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10篇

  《旅行摄影圣经》是一本由张千里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3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第一章 出行前的准备

  携带镜头:

  24-105mmF4,一镜走天涯。比较适合全画幅相机,否则广角端缺失太多

  可以配一支50mm/F1.8或F1.4的大光圈镜头

  18-200mm镜头轻便,且不用换镜头,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变焦比过大,画质一般

  长焦变焦镜头在旅行中用到的概率很高,配置一支很有必要。

  附件:

  三脚架与独脚架、直角取景器、闪光灯、滤镜、快门线

  三脚架:买你买得起的最轻最稳定的脚架

  支脚节数越多越不稳定

  支脚越细越不稳定

  碳素脚架重量较轻,但不耐横向切力,携带需小心。铝合金脚架牢固性好,但较重。

  脚架承重应大于相机和镜头的自重以及云台的重量。

  云台分球形云台和三维云台。一般旅行摄影多选择球形云台。

  当我们使用普通镜头时,快装板安装在机身底部即可。

  反光板预升:第一次按下快门,只有反光板升起,第二次按下快门,快门叶片打开进行曝光。第一次按快门后要等相机震动消失后再按第二次快门。

  清洁镜头:使用擦镜布和镜头水,自镜片中心向外以螺旋状擦拭。

  托运:

  摄影器材绝对不要托运,三脚架可以。

  出国之前到海关申报镜头和相机。申报单需要一直保存好,直到回国入境之后。

  在治安不太好的地方,用防雨罩把整个摄影包包起来。

  旅行装备:

  在寒冷的地方,最好穿具有防水功能的羽绒服。记住,不防水的羽绒服等于没穿

  夏天戴快干透气防晒的帽子,以棒球帽和渔夫帽为主。渔夫帽在拍照时不会被相机顶翻,所以比棒球帽更加方便。

  多功能户外围巾、围脖

  手电筒和头灯:头灯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

  旅行及安全:

  东南亚国家带司机的租车费和便宜。欧美则应选择自驾。在北美地区不自驾几乎就没有办法畅快地玩。

  托运行李不要放任何值钱的东西和现金。钱、信用卡、护照要贴身放,并且最好多分几个地方放。

  相机要一直挂在胸前,而不是肩膀上,相机和镜头要一直在视线范围内。

  假冒警察:绝对不要把护照拿出来,可以出示复印件

  包的拉链可以用带螺旋的快挂来简单地锁一下

  第二章 行前必修课

  旅行摄影中的突破性构图

  1. 避开游客

  (1) 利用前景遮挡住别的游客,如灌木,数值、栏杆等。

  (2) 靠近主体。利用远大近小的透视作用,让远处的人变得比较小,从而不那么显眼。

  (3)低角度仰拍。一般用天空或标志性建筑做背景。不过,靠的太近,角度太低会让对方严重变形,切记。

  2. 中央构图

  要求主体在画面里占的面积要大,要明显,不要让不相干的东西跑进画面。

  3. 黄金分割

  拍摄人物时,人物的位置也可以安排在竖直方向的黄金分割线上。通常会把人物的视线前留下2/3的面积,让视觉有延伸的感觉

  相机的对焦点大多暗合黄金分割的位置,可以利用对焦点一边对焦一边完成构图。

  颜色越深力量感越重,通过构图改变力量配比。

  面积上的黄金比例:在矩形中画一条对角线,再从一个顶角引一条垂线,这样就把一个矩形分成了黄金分割的三个部分。

  4. 对称

  5. 均衡:用一个小的或深色的物体来平衡一大片区域的构成方式。

  6. 呼应:在同一画面里的两个物体,看似没有联系,实则暗含关联。

  7. 对比:利用大小、形状、质感、色彩、远近、状态等方面的比较,突出要表达的主体的某方面特征。

  8. 重复

  9. 节奏:一些物体的重复排列会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但很多具有节奏感的物体不会独立存在,而是需要从某些物体当中截取出局部。

  10. 棋盘格:在画面当中有多个主体,均匀分布在画面的各个角落。在拍摄花卉、人群时常会用到。

  11. 搭框:让画面产生一个抢眼的图案或框架,你所需要表达的主体就在这个图案内部或框架下面展现给观者。框架的存在还能遮挡住一些杂乱的或过于空旷的空间。

  12. 反射:通过镜面的反射,能同时拍到反射物与对面反射的影像,空间感交错感比较强。

  13. 线条:画面当中如果安排一些主线条的话,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心理暗示。

  竖线适合显示高大、修长的主体,多用竖构图来拍摄。

  横线具有宽广、安静的感觉,适合表现宏大的场面,多用横构图来拍摄。

  曲线是一种柔美有律动感的象征,会给照片带来温柔浪漫、迷人的色彩。

  14. 形状

  方形大多用来展现端庄、宏伟、庄严的主体。

  圆形比较适合表现饱满、圆、团结等主题,多个圆形组合在一起具有活泼的感觉。

  正三角形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构图方式,给人可靠的感觉。

  倒三角形则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

  15. 透过:透过某个镂空的物体或者一些缝隙去拍摄,常常会让画面更具神秘感或者增加更多的画面层次。要注意不要让被透过物影响到你的测光和对焦,一切都以后面的物体为准。

  16. 对角线:增加画面的动感。

  17. 透视: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让照片产生很强的远近感,二维平面就变得立体了。

  前景

  位于主体之前的叫做前景,位于主体之后的叫做背景。

  1. 增加层次:前景最基本的作用。

  2. 增加信息量

  选择具有标志性、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前景来让画面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要控制好前景在画面中的形态、比重,并保持画面的简明扼要

  3. 遮挡无用空间,加强画面的构图和纵深感。

  4. 制造气氛:把前景处理得模糊虚幻一些,用不清晰的影像来达到制造气氛的作用

  5. 焦点的选择:当前景比较有意思时,也可以把焦点转移到前景上,将它变成主体,原来的主体反倒变成了背景。

  6.可以尝试着让前景与背景有更多的呼应关系。

  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找到相机的位置:距离、方向、高度

  1. 拍摄距离

  当我们觉得拍得不够好时,可以向前跨一步再拍一张看看。

  向前跨一步,让主体尽量地在画面中占主要部分,同时可以避开周围杂乱的环境。

  远距离构图通常主体会很小,为了加强其主体地位,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背景,如天空或纯色物体。

  2. 拍摄方向

  正面拍摄比较适合展现主体的面貌,适合各种领域。

  侧面拍摄适合表现人物的轮廓。

  斜侧面拍摄能兼顾正面和侧面两个平面,配合适当的光线可以加强立体感。

  背面具有含蓄神秘的意味。

  3. 拍摄高度

  仰拍:适合表现高大挺拔的形象,但容易把人或景物拍得变形,要注意控制好仰拍的角度。

  用广角镜头向上仰拍能把建筑拍得特别高大有气势,但需要注意镜头上扬角度不能太大。

  平拍:具有平和的视角,变形小,特别适合用中焦或长焦镜头来拍摄,能有效地抑制变形。

  俯拍:适合展现开阔的大场面,拍人时可以让人显得瘦一些,但不要过分使用,以免产生压迫感。

  手把手解决曝光问题

  在焦点前后都有能形成清晰影像的范围,这个前后范围就叫做景深。景深通过光圈来控制。

  小光圈在画面的纵深方向形成非常大的一片清晰区域,特别适合风光摄影。

  后景深要大于前景深,一般是大约两倍的关系。

  通常,镜头最大光圈的成像质量并非最佳,收小一到两档光圈后画质会有很明显的提高。但并不是光圈越小成像越清楚,当光圈收小到一定程度,由于光的衍射,图像反而会模糊不清

  建议光圈不要小于F16.

