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豆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豆腐》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豆腐》读后感10篇

  《中国豆腐》是一本由林海音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豆腐》读后感(一):大观豆腐

  精巧一本《中国豆腐》在手,宛如一方白豆腐掌中托捧,这本林海音主编的《中国豆腐》在豆瓣上发布之时,我已毫无犹豫地点了“想读”。当时,在豆瓣推介《中国豆腐》的文字中,有着这样推荐句: “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此书主编林海音是我少年时代就熟悉的作家,她所著《城南旧事》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最温馨之散文回忆录,而吴贻弓导演之同名电影更是我一直留着常看的影片。如今收到了这本雪白的“豆腐块”,看见那条用瘦金体写了“中国豆腐”四个字的中国红封带,抚摸着小开本的书页,体验那一句句如豆腐般清香的文字,忽然有种旧梦重阅的恍然。

  恰如林海音在她首篇《豆腐颂》里则这样写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是的,豆腐是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食物,古往今来,无论是名绅高士,还是贩夫走卒,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就着豆腐说出豆腐的子午卯酉,文人名士们更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去感佩它。不知是否有人记得,前些年香港美食家蔡澜曾经在他的书里,以及电视台的节目里,将金庸写在《射雕英雄传》里的名菜“二十四桥明月夜”推介出来,引起了一场美食轰动,这便是一道以名词入菜的豆腐佳肴,曾有一亲密好友前往亲尝,评语为“鲜得来掉舌头”。翻阅林海音主编的这本《中国豆腐》,不免感叹,林海音虽未及将金庸和蔡澜的文字纳入此书,可她主编的《中国豆腐》已经包含了豆腐的前生后世,红尘颠沛,还包括了豆腐的思想和情感。这也算是给“中国”做了一张最直接的小影留照。

  小开本在握,轻捷舒适,边读边思,读到每一分作者的感慨,都会在内心里回应一分同感或同叹,想来其他读者亦应如此,只因但凡身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品尝过豆腐,甚至做过豆腐。豆腐,这原本就是个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就如瓷器,就如丝绸,就如茶,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度可以当得起它做符号了,虽然现在日本的绢豆腐已经深入了华东地区的各大超市,可豆腐的老祖宗却还是中国,即便它已经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最终它还是名唤“豆腐”,比如:它在日语里依然写作“豆腐”,发音也接近,读作“トウフ(toufu)”或“ とうふ(toufu)” ,同样,英语里也写成“tofu”,发音则同样接近我们的豆腐。最妙的是,走遍了世界,豆腐,依然是当年朴素的旧模样。诚然如“麻婆豆腐”这样的菜谱已经走遍全世界,并因为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令行游海外的本源食客如同嚼蜡,它的主料本身依然不改那千百年前的旧方,依然是大豆制作,依然是点卤凝结而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家户户,特别是中国的主妇们,都能做各种各样的豆腐,甚至还有私家秘传的豆腐菜谱,如“豆腐西施”这样的美名,出入诸多的名著,不仅仅限于某个作家的作品了。

  《中国豆腐》的全书共分为: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部分,皆由台湾的作者完成,竭力囊括以“豆腐”为主题的散文,涉猎古今中外,可惜的是没有大陆的作者,虽以海外作者补充,仍算是一个缺憾,更何况林海音已作古多年,恐怕亦无第三次编撰之可能。这也是本书让我这个读者最为感伤之处。

  掩卷之际,难抑感慨万千,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豆腐,于此凉秋,悠悠读来,慢慢体会:或雪白的,或烟熏的,或嫩或老,或甜或咸,或香或臭,或冷或热,或冻或烫,可荤可素,可主可配,可入富贵人家,亦为禅道奉食,任由拿捏,随意捯饬,可雕国宴,可佐乡野,可喻丽人,可比清官,历时近两千年,长盛不衰。不知不觉,恍然如见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仿佛又读吴氏兄弟所编的《古文观止》,或可以说,《中国豆腐》它已集成为名士和百姓情感的大观豆腐,或曰豆腐观止。辛弃疾有词云:“万事到秋来,皆摇落。” 今秋,《中国豆腐》摇落在我的书桌,令我叹为观止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上海

