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枕的读后感10篇
《草枕》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枕》读后感(一):不如纵情于读书思考
酒色,山水,金钱,运动……这世上能满足欲望的事物有千千万万种,与其纵情于酒色吃喝等身体和物质上的欲望,不如多读书、看电影、思考,将自己多余的精力与欲望放在精神层面,即使成不了学者大拿,但读书写字总归是让自己内心趋于平静的方式,所谓开卷有益大约如此。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欲望没有高下之分,但满足欲望的方式却有着高雅与低俗之分,这里不是喝咖啡还是吃大蒜这样的形式主义之争,重点在形式背后的逻辑,是否能够让心灵更加通透宁和,所以很多时候纵情酒色不如纵情于山水之间,而行万里路的最终还是要读够万卷书。
所以我宁愿纵情于读书思考,或许这就是一个宅男的平凡欲望。
《草枕》读后感(二):摘录
1.说“茶人”:世界上再没有比茶人更装模作样的风流之士了。他们把广大的诗界故意束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极其自专,极其造作,极其拘谨。无端地打躬作揖,喝着泡沫而自得其乐的人,就是所谓茶人。
2.遭到一个小人辱骂时,其辱骂本身,不会使人感到痛痒,但要是在这样的小人面前行走起卧,谁都会觉得不快。
3.说裸体:都市里有叫艺妓的女人,以出卖色相,向人献媚为职业。她们接待嫖客时,只专心考虑自己的姿色如何映入对方的眼睛,此外再也不能发挥任何表情。年年看到的美术沙龙的目录中,充满着类似艺妓的裸体美人。这些裸体美人不但一分一秒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裸体,并且全身绷紧一种力量,努力把自己的裸体向观众显露出来。
4.说水草:细长的水草无可奈何地沉在水底。我说它无可奈何,因为除此之外,再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儿形容它。我知道山岗上的茅草会随风披靡,我知道藻荇逗弄波浪的感情,而这些沉入水下、常年无人问津的水草,也同样具备一切可动的姿态,朝朝暮暮等待有人来逗弄一下。它们从黎明等到黄昏,又从黄昏等到黎明,茎尖上凝聚着几代相思,至今未能如愿地动一动,也没有心甘情愿地死去,它们就这样活下来了。
5.说茶花:像一团火,蓦然燃烧起来,其后而来的便是凄清。...那花的颜色不是普通的红色,夺目的艳丽深处隐含着无法形容的沉郁的色调。...那花决不散开,它不是零落,而是紧抱一团飘离枝头。飘离枝头时是一次离开,似乎毫无眷恋;落下来紧抱一团,这真有点叫人生畏了。…又是一大朵像涂着血的灵魂一般落下来。
6.蜀犬吠日,吴牛喘月: 比喻少见多怪
7.画家的资格:他心地通达,像一个无底的布袋,毫无阻隔。他随处而动,任意而为,腹内没有沉积一点尘埃。如果他的脑里能体会出一点趣味,他就会立即与之同化。他在行屎走尿之际也是完全作为一个艺术家而存在。
8.文明就是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发展个性,然后再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践踏个性。
《草枕》读后感(三):非人情也是一种极致的美
丰子恺在他的作品《吃酒》中花了些许笔墨描绘了一幅景象:老黄爱调笑,看见年轻侍女,就和她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如同甘酒滴在舌尖,一时幻化出许多重质感,《草枕》首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书里那位名叫那美的女子。主人公是一位想要逃避世俗生活而来到乡下一处温泉酒店开始旅游生活的画家。夏目漱石这样设定主人公的背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他所秉承的“非人情”的观点,即“有余裕”。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急迫的小说,是避了非常这字的小说”。《草枕》的创作目的也很简单,“以美为生命”。
小说开篇说理:“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于是诗人、画家便产生了。浓郁的非人情的味道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观察也是一种有余裕的表现,既然人世难居,何不将美的东西表现出来?何不单单做一个观察者?何不拿起画板呢?于是画家就出发了。走过羊肠小道、走过大片的油菜花田,然后天突然下起了雨。
起初的雨是黏腻的,雨中的行人是可以入画的,然而前提是完全抛下自己的情感。画家的脚上沾满了泥团、浑身湿透、歪戴着帽子,全然一副赶路旅人的样子,感叹起非人情的过分。然而就算这样,我还是觉得美。春雨总是让人醉的,我是看画的过客,画中人是远游的旅人,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搭配,以至于到小说的结尾,这场春雨还飘洒在我的四周,从书页里被风吹拂出来,四周显得冷冷清清。
后来,雨仿佛渐渐消隐于文字之间,只溶解在绯句之中,古雅的故事里美丽的长良少女谁也不爱,唱着“大地秋光冷,野芳迟未开。妾本花间露,此行不复来。”便跳了河,雨就淅淅沥沥地落在河水上。画家住在旅店的夜晚,那美在庭中反复唱着长良少女的歌,雨仿佛就落到那美的身上去了。
