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的读后感10篇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一):花开莲现,花落莲成

纳兰家族的后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家叶嘉莹先生曾有这样的评价:历代文人中,有词“才”者不少,有词“心”者仅秦观与纳兰二人。细品他们的词作,确是在短短的错落与波折中,熔铸了己身的百转柔肠,万端浮沉。那些被凡夫俗子浑然不觉,或忽略不计的情感秘密,被他们表达得如此幽微隐约,又是如此熨贴精准。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身处大繁华,心中必有大寂寞。纳兰这一生,是在烟火最重的红尘里为真纯的自由爱恋纠结挣扎的一生。家族的荣耀与他血肉相连心灵的渴求令他魂梦相牵。这道言情小说里也常常无解的选择题,无比残忍地真实发生在纳兰身上,而他却用三十载春秋,无比优雅地出演了这场撕心裂肺的戏剧,留给我们一个独步天下的大清才子,一部独一无二的《饮水词》集,三段道不尽的缠绵爱情,以及三百年说不完的迷离往事。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何时醒。前世是佛前一朵金莲,今生用心谱曲为词,当绚烂的花瓣凋零无踪,不知纳兰是否参透了生命的玄机?
作者用一颗慧心编织了一副极尽华美又极尽忧伤,极尽繁华又极尽凄凉的古典梦境。康乾之间的一百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从纳兰到有着他浓重印记的贾宝玉,红楼一梦,悲歌一阙。而纳兰就是这梦中、这曲里最惊艳、最华美的落幕。
作者心细如发,对情、对人生的感悟充满禅意与灵气,一以贯之的是一份看透世情的通透与悲悯。
全书最让我动容的是这一句:“为了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仙愿意成人,人愿意做鬼,妖修佛,佛成魔”。其实,佛与魔,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一个情字,动了痴心,起了执念,至死舍不得、放不下,佛即是魔,魔即是佛。
全书最令我伤情的是这一句:“真的不是因为他辜负,而是岁月无情,将她们匆匆地从纳兰身边夺走。一个生离,一个死别,命运早在多年前就编排好了一切,为了纳兰和沈宛的爱情,那两个女子,终究只是他生命里的过客。”这世上,人在,情未必在;人亡,情却一定会亡,早晚而已。什么生死契阔,什么海枯石烂,再深的情,也比不过现世的温暖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二):我很羡慕那些出口成诗林黛玉一样的妹子

白落梅的书啊,全部看过,那时候年纪小总觉得读这样几乎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古风味,动不动就悲伤敏秋的书才叫文艺,那时候被作者深深地折服了,不是因为她的书如何如何的好看,而是实在佩服她的文学功底。时常感叹能写出这样的书的人,到底要看过多少的书,读多少的诗词才能做到啊,如果有人想了解作者书中所写的人物,那么我并不推荐看白落梅的书,如果只是想看那些美丽的文字的话那她的书可以说是不二之选,白落梅的文,很华丽,真的很华丽几乎是我读过的书的作者里最华丽。这本书,它是这样的,以一个古人的一生为基调,然后再上面加以加工,如何加工?当然是加上亘古不变话题---爱情,直接讲爱情太俗气太大众?没事我们还有作者惊为天人的文字创造能力,加上一点看破红尘般的意味,一本不失文艺,不失内涵,可谓是高雅的书就这样出来了。逼逼叨了那久最后总结一下 就是—— 华而不实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三):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今天看了白落梅写的纳兰容若传 之前只晓得纳兰性德 不晓得他还有一个纳兰容若的名字 更不晓得有个冬郎的乳名 还有他的青梅.意梅 印象最深的还是沈宛吧 那个冬郎爱到灵魂深处的江南歌妓 他们也有过一段诗情画意时光 他对沈宛说“江南是你,你就是江南” 沈宛为他十年守身如玉 不顾一切来到他的身边 不乞求任何的名分 三月 沈宛为他带来了整个江南 从此 纳兰可以在京师做梦 江南就在身边 触手可及 可惜 好景不长 五月 纳兰因多年疾病离开人世间 此时沈宛已有了身孕 当众人以为她会不堪一击时 她却比任何人都坚强 骄傲如她 她不愿在那繁华的纳兰家族低声下气 暮秋 沈宛产下她和容若的孩子后便不知所踪 收留她的地方是江南 那个叫做沈宛的女子 幽居在江南深深的庭院再不与人来往 她只做一个普通的炊烟农妇 为她的丈夫誓守一生的信约 还有一个女子 在纳兰死后半个月死去 她没有自杀 没有生病 亦没有受人加害 她是纳兰的青梅 她认定自己和纳兰是两棵生长在一起的树 当一株死了时 另一株也会枯萎 后来又想起冬郎的《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写于2016年冬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四):梦里孤魂 独坐黄昏

