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藍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藍宇》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3 22:3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藍宇》的读后感10篇

  《藍宇》是一本由北京同志著作,東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240元,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藍宇》读后感(一):向蓝宇学习

  十一点半时开始看这个电子书,明天不用早起,我想熬夜看完了也没关系,最近对BL很着魔,可是我看到一半就觉得,我人生中少有的失眠,可能会加上今晚一次了,上一次是因为高中时候初恋分手,这一次,或许我关了电脑还是会睡着吧,谁知道呢

  我不想用BL剧来定义“北京故事”,看完了这个后我将所有下载的BL文档都删除了,无论古风还是现代,掰弯还是虐恋,YY的东西我戒了,感谢宅大宇在摇晃的公车上向我又一次推荐了这个书,虽然电影以前就看过,也在片尾“最爱你的人是我”时汹涌的哭了,但是看这个书,却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蓝宇,或许正如胡捍东说的,他是一个天使,那么美的人,那么坚强的个性,那么纯净的心,连名字都那么特别,可是却有那么不快乐的身世,听说了他死讯后想要钱的爹,对于胡捍东,我也很纳闷,他做了什么好事可以认识蓝宇,或许他是有很多优点的吧,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最原始的吸引,可我很讨厌他的懦弱外强中干,对于一个在物欲横流的帝都中生活极度承认金钱重要性的我来说,头一次感到钱是那么无聊和肮脏,或许他拥有的是许多人艳羡的生活,有花不完钱有好车有别墅有地位有权利,这不是好多人毕生追求的么,不是我正在努力追求的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成了我追求的目标,小时候的我是怎样期许长大的我呢,现在对我,让她失望了吧。自从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长大后,我变得越来越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越来越胆小自私贪婪、从众、媚俗,以前我很以自己为自豪,我知道自己哪里好,可现在,我不知道我区别于别人的地方是什么,我要变瘦变美更白,我要努力挣钱,我要好工作大房子我要别人艳羡的目光,我要找男朋友对我好,对我无比的好,我为此焦急等待,我接受周围人的意见去扩大交往的圈子,可我,没有了心,空荡荡的心,没有内容没有温度没有血液没有勇气,我要找的是个陪伴是个正常的标配赶个进度给父母安慰,可我真正想要的是爱,不是外在不是物质,也不是肉体,尽管金牛座被称为重视肉体,我也一向认为最原始的吸引其实是原动力,但是,我想要的,是内心的充实。可是我凭什么,我浮躁又懦弱,自私又胆怯,凭什么,如果遇不到好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吧,即使真是自己够好了,还遇不到好的人,那也没关系,起码自己很自在,我看胡捍东和蓝宇一路走来,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我从没有为蓝宇担心过,心疼是有,但我知道他一定可以处理得好,不管他个人经历什么打击,他都可以像一株白杨一样亭亭伫立,像兰花一样,风采依然,而且越发地俊朗,因为他内心太美了,当一个东西收买不了也威胁不倒你时,你便战胜了它,他死了,去天国了吧,不在年轻俊美时候死去,难道要在中年时候还忍受折磨么,我知道捍东也是下了决心想和他厮守,但我真的不忍心再看到后续有什么波折,多情不寿,太美好了难以长久,或许我还是太幼稚,无法欣赏细水长流的凡事俗情,我知道那些相濡以沫,里面有许多隐忍和包容,或是那也是爱,没有那么华美,但是也堪称伟大了,可是我讨厌那些杂质,那些包容的不是欺骗和背叛么,那些隐忍的不是麻木和不爱么?那些厮守的夫妻,那些在商场里搀着手臂购物的情侣,那些在公园带着小孩的一家三口,其中有多少爱,我很怀疑。

  我还是长不大吧,长俗气了还是没成熟,是我真的不懂么,但我的确要审视下现在的自己了,这个混沌度日的自己,不能再这样了,我的人生,我要认真的过,努力地,用心的过。像蓝宇学习,就像你一样,如果爱,我会像你一样勇敢,认真,真诚,付出,生活,也像你一样,努力,优秀

  《藍宇》读后感(二):时光带不走的爱恋——思念如影随行

  午夜两点,合上电脑的时候,泪也随之留下,久久不能平静。一些苦涩,一些心痛,为了蓝宇,也为了让我为之动容的同性之恋--那曾经让我鄙夷,甚至有些厌恶的同性之恋。

  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同性题材的电影,李安的《断臂山》,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唯独《蓝宇》让我心痛,落泪。让我惊叹,爱情不仅不分国界、年龄、身份地位,甚至也不分性别。蓝宇的清纯,内敛,为爱的隐忍和付出,那敏感纤细的神经,阳光般明媚的笑容温柔眼神,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无意中看了电影版的《蓝宇》说实话,起初是抱着好奇心,因为他和胡军在我心里都是硬汉的形象,而且刘烨的相貌让我始终无法和清秀干净联系到一起,突然看到他们一起演的同性题材的电影,就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可我确实是有几分失望的,于是才找到了原著《北京故事》。

