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败者之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2:49: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10篇

  《失败者之歌》是一本由李霄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一):【转】《失败者之歌》成功意义

  本文转发自《山西日报》,作者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占平。
    
------------------------为没有豆瓣ID的人们而设的分割线---------------------
  出生于1980年的李霄峰,无疑属于“80后”。由于他酷爱文艺写作,且有不少作品见诸于多家报刊,还写过电影文学剧本,由此,称他为“80后写作者”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80后写作”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由于他们的出现,给相对平淡的文坛搅起了波澜,带来了话题,增添了生机。这个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他们新作层出不穷,市场销售走俏,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了当代文学界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存在;同时,这些“80后写作”者,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热衷参与各种活动,让文坛之外的人们也关注他们,比如近期韩寒与方舟子打官司就成了一个焦点话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80后”写作者作品的主要读者,是广大的中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们似乎能够从这些作者的书中,找到许多他们一直在寻找却找不到的人生答案,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譬如友情,譬如爱情,譬如亲情事实上,我以为,“80后写作”天然自在的真率和秉直的才情,才是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种才情,因作者的不同自然有所区别;而被理论家们喜欢谈论的“个性”,其实就潜伏于其中。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必定会不断地凸显出来,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个性乃至艺术风格。从这个角度看,李霄峰的作品都符合 “80后写作者”的共性,尤其是这部 《失败者之歌》最明显。
  《失败者之歌》是一本作品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随笔短章,命名为“南方迷思”;一部分是短篇小说,命名为 “失败者之歌”。“南方迷思”共24篇文章,都是记述作者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生发的感受,从这些文章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80后”知性青年敏锐观察人物和事件的特点,感受到他们跳跃的思维和时尚的理念,让我这个“50后”受益多多。“失败者之歌”共22篇短篇小说,多数篇章是以一种开放式结构,讲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虽然字数都不太长,却可以使读者能够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能够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并且去思考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可以说,李霄峰在他的随笔文章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个人们都无法回避的精神世界;而且,他的思维和文风都有浓厚的日本漫画式的感觉和欧美艺术家推理式的逻辑,唯美梦幻,很适合现在青少年读者的口味。
  尽管李霄峰把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失败者之歌》,但是,从文学层面上评价,却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概括李霄峰的创作特征和这部作品集成功的意义,我觉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品呈现出了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复杂性与鲜活性。由于李霄峰在并不太长的人生履历中,有过比同龄人相对丰富而复杂的经历,亲身感受了许多中国、外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涉足过多种行业,应当说,他的每一步历程都与他的生存命运息息相关。这种切肤之感、这种命运攸关的体验,倾注在他的作品中,就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动,具有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特色。
  其次是,李霄峰有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读这部作品,我会感觉到很少有那种苦涩的理性思考和个人心态的宣泄,更鲜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发言姿态,他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感悟和体验世界,感悟和体验人生,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真实的人和事以及构思出的故事的基本特征,敏捷地洞察出人物的心灵奥秘,人物和场景在他的作品中既表现得真切、自然,又具有比较鲜明的艺术个性。
  第三是,李霄峰在艺术探索上不拘一格。“80后写作者”在艺术表现上,除了我在前面所说的相同点外,细分起来还有几种类型,有的倾向于现实主义方式,有的侧重于现代手法,有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李霄峰是属于介乎于现实主义和现代手法之间的那一种,而且是具有不同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的风格,很有探索价值
  作为一个时代青年、一名“80后写作者”,是否能代言当今社会的中国青年的志向和心声,真实地用他的思想表达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与人们的生存背景,用他的作品划时代地彰显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下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等等,是需要审时度势,思想成熟,头脑冷静后才有可能尝试的结果。李霄峰让我看到了希望。只有耐得住寂寞、且内心坚定的写作者,才能从浮华背后走出来,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去冷静思考,沉稳创作。
  “80后写作者”既有其独特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们的弱点,比如看问题比较浅显一些,比如对事物的判断相对随意一些,比如研究人的复杂性缺乏经验一些。从李霄峰的这部作品集中,我也能看出同样存在这些弱点和不足。我以为,这些不足,与他们的文化修养有关,更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关,显然都属于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当然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不断地得到克服。而整个社会,也应当给予他们必要的爱护和帮助,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起来。我也建议李霄峰以及其他 “80后写作者”,既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更要不断地强化自己。在这个时候,写作竞技上的高下之分,与其说靠的是才力,不如说靠的是定力。我相信李霄峰能否做出不负自己又不负时代的回答,这需要他在今后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做出回答。我相信他的答卷会让人们满意。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二):砸烂现世找青春

