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直觉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觉读后感精选10篇

  《直觉》是一本由[德]格尔德·吉仁泽 / Gerd Gigerenz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读后感(一):你所拥有却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智慧

  《直觉》里提到过一个类似的例子。而且作者不无恶毒的写到:

  迄今为止,我只遇到过一个这样做的人,一名经济学家,他说自己是按照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方法选择伴侣……最终,他娶了那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尽管他没有告诉她这个策略。但是,他现在离婚了。

  我对科学家有刻板印象,以为他们都是死硬理性派,没想到吉仁泽这样冷幽默。

  【跨学科大牛吉仁泽】

  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

  《直觉》读后感(二):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在想什么吗?

  有天跟一位做景观设计的朋友聚餐,吃完饭后到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散步,她忽然停下来,看向面前的行道树,“我就说刚看上去怎么怪怪的,原来是小叶女贞里混栽了海桐。”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两种植物长得极其相似,都开着小小的百花,除了叶片的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之外,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它们简直就是孪生兄弟。

  我有些崇拜的看向她,明明上一秒还在长篇大论,下一秒就敏锐的发现了两种植物的微妙不同。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问。

  “眼睛接受到不同的颜色,大脑就立刻反应出不同的名字”,她笑笑,“就像警匪片里警察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盘查疑犯一样,靠第一眼直觉”。

  丹尼尔.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靠本能和潜意识驱动,以实现自动化的思考和反应,虽然省力,可是很多时候都不够明智。系统二靠理智和知识驱动,虽然明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毅力来维持该系统的运转。

  而在日常的决策和思考中,如何合理擅用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力量,则是许多行为心理学家致力挖掘的答案。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德国作家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下文简称《直觉》)。

  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动用直觉的力量,而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投射到我们的行动之中,又是如何指引我们决策的呢?

  1. 你知道的太多了。

  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郭嘉曾经在“袁绍十过,曹公十功”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按照现代信息分析的观点,一个人了解的信息越全面,越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而袁绍的多谋而少决,仅仅是由于他个性的问题吗?抑或是“少决”本来就是“多谋”的必然结果?

  格尔德认为,答案更偏向于后者。

  在很多时候,直觉和推理的结果本来就是相悖的,你知道的越多,理性的思考越强,直觉的力量就会越弱,而理性本身是无法吞没直觉的,直觉和潜意识才是海平面下的冰山,当一个人忽视直觉的力量,他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理性掩盖不了直觉,而直觉也无法说服理性,在两者的博弈中举棋不定,直到错过了决策的良机。

  人不应该仅凭直觉行事,但也不应该无视直觉的力量。控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保持直觉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将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刷不完的热点,看不完的新闻,可一旦到了该决策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你不是懂得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了。

  你的直觉如是说。

  2. 经验的力量

  我们常常用另外一个名字来称呼直觉,那个名字叫做:第六感。

  它究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完善的能力?

  《直觉》一书中认为,人天生具有直觉,而它却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固强化。

  让我们用下图来做一个试验。

  《直觉》读后感(三):直觉——走出不确定丛林的捷径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神秘的别墅》(或译为《沉睡谋杀案》)中,格温达•韩礼德小姐,终于如愿地,乘坐由印度前往英格兰南汉普顿的多米尼恩号,初次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如何能在面向大海,洒满阳光,风景宜人之地找到永久的一个家,向右转还是左转?得文郡,托基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它漂亮,有舒适的酒店和值得信赖的地产经纪。但,“不!那边。”格温达说“我认为我们该去德尔茅斯”。“我总是跟着直觉走。”于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神秘别墅出现了,随之,沉睡多年的谋杀案渐渐浮出……

  直觉是什么?直觉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公众通常深信自己的直觉,文化圈也着迷于直觉的魔力,《直觉》(英文Instinct)是1999年美国上映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小库珀•古丁等参加演出的,由乔•德特杜巴执导的剧情、悬疑、惊悚电影,2011美国又一部同名电影,理查德•戈拜执导的剧情片面向观众。但直觉似乎历来被认为是人们平常说的“跟着感觉走”,“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前者因显而易见的“主观”色彩而遭逢诟病,后者被等同于对事实或数据视而不见,这样,直觉的判断就失去客观性屡受质疑。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会刻意回避它,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也还在抨击直觉,认为它有致命的缺陷,因为它忽略了知识,违背了逻辑法则,而且是许多失误决策的起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的《反直觉思考》一书的作者迈克尔•莫布森,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言之凿凿地提醒我们,直觉无论怎样看来都有点不太靠谱,要留心直觉的误区,关注的“直觉带来的决策错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人类需要的是反直觉型思考。

