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荣日(第一季)》是一本由韩寒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一):不光不容易
有些人老是纠缠于魔幻现实主义这几个字。看Marquez的人和看韩寒的人应该没什么交集吧,说得好像因为这个宣传语就把看《百年孤独》的人吸引过来了似的。看韩寒的人绝大多数没看过Marquez,反倒是看Marquez的人还有可能看一下韩寒,因为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取易不取难,国家元首还要看一下电视剧放松一下哩。正文前面是插图,画的是故事梗概和人物介绍,这是从小四的书那里学来的吧。但学也没学到位,人家是正文没有的才用漫画表现出来,而这里全部都只是正文的节选。这还让不让人看书了。看电子书的人史无前例地比看实体书的人幸运,因为不用看这些插图,那些根本影响了整本书的观看。要不然把插图放到书末也好啊。出版社要推插图画家也不用这样推啊。
看韩寒的人完全是看他的文字而已。就这本小说的情节而言,是没什么情节可言。如果换成了其它人,这样的书早就被撕烂了,还好有文笔拯救一下。如果单纯有文笔,任何人都会没落,要屹立不倒还是要靠内涵靠思想。后来韩寒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从写手转职到公知去了,既有文笔又有思想,就把一大堆没文笔光空想吃空饷的专家学者比下去了。这是天大的好事,至少把公知的门槛提高了。现在的普通民众都能够讨论时政了,因为能看懂了嘛。《种子连播》也很通俗易懂啊——光看那个根本不需要思考更不用讨论,人民团结国家富强等着享福就是了。
在这一册里文笔松散了,有少数精华的摘录如下。不同意选材的请不要看。
——————该醒来了分割线——————
老外说:谢谢你,我能不能麻烦你件事情。我要去里面上个厕所。
老头说:不行,里面是政府办公的地方。
老外非常疑惑,说:难道公务员都不上厕所?
老头说:不是,但是,这里的厕所,别人不能用。
老外说:为什么?我们州长的厕所,我们都能用。
老头说:那你去用你们州长的厕所。我们镇长的厕所不能用。
老外说:为什么,这是用纳税人的钱,造的厕所。
老头说:没错,我们纳税人都不能用,你连税都没有纳,更加不能用。
你这骗子,早知道你不是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
那可是真正的眼皮底下,都快近到不能对焦了。
小站和小站间相隔三十公里,这老火车需要二十公里的距离把速度提升到比自行车快点,然后需要十公里来减速。
后来大麦突然想起来,沿着这河道走,肯定会有所斩获。苍天不负有心人,大麦终于斩获了。他的第一个斩获就是一具尸体,头部因为被巨大水流冲击到锐利的尖石上,已经削去,乃是最货真价实的“斩获”。大麦一阵晕眩,看见自己同伴的尸体,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上去人工呼吸,进行抢救,走近一看,连可供人工呼吸的地方都不存在了,大麦坐倒在地,久久不能站起。
这样的一步到位,省却了以后不断的改进,是节约经费的最直接表现。
离电视最近的人把头凑近电视,大声念道:《文人何苦问难文人》,介个讲的啥,是文人相轻吗。
众人哄道:文人去相亲,谁要啊。
这时候机器旁边的女人说道:这首辛晓琪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送给在场的女人,希望不要撬别人的男人。
大家又是一片掌声,大麦想看看现场的女人是什么反应,发现原来现场一个女人都没有。
哈蕾问:这个车好拉风啊。
大麦说:是啊,风阻系数大,都被风拉住了。
一摸摸半个钟头,裤子刚扒下来,操,马赛克比裤子还大。
但随着保安队伍的越来越多,曾丽梅担心再过几年,这保安的人口都要超过旁边的军区了。再不好好安排一下就要被部队收编了。
这姑娘这点危险期算什么,明明王智才处在危险期。
当时光想着倒腾毛片回报率高了。没想到这行业的回报率要建立在回头率的基础上。
爸爸,怎么分辨左和右啊?明天学校要测试。
儿子,你拿筷子的手就是右手。
这个我知道,我能分辨左手和右手,可是怎么分辨左和右呢?
万和平连忙从兜里掏出罐可乐,手扣在拉环上,大吼:谁敢过来!
她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觉得种什么蔬菜最好?
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学生说:大麻。
麦片大惊失色,说:谁告诉你种这个好的?