  惊讶于作者如此大胆出位的性爱场景的描写,又被他如此真实细腻的感情所折服。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同性之恋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于一个重磅炸弹,当事人要面对的不仅是自己内心的挣扎还有更多来自于外界,家庭的阻力。当捍东为了母亲,更确切的说是为了自己而抛弃蓝宇,去和林静平结合的时候,蓝宇那种早已预料,强忍伤痛反而安慰捍东的态度让我的内心瞬间瓦解。蓝宇总是这样,顺从,有些乖巧,为了爱,为了捍东,连分手都没有闹一闹。

  相爱的两个人,不管分开多久,离的多远,都会再次相遇。正如捍东离婚之后再次和蓝宇走在一起。短暂的分离只会让各自更加清楚彼此的感情。他们无疑是相爱的,当捍东身陷困境,蓝宇不动声色的倾其所有的帮助,让我赞叹这样的感情,是连一般的男女之情都抵不过的。我对蓝宇又多了几份敬佩之情。

  可总是造化弄人,或许只有悲剧才能让人铭记。我多么希望故事的结局能俗不可耐的让男主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可生活总是比戏剧更加戏剧。当蓝宇在一抹橘色中,缓缓向我走来时,我分明看到了那个俊秀,恬静的略微有些羞涩却又执著的蓝宇......

  《藍宇》读后感(三):我纯粹是感动这一段

  我紧搂住他的身体,我哭着:“我真受不了象这样!!我们结婚吧!我能和别人结婚,为什么就不能和你呢!……我什么都不要了!你要我做什么?你说!只要我能做到的!……什么他妈男的女的,我给爱这人!!我变态、流氓,可就爱上个人!”我象疯了似的痛哭……

  蓝宇的身体在颤抖:“我什么也不要!就要你!”我听到他哭着说……

  当我们走出房间,来到街上,我们就如同两个普通的朋友,甚至比那还远,好像我们之间什么都没发生过……

  一点也不细致华丽的描写 愣是把我看哭了

  《藍宇》读后感(四):北京故事的后记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故事的来源 就贴一个后记吧 蓝宇是虚构的

  并不是网上流传的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PS:筱禾有新作哦 心爱的姑娘 已经完结了 大家可以去瞧瞧~

  lt;北京故事--后记> BY筱禾

  还是九四年,我在美国照了第一卷相片,急忙去上城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杂货店冲洗,以便寄给在国内焦急期待的家人,告之我这里一切都好。我取到照片一张张翻看。

  “照得很好!”一个沙哑的声音。

  回过头,一位古稀老人微笑着对我说。

  这样我认识了鲍博和他的太太简,他们是我在美国结识的第一对朋友。鲍博曾是二战的老兵,曾在麦克。阿瑟司令部里工作,曾在菲律宾帮助对日作战。他喜欢结识亚洲的学生作为朋友,特别是来自大陆,台湾,或韩国的年轻人。他不喜欢日本人,他说世界变化真是太快,昨天的敌人今天已是朋友,而过去的朋友亦然成为当今的对手。

  鲍博夫妇早已经卖掉原先在新州的大房子,搬到NYC上城九十几街的公寓内。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可以看出那是他们最引以骄傲的财富

  鲍博八十岁生日那天,两个儿子送给老俩口一个接一个惊喜,先是大儿子从俄亥厄州带着全家出现在他们面前,接著鲍博八七十七岁的弟弟也从外州赶来参加为鲍博举办的生日派对。几个月以后简的八十寿辰过得更加隆重,由他们的小儿子克里斯托夫一手操办。简在向我讲述细节时热泪盈眶,动情处近乎泣不成声。我惊奇地发现资本主义金钱社会原来也有很浓的人情。

  一次聊天,我无意中告诉鲍博和简我的好友因为买不起医疗保险,高烧也不敢去医院就诊。几天后他们给我寄来三百美元支票,请我转交这个朋友。信上说这钱来自某个机构,专门给需要帮助的人。

  九六年,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鲍博和简来电话祝贺,并兴高采烈地说他们安装上了电脑,并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

  “是克理斯(克理斯托夫的匿称)帮我们买来、安装、并教我们使用的。”简兴奋地说。我知道克理斯是位电脑工程师,也居住在NYC。他是简和鲍博四十几岁上才要的儿子。每年夏天他都会带他的父母到缅因州的国家公园里避暑、度假。          

