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9 22:12: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灵》是一本由[美]伊曼纽尔·德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灵》读后感(一):失灵 失重 和失效
刚开始打开失灵这本书的是时候,我以为我看错了,居然是一本哲学书?讨论南非的有色人种,讨论无法调和的矛盾,讨论快乐与痛苦,讨论气候等等,就是没有金融。但是所有论证都围绕“模型”而来。而本书也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所有的模型都有不稳定性,从各个角度来解释模型的不稳定。
不知道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越有钱的人会越通过哲学、信仰去寻找自己。反正我觉得我身边的土豪们是这样,就是存在立足的根本不够踏实,所以才会去寻找让自己更踏实的存在吧。作者是位物理学家,金融从业者,喜欢叔本华,每天起来要祷告,但是会去在意祷告文里面出现的文字差异。他因为对物理有着不切实际的狂热追求,所以会格外痛苦,叔本华认为意志将苦难强加于人类,所以作者得到了安慰。总觉得像作者一样有专业知识,精于研究,会更容易在思维上走入死胡同。所以痛苦也会来的强烈而迅猛。
看这本书之前,我能够理解股票与散户的情感是有关联的,但是我不会想的很深,不会从欲望、快乐和痛苦上去进行思考。法定货币只包含快乐和欲望。工作会赋予价值和尊重,但是也与痛苦缺乏联系,造成轻视。
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对物理知识云里雾里,对经济逻辑也是不懂,所以看这本书也就从“任何经济模型皆有不可控”到“情感控制金钱”再到“如何获得自我自由”这样一个逻辑思路。
作为一本金融书籍,适合粗读,能在内心树立起一块:对待金融需谨慎,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狂妄无物的想法即可。
要说有多适合去深入去读,倒是了了。
《失灵》读后感(二):金融学的最简单的结论和最复杂的话
有修习金融学朋友跟我说,曾读过一本书用几百页的篇幅证明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买东西时更喜欢便宜的。当时我正琢磨西式论文写法——提出问题、证明这个问题的存在,和限定该问题的适用范围,并表达解决方案的三段论上,略有些不以为然。然则,这本书让我觉得或许也许竟然是真的呢。
我不懂金融,对经济学、华尔街的分析模型所知寥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提出问题:为何那些复杂的,看起来运行的稳固的金融模型会失效,而失效前毫无预警、失效结果损失惨重。
>>分析问题:因为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而在简化的过程中会忽略掉现实中重要的复杂性。 尤其是金融学研究的是非永恒真理——物理学的在限定视角下有一致的表达,而金融学并非如此。
>这里推出了作者的三个定义:理论:只需证明、无需验证;非错即对; 模型:需要验证,无法证明;隐喻:用抽象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模型和理论之间的鸿沟)进行表述。
>然后有一个有意思的点:物理学模型为何有效:因为它们是从已知的可靠的基础去推演未知的部分。推演的结果可以再已知的领域得到验证。
而金融定价模型则是相反的:用先指定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做为基准、以此推演未来的结果,并以此结果做为评价来衡量现在的问题。
>>结论:因为模型的简化和模型之上的模型对现实的不可见的剪裁、致使我们的视线只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上。对于崩溃和危机视而不见。
>>解决:约束模型。模型尽可能简单。要明确模型中被简化的部分。
以及(我觉得是虽未明言但却是最终的结论,放弃模型是世界精确描述的狂想),永远铭记,模型只是放进盒子里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 随时保持警惕。
PS,里面对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引用,叔本华的生命逆熵的表达,让我很感兴趣。
书已买,准备阅读。
《失灵》读后感(三):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42077
作者在谈论模型时,这么说到:“模型是隐喻,并不是真实物体本身......模型就像一幅漫画,突出某些特点,而忽视了其他特点......模型减少了世界的维度,将多维世界缩小为更易理解的空间。”与此相对的,则是理论。作者将其与模型做了对比:“模型是类比,借助别的事物来描述目标物体,因此模型需要解释。相反,理论不需要借助别的事物,只需要证实而不需要解释。理论阐释的是事物的本质,理论如果成立,就是事实。”
“如果理论成立,则能非常精确的描述其对象。”与此相对的:“模型经不起对敲”
接下来,不再引用书中的内容,说说我的理解:理论,尤其是物理学的理论,是非常“坚硬”的,与现实一对照,要么几乎一模一样,要么撞的粉碎。而物理之外的那些所谓的模型,看起来也是些数学公式、图表,像模像样。但却是柔软的,易变的,可以不断通过修正来修补和再解释的。
楼上的一些答案,其实也提到了类似的例子,比如星相、命理和中医,那些基于隐喻,可以不断被修补和再解释的模型,说到底都是“柔软”的。
《失灵》读后感(四):书摘
在内心深处,大家都明白,建立模型、创造理论的初衷是预测,即预测未来,掌控未来。理论旨在发现世界运作的原则,理论需要证明,但却无须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简而言之,理论描绘的是“是什么”,而模型描绘的是“像什么”。
理论和模型就是要消除时间的影响,使世界同质化,现在和未来就能够合二为一。正因为有时间因素,我们才需要理论与模型。
极左和极右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在复平面上,正无穷点和负无穷点是重合的,极左和极右无法区分。
睡眠和付息都是周期性的行为,因此叔本华用借款来隐喻人生。生命和意识是本金,死亡是对本金的偿还,而睡眠则是暂时的死亡,是周期性的付息。生命就是暂时摆脱黑暗。
大部分描述我们感受的形容词都是隐喻。
隐喻和格言一样,只是反映了部分真相,而不是全部。
模型就如同隐喻,用已知事物的性质来类比未知事物的性质。
模型必然会简化,而一旦简化就有风险。
模型是类比,借助别的事物来描述目标物体,因此模型需要解释。相反,理论不需要借助别的事物,只需要证实而不需要解释。理论阐释的是事物本质,理论如果成立的话,就是事实。
重新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假设往往能使我们取得伟大进展。