学生道:爸爸妈妈。
麦片教导道:大麻是不可以种的。我们只能种蔬菜。
那位学生不屈不挠道:老师,我想要种榨菜。
麦片仔细一想,觉得这主意不错,如果种了榨菜,直接就着早上喝的粥,可以节省不少开支。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二):所谓荒诞不经的事
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读郭敬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泡妞的水平,我的初恋女友特别喜欢郭敬明以及他旗下那一系列作家的小说,比如什么笛安、七堇年、落落等。所以每次读完之后,我都会和初恋女友进行一番伤春悲秋的交流,当时的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理活动,现在早已无从记起,同时随之淡去的,还有郭敬明小说里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惨绝人寰的结局。我只读过5本郭敬明的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1.0折纸时代》。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和我初恋女友的关系宣布告终,没有所谓落幕,悲伤无从记起,唯一记得的,就是我从那之后便没有再读过郭敬明的小说。
我第一次接触韩寒也是初中,我在书店买了一本《杂的文》。相比要艰难地去理解郭敬明华丽词藻背后的伤逝,韩寒的文笔更让易于接受,直截了当,大快人心,如同他自己在《杯中窥人》里提到读杂文的感受:读之甚爽。较之文笔,我更欣赏他那站在风口浪尖处把那些倚老卖老道貌岸然的家伙贬得一文不值的行为。这仿佛唤醒了,又或者是进一步刺激了我内心那反叛的热血,让我在应该张扬的时候不再胆怯羞涩,让我在应该表现的时候不再装腔推让。我亦开始尝试地去说一些让人难以接受但又发自内心的话,开始对一些看不惯的行为或现象去妄加评论或讽刺谩骂。韩寒在我中学时期的影响很大,又或者说,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我看过他写的所有小说,我特别喜欢的有四本:《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他的国》,《一座城池》,《光荣日》。在这四本里面,我最喜欢《光荣日》。原因除了书里搞笑荒诞的剧情,还有自己的经历的共鸣。我也有一帮身怀不同绝技的兄弟,他们有的发号施令,有的人际四通,有的桃花不断,有的技同鲁班。他们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但都有着比同龄人早熟的个性。他们蹂躏校规校纪,但是个个都有着值得托付的义气。读《光荣日》的时候,我仿佛在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无论是作为领袖的麦大麦或是精于来钱的米旗,又还是那个为数不多的有用的诗人石山,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刻下,让我坚信自己不是老师口中的老鼠屎,同学眼中的“读不出书就拿个性掩饰”的人。让我意识到像我这样的人也是有人认可的,也是可以生存的,这条路不是在逃避之后所选择的投机取巧之路,是同样荆棘满布挑战重重的路。小说里面没有金碧辉煌的环境和成就非凡的大人物。里面所写的就是一帮带着各种技能的无为青年所发生的一系列荒诞事情,它里面有韩寒自己所要讽刺的东西,有它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有或许有心或许无心插柳的让我应该铭记和怀念一生的东西。那就是交一帮能力强大而且情同手足的兄弟除了很重要,还能很快乐,而这种快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因为人不能荒诞一辈子,这个世界不能容忍永恒的荒诞,如同爱情的久远不能依靠热恋和浪漫。正是因为这样,那些荒诞才弥足珍贵,我怀念蹂躏校规的那个年代,我怀念和他们逃课上网,然后无忧无虑的在街边小摊用仅剩的一两块钱买串牛杂然后一人一口吃完的美好时光。我怀念那些一杯奶茶或者一个纸鹤就能让彼此之间产生莫名暧昧的温暖冬天。我无比怀念那些还未分道扬镳的我们彼此携手共进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破坏,那些都是挥之不去的在现实里无限靠近理想荒诞的日子,那些都是值得铭记和再也回不去的光荣日。
荒诞不经从来不是为了成就万千,对我来说,也只是为了可以在老来回首时更加泪眼纵横。青春不需要精雕细琢,不需要惶恐镌刻。如果可以,就应该用涂鸦胡乱上色。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三):那些所谓光荣的日子
《光荣日》其实是一部算得上好看的小说,我自认为其好看之处在于韩式语言的犀利直白和那些让人不禁捧腹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还有它带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4年前,不过因为某些事一直没能读完,再次把它读完之后,这四年来的听说过或者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恰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书的首页会有“部分内容并不适合18岁以下小朋友阅读”的忠告,的确,阅历有时候是阅读所具备的一项前提条件。
《光荣日》其实说的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大学毕业之后的7个人,不想从事分配的工作,到了一个叫做和平凤凰的小城支教。大麦,王智,娄梯,米旗,洪中,石山和万和平七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朵奇葩。他们伪装成“竹林七贤”,在一个像“乌托邦”的地方开始各自的生活,充斥在全书中的各类荒诞离奇的事情实在是讽刺意味十足。有人说过,如果未曾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是不会明白这本书的,至少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生活实在是最无辜的事物,它明明最公正,却被无数人用作自己做坏事的借口。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而生活却从来没被抓住过。”对于生活,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换一种心态而不是整日的怨声载道。如果你真的觉得它十恶不赦恶贯满盈,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炼自己,等到你道行比它更高的时候,果断抓住它尽情地蹂躏它折磨它。而书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你会发现他们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生活着,他们所展示出的那种自由洒脱与放浪不羁实则是最高境界。就算是神经不正常的歌手哈蕾和从良妓女麦片,身上依然是在发光发热的,那种光芒会轻易地灼伤你的眼睛。
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看,可以看到很多对当代教育的巨大抨击与讽刺。大麦改了校规,规定每天只上两节课,而且是随老师的心情上下课,语数外全部变成了副科,而体育老师居然是一只断了两条腿的残疾狗,但是他一再和同学们强调这是最先进的教育方法。
体育课上,同学们跟着狗做动作,不管是摇头还是拉屎,甚至有人学狗吃屎。“你们以前接受的教育就是吃屎,你们吃的屎已经够多了……”大麦的这句话无疑戳穿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痛楚。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在当代这样的一个教育体制下,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呢?
