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经典观后感集
《转山》是一部由杜家毅执导,张书豪 / 李晓川 / 李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山》观后感(一):路在脚下
想起了十五六岁的某一天,有位徒步旅行的青年来到了学校,在小小的操场上摆上了简单的书桌,他的年纪看起来并不大,平静的脸晒得有些黑,头发并不像男学生般短而清爽。这个秋天在看过这个影片后我突然想起了他,当时我买下了他一张在路上和里程碑留影的照片,还请他在照片背面写些什么,去年无意翻到了那张老照片,他写着自立。
他当然不会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他当年坚强勇敢的行走故事还留下印象在一个小女生脑里,或许连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对远行有多么地向往。这么多年过去,我或许没能做到像他那样忍受那么多路上的艰辛,可已经应验了那句自立的期许。
看完影片的当天,我和友人一起逛着熙攘的街,回来后心中有失落和满足交错着。似乎从电影里那辽阔少人烟的高原山脉,从携伴同行的满满情谊中,又回到了热闹喧腾的城市,人们擦肩错过无半点留恋。一时不知是电影太美好,还是现实就是现实。
身边总有朋友会埋怨太寂寞,却仍不愿意走出自己习惯的小圈子,大家相聚到一起,要么无心欢闹,因为聊到内心时总有大大小小的失落和感伤。害怕伤心也就害怕交心,朋友终究遗憾得不能成为知已。
似乎这并不是和远行相关的事情,可或者正是城市里太寂寞,人才更渴望逃走呢,如果旅行的原因有很多种,这也会是其中一种吧。那旅行的意义呢,很喜欢林一峰的那首《离开是为了回来》,既使走的再远,只要还有那个等候你的地方和人,都不怕吧。我想那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吧,可以自由去行走,一个人或是有个伴,坦诚真挚,共勉相扶持。
晓川哥的乡音听不全懂却很是亲切,当巨大雪山冰淇淋就那样没有准备地出现时,我不禁出了声,它真的很美,就在那儿安慰和鼓舞着看到它的人,还好最后川哥还有机会去看他。
第二个提出要搭载书豪的人让我感触到男人间的理解,他可以再次坚持邀请,可他并没有,他知道旅途的艰辛,也清楚骑行的价值吧:就再坚持下去吧,哥们儿在心里祝你能顺利到达。
终于到达了拉萨,冒了热气的清水在阳光下暖暖发了光,书豪给他的爱驹冼着澡,画面真美,悬着的心也放松下来暖和着。
尹吾唱着"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啊",我本想说旅行的意义就是活着,看转山作者说到没出去的时候想过轻生,去了回来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念头,影片中的他在昏迷中见到了思念的哥哥,也知道自己要继续把哥哥没走完的路更好地走下去。各人旅行的目的不尽相同,但肯定总能收获他们需要的。
《转山》观后感(二):很想去骑行
从丽江到拉萨大约有1800公里,不休不眠60个小时可以到达,就是最专业的骑行者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原因是在群山中不断上上下下,不同的高低海拔、气压环境前进,不断适应,的确很辛苦。但书豪却敢去尝试了,他以前没有任何骑行经验,即使骑车技术也很差,一路上因为姿势的不对和裤子的穿着错误而磨裆,因不用脚尖蹬车而倍感吃力。最后他做到了,凭借着一股强大的毅力,让人佩服的精神,用了28天到达了拉萨。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艰难,比如川哥遇难、野狗追逐、自行车出问题、遭遇恶劣天气(雨雪)、食物中毒,幸运的是他一一度过了,特别是当他到达米拉雪山那五千多海拔的位置,让人不免有些感动和高兴。我们还是要感叹一路上还是好人多,书豪感受到了藏族家庭的淳朴、修行者的虔诚,品尝到了最地道的酥油茶和藏家特产。他完成了哥哥的遗愿,不虚此行,他得到了很多。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有强烈的外出的欲望,很想出去走走,出去看看。书豪每到一个地方都盖一个邮戳我觉得让本次骑行变得蛮有意义的。我也学到了不少骑行的知识,比如技术,比如外出要带些什么东西(卫生巾、哨子)。奥索卡这个品牌也是我喜欢的。还是用小川的话结尾吧。“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转山》观后感(三):要么去治,要么去死
旅行是种病,根治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去治要么去死.
看了宣传片,多多,水哥都哭了.因为他们看到在路上的自己.