  而格尔德•吉仁泽在《直觉》一书告诉我们:“我们以为智慧是一种按照逻辑规律运行且有意识的活动。然而,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而且往往背离了逻辑。”他认为,直觉就是人生的方向盘,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结交朋友,爱上哪个人,选购股票,靠的都是直觉。这样的直言不讳,对西方旷日持久处于垄断地位的认知体系,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声音。用逻辑去思考,每每带给我们所谓的最佳选择,究竟是一种真实或仅仅是幻象?凭直觉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吗?格尔德•吉仁泽认为,思维就是一个适配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从基因、文化和个人层面创造与传输的经验法则,而逻辑只是思维可获得的有用工具中的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法则往往与逻辑性、理想化世界的法则大不相同,因为完美个体是不存在的,人们有的无知,有的时间有限,有的前途未卜,简言之,生活的周遭世界常常笼罩在不确定的迷雾中。直觉思维,可以凭借无意识、经验法则与进化的能力,确保在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人类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绕开弯路,本书藉由医生确切做出诊断,警察发现毒贩这样的案例,为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思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据。

  格尔德•吉仁泽主张,“少即是多”。书中,罗列了大量例证:在推崇“选择越多越好”,酒店菜单就像百科全书的流行风尚之时,布鲁克维尔酒店开创了先例——零选择晚餐,这家酒店只有一项套餐,且天天如此,用餐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为不用做决定而开心。至此,记忆突然勾连到若干年前去过的北京南鼓锣巷一家特别的餐馆,巷子深处,那家记不得名字的家庭餐馆的菜单内容极简,非彼即此,只有两个选项,可食客盈门,人们轻松快乐,非要排队等候就餐不可。选择是好事,选择越多就越好。选择越多,越可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越能让顾客满意。这是现时代全球商业的信条。对此,格尔德•吉仁泽又唱了反调,“人类的大脑并不是这样运行的,人脑能消化的信息是有限的。”选择多了,有坏处吗?在有着24种选择的情况下,3%的顾客会购买果酱,只有6种果酱时,30%的顾客会买,总之,消费者容易被品种众多吸引,却会在选择有限时购买。格尔德•吉仁泽用这样的例子,向读者揭示了这样的惊人事实:有限的时间和信息能改善我们的决策。没有直觉,我们会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今天,适当的无知以及认知限制,并不是不值得信任的,相反,会让我们睿智干练,迅速、简明、适应环境。

  《神秘的别墅》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告诉读者,格温达•韩礼德小姐,并非初次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儿时的她曾在那所神秘别墅中目睹过一场谋杀案。恰恰是格尔德•吉仁泽,如此明确告知我们,直觉,其实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是大脑而不是眼睛让我们看到的世界诸多真相,直觉可以胜过大多数复杂的推理和计算,这种无意识的智慧,更多地不是与逻辑和理性相关联,而是要用心来体会和感受的。开卷有益。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一书,让我明白了,进退维谷时,大可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应对。

  《直觉》读后感(四):直觉可能是弯的,它从不屑于斤斤计较地搞基

  若把以资产负债法为首的决策方法看成一条坐标垂直线,那么直觉可能是弯曲的,它的重点不是跟数据的分析、演算、推理混搭在一起。

  以此题目谈论这个偏严肃的话题,似乎有些轻浮,其实并不是这样。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很多和我一样还在云山雾罩中,不明觉厉。如此,用这调侃的方式来缓和本书隐藏的学究味。

  前几天,公司同事们打赌,关于美国总统竞选,谁会胜出?凭直觉我觉得是川普。本来就是个竞猜的玩笑,后来参与的同事多了,而且带着彩,每个人压200块,为了赢钱,于是我努力地去百度、谷歌上搜索这两人的相关资料,按照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表法”的公式去分析,推理,把宝押在了希拉里头上,结果出来肠子悔青了。

  在不经意的小事上,人们相信直觉,但在重大决策上,则更依赖于科学的演算和论证,尽管这样复杂的形式结果并不如意。而人们依旧乐此不彼。关于直觉,从逻辑视角去分享,常常推算出与结果截然相反的答案,或者说在总量和概率对于人类个体相对有意义的范畴内,不完全那么实惠。迈克尔波兰尼曾说,我们知晓甚多,却无以言表。这句话好像专门是用来验证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的这本著作关于无意识的智慧和行为的观点。作为德国柏林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格尔德·吉仁泽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由他论证传统学者眼里莫名其妙而神秘十足的直觉,这种巅峰的意义将给人类认知行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本书回答了为什么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个论证的过程如他的课程一样:最权威而又最生动的,雅俗共赏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先用小伙子找女朋友、猜测复杂的问题、运动员接住飞行的球以及便衣识破毒贩来作证了直觉的存在,且进一步说明,意识的火焰所在的大脑皮层装满了无意识的流程。这就是直觉,它并非上帝的声音、幸运的猜测或是第六感等超越科学解释的极限。它也有其自身原理,简单说他不单纯地依赖庞大而详实的数据解构和分析,还包括其他本书要讲述的方面。如果把前者看成一条笔直的数据线,那么直觉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可能是弯的。弯的部分正是精华所在。

