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D》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致D》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D》经典读后感10篇

  《致D》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高兹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D》读后感(一):我只会一天比一天更爱你

  《致D的信》是高兹的绝笔,最后一封信记录了与妻子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的点滴经历,很多年过去了,流露在笔尖的情,仍然炙热,仍然新鲜如昨。

  一个铁汉哲学家,一个终生致力于左派社会学的斗士,写起信来,柔情似水。一点也不晦涩,不玄虚。

  他的情书开头就很抓人: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越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这时的D,其实已经是一个患病多年,卧床不起如槁木死灰的老婆婆。

  岁月摧残了面容,但在有心人的眼中,苍老可以是诗,皱纹可以是漫漫爱情长路的刻度。

  他们的爱, 在离婚率高居不下的当代,是否可以抚慰我们对爱的不信任与不安全感?是否可以瓦解我们的喜新厌旧?爱,是否可以从一而终而无关身体衰朽?

  我以为很难,就像我们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双双服毒自杀。

  这是一份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爱,他们决定不成为对方死去后的独活者,没有对方,他们都不想继续活下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本是元好问访雁丘处写下的一首词,在千年之后的另一国度,得到了示现。

  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也许是靠缘分或月老的线。但是如此这般,则是两个人“执子之手”的坚定承诺

  “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把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D如是说。

  她是一个智慧,有着舞蹈般步态的女人。她让高兹找到了生命深处的共鸣,身体的灵魂的。

  两个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有一个动荡的,颠沛流离成长期……他们互相鼓励,不给压力,他们用珍惜战胜了所谓的保鲜期。

  高兹在信中写道:“和你在一起,让我找到了存在的愿望……我无法想象妳不在了,我还能继续写东西。”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写作是高兹的生命,而唯一能剥夺高兹放弃生命的只有 D了 。

  薄薄的信,饱满的恋人絮语,尤其是最后一段,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读完,掩卷叹息,我想,他们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般,在坟墓旁,变成一对蝴蝶,不离不弃,把爱延续下去,直到天荒地来老。

  《致D》读后感(二):很美很真实的情书~推荐~

  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在大人的世界里,你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你必须强势,因为你的世界是个不稳定的世界。我总是能够感受到你的力量,同时,我也能够感受到你深藏的脆弱。我喜欢你那种被克服的脆弱,欣赏你脆弱的力量。我们都是在不稳定和冲突中长大的孩子。我们注定要保护彼此。我们需要借助彼此,共同创造一个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予我们的位置。但是,为了这个,我们的爱情必须也是生活的契约。

  你的回答令我无法抵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于你们结合的事情。构建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越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刻,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致D》读后感(三):即便我有D

  上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才能被填满。”看完《致D》每一个女子都想想成为高兹的D,每一个男人也都想拥有D的爱,但是正如书中所说爱情是“贴近生命本质的理解是透过对方理解生命的本质,是透过对方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本质,是‘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死’。”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而是彼此的相互吸引。

  中

  每每读完书中的文字,很多人都会为如此的爱情动容,企盼自己便是D或G.,我也不例外。此刻,我觉得这是对他们爱情的蔑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不是平平淡淡的厮守。D告诉过G说,我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我们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的人。一直以来,我们看见的都是文学中的爱情,一句诺言之后就是厮守终生,我们省略了其中的过程,只看见了那看似美丽的苦难

  D和G不是文学的爱情。D深爱着G,如书中所言D是G在世界中的一个位置一个避风港。无论一个哲学家还是大而言之作为一个文人,无论有再大的哲学野心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认知的野心-----也改变不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胆怯、平庸懦弱

  高兹是一个单调的人,也许哲学家都是这样。除了D高兹不会有耐心和一个女子相处两个小时,也不会有一个女子愿意和他相处两个小时。D却不是一般的女子,他们两都有相似的家庭境遇,他们都是冲突和不安中长大的孩子,需要彼此的安抚和保护共同创造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他们的位置。看到这我们也大概知道,他们并不是谁遇上谁的问题,而是生命的本质的需要。只有D或是只有G的爱情都是悲剧。

  文人只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时才感受的到自己的存在,现实中文人的怯弱和平庸都是致命的。作为存在主义的高兹,在婚后很久在G的影响下才知道是G个了自己存在的感觉一种在哲学上的不可分离。