那美是特别的,然而不能入画。她恃才傲物而又温和,命运不佳、身世曲折,更不要说那夜晚悄悄吟咏着绯句的背影是如何神秘,刚出浴时的身姿又是如何动人,那美姑娘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笔如有神的地方,为什么偏偏不能如画呢?小说最后作者终于借画家之口道出了答案。
那美送她的哥哥去前线打仗,在临别的车站与一个村野武夫(那美的前夫)不期而然打了个照面,“那美姑娘茫然地目送奔驰的火车。她那茫然的神情里,奇妙地浮现着一种从前未曾见过的怜悯之情”,画家拍拍那美姑娘的肩头,“胸中的画面在这一刹那间完成了”。这是一种奇妙的真情,它仿佛存在又立刻消失,仿佛事不关己却又扣人心弦。直到那美姑娘流露那怜悯之情,环绕着她的淅淅沥沥的雨才终于消失,水雾散去,真实的那美姑娘才终于浮现在眼前,而作者的“非人情”在小说结尾达到了高峰。
那美姑娘在我心中终于成为了一个真实形象,就像丰子恺笔下的年轻侍女,怜悯和泪水终于成为了真实情感的爆发点,这时文字中的女人才显得丰满而神秘。目送前夫离去那一刻的那美姑娘达到了一种高峰,没有任何影视作品、任何演技高超的女演员能够诠释那种环境和表情。脆弱而刚强的那美姑娘仿佛贴合着日本民族的特点,融合了不可能融合的东西,完成了她的使命:美,并且真实地美。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长”,《草枕》是一场美而淅沥的雨;“独坐无只语,方寸认微光”,簌簌雨丝打在樱花树下,雨雾之中仿佛是刚出嫁的那美姑娘,又仿佛是吟唱者绯句的长良姑娘;“遐怀寄何处,缅渺白云乡”,非人情也是一种极致的美。
《草枕》读后感(四):以美为生命的小说
夏目漱石一直都是我心中日本文坛的第一人,据我所知大部分学习日本文学的大学生毕业论文也都会将夏目漱石选为研究对象。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国内却没有全面地出版过他的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此很多读者虽然都知夏目漱石之名,但真正系统阅读过夏目漱石的人实在寥寥可数,即便是阅读过夏目漱石的读者,也大多仅限于《我是猫》、《心》、《梦十夜》这几本作品。如果是仅阅读过上述几本作品的读者,在阅读《草枕》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本书除词句精巧之外,在情节上乏善可陈,也难以理解作家创作的目的。
《草枕》发表前夕,夏目漱石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代表我的艺术观以及部分人生观的小说即将出版”。在小说出版以后作家又在信中写道:“像这样的小说,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由此可见作家将《草枕》一书看的很高。在我看来《草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夏目漱石本人将自己自幼学习的汉学、日本传统文学及日后旅欧时所学习的英国文学相互融合形成自己文学观之后的产物。可以说想要读懂《草枕》,就要对当时的日本文坛以及夏目漱石的创作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先说说当时的日本文坛——由于自明治维新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现代文学迟迟未能形成,而随着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社会现实的阴暗气氛日益沉重,日本作家们对时代普遍感到悲观与幻灭,他们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世纪末思想中发现了投合他们兴趣的观念,便形成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更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了一种“不要技巧,只做客观、露骨描写”的写作手法,随着田山花袋《棉被》的发表,这种风格达到了巅峰,很多日本作家都会在小说中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继而将人心中丑恶的地方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产生了变异。
但是在同一时期日本还有一批作家并不认同“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格,夏目漱石就认为“自然主义”小说中难以产生“真正伟大的小说”。于是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浪漫派,以永井荷风为代表的新浪漫派以及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余裕派”成为了反对“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力。其后夏目漱石创作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巨作《我是猫》,不久以后又发表了《草枕》与《哥儿》。如果说《我是猫》是在行动上反对“自然主义”文学,那么《草枕》则是从理论上进行了反对。