文/郭 玥 《失败者之歌》选自李霄峰2005年到2011年的碎篇短章,是从liar到李霄峰,安徽到比利时,影评人到编剧、演员这三线合一而成,在人人都在歌颂“成功”的戏台上,唱了一出失败。李霄峰自称这是短小说合集,可我怎么就觉得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股子随笔式的自拍劲儿,拍完了还一边挠你痒痒一边贱贱地问:我美不?
早在13岁,他就好写些小花小草写白云写美女,然后把这些私密寂寞拿出来传阅,一边大张旗鼓地泡女生,一边美其名曰这是文学的审美。直到那五六本日记被亲娘“藏起来”。他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娶了他儿时钟情的女孩们的臭男人外,他的青春就是被亲娘终结的。如果你像托尔斯泰一样喜欢避着任何人记日记,那你就out了,李霄峰告诉我们:写完的日记大声朗读给老婆听——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共振。
几乎每篇小短文都或多或少地提到某一个或多个女娃们,分别体现了他或情窦初开、或扭扭捏捏、或乱喷鼻血的情绪。他自己说了想找那些不打算搞明白任何事也装累了的哥们,跟现实拜拜,重回青春。我想接下来就是顺便来个坦然的春梦,梦好了那就是个未删节版的《色·戒》吧。
作为一位准成年人,李霄峰的这几百页失败的叫唤还算悦耳,他有资格也有权利用嘲笑的口吻去谈论过去那个青涩、紧张、文艺得不知所措的自己。虽然有时,成长不分年龄,但你必须承认,17岁那个调皮捣蛋的自己终究是一生最辉煌的顶点。
你是否就是和现实中的李霄峰一样貌似坚强的人?在谈论生活的时候仿佛从来没有失落与软弱,背地里常偷偷掖起自己人生中的所有伤害,舔血而行。翻开书,像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与你对谈,在黑夜里生火取暖,剥去你成熟自足的外衣,触碰你内心深处还在荡漾的年轻。李霄峰自己也在自嘲,17岁的日记里还有将心灵的坚硬比喻成金属的光泽,现在失败得只剩下交易、嘲笑、伪装、故弄玄虚
而那些不为人道的心灵的失败,爱情的失败,对完美追求的失败,小到不值一提,可以视而不见。正如贾樟柯导演在此书序言中所写:“这共鸣让我不安,像久旱的土地掠过风。”贾樟柯记忆深处,李霄峰还是那个想砸烂旧世界的革命家,但现在李霄峰心里,是那么想砸烂新世界找旧青春,哪怕它是失败的。
《那些年》看完,观众忙着比赛谁的青春更热血更无忌惮,这时候来一本《失败者之歌》,你会偷笑“原来还有比我更狼藉的人啊”,然后装模作样地忽略掉你当年也很尴尬、瘪三的部分,瞬间强大起来。
本文已发表北京晚报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三):孤独生活指南