  “最美的爱情不是在所谓的两难中选择为爱情割舍其他的一切:名声、财富、乃至皇位,抑或通过自己来改变这个世界的野心,这恰恰是文学总的爱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承担将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合为一体,合为最基础的在世经验。”P12

  尾声

  今后我也是一个文人,同常人一样我也希望有D那样的女子照顾自己,给我一个自己的位置。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发生我也会不忍心看到D的牺牲,我会选择离去,因为我不是G。

  《致D》读后感(四):写给五十八年后的你

  “我在想,我们终于应该充分享受一下现在,而不是总想着构筑未来了。”八十四岁的法国哲学家高兹为身患绝症的八十一岁的妻子D写下了这份情书。在他们的未来逐渐模糊的时候,他们握住对方的手,悠悠地回忆起过往,静静地品味着现在。

  本书的译者袁筱一说,文学里的爱情从来都没有继续,因为无法继续下去。高兹也曾经对这份温和的爱情感到不安,“第一次深深地爱上一个人,同时也得到这个人的爱,以前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太平庸,太个人,太普通;这不是能够让我进入普遍意义的物质。相反,失败的、不可能的爱情才是高贵文学的范畴。”我们见到了太多的爱恨情仇、千回百折、得而复失、劳燕分飞……即便最后是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我们也坚信爱情一定是让人筋疲力尽且风雨兼程的,好像也只有那样的爱情才值得赞颂流传。

  就像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所以沉溺于爱情甜蜜中的我们总是渐渐满足,慢慢习惯,赖在这份平和温暖中,贪图享受,忘记去记录去书写,把一切关爱与支持都看成理所当然。相反的,我们付诸于文字表达的都是一些消极的情绪,好像写作仅仅是排遣悲愤的工具而非分享美好的平台。因此,每当我们谈论或回忆起爱情,都满是遗憾与伤痛,似乎那才是爱情本身。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设想过,爱可以是一种安静的力量,如影随形,波澜不惊。它应该是我生活中最让人舒服到忘记的存在,不需要规划约束但又能永远绑定在一起。就像高兹和D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到死亡也没有将他们分开。在这份情书中,高兹拒绝了那样残酷但唯美的表达方式,用最朴素深情的诉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丽的爱情。

  也许用“真正的”一词太过主观,太过绝对,然而每一天能与你一同在晨光中醒来,能从对方的盘子里分享午餐,能结伴去未知的异地旅行,能彼此交流、相互支持、不离不弃……这种平凡,正是一份苦求不来的奢侈。

  矫情、任性、偏执、忧郁。当我试着放下一些的时候,会发现阳光微笑的你,是那么单纯、那么美丽,值得我用一生守候。

  《致D》读后感(五):最美的爱情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致D》是哲学家高兹写给他的妻子多莉娜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写这封信时他已经八十四岁了,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妻子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写下这封信几个月后,他和妻子打开了家里的煤气,共赴黄泉。

  认认真真的读了2遍,泪流满面,平静下来,我才敢写下这篇文字。

  最好的爱情,是要最好的两个人才配的上它。还好,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两个人。

  也许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都会跟我一样,仅仅在看到这段文字时,就会羡慕D到死。但是真正读完整本情书,你才会发现,高兹才是幸福的那个人。

  在我认为,高兹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又不善于表达的人,而D,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女人,拥有那种自然的、高高在上的、“女王一般”的气定神闲。在面对所谓的“大人物”时永远不会胆怯和局促。其实整本情书,并没有很多甜言蜜语柔情似水,更多的是高兹对D的歉意和感激,借由情书表达了多年以来藏在心里的话。

  面对琐碎和卑微的现实,高兹曾经犹豫,在婚姻前曾经想要逃跑,止步不前

  他问: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

  是D有足够的智慧给了他无法抵挡的回答: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在最困苦的岁月,D始终陪伴在高兹的左右,为他做一切,挣两个人生活所需要的钱,帮助高兹这个“写者”收集材料,准备档案。总之,只给鼓励,不给压力。两个人的生活好转之后,还有更美好的“帮助”,帮助高兹建立朋友的圈子,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那样,灵巧的为他应对必然是有各种各样关系所构成的人生。

  在高兹最消沉的时候,有一次,D对他说:你知道吗?三天以来你一句话也没有和我说?高兹在情书里写道:是不是和我在一起,你比一个人的时候还要感觉孤独?