夏目漱石在文艺上有三大主张,即“余裕论”、“低徊趣味”以及“非人情”,而在《草枕》一书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见其中的两点。在小说第七章最后,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论述了自己对“余裕论”的理解:“……有一句处世的谚语,叫做“满招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旷达和天真显现出余裕,而余裕之于画,之于诗,乃至于文章,皆为必备的条件。”而在之后主人公与那美姑娘的对话中作家又阐述了很多关于“非人情”在艺术中的理解。
《草枕》在情节上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位对现实生活厌倦的画师,以“进行一次非人情之旅”的心态,在“那古井”温泉的一些所见所闻。小说从开篇起就在叙述故事的间隙夹杂了很多作家的思考,同时又通过表现小说中画师的文学观、艺术观来表现作家自己的艺术观。很多人都说看不懂《草枕》的内容,或者不明白作家的企图,其实作家的目的就在于“这要让美的感觉留在读者脑海里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草枕》之中有着大量景致描写的原因。同时也是小说中掺杂了很多与主线叙述无关的情节的原因——作家创作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让读者觉得“美”而已。可以说《草枕》就是为了反击“自然主义”文学而刻意创作出来的,小说否定了“自然主义”文学仅仅追求“真”的观点,强调了“真、善、美”在文学上的统一。
由于夏目漱石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生涯仅十年有余,因此在这十年期间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夏目漱石的小说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无论是针砭时弊的《我是猫》、《哥儿》还是关于爱情的“前三部曲”、“后三部曲”就是如此,而在漱石的小说类作品中,只有《草枕》与《虞美人草》不是明显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虞美人草》的文章比《草枕》更加精致,遣词造句也更加华丽,同时还是漱石成为专职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但却并没有获得成功。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作家希望在《虞美人草》身上复制《草枕》式创作方法的成功,但却失败了。
夏目漱石的晚年并不喜欢《草枕》这部作品,可能是因为作品的目的性太强的缘故。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作家不喜欢《草枕》这样的作品同时《虞美人草》的发表也没有获得成功,因此作家才重现思索了写作的切入点,才能够创作出《三四郎》、《门》、《心》这些在情感上更容易让读者动容的作品。但是《草枕》也有着它不容忽视的意义。我觉得《草枕》奠定了漱石细腻、隽永的文字风格,同时书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是作家后期作品中最擅长的描写方式,最重要的是《草枕》的创作源于作家对文学的责任感,而漱石后期的很多作品亦源于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夏目漱石才会在日本被誉为“国民大作家”。
《草枕》是夏目漱石作品中风格极为特殊的一部,同时亦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漱石先生的艺术观、人生观,但前提是读者要有一定阅读漱石作品的基础,同时也要有一些对当时日本文坛的了解,如若没有这些准备工作,阅读《草枕》后也许会觉得乏善可陈。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真正喜欢日本文学、喜欢夏目漱石的读者,会在《草枕》中发现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东西。
《草枕》读后感(五):总有共鸣
在世人眼里,艺术家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其洒脱超然、敏感自由,都像是天生性格中的一部分。但在艺术家,包括作家眼里,想要达到伍尔芙说的“the state of artists'”,却有物质层面的需要。譬如伍尔芙选择最大程度保持每天生活的日常,即见到的人、做的事、身处的环境没有很大改变,而画家“我”则是选择去一个远离现代野兽文明的山中,最大程度避免“人世难居”的困扰,以非人情的态度来将世界入画。
但艺术家并不因此落入寻常,我们也不应傲慢地将创造艺术这一事业同世间其他平常事业等同。“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这样看来,艺术是从心酸土壤中开出的花朵,是创作者经历一定程度的失望后寻求的告解。但当艺术具有艺术品质,能感染他人时,这种个人告解反而转变为他人的救赎。因此你看,这世间哪一种其他职业能与艺术创造相媲美呢?
