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夜之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午夜之门》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夜之门》读后感10篇

  《午夜之门》是一本由北岛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之门》读后感(一):读后感

不得不说我挺喜欢旅行的,尤其是公费旅行。前段时间和赵总,李总,璇璇一起去到米兰,都灵,巴黎,算是一趟艺术之旅。一路上遇到不少事儿,不少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挺重要,影响潜移默化。很有意思的是,前几次去米兰和巴黎的时候都非常反感,可是这次去,待的时间一长,竟然对这两座城市生了爱意,还未离开就在计划着重游。
米兰原来也不是之前感觉的那么肤浅和冷淡,这次去赶上了MTV音乐颁奖礼在米兰举行,大教堂旁边的舞台效果很棒,米兰的几个美术馆,博物馆风景也很美,我们住在火车站旁,酒店的早餐让人每天都想早早起床,秋天城市中的大公园也真让人留恋。巴黎就更美了,塞纳河两岸树影浪漫,街上落叶清脆,朋友说我们在那几天正是雨过天晴,秋天暖暖的阳光和雨后清新的空气让我特别放松。在巴黎住在卢浮宫旁边的快捷酒店,就着好位置我走了不少路,光是艺术桥就走过十几趟,左岸右岸来来回回也不知多少次了,差不多走过一大半的桥了吧。美术馆博物馆也是逛了个遍,集美就去了两次,那附近还得再去。
这次也实现了我在欧洲坐汽车旅行的愿望,从巴黎到都灵到威尼斯坐了两趟夜车,感觉挺好的,虽然觉得不太干净,可是一直很执着于在旅途中吃苦的感觉,而且在都灵那一个白天也是好赞,中午的孜然火锅和电影博物馆是大惊喜。回威尼斯的那趟车我还占到了末排座位,一路都睡得很香。回威尼斯之后真是很想念巴黎的甜点和那些日子的静谧散漫,在可爱的I‘m yours展览中转了5、6圈也舍不得离开,雨夜在莎士比亚书店看一本小书,午后在古着店药妆店挑挑选选,周末在枫丹白露的森林里散步,听见叶落脆脆的声音,看到阳光中有女孩在林中骑马,还有好吃的烤蜗牛,便宜的农家饭,想着想着就饿了,赶紧再回巴黎吧。

  《午夜之门》读后感(二):《午夜之门》

这本书是在嘉兴海宁盐官度过的17天里看完的8本书之一,写不动八篇书评,便集中到这一本来写。之所以选择这一本,是因为它不那么专业。午夜之门,这是其中一篇随笔的名字,它只能体会,午夜,脑海中就是寂静的街道,冷清的路灯,流浪的人,整本书都是在流浪,北岛的流浪和他听到的流浪。
这种随笔风格很普遍,容易读而且容易生出同感心,叙述简单流淌,把辛酸都放在轻描淡写中,让我想到和玲玉讨论时候提到的成熟之后的简答。我选择在夜晚来写,我的身旁的窗户就正对着一盏路灯,酷暑,无风,着闷热让想好好感怀一下的人都失去了耐心。每个暑假的之前,六月,离别,每个暑假的之后,九月,各奔东西,六九,都不算热,夜晚还有正好的凉。在盐官的17天,过得很开心,每天晚上都可以去钱塘江边吹江风,回来的前一晚,是六月十五,江、月、风,风吹动江面,月照在江面,波光粼粼,这种只在唐诗中想到过的情景,我竟有幸看到。我不喜欢现代诗,其实我也觉得奇怪,我本身经常写一些不着边际句子,却不能容忍那些在我看来就是不着边际的现代诗,所以我也不喜欢现代诗人,因而我选择了北岛的散文而非诗,这也许也和我自己的实用心理有关吧,我希望看到的是句子,是文章,而不能只是意象。豆瓣应该把书评的版面再改好看些,这样子写书评真的不好受,一个笨拙的文本框。读书的过程包含一篇书评,而且是享受
我不否认有的时候我看清诗人,但是当我读到北岛年轻的时候就酷爱读书以致废寝忘食时,我就相信,他确实是有这种天资,或者说确实是顺其自然地往文学发展的。我一直相信,热爱读书是一种天赋,是求不来的,像梁文道,像韩寒,像九把刀。而我承认,我自己没有这种天赋,而只有一部分的,可以称之为愿望的成分,而当我读得书慢慢变多,我却也渐渐发现,愿望越来越强烈,快要成为自然。读书有一个兴奋的地方,就是当读的书,它的触角慢慢交合,它们慢慢开始连成一张网,我从一点开始走到了一片。比如当我在读北岛的《午夜之门》时,我想起了《半生为人》中与他有关的场景,比如我读到北岛和其他几国的诗人到以色列慰问,我想起了《千年一叹》时候余秋雨随着凤凰卫视经过那里时的描述,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这样的例子在这次看的《蒋介石自述》《袁氏当国》《北洋裂变》都和我之前看的《南渡北归》《蒋介石日记解读》等书充分契合,自不待言。而在我读《正信的佛教》及《学佛群疑》时也想到《禅的行囊》里对于禅宗的介绍。这种感觉之后。
就是对于自己无知的认识。读书会让我知道,知道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也让我对于看书产生疑惑甚至是畏惧,我甚至会想对我现在这个时候,才猛醒过来赶紧补习太晚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梁文道和蒋方舟,我想总归是好的,看书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可以解决一个人孤独的方法,可能还有音乐。因为读书,就像听一个人讲述他的故事,而音乐,更是听一个人为你演奏,这种一个人的方式,看穿了,也是通过寻找伴侣解决孤独,哈哈。读书,能享受其中才是我最开心的变化。