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而出发.女孩不能理解,觉得骑行滇藏线的行为是在找死,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这条线路的看法.生命中有很多意外,坐在家里都可能地震.对于旅行的恐惧是因为它的无常和未知.这也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
钮承泽客串的教授说:不要到了你我的葬礼上再说要是当初我们一起去就好了。这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一心想去,但是身边有太多放不下的事,工作,家庭,感情的各种羁绊。 最后只能抱憾终生。
张书豪初到丽江,满心迷茫。一个连在古镇里都找不到路的人就这么出发了。就是这么个愣头青和川哥相遇了。
旅行中和人相处很简单。没有城市的试探,防备,因为不涉及利害,一切回归人与人最初的交往。川哥是个典型的例子,和他相处不用在意身份,年龄,资历。他只看你能不能追上他。他觉得这个小子有意思,一个人没骑过车还敢来走滇藏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张书豪的执念是拉萨,川哥的执念是梅里雪山十三峰那个大大的冰激凌。骑行三次都没有见到,越见不到越想。这让我想起某个哥们在珠峰蹲了半个月都见不到云彩散去,最后哭着下山。这就是自然,它不会因为各人好恶而改变自己。你这厢痛不欲生,它自岿然不动。
晚上在藏民家喝酥油茶。慈祥的老奶奶听说他们要骑行这条路,为孩子们祈福。就像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磕长头的老藏民口里念的不为自己,不为家人,为的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和平,愿世间万物都能平安共处下去,没有纷争。他们虔诚而心存善念。
川哥告诉张书豪这一路上的艰难,说到一半停住了,张书豪已是双眼泛红。我从这里开始佩服他,他已经知道会面对什么,然而却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想,他也是从这里真正理解他的哥哥了吧。
搓板路,摔跤,高反,爬坡,拉爆。。。这样的痛苦似乎永无止境。几近崩溃拒绝再骑,川哥在背后推他一把。这就是路上朋友的力量。更多的时候是默默支持,让你觉得不是孤单的。不知不觉间到了界碑。他一脚踏上西藏似乎代表某种仪式。
在我们以为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川哥对张书豪说自己的美好愿景,在说出名字的前一刻他滑倒冲下山崖,张书豪也险些掉落下去。看着川哥浑身纱布躺在床上,张书豪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该不该来这一趟。川哥临走前对他竖起大拇指。在路上无数骑行的人总会比起这个符号,代表加油,我们在一起!
那以后的路上他多次面临生死困境,邦达的河谷暗藏危机,冬天冷漠的然乌湖,米拉雪山飘扬的经幡为过路人祈福,在夜晚与沉默的朝圣者一同磕长头,高反严重生死弥留。。。直至穷困潦倒,穿着藏袍,带着大塑料桶上路的张书豪和他开始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然而没有人会觉得他落魄。远离物质你会发现其实人需要的不多。路上的哥们停下来说要带他一段,他婉言谢绝了。到拉萨的每一步都要自己完成。我突然能理解小丸子对于自己在路上欠的那300公里的执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拉萨梦,这里的地点可以代入任何地方,重要的是有这么个地方在,让你有上路的目标与动力。当你历尽千辛万苦抵达终点的时候就会知道,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旅途在到达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也许这里和你想象中有出入,甚至截然不同,但是没有它在那里,你就不会上路,也不会有这次旅程。这就是拉萨的意义。
为什么要去拉萨?因为她在那里,路在脚下。
《转山》观后感(四):想念在路上的味道
3月走过滇藏的214国道,5月走过川藏的318国道,应朋友的邀约观看了电影《转山》。在路上不停有遇到藏族朝圣者和骑行者,电影扩大了骑行的辛苦,有矫情之嫌疑。骑行的人需要每天露宿扎营吗?川藏滇藏线上会有野兽成群的攻击吗?现在商业气息异常浓重的川藏滇藏线仍有这么淳朴的藏民吗?在西藏难得打电话,正常人会打给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只为了喊一句:我想你,哥?一切一切都是如此的矫情。
