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D》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致D》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D》读后感10篇

  《致D》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高兹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D》读后感(一):对我们选择的一起生活的人,付出,不计得失

北京-杭州,不到两个小时,在空读完这本小小的书。
也许因为自己这一段正处在感情的低潮期吧,我格外羡慕作者对妻子的那份深情,然而固然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没有只索取不回报的深情——D用一生的付出和无微不至才经营出这份感情
一时的得失、疏离、甚至背叛,在漫长的时光里,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坚持信念:对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付出,不计得失。多年以后,细数所得,是陪伴、是经历、是深厚的爱和宽容,是一笑泯恩仇。
所以,既然变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必然,我们并不是只有等待感情由浓转淡这一条路,为什么不勇敢一点,尽我们所能去坚持,用点滴积累的美好推演向我们预期的转变呢。

  《致D》读后感(二):你会收到这样一封情书吗?

“你今年82岁了。你的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只有45公斤。但是你仍然美丽,优雅,令我着迷。我们一起生活了58年,而我比以前更爱你了。我又一次的感受到我胸口的空虚,那种空虚只有当你和我紧紧依偎的时候才能填满。”
在我看来,这个开头远比《情人》的那个被反复引用的开头感人而深刻。这是一个83岁的法国男人写给他的妻子的最后一封情书。和别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说,这是我迄今看到最好的对爱的诠释。
你说爱情是什么?是”相见时的颤抖,离别后的不安“?是”心悦君兮君不知”?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蓦然发现,这些经典的诗句,那么多关于爱情的书,其实大部分都在讲真爱如何难得:恋人们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或幸运在一起,或最终遗憾结尾。故事往往都结束于那个得到,或者得不到。
然后呢?然后并不重要,因为爱情最美好最令人回味的那部分都已经发生过了。得到,或者得不到,爱情终会慢慢归于平静,平淡。老舍说,“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凡人如你我,却总希冀从这平凡中寻得一缕诗意。
最难得的,就是经历了诗意,又珍惜了平凡。在这平凡里,爱,不是感觉,而是行动。
年轻的时候Andre和Dorine的生活相当拮据和不稳定。刚毕业的哲学博士,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一直在写书,并且不确定能发表。他一写就是几年。有一段时间她来工作付房租和食物,每天睡下的时候他开始写作,然后清晨才去睡。她起床上班的时候他都睡着。这样的生活,要是出现在我们熟悉的电影电视和小说里面,恐怕早就是朋友劝着,父母着急,女主角犹豫,备胎们等着了。可Dorine说,“你生来就是为了写作。去写吧。”
很多女生,包括我,时不时感叹现在好男生真少。看的顺眼的不一定对你好,对你好的不一定只对你好,只对你好的不一定一辈子只对你好。不过我们好像比较容易忽略,自己在感情里付出了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能否像Dorine一样,对平凡的爱人充满信心鼓励他去追求梦想,自己工作养家,不计较辛苦付出,不惋惜青春流逝。不过我知道,如果我做不到这些,我就不会遗憾收不到这样的一封情书。
好的爱情是可能的,但它只可能存在于两个都无私的人之间,没有算计和对明天的担忧。
有时真觉得,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此匮乏。我们都急急忙忙毕业,找个稳定的工作,找个也有稳定工作的男朋友。我们害怕年轻的时候付出太多,害怕今天的承诺明天失效,害怕人到中年陷入危机。
等到老了,慢慢不再害怕,一切已看平淡时,你,会不会偶尔怅惘 ------ 这辈子,好像从未收到过深情如斯的,这样一封情书?

