推到就再也起不来的不倒翁啊。”
   我觉得少年法没错,他也不是一个精神变态的孩子。会变成这样至少百分之五十的错在于他的父亲。
   那是一个懦弱无情的男人。那副好像礼貌亲切的模样,总说是因为妻子怀孕的时候吃了很多药导致的孩子的孤僻的性格,对妻子好像无可奈何的背叛……这一切都叫人觉得恶心。
   如果他像小河源耕司后期对儿子那样的热枕去关心自己的儿子,一切会不会不同呢?
   哎,这个男人,甚至还为了这般那般的原因将儿子过继到另外的人,实在叫人心寒。
   这样一个父亲,怎么会培育出优秀的儿子呢?
   后代会变成什么样,父母对其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吧。
    还有一点,前面的信中田岛提到自己给自己的儿子泡奶粉,滚烫的水冲开,他不是等奶粉凉下来而是往里面兑自来水中和热温,我不知道日本的自来水是不是特别干净,但是这样的奶粉喝了他就不怕小婴儿不适么。
    最后,小说的封面真不错。
    小说里的警察真酱油- -

  《失踪者》读后感(五):少年与小猫

        《失踪者》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字面上意义所指的那些无辜被杀的女性,只是面目模糊的一些人像。而更深一层的意思,恐怕是指那个身处迷雾之中的少年A。
       那个迷雾之中的少年A,从一开始就像是那只被他残杀的小猫,当它来到这个家里,孤独自生自灭,每一个明天来临时等待它的,有时是温暖香甜的牛奶,有时是凛冽冷酷的虐待,还有寂寞不停歇的侵袭,最后它在饥寒交迫中失掉了呼吸,而早在这之前很久它已经失掉了灵魂
     同样是以女性连续失踪事件为背景的写作,很难不联想到《杀戮之病》与《模仿犯》,前者病态到令人作呕的地步,后者又以宏大的结构,多线索的交叉,达到了此类题材的巅峰。
    所以开始时以为折原一的《失踪者》也不过是玩叙诡的游戏之作(等等,这么写似乎又像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了......)但是抱着这样想法的我,却大错特错了,诚然,这里仍然有混淆时间与空间、调整关系者身份的惯用伎俩,可重点却不在此,看到"浮上'这篇时我已经猜出了少年A的真实身份,却依然被结尾所震撼,原来真相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毒树开出的花朵,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砍伐那棵树。很难说他的行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母亲。抑或是情人。他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却将苦难的网收得更紧,就像他自己分析的,碍事者是打不完的地鼠,而他自己却不是屹立不倒的不倒翁,只能赌上一切、拼死一搏。
    少年法也好,蔷薇醉鬼也罢,这都不是折原一想说的重点,他想说的还是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吧?如果真的没有做好准备,还是不要轻易开启一段人生,那才是你根本无法猜出的巨大悬疑!
    
  在帝都,冻雨裹挟来的是漫天的阴霾,一切符合悬疑、恐怖小说背景的事物都在悄悄酝酿。而这样的天气里,这样的深夜里,伴着那些关于霓虹的记忆,窝在暖气里翻开这本书,提点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警醒。