不过,读毕我仍抱有对天然艺术家的幻想:有没有一种艺术家,是无需时刻提醒自己要以“非人情”的眼光观察世人,但自身已经把作为旁观者的艺术贯彻进生活所有部分了的呢?这样的人,可能就是在艺术家中,最为人嫉妒的天才吧。
《草枕》读后感(六):你是這樣的《草枕》
《草枕》文字雅馴,讀來宛如一首澹泊冲融的詩,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妙趣,恍惚身置物外,須臾間逍遙于非人情的天地之間,褪去物質的裹挾,瀝去名利的累牘,變得純粹自然。
吟味詩韻之余,《草枕》內涵哲思,又如一則藝術美學的隨筆。文首即導出藝術的緣起,“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憑借感情,則流于俗世;堅持己見,則多方掣肘。總之,人世難居。愈是難居,愈想遷移到安然的地方。當覺悟到無論走到何處都是同樣難居時,便產生詩,產生畫”,遂引出夏目漱石非人情、餘裕的美學觀,“苦惱,憤怒,喧鬧,號哭,這些都是人世不可缺少的東西。我在世上生活了三十年,飽嘗了一切。既已膩煩,再從戲劇和小說里反復感受同樣的刺激,實在受不了。我所希望的詩不是鼓舞那種世俗人情的東西,而是放棄俗念,使心情脫離塵界的詩,哪怕是暫時的也好”,“曠達和天真顯現出餘裕,而餘裕之于畫,之于詩,乃至于文章,皆為必備的條件“曠達和天真顯現出餘裕,而餘裕之于畫,之于詩,乃至于文章,皆為必備的條件”。
然其實《草枕》是一部淡無悲喜的小說。畫家“我”拋離塵世的羈絆去鄉間寫生,幾日“孤村溫泉,春宵花影,月下低吟,朧夜清姿”過後,雖十分喜愛,仍不得不重返澆季溷浊,戰亂頻仍的現實。
詩,隨筆,小說,在夏目漱石筆下出入自如,騰躍紙上的是他的藝術哲學與人生理想。
而此刻,書裡書外,四野闃然,一切豐富又嫻靜。
《草枕》读后感(七):悠悠忘不掉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书,但读完后却觉得以后他的书都值得读一读,真是很难得的作家吧。高三的的时候看朋友拿了这一本封皮极为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完了。其实中间有好几次都放下了。唉,明明只是游记,但总觉得什么在吸引着我去读完,明明也不会像小说一样会有或喜或悲的结局啊,但仍是想看完吧。
里面关于美学、自然之美的看法很深刻,现在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就不懂吧,然而作者一句“这些不过是小学六年级的审美。。。”着实让我记住了,我觉得高深莫测的想法与体验,在作者看来是极为幼稚的,不知是谦虚还是怎样,都让我第一次觉得艺术家与我们的差别啊。
里面的生活是那样的令人向往,这就是写作的力量吧,把一种简单的生活描写的那样富有情感,仿佛一辈子不走进山林乡下一次,就没法感受一种美的生命力。
《草枕》读后感(八):无
看这本书里我一直像在找茬般,试图从书里的风格找出少爷里的风格(原谅我现在就只看了这两本还敢来显脸大)。夏目先生是我看过最有反差的作家了,少爷里的各种黑幽默和明快直接的感觉这里丝毫不见了。也许对感悟已到达一定的困惑阶段,老师文中借着寻找美来追求当初的那个“原来”。
从什么上面看,就可以生成画,生成诗,生成文章。
文里的人和物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各自的磨蹭,经过文章中的“我”视角消化了,都会是能生成画或者生成诗,生成文章的素材。细腻的文字重现了这个过程。
其中最让美妙的是里面那位美的小姐姐。夏目先生的文里面的女性角色,总是能自带点神秘,又有点想要突破当时时代的想法的坚强且独立的女性形象。文中美的小姐姐先是各种撩男主,后面干脆还果了一下(傲娇的鼻祖,雾),最后面发现原来就是那个男主想要入画的哀怜女性。