  《午夜之门》读后感(三):孤独患者

  天涯孤儿的行程,是为了寻找一个不言而喻的邂逅,还是仅仅迷恋于向过去挥手,迎接一个全新的梦?
  《午夜之门》是一场盛大的圆舞曲,我们仅仅是孤独的见证者,见证孤独者的狂欢。旋转,行进,身边的舞伴随意更换;微笑,拥抱,昭示着我只是匆匆过客,不见归人。身着黑色晚礼服的绅士弯腰邀请今天美丽矜持的姑娘,伸出的手拨开了泰晤士早上弥留不散的轻雾;头戴羽毛发饰,身着红色低胸裙的女士妩媚女伴们畅饮法国红酒,杯子碰出了爵士乐的开场。如果说北岛是候鸟,那他一定是只方向感极差的候鸟,迁徙在伦敦,纽约,巴黎……却没有故乡。或许,故乡就是上次离开的地方。
  我试图回忆我是以怎样的心情或急或缓的读完这本书,又以怎样的心情回味驻足。记得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个节点时突然笑出来,又很快收敛了笑容,生怕打扰了这平静的笔墨。像是一幅大写意画,铺陈开来,里面却都是离开、相逢、再离开的琐事,或者说,画的是萝卜白菜香蕉梨,但总会有那么一两笔开出不俗的花来,逗得你发笑。不高深也不简陋,不精雕细琢又不落凡尘。待笑声过后,品的却是无奈伤感。有人这样说北岛的文字:“……北岛的散文在雾一样凄清的诗意和轻松幽默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而且使那诗意中隐含的忧虑和不安获得一种可以触摸的质感。”的确,快乐只是一霎间,忧伤却是诗人不变的格调,变换的只是场景,不变的是内心积郁的苦涩。我反复咀嚼这本书中出现的意象,以为可以捕捉诗人的善变的心情。
  酒。我很难说他是在品酒,还是在用酒浇灭意识。书中涉及酒的叙述,很少有昏黄烛光下摇一摇杯中的酒,看一看酒色,品一品酒香的描写,大多是中国式的豪饮,而且总会有那么几笔写自己近乎昏迷,甚至直接昏睡过去。作者对于酒的需要已经到了近乎饥渴的地步,一饮而下的究竟是酒逢知己的欢愉,还是绵绵不尽的绝望?这世界的纷扰像是水藻纠缠,剪不断理还乱,是否只有烂醉才有真正的宁静,才会有短暂性的与世界剥离。Whaterver,谁知道他在酣醉时梦到了什么。
  女儿。这个酒鬼父亲,一提到女儿,就露出无限的温情与骄傲,好像要倾倒出自己的所有怜爱。他们说北岛是个呆板的人,可是每次看到他写女儿的片段,我都要轻轻的一笑,“你啊你啊……”细腻,贴心,笨笨的。诚然,窖藏的红酒也醉不过对女儿的想念,留在唇齿之间的酒香,轻轻一呼,便唤作“田田”两个字——女儿的乳名。听女儿唱《星语心愿》应该是种享受,心中纵然乌云密布、无限阴霾,一想到田田就会光芒万丈、歆享阳光。把女儿捧在手心的温柔的确让我的心撕扯了良久,为感动,也为羡慕。
  喧闹。诗人是敏感的,迟钝的触角是捕捉不到世界的光影的。因为敏感,所以他们批驳城市对于灵魂自由的桎梏,批驳棱角分明的办公楼,批判人们越来越多的线性思维,当然,也批判既得利益集团嚣张的战火和侵犯。“每人活在他自己那幻想欲望、仪式和美好的小小的茧里”,他们窥测到人性贪婪与狭隘;“在现代化的暗夜中,人们忘记了光源”,他们窥测到了世界的狂躁和肤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一心想要合法留在美国的O,搭上了自己十年的光景,最终不还是两手空空的回到家乡——股市和律师钓走了他整整五十万。美国是一片焦灼的土地,一汪热情洒下去似乎会迅速蒸发掉,或许连水蒸气都看不到。天上的月亮被钢筋水泥切割得零乱,是要提醒你,它永远是异乡的天空。
  诗人。《午夜之门》是狂欢,诗人的狂欢,落寞孤单。之所以流浪,是因为疯狂,之所以疯狂,是因为背后是被桎梏的祖国,面前也难觅温暖的港。他们战斗在捍卫诗歌尊严的战场上,想要远离政治、远离语言的暴力,想要呼吁和平、呼吁纯净。可是当诗歌从艺术的金字塔顶走下来时,这就注定了是个遥远的臆想。不安宁,逐渐成为世界的基调。还好,我们还有那么多执著的诗人,他们为彼此整理受伤的翅膀,他们一起吟诗,一起朗诵,一起迷醉,一起疯狂。没有归所,但有心中一个不约而同的圣堂。他们是“以生命穿越了当代全球风景的而又不尽为这片风景所收留所容纳的人”,他们发出了“不和谐”的审视的声音,“欲摆脱尘世的猥琐、生命的局限,为一个伟大目标而献身”。我听得见诗行背后内心的力量,我敬畏真诚纯朴的梦想
  有时我常常幻想,或许一回头,就会看见那双深邃忧郁的眸子,被风吹乱的蓬松的头发,干瘦的身体,和一双有力的手。让布景风云变幻人潮涌动,我只是坚定的回望,望进那双眼睛,触摸平静的心跳。没有言语,没有眼泪