  首先,直觉是如何发挥作用。以承认直觉的存在为前提,或者按照悲观主义者弗洛伊德所言:对直觉抱有期待的幻觉。那么我们要解决的是,按照决策论中的”圣经“——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法屡屡失手,而直觉轻而易举地中标。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作者认为原理有两个部分:1.简单的经验法则,2大脑的进化能力。这里的经验法则可以理解为”启发法“,它与做加减乘除的资产负债法相比,更注重抓大局和重点,而不会死扣冰冷的数据和细节。而大脑的进化能力,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经过千百年的优化完善成为直觉的前提能力比如认知和社交等,它与经验法则相辅相成,对事物做出不同于纯依赖大数据做出的运算结果。

  第二,直觉如何快速决策。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的大脑和眼睛的运行做简单说明。达尔文曾咱们蜜蜂的蜂巢的奇妙绝伦,他认为这种本能经过无数连续的细微变化而形成。人类的认知进化也是以相同的方式改造的。有人做过“眼见并不实”的测试分析了大脑和眼睛的运行规律,而通过亨利八世砍头的小故事,更进一步说明知觉的本质就是一场无意识的修补或割裂。而直觉的判断和知觉的下注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进化后的能力和环境构成,经验法则产生的直觉,便起到极大的作用。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第三,直觉的的减法特点。本书不止一次提到直觉对未知领域的利用。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从多个章节阐述类似观点,如《少即是多》《世界如此混乱,不如简单应对》《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简洁能救命,复杂能致命》,从无意识的智慧到行为,无一不是在暗示,在有限的知觉下,越简洁、简单,数据梳理越少,直觉的命中率越高。直觉的胜利狂欢与中国文化追求的大道至简不谋而合,而这种唯心范畴的思考与探讨,会不会在未来得出东方人具有更加敏感的直觉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重在理性的探讨,虽然是讲直觉,但不是凭直觉在讲,而是把大量的案例和故事与分析论证结合在一起。它要回答的是学理性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直觉经常助你决策成功或失败,那也是短期无法逆转的事,有些东西不知其所以然,并不影响你的生活。

  《直觉》读后感(五):我们要不要相信直觉

  我们要不要相信直觉

  前不久,我和另一名生涯规划师聊天,他说最近很困惑,自己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他是北京某大型国企内训师,现在可以选择去二线城市分公司担任领导,待遇更丰厚,不过要两地分居。

  我笑说,这不是生涯问题吗?你是生涯规划师啊!

  他说,是啊,生涯理论和工具我当然知道,可是仍然做不了决定。

  我说,你试过决策平衡单吗?(点击查看文章《做出好决定,你需要“纠结终结者”——决策平衡单》)就是把所有你认为重要的考虑事项(价值观)列出来,排个序,加上权重打个分,看看哪个分数高就选哪个呗?

  他说,我试过了,明明留在北京分高,可是我还是想去二线城市发展啊!

  是啊,理性思考与直觉发生了冲突!我们究竟该信谁呢?

  后浪出版社的新书《直觉》( [德]格尔德·吉仁泽)中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正在犹豫是否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这时,他的同事把他拉到一边说,“使你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你不是经常这样写吗?”教授被惹恼了,回答道,“别开玩笑,这次可是认真的!”

  是的,教育别人决策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是理论家,说起来一套一套,可是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往往难以决定!

  我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就爱观察别人做决定,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成功和失败,人们都能给出一套套的理由,他们为什么在事前不说呢?究竟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传统教育一再告诉我们要“三思而后行”,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但真的有用吗?

  富兰克林在写给侄子的信里说,不妨在一页纸上分两栏写下支持或反对这项事情的理由,思考几天,然后把同等的删除,看剩下的,就会发现哪一栏更有优势。并对侄子强调,如果侄子不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的方法选择女朋友,他会担心侄子一辈子都结不了婚。这些都是真的吗?我心里暗想,难道没有一见钟情了吗?