  景深四要素:焦距、光圈、拍摄距离和画幅大小。

  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虚化能力越强。

  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浅。

  拍摄距离:同样的镜头、光圈值,离主体越近拍摄,景深也越浅。

  画幅大小:画幅越大,景深越浅。在同样的拍摄距离,要拍到同样大小的画面,必须在全幅相机上使用更长焦距的镜头,哪怕使用同样的光圈,全画幅的景深也显得更浅。

  常用的快门速度

  门或1s以上:拍摄夜景,丝绸般效果的流水和瀑布。

  1/30s~1s:光线较暗场景的拍摄。

  1/8s~1/25s:电视、电影或电脑屏幕画面的拍摄。

  1/30s~1/60s:雨丝及雪花飘落场景的拍摄。

  1/60s~1/250s:日常生活场景的拍摄。

  1/250s~1/1000s:体育运动物体的拍摄。

  1/1000s~1/8000s:高速运动物体的瞬间画面的拍摄。

  ISO值越高,则感光能力越强,使用同样的光圈快门组合,就能在更加暗的地方拍到同样亮度的照片。

  ISO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感光度越低,画面颗粒、噪点越明显,反差、饱和度、锐度就越低。

  感光度越高,画面颗粒、噪点越小,反差、饱和度、锐度就越高。

  有条件的话尽量使用相机的最低ISO来拍摄。

  测光方式: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大部分场景适用,不适用于主体不在中央或在逆光条件下拍摄。

  多区评价测光/矩阵测光:适用范围更大,包括逆光。

  点测光:适合风光、人像、以及光线复杂环境。用于对主体或场景的某个特定部分进行测光。

  局部测光:同点测光,精度略低。

  尽量不要使用包围曝光。

  保证清晰度

  横构图图片可以将双手的上臂紧贴胸口,让取景器紧贴眼眶。双脚与肩同宽,轻轻屏气,但不要太久,轻柔地释放快门。

  竖构图可以用左手上臂紧贴胸口,右手轻巧稳固地抓住相机即可。有竖拍手柄更好。

  安全快门指的是可以手持拍到清晰照片的最低快门速度。通常情况下,安全快门等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依靠在墙壁、柱子等物体上,可以大大提高慢速快门下的清晰度。

  一般开启防抖功能后可以在低于安全快门3~4档的速度下拍摄。

  对焦模式:

  单次对焦=AF-S=ONE SHOT

  人工智能对焦=AF-A=AI FOCUS

  人工智能伺服对焦=AF-C=AI SERVO

  单次对焦适合拍摄静止不动的主体

  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即连续对焦,适合用来拍快速移动的物体,但是对焦的成功率与你在机身和镜头上的投资成正比。

  人工智能对焦,通常不建议使用该功能。

  半按快门重新对焦:

  相机中央对焦点的对焦能力总是比周围更强,因此当用别的对焦点无法顺利对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中央对焦点半按快门重新对焦的技术。

  用中央对焦点对准主体,半按快门后锁定焦点;然后保持半按快门的状态,平移相机,进行重新构图;最后把快门按到底,完成拍摄。

  首先移动过程中手不能送,否则对焦距离会发生变化,其次要让相机在焦平面的位置做平移,而非转动,否则在近距离拍摄时,会出现对焦不准。

  景深与清晰度:

  有时画面的景深太浅也是造成照片清晰度不足的问题。

  对焦对在一个边缘锐利干脆的物体上所获得的的清晰度远比对在一个边缘柔和的物体上高。

  创意使用光线

  顺光颜色艳,侧光质感强,逆光显轮廓。

  顺光:色彩最显眼,但立体感比较弱。

  侧光:会带来更多的阴影,立体感强,如果是前侧光色彩依然可以保留很高的鲜艳度。

  逆光:色彩最平淡,但半透明物体可以获得鲜艳的色彩,也可以勾勒出轮廓线。

  硬光立体感强,柔光层次细腻。

  硬光适合表现客观存在感、鲜明的质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或用于男性肖像。

  柔光适合表现细微的层次过渡,营造柔和朦胧的气氛,或用于女性肖像。

  天气与光照

  晴天适合风光、纪实、建筑、硬朗风格人像等。要注意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亮度相差会很大,在曝光时一定要有所取舍,否则容易受光处完全过曝,雪白一片。

  下雨天带有阴天的所有光线特征。积水反光会让相机测光不足,需要适当增加曝光。

  阴天光线柔和,光线没有明显的方向性,适合人像、小品、风景,只需要简单的反光板补光。

  雾天拍摄的照片容易没有立体感,可以通过深色的前景,利用空气透视给人的心理暗示来达到加强前后纵深感的效果。

  雪天拍摄一些画面干净、抽象的照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空气中的水汽会让景物产生近的物体颜色深、反差大,远的物体颜色变淡、反差降低的现象,这叫做空气透视。雾气则会加强这种空气透视。

  夕阳的亮度依然很高,直接拍摄会让太阳过曝,也影响周围天空的层次色彩表现,可以用建筑挡住强烈的太阳。

  早晨8点~10点,下午3点~5点的光线适合大部分题材的拍摄。

  顺光的方向下,天空也是最蓝的。

  上午11点~下午2点的光线是从头顶正上方照射下来,容易在脸部造成阴影,所以很多摄影师不建议在正午拍摄。

  利用长时间曝光来展现傍晚天空微妙的色彩变化。

  室内光线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色温,到底是把颜色还原得比较正常还是强调某种光线下特殊的色彩;其次要考虑亮度是否足够手持拍摄,是否需要使用三脚架或提高ISO拍摄。

  在微弱光线的场合才知道大光圈定焦镜头是多么好用。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太阳的角度会比较低,利用这种独特的低角度直射阳光能获得美妙的光影效果。

  过多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锐度下降,在镜头前安装UV镜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对着远处的建筑测光再锁定曝光能够获得准确的曝光。

  数码相机的DRO功能可以很好地处理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能兼顾暗部细节和高光层次,自动调整过暗或过亮的部分,获得与人眼视觉更为接近的拍摄效果。

  开启DR功能可以很好地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平时建议关闭该功能,因为它会影响画面的影调,但需要提亮暗部时,可开启。

  白平衡

  色温是指光线色调的指标,白平衡是指相机纠正偏色的指标,两者正好是相反的。

  色温越高,光的颜色越蓝;越低,光的颜色越黄。

  白平衡值越高,对蓝光的平衡能力越强,画面会变得越黄。白平衡值越低,对黄光的平衡能力越强,画面会变得越蓝。

  自动白平衡最大的问题是,它无法判断究竟是光线偏黄偏蓝还是物体本身是黄色蓝色的。

  有时我们未必需要非常准确的色彩,反而是带有一定偏色的照片更有感觉。只要设为日光白平衡就可以了。

  在傍晚时分,日光白平衡有助于增加暖调的氛围。在阴影底下拍摄,日光白平衡会呈现出青蓝色调。

  把握瞬间

  高速连拍能带来更多的画面选择余地,同时也不错失精彩的瞬间。因为当使用单张拍摄模式时,每拍一张就得重新对焦并锁定焦点,这样很容易错失一些拍摄的机会。

  当拍摄风光之类的题材,大多是把相机装在三脚架上用单张拍摄模式或反光板预升模式。

  在5秒内完成相机的曝光模式、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白平衡、对焦的设定,同事考虑取景的角度和大致的构图。

  对焦要区别对待。如果对方在同一个地方不移动,只是肢体有举动,则可以当他是静止的,只需要对准对方对一次焦,然后锁定焦点就可以等待合适的时机拍摄了。假如对方一直在移动中,那就要考虑是打算在整个移动过程中都要进行拍摄,还是只在某个特定的点拍摄。如果要全称追踪拍摄,那对焦模式要选择为连续对焦,并且要保证相机的焦点中至少有一个要一直跟焦在对方身上。如果只在特定的点拍摄,可以先对这个店的地面对焦,锁定住对焦后守株待兔。

  长期坚持一种测光方式。评价测光,即直接针对整个画面测光是一个好选择。当你对这种测光方式的结果非常熟悉时,就能很快地根据画面的取景范围来设定出相应的曝光补偿。

  第三章 旅途中的精彩瞬间

  飞机上的拍摄

  要拍到没有遮拦的景物,最好是避开机翼,坐在头尾的位置。

  在飞行时,某些飞机的机翼后方会产生气流,一些地方会明显地不清楚,因此最好不要选择靠近机翼后方的座位。

  如果是拍摄地面景物,一般的广角、中焦镜头都很适合。拍摄远处的天际线,也可以试试中长焦镜头。

  再好的镜头在航拍时都不那么重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太大的光圈,更何况成像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你面前的玻璃窗。有些窗户的划痕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此时可以适当开大些光圈,并且镜头贴着玻璃来虚化掉玻璃上的痕迹。

  当镜头斜向对着玻璃拍摄时一些区域会产生明显的折射,解决的办法是镜头正对着玻璃,紧贴着玻璃拍摄。

  飞机飞到平流层效果更好。

  火车上的拍摄

  要有观察的提前量,要看得更远更前面一些,提前计算好要拍的画面和可能出现的瞬间。

  避免玻璃上的反光:摘掉镜头遮光罩,将镜头紧贴玻璃拍摄。

  千万不要斜向玻璃拍摄,当主体出现在正前方时要果断拍摄。

  在行驶的火车上用略小的光圈拍摄,不过不要将光圈收得太小,以免快门速度变慢而导致照片不清楚。

  在行进的火车上对外面的景物准确对焦:首先选择广角镜头拍摄,使用光圈优先,再将光圈值设为F8~11,然后选择手动对焦模式,将对焦距离放在3~5米,之后就不用再管对焦,不断拍就行了。由于小光圈下的景深范围是很大的,只要对焦在合理的位置上就能保证由近及远的大部分区域都清楚。