  《午夜之门》读后感(四):没有诗好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宣告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
散文没有诗好.
没有买三本的必要,因为其中内容竟然有重复~很失望.
流放对于一个爱国的诗人,是酷刑.北岛不再是诗人,诗人死了,留下了一个普通的想家的人.

  《午夜之门》读后感(五):夜寒酒醒,书还没看完

终于看完[午夜之门],花掉比预计多得多的时间。
拖拖拉拉磕磕碰碰的原因,是因为它文字密度太大。信息和意境都很密集。他要把他半辈子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都介绍给我,而我又逼迫自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见缝插针的看完。故而有点消化不良。
导致阅读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语言。他用诗的语言写散文。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匆忙过往的人和事,他还捎带手描写了一下天空,原野,醉酒的夜晚和冬天的路灯。作者大人好整以暇,我十分慌乱——这意味着我必须一边在本就模糊不清的地理概念上找出他去了哪里,同时要用微薄的文学常识回忆一下坐在他对面喝葡萄酒的那人是谁,是不是有什么代表作品,最后还不得不翻出好词好句摘抄本。我真是太慌乱了。
很怪,他在京腔里时不时夹一两句惆怅或饱含人生哲理的诗句,竟一点也不唐突。
我很羡慕他过的这种生活。
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序。那人的感觉是不得已为之的写了这篇序,天南海北七拉八扯,讲了很多她看的电影,这和北岛有什么关系。感觉上她对这位诗人没有感情,也不羡慕他的生活。
我羡慕。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又洒脱又惆怅。去异乡是为了追寻和探访,不为离开和逃脱。其实“流浪”两个字是不准确的,其中浪漫的范畴并不能完全重叠。
去那么多地方,他大概是去会朋友的。或是说,去交朋友。
这本书里全是人。人来人往。萍水相逢,或藤月有约。他们聊天,去饭馆,聊天,喝酒,继续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活动范围,他们彼此重合的地方是饭馆和诗歌,恰巧两者都能拿来聊天。
人生际遇就像布朗运动。遇到的遇到,离开的离开。
想起来一件事。
前两天遇到一个女孩,要和我讨论人生哲学和诗词歌赋。她提起北岛:“他太激烈了,开口就是‘我不相信!’。”呀,这也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后来看了《时间的玫瑰》、《城门开》、《青灯》,现在是《午夜之门》(这是我看书的顺序,没什么道理),发现他并不沉溺悲观,也不刻意清醒。他的诗是一种创作,并不是他的生活。(顾城的诗是他的生活:“鸡没了,变成春卷了”,这句让我哭了好久。)
所以小女生读他的散文,是要失望的。
激烈有激烈的好,可不激烈,才缠绵醇厚深沉的起来。
他喜欢酒,我也喜欢。他很贪杯,我也是。他酒量不高,我也不高。
我很喜欢他。