故事的最后,娄梯研制出来的土炸药几乎炸掉了整座山和学校,哈蕾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但是我们并不清楚他这样做的目的在哪,也许只是为了一试威力罢了。但这又十分贴合本书的魔幻色彩。
“大麦一直注视着从山上滚落的石头,遗憾以后闻到鲜美血腥的时候,再也没有天籁的声音助兴。而绚丽的残杀还没有开始,唯一正常的人却已经不知生死。”
他们活在那个美丽的小世界中,光荣而自豪。那些所谓光荣的日子,不过是作者在宣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是却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极致的美好。我们还需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也许,我们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荣日”,那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鼓舞人心的。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四):《论写手骗钱的首选方式》
韩寒骗钱的招数从来拙劣,这一点上他和好基友郭敬明五十步笑百步。《光荣日》绝对是韩总缺钱赶制出来的泡面文,他可能每天觉得无聊了写两笔,然后依靠名声把书凑凑合合写到能出版的字数,交给出版商后坐等收钱。所以广大的写手朋友们啊,写来写去没用的,最要紧的是赶紧找个机会搏出名,出名了你闭着眼睛写个东西也会赚钱。我们的读者认准的作者品牌不是依靠作品判断的,而是根据媒体曝光度。这本书据说还改编成了舞台剧,这舞台剧导演和组织方也不靠谱,骗读者钱完了还要骗话剧迷钱。一个作者曝光度越高,他可能越来越要靠名声吃饭而不是作品。所以不用怀疑,我们伟大的莫言同志是会越写越糟糕的。这都不用预测,一定是事实。作为一个已经开始想抓紧赚钱的人来说,我当然羡慕韩寒能随便写个东西就卖大笔钱的幸运,在心底某个角落,另外一个我自然也会把读完这本书当成吃了一顿大粪,只想把肚子里的东西抠出来甩给别人。2012年12月5日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五):青少年读物
看光荣日的书是因为看光荣日的话剧老实说,此话剧是我看过最没有深度的话剧,最后是在半睡半醒中被掌声吵醒,除了一些咬文嚼字的段子以外,完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与演员的演技无关),更不要说什么含义了
来说说韩寒大师的书吧,自从初中认真看完的三重门,其他的书都没有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读他的书有些浪费生命。不可否认,韩同学对实事有着犀利的见解,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并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当然了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我这辈子翻来覆去也就用到这么几个词汇。 然而,作为批判家和作家的他,我觉得距离还是有些远,一本本书读下来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与其说这是一本魔幻文学作品,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段子集锦。还是挺适合初,高中生阅读的,年轻的时候总是比较热血和无厘头吧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六):我要求不高,好玩就行
从形式上看,我比较偏好荒诞类文学。今天坐图书馆,草草的看了一遍,却也看了三个多小时。
然后接了男闺蜜的电话,他跟我讲他的事,我给了我的建议。
他说,你怎么这么淡定啊,
我说,我在看书啊,看了几个小时,光荣日
他说,这么黄的书你看这么久。
我说,我没觉得啊,还行。
身为一名明显的女性,我绝对不承认我尺度大。
我向来保守,我自以为。
揶揄可以,批判可以,胡扯意淫也可以,
我不觉得赤果果的性描写可以,
韩寒在这方面高中时代必有幻想YY,愤青恶搞
之前我看 古华 的《贞女》,挺长的一篇,里面两条线,一古一今,尤其是古代戏,里面有很多女性的性心理描写,仿佛女性耐不住寂寞就单单因为那几分钟的感官刺激似的。这就是古华身为男性却极力勾描女性心理的自以为是。
贞女里还有其它可说的,先不扯了。
韩寒作品里很多讽刺政府和官员的,比较稚嫩,却很有点青春的气息,适合8090.我是90,所以差不多。
有些有意思的东西,能让你觉得不错,我觉得就够了。
总比有些作家,满篇都不知所言强好多。
我以为,真正的大家把深刻的东西写的很轻,写的有趣。我自己感受下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七):本是洒脱何必较真
在闲钱有限的情况下
挑了安意如的两本诗评和这本光荣日
其实本来看好的是三重门,担心言情入坑
读过韩总的杂的文和1988,尤其喜爱1988,翻来覆去读过很多遍
黑色幽默和一些小聪明文字游戏,很有趣很可爱
把尖锐的讽刺包裹的可亲可昵
内容确实显得单薄,但毕竟是拿来闲读,洒脱的笔锋还是很讨人欢喜,可以拿来磨磨笔头
不适合未谙世事的同学,潜藏暗黑的文风太容易引起误导。不适合成熟的圆滑处世玩者,幼稚简化的语言或许会引起厌烦。萌发青春期荷尔蒙的小青年读来娱乐还是不错的消遣
黑色幽默和冷段子似的笔风,本就容易引发争议,不过韩寒根本不在意,写的不过是自己想要抒发的
本是一场洒脱,何必如此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