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10篇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是一本由[英]温妮弗瑞德·沃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一):代序 -- 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1938年初版)是《灰姑娘辛德瑞拉》的一个迷人的变体,它由佩塞芬妮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这件事本身也类似于一则童话。

  我记得我最早读这本小说时才十来岁,因为那是我母亲喜欢的书,她常捧读在手,如今回想起来,那不单纯是为了寻个发笑与做美梦的去处,而更在于就许多方面而言,身为中年穷家教的派蒂格鲁小姐,活脱脱映衬着我母亲本人。她是个单身母亲,在那个年代做单身母亲会遭遇到不少困难(我生于1942年)。她做过家庭教师,做过厨子,还做过一间小型私立学校的校长;她薪资菲薄,又没有多少亲戚朋友,前途渺茫。

  可我母亲却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最喜欢的书也表明了她的这种坚定信念: 一切终究会好起来,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所以,我是伴着《派蒂格鲁小姐》这本书一同长大的,后来它还跟随我去牛津念书,在我作为一名大学讲师在伦敦扎下根来的岁月中,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在剑桥退休。在那儿,有天我不经意地把“妈妈最喜欢的书”借给另一位学者,她读得兴味盎然,还在教学时提到它,甚至在某个阴雨天跑进大学图书馆里把它重读一遍,让自己快活起来。

  由此可见,《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值得推荐的,显然不单单是它宣扬要爱国爱家的那一点;大约两周以后,恰逢另一个阴天,《佩塞芬妮季刊》躺进了我的邮箱,我读到该社正在寻找一些选题方面的建议,便欣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之后,便揣着我那宝贝的家藏本,亲往大萨顿街。这本小说再次受到热忱礼遇,我也受邀作序。“多有趣啊,”我想着,信心十足地折回大学图书馆: 温妮弗瑞德·沃森写过六部小说,成书时间均在1930年和40年代初期,我毫不怀疑我能轻易找到我感兴趣的有关她的一切。

  可是不妙得很,我出师未捷,与她的作品相关的评论世面上很少见,梅休恩出版社的档案文件二战时都遗失了,正统资料里也未详列她的生平,简言之,我一无所获。后来,我从图书馆翻出她的小说初版本的外封套,有个封套上记录着沃森小姐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曾供职于纽卡斯尔市,是名打字员。我们赶紧致电纽卡斯尔中央图书馆,可是,尽管管理员很殷勤,他们除了抄出一条记录,告诉我们一个夫姓和一处1974年登记的住址,仍旧提供不了任何细节。我们于是求助于英国电信,拨了一连串与之相关的号码,询问温妮弗瑞德·沃森小姐的下落。令我们大喜过望的是,响起一个沉稳的带纽卡斯尔口音的声音,“我就是她”。

  于是,我们约好了进行一次面谈。我前往纽卡斯尔,与温妮弗瑞德·沃森聊了两个小时。她虽已93岁高龄,却仍一个人在杰斯蒙德生活,她差不多一辈子都是这么过的;她活跃、风趣、富于洞察力,也正如她的书留给人的印象。她声称自己过着一种相当普通恬淡的生活。不过六部小说中,她最喜欢的始终是《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

  温妮弗瑞德·沃森生于1906年,家境殷实,她父亲在盖兹海德拥有一家商店,在纽卡斯尔拥有三家商店,服务的顾客皆为劳动者;沃森向我解释说,在那个年代工人们觉得进城区中心的“大商厦”很不自在,因此在各个分区都有属于工人们的商店。我想这或许能帮着解释反映在她小说里的,比如紧跟着《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面世的《三级跳》(1939年初版)里面,那种对城镇工人阶层的贫苦的深刻同情。然而对温妮弗瑞德这样一位待在战前的杰斯蒙德的年轻女子来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她有两个姐姐,一对双胞胎弟弟。温妮弗瑞德与姐姐就读于坐落在贝尔维克沿特威德河方向的圣若楠寄宿学校,此后,她升学至商贸学院,毕业后成为文秘。温妮弗瑞德的第一份工作很轻闲,几乎无所事事,腾出大把时间来读小说。一天,她的一个姐姐问她在读什么,她说全是些糟透的无稽之谈,换她自己写会好些,她的姐夫便劝她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她于是真的这样做了,花费早晨的工时,写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四脚朝天》(初版于1935年)。

  她的第二份工作能匀给写作的时间就少了,《四脚朝天》的稿本也被晾在一边,直到她的姐姐很偶然地读到一位文学代理人征募新锐小说家的启事。温妮弗瑞德听从家人劝告,对代理人说她手头已有两部小说的定稿,并一口气又签下写四部新书的合约。这子虚乌有的第二部小说随后也被她写完了,温妮弗瑞德原定于1935年6月的婚礼,也提前到1月举行,即为了让她投入整整一个夏天来专攻新作: 《不成双的鞋》(1936年初版)。婚后,温妮弗瑞德继续以本名写作,她的丈夫似乎引以为豪,很支持妻子的文学事业