读完《失败者之歌》,我觉得自己就像书里那个出租车司机,他新捡到一部手机,收件箱里存了一个号码来的上千条短信,从表白到白白,历时两年的一段恋爱结束了。而他只读了半个小时。这本书,前后写了也有四五年,里边的故事差不多覆盖了作者从记事到当下近三十年的经历,我大概用四五个小时读完。当然,闲来无事,恰好它离我又比较近的时候,我还会拿起来再翻。
阅读》这篇小故事,对写作这件事真是再好不过的比喻:刻骨铭心的,实实在在耗掉了一个人两年生命的经历,变成柔情的、甜腻的、懊恼的、释然的、心酸的、癫狂的、纠结的、迫不及待的、字斟句酌的、痛不欲生的……总之一千多条短信的文字——故事里当然几乎没有描写这些短信,但你尽管自己去想象吧——落到陌生的,不相干的人手里,可能无非是使一盆泡脚的热水变凉。
李霄峰对写作显然有天生的热情,但从这故事里我猜测,他多少也有过犹豫和猜疑:写给人看又能怎样。但因为各种原因,专栏编辑一大早打来催稿电话也好,连续的宿醉之后觉得该做些什么来减轻一点自责感也好,总之是坚持着写下来了,当然是好事。这些原因其实有个统称,叫命运。
书的名字很好,但读者也不必过于执着地到那些故事里去寻找“失败者”的定义。失败和成功据说是母子关系,其实都是太相对的形容。比如《最低俗的人》里那个男孩,假设他的人生志向就是成为思想最低下的人(有什么不可以呢?这总比“成为思想最低下的克林贡人”靠谱多了),那么当他在那半张A4纸上写下自己名字,那已是他一生最初的成功时刻。
孤独,才是绝对的,不由分说的,宿命的存在。孤独,也是每一个故事刺中读者心窝时的惟一利刃。无论在海外过着regular life的钢琴老师,还是在饭桌上为一条小狗泣不成声的高官,世俗意义上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成功者,但什么也解决不了他们心底里不足为外人道甚至不足为亲朋道的种种困苦
《在无拘无束的夜晚》讲述的醉后奇事里,“小燕子”妈妈的凌晨暴喝、600块的以色列锁芯和自信的开锁师傅,都是足够好的包袱,但归根结底这故事说的是“我”在意识失控状态下本能打电话给朋友问“他们呢?”电话那头说,“哦,他们啊,他们都走了。”《好日子就要来了》当中,即便酒过三巡朋友还是不能打开心扉,作者有很直率的表述:我们也帮不了你什么,但是我们来了。先后次序颠倒一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悲哀”。
不知为什么,读着这些故事,我眼前常常出现作者长久凝视镜中自我的画面。对自己心知肚明,然而终究明白即便是写作时也得有所忌惮,不能尽吐心声。在《没有一个是靠谱的》里,当写到八十八岁的姥姥终于也没能照自己的想法过一回年,他因此感到一丝宽慰,当然更替老人也替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很是惋惜。
看到一些断句干净利落的段落我常常感到惊讶。因为从十年前我已熟悉了作者“逗号到底”的标点风格——很长的一段,可以是一路逗号,然后一个句点。这种状况在《失败者之歌》里仍然偶尔可见,就像一个孩童,感情充沛而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一件事。童真心性其实是任何作者的可贵之处。这本书里的小故事未必篇篇完美,但无一例外地干净、透明,没有一点功利,也从不玩小聪明
我想用纯洁来形容李霄峰,但竟然替他觉得不好意思。没错,在这个成年人的、世故的社会里,纯洁,至少是用在一个成年人身上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眼下天真纯洁的人面对世界会越发的无措,恰如面对《荒野之滨》里每天守候在上学、回家路上的那条疯狗。好像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它可怕,所有别的大人小孩都不拿它当回事(孤独母题的重现);但它就在那里,没有办法,“我”必须殚精竭虑,从逃命到试探反击到干脆拼命再到双方都筋疲力尽时的彼此谅解,然后,“我”已苍老。
我愿意用《鲁滨逊漂流记》来类比这本《失败者之歌》。前者让你看一个人在荒岛上怎样孤独地活,后者让你看很多人哪怕是你的至亲、密友,就在闹市,在你身边,在光天化日之下,孤独而隔绝地活着。就像那部电影的标题:Far away,so close。
孤独不是绝望,不是矫情更不是撒娇,孤独是你我应当接受的常态。孤独要的也未必就是倾听理解。在认识、玩味自己的孤独之后,更要了解他人的孤独,因而生出爱和怜惜。这个时代每天上演的无数纷争,都只因为每个人无限地强调自己的理由,又完全漠视他人的理由。其实呢,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用李霄峰常常拿来无厘头的一句口头禅:都是朋友。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四):他依然有一颗混蛋般的年轻的心

  在谈这本书之前,我不得不先谈一下自己。yoyo在寄给我《失败者之歌》的前一个星期,曾和我有过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通话,她在电话那头止不住的哭泣,为我的冷漠和无情掉眼泪,她说,你变了,变得好陌生,好可怕。她不明白,我原本那么阳光开朗,为什么会被时间转化为一个如此阴郁的少年。
  
  截至到现在,我来部队已经将近两年了,两年前的那个夏天,父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一顿后,跟我坐下来谈心,希望我顺从他的意思去考军校,他告诉我,体制内安稳规范的生活是最好的。漫长的对话中,我放弃了无谓的申辩,我明白我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因为他永远是对的。
  
  身为一个伪文艺流氓,我不听爱情买卖,也不会虔诚地看《朱德传》,军人都强调“特别能吃苦”,而我基本只做到了前四个字。因此,我似乎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来了军校的人,大多数都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未来的至少十几年都必须为部队工作。十八岁的我已经一眼望尽了一生,就像是签了一个卖身契,我为了每月几千块的微薄收入和一套小小的福利房,交出了全部的青春和自由。
  
  在部队,肌肉一天天的变得坚硬,心也越来越僵硬,我死死的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硬生生的将环境隔离开来。因为隔绝了对外界的热情,自己也不再会为周遭牵扯而烦恼。然而,这样的我,也同时失去了很多表达自我与感受他人的能力。就像是一块鹅卵石,静静的躺在河底,压抑着对交流的渴望和年轻的悸动,在水底品尝着绝望的滋味。这些日子里,幸好有yoyo一直陪着我,虽然期间一直异地靠电话联系,然而她和我的默契程度,真的就像“密语之钢”一样,在精神的交流中每每碰撞奇异的火花。我们谈论文学与西哲,也谈论彼此的挣扎与成长。
  
