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0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性》读后感精选10篇

  《中性》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6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性》读后感(一):史诗原来可以这样写

  雨天里,朋友在我读完《第二性》之后,推荐阅读《中性》(Middlesex by Jeffrey Eugenides)。书,也在雨天里寄到,那时候,上海正经历着史上最暖和的十一月,而我读完的时候,寒流终于将冬天带来。

  阅读之前,我早做好了接受各种负面情绪出现的准备,却不料,读得越深入,微笑也越发挂在了脸上,连先生也好奇在问:“这么好玩?”是的,挺有意思的。

  当你面对一个人以中年口气叙述自己家族故事的时候,其中充满的智慧幽默、甚至无伤大雅的调侃,你都会有种心领神会的莞尔。

  基于主人公和作者都是希腊裔美国人,整本书充满了希腊神话的意象,充斥着希腊神话里各种各样的故事,而乱伦的暗调一直徘徊不去,中性人的定义也以希腊神话里两性体“赫马佛罗狄忒斯”的名字出现,好在,作为叙述者的中性人主人公,却不见得多么的伤感抑郁不安,从一开始,他或者说她,便以轻松愉快的语气谈论过往的岁月,跟从这种轻松愉快,可以发现,主人公在用开明开放的眼光去看过往,平静地接受这些事实,同时用这样的方式抚平自我的伤口。这可真的应了那句“要不要马上着手进行?不,慢慢悠悠,从从容容,就该这样。”主角这么说,作者也这么说,那好,我们来慢慢品尝这份五味杂陈的精品之作。

  书厚、史深、知多、识广,历史、宗教、摄影、艺术、神话。很多的意象描写,很多的明喻暗喻,很多的指向性。读这样的书,一定要慢慢来的。  

  这是一本以从十九世纪末的希土战争到美国工业机械化、女性取得表决权、大萧条、“伊斯兰国”、二战、甚至电视的普及,冷战时期、三K党暴行等等种种历史事件为背景里,几乎包罗万象的史诗。其中包含了三代人的恋爱故事,有层次丰富复杂的冲突,比如:冲突的宗教,冲突的时代,冲突的打扮,冲突的肤色,冲突的食品,冲突的生存理由,甚至是有冲突的气味,等等,在这些冲突之后,一次次达成妥协和平和的,是这信仰东正教的希腊裔美国人那些天生的习性。因此,说这本书是希腊裔美国人移民并生活在底特律的史诗并不为过的。

  在三段或者多段爱情故事里,作为嫡亲姐弟的祖父母的故事以希土战争为背景,源于相依为命;父母的则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源于青梅竹马之情;自己的便是现代社会为背景,所有爱恋的开端,都是乱伦的开端,结下的果子,便是生于一个“中性”的孩子——主人公。最妙的是,家族中的祖父母乱伦的秘密是因为另外一个需要同样隐藏的同性恋秘密从一开始就逃脱了被揭秘危险。从此,乱伦缄默了,但是,遗传依然在唱歌。

  苏珊·桑塔格曾经说:“即使在当今时代,在自我中心几乎不需要辩护的时代,一本自我审视的书,一部以个人回忆录为形式的小说,仍然要求有解释来证明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自《重点所在》),妙在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从一开始便说了“要是我有时候变得有点诗兴大作,请读者原谅,这也是遗传的结果”。非常美妙的解释,遗传,一切出自于遗传,一切也将沿着遗传继续。

  令我非常有兴趣的一条暗线是,从一开始发现叙述者优雅博学的调侃口吻之后,我就期待着作者给出一个答案,关于这个作为叙述者出现的“中性”其修养、内涵和品位是怎么得到的。然而,直到行文结尾的十六岁之前,我也不曾找到他此后的经历,我能寻找到的全是家族里的各种希腊神话和希腊习性的印象,难道希腊后裔,真的就像文中所骄傲的——他们是古老的民族,所以有这样的气质和修养?理性的推理是,这是作者自己以才学和幽雅将中性人所经历的沧桑隐去,浮现出来的是阅历之后的和煦春风,偶尔有点阴影,但风过后,一切俱在阳光下。

  书的一半是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和父母的故事,一半是中性人成长的故事,讲述的是希腊美国人的人生,世道的艰难,喜怒哀乐的更迭,每个人的各种困扰,精致细腻,还有些小小的惊险和小小的惊喜。像所有经历了美国这段历史的家庭一样,像成长在普通家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种种可以产生诸多共鸣的地方,它也的确为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赢得了2003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作为第二部小说就获奖的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在《中性》中表现出来的成熟笃定的叙述手法是令人叹服的。因为很少有作家在描述这样自传式的故事之时,会让自己的主角跳出角色,来一段夹叙夹议地评论,《中性》几乎是在夹叙夹议之中完成了故事叙述的,更重要的是,叙述者并不曾抱怨自己的不幸,反而时不时调侃一下自己,调侃一下祖先,是希腊裔的风采,也是作者自己出色文品。