  《午夜之门》读后感(六):流亡者,异乡人

        这本书都是在深夜看的,晚上十二点之后,可能是正好印证了书名:<午夜之门>吧!而与此同时我也在看海子和顾城的诗集,于是在某个半夜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在那个时期影响最大的三个诗人,两个已经自杀了,一个多年流亡海外,但从书中看来北岛虽流亡,但依然笔根不辍且生机勃勃,且从近几年出版的《青灯》,《蓝房子》,《时间的玫瑰》以及到现在的《午夜之门》,似乎还有一种回归的趋势,顿然觉得人和人,文人与文人,诗人与诗人之间差别及其随之的命运实在是大,便从网上百度来他们三个的照片一一端详,所谓相由心生,似乎迷信地自以为看出些写端倪来,海子的自画像咧嘴笑得很开,我却隐约觉得像一头不修边幅的,内心有一团火欲喷薄而出却被压制住的狮子,像一颗太过干净,没有杂质的孩子心,必定要损于世,有着对生命与生活极度的渴望热爱,势必带来不堪一折的脆弱。顾城的五官眉眼之间有一股神经质与极度臆想的征兆,心思敏感到纤细的地步,如果说海子对人对事有一种孩子般的热情天真与信任的话,那么顾城透露出的信息便是怀疑与担心被迫害的不信任。北岛就不一样了,镜片下的眼神竟让我猛一下想到鲁迅,以及鲁迅的匕首,整张脸像一座风雕冷刻的塑像,冷峻,清晰,理性,坚定不移,与鲁迅不同的是,鲁迅的画像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横眉冷对”之感,但我却时常能从中看看到隐藏于底的柔情,毕竟责之切是源于最深处的爱之深,想来他又还是“怜子如何不丈夫”之人。
  
  流亡者,异乡人,这几个字说的不仅仅是北岛,同时也是他书中所描写的这么多年身边的周遭,北岛急欲将他几十年来的异国生活,流亡经历一一铺展在我们面前,于是一下子这么多的异乡人,这么大片的流亡地图出现在我面前,我确实有点儿难以消化,毕竟这是一个在我们常规生活轨迹之外的边缘世界,它们确信地存在于这世上的某些角落,然而对于我们大部分而言,跟更多的是存在于书本上,小说中,与脑海里,而非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文人也注定是流亡者。
  
  尤其地喜欢序言中的一句“瞎子领瞎子’这句话,以及其所含的意象,它讲的是边缘人,流亡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引导以及惺惺相惜互相取暖,唯有在瞎子,边缘人,流浪者身上才偶然见到,唯有在无路可走时才能体味到的人性,我想方向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般,走向光明吧!
  