       四月的清明里,读这本书,却纠缠了许久的时光,烟雨绵绵的午后,恰似有一片氤氲,就让自己遇见这么一个人,心似兰草,文字幽淡。
    或许会觉得那样华丽丰盈的文字怎么能描得出一个人一生的荣辱繁华,怎么能述得尽一个人一世情怀心境的清寥。然而暂且抛开一切疑惑,只去感受文字里的那一个人就好,去感受他离我们遥远却又让人触情擒泪的三十个日月流转,三十个四季更迭,三十个朝露晚夕……
    当世人只爱簇拥烟花的美,只有他独去倾心于寂灭后灰烬的冷,在绚烂至极中笃定地自守那一片冰天雪地,笃定与挚爱新月孤舟浪迹一生。然而现实的无常和侵轧,纵使把真挚之心溶进生命里,却也还是要被折磨得鲜血淋漓痛彻心扉。生和死,聚与散,早被装进了一只无垠的沙漏,必定要反复演绎一场又一场生命的轮回,他心有定数却难舍执念。
    读到深处,就知道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她用平淡情绪和悲悯的心去看待人间世事,去勾画了一个叫纳兰容若的人,字里行间,清晰可以幻见他那样一个可以只明残灯,独守孤城的人,也许再没有人像他一样告诉我,所有在生命里遇见的人都是一种久别重逢的珍重,也许再没有人像他一样,因为故人远去,他便在那一座坟前寂寥,在那一片苍穹遥想,在那一汪沧海漂流,在那一抹森林听风,在那一寸天地化为尘土……
    这一场红尘的游历总是要有始有终,到了花落的时节,总免不了伤怀,饮了恨的西风,犹如潺潺流水,侵浸了手掌里烙下的年轮。断魂处必定寄予情深,一个春天到一个冬天的距离,已经墨迹斑斑,饮水诗词,字句含情。一抹浅笑,词酒梅花,千里风尘,转息间便是前世今生的无涯,此生真真无憾了吧。
    总说独自莫凭栏,有的只是梦境的凉薄,过往的伤痛,但如果历史无言,前世不语,是不是还可以再续一盏清香,倚在一座叫伽蓝的寺中,与他在一剪光阴的细雨里独品一段清净时光,转瞬便成永恒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五):西风没有恨,恨的只是我们。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被它那华丽的辞藻迷了眼。那时候我的我还是很崇拜白落梅的,因为她写得一手锦词妙句。在看到开头“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佛前修炼过的金莲”时,也只是皱了一下眉头,心里也没太多在意。但越看到后来越觉得不对,到了今天终于爆发了。
        关于纳兰容若,我在小学五年级学他的《长相思》时早已了解过他的生平。印象最深的是生平爱过三个女人,这也没什么。但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大问题了。白落梅将这三段感情一段描写的得比一段深刻,在沈宛那一段又着重地描写了纳兰心里活动的纠结(开始了一段感情是否等于背叛之类的balabala……)。但是可能由于个人原因,我总是觉得白落梅这样写是将纳兰的多情误写成了花心。反正对这个词人的印象分因为白落梅逻辑上的漏洞而大大打折了。好,这可能是我自己的观点,那么相信下面就有大众读者的共鸣了。
       之前提到过关于“金莲”的描写,遇到后面这种玛丽苏手法越是用得肆无忌惮。将纳兰容若描写成了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将纳兰此人抬得那么高在传记这种题材就已属大忌,写传记就跟当记者报道事实一样。我仍然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过,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就应该保持不偏不倚态度。但是白落梅这个“记者”在报道纳兰此人生平的时候,写那么一大堆玛丽苏是想干嘛?读了这本书还要不要我们这些贫苦大众活了?就他一个好人”出淤泥而不染“?我们都是“宜乎众矣”的凡夫俗子?这什么逻辑?哪儿有读个书还这么糟蹋读者自尊的?你不如说你写的不是纳兰而是佛祖得了——佛祖都有可能沾染了一些凡世的俗气,纳兰比佛祖还伟大!对,天地间就你一个那么牛对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反正我是摔书读不下去了。
       而我是认为,真正的纳兰既然写得出这样的好词,就应该不会是这么完美得近乎于变态的人。他也是人,会有俗世之人的喜怒哀乐平常事,自私伟大多面性。往往要表现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平凡中突出他的不平凡,而不是这样的吹捧!
