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直觉读后感锦集

2021-04-16 01: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觉读后感锦集

  《直觉》是一本由[德]格尔德·吉仁泽 / Gerd Gigerenz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读后感(一):好的理由,一个就足够了

  上篇讲认知,读的很快,毫无压力,因为是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下篇讲行为,认知启发法,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序列决策树清晰明了;道德范畴的默认值原则,好的理由和结果论的对比;无知及对规则的不遵守,主观意愿造成的无序带来的意外突破和变革。整体而言,在决策和预测时直觉更有用,在事后解释事件时完全信息更有说服力。当所知信息甚少时直觉最有用,知道完全信息时理性决策最准确,中间状态(半上不下)是直觉和理性都难以发挥的时候。少即是多,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直觉》读后感(二):熟练了,用直觉

  基本原理

  1. 所谓的“直觉”,是迅速出现在脑海中的没有理由的强烈的想选它。在经验丰富的情况下,信息不完整下的分析不如本能决策。

  2. 信息不完整下(复杂情况),逻辑分析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我们自以为掌握的常识、知识不完备。也就是认知存在限制;第二,这些知识、信息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梳理。第三,收集处理知识信息需要很大的时间精力成本,面对紧急问题很难及时反应;第四,逻辑往往忽视文化,大脑进化的能力和环境的结构。

  新旧知识

  1. 复杂情况下,熟练了凭直觉选择正确的概率更高,那如果不熟练呢?还是使用量化分析理性思考?

  《直觉》读后感(三):《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格尔徳·吉仁泽

  传统理论一直建议和强调“不要用直觉思维,而要用理性思维去判断决策”,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们90%的决策都是靠直觉来完成的。所以,作者是提倡在生活中使用直觉决策的,因为直觉是无意识的智慧和行为,且更能体现人性和社会法则。

  1.直觉是无意识的智慧: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年少时质疑老人的经验,但等年纪越大经历越多时,才会明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其实大部分的过往经验都是很靠谱的,而直觉就是依靠简单的经验法则——第一反应就是最佳反应,并且“少即是多”。

  2.而要学会使用直觉决策,则要培养无意识的行为,这包含五个要点:(1)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觉;(2)好的理由一个就够,过于复杂的信息收集统计决策往往更不佳;(3)变复杂为简单,例如单纯地相信专家;(4)不要采用默认选项和道德行为——从众原则是因为人天生害怕被孤立,默认原则是因为人不愿做出改变而相信现有的默认选项就是最合理的选项;(5)无知者无畏——依靠直觉来处理社交,模仿是社交中最理想的方法。

  《直觉》读后感(四):你所拥有却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智慧

  《老友记》里,Ross在Rachel和另一位女性中做选择,他用了决策平衡单。另一位女性是女科学家、受教育水平高、和Ross有共同兴趣、知书达理,是结婚的合适对象,Ross在她的名字下写满优点。而Rachel缺乏科学常识、刁蛮任性、大手大脚、经常无理取闹,在她名下Ross列举出来的都是缺点,但是最后他写下“I Love Rachel”——这一条胜过其他所有一切理由。

  《直觉》里提到过一个类似的例子。而且作者不无恶毒的写到:

  迄今为止,我只遇到过一个这样做的人,一名经济学家,他说自己是按照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方法选择伴侣……最终,他娶了那个期望效用最高的女人,尽管他没有告诉她这个策略。但是,他现在离婚了。

  我对科学家有刻板印象,以为他们都是死硬理性派,没想到吉仁泽这样冷幽默。

  【跨学科大牛吉仁泽】

  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

  《直觉》读后感(五):世界如此混乱,不如简单应对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

  一只蚂蚁在沙滩上爬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它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时而后退,然后挺住,又复往前。它为什么选择这么复杂的路呢?也许是因为蚂蚁的大脑里有一个复杂的程序,但是这种说法很牵强。我们试图推测蚂蚁的大脑,却忽略了它所处的环境:经过风吹浪打的沙滩,沙滩上的小丘小壑和其它的蚂蚁爬过的路上的障碍。

  蚂蚁的复杂行为反映出其所处的复杂环境,而不是它的思维。蚂蚁可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远离太阳,尽快回巢,不要浪费时间去翻越障碍。复杂的行为并不能反映复杂的心理策略。