相信原著有着对死去的兄长深深的思念之情。因为开篇的葬礼,书豪的疑惑如此的真实。一个在平顺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的冲击,对人生,对梦想,对何谓活着和为何活着有新一层的认识。带着哥哥未完成的梦想来到西藏寻找人生新的意义合情合理。我不喜欢导演一味地用加法来拍摄,从人情到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希望用尽可能多的情节来展现这一追求的意义。带着沉重包袱的人来说,这个路程的意义在于在路上你放下了多少,释然了多少。再多的苦难只是画蛇添足。气喘吁吁的缺氧状态,暴晒下龟裂的发紫的双唇,两坨黝黑发亮的高原红,在挑战身体和毅力极限的过程中找寻人生的意义。仅此就以足够了。
路上,书豪与藏族姑娘的相遇。咖啡(西藏行的队员)说爱情那一段是多余。是的,这样的一夜的相遇能产生的短暂的情絮并不真实。就像你出现在我的旅行经历上一样。我没有想到的是导演对独角兽情有独钟。在我心里,你的出现曾如浊流外的清泉,就像是星空下的独角兽,纯洁和浪漫。可是这样短暂而唯美的情只适合留在旅程中。回来了,那一切都是痛。
影片另一个亮点是《转山》的配乐,配合的天衣无缝。让我忍不住在片尾特意的关注,大岛满。
片子最感动是晓川,明明摔下山谷已经在脊椎钉下三根钢钉,可是骨子里还怀念着那在路上的味道,准备再次的出发。
怀念那在路上的味道,有一天必需再上路。
.S: 不明白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转山》,没有转梅里,也没有转冈仁波齐。
《转山》观后感(五):《转山》:在西藏的时光
文/王小心
给一个朋友讲西藏。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西藏?答: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状态会变得不一样。独自行走,高原平缓,空气稀薄,阳光如酒。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抛弃了大都市的自我禁闭和伪装,变得心胸宽敞,信任他人。我们容易与陌生人敞开心扉,与不相识的背包客结伴而行,在街角一坐半天晒太阳,在偏远的寺院和喇嘛聊天。这是自然赋予人的变化,正如人类的歌声到了高原上就变得高亢嘹亮,人类的的眼神到了高原上就变得坚韧不拔。这些风蚀刀刻出来的痕迹,是安于城市一角的我们所追求的,由于难以见到而变得孤独,由于孤独而变得更为壮丽。
台湾同学张书豪因为要完成哥哥的遗愿而骑行滇藏线,路上碰到许多危险、朋友,亲情、友情。我理解他的选择,死去的人往往给活着的人带来许多变化,赎罪也好,内疚也好,励志也好,思念也好,人往往找到一个理由把自己的生活放大,让自己的心灵在某种寂寞和自虐中得到升华。那些平时领略不到的风景,壮美的山川,风幡旌旗,猎猎西风,会让我们的伤口仿佛被冰镇了一样;海拔5000米的高原和风雪,默默无言的修行尼姑,一个接一个的磕长头,会按捺住我们沸腾的痛苦。张书豪为哥哥在高原的顶端放飞风马,而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那个脏的自己被洗干净晾晒在阳光下。
这就是我们要去西藏和一切艰险壮丽的地方赋予我们的礼物。
有人抱怨这里的故事把滇藏线夸张得太难,从而打消了许多驴友骑行的念头。这确实是电影的缺点之一,尤其是李晓川的重伤情节更显得过于戏剧性,与相对纪实性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但我知道,很多夸大的情节是真实的,或至少是源于真实的。在藏区住过一年的我知道环境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故事变得可能:人生如梦,在那里,你是自己的试验品。
更多影评请见王小心http://www.wangxiaoxin.net
《转山》观后感(六):没有令人失望的公路片
我是通过参加豆瓣网的活动欣赏到该部影片的,非常感谢豆瓣网提供的这次机会。
《转山》是一部公路片。公路片通常指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转山》在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它在电影节期间已备受瞩目,两场公开对外售票的放映座无虚席。在影片的高潮段落,许多日本观众落泪,他们评价影片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
尽管《转山》给主人公安排了很重头的感情戏,但最抢戏的还是片中壮丽的风景。该片主人公的旅程是为了完成去世兄长的未圆之梦,长达2000公里的旅程有各种各样的未知事情在等着他。
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老乡的骗财、纯朴村民的善心与救助、来不及反应的沉痛意外、独处荒野的恐惧、见证亲情时的触景生情等等,作为一部公路片,《转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比较用力。但是,这一路的风景实在是太过耀眼,尽管导演的取景尽量避免猎奇的角度。初入丽江还只有些乡野的田间气息,主人公骑行上路后,奇景已经势不可挡。尽管导演一再表示不想让风景“绑架”故事,但观后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那些风景。
《转山》观后感(七):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啊!