       况且我对白落梅那种填补式的传记已经是满心愤懑——你写的纳兰难道没有一点没有一滴,是带着私人感情色彩的故事编撰、推测及幻想?这么多的细节你哪儿来的?你穿越回去安了个针孔摄像机观察了他三十年啊?没有?没有你不说明一下,很容易误导读者你造么?脑洞大开的白落梅,我服了你了。算了,反正我是个历史迷,接受不了传记会有这样的内容。写就写吧还写得那么矫情,推测出来的细节也看不下去。算了吧我还是乖乖地滚回去看那种正经的传记吧。
       白落梅,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看你的书了。
       PS:虽然作者逻辑颠三倒四,文中人物塑造简直是惨不忍睹。但其豁得出去的精神以及其辞藻之华丽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且此文只表达我的主观意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支持者勿喷。
        2017年回顾:emmm…,那时候还是年轻气盛了一点,对于此书的驳斥愤懑有余,逻辑不足。不过出于对那时候我的尊重……还是不改了……不过我的确此后再没看过白落梅。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六):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初次见到这句话是在一本小说中,那是一个王爷对自己妻子承诺。只是后来明白,这样的承诺不过是为了躲避皇帝赐婚找的借口,是故作忠贞与专一。当时在想,在那个心机叵测、争权夺势的皇宫之中,是否真的存在真爱?后来,纳兰容若告诉我,有。
纳兰容若,曾经为一个写下“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承诺,那是他的妻子卢氏。“一生一代一双人”,一生一世,两人相守,只爱一人。这么美的承诺,最初出自骆宾王的“相恋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这记录的是唐代的王灵妃和李荣的爱恋。王灵妃和李荣都是道士,在那个时代却“不合时宜”地相爱了,他们“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风史”,他们“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他们······他们的爱恋,骆宾王以一首长诗记录着。
纳兰容若与妻子卢氏,或许真的有缘,虽说两个人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走在一起,可是后来却真的成为知己难分难舍。其实会好奇,那时候的纳兰明明刚刚经历了初恋的失利,又怎能接受另一个女子呢?或许吧,是卢氏的温柔体贴,是卢氏的才华横溢,是卢氏的善解人意,才又一次打开纳兰关闭的心门吧。
纳兰曾表达过与卢氏的相见恨晚,那一句“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纳兰将卢氏比作洛神,将自己比作卢郎。卢郎是谁?宋钱易在《南部新书》丁卷写道:" 卢 家有子弟,年已暮犹为校书郎,晚娶崔氏女, 崔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 卢因请诗以述怀为戏。 崔立成诗曰:'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 年少时。'"
纳兰写过一首词,名为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或许就是纳兰与卢氏日常生活吧。一起看书,一起喝酒,看着熟睡的妻子不忍打扰。“赌书消得泼茶香”,其实写的是著名此人李清照与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生活,吃完饭于书房之中,相赌某个历史事件出自哪本书那一章的哪一页。这里纳兰将自己与妻子的生活自比李清照和赵明诚,诠释着又一段才子佳人之恋。可是这首词这一句的下一句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是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觉得只是寻常小事,如今却不再得。纳兰与卢氏相爱三年,卢氏便因难产而死。可是纳兰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醒”,纳兰一直觉得自己的妻子只是和往常一样,喝醉了酒,仅此而已。所以还特意准备了醒酒的芙蓉花露,只可惜卢氏真的离开了,卢氏没醉,是纳兰醉了。
或许是爱的太深,所以很难放下。古代礼制,人死后并不是马上下葬,而是要先停灵。一般来说,停灵的时间越长,越显尊贵,越显活着的人对其的依恋与不舍。卢氏死后在双林禅寺停放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按照当时的礼制,皇帝停灵三年,亲王一年,郡王七个月,而一般平民则根据经济条件,由三天到七七四十九天不等。而纳兰却因太过不舍,为妻子违反了当时的礼制,将妻子以高于亲王的待遇下葬。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纳兰只要有空就回来看看卢氏,甚至一住就是几天。他曾经看到卢氏为自己披衣,在书桌旁陪自己看书,可就当纳兰想要去抱抱自己的妻子的时候,才发现眼前什么都没有,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觉,是一场空梦。他曾在一首《蝶恋花》中感慨道: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 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环”和“玦”都是一种玉,一个像满月,一个像缺月。纳兰感慨着月亮的辛苦,日日为残缺,不过依旧有满月之时。纳兰说,如果自己可以与卢氏再有一次圆满,只可惜卢氏不在,亦不肯能有圆满之时。只是纳兰依旧幻想,若有圆满之时,不辞冰雪为卿热。