  我是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直觉》,从中得到以下收获:

  1、直觉是决策的高速公路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绕一圈最终得出答案,另一条是相信大脑的直觉,直接蹦出来一个答案。前者就像走迷宫,后者更像是走高速。

  有些事情是不需要思考的,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骑自行车时我们想着应该怎样控制平衡,吃饭咀嚼的时候想着牙齿怎么用力,多半都会出岔子。对于这样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去思考,交给大脑的直觉好了。

  另一些事情,比如说购物、比如说相亲,比如说投资股票,往往就需要费些脑子去思考了,可是《直觉》书中列举了大量例子说明,严密的逻辑思考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好的决策,比如股票投资,没有一种最优化的理论能胜过简单的1/n法则(把资金平均分成n份去投资),哪怕再牛的证券分析专家也不行。所以现实生活中男人往往绞尽脑汁仍然会败给女人的直觉。

  可见简单、高效是直觉决策的特点。

  2、信息多并不一定有助于决策

  传统教育中,都是在告诫人们要观全局、看整体,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进而得到准确的判断。

  《直觉》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同样一个问题“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一个城市的人口多一些”,美国学生有40%认为是密尔沃基,而德国学生几乎全部回答正确,答案是底特律。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德国学生压根就没听过密尔沃基。

  所以更多的信息并不能真正辅助决策,而直觉往往只需要一个好的信息。

  3、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相信直觉

  可能你会说,如果选项换成德国学生熟悉且人口较少的城市,他们岂不是都要答错。是的,所以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直觉。

  简单说来可以用两个要素来区分,一、是否情况紧急,二、是否复杂多变。

  面对必须快速反应的情况,当然只能依靠直觉,比如一个足球迎面飞来,本能地就会去躲避。相反,就像《直觉》里出的一个阴招,你可以在与别人比赛间隙俏俏询问对手,“你今天是如何做到右手击球这样准确的?”接下来,对手将在击球的瞬间介入思考自己击球的姿势、力度,然后会发现自己居然不会击球了,……

  如果时间充裕,就看形势是否复杂多变。简单的情况自然容易分析解决,可是《直觉》告诉我们,人类总是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给出种种原因,结果却往往是徒劳的。比如前文提到的生涯规划师的想去二线城市发展的困惑,鬼知道去了以后会怎样,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承认有未知的存在。

  决策之后剩下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像我第一眼看到《直觉》,就相信它是一本好书,尽管它非常烧脑,啃完以后却十分受用!

  《直觉》读后感(六):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有一次,在同学那里玩,两个人心情特别好,就分别拿了2元钱去买彩票。

  同学中了10元,这是她二十多年来运气最好的一次。事后,她告诉我其实那天,她有一种直觉,觉得就能中个小奖。

  谈到直觉,女性朋友可能感触更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不会一二三四点去分析,更愿意相信“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01

  《直觉》一书作者以通俗地笔法,揭示了警察在几百人群中发现罪犯的过程。他认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警察自身的直觉力。

  那么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1.简单的经验法则

  2.大脑的进化能力

  第一点,突出了简单的好处。即面对复杂的事情,警察只保留了简单的几个评价罪犯的依据。而警察的报案经验告诉他,只需从复杂的环境里抽出几条关键信息,比如罪犯的眼神、手势、着装风格等。

  第二点,大脑进化到最后会产生无意识的技能,这种技能让人类显得睿智而干练。

  02

  回到同学买彩票的故事,理由有千万种,但结局中了奖就好了。

  直觉也类似,千万种想法,最终驱动你行动的只有一种。我们无法说清,但这种力量已经战胜了各种纠结与权衡。

  当家长选择麦当劳时,他们心理潜在的解释是:在这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好父母。

  这种行为,有点像查英语字典。查字典时,我们首先会看首字母,然后看第二个字母,以此类推。

  家长根据“选择最佳”的法则,会权衡哪种方式能体现自己最爱小孩。一旦找到了“最爱小孩”这个理由,就停止了其他搜索,也就选择了“麦当劳”。

  03

  这个原则也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即“简洁能救命,复杂能致命”。

  《月入十万是什么样的体验》够简洁,它能唤醒你内心对金钱窥视的欲望。

  “晚餐喝红酒能预防心脏病”,就是利用大家对健康强烈的直觉。

  权威、谣言对没有亲身经验的人最有效用,因为可以节省很多去做决策的时间与精力。

  好的理由,不需要太多,一个就够了。所以男人可以矮小,可以秃头,可以肥胖,但只要他手中有把枪,女人就会奋不顾身地爱上他。

  04

  这个原则也在动物世界广泛使用。

  雄性天堂鸟长得特别漂亮,羽毛五颜六色,雌性天堂鸟通常会根据一个原则来判断。它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观察所有的雄性鸟,选择尾巴最长的那只。