  火车内比较颠簸,站立拍摄时,左手拉着扶手,右手持机,把相机架到左手手臂上。

  适当提高ISO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可以用闪光灯来提高清晰度。

  处理反差较大的内外场景

  火车内外亮度差别很大,通常处理方法为:

  使用反光板给车内主体补光

  使用闪光灯给车内主体补光

  使用其他设备降低外界的光线,如半透明的车窗窗帘

  等到外面和里面亮度差不多时再拍

  汽车上的拍摄

  要领和火车上差不多,需大光圈高速快门拍摄。

  坐着的晃动要小于站着,能坐着拍就不要站着拍。

  能支撑在自己身体上更好,不要靠在车窗上。

  能用更高的快门速度就尽量提高一些,必要时提高ISO拍摄。

  游船上的拍摄

  用光圈控制主体亮度,用快门控制背景亮度。如果需要让背景不那么亮,就得提高快门速度。光线强烈时需要用到高速闪光同步功能才能获得有气氛的照片。

  将ISO提高一些,这样快门速度就能更快一些。

  让相机用连续对焦来应对不断变化激励的两岸景物。

  船颠簸时,对焦拍摄的操作一定要快要果断,如果无法精确构图,就给画面留一些剪裁的余地。

  游轮虽大,但发动机的震动会让照片模糊,因此用三脚架长时间曝光拍摄日出日落的技术并不适用,反倒是略微调高ISO,用稍微高一些的快门速度拍摄成功率更高。

  用略高的ISO来保证快门速度,从而将轮船开动时的位移变得不明显。

  适当降低曝光补偿,才能拍出暮色的凝重气氛。

  无论何时都要将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如果装一条腕带会更好。

  随身待一个能装下相机的塑料袋、透明胶带和小刀,把塑料袋把相机和镜头整个套起来。

  步行拍摄

  扫街以方便为主,一支广角变焦和一支长焦变焦即可。

  要有变化观察点的意识,寻找不同寻常的拍摄点,寻找不同的角度力求呈现出更独特的画面。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的住宿

  在有特色的房间内,千万不要用闪光灯破坏现场气氛。

  善于发现建筑的特色之处

  利用现场光

  广角镜头在狭窄的环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拍摄时要非常小心地控制拍摄角度,以免画面变形。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服装

  当阳光强烈时,使用闪光灯补光可以降低人脸部的阴影,增加服装颜色的鲜艳度。

  拍摄服装的局部细节:构图要饱满,突出服装最具特色的部分。中长焦镜头在这类拍摄中最为适用。在色彩的搭配,背景的处理上要注意和谐统一。多变的视角是获得大量不同照片的保证。

  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能同时展现主体服饰与环境。

  长焦变焦镜头的抓拍更方便,用长焦远远拍摄,通过镜头的压缩作用,让人物在背景上更加突出。

  跳灯:闪光灯通过天花板或墙壁反射闪光的形式照亮被摄体。以跳灯方式闪光,光会被天花板或墙壁散射,光比较柔和并会带有反射墙面的颜色。

  提前预判是摄影师的有力武器。

  民族服装拍摄:

  找有代表性的服装

  用闪光灯提高色彩饱和度

  通过细节加深读者印象

  注意环境的烘托

  追随拍摄:一种制造动感的拍摄方式。相机与主体保持同样速度同方向移动。相机与主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主体是清楚的。背景反而与相机之间是在做相对运动,所以会有模糊的线条产生。追随拍摄必须在慢速快门下效果才明显。主体移动得越快,追随所需的快门速度也越高。

  追随拍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移动的同时保持主体在取景器里处在同一个位置上。闪光灯可以帮助凝固主体,让对方显得更清晰一些。

  第六章 各地美食

  美食拍摄技巧:

  控制焦点的位置

  展现制作工艺

  屋檐底下拍摄需要增加曝光补偿

  哪怕在大光圈下广角镜头也有比较大的景深。

  用50mm的镜头拍菜肴,它的变形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携带,如果再带有微距功能就更好了,除了可以拍菜的全貌,还可以用来拍一些特写画面。尽量不要用广角拍菜,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拍得变形。

  用同样的光圈去拍摄,离得越近景深越小。

  背光拍摄,曝光需增加。

  饭馆拍摄技巧:

  利用色温表现色彩

  利用广角镜头拍摄环境

  利用大光圈虚化灯光

  食物拍摄技巧:

  选择合适角度

  注意特殊光线

  正确还原色彩

  表现菜肴特色

  拍摄美食最佳的光线是逆光拍摄。逆光下因为背光菜肴会显得有些暗,解决的办法是在正面用反光板或白色卡纸补光。

  第七章 让旅途中的风景更精彩

  测光方式的选择

  对于初学者,推荐多区评价测光加曝光补偿的方式。因为每个品牌的多区评价测光都是自家测光技术与对曝光理解的精华所在

  应长期坚持一种测光方式,形成对光线、对曝光的独特理解。

  遇到光线复杂、光比很大、画面中有特别亮的太阳、灯光或反光时,应使用点测光,到场景中取找18%灰度的区域作为测光点。找不到也没关系,可以找稍微亮一些或暗一些的区域测光,然后用曝光补偿来修正,亮一些的区域增加曝光,暗一些的区域减少曝光。

  白加黑减,越白越加,越黑越减。

  日出日落

  曝光宁欠勿过。曝光要大胆地减。

  大部分人常犯的错误是把天空拍得太亮,画面容易灰蒙蒙的,失去了日出日落时分的气氛。

  通常可以在多区评价测光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结果上降低1~2EV的曝光补偿。

  日光白平衡。在日出时分制造暖色调气氛。

  注意太阳对面的景物。

  利用低角度光线的造型作用。

  利用明亮的天空拍摄造型效果。

  色温:光线的颜色,数值越低光越黄,数值越高光越蓝

  白平衡值越高,画面越黄,反之则越蓝。通过白平衡漂移功能可偏紫或偏绿。

  想要更精确的测光,可使用点测光,将测光点对准天空上接近你手背亮度的地方进行测光,注意不要选取有太阳和有地面景物的区域。这个测光值无需补偿,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即可拍摄。

  拍摄日出日落时的云彩: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降低1EV曝光,加强绚丽的气氛,同时有意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加云彩的流动感。

  拍摄日出日落最好使用三脚架,如果有快门线或反光板预升功能就更好。

  对太阳拍摄的测光和拍摄云彩是接近的,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太阳过亮,所以会减更多的曝光,如1.7~2EV,宁可丢失一些云彩的层次。多留空间给天空、太阳和云彩。

  雪山日出:最好看的是日出对面的雪山。用点测光找到有阳光的雪山顶,再稍微增加曝光补偿即可。

  金光下的大地万物:太阳完全升起之后和黄昏时分,低角度的光线具有很强的造型功能。无需点测光,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增加1EV的曝光补偿。

  拍摄剪影的最佳时机:用人物挡着太阳,强烈的阳光就不容易影响到相机的测光。对天空测光,不要加入地面的景物,锁定曝光之后再对主体进行对焦。

  构图技巧:用树枝遮挡住一部分空白的天空,使画面更加饱满。

  用局部测光代替点测光:找面积大一些的中性灰区域或换上一支长焦镜头,把焦距拉到最长来测光就行了。

  蓝天白云

  一般在晴天或少云的天气拍摄,可以用多区评价测光直接对着没有云的天空部分测光。在测光结果上将曝光补偿降低0.3~0.7EV,具体视天空蓝色的亮度而定,越暗减得越多。

  测光时不要让地面景物和太阳进入画面。如果云比较密,可以用点测光或换用更长的镜头来针对蓝天部分测光。

  设为日光白平衡。如果蓝天的颜色灰蒙蒙的,白云又有点偏黄的感觉,那基本上是因为使用了自动白平衡。

  天与地反差过大的处理

  对天空曝光,地面就太暗了;对地面曝光,天空又太亮。

  1. 构图简洁原则,确定是以天空还是地面为主题。如果以天空作为主体,那么只需要考虑天空的曝光,地面可以曝光不足。

  2. 既要天空层次漂亮,又要地面细节保留,那没什么比用渐变镜更好的方法了。

  渐变镜有软硬之分,软性过渡柔和,适合拍摄山景及大部分场景;硬性分界明显些,拍水面更加合适。

  渐变镜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的调整压暗区域更为方便。

  用渐变镜拍摄时请使用三脚架,如果能用快门线来释放快门则更好。

  我们需要先用点测光功能测量天空与地面的亮度相差多少档EV,然后决定使用哪一个亮度级别的渐变镜。

  安装滤镜时要注意滤镜的分界处,分界与地平线或山峦要吻合,天空的过渡要自然。

  3. HDR功能适合天地亮度差别很大的场合。可以针对天空曝光,曝光不足的地面就会被提亮。

  天与地的构图:

  对称构图多用于水天一色,水面有清晰的天空倒影的情况。

  若着重表现天空或地面,可以考虑黄金分割法。如果地平线上有特别的景物,可以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选择哪一个黄金分割点则会导致画面不同的表达重点和意境。

  阴雨天气

  避免惨白的天空:

  1. 尽量少拍到天空

  2. 利用白平衡改变天空的颜色。

  阴雨天气中,离得越远的物体会显得越灰,这就是大气透视的影响。要想画面鲜艳,就得找一些颜色漂亮的物体做近距离拍摄。

  阴雨天气光线比较暗,会让快门速度变得比较慢。这时划过画面的雨滴就会在画面上留下一道道线条。这种现象如果利用得好能突出下雨的气氛。

  快门速度是相对的,雨小速度慢,雨大速度高。

  要突出暴雨天气的压抑感,记得降低曝光补偿。

  利用地面积水能化腐朽为神奇,秘诀是相机贴近水塘拍摄。

  雪景

  拍摄雪景,曝光补偿一定要增加,而且要大幅度地增加。

  找到深色物体做前景,画面的反差和层次会好些。

  不要离得太远拍摄,这样在焦点和镜头之间会有大量的雪花飘舞,尤其是当雪比较密的时候,画面的反差和清晰度会被雪花大大降低,导致画面看起来非常灰,而且没有焦点。

  曝光补偿要看雪地在画面里所占的比例,比重越大,加的越多;其次是要考虑雪地需要保留多少细节,细节要多,曝光就不能加得太过分。

  曝光补偿的增减关键是画面中浅色物体和深色物体之间的比例,而不是下雪一定要增加曝光。

  用日光白平衡在阴影下拍摄,雪地阴影部分会偏蓝,要获得正常的色彩效果,可以选用阴影白平衡,自动白平衡也不错。

  当画面中既有阴影下的部分,又有阳光下的区域,就要看你打算以哪块区域的色彩为准,而做相应的白平衡设置。要做到两边区域的色彩都正常是不可能的。

  下雪时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这种光线下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常常会表现得有点黄,正好可以利用一下。

  用闪光灯拍雪花下落的场景常常会有亮斑。正确的做法是关闭闪光灯,用慢一些的快门速度拍摄,或者略微提高ISO。最佳的做法是使用三脚架,用慢速快门来记录雪花飘落的轨迹。快门速度要看雪花降落的速度,一般1/60~1/2s都可以尝试。雪花速度越快,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高一些。

  要获得清晰的雪花飘过的轨迹,背景要选择颜色比较深的,这样才能把雪花衬托出来。

  雪天电池消耗快,-6度到0度的气温似乎不会对锂电池产生明显影响,如果-30度到-20度的话要小心一些,几块电池轮流捂热拍摄的方式还是最有效的。备用电池贴身放。

  海滨湖畔

  角度高,更加蓝。拍摄角度高会显得比平角度更蓝一些。

  顺光蓝,逆光灰。任何物体都是在顺光下颜色最饱和。逆光时,蓝色会急剧下降,显得很灰,饱和度很低。

  天好水清角度高,外加顺光去拍摄,海水一定美。

  白平衡千万不要设定为自动白平衡,在晴天或多云的天气,日光白平衡是最佳选择。

  用稍高一些的快门速度才能凝固住浪花。如果浪比较高,可能在1/2000s甚至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凝固住。如果是平常的海浪,1/500~1/1000s就能够拍摄到清晰的浪花了。

  也可以用稍慢的快门速度去拍摄海浪,表现海浪柔和的一面。

  去除水面反光的最佳办法是使用偏振镜。使用方法与消除天空反光压暗蓝天是一样的。使用偏振镜同时突出了白云和提高了海水或湖水的颜色表现,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技术手段。

  水中倒影的拍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水面没有任何博文,否则倒影无法清晰呈现,风平浪静时最佳。

  如果是湖面海面等开阔场景,机位要适当高一些,多给倒影一些空间,以便更好地展现倒影。地平线要保持绝对水平。渐变灰滤镜基本是必需的。

  如果是利用路边的小水洼的反光来拍摄倒影,角度就要非常低,尽量靠近水面才能拍到尽量完整的倒影。

  使画面产生空间感:找到合适的前景,拉开前景与中远景之间的距离,可让画面产生更多的层次感。此时焦点可以聚焦在前景上,如果前景不适合聚焦拍摄,可以将焦点选择在中景上,让前景虚化,制造空间层次感。

  高度改变宽度:让湖面显得宽阔一些,拍摄角度就要高一些,否则就要蹲下来一些。

  寻找细节: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细节。可以用普通镜头拍摄,再在电脑上裁剪出所需要的部分。

  天气晴朗的海边阳光异常强烈,会大大干扰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需要增加比较多的曝光补偿,如1.7~2.3EV。如果是背光,则曝光更难控制。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照到脸上的光线,可以用反光板或闪光灯。注意不要让闪光太强,以免光线效果不自然,可以降低1~2EV的闪光灯输出量比较适宜。

  河流和瀑布

  用慢速快门来拍摄水流动的感觉,1/15~10s是比较常用的快门速度。必须使用三脚架。水流动的速度快,快门速度就可以高一些。

  阴天是比较适合拍摄水流的天气,因为没有很强烈的阳光,能够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而不至于曝光过度。而且阴天的光线比较柔和,不会产生亮一块暗一块的问题,曝光与影调比较好控制。

  在大太阳地下拍摄,可以选择使用中灰滤镜来降低进入镜头的光线。同时用渐变灰来压暗天空部分,并配合偏振镜来控制水面和岩石树叶的反光。

  流水的动感需要有静止的物体来陪衬,这样动感才明显。焦点可以对在静止的物体上,然后将流水的走势排成S形或对角线形。

  拍摄瀑布时应注意周围水汽,保护相机:

  1. 使用遮光罩

  2. 打伞或用别的东西遮挡

  3. 只在拍摄时打开镜头盖,拍摄要迅速

  4. 用塑料袋套在机身外面或使用专门的防潮防雨设备。

  5. 更换镜头要小心。离开一些,背向瀑布,蹲下,迅速换镜头。如果水雾弥漫,则不要轻易更换镜头。

  沿途的山岳

  影调透视:空气中有许多介质,对光线起到了散射和折射的作用。

  1. 越近的物体影调越深,越远的物体影调越浅。

  2. 越近的物体色调越鲜艳,越远的物体色调越不饱和。

  3. 越近的物体明暗反差越明显,轮廓线条越清晰;越远的物体明暗反差越小,轮廓线条越模糊。

  4. 由于大气的作用,好像蒙上了一层蓝色,越远越蓝。

  早晚入射角小,光线斜射在地面,穿过的介质层厚,而且常常是朝雾暮霭,所以早晚比较容易表现空气透视效果。中午或下午是一天中空气清晰度最好的时候,影调透视不明显,不过大雾、阴雨雪天气除外。

  早晨的雾气更容易加强影调透视的作用,在曝光时需要注意控制不同远近的物体的亮度,不要曝光过度。

  构图要平衡稳重。画面的均衡感可以通过完全相同的两个主体来获得力量上的对等,或者用微小物体的四两拨千斤,在视觉上产生对等的感觉。

  要避免画面过于松散,可以用长焦镜头来截取最让人心动的部分,通过焦距的选择,改变画面的主题。

  一般晴天的中午前后不是很好的拍摄山峰时机,不过角度合适的话,也能拍到不错的山谷。

  太阳斜射时的早晨或傍晚是最佳的拍摄时间。如果有光线照射到山谷上,可以拍到光柱的效果。光柱只有在深色背景前才看得到。

  山头的斗笠云:一般出现在日出后不就,天气热的地方会早一些,比较冷的地方会晚一些,傍晚则多为晚霞。

  云海

  找到制高点

  早晨太阳刚刚出来时是等待云海出现的最佳时机。

  曝光以云海为主,兼顾环境。可以用点测光测量云海亮度均匀处,再增加1EV左右的曝光。如果周围的山体树木变得很暗也没有关系,切忌让云太亮没有了微妙的层次。

  用广角可以展现辽阔的视野,不过别把画面拍得太松散了。使用长焦镜头能截取最漂亮或有代表性的局部。

  草原

  要展现草原的广阔一般会选择用视角特别大的超广角镜头配合横构图来拍摄,地平线的位置可以参照黄金分割法。

  利用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成像特性,靠近拍摄一些本身不是很大的主体,使其显得突出,让远处大的主体在画面中显得比较小。