  《致D》读后感(三):一封情书--文学里写不出的、哲学里讲不明的爱情

一封情书,文学里写不出的、哲学里讲不明的爱情
这是一本偶然看到的书,也是一本看到第一眼就想读一读的书。会被他吸引,和你们一样,因为它太过深情的第一段。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如同译者所说,“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女人在读了这样的文字之后都会有不明了的愿望,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文字中的“你””。可是转念一想,“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幸福女人:D-高兹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所“致”的对象。因为世界上只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女人,所以,我们也许不得不怀疑,世界上只有这样一个智慧的女人,并且逢到了一个罕见的,也有潜力变得智慧起来的男人。”
同时也同译者一样,当我读完这短短的其实七十多页的小册子--当然,作为情书,它也许不短,但是要作为五十八年他要倾诉的话来说,并不算长;之后,产生了一种疑惑,甚至可以说是鄙夷。译者的犹豫在于“不知道,如果自己已经把爱情的实质视作对谎言的维护,是否还能投入一段他人的,在追寻生命本质层面上的爱情?”而我的疑惑可能肤浅地多,我只是觉得,在一个女人无怨无悔爱着你、跟着你、帮了你五十八年之后,在你想要对她说些话的时候,满口的歉疚里还满是各种解释、推脱,同时还不忘推销自己的作品,读到这部分的时候,那个口口声声喊着“你一如既往美丽,令我心动的”高兹仿佛不见了,展示出来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想要在这个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男人,男人爱权、名,本色永不变。于此,我失望了,假装深情到如此的男人,到头在,占在他第一位的仍然只可能是他要的“一席之地”。
甚至,由始至终,他都是寄希望于女人能给他“承担自己的存在”。哪怕在他写就这封情书的时刻。于是,我看不到这个男人有任何的承担所在。
但是,回过头来,无论如何,能够度过五十八个年头,一定有它的理由,何况,我们并不知道D是如何看待高兹的,D想说些什么。当事人的爱情究竟是当事人说了算的。
我也不知道,疾病在这场关系中究竟是恶鬼还是救世主。因我们终究看到,这个始终不忘“一席之地”的男人,在D的疾病之后,做出了六十岁退休的决定,虽然,写作是从未停止过的。至少,他放弃了工作,和她搬到乡下,带她旅行,花更多的时间陪她。于他,这已经是种牺牲。
这是一个有点像《恩宠与勇气》中所讲述的故事,在《恩》中,我们看到了更炽烈的一见钟情和相互应和的美好,然而,崔雅留给肯的时间终究不多,再美好我们也只能看到昙花一现,留给我们的是再不可长留的美丽。相比之下, 上天对D眷顾地多,即使发现了疾病,仍然留给她二十多年的时间和他的高兹一起在乡间度过、欢愉着。起初再浓烈的感情,大都敌不过时间的摧残。如果上留多一点时间给崔雅,我不知道在时间的洪荒中,他们的故事会如何演变。但至少我们看到,高兹在他们历经了五十八年之后,仍说出,“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任何敌国时间的感情,无论多贫乏,总是让我们心生艳羡的。
而在这封情书之后,我们得知的是,八十四岁的高兹与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妻子D开了煤气,双双离开人世。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于是,他们选择一起为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曾经有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关于自杀和安乐死的问题。在这里,译者的这种态度为我开启了一扇窗。“自杀不是一种反抗和姿态,而是一种接受、陪伴和主动的了解,是人作为“主体”的最后的、负责任的行动。我想,在这种前提下,它可以是美丽的,并且具有积极意义的。相信这种不带有任何条件的死亡能够维护一段不带有任何条件的爱情。”
相信这种不带有任何条件的死亡能够维护一段不带有任何条件的爱情。
最后,摘录《致D》其中我喜欢的文字
P8
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存在。那一天,我们彻底把自己交付给了对方。
P13
我们之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可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我们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一种很特别的伤痕——这就是我谓之为“根本经验”的东西:一种不安全的经验。甚至你我的这种经验究其本质也是有差别的。但这不重要:对于你我来说,它都意味着我们在世界上没有既定的位置。
P15
我总是能感觉到你的力量,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你深藏的脆弱。我喜欢你那种被克服的脆弱,欣赏你脆弱的力量。我们都是在不稳定和冲突中长大的孩子。我们注定要彼此保护。我们需要借助彼此,共同创造一个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予我们的位置。但是,为了这个,我们的爱情必须也是生活的契约。
P18
“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你的回答令我无法抵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P48-49
这一章应该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应该说明我是多么爱你,不,比这还要美好:是和你一起发现了爱,这份发现终于让我找到了存在的愿望;它还应该说明执子之手的承诺为什么在日后会成为我的存在得以皈依的原动力。故事的陈述却在《叛徒》写完的八年前停下,以我永远不让自己离开你的誓言而告结束。
P57
给你,我的凯,你把你给了我,你把我给了我
P67
我偷偷地拍了一张你的照片,是你的背影:在拉荷亚的大海滩上,你的双脚踏在海水里。你五十二岁,美丽绝伦。这是我最喜欢你的影响之一。
P68
你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望向远方。我知道你在和死神搏斗,希望自己能够无所畏惧地迎接它的到来。在沉默中,你是那么美,那么坚决。我根本无法想象你能够放弃生命。
P71-72
我已经到了思考一生都做过些什么,原本是想做什么的年龄。我觉得我并不曾真正地生活过,我总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察我的生命,只拓展了自己的某一侧面,作为个人,我是贫瘠的。而你一直以来都比我富有。你在所有的空间里盛开。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我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
归根到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
P73
我专注于你的存在,就像专注于我们的开始,我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你给了我你的生命,你的一切;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给你我的一切。
P73-P74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烦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在夜晚的时刻,我有时会看见一个男人的影子:在空旷的道路和荒漠中,他走在一辆灵车后面。我就是这个男人。灵车里装的是你。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我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大口瓶。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致D》读后感(四):懂