  只根据一个原则选择配偶,这听起来有点奇怪。达尔文的交配原则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原则,长尾巴的鸟儿更利于飞行,所以尾巴的长度对鸟儿自然变异有基因的贡献。

  05

  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在于群体直觉。人类有更大的群体,如宗教、种族或国家。

  大多数人除了家庭,还另外长期处于一社交群体,这也是社群、社区能发展的原因。

  也有人的情感生活会围绕着不同的球球来转——篮球、足球、乒乓球。如果你看自己支持的球队会激动,而看其他队没有那么刺激,那么你的表现也遵循了群体直觉。

  群体直觉建立在互利基础上。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人,直觉总是驱动着人向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行。

  当然也有偏差,但很多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

  《直觉》读后感(七):直觉感悟

  场景一:深夜无风,月朗星稀,草丛中秋虫鸣成一片,,大盗张三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背上的包袱里是今晚的收获,正行间,张三突然感觉不对,虫鸣怎么消失了,他调头就跑,但无声无息间几个黑影已经把他围住。

  场景二:汤姆手持棒球棍,双眼紧盯杰瑞,在他脑中不断呈现着杰瑞的资料,左手投手、擅长直球、球速可达95英里,但当杰瑞出手瞬间,汤姆脑中一片空白,球棍本能地挥出,“当”得一声,场中一片沸腾,全垒打!

  场景三:李四媳妇收拾完家里,出门走到街头,几个老太太正在南墙根下晒太阳聊天,她也凑了过去,一个老太太说“我听说咱们村北50里外的肖家镇啊,有个做皮毛生意的,家里可有钱啦,光媳妇就娶了六个,一个媳妇一处宅子,这些宅子还都在一个胡同里,这些女人居然还相处和睦呢”,李四媳妇听罢,登时啐了一口“简直不知羞耻,这个男人也忒不是东西了,那些女人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以上场景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答案:都是靠直觉!

  直觉是无意识的智慧和行为,我们几乎出于本能地受直觉的影响,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这些易变而又不可靠的人生指南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真的是天使亦或魔鬼在冥冥中的指使吗?

  《直觉》一书告诉我们,直觉的产生有如下几种:

  一类直觉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写在基因里的,从动物祖先继承的基因让我们一出生就本能地进行吃奶,自主地学会摄取能量保持机体存货,让我们在危险来临前,本能地从环境的变化发觉不对,从而进行逃避。还让我们的大脑无意识地进行运作,书中描述的大脑对盲点的自动修补以及对凹凸的无意识判断等皆说明这一点。

  除此之外,在人类脱离动物走上自己独特的进化路程后,把另一些基因作为遗产留给了后人。这些让我们积极地参与社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追求异性,繁育自己的后代,延续自己的基因。书中描述的哈里择偶时,内心的直觉与他推理的矛盾,也说明了在人与人的交互,一些因素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好像心灵的呐喊,完全不是靠理性推理可以抗衡的。

  一类直觉是在人们的长期训练中刻在大脑中的,比如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在长期训练后,都可以在受到相应的外界刺激后,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退役多年后,或许因为身体等因素已无法做出到位的动作,但他们的大脑仍可以做出正确的指示。

  不只是运动员,我们日常中各个职业其实也有类似的反应,会计们看到涉及到金钱的表格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算,而一些经验丰富的码农们看到新颖的网站或APP,就会本能地意识到这些网站或APP使用了哪些技术。

  有人觉得数学、物理等科学需要的是周密的推理、严谨的计算和无懈可击的逻辑。科学家们是不是必须保持一颗完全理性的心来做研究呢?其实不然。在面对高不可攀的难题时,科学家们需要的恰恰也是灵光一闪,就在这电光石火的直觉中,不知多少科学发现或发明被达成。正是这些直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这些直觉实际上跟科学家旷日持久在本专业领域内的磨炼密不可分,就是这些训练让科学家对自己的领域有着异乎寻常的直觉。

  还有一类直觉是来自群体的感染、道德的教导。人们是社会学的动物,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书中描述的人们对乱伦、屠杀等行为来自内心深处的厌恶正说明这一点。注意,这些直觉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封建社会的民众骨子里刻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英雄号召民众去打倒独裁者,但是民众却无人响应。这只是因为他们麻木不仁、不可救药吗?那些臣服于权威的从众直觉深深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人们简直无法想象这种景象。自由、平等早已刻在现代人的骨子里,成为这一代人的直觉。