这种形象符合我对女性一直都存在的形象。其实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什么样的情况下,女性独立与否,其实还想要再挣扎一下,心里深处那份软软的一直都在,大部分女性都能藏得好好的。
夏目先生在我看来,是一位能直面女性的作家。
半年前,看过部讲述夏目先生的日剧。夏目漱石之妻。
里面明确告诉我,夏目先生就是个家暴的渣男。因神经衰弱的旧疾,各种折磨了自己和妻子,最后让性格明亮的妻子也变得神经衰弱。。。明明灰暗,凄凄惨惨的他们,结局的告白,竟然还能甜腻s人,这也能算上某种意义上的神结局。
所以我想要找茬般,寻找夏目先生的文章之间相似点。能不能再了解先生。
当然以我水平,仅能供自娱自乐。
《草枕》读后感(九):《草枕》,一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
《草枕》是一本可以阅读不只一次的作品,书中的文字就像一层层轻纱,笼罩作家要表达的本意,每读一次揭开一层,随着对作家的本意越发了解,到最后,忽然发现每一层轻纱其实都包含着独特的含义。
夏目漱石主张故事既源于生活,也要略高于生活,可以用一些低徊趣味和语言特色增加故事可读性,不过,总的来说,他的文风还是更接近现实主义。在夏目漱石的作品里,《草枕》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一本书,夏目漱石在书中刻画了一个宁静、浪漫的毗海山村,一段非人情的旅居经历。
《草枕》是一本散文体小说,说它耽美,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俳句风浓厚,谈论美学。
精致的俳句
俳句是日本一种古典短诗,每一首由十七个日本字母组成,诗句多从细微平常的事物进入,表现生活的情趣,常教人见微知著。
夏目漱石不仅是位文学家,还是一位俳句诗人,这在摒除传统、走向西化的明治维新时期,实在难得。在他的文学小说里,很少看到俳句的影子,而在《草枕》中,夏目漱石写了很多俳句。
他将主人公塑造为一个俳句诗人兼画家,主人公每遇新的环境,总会审视周围,如果事和物组成的画面达到自己的审美标准,就会写诗或作画。在这里,作家巧借主人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写诗欲望。
全书开头就有一段精彩的俳句书写,主人公在一间山间农舍避雨,与农舍主人闲聊,寂静的山谷中忽而传来一阵马铃声,主人公有感而记下一句:
春风忆惟然,耳闻马铃声。
惟然指的是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弟子广濑惟然,惟然在松尾芭蕉死后,一边口念他的诗句,一边在各地流浪。上面这一句精巧的将俳句、旅行联系在一起。
随马铃声后,空山中回响赶马歌声,主人公觉得这很入画,于是又记下句:
清歌唱婉转,春雨过铃鹿。
这句并非漱石的创作,它引自正冈子规的俳句。主人公又想到农舍老妇就是在这样的村里,年年数落叮叮当当的马铃声,时至今日,头发都白了,于是有感而发:
马歌催白发,渗泊春已暮。
如果想到这些俳句背后的创作者都是作家本人,大约就能体会到厉害之处了。一处更厉害的地方是:
我发现“海棠花溅露,月夜人轻狂”下面,不知是谁写上了“海棠花溅露,月明惊朝鸟”一句。因为是铅笔,字迹不易辨认。若出自女人之手,则显得过于坚硬;若出自男人之手,则又显得过于柔弱。哦,我又大吃一惊。向下看,在“花荫系香魂,欲辨影朦胧”下面,又加了一行“花荫系香魂,人花影幢幢”。“狐狸化美女,春夜月溶溶”下面,则是“王孙化美女,春夜月溶溶”。是有意摹仿,还是存心添削?是卖弄风流,还是嘲戏逗趣?我不由思索起来。
这一段需要解释下上下文:主人公在温泉旅舍住的第一夜,深夜被一阵清幽的歌声惊醒了,他拉开格子门,却只见到一个朦胧的人影,于是写下一首俳句。第二天,当他泡完温泉回到房间,就发现记俳句的本子上出现上面的情况,而这些新加的俳句,都是那个前夜朦胧的人影——那美姑娘写的。