以前有个朋友说:男女之爱,还不都是奔着性去的,何必之前搞的那么复杂。我曾一度对这句话半信半疑,直到早上看完《致D》,我坚定的相信,这句话是不对的
安德烈和太太的相遇相爱一如所有情爱小说的开头,这么一个美丽、知性,还带有异国风情的姑娘,安德烈几乎是一见钟情。不,换做哪个年轻男子,怕是都会一见钟情的。可是,如果这个故事只是这样发展下去,那安德烈最多也就是个写作手法高超的小说家,而没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封真挚的信
“我们之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可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我们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一种很特别的伤痕--这就是我谓之为"根本经验"的东西:一种不安全的经验。甚至你我的这种经验究其本质也是有差别的。但这不重要:对于你我来说,它都意味着我们在世界上没有既定的位置。我们只有自己为自己打下的一小方天地,我们只有承担自己。是在后来,我发现比起我来,你对此更有准备。”
两个人在一起,若能长久,必是有共通之处,说的模糊一点俗气一点,那就是要“懂你”

  《致D》读后感(五):通过你 我爱上了生活

P8: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P18:你的回答令我无法抵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P20:爱情是两个主体彼此沉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描述的,也没有什么可社会化的地方,它可以抵抗住社会强加给主体的角色和镜像,可以抵抗住所谓文化的归属。
P37:仿佛你的使命就在于巩固我的存在。
P43:文学的魔术:就在于我描述自我,在拒绝存在中写作的同时,它让我得以进入存在。
P59:通过你,我爱上了生活。
P67:在你看来,能够理解自己的疾病,并且由自己来负责,是唯一不受它、不受专家控制的方式,正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把你变成了一台只会吞药的被动机器。
P71:我觉得我并不曾真正地生活过,我总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察我的生命,只拓展了自己的某一个侧面,作为个人,我是贫瘠的。而你一直以来都比我富有。你在所有的空间里盛开。你与你的生活处于同一水平;而我却总是匆匆地奔赴下一项任务,仿佛我们的生活永远只能在稍后才真正开始。
P73:能够与现时生活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只关注我们的共同生活所构成的财富。如今我又在重新回味当初迫不及待下决心的时刻。我的手上没有等待完成的重要著作。我再也不想——如果我用乔治.巴塔耶的话来说——“推迟存在”。
待续