  《四脚朝天》作为一部时髦的乡村小说——丝黛拉·吉本斯1932年写就的《寒凉舒适的农庄》模仿过此书的风格——立即为年轻的小说家奠定了声誉: 所有的书评都被这则围绕着两性间的嫉妒、情杀的阴寒故事所郁结的幽怨力道触动了,人们更惊叹它的作者如此年轻,翻一翻报纸上的宣传照,那上面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端丽女子。梅休恩出版社在当时纽卡斯尔最豪华的蒂里饭店,专门给《四脚朝天》举办了一场首发午餐会,这也是有史以来伦敦的出版商第一次来这座小城主持如此盛大的宴会。当地报纸争相刊登这位新锐作家的玉照,达官显要云集一堂,而当时梅休恩的执行总编、古典主义学者E·V·里尔,甚至亲自北上,为温妮弗瑞德·沃森致辞。之后电台改编连播了这部小说,第二轮《不成双的鞋》的专场午餐会又于1936年在蒂里大饭店举行,该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19世纪中叶的纽卡斯尔,同样好评如潮,被视作前途无量的青年作家的佳作。

  在发表了一部乡村小说和一部历史小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下一部小说很戏剧性地改变了方向。拿到《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手稿的梅休恩出版社的编辑多少吃了一惊: 他们原来期待的系老瓶装新酒的“女性小说”,在怀旧的田园风光里如火如荼地铺展情节,而绝不是发生在伦敦西区,混合着家庭教师、夜总会歌手、可卡因、鸡尾酒及轻喜剧等诸多元素的幻想小说。温妮弗瑞德显然为自己抗辩过,并忠告梅休恩他们错了,可她不得不再写另一部乡村风情浓郁的小说《遥远的北方》(1938年初版),当地的一位书评家对此书并不买账抱怨某些对话与情节读起来既不通情理,又凸显色情意味,以至弱化了精巧布局本身的价值。两本小说同在1938年出版,《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受到了肯定,这证明了作者是对的。此书出过美国版,还被翻译成法语。1939年,温妮弗瑞德·沃森甚至还答应了出德文版的要求,她回忆说,她刚复了信,就意识到等信到达时,恐怕英格兰与德意志已经开战。她的预见再次应验了。

  致使那位书评人谴责《遥远的北方》一书串了色情味的原因,本来也能令读者害怕去读《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温妮弗瑞德·沃森之前的作品中不存在任何铺垫,能帮助梅休恩出版社审读她稿子的编辑来适应她骤变的风格,让人叹服的,是伴随滴答走时框架的纯粹妙趣、轻盈喜味以及瑰奇遐想,我以为,再没有别的脚本比它更接近弗雷德·阿斯泰尔主演的影视剧了。情节上的起伏巧妙而自然,《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也堪称迷人的甜姐儿了: 派蒂格鲁小姐本人的道德观无懈可击,然而她学会了弃守立场,转而欣赏她的两位导师,亦即与几个情人纠缠的拉福斯小姐(或许她还生了不止一个、也许两个私生子)和伦敦城最佳美容院的店主杜伯里小姐,她曾经说,“如果你拿出‘要么结婚要么拉倒’的架势,男人们通常会给你婚姻。我很幸运,我给他灌了迷魂汤,可惜他撵不上我。他得到一块不错的墓碑,我则得到了美容院。”如此游走下去,鲜活的对话、不把玩方言,也不讲究夸张的内心轨迹: 一位小说家由此摸准了属于她的文风。光怪陆离的30年代夜总会、熠熠生光的晚礼服、打理得叫人目眩神迷的男人们,都被这本书刻画得惟妙惟肖,也被玛丽·汤姆森的细腻铅笔插画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其实温妮弗瑞德·沃森一生都不曾踏足夜总会,“你写作的时候,如果事物感觉起来不离谱,那么读者就会信以为真了。”她对我如此说。

  大战爆发之际,温妮弗瑞德·沃森已经完成了第五部小说《三级跳》(1939年初版),作为辛德瑞拉题材的另一变化,它糅合了以同时代城镇惨状为基调的环境和《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派生出的达观幽默,并一如后者,成为历久不衰的佳作。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兼顾谋杀、悬疑及心理分析,定位在当时的上流社交圈与邻近乡村,发表于1943年。

  这最后的作品《离别遗赠》,温妮弗瑞德·沃森把它献给婆婆,借以“感戴她的诸多仁慈”。可是,献词的背后,却暗示着她对写作的离弃: 1943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再也没有出版新书或重拾隽笔,除了一卷120页的现已遗失的未完成小说稿。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环境,而非存心而为: 战时的一个夜晚,温妮弗瑞德独自在家,小婴儿凯斯不愿待在楼上的游戏室里,于是她把他抱下客厅。她记得她看着他歪进长沙发椅哈哈大笑,随后听到轰炸声: 凯斯的房间里,壁炉被掀入他的小床,比邻的几户,好几个人都被炸死了。改在楼下玩的小凯斯却幸存下来,长大成人,结了婚,并有了两个孩子。那个时候,轰炸即意味着无家可归,不过温妮弗瑞德却回顾道,“那种岁月,我母亲辈的女人根本不会独立生活,她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的婆婆领着一个出嫁的女儿搬进温妮弗瑞德的家,沃森太太又跟着搬来随女儿住。那就是写作生涯的句点了: 温妮弗瑞德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悲伤,倒是非常就事论事的口吻,“如果你不能独处,你是写不出来的。”六年之后,当她重新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时机已逝,而她也似乎没怎么抗拒就放弃了,她视写作为生命的另一段光阴里的往事了。