  在高兹的作品《叛徒》中,他把D描述成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谁也不认识”,在瑞士生活了六个月之后却“不会讲一个法文单词”?其实他很清楚D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挣钱比他多,而且英国还有一个忠实的朋友在等她下决心嫁给他。

  高兹用了好几页去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D的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头痛的躺不下来,整夜站在阳台上,或是坐在扶手椅里。高兹写道:我曾经想要相信我们的一切都是共同的,但是当你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你却是那么孤独。

  高兹做的不算太晚,他选择退休。命运还留给D多少时间,高兹就打算陪伴她多少时间。他希望,在对方给了他自己生命的全部之后,能够把自己全部交付在对方的手里——只要她需要。从挽着心爱的人的手,心惊胆战的徘徊在死亡边缘到最终可以打开煤气,两个人共赴黄泉,是“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

  高兹在情书中这样定义爱情:爱情就是与另一个人发生共鸣,身体和灵魂的共鸣,而且只能与他或者她发生的共鸣。我们已经在哲学之外。他说,爱情,在哲学之外。

  在这封信的最后,哲学家是这样写的:

  在夜晚的时刻,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的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的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致D》读后感(六):情史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光芒,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可能被填满。”

  这种手法,在另外那个女人杜拉斯笔下也出现过。杜拉斯是一位令我痴狂的女人。而高兹,在你的文学爱情里,爱情可以继续下去,不会因为结婚,审美疲劳而出现倦怠。当然,我仍然相信不管和谁在一起该出现的问题都会出现。只是过大家如何解决罢。我想知道,我想去做到。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记来的远远不如生活过。打算看完阿兰的《爱情笔记》读完周国平的《爱情容量》再回过头来写。

  (改天,认真好好的写下读书笔记)这种情让我恨自己不是高兹,不是多莉娜。

  《致D》读后感(七):最動心的短篇

  近三年最喜歡的短篇,難得的好翻譯。開篇流暢,中間引人入勝⋯⋯眼前的畫面一幅幅的展開,那個D好像曾經的自己。D所做的決定、堅持、無緣由的確定似曾相識。但卻想起了那些年中一些不願回想的瑣碎,迫于稿與說明這本地鐵,床頭的小白本擱淺了許久。也可能是本能的不願面對後面的結局罷⋯⋯終了,合上書的一刻,能清晰的聽到心碎的咔吧聲。深吸一口氣,慶幸此時讀完了她,或許再早些更好,也可能更壞。但現在結束比晚些更好,至少讓我解脫和勇敢的去正視那些年累積的糾結。謝謝譯者和安德烈再次幫我確定了愛人之間彼此"懂"的首要性;兩人溝通的前提是相似的知識結構;讓我意識到自己曾錯在應該女人做果斷決定時卻把權力扔給猶豫的對方;再次證明了自己篤信的眼睛能看到的匹配遠不如看不見的匹配重要;第一次明白了信仰與政治堅持的相似與一致也會決定二人感情走向。愛人間好的感情是一段成熟的交往,生命的意義因一段有助于彼此不斷成長的感情關系而深化。婚姻、愛情、生活、生命四者的並存擁有是我們一生去努力奮鬥,學習的目標。年輕時的男主與曾愛過的人有零星相似,自己也曾認為繼續下去我會是她的D,然後去做和D一樣的選擇,類似的事情。但終究敗給了個性中無法刻制的任性、自私與欲望。感恩一步步走到今天,過往的一切將自己錘煉成獨立,趨向成熟的個體。平靜,淡然的期待下一次心動,在等待中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比曾經好的D。

  《致D》读后感(八):《致d》书摘

  为什么一直以来你很少出现在我的笔端,而我们的结合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叛徒》中的你会是一个不真实的、走了形的你?现在这本书应该清楚地说明,我和你相约终生是决定性的转折点,它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愿望。那么,我为什么不在这本书里讲述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呢?