  原始森林

  第一步就是找出形式感

  除了大场景之外,还可以看看树上是否有什么细节值得拍摄。在一个地方拍摄,要最大限度地获得多种不同的画面,这样照片才会显得丰富。

  在阴暗的树林里,可以考虑使用自动白平衡,因为树林里基本上以绿色为主,大部分情况下相机的表现都还不错。如果是拍摄大面积黄色的草地、树干、泥土的话,可能会色调不准,再手工修正也来得及。如果有阳光照射到,可以直接设定为日光白平衡。

  应对阴暗的丛林,可以使用HDR功能。

  树林里的植被有些具有蜡质的表面,叶子容易产生反光,会影响主体的质感和色彩表现,可以用偏振镜来消除或减弱反光。此时快门速度不会太快,最好使用三脚架。

  用了偏振镜之后,有时立体感会略微不足,可以用闪光灯做轻微地补光。

  高原风景

  由于紫外线强烈,最好给镜头装上UV镜。

  强调色彩用顺光,可以将曝光适当降低。

  剪影是比较容易拍摄的效果之一,但半剪影的重点是控制好暗部细节,不要完全是黑的一片。

  利用傍晚的光线。

  拍摄蓝天白云略减曝光。

  面对黄色为主的画面,白平衡请根据当时的光线条件来设定,晴朗天气就设为日光。

  沙漠

  沙漠风沙很大,注意保护器材。

  注意选择沙漠的曲线。在强烈阳光下,沙丘的线条或阴影会很有意思。仔细观察,找到富有几何感的线条或线条组合,通过合适的角度表现出来。

  阴影是构成线条的重要元素。通过长焦镜头的选择性构图作用,拍到一小段有趣的线条组合即可。此类题材适合用小光圈来获得比较大的景深范围。

  黄沙不黄,大多是因为使用了自动白平衡。在直射阳光下拍摄沙漠,设定为日光白平衡即可。

  利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风沙。

  冰川

  用偏振镜来消除冰川的反光,用渐变灰滤镜来平衡天地亮度。

  长焦镜头的选择性构图会让你的照片在同一个地方呈现完全不同的画面。

  连续对焦与高速连拍。

  第八章 建筑摄影

  离得近又想拍得全就只能用广角镜头拍摄,镜头向上房子就越容易往后倒。这是因为广角镜头有近大远小的夸张作用。

  最佳的方法是找到对面的建筑,到被拍建筑的中间高度去拍摄,相机要保持水平。

  尽量让相机的位置高一些也比站在地上强。

  如果实在找不到中间高度,也可以离得远一些用长焦镜头拍摄。除非周围够开阔,否则这种方式就只适合拍摄建筑的局部。

  室内拍摄,相机尽量保持水平垂直,找到室内空间的高度中点去拍摄。

  要表现建筑的立体感与质感,最佳光线是侧光,因为侧光会让建筑物留下比较多的阴影,也能加强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

  如果建筑色彩缤纷,那就到阳光照到的墙面上去找找有没有夺目的色彩吧。

  昏暗室内的拍摄一般都需要降低曝光才能获得正确的影调。可以适当提高感光度。

  用日光白平衡拍摄室内,如果光源是暖色调的白炽灯的话,就会呈现暖黄色调。

  寻找有趣的局部。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组成的线条或形状来训练自己的眼力。

  有时屋顶和地板也是建筑的亮点。

  蜡烛和油灯:大多在光线昏暗的地方。为了拍清楚,提高ISO是必须的,可适当降低曝光以增强气氛。

  在建筑内一些比较暗、深色背景的地方,如果有窗户或天井的光线照射进来,会有一道漂亮的光柱。明暗反差大,注意不要曝光过度。

  结合全貌与细节,突出特色装饰物,加强弱光拍摄技巧。

  找到主体相对静止的时间点拍摄。

  用长焦镜头来拍摄时比较简单的避开其它无关人等的方法。只是在光线不足的场合手持长焦镜头拍摄会非常困难。可以提高ISO,开大光圈拍摄。

  第九章 都市夜景

  夜景的最佳拍摄时机是天将黑未黑的那一段时间。天依然是蓝色,地面已经开启灯光。如果太晚的话,天空拍出来是黑色的,层次感不理想。不过这个最佳拍摄时间也随维度、海拔、季节等而不同。

  有些大城市地光很亮,天黑后天空依然能分辨出层次。

  曝光以地面景物为主,兼顾天空。不要让灯光照到的建筑物过曝。如果画面中没有特别亮的部分,则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降低曝光补偿。如果有特别亮的灯光,避开它测光再降低曝光补偿。

  多次曝光拍夜景的目的是针对不同亮度的部分分别曝光,然后合成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某些部分过亮或过暗而造成的拍摄失败。

  要获得好照片,应使用最低感光度进行拍摄。

  由于采用低感光度,同时也经常收小光圈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与成像质量,快门通常很慢,需要使用三脚架拍摄。

  热量会增加噪点,温度每增高6~8度就会使噪点增加一倍。数码相机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会产生热量,导致噪点增加。所以在连续拍摄长时间曝光后让相机休息一下散热。

  三脚架:

  拍摄前必须将三脚架的所有锁扣和螺丝拧紧。

  一个支脚向前,避免相机向前栽倒。

  越细的支脚稳定性越差,如果拍摄高度不高,优先使用粗的支脚。

  能不升中轴尽量不要升,会降低支架的稳定性。

  云台要调水平。云台上的快装板要拧紧。

  三脚架与云台要与所用的相机重量相匹配,切勿用小脚架配大相机。

  如果通过直接按相机上的快门按钮来拍摄,那么即使是装在三脚架上了,相机也会有轻微的振动,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快门线。如果没有快门线,可以用自派功能来代替。

  反光板预升

  越来越好的高ISO效果相机和大光圈镜头是夜晚手持拍摄的两大利器。

  如果没有三脚架:

  寻找身边的支撑物。

  略微调高ISO,不必调得很高。

  练好手持技巧:

  1. 端稳相机,双手要找到地方依靠,不要晃动,不要过分紧张

  2. 选用相机的自拍功能或开启反光板预升功能来拍摄,降低振动

  3. 释放快门按钮时要轻柔

  第十章 令人过目不忘的异域面孔

  顺光是用来表现人物脸部细节与色彩的最佳光线。顺光配合柔和的光线比较适合表现皮肤细腻的过渡。柔和的顺光有助于对方保持自然的神情,而不是觉得很刺眼。

  侧光会带来阴影,大大加强人物脸部的立体感。侧光的运用会让皮肤上的细节更明显,加强皮肤的质感。这种光线在表现粗糙的、皱纹很多的、或者男性的皮肤时非常常见。曝光可以按照亮部曝光,保留阴影部分的深色,这样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有硬朗的感觉。

  逆光多用来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

  柔和散射的光线适合表现柔美的皮肤质感,因此常用于拍摄柔美的女性题材。多云、阴天是拍摄软光人像的最佳时机。如果阳光过于强烈,则可以找一些阴影处避开直射阳光拍摄。软光常常与顺光搭配使用。

  晴天的阳光,不经处理的闪光都属于硬质光线,硬光更多地用于拍摄男性人像上,以表现男性的刚毅自信。

  眼神光属于画龙点睛之笔,被摄者正面有任何比较亮的物体都可能成为眼神光的来源。利用天空、门口、窗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人像测光技巧:

  对黄色或白色人种,可以用点测光来测量脸部的曝光读数,然后视情况来决定需要增加多少曝光补偿。肤色越白,增加得越多。

  对深色人种,需测环境的亮度。可以用相机对着自己的手背测光。

  逆光人像的测光:要注意曝光不要过度,以表现逆光下的气氛,可略降低曝光补偿。

  弱光人像的测光:采取点测光,或用平均测光再降低大量的曝光来获得这种弱光的气氛。

  如果没有抓拍的经验,可以从用长焦镜头拍摄开始。

  结合生活环境的人像拍摄:要注意环境的光线情况,背景是明亮的还是昏暗的,通过什么角度来结合人物与环境,既突出人物面貌,又展现背景环境。注意不要把照片拍得太满,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给环境。

  用一些配饰或小道具能增加画面的异国情调。围巾、帽子、墨镜、耳环、手链、包等都是非常理想的道具。这类特写照片注意画面要紧凑,头部可以适当少拍进画面。

  为了充分展现周边环境的特色,我们在服装和打扮上要尽量贴近当地环境。

  如何把人拍瘦:用中焦镜头从上往下拍,让下巴显得瘦一些。摄影师站得高一些,或者干脆让对方躺下,选择角度就更方便了。角度不用特别高,有时一点点微调就可以了。

  如何把腿拍得修长:广角镜头在横向有拉伸的效果,会使一切物体都显得比原来更长一些,并且越靠近画面边缘越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只要把人的腿接近广角镜头画面边缘即可,不过这只针对竖构图的照片,而且人不要离边缘太近,否则会因过分夸张而变形。如果你觉得腿还不够长,可以把镜头稍微向上一点点拍摄。