  而一些离经叛道者实际上也是此类直觉的产物,只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导致他们对所有这些社会中正常的道德逻辑本能地排斥,本能地做着别人看不惯的事情,实际上说到底也是一种道德的直觉在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看完《直觉》这本书,让我更直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直觉是如何产生的。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萦绕心头,无法释怀。有兴趣的豆友,不妨和我一起交流。

  A.书中提及很多社会性调查或实验,比如专家和路人对股票的投资实验,得出专家的成绩甚至还不如路人的随意选择。我们知道社会性调查研究随机性很强,有时完全相同的实验设计,在不同样本上得到的结论是截然相反;另外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结果与样本的数量关系非常紧密,我不知道这些实验做了几次,如何得到实验结果,但“直觉上”对此类实验持有不信任的态度。

  .我感觉书中过于地贬低了逻辑分析,数次提及逻辑分析不如直觉指导。诚然,很多逻辑分析的结果可能不如灵光乍现,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我们分析半天,依然得不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其原因不在于逻辑分析没用,甚至不在于分析办法是否正确,而是由于我们能掌握的信息不足以支撑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书中那种经验法则指导的再认启发法实在无法说服我,比如底特律和密尔沃基,哪座城市人口更多?再认启发法会因为你只听说过底特律,所以就认为底特律人多,这种直觉在玩玩游戏时或许还好,如果与我命运相关,恕我难以跟随这种直觉走下去,或许这也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计划性很强的老古板吧。

  话说回来,既然专家这么不靠谱,做出的预测可能甚至还不如路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爱信专家呢?前些天看了篇文章,提及之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专家的预测,是因为我们害怕不确定性。专家表现出来的自信,“忽悠”住了我们;而我们对确定感的渴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所以我们即使内心对某些砖家叫兽嗤之以鼻,但仍不自控地相信了另外一些专家教授。

  有时候直觉好像也很难起作用,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估计深有体会。如果直觉真这么好用,为什么我会迟迟无法决定要买这件粉红色的外套还是那件玫红色的呢?或许对于选择恐惧症的人来讲,这些选项的边际收益都是相差无几的,直觉无法为他们决定要选择哪个。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抛个硬币来指导下自己。(画外:Sheldon吗?)

  有时,道德直觉也难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比如著名的电车轨道困境:一列电车正飞驰而来,前方轨道上正绑着五个人,而你正是一名扳道工,你能做出的选择就是扳动道岔扳手,让列车驶到支线上;但支线上此时也绑着一个人,那么你要如何选择呢?这个困境没有正确答案,而我们的道德直觉恐怕也无法指导我们,不管怎么做,你可能都会受到内心道德的质疑。

  另一方面,直觉给我们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指导。比如著名的三扇门测试:测试人员明明知道A、B两扇门后面只有10美元,而C门后面有100美元,但是在测试过程中,仍然无法眼睁睁地看着A、B两扇门逐渐变小消失,总会在门消失前点击这两扇门,让它们恢复原状,哪怕这让他们付出收益减少的代价,这是一种人们期望保持更多选项在手的直觉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或许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直觉一直指导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无意识的智慧指导着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各项决策。如同开卷的那句话“我们知晓甚多,却无以言表”。

  《直觉》读后感(八):总是选错?可能是你知道得太多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改来改去,最终证明,第一反应做出的选择九成九都是正确答案。想得越多,错的越多。

  因为我们习惯了多虑。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三思而后行。但是思考并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运用理性法则,以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表”法则为典型代表,富兰克林在给侄子的信中首先提出了这个理性决策法: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分两栏写下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然后进行对比。然而,当我们运用这一法则时,通常遇到的情况是,在列出原因的过程里,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答案。最终,我们的确找到了答案,但并不是因为权衡利弊,而是因为基于一种我们不知道的理由,我们发现自己有一种偏向,这就是直觉。

  生活里,我们大部分的选择其实是无意识的。我们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明明两者相比,有一个看起来更好,但你就是感觉哪里不对。每到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跟自己说,不要胡思乱想。继而忽略直觉的提示,结果往往惨痛。

  就像格尔德 吉仁泽所说,我们以为智慧是一种按照逻辑规律运行且有意识的活动。然而,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而且往往背离了逻辑。

  《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运用了很多实例和研究数据,向我们展示直觉的力量。直觉,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冲动,而有其自身的原理,让直觉在我们生活中起作用的是经验法则和大脑的进化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经验法则,和上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经验法则,只瞄准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权衡每一项的利弊。比如下面将要提到的认知启发法,其实利用了人们一部分的无知。但要求我们的大脑必须有认知记忆,才能让直觉发挥作用。如果我们什么也记不住,那直觉也不会有帮助。

