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零年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零年代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零年代的读后感10篇

  《非零年代》是一本由罗伯特·赖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零年代》读后感(一):非零和协作:自然选择 -> 生态进化

  非零和时代的副标题是人类命运的逻辑,而失控的副标题是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看了这两本书,让本人视野一亮,原来进化可以被研究的这么透彻。

  以下是本人借着文中的例子来做一番简短的描述,尽力把全文的核心勾画出来:

  非洲南部的一个原始部落靠狩猎长颈鹿生存。追杀长颈鹿,抢在吃腐肉的秃鹫之前割取猎物的肉,都需要众人合作。而且一个家庭无法很快吃完一只长颈鹿的肉,与其浪费兽肉让它腐烂,还不如分享兽肉给予人情。狩猎的收获比采集更不稳定,你的食物过剩,而存放多余食物的最好地方就是别人的胃。分享食物吧,当你的食物欠缺时候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在参与捕获大型野兽游戏的原始人中,这种非零和的协作更容易胜出。原始人并不是有意选择合作,而是以零和方式存在、拒绝合作的个体更容易过早失败。可以说,是自然选择导致了人类或动物倾向于非零和合作,而非零和游戏中个体之间的协作使得整个生命系统向复杂的形式发展。

  生物个体的本性是争取自己利益的,而合作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规则来最大化种族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体的利益。当捕猎大型野兽这些新技术出现时候,整个文明就会发展出更高层级的非零和游戏来实现整体和个体利益最大化。

  用文中的一句话总结一下,“互相交换东西的两个人都比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要过得好。参与交换的人数和互相依赖的复杂程度,都在文明演化过程中得到提高。”

  最后来一句,在看了<影响力>后,更能理解人类社会互利互惠这一原则的巨大影响。可见,各位作者的思想的精髓部分是互相诠释、互相印证的。

  《非零年代》读后感(二):现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

  看到本书的谜一样的东方的章节,原来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文明和自然选择有关,挺合理的解释,很厉害的分析,于是本人就做个笔记(借用一些书中的语句):

  蒙古人占领中国,继承已经成型的帝国,并将疆土扩充到东欧,确保商路安全,使得亚欧各国互通有无,联系紧密。而明朝统治者随后夺回政权,不太偏爱自由贸易,害怕蛮族的再次发展强大,就禁止海陆贸易,同时把资源从获利极少的海上航行转向防止蛮族侵略的长城修筑工事上。

  中国庞大的政体一方面提供安全低摩擦的贸易区域,一方面因为没有强大的外族威胁而保守得固步自封

  欧洲拥有许多相互竞争的政体,各个城邦国家之间存在持续竞争的动力。任何一个政体都会像明朝皇帝一样,出于保守的天性做出自招恶果的错误决策,只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定有别人尝试较好的策略,并很快被竞争对手模仿传播开来,如果某一政体继续坚持错误的策略必然会自食恶果,从而必须适应环境做出改变

  法国人发现蒸汽活塞的原理,然后英国人制造了蒸汽引擎,法国同样依靠蒸汽机达到了工业化。所以,中国再庞大也只是世界的一个政体,而欧洲是多个政体。多个政体之间自由竞争和借鉴而产生的自然选择的力量,可以更快地进化出优质的发展路线,而把自己孤立起来的中国却在保持领先的优势时候渐渐放慢脚步,最后自食其果

  至于,为什么欧洲没有产生统一的政体,还没看到后面的章节。作者应该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的。

  TW,原来自然选择可以用在任何系统里。

  《非零年代》读后感(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看有关“博弈”的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先博弈一场,总有一个懒散安逸的“我”阻挡着前行,而最终还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我”战胜了懒惰,不过好像这只是一个零和博弈。而赖特在这本书的观点就是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都是非零和。这本书的结构很像《枪炮、病菌与钢铁》,还有《人类简史》,都是想把整个世界过一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把博弈两个字都省略掉,因为非零和不光光是博弈,“非零和类似一种潜能,”,就像“对爱斯基摩人而言,存放多余食物最好的地方就是别人的胃。”“一旦非零和突然出现,潜伏的社会组织技能就显现出来,而社会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不光回顾了整个人类发展史,甚至连生物演化史也一并涵盖之中,将一个非零和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趣的是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一种零和博弈,作者阐述为只是一个零和的面向,如果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定会出现非零和的结果。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完全的零和了,否则这个世界怎么进步和发展。那似乎能量守恒定律就无法用在哲学上,而且因果律也不是那么睚眦必报了,是这样理解吗?