  《致D》读后感(六):以爱为名的自我救赎

课间看完了《致D》,没有觉得感动到无法释怀,倒是有些悲伤。 与说这是一封情书,不如说这是以“致D”为名的遗书。文章用三分之一叙述了D的存在(穷小子的典型爱情故事我并不感冒),其余都在论说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何在《叛徒》中丑化D)和左派观点,其间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即所谓的“哲学和非哲学解释的爱情”。 情人眼中的对方总是完美的。G的叙述中,我看到他对妻子的依赖从生活漫延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D是那样的美丽与聪慧,支持G的工作,给予G包容理解,让G从对婚姻的批判到开始理解爱情与婚姻,学会经营婚姻。G也不时流露“自己生活的贫瘠,而妻子却活的很丰盛”。G通过爱情找到了“避处”,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找到“存在”,不幸妻子患病,在最后阶段他也以“存在”着的自我来拯救妻子,最终无效选择与妻子赴死而永远“存在”于彼此的爱情中。 爱情与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想,即使彼此的灵魂能够产生无缘由的强烈共鸣,但通过一个形而上的“人”来排挤社会性的孤独注定是悲剧的,就像渡边淳一《失乐园》所描述的那般。若G因为爱情才存在,那G从未存在。 我还以为自杀和共赴死能使爱情超越了死亡是世上最大的假象。我以为的爱情是能够完善彼此的人格,给予对方以生的勇气,而非“非你勿生”。同为迟暮之人的爱情,我喜欢《平如美棠》、《我们仨》。 哲学家用一生写出的情书,开头和结尾的确感人至深,也为将死之人而感到不忍,此刻我的偏见已无关紧要了。对于自己,只想说“就个人的幸福而言,生活中的智慧总比抽象的智慧来得更重要”。

  《致D》读后感(七):"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用平静的幸福清偿当年激情奠定的幸福

这部短短的小册展示给了人们一个具有最美好一面的爱情,对于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一个能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还坚持相信着的一个美好的实例,这种美好来自于他所表现出的永久性,不为时光流逝所转移,反而随之加深,巩固。译者序言分析深入浅出,谨摘录美好片段留给自己感怀。
《致D》中的爱情不是文学的爱情,也不是哲学的爱情。它离文学中所擅长的暧昧、罪恶、背叛、金钱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冲突很远;它与哲学所擅长的(也是高兹所擅长的)抽象也很远,没有所谓的伦理、道德以及解释的方法。它是生活的,是两个人走了五十八年,社会变迁,两个人也在不停地游走和变化,但维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心始终未变。
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两个人的爱情和简单的陪伴,用对方肉体的存在消除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寂寞和惶恐。从挽着心爱的人的手,心惊胆战地徘徊在死亡边缘到最终可以打开煤气,两个人共赴另一个世界,这里面所经历的,是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更好理解,贴近生命本质的理解;是透过对方理解生命的本质,是透过和对方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本质;是"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一个月后,我在街头又遇见了你,看着你舞蹈般的步态,很是着迷。接着有一晚,偶然间,我远远地看见你离开办公室,来到大街上。我跑着想要赶上你。你走得很快。那是一个雪天。大雪过后的毛毛雨让你的头发愈发显得卷曲。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说我们去跳舞吧。你说行,why not,你说,很简单的回答。我记得日子: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我专注于你的存在,就像专注于我们的开始,我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你给了我你的生命,你的一切,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给你我的一切。
我听到凯瑟琳.费丽尔在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
我守着你的呼吸,我的手轻轻掠过你的身体。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
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致D》读后感(八):不可解释与充满悔意与情意的爱情。

这是一封柔情十分的长篇情书,安德烈在里面描述了与妻子 D 相遇,相恋,相知,相爱的过程。爱也是充满愁意的忏悔,安德烈提到了在与 D 在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虚伪与不安,爱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致D》让自己知道“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给予这世界的治愈,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是安德烈选择与病入膏肓的 D 一起前往冰寒之地。
“和你在一起我才明白,欢愉不是得到或是给予。只有在相互给予,并且能够唤起另一方赠与的愿望时,欢愉才能存在。”
“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
安德烈是位哲学家,可是,爱,从来也不是哲学可以解释的。