  虽然她的六部小说可以归为两类,三部设定在19世纪的北国乡间,另三部则属当代,依次阅读它们时,你会发现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它们彼此大异其趣: 乡村型、历史小说、喜感的幻想、“穷丫头攀高枝”,以及剪不断家庭纠葛的战时谋杀案。不过它们都共享了一定的主题,同为当时典型的“女性小说”,因为它们都关注女性的生活、她们如何渡过难关、历经考验直至无一例外获得幸福结局

  今年早些时候,当我们见面时,温妮弗瑞德·沃森很肯定地认为,女人读女性小说,男人则读男性小说,这种情形在她写作的年代比如今也许更具有普遍性。她的作品是以剧情来推动的: 落笔之前,她已明了将会发生什么。本质上讲,它们是好读的故事,自图书馆借阅复还的那种书,正像当温妮弗瑞德第一次说她可以写得比那种书更出色时、她自己正沉湎其中的那种阅读一样,家人劝她尝试,便开启了之后的道路。在许多方面,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乡村小说为凯瑟琳·库克森开了先河,后者的小说描述女性成长奋斗,以及家庭冲突,意欲凌驾传统与律令,同时拨给女性生存乃至赢得幸福的空间。我未曾搜集到任何证据证明年轻的库克森读过温妮弗瑞德·沃森的小说,然而仅就1930年代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作品在纽卡斯尔红极一时广为流传的程度而言,如若库克森未曾品读,倒是奇怪了。

  这些小说共同的主题在于让女性拥有第二次机会,让她们适应变局,走向新生,正好像温妮弗瑞德·沃森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尝试: 调舵扬帆是作为作家的她的一大特质。最后,她转变至不再当作家了,我对此很遗憾,但在她看来却不。她对我坦承“我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生”。而透过《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她写了一部非常快乐的小说。

  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

  2000年于剑桥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二):一部女人的心灵

  意闲翻译的《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是本可爱的小书,篇幅短到一个的旅程可以轻松看完,却像一枚橄榄,可以久久回味。作者是善于螺狮壳里做道场的高手,把所有的戏剧冲突在一天中统统展现,在这该书问世的年代,写法非常新颖。看完后才发现,原来《24小时》的编剧祖述的是温妮弗瑞德·沃森

  一般认为这本书是个灰姑娘的故事,派蒂格鲁小姐是个貌不出众的中年女吊丝,在二战前夕西方挣扎在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时,尽管小心翼翼,饭碗还是再三被雇主打破,至于嫁个殷实好人家更是想也不敢想了。如果认为那时人人都不好过就错了,彼得·德鲁克回忆那时节的欧洲和美国,一个有才华的年青人不太难找个收入优厚的工作。后生有无限的可能所以可畏,一个年过四十需要为自己外貌负责的中年女人还有机会翻盘吗?就在故事发生的这一天,命运突然给她打开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门,过了一夜,一切都改变了。如果说灰姑娘改变命运,还有仙女给她一身好衣衫,让她扮白富美。派蒂格鲁小姐得到的只是职业介绍所给她的一个地址而已,她没有灰姑娘的迷人脸蛋和精致小脚,有的仅仅是死地求生的勇气和看电影得到的人生阅历。我开始很奇怪拉福斯小姐为什么给予陌生的派蒂格鲁小姐那么多的善意,如果拉福斯小姐冷漠的拒绝了派蒂格鲁小姐的求职,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不过看到拉福斯小姐深陷多重感情纠葛,危机即将爆发,抓住一个救命稻草也不算离奇。派蒂格鲁小姐支走缠人的菲尔、赶走凶恶多疑的尼克令胸大无脑的拉福斯小姐彻底信服,信任让恓惶的派蒂格鲁小姐有了点月下老人、爱情仙女的感觉了,随后她帮拉福斯小姐和朋友们重点鸳鸯谱,顺便钓到了如意郎君。派蒂格鲁小姐很聪明,但天下落魄的聪明人多了,她的勇气更可取,把武松的话改改,有一分勇气就有一分成就,十分勇气就有十分成就。派蒂格鲁小姐,原名Pettigrew,拆开看是petty grew。中外小说里,在名字里面打埋伏的很常见,给刻薄的人取名叫Mr.Lynch,杀人狂叫屠娇娇,这本书说的是主角从卑微中成长的故事。一夜被王子相中的灰姑娘和一朝脱颖而出的毛遂没有这么细腻复杂瞻前顾后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

  很多翻译作品往往令人遗憾,有的像林少华版《挪威的森林》那样喧宾夺主,更多的是文字完全无个性,用的是我们语文课本中学的俗滥不堪的汉语,这本书翻译的相当妥帖,既不用俗语又非常克制,可想而知费了不少心血。我看到非常美的句子就想看看原文是不是也这样精彩,有一段意译成分稍多,也觉得很好。其中有一段"Miss Pettigrew gasped. The creature was so lovely she called to mind immediately beauties of the screen. Her golden, curly hair, tumbled untidily about her face. Sleep was still heavy in her eyes, blue as gentians. The lovely rose of youth flushed her cheeks. “各位懂英语的同学们可以各显神通翻译一下(我声明,我不懂,我缴枪)。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三):野百合也有春天