  【原文地址】

  【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71664564-1.shtml

  【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10241534944/#

  注:因深感缺大陆作者豆腐文,四星推荐。

  《中国豆腐》读后感(二):《姨太太的豆腐》

  《姨太太的豆腐》 滬上訪書,東去-地下一條線乘兩站,外灘邊頭;西去-地下兩條線各乘一站,上海圖書館底下。 那天去的是四馬路,因為上一次囬滬去的時候得知,大概再買一二本書,接下來的購書,就可以從九折晉昇到八五折了。如今的洛陽紙貴,就是專門用來待見愛去書肆的讀者的。所以嘍,在我來講,這一晉昇,是一直耿耿於懷、切切在心的。 寒夜將息,最好讀書。新書裏頭率先挑出的就是那一冊林海音先生主編的《中國豆腐》,裝幀也別致-雪白一方豆腐大小,中間浮襯一抹紅嫣嫣的籖條,題著書名。是的,自打讀《城南舊事》的那一個年代開始,我就喜歡上了她那獨特的視角與細膩樸實的文字了。 《中國豆腐》,是林先生以「中國」為主題編就的系列叢書中的頭一冊。一九九三年在為「修訂、增補、重排」而寫的序言-《新的豆腐》裏頭,林先生如此寫道:「在我的構想中,還有一本《中國姨太太》呢!」驚異中并期待著的讀者們於是都笑了:「快編,我們要看。」 端的絕妙題材呀!令人失望的卻是,林先生看好的撰稿人-「光是有清一代的『姨太太』,他就能瀟灑自如地寫上數萬言」的高陽先生,先走了;「對於民初以來的各型姨太太,也能寫出一些來」的林先生她自己,後來也走了。終於,《中國姨太太》一書,也沒有如愿於一眾讀者眼巴巴的熱切冀盼。 那一篇序言裏頭,林先生還說:「姨太太,本是『中國』特產,在中國文、史、物中,幾千年來,有她一大塊天地哪!」 林先生此言不虛,不僅是在那一個過去了的年代,就瞧瞧眼前現實中的旖旎風情,昵稱易名成了「小二」、「小三」之類的準姨太太們,依舊婷婷嬝嬝,混雜出演於新編的《金瓶梅》與《紅樓夢》裏頭,扭扭捏捏的陣勢之中,佈局的是一齣「軋出老孃有飯喫」的新成人游戲,好是熱鬧! 姨太太真有這麼遭人不待見嚒?當然嘍!可是對於某些人士來說,姨太太卻是-多乎者不多也! 就像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裏頭:那一位「粵東富商梁季騰」-葛薇龍的姑媽不過就是他的四姨太而已;那一位喬誠爵士-不但是藏嬌「二十來房姨太太」,而且還弄出來了「十幾個兒子」,以至於一旦撒手人寰,恐怕「就連眼前的紅人兒也分不到多少家私」。 就像穆時英的《南北極》裏頭:上海灘那一個劉公館的主人-「家裏有五個姨太太」。不但如此,而且「劉公館那個五姨太太頂愛結實的小夥子……」自然嘍,小夥子裏頭,也包括了少爺;也包括了車夫;也包括了保鏢。至於劉老爺嚒,或許也祗成了順便捎帶捎帶的玩意兒了。 就像茅盾的《子夜》裏頭:類似大先生身份的「白公館」主人,光讓一個姨太太出了場,不過也就坐了片刻的檯子而已,身份排行,卻已經祗是「白家五姨太」了。 在那一個年代的作家筆下,與姨太太相關的軼事,真是不勝枚舉。高陽先生沒有寫,林海音先生沒有寫,忝作區區一個讀者的我,祗得在過往的文學作品裏頭招呼幾個答應出來幫襯應景了。好在,年代悠久,答應俱已晉昇為常在了,擡眼影影綽綽,好找。 別說「中國姨太太」這個題材,往深裏寫,不好寫。就連「中國豆腐」這個題材,往深裏寫,也不好寫-況且,還都讓林先生邀請的那些見多識廣的筆桿子們,幾乎寫得都所剩無幾了。 寫「中國豆腐」,想要到《金瓶梅》裏頭尋覓,告訴你,沒門兒-那一本書裏頭是祗有面筋,沒有豆腐的。想要到《紅樓夢》裏頭尋覓,告訴你,也沒門兒-那一本書裏頭,也祗有晴雯姐姐愛喫的,卻是讓老媽子喫了去的「豆腐皮的包子」;司棋姐姐想喫的,卻是讓老媽子故意弄來敷衍敷衍的發了餿的「豆腐」,除卻這兩味豆腐之外,再要想讀到其他的,想也休想。