  她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起过李霄峰,说这个男人多么历练,多么真实,多么有感情。她夸张的告诉我连乔纳森都不吝笔墨,认真的为他写了一篇书评。她翻出他曾经写的文章,满怀期待的发给我看,告诉我那些看似平淡不惊的笔触,其实潜藏着深沉的感情生命的张力。左一声liar,右一声liar,听得我甚至都快起了醋意。我翻开书,那中国画一样留白的表达方式便让我感到眼前一亮,让我想起了卡佛。我看的第一篇是《什么新鲜我们就有什么》,他这样描述自己长啤酒的经历:“(我)有节奏的拍打它,发出各种悦耳的鼓声,伴随着鼓声像一支真正的癞蛤蟆一样在屋里跳来跳去。有一天朋友同情的看着我:‘你在做什么?’另一个朋友同情地说:‘他在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我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把自己长肚子写的如此无奈又诙谐?浪荡才子长啤酒肚这件事,绝对是生活中美感与现实冲突的绝佳参照物。当事人的心境该发生怎样的转变呢?李霄峰借朋友的口说道:“你还能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吗?——sometimes。”看到这句话时,我为之一震,好一个“sometimes”,多像是一个坚定的中指,被不羁地举在了生活面前。
  
  听yoyo说,李霄峰原来在报纸上写专栏,那些漫不经心的文字,娓娓道来的独白,不知曾让多少年轻人狂热的追捧。然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以失败者自居的李霄峰,原来也曾被软弱的藤蔓纠缠,也曾挣扎着走向自我的成熟。《挑战者》一文中,他写道:“06年的时候我和女朋友曾经创作过一个剧本,忙乎了大半年,被电影局毙了,很郁闷,每天呆在家里不愿见人,也不愿出门,有一天坐在桌前看书,忽然听见轻微的一声响,一抬眼,看见家里一棵竹子的叶子黄了,掉落在地上,我那时想,一片叶子死了,有谁在乎呢,这些死亡每天都在发生,都隐含在我们经过的时间里,万物同生共醉,我并不比一片叶子更重要,想到这里,反而轻松了。”我并不比一片叶子更重要。读到这里,我忽然听见内心深处传来了岩石碎裂的声音。那颗久违的心脏仿佛开始缓慢的复苏,在脑海中打起微弱的节奏。这一瞬间,我就知道,这本书,这个人,是有着能把绝望的心唤醒的能力的。
  
  李霄峰的文字,多数起始于一些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一篇文章,所有事件加起来就是早上起来下楼买了一笼包子,要么就是一次酒醉的滑稽戏,观察这些细节,他得以最近距离的触摸生活的原始面目。也正是这些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蕴含了惊人的爆炸力。李霄峰的失败者,是作为世俗成功意义上的失败者。如果把世俗的成功比作登山,想必三十多年的人生中,为了生存,他也曾不得不加入攀登世俗山峰的旅程,他登上山顶,并不是像常人一样恨不得四周奏响小提琴,彩气球升天。而是深知山并没有被征服,他懂得生活并不在山顶,而是在谷底,在失败者的谷底,那里有被称做迷茫的沟壑,长着名为耐心的植物,还有叫做自省的泉水,越深的谷底,就越能深入心里。liar的众多身份里,他唯独认同失败者,不是没有道理,在失败者的世界里,生活的每一丝细节,都摇曳着性感的文学色彩,在失败者的独白里,我们或可学会像他一样安静地痛苦,理智地哀伤。也许,只有认同了失败者的身份,才能走向精神世界的圆满。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李霄峰的失败者,其实也包含着微妙的价值认同,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失败者?与世俗的成功者比起来,他算是一个不高尚的人,一个不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不了低级趣味的人。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才真实地让人看了脸红心跳。才让我们知道常规意义上的成功是多么的乏味与庸俗。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失败者的名号,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光荣的勋章。要知道,世界从来都不属于那些循规蹈矩的人。
  
  那天,yoyo发短信问我,觉得她送给我的礼物——《失败者之歌》怎么样。我说,当一个男人把生活写成小品,那么他离老去也不远了,幸好他还时不时的卖卖骚,提醒我们,他依然有一颗混蛋般的年轻的心。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五):写一封短信