  也许中国读者永远也不会理解,如《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下文简称《大日子》)这样一本书何以能够在销声匿迹超过半个世纪后,再版时依然获得那么多读者的青睐。甚至连英国当地的媒体也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因此《卫报》只能称本书为“不能解释的跨世纪文化现象”。而在《大日子》这种“现象级”的成功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故事常见到颇有些俗气的地步:年过四旬却依旧单身、性格古板古板、落拓贫穷的派蒂格鲁小姐无疑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在一次应聘中她结识了属于上流社会的拉斯福小姐和杜伯里小姐,两人对她无条件的信任让派蒂格鲁小姐也找到了自信,派蒂格鲁小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帮助她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归宿以后,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种以小人物成功为主体的故事极为常见,绝大多数的武侠小说、奇幻小说、RPG游戏、励志电影都习惯使用这个路数。不论你如何诟病这样没有新意、流于平庸、缺乏想象力,但是类似的题材依然能够盛行并非没有原因,而这也正好解释了《大日子》一书在时隔六十二年再版后为什么能取得销售上的奇迹。

  文学作品能否成功还在于读者,而能够满足于读者内心中的诉求,实现读者愿景的作品往往更加容易成功。灰姑娘、丑小鸭的故事既是非常美好的童话又充满了励志性,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大日子》中所叙述的故事就非常好地实现了很多读者那种麻雀变凤凰、咸鱼翻生的愿望。小说人物实现了很多读者的梦想,因此也让阅读的人能够能容易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派蒂格鲁小姐的人物形象用现在的眼观看称得上“剩女”,而“剩女”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扎堆出现的文学作品、诸如《爱情呼叫转移II》的影视作品、诸如《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音乐作品,代表着各个领域都开始在关注“剩女”这一问题。虽然我无从得知英国的情况,但我相信类似问题肯定是同样存在的。在一本出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能够看到当代社会的问题,这不得不感叹好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读出有价值的东西。

  除了故事本身的内容之外,作家对于那个时代的描摹可谓淋漓尽致,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息跃然纸上。作家所描绘的这种英伦风情与同时代美国的摩登风格,中国大上海的风情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有着英国独特的贵族气质。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繁华景象似乎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来说,能读到如此原汁原味的描写实在是一种福分。

  另外作家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也非常有节奏感。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派蒂格鲁小姐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严格的说颇有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但是温妮弗瑞德•沃森却用自己独到的写作功力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扣人心弦,紧张、精彩还不是趣味。这让读者时而惊艳于派蒂格鲁小姐的机智,时而为书中人物的情感所动容,时而有因为一些峰回路转的情节露出会心的微笑。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一书无论是在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人物塑造上都没有太多非凡的地方,但却如同书中派蒂格鲁小姐一样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丑女翻身的故事+剩女问题+复古的英伦风情,旧瓶装新酒之后的六十年陈酿,多少有愈品愈醇香的意味,丑小鸭总会变成天鹅,灰姑娘也将遇见王子,野百合自然拥有自己的春天。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四):四十出头的灰姑娘传奇

  据说《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在异邦红了又红,这本写于二战前的轻快小说在初版七十年后再度掀起人们的阅读热望,也许和二〇〇八年的同名英伦电影的推动不无关系。此书的中译本面世,多少靠了译者意闲的引进热忱。正如意闲在译后记中评价英版的装帧以及内容本身:“如此明艳、如此女人味⋯⋯这是一本令人相当愉快的书。”

  故事本身不复杂,类似于灰姑娘的近代演绎。派蒂格鲁小姐是个纤瘦黯淡的中年女子,瘦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黯淡则因为贫穷和畏缩。她在伦敦阴寒的十一月早晨敲开拉福斯小姐家的大门,为的是应征幼儿家庭教师的职位。拉小姐和派小姐可谓截然相反的两极,她年轻、明艳、快活。这位金发美女并不像她的美貌所昭示的“无脑”,事实上,拉小姐有她的小小心计,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菲尔允诺在一出电影中给她角色,遂成为床上宾;尼克供养拉福斯,并以自己的男性魅力死死吃定她;又有一位迈克尔,曾向她提出婚约,并因性格火爆冲撞警察而被拘押。

  即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拉小姐也很难算作道德的楷模。更不用说透过派小姐这位副牧师之女的眼,当她坐在拉福斯小姐的家中,目睹一幕幕毫不避讳的亲热镜头,“她纯洁的灵魂狂乱地回避着。”就好像爱丽丝掉进了树洞,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则突然都失去了效用。派小姐发现自己置身于由名利、感情、女人的小小计算和若干真情混淆而成的漩涡之中。她顺水推舟,为拉小姐及时赶走菲尔,又制止了尼克留宿的打算——只因她看出尼克的英俊背后是毋庸置疑的冷酷,拉小姐对他的倾心无异于自毁。你方唱罢我登场,拉小姐的闺蜜杜伯里小姐及其男友接连出现,派小姐在陌生的环境中呈现出难以置信的演技:一会儿是严肃的诤友,维护拉小姐的利益;一会儿又是语重心长的老大姐,帮杜小姐挽回负气绝交的男友。开美容院的杜伯里把她打扮起来,夜总会的觥筹交错间,她恍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仙度瑞拉。

  派小姐的灰姑娘身份是双重的,对外,她是拉小姐的闺蜜;对拉小姐,她是从天而降的善心人。可只有她自己知道,等她说出自己是来应聘的,可怜的家庭教师身份就将打回原形。灰姑娘的故事少不了王子,这本书中也有一个。做女性内衣生意的乔富足又英俊,他足够老,和派小姐属于同一代人,也足够聪明,懂得欣赏她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涩让情场老手的他饶有兴趣。作为七十年后的读者,我把乔的出现当成作者的善意,更愿意细品对话和心理构成的小机锋。例如杜小姐坦白自己的发家史:“我勾引了老板⋯⋯可惜他跟不上我的不字。他得到一块不错的墓碑,我则得到了美容院。”类似的有趣段子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派小姐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的心理体验,构成轻快的峰回路转。