  
      
     
     

  《午夜之门》读后感(七):孤独者领孤独者,穿过孤独

这是我那流浪者的《午夜之门》。
      如果我不看作者,我也会认为这是一本流浪者的迟暮之书。这样的流浪者,我家书架上坐着一位——三毛,可这回不是三毛,是北岛。
      如果没有这本书,北岛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将永远只是朦胧诗挂等号的两个字。他的过去如同他的诗一般一片朦胧。有了这本书,我就等于知道了他一部分的世界,他再也不是纸片上的两个字,而是成了一个人,一个流浪的诗人。
      正如这本书的作序者孟悦女士所说,这本书是流浪者在寻找流浪者,流浪者辨认流浪者。北岛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伊萨卡庄园的主人》中用到了这个隐喻——“瞎子领瞎子,穿过光明”,这本书其实就是,流浪者领流浪者,穿过孤独。
      我们越来越孤独了,明明面对着面,却像是在两个星球,我们确实越来越孤独了,在自己的星球上孤独地喊话,我们不可救药地越来越孤独了,尽管我们看上去那么充实快乐。
      可真正的孤独并非如此,并非分分钟高冷到没朋友,是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诚然,像北岛这样的诗人,恐怕是世上最为孤独的一群人。他经常令我想起王尔德,那个写了《夜莺与玫瑰》的作家,他笔下的世界美好如斯,可在最后总会出人意料地撕裂这份美好露出原来那个无比恶俗的世界。在这些敏感的世界之子的笔下,美好与丑恶总是如此矛盾而又不可分割地并行。于是这些天才不得不被放逐在孤独之海上流浪,因为世人总把深切的爱当做刻骨的仇恨,把正义的朋友当做险恶的仇敌。
      在这本书中,北岛用一个步入中老年的诗人的豁达幽默和伤感回忆了一次又一次的流浪,一个又一个和他一样的流浪者。那些地点,就像孤独之海上的灯塔——“纽约”“巴黎”“布拉格”“耶路撒冷”“柏林”“杜伦”“西班牙”,那些人,就是他在航行时碰到的船只——“顾彬”“布莱顿巴赫”“马丁”“鲍尔波鲁姆”“伊萨卡庄园主人杰曼”。这些人有的人是流亡诗人有的人是汉学家有的是商人艺术家,可是不管怎么样,在记叙和这些人的相处的文字中,他始终都在阐述一个主题——用流浪者的眼睛看清这个世界,辨认自己。
      我这么看他的流浪,即看清世界,我这么看他与人相处,即辨认自己。
      看清世界,不光只看自己所生活的生活,而是要去看更为广阔的世界,去看富饶去看傲慢去看绝望去看贫穷去看谦卑去看满怀希望。看清这个世界,才不至于浅薄,自由才会比那些自诩优越的成功人士自持的自由宽广得多。不去流浪,永远不知道竟然还有一个和自己生活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就像你如果只看符合自己想法的书,你就永远只知道你的那点想法。
      辨认自己,才能解决那个问题——我打哪来,我去哪里? 才能找到免于孤独的方法。
      北岛对他所回忆的这些人,大多是欣赏、认同,也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因为流浪者在寻找流浪者的过程中得到辨认、接受、安慰和心灵上的延伸。不存在绝对的不孤独的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是朋友,拯救我们的是朋友。不管是君子之交还是轻如手足,重要的是那份心灵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跟朋友在一起,我才是我自己。
      我猜想北岛或许依旧孤独,可在回忆这些人,跟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是暂时逃离孤独的,就像打开了喝了必醉的美酒。同时,他在编著这本书的时候,已尽耳顺之年的诗人也找到了自己,也做了书写新的他己关系的可贵尝试——正因为孤独,我们才不能逃离,更要彼此照拂,穿过孤独。
回到那个最原始的命题:你从哪来,到哪去?
      我想诗人可能也给了回答,只是聪明人不明言。
      年轻的时候我们渴望逃离,那是青春期的时尚,行将垂暮,我们渴望人群的温暖于是come home。就像人类一场追求孤独与穿越孤独的长征。
     《伊萨卡庄园的主人》中,北岛的好朋友商人杰曼总会在给他的信的最后写“朋友,伊萨卡庄园永远是你的家”。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近乎落泪的感动——“伊萨卡的太阳在等待你……”对于一个异乡人,一个流浪者来说,最大的幸福,可能就是知道永远有个家在等待你,家里有亲人朋友,美酒鲜花,还有正好的太阳。
      于是,那一天,在时间之海上航行了几千年的人类,透过海上的孤独一般沉重的雾,看到了一座生活着跟他们一样的人的城市。他们穿越了孤独。
2014.07.27

