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见未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见未来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见未来的读后感10篇

  《看见未来》是一本由余晨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未来》读后感(一):看见未来真的能够看见未来吗?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互联网科技方面的专业书籍,如果想了解现如今的互联网,那么读读这本书吧!

  这是一本用采访的形式做的互联网人的故事书,只不过这些故事是用比较专业的主题展现的。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人的故事,那么读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想要在这本书之后行动,想让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这本书不适合你,因为它是一个理论的核心篇,真正不是很适合我们去做关于互联网的概念的行动。先来了解了解我们这些前沿的概念,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之后再来行动!

  【说说感受】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对于互联网和未来是有期待的,在读完之后也很感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尽管它没有太多指导性的东西,但是却能够让我自己在概念方面对于互联网有了更多的了解,看见未来,关注互联网,了解那些互联网人士的故事。而在读故事的时候自己也很好的了解了互联网背后真正的发展,而这些发展是在于每个人对于自己成长和发展来促进的。

  这本书用采访的形式将每个人的观点展现出来,很适合逐个阅读,而且互不影响,但是感觉有点专业化,或者说太多专业词,感觉高大上,但是却也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整体的框架和框架里的思考和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一本书,可以读内容,也可以读框架,那么我们会读到什么呢?

  《看见未来》读后感(二):未来,依旧还是人性

  时下互联网和金融是最火爆的两个行业,言必称互联网思维,行必说金融大数据,似乎拯救世界全靠互联网和金融了。这样的桥段听多了就容易引起厌烦,尤其是这两者并不是创造了价值或者财富,只不过把现有的价值进行了瓜分和再分配罢了,比如眼下互联网干的最多的不过是把过去渠道商、广告商的业务给瓜分罢了,本身并不是开创了新的市场。

  本书对互联网讲述不同于当下一些国内言论,没有大肆吹嘘互联网的泡沫,虽有歌颂但也有反思——虽然反思都是采访者的反思居多,而这些反思者都是当代互联网界的大佬,句句掷地有声

  一、互联网和金融属于虚拟性质的基础行业,其渗透到各行各业为其他行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类似于过去传统行业所谓的“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二、互联网让信息可以更加便捷的传输,沟通越发便利,这样资源的冗余现象可以减少,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共享经济得以产生;

  三、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如人类所想象的世界大一统,却让人类分裂成各种社群或部落。由于回声效应人类往往越来越自以为是,越来越只听见、看见自己想看的信息,越发封闭。而且由于人类可以自己选择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加剧了回声效应,陷入自我世界不能自拔

  四、“强连接”是自我,“弱连接”是延伸,要想创新就需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积极利用“弱连接”来延伸自我,扩展自我,进而创新和成长;

  五、网络只是延伸了人的大脑,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背后是人际网络在起作用,技术不断改变,不变的还是人性;

  六、“自由”是“可控”,而不是“免费”,所谓自由就是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硬件环境,知道自己的软件的运行模式和轨迹,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反之免费而在后台监视着用户的软件恰恰是不自由的、不友善的产品;

  七、无孔不入的信息扑面而来,人成为了肤浅的传声筒和复读机,只是在机械的阅读信息,传播信息,然后又进行下一个信息的阅读和传播,长此以往迷失在当下,最终不见未来;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获取简单化了,所以对人类的要求也提高了,人类的能力不再体现在获取信息上,而在于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进行信息架构和联想,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恰恰是对人类的要求提高了,那些有结构化思维的人得以脱颖而出,而那些懒惰的人则将永远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流里不见天日。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什么,它只是加剧了马太效应,不会思考的人依然无能,会思考的人则把收集信息的大量时间运用到了创新上;

  八、要创新,首先要知道不可能,从不可能中去挖掘出可能,尤其是当你发现其实没有不可能时,你的创新之道也就豁然开朗了;理性为我们提供精准的实施方案,而非理性支撑我们在艰难中坚持去实施方案。

  九、不去冒险是最大的冒险。不过只知道冒险不过是死在第一波浪潮的痴儿罢了。

  ——————————————————————————————

  当国外的能人志士开始思考时,国内却还陷在泡沫里无法自拔,缺少看见未来的眼睛,所能做的就只有复制罢了,只能在这场盛宴里去抢食门口的一点咸菜萝卜而已。

  《看见未来》读后感(三):未来是什么样?

  未来是什么样的,我常常在想。上次小学二年的儿子问我大学是什么样的,我可以说我们的大学时光如何,可是再过十几年的大学会是什么样的呢?有意思。我给他描述了未来的大学可能没有真实的课堂,人们可以呆在家里听老师讲课,还能很好地与他人互动;可能老师也不是真正的人类老师,而是一台电脑没可能虚拟成人形,不再有好大学和坏大学,大家上一样的课,学习科目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手机和现在的电脑可能都不再使用,都是网络连接;体育运动,例如踢足球等也不需要足球场,而是在家里玩。。。。。还有什么呢?也许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还怎的就实现了人机共存,人类就不存在了呢。。。十年前的人们又怎么会想到今天什么样?那时候手机还是只能接打电话,软件全是桌面版的,大家还在一心想考公务员呢。。。。

  昨天读完了《看见未来》一书,主要通过采访的形式,互联网世界的一些大牛们讲述了自己的发家史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看法。根据采访人物不同分为七部分,共31段采访,采访的任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奠基人、商业成功人士、投资者、未来学家、经济和社会学家、媒体人、黑客等,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观点,读起来蛮有意思的。

  他们的创业出发点常常不是现状,而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这种思考首先源自用户体验,再去审视现实,看看如何改变才能做到愿景中的用户体验。就像特斯拉的传奇人物马斯克一样,把问题归约到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再向上推理,寻求答案。首先不是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或者我想要怎么样。做梦想的人,敢于改变现实而绝不妥协。

  我们太喜欢高科技了,未来不是paper有多少,科技有多高,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围绕人类而非科技。

  喜欢书中最后一篇采访丹尼尔希利丝的,他打算做个万年钟,未来如果以百年或者千年为单位计算或怎么样?比起存在数亿年的地球,人类的历史又有多少年?就在5000年前人类的存在还只是一个传说,那么5000年后会怎么样?还会有人类生存么?还是我们已经飞离地球,想着新的目标前进呢?

  《看见未来》读后感(四):飞起来的猪也能看到未来

  白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网上所见的外国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外国互联网上也有和我们的页游广告一样很low的东西吗?屁股决定脑袋,处境眼界所限,自己并了解到答案。

  在这本书的前言,竟然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解答。说美国的互联网精神继承自1960s战后繁荣时代的嬉皮士精神。嬉皮士在石油危机到来之后消减,但是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后来成了美国互联网发展创业者、产品经理,程序员等的主力军,将嬉皮士精神用互联网再次发出向传统世界的挑战。然而中国思想自由的巅峰产生在80年代,90年代才传入中国。作者由此得出结论,那一批人在90年代的政治收缩,经济开放的环境下,只将互联网完全商业化,没有美国的基于反抗、挑战的精神,只是创造财富和商业发展的手段。我们所谈的“情怀”,是出自怀旧,还是改变?

  今天拿起这本看见未来,是一年前入职萌总送我的书。如今她已经走了,我和一年前对比,有些什么变化?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