  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一生只写了六本小说,尔后专心生活。她的写作更多为了自娱,考虑到作者的时代,这本书相当前卫,类似于变体的生存指南,“女人要如何抓住幸福”。沃森以圆熟的技巧构筑奇迹的一天,派小姐走进拉小姐的家,孑然一身的老处女,心灵和胃部同样荒芜,到一天结束,她有了乔的爱情和拉小姐的友谊,并将在迈克尔和拉小姐的生活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也许是考虑到派小姐的职业归宿,电影的中译名改成了直白的《明星助理》。有个出版业的朋友评价这本书:名字真拗口,不如就叫明星助理!当我一路带笑读至掩卷,忍不住暗自认同:这,确确实实是派小姐的大日子。她哪里是明星助理,她本人才是那颗乍然闪耀的星。贫穷却不失幽默,柔弱又不失勇气,严肃的同时悄然坦言:“我看了太多的美国电影”。她懂得欣赏生活,擅于看透人心,于是借着作者的妙笔,她得到了幸福和安稳。即便跨入网络时代,童话一样能打动人,尤其当童话的主角年过四十、面有菜色,借着某种代偿心理,读者如我,是多么喜欢看到这样的一位灰姑娘。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五):老小姐的现代丛林漫游记

  一个凄风苦雨的冬日早晨,年届四十、单身失业的派蒂格鲁小姐摁响了拉福斯小姐家的门铃,由此卷进了一系列改变她人生并使其剩女命途大翻身的事件之中。这类灰姑娘的故事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写于1938年的《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却很“前卫”,充满一种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小说开头,进得门后的派小姐目睹一场进行中的偷情和即将到来的捉奸戏,混乱中一脚踏了好几条船的拉小姐请求派小姐支招斡旋。小说在几次“门铃”中不停转换人物和情景,从危机到解决再到危机,剧中人应接不暇,也让情节以一种教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跳跃发展。小说极少出现的几次停顿只是为了让派小姐、拉小姐以及随后而来的杜小姐统一口径,而往往未及她们统一完口径或是吐露一番心曲,危机又再次初露端倪。连续不断的意外事件使得小说始终紧绷于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中,浪漫主义的绮思、多愁善感的吟叹无暇登场,除去派小姐见缝插针的生计考量与道德自疚,整部小说呈现的灵动与流畅使得这个表现“伤风败俗”(当年出版商的评语)的题材别具一种优雅与喜感。

  沃森探讨的是当时生活中出现的诸多不道德现象(即使在今天也很惊人),并且敏锐地捕捉到女性对其生活发生大变化的期望。彼时英国早已不具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气候,但道德上的惯性作用依然绵延至20世纪30年代。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生活与相对迟滞的道德令像派小姐这样深具传统教养的女性无所适从。小说开头,拉小姐居室“并非良家妇女”的派头使她的道德警铃大作,又使其深感诱惑与舒适。可以讲,派小姐一脚踏进拉小姐家的大门就像掉进了蜘蛛洞:要么彻底缩回道德的老巢,要么从根本上,“堕落”。

  在作者笔下,“堕落”何其美妙,它既是情感上的需要,也为理性所折服。派小姐为男女动辄示爱的亲吻与调情好不害臊,却感到这种“爱心大批发”不失为一种“极端窝心”的可人之举;夜总会的靡靡之音是为“戒律所唾弃的罪孽之途”,可它实在要比对影自怜的“孤独的美德”惬意得多;混乱的性关系固然可憎,但它较之“男人要有爵位,或者什么头衔,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否则死也不嫁的剩女哲学靠谱得多……这些议论在在指向旧道德的虚伪,后者要求人们牺牲自我价值来维持它的存在。跟历史上最著名的那只老苹果一样,“堕落”邪恶,却开了不谙世事之人的窍,派小姐的形象正于此中丰满起来。以三番五次的“门铃”为例,她之卷入一系列事件只是一场突发的误会,开始的被动使其念兹在兹的“门铃”具有一种维系“水晶鞋”魔法的妙用,她解除危机的动力则多少来自恐惧、困厄和紧迫;而汲取了勇气与信心的派小姐将四十不惑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彼时“门铃”在她意味着“奇迹与冒险”,虽危险但迷人,能将之从死水一潭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

  小说大量使用戏仿手法,如上文提到的舞台剧式的布局、“堕落”与“门铃”的隐喻,其内容则更像是古希腊神话的翻版。在神话中,英雄为创建伟业四处打怪寻宝,历时弥久,其运道来自天神的佑助与女仙的祈祷,收获是地上的王国或天上的乐园,而结局无不是悲剧。派小姐在现代丛林的冒险不过24小时,为的是求职(否则就要被房东扫地出门),战场则只辗转于拉小姐的闺室与夜总会,她的好运则来自瞎打误撞的“哑谜”与总是神奇地伴随左右的醇酒,战斗说不上轰轰烈烈倒也惊心动魄,并以钓得金龟婿完美收官。这一喜剧套路及其结局暗示作者对女性人生归宿的态度,“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语)固然可喜,铿锵玫瑰终究还是应该回归家庭中呵。而派小姐汲汲于将可卡因置之灭迹而后快,又使整部小说脱离日后《在路上》和《猜火车》那种极端颓废的调子。派小姐的故事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黄金岁月,虽不无大萧条的阴影,其调侃与温情绝不可与冷战背景下的阴冷与孤绝同日而语。

