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安乱》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其装帧所吸引,很有趣,很打动人心。
●长安多好,一个人就能长安,而一群人就要乱
●随心所欲的小说,韩寒并不旨在讲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借主角之口道出他的想法罢了。
●现在看来韩寒还是很棒的。。。
●开头笑了好久,几页内容的梗够跟朋友巴拉巴拉半个小时,最后看的越来越玄,有人说不必多想,就像开头的逗号和两个逗号,但我还是觉得喜乐是精神,米豆是食粮,身世风云如释然,三轮回出一的特别,来到世上总归会归于平淡,平淡的来,平淡的走,喜乐是曾经的一时辉煌,米豆是脱不开的一生追随。
●以为是个武侠小说,其实是一个讲道理的故事,半懂半不懂的读完了,恩,挺好
●开头的轻松气氛从出少林后就慢慢减少,男主一直在追寻自己都不知道的事物,导致我看的越来越慢,很是吃力,甚至已经不好奇结局,留白的结尾看来有种释然的感觉,却很沉重。故事线条很简单。若是作者想写,很多地方都可以延展很多有趣的内容,可能也不过是一种“释然”的态度,没想要牵扯太多,便没有展开的欲望。至于这个结局,味道偏淡。
这也是韩寒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整书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中一直进展到篇尾,而最后的几章却笔锋一转,改变了全书给我的感觉。有点类似于《1988》的手法,感觉韩寒的作品总是这样,在漫不经心中讲述着故事,然后不时在幽默中去映射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值得一读。 --2015年2月9日于北京
《长安乱》读后感(二):乱世难长安
小时候读长安乱,以为乱的是长安。现在回过头再读,发现乱的是人心。似乎里面的每个人,每件事都能让我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故事。
师父说的那句话,突然间很刻骨铭心:一切在发生之前叫未知,在发生后就叫恰好。当你觉得某人无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
突然觉得,韩寒为什么出众,就是因为他在我们还duang的年纪,明白了我们看不懂得事情。
《长安乱》读后感(三):江湖种种,恰好而已
初读,有些晦涩难懂。浮在表面,简单的生活,却是处处隐藏着哲理。一两句话可能要来回读上个几句,才明白。在故事的前半段,虽有很多疑问,但是发展的也算是流畅。越入江湖,越乱。释然乱,我也开始乱。 释然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入江湖之后一切的行为都是随着江湖的发展而发展的。 江湖之后种种,恰好而已。读完这本书,回过来想,在释然出门之时,师父早就说完了之后所有的故事-喜乐会死,一切也都是恰好而已。
释然的悲,隐忍。释然也有孩子气的时候,那是当他被保护的好好的时候。释然也有成长的时候,在看了那成堆的熟悉死尸之后。
释然被夸赞成一个不平凡的人,但在我们能看到他的一生里,他努力的在做一个平凡的人,最后也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为了孩子,杀人赚钱养家。
全篇的释然,总是淡淡的。他应该也明白了,一切都是恰好而已。
长安,却从不久安,乱的始终是人心。犹如释然的生命里,从未长久的安宁过,始终在追求不知道的事情,但是内心却又要不断的催眠自己,一切都是恰好而已。
如此矛盾的内心,真希望这一切都只是释然的一场江湖梦,他做了英雄做的事,但他始终当不了英雄的。
醒来之后,希望他只是释然,偶尔冷冷的,但在喜乐的陪伴下,终究破功,能大笑能大哭,不用背负什么注定下来就是不一样的人的一生。
以上也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见解,勿见怪。以前偶然在哪里听过,作者写完书之后,书就不是自己的了。如今看来却是如此。书的结局都只是暂时的,在每个读者心中,书里的人早已经按着读者的心意过活着了。
江湖种种,恰好而已。那江湖种种,为何不能只是忽而一梦。
《长安乱》读后感(四):记一本合格的“伴睡读物”
总感觉我在年纪小的时候应该是看过《长安乱》的,里面某些场景,有些调皮文字莫名地有些熟悉,但对于故事情节和阅读感受却全无印象。也许是时代久远加自己的破记性忘了,也许是那个年纪对于这种缺乏剧情的小说的草草。
出于对韩寒的滤镜和书友的推荐,很爽快地把这本书带回家了。恰逢最近睡眠状况异变,晚上3、4点总醒,于是读他的时间集中这周晚上10—11点迷糊前,半夜3-4点迷糊中和凌晨6-7点迷糊后。于是我称之为“伴睡读物”。一本很合格的伴随读物,文字有趣经常性地能会心一笑,情节平淡不会因兴奋而无法入睡。至于思想性嘛,毕竟是韩寒早期作品,言语中总在犀利地讽刺现实,对于我这种已麻木现实的“中年大姐”来说,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波澜了。
哎呀,这是一篇书评,又当日记写了……赶紧拉回正题。
拉回正题后,又觉得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篇读书感受。作为玩弄文字的高手,韩寒这本书里每句话都有种要像读者传递些什么的感觉,但是深想又一片虚无。就像主人公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离开少林,又出于什么目的去往长安,出于什么目的成为盟主,又处于什么目的归隐山林。也许就像少林那个屎尿积蓄池,这些无法预测的、无法看清的,到头来其实也不过是个虚无的念想。
放弃写什么逻辑性、思想性的书评吧,既然是我在迷糊中读的,说不定韩寒也是迷糊中写的。毕竟写这本书的韩寒已经是16年前的韩寒了,和现在那个“谈 我所理解的教育 ”的韩寒一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知道韩寒回看以前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像我们看自己以前的QQ空间一样,一边觉得羞耻,一边又因青涩而珍贵。
什么年纪读什么书,放下深刻的执念,就当它是本“伴睡读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