因為,寶玉他老孃說了:「那些麵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甚愛喫」。當然嘍,王夫人說得忒晚了些個。這曹雪芹也真是的,《紅樓夢》寫了八十囬沒有寫完,讓張愛玲連帶鰣魚、海棠一并兒三恨了且不說,賈母「不大甚愛喫」的「那些麵筋豆腐」,也遲到了那麼後頭的七十五囬裏頭,方才告知讀者們曉得,真是比林妹妹來遲了得太多了。 《中國豆腐》難寫;《中國姨太太》難寫,曉得了嚒?所以,筆者也祗好投機取巧,想著想著,弄出了這麼一個呌作《姨太太的豆腐》的名堂來,搪塞搪塞了。 「那麼,你到是寫呀!」讀著這一篇文字的人,也許會不耐煩地這麼說。答曰:「這不是已經寫到了一些個嚒?」 中國豆腐,的確是地地道道的素食。然而,素食,卻也是有葷喫的。 「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規規矩矩的,不揩油,不喫豆腐!」茅盾的《子夜》裏頭,「帳房間內權力最大者」-屠維岳,對女工朱桂英這麼說道。 「她說老都老了,還喫我的豆腐。我說麻婆豆腐是要老豆腐嘛!」張愛玲的《色戒》裏頭,昨晚在「蜀腴」喫了飯的易太太這麼說道。 「女人尤其難。一來就要給人喫豆腐。」張愛玲的《創世紀》裏頭,「做看護」的沈太太這麼說道。 什麼才呌作《姨太太的豆腐》呢?讀著以上文學作品裏頭的這些話語,你該明白了吧?姨太太的豆腐,并不見得是要姨太太們下廚倚灶親自動手之後,才能喫得著的,油煙氣不是怪膩人熏人的嚒? 巴金的《家》裏頭:高府五爺-克定,在公館外頭弄了一個呌做「禮拜一」的妓女作姨太太,與五爺最貼心的四爺-克安,也是常去那小公館尋開心的。這一切,不是讓大房的二少爺覺民與三少爺覺慧都抓了一個現場了嚒?那一個小公館門上的匾額「金陵高寓」四個大字,是五爺克定親自揮筆題寫的,那一個與他父親高老太爺同捧一個旦角張碧秀的四爺克安,作為兄長也幫襯了不少。當然嘍,「高寓」也就成了高府這哥兒倆共享艷福的公寓了。 這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裏頭,賈珍、賈璉、賈蓉與尤二姐風情故事的民國版本了。又是兒子又是侄子又是外甥身份的賈蓉,挑逗招惹了尤二姐,這二姨身份的女人,作勢惱怒了-「順手拿起一個熨斗來,摟頭就打,嚇的賈蓉抱著頭滾到懷裏告饒。」-這才真正的是「姨太太的豆腐」的絕妙喫法之一了。不過,那時節,尤二姐卻是連得做賈璉姨太太的名份都還沒有呢。所以,這個喫法應該呌做夾生喫-涼拌,還不算是燉熟喫-煮成老豆腐了還是照喫不誤:《沉香屑第一爐香》裏頭的梁太太-「算起來是年逾半百的人了」-身邊不就是有爵士府上的那一對老少爺兒上陣父子兵,還外加上了大闊佬與學生仔,前赴後繼嗎? 「少奶奶!」小丫頭們-睇睇與睨睨知根知底,時興這麼呌喚她,因為這麼呌著,梁太太聽了,心裏頭才會覺得格外舒坦。 素喫、葷喫、夾生喫、燉熟喫,這一味「姨太太的豆腐」的喫法,真是多多。然而,這一塊「姨太太的豆腐」,可不是新的豆腐了,主人喫、客人喫,都喫成老豆腐了。這可不嚒?《金瓶梅》裏頭的那一個陳經濟覬覦潘金蓮好長遠了,饞眼的時候,是人家姨太太的新豆腐;到嘴的時候,卻是自家丈母孃的老豆腐了。喫豆腐,雖說喫著是各有滋味,祗是喫過了以後,是囬味無窮,還是一抹嘴就走,乃至鬧一囬肚子,就各有後話了。 環顧週遭,讓人尋思,這一味「姨太太的豆腐」,能否在現實生活之中真正得以廢黜,而僅僅祗是幽禁在文學作品中-那冷宮裏頭的一個古董名堂呢?有待觀望了。 林海音先生率其兩位女公子悉心編就的這一冊《中國豆腐》,眼瞅著就快要讀完了,真是長了見識了。 又快週末了,看來還得再去一趟四馬路,長假在即了,好幾天吶。是為記。 -ZY.S. 2014-December-24,平安夜於滬上「南石軒」