而实际上,不管是出自主人公还是那美姑娘之手,最终都是作家写的,寥寥几字的修改,就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意境,可见一斑。
全书当然不止这两处有俳句,而是散落在各章段中,使这本书的格调上升不少。
谈论美学
《草枕》的主人公是个唯美学论者,不管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要先考究意境是否符合美。这位主人公会站在非人情的立场观察美,他认为“如果自己是当事者,也会卷入利害的旋风之中,被这些美的事物和好的事物弄得眼花缭乱”。其实,不管是主人公的美学思想还是美学立场,都是作家的观念,从这里,就可以发现,夏目漱石是位对美学有研究的人。
主人公认为欣赏美不需要富有情趣或通晓时势。在他与观海寺的和尚聊过之后,认为虽然和尚不大懂艺术,却具有艺术家气质,因为“他心地通达,像一个无底的布袋,毫无阻隔。他随处而动,任意而为,腹内没有沉积一点尘埃。如果他的脑里能体会一点趣味,他就能立即与之同化”。所谓艺术家气质,指的就是能欣赏美。
同时,主人公对美的追求有着一种执著。那美姑娘叫主人公给自己画一幅画,一幅自己跳镜池自杀后飘在水面的画。那美姑娘并没有自杀,于是主人公不得不臆想这一幅画,他来到镜池,发现镜池的静雅配上那美姑娘的身姿,的确能构成一幅绝妙的画。然而,还是有一个细节难到了他,他认为画中的那美姑娘应该是一副哀怜之情,然而生活中的那美姑娘或轻蔑,或大笑、或痴狂,却从没有显出过一丝哀怜。于是这幅画只能停留在主人公脑海里。
一直到全书结尾,一行人送那美姑娘的堂弟去参战,在渐行渐远的火车上,那美姑娘却看到自己那已离了婚的丈夫——他也要跨海去中国的满洲,于是:
她那茫然的神情里,奇妙的浮现着一种从前未曾见过的怜悯之情。
“有啦,有啦,有了这副表情就能作画啦!”
我拍拍那美姑娘的肩头小声说。我胸中的画面在这一瞬间完成了。
书中关于美学的讨论也很多,这也是《草枕》需要细细品味的地方。
少见的幽默
夏目漱石在《草枕》中一改自己的文风,坚持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逗弄读者,这原是他的作品中极吸引人的地方。或许他想在这部作品中做一次创新,不过,在一处地方,我还是发现他露出了马脚。作家最后,还是忍不住露一手幽默功底。
一天,主人公到山村的理发店刮胡子,深受剃头师傅的“毒害”,在作家笔下,是这样的:
剃头师傅本来拼命地捏着我面颊上的肌肉,这时不无遗憾地松开了。他从架上取下一块薄薄的红色的肥皂片儿,在水里浸了浸,朝我的脸上胡乱擦了一圈儿。我很少被人将肥皂直接擦在脸上。而且一想到那浸泡肥皂的水放置好几天了,实在叫人恶心。
既然是在理发店里,我作为顾客,只有对镜而坐的权利。不过,我从刚才开始,就想放弃这种权利。镜子这种东西是平的,照出的人像必须平稳才合乎情理。要是悬挂一面不具备此种性质的镜子,硬是让人照,那么强迫人家照镜子的人就如同蹩脚的摄影师,故意损害了对方的容颜。摒除虚荣心,也许是修养上的一种手段,但瞅着一副比自己更为低下的面孔,仿佛说:“这就是你呀。”也用不着这般辱没我啊!如今,我不得已耐着性子对镜而坐,的确,它一直都在辱没着我。向右转时,整个脸孔变成了鼻子;向左转时,嘴巴裂到了耳际;仰起头来,五官压挤到一处,像从正面看一只蛤蟆;稍微弯弯身子,脑袋变得又细又长,像个老寿星。面对这面镜子,你一个人同时扮演九妖十八怪的角色。且不说我在镜子里的脸孔够不上什么美术品,就是从镜子的构造,色彩,银箔的剥落,光线的通过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这物件本身是极为丑陋的。遭到一个小人辱骂时,其辱骂本身,不会使人感到痛痒,但要是在这样的小人面前行走起卧,谁都会觉得不快。
这或许是全书最搞笑的地方之一,其实,这种写法才是夏目漱石的一贯文风。
优美的文字