  夕阳下的影子:适当降低一些曝光。为了避免呆板,构图可以适当斜一些。

  第十一章 融入旅途中的市井生活

  通过化繁为简的原则,从纷繁的场景里提取最有趣或者最有代表性的局部来进行拍摄。

  手动对焦,等待对方闯入焦点。

  必须对相机的功能设定非常熟悉,时刻准备举起相机,眼睛不断寻找可以拍摄的画面。

  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从繁杂的场景里提炼出最有意思的部分来拍摄的能力;二是具有把场景中孤立的部分组合在同一个画面里,产生更巨大的作用的能力。

  不要在昏暗的地方放弃拍摄。

  预判力与想象力

  沟通技巧:沟通改变照片。最好的沟通技巧是态度。

  第十二章 看演出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好方法

  如果舞台灯光变化不大,或者只是偶尔灯光变得特别亮,我们可以在光线变化不大时用平均测光来测光,然后降低1~2EV的曝光补偿。如果光线快速地变化,我的经验是把刚才的测光结果用手动曝光模式固定下来,不论灯光变成什么样,我们统统用高速连拍拍下来,然后再做筛选。

  可以选择其它灯光都完全熄灭,只留一盏大灯从背后上方照射过来的时机拍摄。曝光不足让一些杂乱的舞台设备淹没在黑暗当中。

  舞台上有烟雾效果的时候,可以关闭闪光灯,用一个尽量合理的快门速度去凝固画面,而不需要把主体拍得很亮。

  我们用闪光灯不是要照亮整个舞台,而是轻轻地给演员来点光,让他或他身体的某个部分变得亮一些夺目一些。

  有时打开闪光灯反而会破坏现场的气氛,失去现场感。当我们需要更多地保留现场光效、烟雾、甚至要把演员排成剪影效果时,可以把闪光灯关掉。

  拍摄观众技巧:

  1. 曝光要略减

  2. 必要时提高ISO

  3. 关注表情与细节。

  第十三章 可遇而不可求的节日

  一支广角变焦镜头、一支长焦变焦镜头和一台机身的组合基本就够用。

  我一般会选择用一支超广角镜头靠近人群拍摄,再选一支长焦镜头用来拍摄比较远的任务。

  离得越近,照片越好,越是热闹的地方越要冷静。

  尝试着让相机从更高或更低的角度来进行拍摄,看看画面会有什么不同。

  利用活动中的色彩

  利用特殊物品增加气氛,利用烟雾、特殊光线、弱光环境等条件来增加画面的气氛。

  加强弱光拍摄技巧,坐下拍摄,屏住呼吸、轻轻释放快门。

  第十四章 动物拍摄

  镜头的焦距越长越好,光圈越大越好

  结合环境,不要一味拍特写

  把动物作为风景中的一部分

  了解动物习性,注意表现动物的习性

  蹲下身子,从动物的高度、以动物的视角去拍摄,甚至采用盲拍技巧。

  早起是拍到动物的好方法

  穿与大自然颜色比较接近的衣服

  动物园里隔着笼子拍摄:

  如果笼子的栏杆间距可以容纳镜头的直径,只要把镜头嵌在栏杆之间拍摄就行了。

  如果是比较密的铁丝网,则可以利用镜头在大光圈下景深很浅的特性来让笼子从画面中消失。做法是选择你焦距最长的镜头,如果是变焦镜头就把焦距变到最长,把光圈尽量开打,然后把镜头尽量靠近笼子去拍摄。

  取景的时候,避开人工背景,选择树木花草作为背景。

  野生动物:

  一般多用300mm以上的镜头,拍鸟的话多用500mm或600mm的镜头。必要时还需要使用1.4X或2X增距镜。但增距镜会降低通光量,缩小光圈,对焦速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使用时需要考虑周到。

  增距镜是长焦拍摄时的得力武器。一支1.4X的增距镜能让70-200mm的镜头变成98-280mm。不过最大光圈会缩小一档,成像质量也会略有下降。

  如果没有这么长焦距的镜头,也可以用70-200mmF2.8这样的镜头加1.4X或2X增距镜来代替,虽然成像质量与光圈大小无法与超长焦定焦镜头相比,但轻便和便宜得多。

  300mmF2.8镜头时拍摄野生动物的入门镜头。

  利用广角镜头的大景深来保证清晰度。

  日光白平衡:让照射到阳光的部分色彩正常,处在阴影下的路面则呈现蓝色影调。

  第十五章 不可或缺的闪光灯

  你一定需要一个外置闪光灯

  闪光灯不只是在晚上使用。无论夜晚还是白天,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有一丁点可能让光线变得更好,我都可能用上闪光灯。

  闪光灯与太阳、灯泡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光线是间歇的,拍摄前看不见光线,在拍摄后光线也就消失了。

  如果要想发挥闪光摄影的优势,那必须得使用外置闪光灯。

  闪光灯都有一串以GN打头的字符串,这个字符串就是这支闪光灯在使用ISO100度的胶片时所能达到的最大指数。

  闪光灯指数=距离X光圈

  闪光同步速度指的是相机在使用闪光灯时能用的最大的快门速度,只要相机的快门速度低于这个值,拍摄的闪光照片就会是正常的。

  闪光灯照射的范围要与镜头的焦距相匹配。现在的闪光灯都具有自动匹配变焦范围的能力,镜头在什么焦距,灯头会自动变焦到相应位置。当镜头焦距短于24mm时,闪光灯无法涵盖这么大的视角,就需要使用扩散片。

  闪光灯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输出功率、功能、价格等几个因素。一般情况下建议大家选择与相机同品牌的闪光灯。

  闪光灯常用的配件有:柔光罩、扩散片、反射卡、离机线、电池盒、电池、无线引闪设备、色片、底座等。

  闪光灯基本技巧:

  如果要求不高的话,闪光灯的亮度可以完全交给相机系统区控制。

  曝光补偿控制背景的亮度,闪光补偿控制主体的亮度。

  机顶闪光灯的使用:如在晴朗的日子,人物脸部处在背光阴影中时,就会显得很黑。此时可以让内置闪光灯弹出,对人物脸部进行补光,就可以拍摄到脸部曝光正常的照片。要记住太远或太近都会导致拍摄失败。使用内置闪光灯时不要使用太过庞大的镜头或长焦镜头。

  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可以使用镍镉电池,使用后应及时取出电池。

  使用前要检查一下闪光灯是否与快门同步。

  闪光时不能正面对着玻璃、镜面或表面光洁的物体拍摄,以免引起反光,可以稍微改变一下角度来避免。

  闪光灯高级使用技巧

  1. 柔化闪光

  当使用TTL功能时相机会自动判断光线输出量,所以无需担心安装了柔光设备是否会影响到曝光效果。

  2. 把光投到墙上去

  有经验的拍摄者常会把闪光灯打到明亮的表面,如墙壁、天花板上,利用其反射闪光。这种反射闪光笔位于相同位置的直接闪光要柔和,更具有现场气氛。

  方式一:把闪光灯灯头向附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打,让光线通过这些表面的漫反射反射到拍摄主体上,以造成柔和的光线照明。灯头可以朝任何位置照射,只要光线可以被周围的物体反射到主体上就可以。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灯头的角度,要让光线通过反射后正好落在拍摄主体上。记牢入射角等于出射角的定律就可以了。

  方式二:抽出闪光灯上的反光板或粘一块外置的闪光灯反光板(用白色卡纸自制即可),进行反射闪光。这种方式更容易掌握,拍摄者只要抽出反光板,把灯头向上翘起45度就可以拍摄了。其特点就是即使你改变了与模特之间的距离,也不用调整闪灯灯头的角度,所以拍摄者不用担心光线是照在模特前面还是后面。

  对手动曝光模式,一般依据闪光灯指数计算而得的光圈值再开大1~1.5档作为拍摄的基准,然后再根据结果做一些微调。需要注意的是,反射闪光的距离应当是闪光灯到反射面的距离加上反射面到拍摄主体的距离。

  3. 不要惨白的脸

  闪光灯是不是离主体太近了?闪光灯最佳的工作距离是2~3米。

  闪光输出量是否太强了?可以通过闪光补偿来削弱闪光强度

  4. 离机闪光制造立体感:把闪光灯从机顶上拿下来,放到相机侧方与主体成一定角度进行闪光拍摄。

  5. 如果经常需要做离机闪光,可以选择无线遥控设备。

  6. 慢门同步闪光

  正常情况下,当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快门速度不能太慢,否则相机移动会导致画面模糊。但当拍摄一个以夜间星星、点点灯光或黄昏天空为背景的夜景人像时,太快的快门速度会使背景曝光不足而变得黯淡。选用慢门同步闪光,相机会自己选择一个较慢的快门速度,既能照亮前景的任务,又能给背景以足够的曝光。