小赖,这本小书令我感慨许多。
十年了,我们这群朋友认识有这么久。这十年里我们秉着相同的志向,走上不同的道路,各有各的挫败和成功。
这其中我最晚熟。
我记得F的婚礼我们好像差不多来齐了。现场梦幻而洁白,黑色摇臂在我头顶划来划去,VCR里道贺的明星不断晃我的眼,我想我们这帮干电影的终于把片场搬来了。
有个环节是F牵着他美丽的妻子,在两边朋友的夹道欢呼中,一边唱《传奇》一边走上舞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缘,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F依旧是个胖子(好吧瘦一些了,但还在用他的愤世嫉俗掩饰羞涩),我在过道这边用手机录视频,透过小小的显示窗口看到对面洋溢着由衷喜悦的朋友们远远站成一排,小白抱着他出生不久的女儿不断地挥手。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时间的某一维度正不可遏制的退远。我的朋友们,曾经并肩的你们,如今像隔着一条冥河和我一劳永逸地说再见。
前天我们一起吃饭,你,亮亮,小白,闹闹,他们天使般的女儿天天,还有老张,L,老蔡。席间我不止一次看到老张用他温柔眷恋(同时也微醉)的目光看着L,那正像他说的“我爱你是第一次”,他真是个天真的孩子;我也不止一次想问小白你当了父亲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站在“另一边”的感受是什么。
可否向我传达,在你们纷纷结婚生子向人生某一阶段过渡的时间里,我依然贪玩留在夏令营积累一连串荒唐冒险而不可能体会的,更深刻的经验。
现在我可以形容《失败者之歌》给我的感受了,那像《奇幻人生》那部电影里威尔•法瑞尔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妈的我竟然是别人笔下的一个角色!
一个角色(假设他真的活着)该如何面对他所读到的故事,又该如何评价他的作者。
在这以前我从不相信专栏这种形式,因为它固有的势力和它总是被环境(周围那些文字)所迫的卖辱求荣,但当我重新翻开《失败者之歌》,我惊奇地发现你把“千字文”这种东西变成了一只又一只构造精巧的鸟。它们有着轻盈的灵魂,曾经脏污但被你洗净的翅羽,你珍惜它们掉在地上的一刻,最终用手托着将它们放飞,目送它们去远空翱翔。
《远行》这篇小说令我嫉妒,那是你一气呵成的“酒神之祭”,洒脱不羁又生气勃勃,像一阵山风把我卷进一场绚烂浪漫的梦,我真想背起螺旋桨飞翔!还有《荒野之滨》、《是什么让我度过了黑夜》,它们显露出一个真正小说家的才华。阅读它们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我仰面躺在地上,心满意足于我们唱着异曲同工的歌——
对失败者,对受伤害者,对被遗忘者,唯一的抚慰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再讲一遍。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六):《失败者之歌》:向死而生的愉悦

(芷宁写于2012年6月18日)
    阅读总能开辟新的可能性,写作也一样。写作给了很多敏感多思的人一个可以寻觅、接纳、梳理、救赎自我的出口,并将那些如花火般倏忽却珍贵的思虑用文字捕捉,继而完成一次性灵上的新生,让思考的深度广度和流经的岁月成正比,甚至超越年华这个数字的局限,对此,多才多艺的李霄峰一定深有感触。
    提到本书作者李霄峰,难免要提到他的另一个名字Liar,很多人更是直接称他为小赖。当他还是年轻的小赖的时候,记忆中的他似乎是个沉默而敏锐的人,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正经历着人生的各种“风暴”,宛若夏尔·波德莱尔所写过的:“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这是一个对生活和生命都有着极致思索的人必经的痛苦嬗变期,其中的滋味百变,而灵敏的幸运者则有将百变滋味转化为百搭人生的可能性。
    纠缠过岁月,也被岁月纠缠过后,恢复了本名李霄峰的Liar,文字更为洗练,心态也更为豁达,很多人都免不了用文字来矫饰他们的思想,但是李霄峰却坦荡荡地用文字揭开他的内里,将各种思辨不断以敲击键盘的形式喷发而出。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与文化艺术沾边的人都有着或有过美丽的面具,但此时的李霄峰已然无所谓面具的存在与否。
    书名《失败者之歌》取自书中第二辑的名字,这个书名隐约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即《吉普赛之歌》。曾经认为吉普赛人的人生是极致境况的一种,而年纪并不算大的李霄峰显然也已经历过极致的人生,这是他创作的源泉,在多年前,或许他以抗争和敏感写作,而现在,他以丰饶的阅历及慎思妙想写作。他的很多文章都给人“向死而生”的初感,这种感觉不知是作者的本意还是读者的片面感受,濒临无氧状态时又回到美好人间的感受,宛如重生。这似乎和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的句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在其中几篇短文中,读者可以看到文中的“他”年少时的生活状态,所接触的人和所经历的事,有爱过的,也有厌过的,在有的篇章,读者几乎可以触及到一个少年多变的世界。通常,一个作家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反刍过往,回溯往事,并试图理清来时路,即便无法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旧时脉络,这也是一次奇妙的追寻。在《失败者之歌》里,李霄峰和读者分享了这种奇妙中的几分,却已是回味满章节。
    比较喜欢书中的小说部分,虽是短篇,却简捷而精彩,仿佛在炎热夏日浇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雨一般,将沉郁激烈与舒爽安宁结合得很巧妙。这些小小说的布局架构很有电影的感觉,人物塑造也很有画面感,随着命运的辗转和故事的发展,书中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读者会有种心脑眼、意识与想象共同参与的愉悦。看一本集子的好处之一,大概是能依稀看到作者的思考历程,这里面充满了玩味与意趣,《失败者之歌》让人们开始期待李霄峰笔下新的思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508278_d.html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七):【转】写一首歌,赠给菲薄的流年(顾惟颖)