  “现在简已经是个电脑迷了。”鲍博高兴地补充。

  晚餐过后,他们拿来照片讲述每一个儿孙:“这是戴维,这是他太太,他们全家刚刚搬到了路易斯安那。这是马修,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念书,他才十七岁,非常聪明。这个就是克理斯,他常来看我们。他没有结婚,他是GAY。”简说着抬头微笑,自豪、幸福的神态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照片上一个成熟、文气、身著黑色礼服的俊逸男人

  九八年秋天,是我来美国最灰色的日子。我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能做的都做了,其余只有听天由命。我沉浸在网络里,下棋,聊天,浏览色情网站。

  看着那些艳情故事,心里骂着:**的!写的什么呀,还不如我来写呢,于是愤笔疾书。有人叫好,于是再接再励。再往下写,渐渐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是在编故事还是自己走进故事里;是理想的梦境还是现实的世界;是北京初冬刺骨的风还是纽约深秋连绵的雨。唯一清楚的是深刻体会了四个字“废寝忘食”。

  有网友问:故事是真的吗?我不知道如何做答,再追问就直言:纯属虚构。

  写完了,有人说:这是近几年来他(她)看过的最感人的故事。也有人说:作者大概一边写书一边自慰。

  潮水般的赞扬声与漫骂声几乎把我淹没。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九八年好像黎明前的黑暗,一九九九下半年我看到的不仅是曙光,简直就是阳光普照。  

  仍然有网友在问:你是捍东?你是蓝宇吗?回答:我不是捍东,更不是蓝宇。“为什么你E-MAIL的名字是蓝宇?”“因为我和你一样喜欢这个名字,因为这个故事要出版成书,书名叫<蓝宇>。”

  昨天给鲍博和简打电话,告诉他们我的小说要出版了,他们祝贺我:“出版后请给我们寄一本,虽然我们不懂中文。”

  “当然!一定!”我回答。

  2001年11月17日

  《藍宇》读后感(五):捍东 蓝宇

  王帅帅跟我的第一篇约稿,是《蓝宇》的影评,我一度还以为是帅帅隐藏的基佬属性暴露已故想约一篇基佬片的影评,后来帅帅又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最爱安哥拉北鼻和爽女神,绝对不是个受,又说自己没看完蓝宇,就想看看我写的影评,间接过把瘾。所以我也就勉为其难的写了一篇《蓝宇》的影评。

  说实话我写的影评一般和电影没啥关系,也不会剧透什么情节,缘故是因为我是个马虎的人,看什么忘什么,电影的人物情节一般都记不住,只记得个电影给我的大致感觉和心里因为这个片子产生的些许激荡。

  《蓝宇》是和《颐和园》是同一周看的,用的快播还是什么的忘了。两个电影说的故事时代也有重叠,八十年代末,蓝宇进入清华,余红《颐和园》从东北老家考入北大,捍东做着双轨制倒差价的生意。

  两个故事都起始于浪漫的、文学的、投机倒把的、混乱与不拘的八十年代,也是知识分子救国幻灭的年代。那是北岛和海子大行其道的年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是文学青年能骗炮的最后年代。

  《蓝宇》的故事原本是个帖子,叫《北京故事》,作者是个女性,据说应该也是蓝宇和捍东故事的知情者,后来导演找到作者,说服后买下版权,改编成电影。

  网帖、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这几年越来越多,而《蓝宇》是01年的片,还没到现在这种丧心病狂改编网络小说拍电影的时代,《蓝宇》也是个文艺片,谈不上有什么票房,大陆也没公开上映过,不过网络上能看到。

  抛去同性题材的标签,《蓝宇》不过是个简单爱情故事,蓝宇与捍东。而《颐和园》相比之下就复杂的多,余红和室友李缇以及她们遇到的形形色色感情纠葛,还有娄烨在电影里所塑造的八十年代的躁动感与九十年代、新世纪的时过境迁的悲凉,还有一代人的青春迷茫,《颐和园》所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当然,也很成功。

  《蓝宇》的画面有种胶片质感,与高清镜头而言,有种淡淡的文艺质感,很美,就像古惑仔系列的拍摄手法,简单不炫技,朴质有力道。而这种朦胧的镜头手法比《颐和园》的画面效果更美,虽然《颐和园》里余红的胴体非常美丽(郝蕾真美!),但《蓝宇》中捍东(胡军)欲言又止的眼神与怯生生的蓝宇(刘烨)把爱情的忍耐描写的让人揪心。

