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或指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10篇

2017-12-04 22:3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10篇

  《小说,或指南》是一本由(美)杰迪戴亚•巴瑞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一):都灵之马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 三毛

  杰迪戴亚•巴瑞的《小说,或指南》,运用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故事结构,给读者一个人与一本《侦探指南》,去解开遮掩了这般久长的迷梦。它并没有《记忆碎片》的更多预见,而是有着《致命魔术》 设计的惊奇。

  “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我们的一生中很多时刻,是发生在梦与醒的交界处。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其实生活在巨大的‘谎言’之中。因为构成我们生活主要内容的,几乎都是些从未发生的事。我们在梦境,我们在现在。

  调查局文员昂多在下雨的季节,强烈的寂寞来临,心也变得黯淡,

  突然想要离开让他身心疲惫的城市,只要是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因为太习惯这里面的一切,所以必须要离开它,再次走回自己内心。 当他在中央车站看见一个穿格子外套的女人,却意外的便感到了自己。

  七天来,昂多绕远路到中央车站,只为悄悄的见穿格子外套的女人一面,这也成为了一个人的约定。就像那咖啡很苦,但能让人兴奋。而昂多,隐约察觉自己的生活开始有了些许变化。上帝创世七日,建立了一个新世界,也毁灭了一个旧世界。昂多并不知道自己在那个旧世界幸存了,而且依然得不到暂息。

  他搭档的侦探斯瓦特不明踪迹,昂多被提升了侦探。十四楼飞到了二十九楼,有种失重的不适应,因为昂多知道身上没有侦探的一些东西。提高是一次别离,可他想走的是自己的路,也不想告别自己原来的生活。这突然的一切有着很寻味的虚假,昂多觉得自己是在扮演一个“不真实的主角”。一定是哪里出错了,可他又发现时这一切是这么的真实,来不及脱身便被重重包围,所有的道路都指向了昂多,他似乎不得不背负第一件案子。

  当昂多如同在迷雾中孤独行走的马,去踏足那种囚禁感。但他不应因此困惑迟疑,而是坚定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找到斯瓦特在哪里。市立博物馆的摩尔,四十次眨眼酒馆的泽拉塔瑞、鲁克双胞胎兄弟,吉尔伯特酒店的克利奥,调查局档案室的三个女人,游乐场的霍夫曼,在时空与人群的转换中,昂多只能靠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符号来发现其中传达的思想。好在它们没有共同的意义,才能去赋予意义。

  在这个找人行动中,昂多却发现全世界都在梦游,他却是一个醒着的人。而更多的线索,也在提醒他走的是一段记忆路。要想成为梦境侦探的他,必须要想象力丰富,意志力坚定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当现实与梦境开始重合,那只老大哥的眼睛也一直都在看着他们。调查局与游乐场,都在用监视来互相对抗,控制这座城市。这也暗示了其中有一种可怕的欲望,当通过梦境记录窥探他人的内心,也有可能想在梦境里操纵别人的恶魔。活在一个被窃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透明。

  也许生活不过是一个梦,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一只闹钟。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二):侦探小说,或是奇幻冒险

  我曾一度对侦探小说十分痴迷。上中学的时候,读《荒凉山庄》、《神秘房客》、《尼罗河惨案》,当然还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被小说中紧张神秘的情节吸引,惊叹于侦探们的缜密思维,甚至不读到结案不会吃饭睡觉,连上课时候还偷偷捧着书。所以说实话,刚开始读杰迪戴亚·巴瑞这本《小说或指南》还真不适应,过于循序渐进的叙事让人读起来昏昏入睡,不知道作者在铺垫什么,也没记住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一直读到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候,那个被掉包的金牙木乃伊,才算了解作者深埋的线索,感叹之前那些笔墨的良苦用心,真正的渐入佳境