--------------这篇书评其实是来自皮大王的分割线----------------------
  某一年无所事事,跟随朋友去景德镇玩,曾路过一片瓷滩,河畔边满地的碎瓷,脚上的球鞋踩过去,厚实得没有动静。据说那里过去是一条运送瓷品的水路码头,人们把一筐筐花瓶、盘子、碗盏运送到此,拥挤磕碰,难免碰碎一些,另外,商人在河滩上验货,发现不满意的瓷器,让工人就地砸碎了丢弃。我和朋友仿佛发现了一块宝藏,整整一下午在瓷滩上挑拣着残破的瓷片,能看出它们曾经属于一只碗,一只酒杯,用手擦去上面的泥土,青花图案清晰可见,怪好看的。拣了两块带回上海,家人说你拣这废品回来做什么?是呀,它们无法像那些贵重的瓷器被摆进橱窗,供人瞻爱,但当年工匠铸造它的时候,也该是用心的吧。
  读《失败者之歌》里那些短章、小文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起那些瓷片。好多没有结果的,却被记住的生命的碎片,它们不被成就,像不着边际的无用功,散落在心底的河滩上。人们追随完整的荣光,惯于把败废的碎片一路丢弃,然而,那么多年年岁岁里,真正靠近我们的却不是荣光。当大多数人在歌唱远大前程、勇往直前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去书写一下微渺的羁绊与滞留呢?
  我想,李霄峰在写《失败者之歌》的时候,他一定滞留在某一片生命的瓷滩上。他把人们踩踏过去、视而不见的东西小心拾起来,用记忆的清流洗刷一遍,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摆成一列,它们发出的光芒,足以感动和他一样远道而来的人。是的,越过恣意的青春,越过不算漫长的妄为的梦,以及流离的憧憬与情感,再绕回到那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跟前,那可真是远道而来。
  贾樟柯为这本书写下一篇序,题名为《在他是Liar的时候认识了他》。很多人,都是从Liar开始认识李霄峰的,那时他是网络上著名的影评人。有Liar的时代,还是VCD的时代,人们刚刚踏入21世纪初,而我刚刚从学校踏入社会,一边怀揣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文艺梦,一边每天疲顿地在办公室里写文案。当年我像很多人一样,喜欢去“西祠后窗”这样的电影论坛溜达,于是对署名Liar的帖子印象很深。后来不知道从何时起,看不大到这个名字了,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很多变化,渐渐地,一切就晃过去。
  2010年的时候,看见张元新拍的电影《达达》,男主角是张新面孔,叫李霄峰,一看介绍,此人就是曾经的Liar嘛。通过《达达》也才知道,Liar同志这些年一直在做编剧。
  时间是可以义无返顾带走很多的,甚至是一个人。而有的人,宁愿自己是永远的少年,意气风发,又容易伤感。所以,当隔了十多年的历练之后,Liar以本名李霄峰带着《失败者之歌》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仿佛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此书收录了他近些年的文字创作,成熟以后的少年,以这些文字为广大曾经喜爱他文章的读者们做出一个迟来的“交代”,也对他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做了一个交代。他写的每一则故事都是短短的两、三页,有些看起来没有结尾,像说到一半的絮语,也像是电影中一个个意犹未尽的场景。这注定不是一本励志的书,也一点不眩目,它静静流淌出一些生活的本来面目,在那里,更多快乐与哭泣都是力不从心的。
  终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流年是菲薄的。那一首失败者之歌,却可赠予此,用以纪念那菲薄流年里,曾经打动过我们的时光,它们是秋天里掠过湖泊的白鹭。
本文作者:顾惟颖
载于《周末画报》:http://www.modernweekly.com/city/content.aspx?artID=34405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八):每一朵云彩都镶着金边