  有趣的是,作者对其笔下逸出社会规范的男男女女并不十分了解,“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像派蒂格鲁小姐那样的人。一切都出自我的虚构,我这辈子从未去过夜总会,更别说认识什么吸可卡因的人了”,因而我们可以推定作者就如同她笔下的派小姐一样,人生阅历很大程度上来自多年的悉心洞察,以及爱情电影和“伊赛尔•玛丽•戴尔等通俗浪漫小说家”们的创作。而她在细节上对这些我们通常贬为流俗平庸的电影与小说的戏谑与摹仿(比如夜总会的声色光景,女性对霸气男人欲拒还迎的爱慕心理,等等),不但以喷涌而出的想象力方式弥补了作家生活经验之不足,亦使小说透出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让本来容易落入俗套的小说勾起我们不可遏止的阅读欲望。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六):聪明女子派蒂格鲁❤

  派蒂格鲁小姐是个老姑娘。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房子,整天为工作而奔波劳累。派蒂格鲁小姐出生在一个严肃严谨的家庭里。她不会化妆,不会打扮,整日素面朝天。这是她的家庭所要求的。

  派蒂格鲁小姐又渴望激情的生活。她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每个星期会去电影院观看时髦电影。她羡慕电影里那些纸醉金迷。她渴望一个有情趣的生活。

  派蒂格鲁小姐找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但是阴差阳错的遇到了拉福斯小姐。拉福斯小姐正陷于困境当中。派蒂格鲁小姐轻松巧妙的帮助了她。同时也看见了拉福斯小姐的三个男朋友。就是这样,派蒂格鲁小姐融入到了拉福斯小姐的生活中,她认识了拉福斯小姐的三个男朋友,并且用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给拉福斯小姐选择“佳婿”。在宴会中,她也认识了迷人的乔先生,派蒂格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也许她的前半生并不如意,贫穷、潦倒一直困扰束缚着她。但是,派蒂格鲁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她是一位聪明的、见解独到,有时候甚至是言辞犀利的老姑娘。

  派蒂格鲁小姐是个聪明的女子。在贫穷的日子里,没有失掉自己的乐趣。同样,融入到上层生活中,保持着一颗清明的心。

  她最后还是幸福的。

  我们每个女子都应该如派蒂格鲁小姐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一颗善良向上的心,开心过每一天。做一个聪明的女子。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七):钓到如意郎君

  转帖毛尖刊登在《新民周刊》上的文章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是1938年的英国产品,小说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的写作生涯是英式女性拿起笔的标本:家境殷实,有份闲职,看过的小说不能叫人满意,自己动手喽。不过,当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得有一个会鼓励人的姐姐。简·奥斯汀有一个这样的姐姐,弗吉尼亚·伍尔夫有一个这样的姐姐,温妮弗瑞德也有一个。

  温妮弗瑞德甚至更运气些,姐姐鼓励她,姐夫也鼓励她,后来她结婚,丈夫还鼓励她,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沃森小姐的写作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这个好环境,看完《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就明白了。小说是典型的灰姑娘故事,七十年后还能让好莱坞看中拍成《明星助理》,也是因为姑娘足够灰,结尾足够好。

  派蒂格鲁小姐人到中年,赤贫,不美,流落二战前的伦敦街头,因为临时的一份保姆工作走进了美丽的拉福斯小姐家。小说发生在一天时间里,上帝在那一天看到了她,她不仅帮着拉福斯小姐认清真爱,帮着拉福斯小姐的朋友找回真爱,最后还以顺手牵羊的气概解决了自己的剩女问题,找的男人好到让整个故事成了童话。

  也许就是因为立志爱情童话,小说写得俏皮有趣无拘无束,作者本人虽然从来没有涉足过夜总会,也从来没有和明星歌星打过交道,但是凭着乐观的想象,乒乒乓乓一天搞定三对男女的终身大事,所以,《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这种书,真可以当作圣诞礼品来派送。一个底层英国剩女还能钓到金龟婿,咱们中国白领还慌什么慌!

  好莱坞的《明星助理》,基本就是按这个圣诞礼品思路来拍摄,2008年的美国,跟二战前的英国一样,需要童话爱情来取暖。不过,也是因为这种灰姑娘的老调重谈,而《明星助理》在电影品质上,还根本没法跟另一个高龄灰姑娘片《刺猬的优雅》相比,所以这个电影一出场,就淹没在芸芸众片中。

  但是,《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不会淹没,甚至,随着岁月流逝,这个小说的前瞻性还能更加彰显。在我看来,它时隔大半个世纪还能保持阅读的品质,不是因为派蒂格鲁的好命,而是因为拉斯福和派蒂格鲁的彼此镶嵌。

  拉福斯小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星助理》中,她基本被塑造成一个小梦露,虽然最后她放弃梦想跟着一个爱她的小歌手离场,但是,从派蒂格鲁小姐踏进她家门的那一刹那开始,我们就不断看到,拉福斯小姐用她的意识形态慢慢“腐蚀”了派蒂格鲁小姐。作为一个牧师家庭出身的家庭教师,派蒂格鲁小姐在开始的时候,甚至见不得拉福斯小姐当着她的面跟情人亲吻,更是从来没有允许过自己说句“该死的”,但是,拉福斯小姐春风化雨安慰了这个中年妇女,“该死的”和“见鬼”早就不属于道德范畴内的禁忌了。