  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它们迅速出现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就已经可以开始利用它们,这是经验法则在起作用。

  而经验法则与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当夫妻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很差的时候,那么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一方通常就会反击,造成更激烈的争吵,这是人类之间经常采用的以牙还牙的相处模式,来自于人类进化的模仿能力。因为彼此可以模仿,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经验,要以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反击,而这种反击通常是无意识的。当一方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固有的循环,而选择善意地反馈,那么双方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经验,以和谐的方式相处。

  经验,是我们探测直觉的第一步。而后,我们会发现,在运用直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打破很多过去固有的观点,而重建思维模式。

  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少即是多

  心理学家层一家知名超市做了测试,24种果酱时,只有3%的顾客会选择购买。当选择为6种时,30%的顾客会买。并非选择越多越好。相反,在某种情况下,时间、信息或者选项越少越好。

  上帝给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遗忘。

  很多人说,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不可预测的环境里,反过来做才是真确的。我们努力地试图记住每一件事,但是记忆并不是越多越好。遗忘,可能有意忽略大量生活细节,使其不致减缓对相关信息的检索,从而避免大脑提取信息、推断和学习的能力被削弱。好的直觉往往会忽略信息。就像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所说,如果我们什么都记得,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像什么都不记得一样不幸。

  遗忘是必要的——神奇的认知启发法

  简单来说,认知启发法就是大脑适应性工具箱中的一个简单工具,引导我们用直觉来进行判断。它的基本规律是:在做选择时,如果你认识其中一个物体,而不认识另外一个,那么就推断你认识的那一个更有价值。

  例如,在判断两支球队输赢的时候,如果你认识其中一支,那么认知启发法就可以适用。而如果你一支都不认识,或者两支都认识,那么认知启发法将不会发生作用。

  一项研究2003年温布尔登男子单打比赛的预测结果现实,专家预测正确率是69%,外行预测正确率是66%,而业余爱好者的正确率却是最高的72%。这就是“少即是多”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未来的预测,一定程度的无知是有益的。

  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选择最佳”原则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通常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答案。但其实,很多时候,根本不存在所谓最好的选择,同时不停的衡量也会过度消耗时间和精力。

  当你在思考难以预测的事,而可用的信息又很少时,要相信你的直觉。这时,好的理由,一个足以。这就是“选择最佳”原则,共有三个步骤:

  1、寻找原则:按照重要程度找出理由。

  2、停止原则:一旦在选项中出现一个理由不同的情况,立即停止搜索。

  3、决策原则:选择根据这个理由得出的决策。

  忘记逻辑这件事

  好的直觉没有逻辑。

  《直觉》中说,逻辑忽略了我们的文化,也忽略了我们进化的能力和环境结构。所以,从纯逻辑角度看属于错误的东西,在真实世界里却是一种高度智能的社会判断。好的直觉会超越已知信息,因此,也会超越逻辑。

  直觉,利用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的部分记忆,以及大脑进化的能力,让我们快速、准确地以经验法则为基础做出判断。其实,它来自于无意识的智慧。这是一种高超的能力,你无需费力,就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胜过大多数复杂的计算。

  然而,直觉至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至少对我们而言,即使给出方法,灵活地运用仍然有待练习和考证。不过,这也正是这一领域的诱人之处。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知道,不断地堆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思考和对比,并不是时时都能为我们做出一个好决定。有时候,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比如那个你觉得熟悉或者正确的选项。

  《直觉》读后感(九):世界如此混乱,不如简单应对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

  一只蚂蚁在沙滩上爬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它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时而后退,然后挺住,又复往前。它为什么选择这么复杂的路呢?也许是因为蚂蚁的大脑里有一个复杂的程序,但是这种说法很牵强。我们试图推测蚂蚁的大脑,却忽略了它所处的环境:经过风吹浪打的沙滩,沙滩上的小丘小壑和其它的蚂蚁爬过的路上的障碍。

  蚂蚁的复杂行为反映出其所处的复杂环境,而不是它的思维。蚂蚁可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远离太阳,尽快回巢,不要浪费时间去翻越障碍。复杂的行为并不能反映复杂的心理策略。

  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认为,人类也是一样:被看作行为系统的人类,再简单不过。他们复杂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处的复杂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做些这样那样复杂的行为,有些被人认为理所应当,有些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非议谴责。蚂蚁的道路说明了一个普遍的观点:要了解行为,既需要了解思维,也需要了解环境。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小蚂蚁,我们怎样面对如此混乱的世界?德国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给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做了解析——直觉。

  《直觉》,在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

  《直觉》读后感(十):答案就在心里-你敢相信自己的直觉吗?