虽然李霄峰这个名字着实不错,但我还是习惯了叫他LIAR,后者是这个叫李霄峰的男人当年自己在网上玩的时候起的名字,也是他当时的笔名,英文的撒谎者的意思,我从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就像我拿到他的新书之后,看到《失败者之歌》几个字感觉有些奇怪,但也还是没有兴趣问他什么问题一样,反正我喜欢叫他LIAR,于是就固执的叫他LIAR,这固执几近小学同学的那种固执,多年后在街上见面,当着你的女朋友的面叫着你当初的外号就奔过来。我们不是小学同学,也不见得熟悉到何种程度,但是这固执来得没头没脑,于是也就这样搁在那里了,就像他这本书一样,收录了一些他从前专栏的文章,一些故事,很多也讲得没头没脑的,只是说了个事儿而已,按照当今被教科书灌输出来的阅读方式,可能好多读者都会忍不住揪着他问,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说明什么?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个故事呢?这故事也没什么特别呀……但是LIAR君固执的这样写着,即便可能会因为没有太多人读得懂而有些寂寞。
专栏怎么可以这么写呢?不讨论时事,不聊明星八卦,不讲民主论革命,不引经据典,也不对男女之事说三道四下各种结论,他只是一直淡淡的聊着些自己的事,没什么道理要跟大家讲,也没什么斩钉截铁的名言警句要跟大家分享。可是专栏如果能这样写该多好啊,我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想起小时候背的课文里唯一被我记住的一句话,“每一朵云都镶着金边儿。”我觉得这本书里的一篇篇文章,就好像一片片从作者记忆的天空里摘取下来的吉光片羽,被信手自在的给每一朵云彩都描上了金边儿,他在他走过的岁月里积攒了这么多镶了金边的云,如今把它们都放在一起,成了书,我翻开这本书,每朵云彩就从书里飘了出来,那些青春的日子,孤单,倔强,自卑,疯狂……我发现我认识它们每一朵,就像一个个老朋友一样,我说不出见到它们从别人的书里飘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唯有用沉默以表达了。
抓住一朵云,给它描上金边,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了。米兰昆德拉在写海明威的时候曾经说,“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在肯尼亚平原,才看了一次,那些水牛和狮子还有最秘密的打猎秘诀就归他所有了,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和枪手,一出现就纳入他的麾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只要提过,就给他侵占了。这些都是属于他的,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LIAR不是海明威,昆德拉那样的大富豪,但是他所拥有的这一切,也被他赋予了他的灵魂,那只好看的明灰色的箱子,那只充气的塑料袋,那个知道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的税务员,那个小县城的电影院,还有那个不知名的男演员,他们都因为被LIAR赋予了灵魂,描上了金边儿,便永远活在读过这本书的人们的记忆中,成了属于LIAR的,独一无二的那一片云,而这些云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所以我常常觉得像这种人,都是会魔法的人。
如果明天就死去,留下的也许就只剩这些文章了,这样的人生,算是失败吗?不,我觉得这是最奢侈的人生。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九):其实很早就知道他

其实很久以前就知道李霄峰,当他还以LIAR混迹江湖的时候。在没有微博甚至还没有博客的那些年,论坛是我们网上的大本营,我得以结识很多朋友。某次聊天,北京的朋友天水丫头听说我来自合肥,若有所思地说,呃,合肥,那你认识小赖么?看我很迷惘的样子,又解释说,哦,他是写影评的,写专栏。
电影,音乐都还是心目中的乌托邦的时代,能写影评,必然看过大量的电影,能写专栏,必然影评有相当的份量,无形中,公子小赖在我心目中高大起来,于是那么多年过来,在我没有机会见到他之前,那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是似乎已经固定住了,我以为他必然是个高大的成年男人,有点粗犷,有点狡黠,有很多城府,甚至这么多年来,应该有很多的沉默与低调。
一直不太有机会交流,但是,时代发展,微博出现了,他实名注册,我关注了他。有段时间我发现他在合肥,而我当时正好担任了某网络的影评版版主,于是,给他发私信,邀他如果有机会能不能给我们写点稿,支持一下,另外,当时该网正在搞剧本大赛,也希望他能参加。他的回复倒是迅速,而且平易,但当然是拒绝,说是久已不写影评,只能进行精神支持。也由此,我们另说了一些七七八八的话,他说他已离开合肥,下次回来的话,看有没有空约着见一面。
夏天到来的时候,他回了趟合肥。据说是为了修改剧本,住在东面的一个酒店里赶工,出来见朋友就算临时放风。我在CBD朋友的摄影工作室等他,因为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到哪都算是中心。敲门进来,一个平头,穿黑衣微笑谦逊的年轻人,啊,啊,这么年轻,我有点意外,而且,即使眼镜,我还是觉得她好帅哦,他不高大,不深沉,不风霜,但,确定无疑,他就是李霄峰。第一面,我印象深刻的是夏天,他带进来的那股清凉之气。
简单地聊了几句,环境逼仄,谈诸事皆显仓促,更不要说是深刻的,或是形而上的东西。于是,他们告辞,我约他第二天去晚香亭吃饭,我笑着和他说,会有美女相陪。他很搞笑夸张地表示很期待。
第二次见面,约好的时间,他按时到来,已换了一身衣服,但仍是深色。我一般不太注意人家服饰,但他的衣服很显精致,甚至让我对自己的粗糙开始惭愧,所以格外对此印象深刻。当时心里就觉得,这样的人,文字也一定不会敷衍了事的,而且,一定细节取胜。
那顿午饭有我两个美女闺蜜相陪,虽然吃得一般,但谈得很开心,他和好友是认识的,因为他居然装扮过记者,混进过那场大型选秀活动,再谈起他的上部编剧兼主角的电影《达达》,我趁机问起里面的一些画面意义,张元的那部片子虽然公映了,但,显然反响并不算强烈,他比较意外我们居然还看过。再说起他现在筹拍的电影,我们都纷纷要求在合肥取景,要求中间担当角色,即使没台词也行,只出背影也行,哈哈,那天谈得真开心。
但那么热闹的气场,他也没有说起他其实已经在准备出一本书,一本自己这些年在杂志专栏中写的小说的结集。直到我拿到寄自北京的《失败者之歌》,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文章,恍然觉得,这才是真正了解一个人,靠近一个人的途径,文字也许是能骗人的,但是,文字也是最能暴露一个人的。
这本薄薄的小书,分两个篇章,前半部分的小故事个个都写得轻松,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但是,都是人生的小细节,小创口,仿佛一个创可贴就可以止血痊愈,时间可以抹平一切,时间也能证明一切。就如同那对在小孩眼中的神仙眷侣,在经历过一切以后,在大家觉得可以打HAPPY END字幕的时候,居然分手了。平静的叙述后,是一个小孩的惊骇与迷惘,但,这也正是时间的残酷。过尽千帆可以终不是,辛苦良久也可以一事无成,所谓的成功无从说起,太阳后面尽是阴影。
第二个篇章才是切题的失败者之歌,故事在我看来与前面的轻灵有点区别,略显沉重,尤其最后两个稍长的故事,我看了两遍,还是不太懂。但是看过网上关于他的一个访谈,说到和我一样迷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反而说这样的故事写下来,他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了,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中密码,但,暂时我还缺少某种契合的机缘,暂时束手。
这本书是贾樟柯作序,这个拍过站台,拍过小武,拍过世界,拍过三峡好人的我喜欢的导演也一点没掩饰对李霄峰的欣赏,说起他的LIAR时代,象从国外回来的革命者,说起现在的李霄峰的这本书,说起那些故事那些句子,他用了一句形容:“这共鸣让我不安,像久旱的土地掠过风。”
我想如果你看这本书,这阵风也能刮过你。

