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格转移杀人事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0: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的读后感10篇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是一本由西泽保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一):在小笼子里的斗智斗勇

  西泽的书算是日系推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类了,相对于有些主张没有why done it就上不得台面这种莫名其妙的言论的人,我其实更喜欢这种纯粹享受推理的感觉,至少不会把死亡化作一个沉重的钟响敲在你心上,到了了还非要逼着你跟他一起物不平则鸣(对了所以我就是不喜欢社会派推理)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对于西泽的入门之作《死七》,后者虽然让我惊艳了一把然后对西泽保彦产生了兴趣,但实在对SF流有点适应不良所以奔着亲爱的匠仔和酩酊四人组一去不回了,这本书倒是让我又拐了回来。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讲顺次递换还达不到烧脑的地步,ABCDEF顺序把人名列好就够用了,唯一头疼的反倒是我拿到的版本上女主名字翻译成“贾桂琳”是个什么鬼,分分钟岔路出现一个中国妞的视感好嘛,翻译版本太坑爹也是让人蛋疼得不要不要的

  同是给你一个游戏版的非现实性设定,与《死七》相同的还有大环境的埋线,死七是绕了一圈告诉你其实循环的不是你以为的那一日,本书是绕了一圈告诉你循环的不是你以为的那六个人,中间都有个你意想不到的偷换,于是之前读者陪着西泽君绕圈圈也好理逻辑也罢,终究你以为的事实不是事实,最后两章会推倒重来告诉你一个真相,啊,原来我们之前都不过是在小笼子里跟作者斗智斗勇罢了,一直到最后他才会打开笼子的锁,坏笑着让你走出来

  果然不愧是喜欢让人感到坑爹的西泽保彦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二):无限的可能,局限的推理

  初看《人格转移杀人事件》,和许多人一样,也被那新奇的设定所吸引。除了科幻风的转移前提以外,开头那段对人格的讨论也很有趣,虽然有点容易被绕进去了。

  不过等我看完全文,总有一种“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觉,具体是哪里不对劲,似乎一时又说不出来,于是我又画了几个人格转移图,分析了一下,作者最后给出的答案在逻辑上的确是很合理的,忽略人格,只讲身体的话,大概顺序是:1、众人被迫住进“管理大楼”后,未再次发生人格转移前,鲍比的身体被杀于1号屋;2、此后, 发生了一次人格转移,有人在2号屋把兰迪的身体杀害,在6号屋把阿兰的身体杀害;3、之后再次发生人格转移,江利夫,杰奎琳和哈尼的身体互相厮杀,最终,哈尼的身体死去。

  如果按照以上顺序,作者最后给出的答案在逻辑上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但真正的杀人和死亡顺序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个人感觉,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

  真要说到证据,其实的确是很枯燥的东西,大致来说就是凶器啦,现场和现场遗留物啦,证人口供啦等等,如果按照这些来看,文章给出的信息真的挺不足的,比如作为凶器的啤酒瓶具体从哪里来?上面有哪些人的指纹?尸体所在的房间是不是第一现场?现场有没有被破坏或者伪造?现场和尸体上可以搜集到哪些指向凶手的证据?最后的两位幸存者,他们的口供是怎样的?其中有没有矛盾或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在这篇小说里虽然也有提到,但很多都被一带而过了。

  那么,如果要突出证据的作用,按照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这篇文章的叙述者应该是某位侦探或者以侦探视角来看问题的第三人,比如小说开头出现的那个博士,整部小说完全可以至始至终只以他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写,搜集证据,询问口供,最后抽丝剥茧,得出真相。

  但这篇小说仅仅第一章以博士视角来叙述,从第二章开始,视角就换成了一个叫江利夫的日本人,而且是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这个视角的转换本身挺有意思的。