理论是充分认知,而模型是非充分认知。
将某事看成是自由的,相当于是把它简化了,因为我们无法解释是什么支配着它的行动。
说人类是按照自由意志行事,就相当于说我们不理解我们行动的理由。
黑格尔写道:“世界的历史就是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由。”而斯宾诺莎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人们逐渐意识到缺乏自由。
牛顿的试验通常不是发现的手段,而是证实他业已所知的东西的工具。
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上发展理论,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理论也变成了新的事实。
这一重整化的过程告诉我们:只用理论去计算可以真实测量的数据,而不要关注其他。
金融没有无所不包的大统一“理论”,只有关于特定事物的“模型”。
数学定理描述的是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抽象事物所基于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和数学类似,物理的研究对象也是抽象物体,但抽象物体与其所代表的客体之间是统一的,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不仅能揭示一个抽象事物与另一个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能解释抽象物体所代表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即在“思想”与“外延”之间架起了桥梁。
价值是金融模型的出发点,因为无法准确定义价值,金融建模必定不可靠。
对待不可量化的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它的存在,并且知道它是不可量化的,然后采取相应行动。
物理模型从当下出发,向未来发展。而金融模型却是从当下对未来的预期出发,再回到当下,预测现在的价值。并且对未来的预期也是比较主观的。
预期获得更高的回报,就是预期更高的平均值。
市场就像魔鬼一样,总是比人类聪明。
最好的做法是要保证投资组合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不要损失得太多,而不是费力去预测灾难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金融模型并没有预测未来,只是将人们对未来的预测贴现而已。
我们用对待个人的仁慈方式来对待企业,却用物化的方式来对待个人。
可以使用模型,但必须也要运用常识和经验。
《失灵》读后感(五):一个宽客的忏悔!——金融学模型为什么会失败!
还记得曾经看德曼所著自传《宽客人生》的激动,第一次感觉到人类可以很有规律性的掌握金融市场的动脉。然而,随着自己对资本市场的经验逐步增加,我也渐渐明白,模型可以描述正态分布,但是无法准备描述人类的非理性。
就像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上败北时说过的话:我可以预测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判断人性的贪婪。
德曼新作《失灵》中对金融模型进行了教徒般的忏悔。全书以模型为主线,穿插了叔本华、斯宾诺莎的哲学、近现代物理学的思想史,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政治模型的失败进行阐述。
在这本小书中,德曼认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是金融学之中最成功的模型,因为期权的风险源比较集中,主要就是关注波动率。
相对应的,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则不那么靠谱。对于有效市场理论而言,价格完全反映信息,我们不能从历史信息获取超额利润实在是霸王硬上弓的理论。
德曼很有趣的表示这样的假设是经济学家玩的柔术。因为经济学家本身就不善于预测,因此干脆假设价格不能预测就省掉一堆问题。下次再有人问经济学家为什么你无法预测时,经济学家就可以引用法玛的名言:连上帝都知道市场是有效的。
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言,它忽视了股票的其他风险,只关注系统风险,这就使得CAPM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尽管我也承认CAPM可能是现阶段比较好用的定价模型。
谈到EMM和CAPM时,德曼怒说:让金融理论见鬼去吧,金融领域只有不完美的模型。股价波动更像人类行为的变化,而非分子的运动。假设股价波动如同分子运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一段话就是这名来自高盛的著名宽客的深刻忏悔。
明显的,和《宽客人生》中对物理学的憧憬和对量化分析乐观相比,《失灵》则是建立在金融模型应对次贷危机的失败的悔恨。
附:
需要说明的是
书中有个地方翻译错误。那就是把Volatility翻译成了波幅。我就纳闷了,期权定价模型什么时候关注波幅了?看了原版才知道译者自作主张了。这个明显是波动率。
波幅是和技术分析密切相关的指标,英文对应为Volatility Range。
波幅和波动率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过平心而论,这本书的翻译算是尽心了。相比起人大那套现代学术经典越来越垃圾的翻译,中信现代出的书翻译还算比较靠谱。
《失灵》读后感(六):做不成好作者的金融分析师不是个合格的物理学家
冷战结束后,美国物理学界大受冷落,大批物理学家纷纷失业,其中许多人转战华尔街摇身一变成为金融分析师。他们为金融界注入了带有物理学特色的建模分析方法,让整个领域为之耳目一新。二十多年下来一场经济崩溃证明了再花样百出的分析方法也不能确保经济运行如机器般高效可靠,经济学里的分析建模远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于是我借了这本书,想看看一位从事金融的前物理学家在经历了这次经济崩溃后,对自己最擅长的建模有何高见。翻开书一路读下去,便是无尽的困惑和失望。
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讲自己的童年,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讲哲学问题和基本物理知识,没提到经济就不说了,但您好歹说说建模的问题不是。看完了您生活的南非,反复出现的叔本华,斯宾诺莎和费曼,跟您复习了半天世界的意识和表象,情感认知,相对论和电磁理论,我已经分不清这究竟是一本童年自传,哲学入门还是物理科普书了,我记得我拿的应该是本经济学书籍?