  《失败者之歌》读后感(十):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在Liar叫回李霄峰的时候才认识他。在此之前,我一直很反感那些不交代名字而通篇只用人称代词他、她的来写人物的文章,它们大多写得难看,我对那样写的文章印象很差。阅读李霄峰的《失败者之歌》,作者扭转了我的偏见,我意识到,主人公没有名字,用指示代词写的文章也有写得很好的。
李霄峰把这本书分为两部分,散文(他用“短章”形容)和小说,分别命名:“南方迷失”、“失败者之歌”。然而,阅读下来,二者并没有把作者割裂,我直感它们是相通、渗透的,相互照应。掩卷时,我脑子里看到一片诗句:“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这最初应该出自海子的诗《九月》。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李霄峰给人一个很好的感受是,他在写自己的故事,编织它们,但不打算在里面替谁感慨什么。每个作者在小说里都会有话要说,但李霄峰依然能做到优雅,礼貌,适可而止。用他的话说,这些文章只是“本着分享审美与情趣的精神”(《生活在不自信的洪流中》)。这样,我想到木头,独处一地,不喧,如果换煽情一点的说法,它还有点落寞。不管是构建房子还是去成为其他木具,它只想干脆、利落地完成它的存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木头的通性,但在我的家乡,它们通常被用于建造房屋、木具,结实,耐用,没有美术的论证,没有指证的意欲,但有一种意会之美。
也许,读者把一个作者和另一个作者联系在一起,更甚的时候还拿他们来作比较,究竟会让这其中作者看到后感觉为难,但李霄峰所捕捉的细节和故事,让我不可避免地想到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者——王小波。在央视早年一期谈话节目,主持人采访王小波:“你写的那些女孩子,个个都非常漂亮,就是到了人到中年,也是风韵犹存。可是你写的男主人公,那些男的角色,要不就是特别丑,要不就是有点傻,要不就是有点毛病,是不是这样?”王小波说:“可能有一点吧,我虽然不是很赞成女权主义的理论,可能一些观点上还是赞成,算是潜在的女权主义者吧。”我直觉李霄峰也是这样的作者,把女性写得格外纯净,美好。短发或者扎马尾辫的姑娘,给人自信,天然的味道。你会看到,在李霄峰笔下,女性是温柔、值得深爱的。
回到李霄峰的写作吧,这些不艰深的短文,亲和,给人像相逢的一个朋友,一见如故。作者曾在一篇短文《冷清房间里的彩色羽毛》里指出:“1500字以内的专栏,每一篇都要修改4/5遍,你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字和标点符号,都经过了严厉的删节和修正以力达简单的准确,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太愉快的事情了。这样的过程也是我唯一可以自信的事。”如此所述的,这些短文让我看到一个作者在文章的后面,写这些短文的时候,像对待每一篇就要交给一个自己十分重视的老师的习作,含羞,用心,收拾得整洁、热情。
除此之外,在那些短小的小说里,我隐约看到《麦琪的礼物》的姐妹。而我理解《失败者之歌》作者所谓的“失败”,即这些“失败者”都有一方他们的自由之地,互相接纳,普通,与人良好相处。
2012 /02 /2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