  《蓝宇》里,捍东是个二代,靠着父辈的力量做倒差价的事情,赚的彭满钵玩,蓝宇是个穷学生,出来找兼职。捍东只是玩玩,却与蓝宇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很老套的情节对不对,灰姑娘的现代童话版,捍东是个老手,有身份有地位,后来还有家室,男女通吃。蓝宇是个雏儿,雏儿却让捍东动了心。

  更老套了对不对,蓝宇与捍东也一直游离在爱的边缘,故事是88年蓝宇进入清华,出去兼职,就已在政治风波的起点,后来捍东得悉清场的消息,发了疯的去找蓝宇,政治高压的绝望与不安促成两人打破了爱的窗户纸。捍东寻找蓝宇这一段处理的很好,《蓝宇》只是通过捍东的一通电话与空荡荡大街寻找蓝宇来隐晦的说出那个春夏之交的故事,而《颐和园》则用火光,钢盔与四处逃散的学生来说出那个故事,这就犯了忌,不过也不怪《颐和园》,娄烨本来想拍的就不是个爱情故事,而《蓝宇》就是个简单的纯粹的爱情故事,与时代无关与性别无关,唯独与爱有关。

  后来捍东的老爷子去世,捍东没了保护伞,与妻子离婚,不法生意失败被捕,已经离开了捍东的蓝宇卖掉了捍东给他买的别墅,用自己所有的钱把捍东救了出来。到这里,王子与灰姑娘的角色已经不复存在,两个经历了世事变迁与恒久忍耐的普通人终于能够有机会放下社会身份给予的羁绊,走向平静,可是王子与公主并没有过上期待的日子。

  蓝宇死于车祸,留下捍东一人,在孤零零的北京城回忆这一切。

  故事戛然而止。

  《哥林多前书》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藍宇》读后感(六):2016年第一次看《蓝宇》,已哭晕。(内含大量胡军刘烨CP猜想,不喜误入)

  对你的思念 是一天又一天

  孤单的我 还是没有改变

  美丽的梦 何时才能出现

  亲爱的你 好想再见你一面

  秋天的风 一阵阵地吹过

  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

  你的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为什么留下这个结局让我承受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没有一句话就走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对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却没有感动过

  对你的思念 是一天又一天

  孤单的我 还是没有改变

  美丽的梦 何时才能出现

  亲爱的你 好想再见你一面

  秋天的风 一阵阵地吹过

  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

  你的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为什么留下这个结局让我承受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没有一句话就走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对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却没有感动过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没有一句话就走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今天看了《蓝宇》,刘烨站在枯树下,傻乎乎的站着,张口唱出这首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唰的就下来了。

  早先看爸爸去哪儿就听说了他们入戏太深,情根深种的梗,今天看完,我真觉得,他们是真的相爱吧。

  也不知道是因为演技太好,还是刘烨初出茅庐的那种懵懂劲头,总有种让人忍不住揽过来,好好欺负一番的冲动。

  最开始看到他傻,是新年的早晨,他穿个小内出来,胡军招招手,说:过来。

  他扭捏的说了句我要去穿衣服,但是却很诚实的颠颠跑了过去。自然的靠近胡军的怀里,胡军低头,很自然的在他的额头印下一个吻。

  “新年礼物在柜子里呢,自己去拿。”

  刘烨颠颠儿的去打开柜子,两套格子衬衫,爱不释手。那种欢喜不是对得到漂亮衣服的欢喜,而是得到了胡军送的礼物的欢喜。

  看过真实故事人物“蓝宇”的照片,很清秀,应该是穿格子衬衫很好看的,跟刘烨一样。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在车里。胡军在接他放学的间隙,撩了个新的学生,在车上,刘烨吃着小零食,幸福的模样。

  胡军说:这种事,玩玩而已,关系不要太近了,太近了,反而没有玩的心思了,就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了,懂吗?

  刘烨回答:我们还不算太熟吧?

  眼巴巴的,可怜的模样。胡军揽过他的头,像抱着一只迷茫的流浪狗,吻了吻他,他却还是愣愣的,估计短时间,这惊吓都要在他担惊受怕的脑子里作祟了。

  然后是胡军离婚了,去找他。

  刘烨装作一切没了他都十分正常的样子,他们正常的说话,聊天,喝酒,后来天色晚了,刘烨轻推醒睡过去的胡军。

  “你打车回去吧。”

  胡军看着他,说:好想抱抱你。

  刘烨缓缓的蹲下来,眼睛一直看着胡军,然后缓缓的抱上去。

  时光如梭,尽管胡军伤他数次,但他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像一只忠心的小狗,只要胡军一招手,他便会傻傻的靠上去。

  胡军没有动,刘烨缓缓的收回手,望着他问:怎么不抱?