  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认为,人类也是一样:被看作行为系统的人类,再简单不过。他们复杂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处的复杂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做些这样那样复杂的行为,有些被人认为理所应当,有些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非议谴责。蚂蚁的道路说明了一个普遍的观点:要了解行为,既需要了解思维,也需要了解环境。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小蚂蚁,我们怎样面对如此混乱的世界?德国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给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做了解析——直觉。

  《直觉》,在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

  《直觉》读后感(六):如何做决策,会做决策的意义。

  本书其实是教人如何做决策。一.单一线索决策法,一次只考量一条线索,选不出再考虑下一条线索。单一线索决策法虽然有效,但是要制定出合理的决策线索序列并不简单,需要大量研究。我们需要按照单一线索决策法建立一个日常决策系统。二.防御型决策不是以做好的决定为首要目标,而是为了逃避决策中的风险和责任,做出对自己来说安全、保守的决策,或者拖延决策、逃避决策。在医疗中表现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解决办法1.将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的利弊和各种结果的发生概率,以明确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2.为医生制定可靠和高效的快速决策方法。对我们来说的意义就在于要构建自己的决策方式,这很重要。三.如何构建自己的决策方法:1明确自己的无知领域(例如买东西的时候不要被噱头误导,承认自己的无知,选择排在第一位的品牌)2.找到最关键因素(“好理由一个就足够”,因为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他一定是在简单规则下运行。如果一个系统背后的规则太纷繁复杂,那么这个系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以及无法自洽的情况,系统将不可维持。这就是单一线索决策法有用的原因。好理由分为客观和主观,客观理由例如医生在做决策,是需要大量研究和经验来确定的。而主管理由则是和人的三观有关系。一个人做决策越果断,此人活得越明白,越通透,对自己想要什么看的很清楚。因此,构建自己的决策系统,也是梳理自己内心和人生的过程。因此构建自己决策系统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审视,这个过程的意义甚至超过了我们建立决策系统本身。3.做实验并调整参数。以牙还牙策略是人与人博弈的最佳策略,可以当作我们日常人际交往的快速决策方法。此方法也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摸索出来的,因此决策系统需要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决策系统。

  《直觉》读后感(七):直觉 | 日常小事背后的科学定律

  文/十块钱好奇大王

  先说几件日常小事:

  1、在剥削压岁钱这件事儿上,我妈玩出了新高度,“小鹿,我们来打麻将吧!”说来奇怪,刚开始玩的时候我不太清楚麻将的规则,但是常常可以赢钱,有一次我妈这个老司机甚至输钱给我了。后来我了解了麻将的规则与技巧之后,就再也没有赢过我妈,直到压岁钱都进了我妈的口袋。除了心疼钱以外,我对这个新手赢钱老手输钱的现象感到非常神奇。

  2、以前考试的时候,老师再三叮嘱,交卷前不要改答案。我尝试了3次在交卷前改答案,结果证明我都是在作死,每次都把正确答案改了。后来我们老师还是兢兢业业地提醒我们交卷之前不要改答案,我也跟老师一起提醒同学们,千万不要改答案,尽管我并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3、大学时逛街看中一件背心,560块,穿在身上真的是非常好看,拥有了全世界的那种好看。但那时我是学生啊,一个月才1000块生活费,这件衣服肯定舍不得买的,我就找理由安慰自己,这件太露了,不适合我这样的正经学生。尽管贵,尽管露,但是我喜欢啊,以致于现在我都还心心念念那件衣服,后来就再没碰到过这么好看的背心了。

  这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本来我以为是偶然发生的小事,但看到格尔德•吉仁泽的《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之后,我才明白,日常小事背后通常都蕴含着科学道理。

  《直觉》读后感(八):做选择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靠直觉!

  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形:

  1.产品种类特别多时,我完全记不住名字,甚至有选择恐惧症。

  2.考试的时候一开始选择了c这个选项,然后经过反复倒腾选择了b,最后c才是正确答案。你懊悔到:为什么我要改掉!