  与传统的推理小说相比,本书更像是一场华丽的奇幻冒险。

  书中主角昂文本不是天才大侦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员,帮助大名鼎鼎的斯瓦特侦探记录探案过程与案件细节的助手,最多只能算是具有做侦探的潜质。但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认真、固执、想要回自己本来身份的小人物身上展开的。昂文在想尽办法找回自己文员身份的同时,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扣人心弦的危机事件,这些奇怪的事件背后又错综复杂的彼此关联,每个细节都暗藏玄机,为了找到失踪的斯瓦特侦探,让自己回到原来的位置,昂文仅凭一本看似蹩脚的《侦探手册》,又把斯瓦特侦探破过的案子重新侦破了一遍,而在这过程中,他渐渐发现,斯瓦特曾经破获的重大案件:最古老的谋杀尸体案、贝克上校的三次死亡案、和十一月十二日被盗案,竟然都是骗局,这更让他在寻找最终凶手的道路上收不了手……

  故事里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血海深仇,也不是单纯的杀人推理。本书跳出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思维模式,虽然文字不多,总体看来让人耳目一新。很多时候,作者只是带着读者和昂文一起思考。如果你仅仅把本书当作一本推理小说来看就错了,本书在叙事上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巧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梦境与现实的交替描写上,关于幻象的部分颇为大胆,让人在一口气读完之后有一种经历成人世界的爱丽丝仙境漫游的感觉,很是有趣。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果你没有给别人设陷阱,那你很有可能就正在走入别人为你设的陷阱里,但真正高手就在于他能同时做到这两件事。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三):复古的硬推理小说

  喜欢剧透的点“有用”,不喜欢剧透的点“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想,豆瓣上发明这个“有关键情节透露”按钮的人一定是个推理迷,而且还是个深度硬推理迷。只有这种人,才绝不容许他人提前告诉自己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不过,《小说,或指南》里的巧克力糖,我很难用一句话告诉你是什么味道。

  这是一个有点复古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你不知道的地方,男主人公骑的是一辆自行车,还有一台坏人开着的蒸汽卡车,还有充满了魔幻色彩的游乐场。然而,故事一开始并没有展现这个城市,反而急促地将读者带入迷局。

  一个侦探消失了,这是一个伟大的侦探,侦办过一系列的案件。而作为侦探的得力助手,记录案件的文员,男主人公昂文却被意外提拔为侦探,接替了侦探的位置。出于本能,昂文决定向主管申请调回原来的职位,却不幸发现主管已经死了,而作为最后一个见到主管的人,昂文成了杀人犯。同样的,还是出于本能,昂文决定召回侦探,尽管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扮演侦探。然而随着案件的深入,昂文发现,侦探过去侦破的案件却有可能只是假象,“最早的谋杀案”的木乃伊已经被掉包,“死了三次的上校案”中的被害人可能才是凶手,而更为诡异的“十一月十二日被盗案”可能才是真正的冰山一角

  好吧,我想如果你是一个推理迷已经被我吊起了足够的胃口,如果你想去找来这本书看,千万不要再往下读了。因为,我要说到这本小说的布局了。

  按照硬推理小说的说法,好的推理小说包括了两部分,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诡计。所谓诡计,就是如何去营造密室杀人案、如何制造不在场证据,显然,这本小说没有刻意去制造这些,虽然最后的结局有些小意外,但小说最迷人的就是整体的布局。《爱丁堡》作者亚历山大·切伊说,“感觉它就像是小侦探布朗长大后读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写出的毕业论文”,而我反而觉得更像是《魔笛》遇上《盗梦空间》。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为游乐场对战调查局,两者都拥有进入他人梦境、并操控他人的能力,而游乐场象征着黑暗与谜团,就像吹着笛子带走城中小孩的魔法师,而调查局虽然代表着正义,但更像是《1984》里的黑老大,尤其是调查局的标志——一个大眼睛,还写着永不沉睡,两个集团都利用这梦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里面有联合也有欺诈,就连最后的复仇都显得那么古老——好人战胜了坏人,但坏人在最后一刻又逃之夭夭,人们尽情享受着现在的美好,也有人担心着坏人的卷土重来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四):神秘又有趣的梦境侦察小说