  多少年了啊,他的眼神为什么还如初见时那般,清澈如许,懵懂的眼中仿佛全世界都只有他。

  胡军猛地将他抱住,紧紧的,用力的。

  胡军的嘴巴贴在他的耳边,用力的呼吸,闻他身上多少年都不曾变过的洗发水香气。

  “我当初怎么会放你走。”

  刘烨缓缓的回抱他,那么自然,就好像等了许多年,只要胡军回头抱抱他,他便会毫不犹豫的回应,他的爱情,从不曾离岗。

  最后就是胡军在办公室接到电话,蓝宇没了,当时听不到电话内容,导演却残忍的将背景切亮,只留下胡军微微仰头的剪影,那是个让人不安的镜头。

  蓝宇没了,胡军在冰冷的太平间哭了两个多小时,据说当初拍戏的时候,刘烨本不用躺在那里,但他非要躺着,浑身穿的极少,在寒冬的时节,就为了配合胡军演完最后一场。

  谁知道,胡军在哭的时候,躺在一边的刘烨,眼角是否划过泪水呢?也许,这就是一场无声的告别,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只有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证明着那看不见却一直存在的存在。

  影片的最后,胡军开车经过蓝宇出事的工地。

  他说: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停下,但心中却是平静的,因为他觉得,蓝宇根本没有离开过。

  车开一路,音乐再自然不过,又再蜜糖不过的亲吻

  《藍宇》读后感(七):铸一把断缘剪,世间并无暮雪白头。

  我用一个白天加一个夜晚,埋头于《北京故事》,彻彻底底的领悟了一个词:情深不寿。用情过深而折损了自己的寿命。

  蓝宇,那个像天使样去爱人的男孩在23岁那个平凡的白日,失去了生命。陈捍东,那个搂着男孩,告诉他自己名字的含义是捍卫毛泽东的男人也在那个平凡的白日,心如死灰,之后的生活不过是数日子,从此再了无生气。因此,这话说的极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爱情让人太过通透敏感的觉察着现实的残忍,禁忌的爱情伤人伤己,而彼此都只希望一切的一切祸及自己就好,半点儿也别伤到对方。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是陈捍东纸醉金迷里偶然绽放的烟火,不小心走火烫伤,是他的劫数。蓝宇飞蛾扑火的去爱着,那样有勇气那样执着,因为他从未想躲,躲去这场让他疯狂让他痛苦的灾难。他从不觉得自己可怜,那是一种幸福感,他愿意,死心塌地。

  故事的开始,陈捍东只是一个恩客,玩够了女人玩男人,不过是有钱人寻找刺激。蓝宇为生活所迫,一个virgin ,出卖身体。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无不透露着这个干净贫寒男孩的清高。他只要他出卖身体得来的1000块,还说是有借必还,他视这次的交易为污点,拒绝陈捍东的施舍,自始至终他想做的都是恋人这个角色,而不是个被包养的小白脸,他在工地搬砖,打工,做家教,坐公车,只是想证明,我蓝宇就是要平等的和你陈捍东恋爱。我们只能是恋人关系,因为这辈子我只喜欢你,因为你只是你,我16岁的初夜给了你,而不是因为你有钱,你包养我,你是个男的,而我是个同性恋者。就只是因为我爱你,虽然我从未说过,从未。

  作为一个学医的人来讲,同性恋无疑是种病态的情感,可它并不特殊。因为这世上病态的情感有太多种,恋父,恋母,恋童……病态的爱情被世俗不容,禁忌,更迸发出禁忌的快感。

  蓝宇厌恶女人,他口中的女人叫婊子,因为他父亲出轨逼死了母亲,小三当后妈,逼得他捉襟见肘,生活窘迫,大年夜也无家可回。所以陈捍东对他的关心与帮助,即使是逢场作戏带着些怜悯,他也感动的无以复加。因为这个男人爱护他,照顾他,又让他体会到性的快感,爱的澎湃,冰冷的16岁,有了爱的萌芽。他执拗的认定了这个使他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人,而不只是因为他是个男人。

  陈捍东呢,不过是效仿古代富贵人的龙阳之好,遇见了华大建筑系单纯质朴的蓝宇,这男孩在他眼里太可笑太稚嫩又太可怜了。竟然不要他的钱,竟然想做他的恋人,竟然真像个女人一样深情款款的注视着他,这个不娘气的男孩在他面前的柔情似水,义无反顾。让他觉得荒唐可笑,更是一种刺激,一种乐子。这个男孩什么都不要,却想要他最不想给的,心。他怎么可能爱上个男人。可就是这种刺激,这种震撼,这种逃避,让禁忌的感情在黑暗里萌芽,他难以招架,却觉得自己这个情场老手必应付得了,幡然醒悟,为时已晚,一颗心全给了蓝宇。