  我需要重建我们的爱情故事,这样才能够抓住真正的意义。正是我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这个模样,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给你写这封信,我就是为了弄明白我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我不明白。我不知道是什么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你不喜欢谈论自己的过去。我是在以后才渐渐明白,究竟是怎样的根本经验让我们能够在瞬间靠近。

  电影里有个镜头,女主人公要求餐厅主管换一瓶已经开启了的葡萄酒,因为,她说,她觉得酒有股子瓶塞味。于是我们在舞厅里重演了这一幕,但是餐厅主管在检查了之后,发现了我们的猫腻。在我们的坚持下,他还是换了一瓶,但他警告我们说:“以后休想再踏进这里半步!”我非常欣赏你的冷静和自若。我自忖道:“我们天生就是一对好搭档。”

  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那一天,我们彻底把自己交付给了对方。

  但和你在一起,你却带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一点让我着迷。我自童年时代所树立的价值观在这个世界里不再发生效用。这个世界令我心醉神迷。进入它,我就能够逃离,没有所谓的义务,没有所谓的归属。和你在一起,我就到了别处,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甚至是一个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地方。你带我进了一个完全异质的空间——我是一个摒弃所有固定身份的人,将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叠加起来,其中却没有一个是我的。在和你说英语的时候,我把我的语言变成了你的语言。直到有一天,我用英语和你说话,而你用法语回应我。我主要是通过你和通过书来了解英语的,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种私人的语言,让我们之间的私密得以保留,抵抗住周遭社会规范的腐蚀。我觉得,我仿佛是在和你一起搭建一个完整的、得到很好保护的世界。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解释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的默契。我们之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可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我们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一种很特别的伤痕——这就是我谓之为“根本经验”的东西:一种不安全的经验。甚至你我的这种经验究其本质也是有差别的。但这不重要:对于你我来说,它都意味着我们在世界上没有既定的位置。我们只有自己为自己打下的一小方天地,我们只有承担自己。

  在大人的世界里,你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你必须强势,因为你的世界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我总是能够感觉到你的力量,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你深藏的脆弱。我喜欢你那种被克服的脆弱,欣赏你脆弱的力量。我们都是在不稳定和冲突中长大的孩子。我们注定要彼此保护。我们需要借助彼此,共同创造一个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予我们的位置。但是,为了这个,我们的爱情必须也是生活的契约。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们计划结婚。对于婚姻我有一种原则性的、观念性的偏见。我认为婚姻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固有习惯,是将一种关系法律化和社会化,一种原来仅凭爱情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完全没有社会性的关系。面对两个人的体验和情感,法律关系会产生自我管理的倾向——甚至法律关系是将自我管理当成使命来完成的。我也一直说:“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

  你的回答令我无法抵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几乎就是萨特的哲学。

  爱情是两个主体彼此沉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描述的,也没有什么可社会化的地方,它可以抵抗住社会强加给主体的角色和镜像,可以抵抗住所谓文化的归属。我们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一切放在一起,因为开始时我们几乎一无所有。只需我愿意再继续经历一直以来我所经历的一切,只需我再多爱一点,你的目光,你的声音,你的气味,你细长的手指,你穿衣服的方式,你的身体,你的一切,未来就会向我们张开怀抱。

  于是,我不太起劲地办理起婚姻所要求的行政手续。其实我应该意识到,在你的脑海里,婚姻和我们结合的所谓法律化、社会化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意味着我们确确实实地在一起了,意昧着我已经和你签署了生活的契约,通过它,我们承诺彼此忠诚、付出,承诺彼此柔情相待。你一直忠实于这份契约,但是你不确定我是否懂得如何忠实。我的犹疑和沉默加深了你的怀疑。直到夏天,某日,你平静地告诉我,你不愿再等我有所决定。你应该是认为我不愿与你共同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宁愿离开我,以免我们的爱情坠入争吵和背叛的深渊。“男人不懂得如何中断关系,”你总是说,“女人则宁愿断得千干脆脆。”你建议说,最好的方法是分开一个月的时间,好让我能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做出决定。

  在这份工作中,我觉得我完全“找到了自己”:我可以在别处,只关心对于我周围、对于我所服务的公众是完全陌生的事情,能够为自己制造不在场。我提炼出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外在的目光,我学会在事实面前隐身,让它们开口言说我的所想。我学会了客观性的诡计。我能够以不在的方式留存于自己的位置上。