  接下来,拉福斯向派蒂格鲁全面敞开心扉,而被这种史无前例的信任命中,派蒂格鲁“见鬼”般地焕然一新,不仅仅是帮助,简直是代替拉福斯小姐周旋在三个男人中间。派蒂格鲁周旋得那么快乐,明火执仗地撒谎,大义凛然地表现,为了掩饰拉福斯小姐肉身交易后的破绽,更是果断地拿起别人的雪茄屁股抽起来。而当一切搞定,要从花花世界退场的时候,派蒂格鲁简直想死!这个时候,派蒂格鲁已经是拉福斯魂灵附身,美丽的身体和勇敢的头脑如果合体,那是谁呢?

  我想到了《蒂凡尼早餐》中的赫莉。说明一下,这个《蒂凡尼早餐》和好莱坞电影一点关系没有,虽然奥黛丽·赫本的确美得就是蒂凡尼本身,但是,楚门卡波特笔下的赫莉才能永垂文学史,因为她勃勃的欲望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人”,她生活的激情才堪比我们的革命浪漫主义战士。而这个赫莉小姐在文学史上的出生年月,要比派蒂格鲁小姐晚二十年。

  凭着这个二十年,派蒂格鲁小姐可以再红二十年。当然,与此同时,卡波特诲人不倦的蒂凡尼梦想也照出了沃森小姐的三十年代保守。小说以一句“钓到如意郎君”结尾,愉快够愉快,终究是对派蒂格鲁和拉福斯才能的双双阉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派蒂格鲁小姐绝对不是奥斯汀谱系下的人物,因为奥斯汀笔下的婚姻是迈向自由,但派蒂格鲁小姐不是。

  不过,圣诞快来了,还有什么比派蒂格鲁也能钓到金龟婿更鼓舞人心呢!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八):唱反调会有神马后果?

  本书的一片好评中,我只打了3星。原本看到目录和豆瓣的高分,以为会是个很有张力的故事,但现实让我失望了,情节中没有多少戏剧冲突,一切都很平顺,大结局像个童话。

  看评论有人说,本书跟《傲慢与偏见》讲的是一个道理,但实在是没有《傲慢与偏见》那样自然。傲慢与偏见中的故事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本书只让我觉得是一篇都市传奇,充斥着“不可信”。

  比如我很难相信,能和3个男人周旋了颇有一段时间的拉福斯小姐会手足无措地求助一个陌生人。拉福斯小姐明明应付3个男人快要崩溃,在杜伯里小姐眼中竟然仍是可以求助的有头脑的对象。最后女主角碰到真命天子几乎是一见钟情的过程跟末流言情小说已经区别不大了。

  前两节,女主角帮拉福斯小姐接连摆脱两个男人的情节很饱满,但后面帮杜伯里小姐跟男朋友复合就不够给力了,再往后我居然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一般小说都是高潮在最后,但本书感觉高潮就在前半部分,后面越来越脱力,迈克尔PK尼克那一段大失所望。

  当然,也许是我欣赏水平不足。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九):野百合也有春天(不好意思,和减肥的书评重名了。。。囧)

  文/陈嫣婧 刊于《上海壹周》2012-05-14

  陈丹青曾在一个题目为《民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演讲中提到:现在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新东西,它们都早已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关于女性择偶和婚姻的诸多问题,看来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我指的是女性,比从前的女人更自由吗?更智慧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吗?不见得,但也可以说从来就不少。英国女作家温妮弗瑞德•沃森所著的《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或许可以提供你一些可参照的事实。

  该书代序的作者马汀说:“沃森女士小说的共同主题,在于让女性拥有第二次机会,让她们适应变局,走向新生。”于是在小说中她写了一个穷困孤独的中年女人在一夜之间不仅有机会寻访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并迅速觅得了自己的真爱,当然是和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好男人。女人的梦是千古不变的,无非舒适的物质,适量的虚荣和合适的男人,而这最后一点又往往决定了前面两点。即便是当下,觅得金龟婿仍然是使女性生存得更好的最大机会。让女人走出绝境,走向新生,最快的方法就是给她一个好男人,在这一点上,沃森女士作为一个女人也是很明白的。她认为,写女人自己的故事,就不必拐弯抹角假清高了,直捣中心吧。

  沃森女士(或派蒂格鲁小姐)崇尚真爱,相信并依赖感情,同时她又不遗余力地自动帮你配齐获得真爱的一切所需,包括你我都知道的很俗气很现实的那些东西。但她不同于肥皂剧,她没有那么赤裸裸,她会用她好看到让你眼花缭乱的情节来使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让成年人相信一个童话故事是需要才华的,而这种才华只有优秀的小说家才具备,都说好的故事就是要让你觉得是真的,而沃森则是让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怀疑那是假的,即便所有人都很清醒那是假的,你也会自觉意识到这层清醒是不必要的臭裹脚布。

  故事在24小时之内发生,派蒂格鲁小姐通过职业介绍所认识了拉福斯小姐,这是个美丽风流的女演员,她和男人间混乱不堪的生活让派蒂格鲁瞠目结舌,但拉福斯对她的信任又让她狠不下心来拒绝,于是只能把她的淑女教育,她强烈的道德观搁置一边,担任起了拉福斯的个人助理。结局当然是大团圆,拉福斯认识到了自己的真爱,两人双宿双飞,派蒂格鲁也在无意中被一个有魅力的上流男士相中,找了自己的归宿。