  还有个可悲的女人,陈捍东的妻子,林静平,那么聪慧,美丽的女人,如果早几年遇到陈捍东,多美满的结局。可是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林静平的出现只是更加印证了,和蓝宇分手后选择结婚过正常人生活的陈捍东,对女人已经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对蓝宇的思念变得那么难耐。

  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并深深爱上。真的是没有办法,等待他们的是地狱,他们也决定一起赴汤蹈火。

  后来陈捍东破产入狱,蓝宇散尽千金,拼尽全力保他出来,只是让陈捍东更加明白,蓝宇对他的深情,他除了坦然的接受两个男人相爱的事实,再没别的办法,因为对方就是彼此幸福的诠释。

  世间能成为流传广泛,刻骨铭心,并升华为永恒的爱情,往往是因为悲剧。蓝宇的生命在最安逸,最静谧的苦尽甘来时,戛然而止。留下了陈捍东一个人继续结婚生子,伪装在正常人里,扮演着丈夫和父亲。

  情深不寿,虽赢了爱情,却输给了命运。造化弄人,孽缘的伊始,就酝酿着悲剧。

  这世间爱情千百种,病态的爱情层出不穷,好的爱情坏的爱情都使人铭心刻骨。就像蓝宇说的,我不后悔这辈子遇见你,但希望下辈子再不遇见。是啊,下辈子老天可怜,不遭受那么多磨难,然后千疮百孔的相爱,不用长一身反骨,相拥着同命运抗争,多好。

  《藍宇》读后感(八):若你爱着他

  看過的BL文,首推筱禾。耽美文門庭若市,能稱得上同志文學的卻門可羅雀。喜歡筱禾的文,因為真實,雖然骨子裡有擺脫不了的烏托邦。周而複始的禁錮之愛本身愛情小說樂於描寫的素材,能夠淩駕在過於虛空的現實之上的文至少對於迷魂陣里的人來說是可貴的,一如我。

  但願能懂生活的困境及其愛情的意義。

  《北京故事》

  先看的電影,并沒有特別的印象,唯獨喜歡開頭那個敘述的語氣以及環繞電影始終的暗藍色畫調。北京秋天落滿梧桐葉的小巷,藍宇同悍東說,每天醒來我都告訴自己要少愛你一點,好讓離開那天自己可以好過些。因為這一句台詞看了小說,比電影要濃情很多。結局處在高潮戛然而止,兩人的愛情勢必以失去換的一方的永久。書的基調同電影一樣,一提筆就老,慘老又悲情。藍宇同陳悍東的愛情似乎是那個年代同志愛情較為客觀的寫照,畢竟是愛的,無奈著不可相信著後悔著。最後陳悍東的禱文很讓人淚奔,也許你選擇了名利選擇了家庭選擇了所謂的道德倫理,可是你失去所愛,在漫漫餘生,那是種無法言喻的滋味,無法償還,比起努力還力不從心。藍宇最震撼人心的恐怕還是愛情的單純,放在同志身上,一如愛情最初的模樣。

  《青山之戀》

  這篇監獄文可能是筱禾里耽美成份略多的一本了,但是描述依然非常真實,開端過程高潮結局,都水到渠成。兩個男人間的感情及其微妙的變化在一個特定的場景里反復上演,你傾盡所有來愛一個人,勢必會得到回報不是你無人可愛,而是你非愛不可。李小武的蠻橫跟肖海的堅韌無一不是對抗面,可是愛情里最難人可貴的便是單純的愛著,不離不棄。愛情時而霸道時而妥協,都不過是途徑,愛情沒有終點,因此太愛便是墳墓。沒有童話。不愛則已,愛了便深情。

  性愛場面尺度澎湃。

  這本可以虐到肝腸寸斷的地步,高潮部分猶如夜場電影令人窒息,衝擊力很強。至少結局是圓滿的,兩個都是,也必須是男人的靈魂,終於可以在一起了。

  《抗拒的誘惑》

  最現實的一本了吧,因同志無法擺脫的宿命感。周而複始便也是現實,更貼近同志大眾的群體,仿佛只是兩個稀松平常的男人間的感情,卻溫潤到水到渠成。同志告別原先的彷徨跟掙扎似乎都有接受的過程,譬如愛戀男性的身體。孫濤可以坦然接受不過是他已認定自我同志的身份,并樂於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同志的安穩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向社會妥協的過程,肉欲跟情感并不是兩個對立面,在同志的身上往往肉欲顯現的更為深刻,虛空便也盤踞如火山灰。其實這是個很矛盾的事情,對感情的需索顯得無力,因此執著肉體。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愛一個人,何況兩個看似有獨立精神支柱的男人。當然孫濤愛趙凱,毋庸置疑。