  读这本书,最大的吸引是由简介而衍生的好奇,一直对于悬疑神秘的侦探小说充满喜爱与探索,惊悚的事物大多由人而衍生,一个事物再衍生到另一个事物,有趣又充满哲学,颇是很有意思

  《小说,或指南》这本书的目录是一大吸引点,至少,阅过他的目录之后,我便毅然决然地将他带回了家,整个人便沉醉地读阅起来了,事实也证明,整本书丝毫不亚于目录的出彩,整篇故事相互呼应,在悬案不断一层层被揭开之后,读者跟着昂文进入到最后那神秘迷离的梦境侦察中,令人读得酣畅淋漓,异常爽快。

  尽管故事尾声是以神秘收尾,让我这种好奇心颇胜的人实在想知道最后的终局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但悬疑以悬疑收场,估摸就是最好的尾声了。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五):梦到一个醒不来的梦

  1841年,爱伦坡写了一篇名为《莫格街谋杀案》的奇妙故事,尽管他本人愿意用“游戏”来称呼这种充满了“血腥”和智慧的文体,但后世更多人还是愿意用“侦探小说”来称呼它们。20世纪上半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类型的文艺作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有趣的是,这种原本被冠以“廉价”的消遣文学,竟在一夜之间令上流社会为之沉迷,随之而来的“作家协会”、“十诫•二十条”的创作守则,似乎令这一游戏变得严肃起来。

  只是无论游戏也好,“高雅的文体”也罢,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使得这一类型文学创作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任何文艺作品都需要新鲜的元素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要么复古——反正“太阳底下无新事”,只要大家没见过就好;要么创新——或许可能撞得头破血流才能开启美丽新世界。

  但这两种方式似乎都不适合侦探小说。复古?仅仅百余年的历史,读者很轻易便会看个透,何谈新鲜;创新?需要新诡计,需要新布局,但黄金时期侦探们的冒险史似乎已经耗尽了相关的元素。创作者们进退维谷,只得另辟蹊径

  《小说,或指南》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一部作品。作者杰迪戴亚•巴瑞显然是钟情于侦探小说的,因而才使尽浑身解数,意在冲破桎梏。

  侦探的苦恼

  或许是因为诡计日渐穷尽,也可能是人们厌倦了与“罪犯”单纯地在智力上角逐,40年代以后的侦探小说越发关注人性。着力刻画侦探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冷硬派推理日渐成为主流。而《小说,或指南》,尽管幻想成分很浓,却依旧是一部典型的冷硬推理。

  主人公昂文原本只是一个普通文员,他的工作是为侦探斯瓦特提供必要的协助:为他整理搜集的到的情报并提供可靠的建议。二人未曾谋面却已经亲密无间地合作了近二十年。昂文为自己的工作骄傲,因为他帮助侦探完成了许许多多神秘事件的侦查。但突然有一天,斯瓦特神秘失踪,令昂文措手不及的是,总部决定由他来出任侦探,于是“老菜鸟”开始了他的侦探生涯,只是他一开始并无心解决什么事件,他只想找回他的侦探,回到自己熟悉的位置。

  斯瓦特的形象并没有被正面描述,但事实上他才是那个“侦探”——至少昂文是这样觉得。斯瓦特需要在一座典型的美国都市中搜索他想要的线索,为此他需要与各种势力周旋。他要想法设法读懂他人的心思,并不动声色地操纵人心。他还要冒险——这才是昂文没法想象的。关于斯瓦特,昂文只能通过他的报告去了解,然后想象那个冷硬的侦探和世界——清醒时,以及在梦里。

  但当斯瓦特神秘失踪时,昂文发觉自己正处在一个陌生的境地——这对于一个早已习惯了安稳的人来说,无疑是很糟的。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只能靠运气,一步步摸索。像斯瓦特那样,做一个侦探,找回自己的位置。