  3.在工作的时候,有时候还没出什么时候,但感觉会出错,提前做好预防。

  你有遇到过上述3种情形么?如果遇到过,那你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最不相信的直觉,也就是第六感觉。

  很多人不相信直觉,觉得它特别虚幻。但是,在你生活、工作当中,你有用直觉来做事,只是你觉得太微小了没在意。

  《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这本书以《引爆点》作者的灵感来源和理论依据为前提,详细地介绍了直觉对我们做出选择的重要性。本书跟《引爆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作者也喜欢用讲故事的写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完这本书后,我总结出作者的3个观点。

  观点一:少即是多,做到简洁化

  我想,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苹果了。特别是乔布斯执掌苹果时,将简洁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疯狂的简洁》中写到:乔布斯被赶出公司又重新上任后,把所有电脑精简为4种类型,两款台式手机和两款手提电脑,从此为苹果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只生产出最精简和优质的产品。

  ipad和iphone,它让人们不再需要借助鼠标键盘,而是用最自然的触摸方式一双手,直接触摸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东西。

  《直觉》读后感(九):理性与直觉

  我曾在某处听到一段话:不读书的人只能过一种人生,而读书人可以过千种不同的人生。这里的所谓读书并非学生时期所学的各种课程知识或专业书籍。广义地讲,这里所说读书泛指能够开启人生智慧的所有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常常地,我们会被故事感动,被深刻的哲理洗涤。

  一个读书的人可以经历千种不同的人生。更多指的是他们通过阅读先贤大师的作品,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与书中所描绘的五彩世界融为一体,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与人生。通过读书,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充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其变得灵动、丰满而动人。倘若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不解的谜题与困惑,书籍可以为我们点起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在书籍中体验过的悲欢离合,也可使我们成为感情饱满、热爱生活的人。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最大益处罢。

  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能够促使我们学会融会贯通地思考与体察生活的哲理,最不能使人遗忘。另外,书籍还有一个功效,便是令我们抱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平等、客观而全面地从多种相异的角度去思索问题、看待人生。

  人有多面性,事物也有多面性,这就要求人们不得不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探究他们。我之前读过两本书,便是说明前面这个道理的最佳例证。其中一本是美国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巨擎斯蒂芬·P·罗宾斯所著的《做出好决定》,他主张凡事都可以运用理性的方法加以分析、做出决策;另一本是德国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所著的《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他在本书中集中讲述了直觉对人类的重要影响。

  《直觉》读后感(十):直觉并不是万金油

  近期阅读心理学比较多。

  前两天听了老罗的“概率说”,就是说富人会在决策的时候充分运用理想的概念和判断,不会简单的盲从心里感受,这样的选择模式下就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因为选择还是听从直觉,简单的趋利避害的思考模式,会让很多人沦为平庸。

  这本《直觉》却是说的不同的观点,它赞同“少就是多“的概念,说在大千世界中影响人们判断的因素很多,如果都要综合考虑的话,耽误时间不说,还会很大程度造成误判。这个时候,人们不听从大脑的直觉,因为大脑在潜意识当中会调取之前的得失和社会共同心里,给出一个“不错”的选择,选择结果往往不会太差。他用底特律城市和小白鼠找食物的实验来进行证明。

  我认为,两者均有道理。人们做决策确实90%都运用的是感性思维,也就是依靠直觉。只有10%才会依靠理性思维。可是是否能够成功应对,在于选择场景不一样。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周密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脑中没有相关的数据供调用,简单的都是从0开始学习的,如果有依靠直觉,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失败。相关的例子在科学实验上表现的比较突出。

  但是在一些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内在本质已经趋于稳定,只是表面形式上会有变化的领域,直觉性的选择显然更好。因为大脑可以自动提取过往类似的经验,在潜意识当中给予一个至少不会错的选择(不会错就就是可能不会正确,但是带来的后果肯定不会太差)。这个时候,如果还硬是要找出一二三来证明选择,就是浪费时间,而且得到的结果一样,甚至更差。举例说明,面对一些不清楚的领域,例如医疗健康,人们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大脑中有医生的话是指的信赖的,这种信任专业的思维模式就会起作用。不需要理会前因后果,只要知道相信就对了,事实上结果却是不会太差。

  所以,自己对一些很明显的社会现象还需要出具数据支撑的事情,除了科学研究外,很是鄙视。就是胶条主义,而对于本身就是全新领域还希望从直觉做出判断的,那么也不行,就是所说的经验主义了。

  所以,对待本书,我认为是要辩证看问题,会比较好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脑会对我们有自我保护机制。不过结果好坏,还要看周围环境变化是否太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直觉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