  慢门同步闪光包括前帘同步闪光和后帘同步闪光两种。

  前帘同步闪光:拍摄者按下快门就立即闪光,第一片快门幕帘打开时就发射闪光。

  后帘同步闪光:在快门按下时不闪光,等到第二片幕帘将要闭上时才点亮闪光灯。

  同为拍摄一辆汽车驶过,前帘同步是车在后,车的虚影在前;而后帘同步是车在前,虚影在后。显然后帘同步的效果更符合我们对运动的理解。

  除了用来显示速度感之外,慢门同步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在拍摄以灯光或黄昏天空为背景的夜景人像。对于有TTL功能的闪光灯可以用以下方法得到前景背景都准确的照片:把曝光模式设为光圈优先,设定需要的光圈值,让相机对背景测光,调整曝光补偿,然后锁定曝光,拍摄。相机会自动计算要发射多少亮度。偶尔需要稍微降低一点闪光输出量,免得主体显得太亮不自然。

  闪光灯实战指南

  1. 平衡主体和背景亮度

  使用闪光灯通常是因为当背景明显比主体亮时,相机无法记录下这么宽的影调范围。我们用闪光技术让主体的亮度接近背景的亮度,这样相机曝光就好控制了。

  当背景光线很亮时,快门速度会比较高才能平衡曝光。我们通常需要使用高速闪光同步功能,这是外置闪光灯上才有的功能。

  2. 前帘同步

  大部分场合下用前帘同步闪光就可以,因为虽然它在表现运动方向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在拍摄静止不动的物体或不强调方向的动作时,操作更加方便,也更容易确定主体的位置和主体的动作。可以在拍摄时晃动相机。

  3. 后帘同步

  后帘同步闪光能够在凸显速度感的同时给主体留下一个清晰的、符合运动逻辑的影像,所以特别适合在弱光下强化画面的运动感。不过后帘闪光的时机要比前帘闪光难判断得多,拍摄难度比较大,需要多次拍摄才有可能获得比较成功的照片。

  用前帘同步拍摄时,周围环境的虚影很容易叠到主体身上,而后帘同步闪光的运动逻辑性让这一切不会发生,主体更为清晰。

  4. 只照亮你想要的部分

  通常情况下,你的闪光灯会自动匹配镜头所用的焦距。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闪光范围涵盖到所有能被拍到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手动设置闪光灯的变焦,只照亮我们想让观者注意的部分。

  第十六章 旅行照片的后期处理和保存

  照片的五步美容法:

  一、净化画面

  去除脏点,脏点多半是由于CCD或CMOS上沾了灰尘所致。使用Photoshop的污点去除工具。

  通过画面裁剪,裁掉画面里不必要的杂物。

  二、调整影调

  可以用色阶或曲线功能来调整影调。调整影调时可以配合直方图来确定是否调到合适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下照片的直方图都是暗部需要顶到最左侧,亮部靠近最右侧,但亮部最好不要有超出右端被截断的情况。

  三、调整色彩

  如果色彩看起来不是那么正,有可能是白平衡不准或曝光不正确。白平衡不准最好在专门的RAW调节软件里做修正。如果曝光不准的话,须先调准曝光再调颜色,否则色彩很难确定。

  简单的色彩调整可以用色彩平衡功能来达到。

  有时在照片上增加些色调或者制作怀旧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气氛。

  四、提高清晰度

  适当增加些锐化,让照片变得更清楚。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otoshop里的USM锐化功能。如果只是网络上使用的照片,一般在数量50~80之间,半径在0.5左右即可。照片要放得越大,锐化的数量和半径就越大。如果不清楚今后照片会做什么用途,可以先轻微锐化一下或不锐化。

  五、打上个性化水印标记

  剪裁:

  1. 调整水平线

  2. 利用剪裁实现二次构图

  3. 利用剪裁来改变画幅

  一定要保留一份原图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二):给予摄影思考者

  我可以说自己是摄影爱好者,但也可以说不是。

  2008年买了索尼的A350单反,没有买佳能或尼康的,因为A350有liveview,液晶屏取景,像个DC,画质肯定好一点,然后就来拍拍小孩的,没用过RAW,直到2011年。

  到了2011年,觉得要换器材了,看了无忌上某牛一句话“把你现有的器材用透再换器材’,才突然发现自己从没买过其他镜头,没用过RAW来拍,对什么宽容度,测光,景深一窍不通。拍摄用的都是人像模式(拍小孩),PASM都不懂(那时候还想A900为什么只有PASM?)。研究了一下,买了个DT35 1.8的镜头,一个闪光灯。用光圈优先模式拍了一阵,知道了一点了,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机身也不想换了,用熟。再入点好镜头。

  所以我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了。

  然后就买了这本书。

  很不错,对于我来说。我看过前面的评论,有人说此书论述太肤浅,没有具体操作(比如测光等)的讲解,点到为止。我觉得对我这种程度来说已经很有启发了。

  全书都是彩页的,以图片为例,分享了拍摄的心得和体会,很有带入感。我喜欢作者根据不同风光类型,比如雪地,高原,雨雾天等不同情况的分类,给出实际的图片和精炼的解释。这符合‘旅行’摄影书名的要求。

  这次去南京爬中山陵,走明孝陵,天气阴沉,和上次的大晴天完全不一样。感受到拍摄效果完全不一样。也感受到一个外置闪光灯的重要性(家庭旅游,拍人),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对于拍摄情况和拍摄目标的分类。

  这不是一本纯技术的指导书,我觉得更多是对于一个拍摄者整体摄影思路的介绍。

  摄影在于心,表达你想表达的东西,如何表达,此书给予我很多启发,或者说有些点子是我曾经感觉过,又不是非常清晰的。

  我觉得看多了,拍多了,每个摄影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路和体会,作者很好的和读者分享了这些体会,我绝的这才是此书的精华。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三):因为旅行,爱上摄影

  热爱旅行的人通常也会喜欢摄影。

  当旅途中见到的风景与遇到的人都定格在镜头中,当鲜活的人物与鲜活的动作呈现在鲜活的照片中,感动与惊喜无法言表。

  可是,并不是每个拿着相机的人都能拍出好图片。

  拍出模糊的画面?太亮或太暗以至于看不清?色彩畸变得严重以至于橙色变成红色?看不出照片的主题?这些很让人头痛的事情,是摄影初学者的家常便饭。怎样才能在旅途中拍出精彩的画面、感人的瞬间?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手中相机的功能?也许这本书里,就能找到答案。

  知道张千里,不是因为摄影,而是由于旅行。没有看过他与左手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只是由“一个负责微笑,一个负责拍照”的情景衍生了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旅行书籍这么多,良莠不齐也是正常现象,谁知道他们这本书是保质保量还是噱头更胜一筹呢?心里还有些许怀疑。偶然的机会借来这本书学习一下,看到张千里每次出行拍照时都大包小包地背着、大炮小枪地扛着,还是震撼了一下。

  的确,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以为通过摄影很容易出名?你以为写书码字很容易出名?你以为靠旅行就能赚钱是一件很风光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人家努力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书中的一张张照片,一点点心得,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来对摄影的热爱与坚持的果实。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看了其他豆友写的书评,顶礼膜拜的有之,大呼坑爹的有之,不痛不痒飘过的也有之。我看过这本书,我给出四颗星,我想说说我的感受。

  我在06年买了第一个相机,一个卡片机,可是卡片机不讲究光圈快门不讲究调焦对焦,只要定在P档,对准拍摄主体,咔嚓咔嚓就好了。08年迈了第一台单反,从这才渐渐有了摄影的赶脚。每个人对相机操作的过程以及照片效果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偏好,我最喜欢调焦时虚实变换的过程,所以在最开始就自不量力地定在M档。能够保证清晰度,也调出了虚实结合,可是总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渐渐失去了对摄影的追求,更是一鼓作气地卖掉了单反,又买了个卡片机。这一卖一买之后,就开始后悔连连——什么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过了单反之后,再用卡片,不仅没有了摄影的热情,连拍照的热情都没有了。

  平时没有相机也无所谓,现在手机拍照功能这么发达,日常生活中的拍照都能hold住。可是旅行之时,看到景点的标志性建筑,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感人的瞬间,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单反,没有定格这些镜头,是一种多么令人难过的遗憾!于是我又找来摄影相关的书籍,跟朋友借来单反,自己补习功课吧。