  当然,作者把叙述者转换成第一人称,尤其是有着悲惨经历的人,肯定是为了增加读者的代入感。通过事件的参与者之口讲出来的故事,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小说高潮部分,三人边互相厮杀边交换人格那里,用第一人称来写,紧张感一下增强了很多;后面的推理部分,从当事人口中说出,再推翻,再重新推理,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然而当事人毕竟不是侦探,他也许可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却无法像侦探那样,去掌握决定性的证据。更何况单纯的第一人称,视角受限,所能揭示的东西就更少了。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选择用第一人称叙述,不知道这其中是否还隐藏着什么深意,比如——叙述性诡计?我曾经一度怀疑江利夫的叙述中有虚假的部分,但翻遍全书也找不到明显的矛盾之处。可疑的地方倒是有几点:其一,江利夫明明受了女性的欺骗,怀抱着某种愤恨的心情,在那种情况下,他居然有心情去研究某小店里的某个不明建筑,还冷静地挨个分析店里的顾客,这有点不合常理,不过也许他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其二,看得出他开始时不喜欢杰奎琳,但在地震时,尽管他的肋骨被杰奎琳撞断,他还是选择帮助她,这让他显得有点“圣父”,当然,江利夫曾坦言他喜欢“自虐‘,所以这里虽然可疑,但也不是说不通;其三,杰奎琳在书的最后说,她第一次见江利夫时,就觉得他”不搭调“,这个不搭调到底指什么呢

  我们知道,如果江利夫的叙述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本小说的推理从前提到结论都是不靠谱的,那样的话,整篇推理就崩溃了。当然,因为作者没有对他进行反转,所以并不能证明他说了假话。

  然而不管怎么说,江利夫似乎是个看着完全没问题,但就是有哪里让人觉得”不搭调“的叙述者。

  除了江利夫以外,再列几个可疑之处:

  1杰奎琳和阿兰到底是否认识,杰奎琳到底是不是伊丽莎白,关于这点,文章里两次提及,却都不了了之

  2文中交代鲍比只有16岁,但他并不像一个16岁的孩子那样幼稚,相反,他有一定的领导力,看人也有一定深度,他到底是谁?他对”兑换圆“真的一无所知吗?

  3.关于绫子,很多人也都说,最后交代的绫子的杀人动机有些苍白,我也觉得有些苍白,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真的能那样毫不犹豫地杀人吗?

  4,杰奎琳到底是黑是白?她把阿兰的身体放入6号屋,并包得像个粽子,真的不是故意的吗?最后她饶过江利夫,难道不是因为害怕在把江利夫杀死的那一刻突然发生人格转移吗?

  关于疑点,就说那么多了,之前说作者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其实我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驳倒作者的推理,不管怎么说,他给出的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关于人格交换,由于它本身是一种未知,所以其实可以延生出无限的可能,文中所给出的规则未必能束缚住它。但既然是推理,当然要有理有据,推理本身是受到限制的,需要证据和事实去支撑。这篇小说,在这两者上面产生了一种隐性的矛盾,但作者也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圆这个所谓的科幻推理。

  ,关于人格交换,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根本不用交换人格,只要交换身体的影像(当然不是实际的身体)就行

  比如说,假如要A(A’)和B(B‘)达到个人交换的效果,只要在视觉和感觉上造成误差,让人以为A的身体变成了B的,B的身体变成了A的即可。

  交换后的效果:

  (A’) A(B‘),交换身体和交换人格其实是殊途同归,而且,不用真的交换,只要造成某种错觉就好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三):一场人格转移的“化装舞会”,一次人性的较量

  西泽保彦第一本。

  美国某处商场内的快餐店里七名男女在遭受地震后无意间打开了“第二都市”的封印,其中一位日本女性没能逃出商场,被坍塌下的天花板砸死,死前曾被人勒住脖子过。剩下的六名男女进入了化装舞会的循环中。肉体和人格会在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依次不定期进行转换。六个人国籍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日语、英式英语、南方口音的美语、黑人特有发音方式的英语等等。)就在六个人商讨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打算的时候,一句“那个被杀的日本女孩”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在博士们离开之后,成为孤岛的“第二都市”内发生了连续杀人事件。

  原先看封底内容,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要夺回自己人格的小说,于是凶手或是准备等循环一周,每个人各归其位的时候,杀死其余人,使得转换终结。但转换时不定时发生,在杀死别人的时候,还要当心自己的肉体,自己进入别人的体内的时候,自己都未必意识到。

  江利夫听到鲍比说看到杰奎琳曾经在地震发生后上过楼,认为在大家苏醒过来之前,人格就已经转换过一次。凶手的动机是为了替死去的日本女孩报仇,但是对于当时处于封闭区的自己和鲍比应该是排除在嫌疑人之外。

  当其他3个人都被凶手杀死后,幸存下来的江利夫和杰奎琳进行分析,想起A博士说“人格转移的时候,原先宿主的记忆也会存在,转移的只是人格而非脑子。又说实际上转换已经结束,A已经是A,但是A假装成自己是B。”再回忆当时的细节、得知了凶手的真实身份以及杀人动机。不过我总觉得动机还是有点牵强。