  不过有一点非常认同的是对于非零和的理解,也许之前理解的太过于肤浅,只知道“双赢”。其实现在叫嚣“双赢”的都只是在找些借口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已。真正的“双赢”是潜移默化的。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非零和,其实不光双赢,还有双输。按照“纳什证明非零和游戏的’合理’结果并非是大多数人认为’公平’的。”“非零和基本上是件好事,但并非本身就是善的。”也许这才是我们平时苦苦找寻双赢方案,却找不到的原因。

  非零和并不代表公平,更不代表没有牺牲。甚至“非零和关系并不一定代表合作。”其实这和作者前提假设有关,比如说“人类心灵的普同性”,更具体一点就是,“无私的付出,也就是不在乎最终回报的、真正的、纯粹的利他行为,在人类的天性中是几乎不存在的。”所以在非零和世界里,欺骗和寄生甚至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为什么仍然能够非零和?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或者说这和我们命运相系程度有关。所谓的自私也好,人性也罢都是希望能得到更多。而人无法活在真空中,所以“个体就必须以’对’的方式对待越来越多的人。”

  当然还有更系统的原因是来源于生物演化论,或者受古尔德的思想影响颇深。其实这本书发表的年代也是正式否定达尔文进化论的年代,根据对生物历史的不同认识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非零和也许就是其中一个新演化出的结论。只是书中一个问题有点没看懂,“演化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要花这么久?”也许需要再回炉回炉。

  总体而言作者的主张是要减缓历史的速度,而且我们需要善意,而贪婪则潜藏罪恶。

  同时“人口密度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不是因为它创造了机会,而是因为它创造了问题。”这也对当代的我们提出了要求,要多看看看这种书,或者在相对较高的层面进行思考。就像人类学家博厄斯,“人类发展的基础特征之一是过去一直无意识发展的活动,逐渐成为理性思考的主题。”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017-7-18

  《非零年代》读后感(四):可以看看

  从人的天性自私及对社会地位微妙但却强大的欲望开始,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合作和共赢(非零和),预言人类在物质上的全球一体化之外,还会实现精神上的一体化,善良宽容等博爱价值观将成为共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先进科技(指能使更多人享受更好生活的技术)的发明和传播,拥有先进科技的团体从前更多是通过战争(零和)来传播,现在可以更多地通过共赢来传播。这本书始终紧扣非零和的主题,把西方人擅长的逻辑和实证应用得很好,让人觉得很科学(不过真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他的论证逻辑还不够严密),这种写法在历史类的书籍里不多见。

  能把一个不新鲜的观点写得很有深度很有新意很科学的样子,也不容易,值得做学问又难创新的人借鉴。

  《非零年代》读后感(五):准备看和看过的朋友看过来

  交流、分享一下心得:

  首先说写作风格

  一个正金字塔的感觉,在刚开始提出非零和的概念总启全文,在前中部分开始对于史实进行分析、验证,并且根据这些论据进一步论证非零和逻辑。在这一段其实略显无聊,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们应该都看过钢铁,枪炮和病菌,那种感觉差不多

  到中后部分,是一个演绎的过程,畅想,并且推测了未来(很多假设我们在当代几乎已经在技术上达到了设想的高度),此外,根据非零和逻辑解释了人类的发展的方向性, 善的必然性,提出了对于世界局势的看法。

  需要keep in mind的是,在书中的时间概念是完全不重要的,并且认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关卡性质的,我把它理解为量变到质变。

  其中印象深刻的两个观点:

  文化演化和生物演化的一体性:

  其一,书中认为文化演化史一种高速的生物演化,在基因上需要数百万年的筛选和优胜略汰的进化,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演化中,就算需要几十代形成新观念或者创造新发明,其发展速度与,更重要的,传播速度都会远远高于基因上的生物演化,因此,把当代工业社会理解为一个自然并不为过。

  其二,非零和逻辑强调互利双赢,然而这与我们中国的太极阴阳逻辑大相径庭,东方的发展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然而作者给出的结论是:时候未到而已,这点难以苟同。

  比较好的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结果,在不断琐碎的细小的灵和互动中,整个人类得到了发展,这也是作者的观点之一。

  转载请注明,欢迎拍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