  《中国豆腐》读后感(三):豆腐一声天下白

  提及豆腐,总会想起金圣叹临刑前所言“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及瞿秋白《多余的话》收尾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天下第一”。由是,再看林海音编的《中国豆腐》,或会意味悠长。林海音身处台湾,编选此书,作者的来源多样,却唯独无大陆一人(缘由是其时为上世纪七〇年代),但我们读之,时时可感到广袤内地的情感与血缘辐射,仅看一些题目,《家乡的豆腐》《母亲的抓豆腐》《鲁东的斤豆腐》《东北乡下人吃豆腐》《西南豆腐》等,可略窥一斑。因之,我想,曾回忆“城南旧事”的林海音,编《中国豆腐》其醉翁之意或在中国旧事,而以豆腐作为切入点,实在合适不过。从追溯自公元前二世纪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起始的考据文章,及家乡产母亲所烧制的豆腐佳肴之情感文章,到耳提面命事无巨细的豆腐菜谱,真可谓“豆腐一声天下白”,中国情怀于其中矣。

  (南都荐书)

  《中国豆腐》读后感(四):方寸之中见平生——评《中国豆腐》

  作者:张思瑶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林海音(1918—2001年)的了解,或许最直观的便是她那本长久不衰的《城南旧事》。记忆中的英子,是电影中的那个圆圆脸盘,大大眼睛的纯真小姑娘,总是带着善意去接受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小说的最后,英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可是对于故事的读者和电影的观众来说,画面定格在那一刻,英子永远纯洁善良,是记忆中一朵不凋零的花。现实世界不一样,现实中的英子——林海音,继续成长,在30岁那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一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许多贡献,生活中经历过许多挫折,但从不屈服,与丈夫夏承楹(1910—2002年)经营了美满的家庭,育有三个子女……在八十三岁上因病去世。不禁有点感动:我们的小姑娘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坚毅的女性,度过了富有价值的一生。

  林海音1918年出生在日本大阪,但她的成长与大陆和台湾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三岁时(1921年),她跟着父母回到台湾。生活了两年之后,1923年,她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生活,定居南城。在北京生活的这段时光,也成为了她日后创作《城南旧事》的土壤。林海音读书、工作、结婚并生下三个孩子,在北京一直生活到抗战结束,解放之前与家人回到故乡台湾。在台湾,她一直从事着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不仅涉及写作小说、儿童文学,还主稿台湾小学语文课本并创办文学刊物等,并积极构建两岸文学交流的桥梁。或许正是这种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与祖国两岸都血脉相连,才让林海音一生的工作,都或多或少体现着对北京的想念,对台湾的热爱以及对整个“中国”的深爱。上世纪80年代时,林海音更是有了一个“计划编书”的构想,“那就是以‘中国’为主题,编辑一套中国的文、史、物之书,第一本就是《中国豆腐》。”可是,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这套以“中国”为主题的书,为什么第一本却是有关朴实无华的豆腐呢?或许是“由于大家都喜欢吃豆腐,触动了海音编《中国豆腐》的灵感”(何凡《原序》)?或许更是因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因为: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子敏《茶话豆腐》)

  如今我捧在手中的这本《中国豆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是由林海音主编,林海音的两个女儿夏祖美、夏祖丽助编的作品,并非最初版本的《中国豆腐》,而是经过增订的新版《中国豆腐》。不但能看到旧版书籍中的文章,更能看到初版后许多年来,同胞或友人对中国豆腐的新的了解、感悟以及对原有文章的回应及修改,与原版相比,更添锦上添花之喜。

  全书正文共分为“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部分。这样的分法是编者在对旧版内容进行修订之时重新做的安排,遗憾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中国豆腐》仍是三十二开,而非序言中所提到的即将改为的二十五开。

  书中共收有关豆腐的文章三十四篇,连同三篇序和最后的豆腐菜单,凡三十八篇文字,可谓是将有关中国豆腐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书却没有特别厚,小而白的一本握在手中,还有一片一指来宽的红色腰封,可不就像是红色的宽绸绑着一块老豆腐么,又醒目,又好看!