  据说这书刚上市时,评论界普遍认为沃森女士写的是伤风败俗的故事。其实书中并没有性描写,有的只是派蒂格鲁小姐强烈道德观的迅速倒塌,这在改编电影《明星助理》里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派蒂格鲁是个“老古董“,保守派,她屡次失业是因为往往看不惯雇主家中那些不够体面的行为,比如酗酒什么的。她本该对拉福斯小姐这样放荡的交际花兼二流女演员嗤之以鼻,这心态好比再穷的知识分子对待满身铜臭味的商人。那为什么她的道德感会被迅速被打败并在十几分钟之内就快活地接受了这份差事?首先当然是她穷,穷是最不能被饶恕的,你都快没饭吃了,还能挑三拣四的吗?猎奇刺激加自信心爆棚也是肯定的,被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儿这样不加防备地信任着,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动恻隐之心也在所难免。此外更有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窥视欲,派蒂格鲁家道中落基本没过过什么好日子,我自己享用不上,摸摸从行吧?

  其实,人的道德感是很虚弱的,女人尤是,沃森女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你家教再好也抵不上饥寒交迫,抵不上虚荣心,即便你自我修养极高,视物质如草芥,被人信赖时的满足感,你抵挡得住吗?也因为撕破了这层道德感,派蒂格鲁小姐反而能够看到那类她本不屑一顾的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了解她们的内心。到最后,混乱也好淫乱也罢,拉福斯小姐的行为已经在派蒂格鲁心中被解释,被谅解了。知识分子(我暂且将派蒂格鲁小姐列入其中)最讨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她想不通的时候是什么都想不通,迂腐得像猪头,可她一旦理解了豁然了,她也能表现出心态思维和价值观伸缩度极佳的一面。而在沃森女士看来,古板的派蒂格鲁小姐一旦消失,她便会瞬间变得十分可爱,可爱的女人自然能找到好男人,更何况,这还是个又解风情又懂爱情的女人呢?

  我一直觉得,写女人是很难的,特别那些不太有个性的“大路”女人。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太有个性,不是沃森写的那一路。而《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之所以能成功,也许就在于它的“伤风败俗”,让派蒂格鲁瞬间有了个性。有了人性,就有了人情味,也就有了喜感。读这个故事是很欢乐的,其中两种人尤其欢乐:一类是和派蒂格鲁小姐一样,没什么男人缘,又憧憬着自己未来的女性;另一类,是什么都经历过了,有了自己的男人和家庭,时常会回过头来想想的女人。因为她们之间隔着一个中间带,这个地带,大概就是所有女人的真理吧。

  刊出时更名为《“老古董”也有大日子》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读后感(十):一本让你微笑的书

  这是一本多么轻松的小说啊。古板,苦闷,胆怯的老姑娘派蒂格鲁小姐阴差阳错的面试了一份工作,巧遇拉福斯小姐,并在一天内奇迹般的变身为特别,聪明,勇气的吉尼维尔,成了姑娘们的救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读起来,很自然的就跟着派蒂格鲁小姐一起体验了一把命运的奇妙。就是这么轻松,或许这也是这个故事在那个抑郁的年代让人们不能忘怀的原因吧。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么戏剧,不是么?

  这里是几段我喜欢的对人物的描写,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形象。

  关于派蒂格鲁小姐:“走在人行道上,派蒂格鲁小姐微微打了个冷噤。这是个阴郁寒冷,雾气弥漫的十一月天,空气中斜拽着蒙蒙雨丝。。。。行人们踩着砕急的步子,尽可能快一点逃离这压抑的气氛。派蒂格鲁小姐亦跟着进入人流。她是个面貌僵硬的中年妇女,中等身高,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形销骨立,她神色怯懦,如果有谁在意,就会发现她的眼底流泻着明显的恐惧。”

  关于拉福斯小姐: “眼前这位尤物简直太美了,叫她立即回想漆银幕上的丽人。只见她一头金色卷发,云波滚涌,散漫瀑洒在脸上”。 “她的面孔被热流沁出一层淡淡粉晕。水汽拂乱了她的头发,形成小巧打卷儿的发束,垂直脸边”

  关于尼克:“那是一副优雅柔和,灵动自如的身板。他肤色黝黑,面容生动;他拥有男人中罕见的完美五官与风仪。一双明亮锐利的紫蓝色眼睛;优美而冷峻的嘴唇上有一小圈黑髯,使他看起来老练世故,并散发着一丝他特有的,吸引人的微妙颓废。他的神情里有中猎食者般的东西:那是他个性中叫人着迷,难以自拔之处”

  关于杜伯里小姐: “这位女士年轻,苗条,叫人过目不忘。他脸部的皮肤呈浓奶白色,除了那一抿红唇的俏皮弧线,丝毫不掺驳杂色斑发似墨漆,梳成中分,颈部收了一圈精致的发髻。头上斜搭了一顶小巧女帽,想大多数电影明星那般,又浓又髦,派蒂格鲁小姐看得入迷。”

  关于迈克尔: “他个子很高,身着晚装......他体格强壮,脸廓坚毅,斗士一般的下颌,目光犀利,面蓄风雷。他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化身,一个酷似克拉克 盖博的男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