  是和你一起发现了爱,这份发现终于让我找到了存在的愿望,它还应该说明执子之手的承诺为什么在日后会成为我的存在得以皈依的原动力。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我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我对自己说,如果要真正理解各个方面的动荡所波及的范围,就需要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这,却是全职的新闻记者无法做到的。……我还记得我曾经写信给E,说归根到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不在了,我根本不能想象自己还能继续写下去。你才是最根本的所在,其余的一切,无论你在的时候在我看来有多么重要,可你一旦不在,就失去了意义和重要性。在我上一本书里,我已经在题词里写到了这点。

  能够与现时生活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只关注我们的共同生活所构成的财富。……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刻,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致D》读后感(九):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

  初读这本书时的确觉得很平常,不过情侣间的那些事,可越往后读u,就越感觉到感情的纯粹;都说法国人很浪漫,完全能在书中体会到这一点。

  其实也很羡慕多丽娜吧,有那么一个男人爱着她,也很欣赏她,能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丈夫。

  最喜欢的其实是最后一段,

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了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人愿意共同度过。

  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莫过于此吧,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我还会从头再来,再把这本书看一遍,也许那时候,收获的将是满满的感动与温暖。

  《致D》读后感(十):执子之手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刻,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

  相信每一个读完《致D》的人,这段深情告白一定会烂熟于心。作为一个女读者,一定也盼望今生暮年之际会有个男人,能对自己有此番告白。然而,完美爱情不但来之不易,而且不可复制。

  这本小册子仅有七十余页,是高兹写给其长年病痛缠身但在他眼中仍然魅力未减的妻子多莉娜的情书,并经得其妻子同意出版成书。该书出版后的次年,高兹与其妻子以自杀的方式共赴黄泉。

  遂想起早前看的一部讲述暮年之恋的韩国电影《我爱你》,戏中有一段便是一个老人陪着自己身患绝症的妻子以自杀的方式双双奔赴黄泉的情节,不知这编剧是巧合还是有意,反正这样的情节直叫人泪流满面。我觉得这一定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殉情,这是对命运的坦然接受的必然结果,但这同时也是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叫板的直接方式——“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

  在上个世纪以萨特与波伏娃为首的推崇情侣来去自由互不干涉的法国文艺圈,高兹与多莉娜的从一而终且愿意约定来生的爱情无疑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力,这估计也是该书在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之一。高兹自诩为事业屡遭碰壁、一文不名的奥地利犹太小子,而多莉娜则是不仅在生活与工作中给予他高度的支持与帮助,且即使是在萨特这样的大人物面前也能表现得落落大方、美丽优雅的英国女人,就是这样貌似不甚匹配的两个人携手走过了近六十个年头。催生了这篇感动世人爱情墓志铭。高兹追悔自己未能早些表达自己的爱,肯定妻子的好。于是恨不得在此情书中倾泻自己所有未尽细说的情意,所以该篇章从头至尾没有半点舞文弄墨之嫌,而是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地肯定了多莉娜不仅拥有美貌,更拥有非凡的智慧与无我的爱——“你把你给了我,你把我给了我。”高兹如是说。这是多大的一个肯定,和你在一起,不仅得到了你,还找到了我自己。我想如果是男读者,必定也盼望此生能得此佳人吧?

  多么好啊!一个人的付出,另一个人懂得感恩并且回馈。我在深秋的深夜看完这本书,绵长地叹了一口气,合上书本,只觉得心头有千言万语,不是笔间可以表达,这小小的册子让我得以再一次审视自己的爱情观——最好的爱情,需要最好的两个人,这种好,不是说你必须有殷实的家世或者倾城的美貌。而是两个人彼此灵魂的交付,互相付出与互相给予。爱上一个人也许真的只是偶然的事,是电光火石之间毫无缘由。然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定不是偶然的。倘若一味地只是单方面的付出或者单方面的给予都是难以长久的,或者即便随世俗将就着长久也难以幸福的。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亲。世间白首不相离的方式应有千万种,高兹与多莉娜的炽热与浓烈是其中一种,父母亲的内敛与平淡也是其中一种,虽方式上不同,本质上却无大的区别。真好,最好的爱情,最好的人,他们一直都在,无处不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