  整本书的故事,其实源于祖父左撇子的小小诡计,而当我们小小诡计,小小谎言,小小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是否上天在那里偷偷地顽皮地笑着等着那些会发生的变异结果呢?祖母黛丝德蒙娜在惴惴不安之中度过了一生,自以为使出妙计而得到女儿却最终得到中性人的父母,最终黛丝德蒙娜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因自己“诡计”而诞生的中性子孙。而卡尔的回答是:“我喜欢我的生活,”“我会有美好的生活。”。从卡利俄珀到卡尔,决定一切是人吗?决定一切的是上帝吗?爱情故事的结局都是那么美妙的嘛?从荷马到达尔文,是基因的变异?还是人性之顽劣?作者没有评判,完全留给了读者。

  掩卷之后,会想起作者以隐藏在子宫中的那个中性基因旁观世事的调侃语句,想着中性人哥哥那个奇怪的名字——“第十一回”,想着少年的他在韦氏词典里找不到自己的解释,想着左撇子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后公然叫黛丝德蒙娜“姐”时众人哈哈大笑,想着作者指明中性者的成长与诡计实施者左撇子失去能力之间的“奇特的平衡”,想起那里在注释里的各种复杂和深奥的意象诠释,心中伴着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凄凉,淡淡的怜惜,思忖着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读者阅历的增长,随着人们对性别这个概念以外的思考更加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不知哪一天《中性》这本书能真正获得它作者的祖先荷马曾经写过的“史诗”般的经典小说地位呢?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52155148&PostID=37222945&BlogID=150117

  《中性》读后感(二):夏天与蓝色爱恋

  《朦胧的欲望》—— 一段发生在夏天的故事,作者是尤金尼德——写《中性》的那个作家。两部作品有非常类似的主人公,而这一次又是两个女孩

  薄薄的一本短篇集,没想到看了整整一个星期。有些书适合快看,比如金庸,一个晚上可以翻厚厚的四本,起来喝上一大杯冰镇酶汁,超爽。还有一些书适合慢慢看的,比如尤金尼德的作品——午后的阳光啊,微风啊,花房里的天竺葵,女孩脸上淡淡的雀斑……看着看着仿佛真的来到作者身边,看到了他眼里的夏天,听到树上的蝉鸣和水龙头里水珠滴落的“嘀哒”声……如此这般,便忍不住放下书发一阵子呆了。

  考利(女主人公)便是在那样一个夏天认识了科蒂,然而这份朦胧的爱恋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她害怕别人的嘲笑,又担心她的拒绝,她独自坐在通往废弃车库的台阶上想着心事——该不该表白呢?这份对爱的畏惧不仅仅是出于胆怯,更多是因为她们同是女性,任何向对方迈出的一小步也许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唯有等待。等待中的考利变得心事重重,——她注意着科蒂的一举一动幻想着每一个甜蜜的细节。

  恋爱中的等待其实是最美丽的,我甚至认为它比两人在一起的时光更值得回味。等待中时间仿佛突然被拉的很长,像是午后阳光照在树叶上投射出的一小片斑驳的阴影——静谧却难熬的时光啊。

  我真是很喜欢考利这个人物,她并不漂亮:瘦弱、直发、行动举止像个男孩子,她喜欢《伊利亚特》中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喜欢路易斯·布努埃尔的《朦胧的欲望》,她的骨子里有着女性的敏感,同时又有着男性难以驾驭的狂野,一种本能的桀骜不驯。在爱情面前她很害羞,很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却不懂得保护自己,她对于科蒂的爱从一开始的顾虑重重到后来的不计后果。或者,不如说她自己已隐约预见了某种结局。

  当一切都已不可挽回时,爱情注定只有一个结局。当考利发了疯似的狂奔的时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什么同性之间的爱恋总是同一种结局呢?像一张对比度过深的照片,冲洗出来的颜色变得那样浓烈而深重。正如考利所说“一切看起来都带着忧郁的蓝色”。

  《中性》读后感(三):中性与世界

  看这本书的时候20岁,图书馆内。

  契诃夫的那句话:如果墙上挂着一杆枪,那么就非开枪不可,然而,现实生活中,你永远不晓得枪挂在哪儿。20岁还是20几岁,现实总让你摸不着头脑。

  如今再次提及这本书,已是28岁。

  中性这本书有一条主线即是主角以近乎全知的观点描述从自己祖父母年轻时代开始的家族历史以及自己的成长道路。是男是女,在年龄中见真章。这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难于启齿的故事变成层层剖析的心理成长。

  出生时,从租约已满的小房间跳进尘世,幼儿时,化作一头小猪的天神,只为了在女人的胸前吮吸,以及无视如寄宿的房客的父亲。再是成长时,变了身体,生活转弯,变了形态。

  在真正的成长中,我们的要和愿都会改变,所以,不绝对地说,至少对于我,不忘初心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经历让我自己改变,并且比一部分人变得更快,最开始的愿望已经不再被提及,而现在的生活也会曲折前行。这一定是好事。

  无论在哪个生命体里,自我的认识也还在继续,挣扎也会有反复,但有一点能被真实感知,更多地爱了自己及爱了无限的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