“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说的是荀奉倩:“荀奉倩妇病,乃出庭中,自取冷还,以身慰之。”就是说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焉,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觉悟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也被折磨得病重不起,很快也随妻子而去了。纳兰借此,或许是想表明自己为求与卢氏的一日圆满,宁以生命还之。
只是不管纳兰如何许诺,卢氏终是走了。而后,纳兰终于承认了今世的无缘,便寄托于来世。“手写香台金字经,情愿给来生”。一生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纳兰开始抄佛经,因为只有佛家才有所谓的前世、今生、来世。今生的不圆满,纳兰想要寄于来世的相依相偎。如此情深。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七):白落梅的精英意识

  读白落梅的第一本书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本林徽因的“传记”。作为一个不怎么喜欢林的人,当初竟也不反感该书透出的浓浓玛丽苏味道。表面上说是林徽因的传记,实为林的爱情史罢了。第二本读的是讲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同样,小女子情怀。也仅局限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那些情感纠葛上。而最突出其个人风格的,莫过于臆想式的童话般意境,圣母般的女主角,优美华丽的辞藻,而最频繁出现的一句话——当然是“这样一个女子”了。
  若说之前两本是尚可忍受的程度,而这一本纳兰?于是,那个低眉侧目,信手题字,为爱痴念,心灵洁净,不同凡响,伟岸美丽,鹤立鸡群于芸芸众生之上的人,从林徽因,张爱玲,变成了纳兰容若。之后,也会成为仓央嘉措,苏曼殊吧。我坚信,若出版商要求白落梅写一本希特勒的传记,开题便会是“这样一个男子,求索于茫茫尘世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自己的使命,毅然走上殉道者的道路。可凡夫俗子,能有几个能真正走入这位外表坚强实则脆弱的奇男子的内心?”
  游走于字里行间,一幅三百年前的画卷为我展开,那是一个出生于钟鸣鼎食家的人间富贵花。在当时年年灾荒,百姓生活条件还很差的条件下,我们这位纳兰公子坐拥着一群女人,还为了什么真爱要死要活的。感了一场冒,啊!那凌厉的雨呀飘零的花,这佛前的金莲,这完美的酮体,受到了善妒的上天怎样的折磨呵!
  这便是白落梅笔下的纳兰。
  妻子难产而死,白落梅如是写到:“每每想到是自己造成了意梅的死,纳兰常常在梦里痛得不能呼吸。”看到这句话,我简直无语到不能呼吸。
  白落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神化笔下的人物时,必然要把他们与“凡夫俗子”“布衣百姓”“芸芸众生”做出夸张的对比。于是,我们这些无辜的“凡夫俗子”(当然也包括白落梅她自己),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只要纳兰是如何洁身自好,“凡夫俗子”就是如何的同流合污。纳兰是如何的淡泊名利,“凡夫俗子”就是如何的沽名钓誉。纳兰飘呀飘呀飘到了天上,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配做一滩沼地中的烂泥。
  看过APH法贞的一篇同人小说(就是《无人生还》里的那一篇),其中的法叔对贞德说:”我记得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尊贵,是平凡。“这才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最宽容最博大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个人都不会被岁月所遗忘,而所谓的”伟人“,真正能记住真正他的只有他们身边的人罢了,而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仅是书本上的道听途说,不是吗?
  而你又不能责怪于白落梅的理想主义,因为理想主义必然要在非理想的状态下去完成,而白落梅却没那么伟大,她只不过是靠写历史童话来博得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读者们的欢心的文学中年妇女罢了。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最起码的常识。纳兰,不是圣人。(可这世上有”圣人“这种东西存在么)他只是碰巧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又何必忽视着我们平凡人的美丽?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读后感(八):学习

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 白落梅的书,感觉都是主观性较强,内容上也太重复啰嗦,不算是成功的传记,反而看了之后感觉纳兰容若是个矫情造作,明明在乎名利却又装清高淡泊的虚伪的人。只能说作者文笔很好,但是这种文笔又让人觉得不舒服,像刻意为之。 当生命走至尽头的时候,会觉得多年的跋涉,原来只是为了赶赴一场灿烂又落寞的结局。当我们看到眼前的桑田就是曾经的沧海,看到如今的世事就是过往的云烟,看到今朝的诀别就是昨天的相聚,其实,不过是将人间的一切幻境双手归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