为什么说《草枕》更像一本浪漫主义作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对环境和事物的描写及其优美,有一些甚至堪比《雪国》、《古都》等作品,实在很难相信,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文风能够变得如此浪漫。
我最喜欢两处描写,一处是主人公泡温泉的时候,作家的描写:
把身子浸下去,泉水到达乳下。不知泉水从哪儿涌出,常常溢出浴槽,看上去非常洁净。春天石头没有干的时候,一直潮润润的,脚踏上去温暖,舒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只有房檐上的雨滴,渐聚渐多,听起来滴答滴答地响。浴室里水汽弥漫,漫天铺地,仿佛只要有一点空隙也要拼命钻进去。
这大概是泡温泉最好的一种情景了,润湿的春雨和温暖的泉水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冷暖交叉的水世界。看到这里我都想去泡一次温泉了。
另一处是主人公到观海寺找和尚,在和尚的房间里,和尚拉开门,一副海边夜情的境况跃然纸上:
他拉开格子门。外面除了两块飞来石和一棵松树,别无他物。庭院对面好像紧挨着悬崖,月夜里朦胧的海面忽然展现在眼前。我立即感到心胸旷达起来。渔火点点,这里那里闪着光亮,远处已经连着天际,也许会化作星星吧。
想象一下,你身处一座悬崖,俯视着山崖下的渔港,朦胧的海面上是漫天的星斗,还能有比这更美的海景吗?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却是他别具匠心的一本书。
《草枕》读后感(十):美,在彼岸
夏目漱石的美学观点现在看来是清透而简单的,又有如同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般的朦胧诗意。夏目漱石的文笔美的不可思议,而陈德文的译笔也是妙的相得益彰,两者一相遇,《草枕》就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学盛宴。
《草枕》与其说是游记,不若说是夏目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交付身心的一次美学观念的探讨。虽身在旅行中,眼在观美景,耳在听乐声,思想却犹如这渗入肌肤的春的芬芳,外溢融入自然中,随天地缓缓流动,内化了美。
夏目推崇王维、陶渊明等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认为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的体验要比观一出《哈姆雷特》歌剧更有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同画中人,我们在画外观其行为,是美的;但如果画中人跳出画外成为立体的,并与我们产生交集带来世俗的麻烦,可就不美了。唯有远观的距离可以使美产生。若把自己置于那些产生诗意的环境中,即便“ 竹杖芒鞋轻胜马”,却仍感觉到身体之疲乏,诗境离开被观察的距离落在自己身上,美便荡然无存。所以此种诗意是只有和自身肉体感觉分割开来、保有距离时才存在的。
小说中有一段,写到主人公于睡梦中听到女子若有若无的歌声,侧耳细听又觉得遥远。结果连我的耳朵都仿佛被撩拨了,拼命想延伸听觉,一探歌声究竟。不过,还是这种焦灼却沉溺其中的状态最好,在花影下望见她淡淡的背影,得知确有一种美妙存于世间。不要去仔细探看,不要去戳破朦胧和缥缈,因为美只适合留在彼岸,若走近就不可避免的将美拉入世俗,有着被具现化的瑕疵将美摧毁殆尽的风险。而半见而未见的距离,刚好够把臆想中的美塑成艺术品。
小说虽有情节的存在,但其主要作用仍是为夏目漱石的美学观点寻找一个依托。将《草枕》当作一部文学理论书籍来看也未尝不可。若你爱诗歌,还能从其中欣赏到不少的诗艺探讨。当反复诵读,才不辜负夏目这一部小说之精深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