  我觉得,对于我这样对摄影知识有一点了解,用过单反有一点经验,但是又拍不出美图的人,这本书,还是很实用的。就像我在短评里写的,没有废话,都是“干货”。实用性强,是因为没有大篇幅的理论,需要理论时,作者也会用自己的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受人讽刺的那句“万能的日光白平衡”和“越白越加、越黑越减”。摄影大牛们看完书嘲讽了几句,可我看完书认真记住了这些。

  书中每张照片都有标明所用的机型、镜头、闪光灯偏光镜等附件、拍摄照片时的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白平衡类型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数据。每当我看到一张在我心中憧憬过无数次可是没有一次能够出现在我相机中的照片时,我都会看看作者使用的快门与光圈,是不是超大光圈才能出这样的效果,是不是调慢快门速度才体现出舞者的动感,是不是日光白平衡才能有温馨的感觉。(遗憾的是,我再次试着用单反拍照时,还是没得到那么梦幻的效果。可能是相机不够好?)我非常仔细地看每一张照片的每一个数据,感到受益匪浅。现在还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可是我在想要拍照之时,对于如何调节这些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

  还有饱受人们争议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圣经”。大牛们觉得这本书内容浅薄、照片质量一般,够不上“圣经”的级别,这个我就不好评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圣经。我觉得,这本书,是旅行书籍中摄影讲得最好的,是摄影书籍中旅行方面讲得最好的,所以在旅行与摄影的跨界书中,这本书可以算是“圣经”了吧(^o^)/~

  总之,人们对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一段故事、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各取所需,有所收获,自己开心就好。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四):小自恋,但仍然是好书

  我很高不懂为什么有很多人要喷这本书。

  来总结一下,喷的人主要喷两点。

  第一点说作者自恋。

  真搞笑,人家凭借自己的努力混成了著名摄影师,和自己的老婆写书赚钱讨生活不对吗?有钱就买顶级器材,甚至不花钱就买顶级器材有错吗?如果你只是个业余摄影师,卖不出片,就在这仇富,喷那些有成就的摄影师,是男人该干的事吗?女人也干不出来!

  第二点说万年不变的白加黑减和日光白平衡。

  有的技巧就是这样,不说出来你死也不会,说出来了就是这么简单,但要是作者不说,你就是不会。不代表技巧容易表达,一句话就能概括,就不是值钱的技巧,你们所仰望的技巧是什么?什么分区曝光?什么曝光的计算?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不如书中讲的技巧来的实用。

  更重要的是你们这些人根本没看懂这本书,这本书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怎么根据特定场景选择合适的参数。比如土耳其旋转舞用仰拍角度放慢快门。比如复杂场景选用大块的颜色放入前景使构图简洁,画面具有冲击力,这些细节张老师都在书中提到过,这些更加有价值的内容你们根本就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摄影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张老师的作品很善于捕捉当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是对于大光比场景的驾驭也非常娴熟,分区域的大块颜色使作品非常简洁,具有旅行摄影色彩明丽。然如果你不喜欢这种风格,喜欢纯风光摄影,喜欢特写的人像,喜欢私房什么,大把大把的摄影师值得你学习,赵嘉,赵丽山,苏学,赵刚,谢墨还有什么草莓圈等等摄影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喜欢就去看人家的作品学习。张千里的作品既然收到媒体和NG的认可自然有它好的原因,你自己审美不到就少喷!。

  这本圣经的确非常自恋,但平心而论真心比市面上所有的摄影书来的实用,试问你旅行中的哪个场景是这本书里没囊括到了?说给我听?书中的一句要义想拍好片就得起早贪黑追逐日出日落,有几个业余玩摄影的人真正做到的?背个单反就是摄影师了,就了不起的谈曝光,谈片子深度了?幼稚!

  现在玩摄影的就是这样,各个都瞧不起别人,觉得自己拍的好,我自己也玩了两年,仍然处于菜鸟阶段,但现在都懒得带单反上街了,用手机按照像书中讲的合适的构图真的就能拍出很好看的片子,尽管如此,我每次旅行都带上单反,起早贪黑地拍,真心觉得这本书很有帮助。

  自己拍不好,就不要说这本书不好去误导别人,本书提倡的在前期完成准确曝光色彩调节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摄影道路,所讲授的摄影技巧也远比那些摄影教程机械地叫你什么是曝光什么是参数实用地多(这种东西为什么不去看相机说明书?说明智商和学习能力有问题),比那些整天拍完了做高动态加饱和拉曲线磨皮锐化再修图的摄影师正确不止好几倍。

  你可以说我是托,怎么着啊~!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五):一种生活

  那些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平凡的、不平凡的精致,在照片里,都是美的。

  游客和摄影家总是不同的,游客匆匆地和景物合影,而摄影家会费时间找一个合适的拍摄点。于是明白为什么自己拍不出那样的照片,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

  看到照片,还是怀念的成分更多。怀念上海的味道,怀念阿尔卑斯山的白雪,怀念阳光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迷离的光晕~

  很多旅行的记忆渐渐的模糊了,还是一眼认出了那条通往新天鹅的上山的路,也许是艰辛地走了两个来回的缘故。

  从欧洲回来三周了,渐渐地发现自己失去了原来那份闲适的心情。还是逃不出环境的控制。在马德里的公园散步的时候和一起交换的同学约定了一起爬香山,回来之后谁也没有再提起过。

  但还是很想回到那一种生活。

  天气渐渐地回暖了,希望心情也会。找个时间,开始一段旅程。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六):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被傻逼蒙过几次呢?

  任何胆敢把书名直接叫##圣经的书,要么作者是神经病,要么编辑是笨蛋,当然有时候你运气好的话,会是双份! 本书情况要好一点,只是两个笨蛋双飞而已。

  神一样作者张千里用迷一样的思路写了一本自恋的书。在这本书里,他会告诉你怎么样去旅行,并用图片幻化出旅行中最瑰丽的一面,而且会顺便告诉你应该买的——事实上也买不起的——品牌,他也会先知般地用广角,超广角等专业词汇——顺便说一句,傻逼/装牛逼的人都不屑于解释这些词汇——解释他那差强人意的照片,当然他更不会忘记强调他的神奇。笨蛋的编辑可能没见过世面并过于沉迷于那些云山雾罩的光影,以动刺达刺的节奏胡乱编配了本书的内容,结果就是没有相当摄影基础的你从任何一页开始看都会被灰度,广角,长焦等专业词汇以及前后无衔接对比图示的内容搞得一头雾水。另外,本书让你唯一记得的秘籍就是测光时候,越白越加越黑越减,这句话说了八百万次。

  如果有摄影基础,这书就更不值的看了。

  好了,装逼的天使们,买这一本够大够厚够文艺的摄影书吧,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被傻逼蒙过几次呢?

  《旅行摄影圣经》读后感(七):哪来那么多“圣经”

  这年头,似乎每一本摄影类书籍的封面上都能找到“圣经”两个字,好像不这么做,这本书就会卖不出去似的。张千里也不能免俗。

  张千里的主要器材是索尼全画幅单反A900,毕竟他是索尼的御用摄影师。事实上我本人也比较倾向于索尼。这并不是因为我早年曾在索尼工作过。我的第一台单反就是柯尼卡美能达的A5D——后来的索尼单反、现在的索尼单电的前身。买这台相机的时候,柯美还没有被索尼收购。

  喜欢用柯美/索尼相机的一大原因是其特有的机身防抖功能,这一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索尼从来没有防抖镜头,或者换种说法,索尼的所有镜头全都是防抖镜头。反观其他镜头,只要加上防抖功能,价格立马上个档次,镜头本身也变的大而沉重。

  另一个优势是其包围曝光。设置好之后,按一次快门就可以同时生成3张欠曝、正常、过曝的照片。对于那些HDR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神器。佳能我不知道,至少对尼康单反来说,即使设置了包围曝光,按一次快门也只能生成一张照片,想要玩HDR必须借助三脚架按三次快门才行。即使开启高速连拍,也不能保证三张照片全是同一画面。手腕的轻微抖动足以让你美好的HDR愿望彻底泡汤。

  而索尼最大的劣势,就是镜头群太少,有价无市……

  回过头来,纵观全书,跟其他摄影类书籍不同的是张千里对曝光补偿和白平衡的使用。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照片拍摄时都调整了曝光补偿。对于白平衡,我估计他有可能是用raw格式拍摄然后后期调整的。不管怎么样,这是他作为职业摄影师的一个特色。

  张千里的另一个特色是镜头的使用。他的风景照片主要是用70-200/2.8这支长焦镜头拍的,其次才是广角的16-35/2.8,要么就是广角定焦,基本没见他用24-70这个中焦段。对此作者没有解释,姑且当作是他的个人喜好吧。

  书中的图片很精美,还有很多作者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经验介绍。内容的编排似乎有待改进一下,至少我感觉系统性不是很强。总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摄影类书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