  《午夜之门》读后感(八):流浪与回归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流浪的梦,背上双肩背,挎一部相机,行走在不同的城市间,抚摸断壁残垣,感受古韵墨香,没有功利的目的,没有时空的束缚,只是穿梭于不同的街区,遇到不同的人,留下一段记忆。有时只是循着书中的文字或电影的某个镜头就来到了一个地方,有些什么东西可循,或者有些什么东西回忆总归比一切都是新的给人带来更多的感触。
  对于旅行,对于流浪,每个人都感受着不同意义,或是带着什么目的,或者是追求一些不确定的东西。
  作一个流浪者,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牵挂,随遇而安。一切充满了未知的新鲜,不是每天都一成不变。
      总是能在旅行中发现更多的东西,听着不同的人讲自己的故事,倾听着,也经历着,发现每个看似普通的人,都经历过我们难以想象的东西,只要愿意了解,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段传奇。
  寂地说:旅人的相遇,都是短暂的交集,然后便是匆匆告别。确是如此。在不同的风景里,和不同的人互相讲述自身的经历,会心一笑,然后各自离去。或许人们总是对不相熟的人要更坦诚一些,因为彼此没有纠葛,没有牵连,反而可以放下戒备,用真诚来面对彼此。
  旅行的列车且行且停,每一站都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有不同的人陪伴我们的旅程。每一段路都独特、珍贵。但最终到站,却还是一个人。小时候想把列车开得很远,长大却不断找着回家的路。这便是人生的回归。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旅行中的经历,寄存在记忆里,成为一笔无形的财富。经历的越多,心反而会越平静。看过了许多风景,品味过各地的风俗,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精彩生活之后,反而对很多新鲜的东西不再觉得是新奇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流浪,终究是要回归的,人总还是该有些牵挂的,这些牵挂,是让我们留下来的理由。有时候人们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寻找即使走得再远也愿意回归的地方。曾经见到一句话,如果想确定一个人是否真的属于你,那么就放他走,他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他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对于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只有离开家乡之后才会发现它的重要,有时候反而是距离把人拉的更近了。《午夜之门》里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实验,一对男女为了体验生活,将彼此绑在一起一年,彼此生活完全没有隐私,在一九八四年独立日分手时,两个人几乎到了彼此厌恶的地步。这就是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依恋吧。
       就像一件物品,一个人,失去才知道珍贵,一个地方也是一样,远离了才发现自己对它的依恋。尤是年迈之时或是疲惫之际,越发想找回自己的依靠,想回归自己的家乡,自己真正属于的地方。
      《午夜之门》,是一扇独特的门,通向风景、通向人。读它的时候,仿佛听着一位睿智的旅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这种文字,温婉而真诚,蕴含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那是北岛用诗人的心感触生活的体悟,是北岛回归之后回忆的流浪。