  從友情的邊境越界,似乎是很多同性愛情的開始,但卻很少成功,彼此克制。孫濤是幸運了,至少他們彼此相愛,儘管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復旦,始終徘徊的無奈跟不安并沒有沖淡他們的愛情,因為相愛太不容易。可是現實畢竟不能總以相愛為藉口,那些平淡瑣碎殘酷又操蛋的生活里,有時候單純會顯得可笑。

  結局談不上千瘡百孔,卻是擺脫不了的傷感輪回,如同宿命要你再痛一次,你睜開眼睛說,嗯,只能這樣了。

  同個題材的還有一本韋飛的《室友》,寫的非常好。

  《默契室友》

  這是我最喜歡的筱禾的書了。大概是我認為的最嚴肅意義上的兩個大男人的愛情。用術語點的話說,也許該叫攻攻戀,可是有什麽關係呢,只是因為愛著。這是個百分百只能是兩個男人的故事,性別屬性在這本書里最為激烈。

  這場愛情里感動到我的也許還是更多的甜蜜,高肖華同戴曉翔愛的沒多少隱忍也沒多少無奈,那麼大方地付出,瀟灑又執著。戴曉翔說等以後我回家換你一個人對著空蕩蕩的宿舍,你就知道那感覺有多難受。他們不說再見,他們也不說想念。愛一個人,想他在身邊的日子,卑微的遷就霸道的唬弄,有什麽關係呢,只要他在我的身邊。如果說同性愛在高肖華的心裡更勝一層傷感,我卻絲毫沒有懷疑戴曉翔愛的會少一點。曾經他們很快樂,後來他們試圖回到道德所謂的正常人行列,於是才有的傷痛。總是會問,像原來那樣不是很好么。嗯,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沒有承認想要和你在一起。

  在那個充滿自由的國度,他們因著夢想跟希望,陷入彼此的生活,卻不知道後來彼此的生活所充滿的才是夢想跟希望。結局恍如隔世。

  《彩繪坊》

  這本書構架最為龐大,人物出場也最多,小說寫得偏向劇本,的確足夠拍成一整部電視劇。

  在筱禾後來的文中,性別屬性尤其突出,兩個主角都是獨立人格且夠擔當的較MEN男形象。當然MEN跟可愛毫無衝突,比如可愛又陽光的旭東。也許這本書的終點已經不單單只在旭東同姜海的愛情上了,旭東的一廂情願佔據了很大的篇幅,而若說姜海被感動的過程也並非都是源於愛。這已經是本很有文學高度的作品,在同志的範圍內,社會的眾生相淋漓盡致。一個同志大概也不會喜歡被深究為何喜歡男人,但單純愛著一個人的感覺的確很美好,而仿佛你在,你在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旭東愛姜海並非沒有任何緣由,他愛一個人自然也付出代價,當然心甘情願。而我甚至不能說這樣算不算得上愛情,也許愛情真的只是一個人的事,而筱禾把這一個人的事寫得入微細緻又驚心動魄。而愛情無非是我愛你,或者你愛我,或者我們相愛吧。

  《藍宇》读后感(九):像人一样去做爱

  作为一本性描写直接粗暴的小说-----《北京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避免大胆的性爱描写。小说开始时,大段大段同性的性爱描写曾让我一度放弃这部据说很著名的同志小说。

  剧情的推进,没有让作者放弃一次又一次看似重复实则感情不断加深的性爱描写。悍东没有爱上蓝宇时,性是暴力的,直接的,以年轻美好的肉体为主要噱头。两人感情加深,性之外包含的爱不断凸显,虽然爱的最高和最后表现都是以性的完满为体现。但在悍东心理不断变化,对蓝宇的疼惜和怜爱明显已大大超过以占有新鲜肉体为念头的动物性行为。在悍东唯一一次甘于充当“被插入”角色时,我知道,他是全身心地爱着蓝宇,他们之间的性爱,是真正的以爱为基础的性。

  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处理人的欲望,特别是性方面的欲望,我始终游移在生理至上和理智主导两种观点之间。看过李银河的大量文字,一度认为只要是生乎欲望的,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就是对原生欲望的控制过程。在法律的范围内任意枉为,真的是好的,真的是文明的吗?