  《失踪者》读后感(六):犯罪基因是会遗传的么

借阅之前看到这本书在豆瓣上评价不高,但是自己阅读下来觉得是部很精彩的小说。
看到折原一,立马就联想到叙述性诡计,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心理有准备,盯着那些是可能成为叙述性诡计的文字。
小说中涉及两个时段的犯罪故事,发生15年前的星期一女性失踪案,留下“犹大”的字条,15年后又再度发生了女性失踪案,这次留下的是“犹大之子”。纪实小说家高岭隆一取材女性失踪案,探讨少年法和少年犯,出书《犹大之子》。当年案件的怀疑对象有三个人,理发师玉村、混混和少年A,但是少年A的身份由于受到少年法的保护一直没有暴露出来。这也成了本书的一个核心诡计。随着十五年失踪女性的尸首被发现,事件的真相也逐步浮现,揭开了尘封往事。
小说使用了几种文体,多重视角,通过一位父亲写给身陷囹圄的儿子的信,某个人的内心活动,纪实小说家和助手弓子访问当年的涉案嫌疑人、调查真相的过程等等,向读者讲述了整个事件。
多重角度也是叙述性诡计常用的方式,在叙述中骗过读者。
本文中父亲来信的内容,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性格、工作经历、与妻子相识、结婚生子、出轨外遇等情节,从中可以看出这个父亲对妻儿不甚关心。妻子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精神情绪不稳定,最终离家出走。儿子的成长经历:比较阴郁的个性,虽然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差,不与他人沟通,还因为伤害同学被送入少年院。看似有些啰嗦的叙述,看到最后才知道之间的联系。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制造了不少悬念:
1、其实有田岛父子和小河原父子两对父子,小河原的父亲也如同田岛父亲一般,对儿子不关心。小河原与当年的少年T也有些相似因为犯罪进入少年院。小河原在承认自己就是失踪案的罪犯后却后悔,坚称自己的无辜,承认犯罪只是为了报复对自己不闻不问的父亲,引起他的注意。到底是谁实施的犯罪?之后小河原祐介改过自新,不会再作恶了么?
2、日野律师就是曾经的少年T?为什么不愿意接小河原的案件,为他洗脱罪名?
3、跟男友私奔而假装自己也是星期一失踪案的受害人回到家中后又遭绑架失踪。谁在“惩罚”这个陷害了少年A的女人?
4、作家高岭突然被袭,当年涉案的3个嫌疑人中,一个被杀害沉尸河底,一个被车撞伤。
5、少年T的真实身份。
其实对当年的少年A也就是少年T的身份在最后亮出底牌是本书的高潮。作者虽想给读者一个冲击,不过联系前后文也能猜出是谁了。
比如:高岭视角的一段文字:小看了弓子,没想到弓子能够调查出这么多,已经来不及了吗?
弓子查询户籍誊本后得知的信息,看到亚美拿出来的毕业相册时的表情。
小河原听到木村汇报对日野律师的调查结果后的心态等等。
6、犯下15年失踪案的人就是少年T吗?“犹大”的含义?
出轨就是背叛,不堪忍受丈夫出轨而对路边出现的女性展开报复,目睹妻子的行为为其善后,最终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防止被外人发现,十几年没有搬离住处。
知道当年事情真相的“犹大之子”,遗传了犯罪基因,无法改变扭曲的心理,继续从事着犯罪。
题外话:虽说这本书只是借着少年法和少年犯来陈述故事,并非是一部抨击或支持少年法为核心,不过对于少年法和少年犯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凑阿姨的作品已经讲了很多了。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都有一定的理由,支持的人认为少年犯在犯罪的时候,年纪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给予少年犯保护,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挽救他的人生,不留下污点,不被年少时的荒唐给影响一生。
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很多少年人犯下重罪,主观恶意是极强的,其心理和精神方面是扭曲的,因为少年法的保护,得以逃脱刑罚,但是今后还是会重蹈覆辙。不禁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日本的案例,少年犯入室强奸女性,事后以及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该女性及其幼小的婴儿,对于这样一个恶性行为,犯人躲在少年法的保护伞下,辩护律师做出了无罪辩护。面对被害人家属,法律在这个时候能体现公平正义吗?是尊重法律条文还是从人性出发,考虑立法精神及背后的意义。

  《失踪者》读后感(七):失踪者——失踪的是常规认知习惯

在此之前我并未接触过所谓的“叙述性诡计小说”
对于我来讲是一种很新鲜的阅读体验
对于叙述方式来讲,失踪者共复杂,更巧妙
有对于过去与现在的记录,有不同的书信的穿插,有第一人称的自述第三人称的描述,有顺序有倒叙有插叙……
平行时间轴上的交错,有共性的人物、共性的事件的多重出现。刻意的让人在阅读上陷入误区
有时不自禁的想,写这本书的人,真特么是个神经病啊!
可是,这一切绝不妨碍你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作者着力对于凶手心理和成长历程的刻画,让整本书的基调阴霾密布
真相笼罩在在让人透不过气的层层迷雾中,在似乎看清了又看不透的纠结中
最终迎来了意料中设想外的终篇——猜到了凶手是谁,但是也没料到最后的结局!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失踪者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