  《午夜之门》读后感(九):用流浪追逐流浪

早先逛书店的时候购得一本《午夜之门》,09年出版。白色的浮凸封皮被岁月洗礼成古香古色的经书卷扉。翻开扉页,却清新如故。想必它被无数人拿起又放下,一如漂泊。因为,这本就是一本漂泊者写给漂泊者的书,为这世间所有的流浪画上等号。
《午夜之门》一书是北岛漂泊海外的心情故事。故即旧,旧酒友旧诗友,畅饮朗诵陶然自醉;心又新,新国度新气氛,行路感慨苦中为乐。
北岛是流浪诗人,擅长用景抒情,用视觉嗅觉去探寻事物内在的精神力量。纽约、巴黎、布拉格、巴勒斯坦,这些隔夜城市似与诗人有着命定的机缘,四海情深。他用凝练的语言澄清的思路,将生活琐事融入一座城市,娓娓道来。兴许,即便是硝烟弥漫的失落之城,也未必褪尽黎明的光辉。因为希望的光,已经被诗人点燃。
同样是漂泊海外,三毛和北岛给我的感觉却迥然有别。三毛漂泊是性情使然,偏于生活味儿;北岛漂泊是一种态度,侧重精神导向。那么北岛的散文就不能单单以看游记的眼光去品读,而应该从精神层面去把握诗人笔下与时代脱节往事的兴衰颓败。无论是意识超前的还是思想返古的,都将被这个宽阔的世界慷慨接纳。北岛在集子里从不轻易判处别人话语权死刑,亦从不以当权者的口吻加以否决,我们眼中的北岛是谦卑的自信的温情的。这大概与他在哪里落脚便在哪里教学有关吧,落魄几时却养成了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的生活习性。况且这种不以外物影响的安逸,本身就是一种觉悟,一项流浪者必备的生存技能。他将文字拼凑的如此随性,看似未经精雕细琢,却耐得人寻味良久,宛自天成。这使得他的漂泊俨然源自一种天然使命。单纯渴望,意志强烈。而认识他的又必然知道,这位老友飞跃千山越过万水,要的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而是使心灵处变不惊的精神力量。
假如几十年前北岛的那声呐喊“我不相信”,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那么这本散文集便实化了所有歇斯底里的空想——坚定了个人革命的信仰解答了流浪者内心的虚妄。也许当初的呐喊来自于一个青年的偏激情绪和模糊的政治诉求,那么我想,此书便可看做诗人在行走观察多年以后客官存在的精神历史,触及革命、宗教、政治、生命和死亡,又不失民族性和使命感。那些实实在在的战场,死去的人和满墙鲜血,炮火战灰铁蒺藜,被文字堆砌成凝重感触,历历如在目下。和平是非物质属性,只有得到精神上的认可才有意义。
当他恍然发觉那些深刻的字眼竟找不到承载对象时,他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深刻,不过如大风中的一粒沙,坚硬却无足轻重。他开始相信诗歌是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种声音,这声音,并不能真正消除仇恨,只是多少能起到某种缓解作用。
这是北岛的记忆之旅,他努力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还原场景,用诗歌的声音穿越黎明。若问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只因为它代表了北岛散文最迷人的气质,假若你也是一个对流浪心向往之的人儿。

  《午夜之门》读后感(十):文明的游魂

        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北岛的《青灯》,由此关注北岛的文字。学生时代,经费拙荆见肘,也舍不得去买几本好书。工作之后,在当当看到北岛代表作品集出售,共四本:《青灯》、《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于是又勾起了自己对文字的那份眷恋,便买下,也就放着。
     生活的浮躁将内心的平静都打破,似也难以回到挑灯夜读的过去。就是种种浮躁的泡沫破裂后,剩下精神空虚的躯体,才觉得要找回那份昔日的宁静。看着桌上堆叠的书山,也徒增了愧疚,似是把珍贵的东西忽视了。于是,计划着把这堆文字慢品细嚼,享受阅读的乐趣,让这些细微的人生快乐,充满思想的每个片刻。
     大约是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午夜之门》。每天晚上睡前读几页,养足倦意才掩卷睡去。读书先读序言,是个良好的习惯,序言的作用就不必多费唇舌了。《午夜之门》的序言,写得很到位,待我读完全书,再去品读序言时,发觉其中的解读确是透彻深刻的。
     我就这样一篇篇地读着,作者的文笔行云流水,好像在写一封家书,和笔友谈论遇到的人和事。笔调平淡,没有奉承或贬谪,故事也没有曲折离奇,只是在叙述,发生了,就说了。这样率直坦白的文风,好像过滤器一般,把内心的杂质都去掉,剩下平静的思考。字里行间的人和事,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能够想象他们的悲喜愁乐,他们的可爱,他们的不幸。北岛的文字是没有水分的,却是充满情感的,这跟叙事的手法有关。
     文字的浮躁体现在内容或是表达方式,流浪者的心迹已经被写烂,这类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其实是毒药,读完了会把读者的价值观摧毁后,掏空精神的所剩。北岛自己也满世界流浪,流浪者和流浪者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写得像人生的游记,读罢让人收获丰盛。
     我尤其喜爱《死亡谷》、《刘伯伯》两篇,叙事的手法可以这样的平述,错落有致,三言几语即把事情勾勒,好像自己也身在其中,读来觉得甚是有趣。
     我想,序言所说的流浪,是文化的苦旅,恪守执念而在俗世飘荡。午夜之门,是通向死亡的觉悟,他们在我们所见的世界里是商人、政治家、酒鬼之类,而在门的另一边,他们是文明的游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