托同学的福,今天有幸看了转山的试映。看之前小做了下功课,知道这是一部根据同名书改编的电影,记录作者骑行从云南到拉萨的电影,心里想着应该是励志片,是关于梦想、自由和旅行的片子,因对西藏的神往,对自由旅游的羡慕,心中不免充满了期待。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因哥哥的离世,为满足哥哥的遗愿,踏上了去往西藏的征程,令我小感动了一把,想着后面的剧情应该更引人入胜。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却缺少了应有的激情,主人公一路上的坎坷遭遇像是认为刻意制造,没有高潮,冲突不够,也不扣人心弦,比如被群狗围攻,以主人公的落荒而逃结束;黑夜露宿,不明物徘徊在帐篷外面,毫无征兆以天亮化险为夷;还有与藏族寡妇的暧昧不知因何而来,难道只是为应那句“无情不成戏”的说法,等等。这些或许也是电影的缘故,不能展开描述,太含蓄表达不够,但这确实都是我真实的想法。
最后的结尾也感觉很仓促,看不到西藏之旅对主人公有怎样的影响,感受不到梦想和追求的意思。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晓川这个人物,可惜他“去的”太早了。总之,这部片子和想象的有点差距!
《转山》观后感(八):转的是山,看的是人生
片子很短,90分钟。
主人公走的路却很长,滇藏线,1930公里。
海拔从一千,二千,三千,四千,到米拉山口,5013米。
骑行,也许当初只是一个很单纯的决定,要一点点的勇气。
只是一路,你不仅仅有勇气就可以了。
危险的山崖,你可能会丧命;陡峭的下坡,似乎永远走不完。突然的大雨,没处躲避;高海拔的雪山,踹不上气;匮乏的物资,勉强温饱。
但是这一路,你也许还会收获一些些只能存放于心底的感受。
磕长头的人;淳朴的藏民;路上偶尔遇见的陌生人;看见的风景和经历过的感动。
这些,都是一生的记忆。
也许,这一生,从这天,才真正开始。
当然,电影也永远只是电影,会夸大,会修饰。
我也去过拉萨,不是骑行。
只是单纯的在拉萨,在大昭寺,在木如寺。看磕长头的人,看经文一页一页的印刷。
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这一路走来的风景。
《转山》观后感(九):意志上的坚持和精神上的超越
我们如何去面对生命?是简单还是复杂,是轻松还是沉重,是具体还是抽象。不管怎么样都必须有一个方式,这是必须面对的,无法回避的。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灵魂的从简单到复杂又重回简单的一个过程。都市生活的繁琐和人性中的焦虑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纯净和简单立刻如一颗砂粒落入沙漠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认为人性也好生活也罢理所应该的归宿都是简单和自然。为什么有人会在那木措湖边激动得流泪?为什么有人会被无边沙漠震撼得目瞪口呆?这是一种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极大惊异。没有大自然就不会有人,人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从这个观点上来讲派生的一旦遇见母源立刻被涵收也就是很自然的。该影片所令人欣赏的地方就是比较清楚地讲叙了这个故事,令人惊喜的是这是一部台湾电影。转山,转得是意志上的坚持和精神上的超越。2012年最好的一部台湾电影。
《转山》观后感(十):去过,开心过,感动过
听到318 214这些数字就泪流满面!丽江这些地方一眼就认出来了。
路人给的加油声,开车自驾的大佬主动要求捎一程,老大娘的祝福,狗追着单车跑,第一次喝酥油茶吃糌粑,一个人时间久了的幻听,这些画面历历在目回忆满满!!!
那几年云南四川穷游了不少地方,也没个单反什么的,一直在藏区晃,就是不进藏。毕业把车交给师弟时真心伤感,觉得318真是永远的痛,现在想想不去也谈不上后悔,毕竟现在骑川藏线的人实在太多了,现在眼界也开阔了。
在德钦还是中甸的时候。晚上12点看星星,冷得浑身发抖。浩瀚的星空璀璨的银河有一种回到了90年代小山村的感觉。星星充满了整个天空,整个人都静了下来,边打哆嗦感慨人的渺小。
过了康定在新都桥的那天,本想去看天葬,结果骑得慢,去到已经结束了。回来的路上吹了凉风就感冒了,晚上吐得一塌糊涂,头痛得如同紧箍咒一般。
至于藏民,本质是淳朴的,但是现在在一些镇上的也会被汉人同化,心思多了起来。
今年去了趟热带东线,真是放松身心、充电思考、享受阳光沙滩、晒黑长胖的休闲之旅。明年希望去环个岛什么的增加见识体验美食,希望证件什么的能搞定。实在不行,环个小谷围也就算个岛。
至于骑车姿势,为何那么牛逼的货架也能断,为何要野外露营什么的,电影肯定要艺术嘛,不太认真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