  五个部分各有特点,“散文豆腐”收录了作家们与豆腐有关的记忆,或暖,或痛,苦辣酸甜,跃然纸上。兵荒马乱的旧时代,梁容若在日本东京留学时,曾和日本朋友讨论豆腐。吃着汤豆腐,日本朋友感叹豆腐贱卖,“连德国人也在向大连趸购大豆呢”,让梁想起祖国正受着列强的枪炮欺侮,想到日本军队将从中国劫掠来的东西卖到欧洲以换飞机,内心委屈又伤痛,这不平等的友情让他口中的豆腐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只能在日记上记一句:“同××吃哽咽的豆腐!”(梁容若《豆腐的滋味》)另一边,子敏对豆腐的回忆却是满怀温情,如果说瘦猪肉造就了他的身形“在‘横’的方面毫无成绩”,那么豆腐便造就了他内在淡然温和的处世态度:

  事实上,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有心情坏的时候,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够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最令我难忘的朋友,并不是那“曾经对待我很热情的”,而是那“曾经宽恕我的过失的”。(子敏《茶话豆腐》)

  看,一块小小的豆腐,既关联历史,又塑造人情,方寸之间,可见人生。

  “考据豆腐”多是有关豆腐的考据文字:豆腐到底是不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不一而足,认真严谨,极富有知识,又满含趣味。根据不同需求,既可作科普文章一看,以增广视野,获取谈资,毕竟“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以豆腐作为引子开启话题,所唤起的亲切感,必不亚于英国人以谈论天气为起始开启一段聊天;又可作为工具书使用,若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不妨从豆腐入手,研究一番,必对华人的个性特点有进益的了解,你看德国人郭伟诺(William Shurtleff)的博士论文《中国历史的餐饮文学》,也受到了《中国豆腐》的影响(林海音《新的豆腐——为修订、增订、重排而写》)。不仅如此,此部分中还收录了许多同豆腐有关的谚语,如我们熟悉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卖豆腐的回家,都好”(在北平,卖豆腐的吆喝“豆腐”,音与“都好”相近)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对同一种食物的制作和烹饪方法也各有不同,讲究如汤圆与元宵的区别,激烈如豆腐脑的“咸党”与“甜党”之争等。豆腐也绝对不是单一不变,在“家乡豆腐”部分中,就收录了不同地区的豆腐烹饪方法或制作方法,既有“抓豆腐”“花生豆腐”“臭豆腐帘子”这样富有平民生活气息的一看即懂的菜名,也有“金钩挂玉牌”“红嘴绿鹦哥”这样看起来高雅贵气的传说,让人即便是阅读文字,也不禁食指大动。

  “海外吃豆腐”的部分,让整本《中国豆腐》读起来更添趣味。一方面,国内的读者总好奇豆腐这件家喻户晓的食品是否走出了国门,在海外发展如何;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外国友人对比豆腐在不同国家烹饪方法的平台,更分享了一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因豆腐而结缘,彼此更亲近的情感。在海外留学的彭歌,最“魂牵梦萦”的吃食是豆腐。中国留学生之间,若是有谁在周末买到豆腐,“必然要各处通电话,呼朋引类,以‘红烧豆腐’共进晚餐,客人必感激盛情,称谢再三”。长年在美国生活的朱梅先,在家中请美国人吃饭的时候,若是有一碟豆腐,再谈谈豆腐的制作过程和营养价值,必然能宾主尽欢。一块小小的豆腐,串联起异乡中同胞的感情,沟通联系了华人与外国友人之间的友谊,作用不小。而豆腐在日本,在韩国,都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发展,牵连着当地人的心绪,焕发出了别样的光采,甚至已和最初的“中国豆腐”有所不同,区分开来,让当地人民感叹“台北市内也有许多韩国人经营的餐馆。不过在这里所吃的的泡菜和烤肉,作料有些不同,所以比起在韩国吃的,其式样虽相同但是味道则全然有别……而豆腐花饭在这里全然没有,所以对那特有的故乡风味却是越想越令人垂涎三尺”(河正玉《汉城的豆腐花饭店》)。

  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主要的生产过程是制浆和凝固成形,由于营养价值丰富,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小小的一块豆腐,与历史的长河以及世界的博大相比,不过方寸,可在这方寸之间,既牵连着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也内化反映着中国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豆腐易得,一般人恐怕并不会深作思考,然而只有在海外他国,豆腐难获的时候,才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豆腐的珍贵以及千百年来华人在豆腐制作和烹饪中蕴含的贤人君子特质,正如彭歌在《海外吃豆腐》一文中所写:

  一个不懂得欣赏豆腐之美的人,大概不能算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或中国的生活方式吧?豆腐虽然是最普通的东西,无论什么地方——包括在国外,价钱都很平民化,充分显示出中国人能够将最平凡的东西“化为神奇”的智慧。

  ……

  一定要到了“久思豆腐不可得”的时候,才更能发现它的好处。这样看来,豆腐也者倒真似贤人君子,在平易朴素之中自有其令人怀念不置的真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