  《致D》读后感(九):美好的不似人间

今日读到一本小书,叫致D情史,是一起生活了58年的丈夫在妻子患病不得根治时写给妻子的一封长信,里面描述了这么多年丈夫高兹一直没有向妻子D诉说的那些心里话。D美丽又智慧,总是能快速找到事情的关键,抓住其他人的需求,高兹说是D让他找到了安全感和意识到存在不能再拖延,他们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相近的社会体验,这些存在经验让他们相依相靠,带给彼此温暖, 不仅在生活上也在工作上相互扶持。他们对这个世界的需求不多,都不喜欢“富裕”的生活方式,仅取所需。在得知妻子的病是因为八年前的手术遗留在体内的物质造成的,他们不再相信这些医学专家,高兹转而自己去研究搜集资料,而妻子靠自己练瑜伽,注意饮食等自律的生活意图能主导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对于这种医疗事故我确实不能表态到底追究何人,是医生还是体制;对于这种专业门槛很高又关乎生命的事儿,我们到底应该建立如何的医疗体系,医患关系的冲突到底应该如何缓解。但高兹和D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人敬佩,当他们无法改变死亡这个事实时,他们选择了拧开煤气罐双双自杀,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令人动容。人生觅一知己,已是幸事。

  《致D》读后感(十):请温柔地对待我的卑微怯弱

     《致D》是法国哲学家安德烈 高兹在82岁高龄时写给她的妻子的情书,回顾了两个人的往事。此时他的妻子身患癌症,他们已经一起走过了58个年头。写完这本书之后的第二年,作者和妻子一同自杀,一起走完了人生旅程。
    译者袁筱一的代序写得十分入心,“最美丽的爱情不是在所谓的两难选择中,选择为爱情舍弃其他的一切:声名、财富、乃至皇位,抑或是通过自己来改变这个世界的野心——这恰恰是文学里的爱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承担,将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合为一体,合为最基本的‘在世经验’。”
    进入婚姻这个契约关系之前,高兹十分犹豫,但是D有足够的智慧告诉他,“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婚姻是一种契约,协定彼此忠诚,彼此信赖。婚姻的美好状态是与一个能产生灵魂共鸣的人在一起,共同分享生命,体会两个生命的融合。如果说灵魂共鸣可以产生巨大的可延续的持久的快乐,那么,没能达到灵魂契合的婚姻,该以何种方式继续?一面知道灵魂的满足能带来高于物质满足的快感,但是也明确洞悉,金钱是人存在于世界的最好的通行证之一。高兹写到,当他付出了6年时间写出的东西不被承认时,他认为D也是很失望的,但D只是说,继续写吧,写作是你的生命。对,让对方去做他珍视的事情。在贫困的时候,D用各种方法赚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
    有时候寻找爱情,只是在寻找另一个人,发生美好的情感,创造甜蜜的二人世界,作为对残忍冰冷的现实的规避。世界对于高兹来说,并不是事事顺利一切美好,但是有了D的存在,两个人精神的高度融洽及能够产生共鸣,在D的协助下,高兹不断的写作,在这个世界创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许多人在默默等待这个世界为自己留出一席之地,成功与满足的时刻总是稀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为不知名的未来所做挣扎、茫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碌。高兹也是,“我一向只在失败和虚无之美中感觉自在,而不是成功和肯定之中。”但他是幸运的,D始终在他身边,以她的温柔和包容,给他鼓励,不给压力。对于高兹来说,没有了D,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延续。选择一起自杀,并不是怯懦,而是一种联结,“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
    在世俗的氛围下人难免浮躁。人人都喜欢有趣的人,在世俗意义上的有趣,是美好而活泼,娱乐有情趣,产生快乐。但是内在的有趣有很多种定义,独自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基本上产生不了即时的生产力,应和的同类很少。但是自己知道,不这么做,灵魂无法安神。并且现在都是讲求结果,过程的卑微弱小,只会招致呲笑和嘲弄。没有信心,是否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同类,是否能够找到认可自己的伴侣,那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前行。类似于一个人背着包,踏上看不见终点的旅程,寻找着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终点。一路上会有朋友,会有伴侣。有时候和朋友走上不同的道路,于是挥手道别。但是,有的时候,身边的伴侣已经由契约绑定了,无法改变。当与他无法达到灵魂契合的时候,当感觉到自己一个人过也足够的时候,是否应该超脱出自己,在保留一个独自行走的自我的同时,延伸出另一个能够温柔接纳这不理解自己的伴侣的自我。是的,“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所不同,正是因为不同,我们得到了丰富。”
    刚开始,一切并不会如愿望中那样美好契合,都需要在天长日久的浸濡中不断调整自己,调整对方。愿在世时能遇到那个愿意用ta的智慧,来赌你的智慧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致D》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