  “身份缺失”是现代美国文学经常讨论的课题。生活节奏是极快的,快到人们自己都忘记自己的身份,只剩下世俗中其他人给自己的定位。这种缺失,代表了一种茫然和困惑。

  《小说,或指南》并无意去探讨这么沉闷的话题,它只是一部娱乐小说,尽管昂文代表了大多数。

  浪漫的复活

  作品的人物设定是有冷硬倾向的,但案件却是极具古典风格。纷乱的人物关系,神秘的消失与再现,不可思议的尸体及证物,看似板上钉钉实则一定是无辜的嫌疑人……这些再经典不过的桥段,一定会令古典推理迷热血沸腾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会有割舍不断的怀旧情结,因为记忆总是美好的。作品中有一个很动人的细节,昂文升职为侦探后,按照惯例得到了一位助手。他的助手是一个女孩,虽貌不惊人但却十分精明,她总会在身边带着一个黑色的午餐盒,昂文并没有注意,然而当午餐盒被打开时,昂文终于下定决心,去试着做一个侦探了。

  随着案情的深入,昂文发觉自己面对的对手是“马戏团”——这也是一个很经典的元素,马戏团象征着漂泊,他们的不安定和或许先天便要承受的特异使得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时会充满怨恨,这些怨恨是犯罪的动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命。

  作者最大胆的设定是关于梦的,这使得这部原本就混搭了许多元素的作品又增添了奇幻的成分。昂文靠着运气和坚韧解决了这个糟糕的事件,他也如愿回到了他的位置上。他也很清楚,生活在继续,犯罪也不会停止。

  管他呢,回到原地的昂文是自由的,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梦里。

  《小说,或指南》读后感(六):不像侦探小说的侦探小说

  《小说或指南》原作名为《The Manual of Detection》度娘告诉我这四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词组意思是:检测评价手册----哎,硬绑绑的翻译,真是不讨喜。就像《小说还是指南》初次给我的感觉一样,非常不适应,某次在家里窝在床上看,差点没睡着了。

  男主人公昂文原来是名侦探的助手,专门记录案件,没想到侦探失踪,昂文被提拔为侦探,身在侦探位置上的昂文决定自己去侦破案件,找回失踪的侦探。《华尔街时报》评,“巴瑞挑战了很多侦探小说的传统写法,但你一定能从他这本充满冒险精神、奇特的处女作中受益匪浅,《小说,或指南》也许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侦探小说,但它别具一格、异想天开的侦探技巧一定能让你喜欢。”说穿了,就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侦探小说。其实,小说《小说或指南》重点不在侦探破案,而让读者看到一个被迫走上侦探岗位的普通调查者或者也有侦探潜质的人究竟如何一步步慢慢接近真相。凡事认真固执的昂文凭借一本《侦探手册》便按图索骥走上这条惊险的探索之路。

  在推理小说世界里,个人最喜欢的是黄金时代的约翰-狄克森-卡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也许是女性读者,偏好有剧情,有气氛又有推理的故事,而像埃勒里-奎因这样更注重布局和严密推理的偶尔看看。

  这本《小说或指南》有点另类,推理不像推理,小说也像小说,也难以准确分类。开始以为作者会有一些侦探推理案例的细节分析,这些是我感兴趣的,比如,如何寻找证据、如何观察尸体,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接接记忆,如何确定疑犯等等,没想却是一本小说。可说是推理小说吧,那些我喜欢的,已习以为常的各种情节展现、密室营造、气氛的烘托、阴谋诡计、布局技巧甚至人性复杂的诡辩等等,也并没有预想的呈现出来----那些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吸引点作者似乎全抛开了,只是随心所欲地让我们跟随主人公昂文的脚步一起观察一起发现一起思考。纽约客的评论中说“This debut novel weaves the kind of mannered fantasy that might result if Wes Anderson were to adapt Kafka.”虽然将之比如卡夫卡有点贴金的意味,但是小说中梦境与现实的变幻仍是小说中最奇幻的部分。不能不说,作者很大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