最后五分之一终于扯到了经济学,咣咣列出了几条金融定义和常用建模方法,说由于经济学中的模型都不是可推导证实的严谨科学,人的作用和预期导向影响明显,所以模型也会不准,就完了?!这都是常识性的内容,都出本书了,能提供些有新意的个人观点吗,哪怕诡辩也行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让一个搞金融的物理学家用文字方法来说点什么会是怎样的灾难。如果是高考作文,这种离题万里的大杂烩基本就是刷低分的节奏。
《失灵》读后感(七):模型,理论,直觉
这本书是讲为什么现在的经济学模型会失效,大约用了90%的篇幅作为前戏,这些前戏是有必要的,否则直接给你最后10%的高潮,你也会觉得很茫然。我们认知这个时间使用了三种方式,模型,理论,直觉。
模型是片面的,以很多假设为前提,摒弃了很多细枝末节,因此它是有缺陷的,但是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建立认知。
理论则是完美的抽象,是规律,是不可变的部分。但是理论又和现实距离很远,毕竟理论是内核,不是表象。
直觉经过大量的模型和理论之后的产物,人们常常会觉得事物就是那样子的,但是又无法一下说清楚,那么这个就是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人对世界认知的本能反应,如果你的阅历越多,那么你的直觉就越准确。
《失灵》读后感(八):宽客的体悟
这本书是中国出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宽客人生>作者是一个非常老资格的宽客/矿工,(他的资历也许 更适合叫矿总或者矿祖宗),一个行业老祖宗的话总是值得一看的.
花了一个半小时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作为个人的思考体验.如果书名改成更文艺范的"当我们谈模型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可能还更加贴切.
如果对于高度抽象的哲学辨析和讨论有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本书挺有意思.
如果想看金融八卦,轶事,内幕,行业经验,聪明段子那这本书几乎没有.
---------------------------------------------------------------
关于本书的内容和观点,我稍微做了一下概括.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他叔本华,斯宾诺莎,耶和华以及南非种族隔离,并用个人思想经历和哲学体会作为书中一些观点做佐证.
快乐是痛苦的消失,是消极的. 痛苦是绝对的,积极的.
分析了理论, 模型与直觉的区别
理论是内与外,本质与表现的统一.
模型只是现象的简化和近似, 因此模型必然有缺陷.
直觉是发现理论的能力.
伟大的天才有开创理论的才华,他们将现象理论化,并简化成公式/模型给才华一般的人们使用.
当我们接受了理论和模型,它们就会内化成我们的无意识.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把无意识还原成有意识.
模型是不充分的解释.理论是充分的解释.
模型是天然带缺陷的.(正确的)理论是完美的.(理论要么正确,要么不正确.但是不会像模型一样带着天然的缺陷)
精神和物质是两种本质平等的属性,不能互相解释.
伟大的理论近乎神秘主义,不是由模型进化而来.
事实=完美.事实=理论.
金融没有所谓基本定理.
金融只有不完美的模型,让金融理论见鬼去吧(原话)
物理模型是为了预测,金融模型是为了定价方便.
金融领域的理论待在表面即可,不用深入.
金融模型就是为了用已知产品的价格估算未知产品的价格.
模型可以简化,但必须让使用者知道.
----------------------------------------------------------------
建模者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会记住我没有创造世界, 我的方程不能解释世界的运行.
尽管我会用我自己的或他人建立的模型来估值, 但会始终保持警惕,从不会忘记模型并不代表真实世界.
我不会过度依赖数学,不会为了简化而牺牲真实性,并且会向模型使用者解释为什么要进行简化.
我不会夸大模型的精确度以舞蹈模型使用者.
我会将模型的假设与简化的部分都公之于众.
我明白我的模型可能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有些可能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
最后.我个人觉得这本书里面最好看的部分是他引用的一篇凯恩斯评价牛顿的文章----凯恩斯不愧为说出"长期以内我们都死了" 这种经典段子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