  学生时代,记得一次中秋晚会上,几位学心理学的学生正好在做一个调查问卷。

  他们问我和男友:“你们为什么在一起?”

  男友回答:“因为缘分。”

  那几位学生听到这个答案先是愣了几秒钟,慌忙中又问了第二个问题:“那为什么有些情侣会分手?”

  男友回答“因为缘分尽了。”

  当时被男友的神回答震惊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了一些选择,当别人问起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跟男友在一起,为什么选择跟他结婚?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许是直觉吧,觉得他就是那个对的人。

  我想,大多数的情侣跟我类似吧。所以,当我看到《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时,看到书中一个例子,哈里曾同时谈了两个女朋友,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让他倾心不已。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想起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他侄子的建议,用“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写下支持和反对的原因。哈里用这样的方式把能想到的原因写下来,认真权衡,当他看到结果时,心底里却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个答案不对。他已经在心里做出决定了,而这个决定却与计算结果刚好相反。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老友记》里Rose不知道该选择Rachel还是Julie,他也用了同样的方法。理性告诉他,Julie更适合他,但内心的答案却是Rachel。

  很多时候,答案已经在内心里,而我们却不敢相信,我们想要用理性来证明内心是否正确。却发现,推理与直觉是相悖的。

  我们知道“第六感”和“直觉”这两个词,但我们却不自信。当你在说服他人时,如果你的理由是:这是我的直觉,我想别人多半是会嘲笑你。

  因而,《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自己的直觉有了信心。

  有很多时候,内心早已有答案,却因为不够相信直觉,要去理性层面上寻找答案,最终做出了与直接相悖的决策。事后发现根据理性做出的决策并非自己想要的结果,又开启“早知道,我就……”早知道,就听从内心的直觉了。

  什么是直觉?

  直觉意指思维如何凭借无意识、经验法则和进化的能力去适应,如绕开弯路。

  直觉是真的存在的。而且直接能过解决的问题多不胜数:选择伴侣,猜测复杂问题,接住飞行中的球,侦查毒贩等等。在更多时候,直觉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即使是数学这样高理性,高逻辑性的学科,也需要直觉。

  张益唐被誉为数学界的“扫地僧”,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

  在接受采访时,张益唐如此回答:

  “数学家需要什么天分吗?”

  “专注”,“而且,永远不要放弃你的个性”。张益唐说:“也许你面对的东西非常复杂,需要很长时间,但你应能依据直觉挑出重要的部分。”

  哈代在他的书里说:“一个数学家可能到60岁时还能胜任,但不要期望他会有原创性想法。”

  “这句话可能不适用于我。”张益唐说,“我觉得我仍然富有直觉,我仍然对自己有信心,我仍然还有其他的期许。”

  《直觉》这本书的作者是格尔德∙吉仁泽,认知心理学家,德国柏林马普索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因在判断和决策上众多开创性的研究和理论建树而享誉全球。他著有十几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揭秘了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中的原理包括两个部分:

  1. 简单的经验法则。

  2. 大脑的进化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据直觉快速地做出了判断,其实,在直觉的背后,潜藏着一些经验法则,《直觉》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告诉我们在直觉下潜藏着哪些经验法则。然而,直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我们需要分析什么时候直觉能够起作用,什么时候直觉不起作用。

  是什么让直觉起作用?

  1. 直觉是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东西。它们迅速出现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我们都还没完全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直觉,可我们已经准备好利用它们了。

  2. 经验法则产生直觉。比如,思维解读启发法告诉我们其他人的意愿,认知启发法让我们感觉该信任哪一种产品,而注视启发法引导我们向哪个方面跑。

  3. 进化后的能力是经验法则的构成材料。比如,注视启发法利用了追踪物体的能力。与机器人相比,人类更容易在复杂的背景下追踪移动物体;婴儿在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注意移动的目标了。因此,注视启发法对人类来说很简单,可对如今的机器人来说却不然。

  4. 背景构成是经验法则运行好坏的关键。比如,认知启发法利用了这些背景:用名称识别来判断产品质量和城市大小。直觉本身无好坏、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它的价值在于经验法则运行的背景。

  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颠覆性的,如果你想要了解详情,可以阅读《直觉》这本书。

  1. 少即是多。

  2. 好的直觉会超越逻辑

  3. 信专家不如信自己

  4. 个人无知会产生集体智慧

  5. 有些时候应追随最无知的人

  6. 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7. 简洁能救命,复杂能致命。

  8. 道德行为不能推理

  9. 无知者无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直觉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