  若是生发于欲望的,皆是可以接受,甚至可以推崇的,那为什么我在看A片的时候,大范围地感受到不适?据说,人的性行为和A片没有太大的不同,可是当性器官和性交过程赤裸裸地呈现眼前时,还是忍不住的恶心和厌恶。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阅读《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完成的,当卡尔马克思在直接意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生产资料之间,横向切上一刀后,将人的行为划分为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人的人之后,似乎一切都变得清晰和易于判断和接受。

  性行为是人类的直接需要,可是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性,与两人之间由爱而生发的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出于生理需要的性不能说是肮脏的,它只是作为动物的人,以寻求生理需要的满足为目的,相对简单粗暴了些;以爱为基础,由相互爱慕,产生身体结合需要的性,是美妙的,是达至爱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的人,在做爱时,除了享受生理快感,体会到的更多是灵魂的交融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从这一点出发,也许就不难解释,同是以性作为卖点,为何某些文学作品,大段的性描写,阅读时不仅产生精神上的厌恶,甚至存在生理上的恶心,典型代表如《不二》;而有些作品,在阅读那些性爱描写时,不自觉地留下眼泪,性在作者的笔下,是万物生长的起点,是热爱生命的起点。在性爱中,被时代闭塞的情感通道打开,压抑许久的人性得到舒展。阅读那些美妙的文字时,感觉身体的某处被打开,缓缓地流淌着温暖和爱,静静地轻轻地感受两具身体缠绕时迸发出的力量。典型作品如《劳伦斯夫人的情人》。

  我们可以作为动物的人去性交,去直观体会生理需要满足的快感;但作为人的人,我们更应该像人一样去做爱,享受由爱而生的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

  《藍宇》读后感(十):我等你,无论多久

  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看了电影版。我对看过的电影一向印象模糊,如今对《蓝宇》的记忆仅限于“片中胡军和刘烨好过一段”,其他情节就一概不记得了……昨晚去看了从网上找的小说版,今天上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

  或许是之前期望太高,小说并没有让我达到预期中的泪眼婆娑状态。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沉甸甸的。(捍东和蓝宇的形象,让我频繁地想起继瑜和若甫。他们有很多特点都重合在一起。)

  对于捍东,我一度觉得他就是个人渣。我讨厌他对感情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他玩儿不起,干嘛还要把别人拖下水。我也讨厌他像低级动物一样的本能,他的欲望总是原始而肤浅,征服了一个对象就转手再换下一个。我更讨厌他对任何事情都不当真,更把别人的感情不当回事的样子。看到后来,慢慢开始觉得,很多事情也怪不得他。他只是一时没弄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而已。

  而蓝宇这种纯真善良的人,注定会成为感情中受委屈被欺负的一方。无论是捍东犯浑把他赶走,还是后来捍东结婚而他被林静平暗算,到最后捍东死皮赖脸回来找他,他都默默地接受了。他一直没有太多选择权。他的爱虽然不会停止,但他的脚步是犹豫的,只有捍东回头叫他,他才知道快走几步赶上去。面对这样的人,捍东居然也好意思做出那么多对不起他的事来。

  而林静平,是个让我恨得咬牙切齿的人物。拜各种耽美动漫所赐,我对于女性群体越来越没有好感了OJZ她这种表面光鲜实际又精明又虚荣的人,是我最不喜欢的类型。我总觉得,女性所具有的那些隐秘的缺陷和心机,其他女性可以轻易就觉察,而男性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过很久才能发现。当然,她做的一些事,用她的话说,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庭。我不知道如果我站在她的角度会怎么做,我只知道,她把感情看得太容易了。

  看到很多人在找小说的原型,在争论那张绿衬衣少年和刘烨,谁更接近蓝宇的形象。我一点儿都不想知道原型人物是谁。如果这是真人真事,那它未免太沉重了。我宁愿相信它是个虚构的故事。

  小说的结局蓝宇出车祸,我一直刻意避免去想它。读者总是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作者说什么,读者就相信了。所以我宁愿我看到的结局是一个被篡改过的、圆满的结局,这样心里还会有安慰。

  至于小说的尺度,没有我之前想的那么夸张。觉得描写得还是挺自然的。只是那些文字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很多男性跟同性做,也都是会有快感的?毕竟,出于生理原因,两个男性在一起,身体接触更加直接和淫乱,感官刺激也更大。始终觉得,捍东和蓝宇的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对方身体的迷恋。

  看完小说,又看了一篇后续《秋风再起时》。情节曲折离奇得像电视剧,偶尔也会流露出典型的腐女幻想。不过看得出那个作者很用心也很投入。虽然它纯属虚构,我还是愿意相信,捍东和蓝宇最终获得了安定的幸福。

  重新去看电影,也和我记忆中有很大不同。和小说一比,它的确太仓促和潦草了,也不够深情。觉得它本来可以拍得更好更用心的。不过我一直认为电影版的选角是它唯一完美的地方。胡军和刘烨,没有比他俩更合适的人选了。

  对于我这种见不得一点儿虐的人,所有故事都是童话结局才好。我愿意相信,蓝宇最终等到了为爱情变得执着勇敢的捍东。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