  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时不时要翻回去再确认一下到底这次人物里是谁的人格存在,推理凶手到底是谁,还是比较搞脑子的。

  话说我始终觉得杰奎琳有问题啊,最初阿兰看到卡特琳第一眼的时候叫她伊丽莎白 ,以为是自己父亲的外遇对象,而杰奎琳也是有点迟疑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杰奎琳和江利夫两人独处的时候,杰奎琳的确有过想杀了江利夫终结转换的念头,并付诸实践。当杰奎琳和江利夫离开“第二都市”,去探访阿兰的老家时,他母亲看到卡特琳第一眼也是把她赶出来。看到这些情节,还以为杰奎琳身上还会有逆转,但是作者就此停住了。

  最终杰奎琳说出了破解人格转换的办法,也算是一种转折和新起点吧。

  .话说我知道阿兰的日语不是很标准,不过没必要翻译成中文还是老外的口音吧。。。。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四):认真的吐槽

  对于西泽保彦同学的喜爱以前说过多次这里不重复了。

  此书是对于所谓推理小说公平性的挑战(当然他的每本书都在挑战自以为是的读者们的底线),所谓人格转移的规则与诡计设置,基本上等同于告知几个基本公式后让可怜的同学们直接解决一个多重设伏的难题,那一堆堆的括号和代码让文科了大半生的人欲仙欲死——你敢说你没拿出验草纸试着画圈后来又放弃随他们换来换去死绝了清爽……后记里西泽本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自承还是有些隐含规则交代得并不明确。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此书虽然阅读过程纠结,但诡计易懂且尚算科学,看来公平性问题并不能决定推理小说的成败。

  人格转移这个题材非但不新鲜,反而在科幻界用得太过恶滥。西泽此书看似独辟蹊径,实则是在化陈为新,并不容易。

  其实跟人格转移这件事情最对路数的还得数情色文学,灵肉混搭后的碰撞应该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和阅读激情,西泽君其实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用自渎和爆菊之类小清新的情节打了下擦边球,并且将可有可无的终极解决方案与孕育后代挂上钩,让直弯二众都浮想联翩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五):真凶还没落案吧

  科幻背景:第二都市能让多人人格在肉体间互换直到肉体的死亡。

  化妆舞会:人格转换的代称。

  在大地震中偶然聚集在小店的7个人误入第二都市,出现了人格转换现象。被隔离的人们发现只有杀光其他人才能使转移停止,于是大屠杀之后只剩下杰奎琳和我“江利夫”。

  身处迷局,江利夫和杰奎琳多次推演事情的真相,包括地震时绫子的死因和凶残得在宿舍大杀四方凶手的动机,尽管推理日渐完善,但是故事的结尾还是让我有真凶尚未落网的感觉。

  绫子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在地震中损坏时,开始预谋结束这一场如梦般荒唐的现实,但是在杀死所有人之前要先给自己预留一个满意的身体,于是美丽的杰奎琳成为了她最后目标

  在屠杀和不断转换的混乱场面中,她和江利夫多次交谈,其实当时能对她产生威胁的健壮男性已经丧失反抗能力,她如愿得到杰奎琳的身体并开始伪装成她,但是她知道CIA必定会调查人员死亡的原因,留下一个江利夫作为见证者又能转移其他人的注意。

  她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的女性在短短一周内就能熟练运用日语就是证明。只有从小就在日语环境中长大的绫子才会如此神速,而且她在宿舍里已经装扮成阿兰模仿他的口音。

  江利夫的推理一直建立在她是杰奎琳的基础上,所以我想她告诉江利夫两人诞下子嗣就可以结束轮回应该是有所隐藏的,并不是能回到自己原配身体,而是固定于现有的身体吧!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六):好看的故事,好猜的诡计

  1、这个如果要严格分类,我以为应该划入“软科幻小说”而非“新本格推理”。若不是作者是西泽,新星需要考虑作者归类问题,我觉得这本应该放到幻想文库更好。

  2、故事性很好,故事很耐读,文笔流畅不罗嗦,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西泽和东川同属轻小说风格较重的作家,但我对他俩的评价截然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人物刻画的功力。西泽这一本,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来。——譬如整整一页都是纯对白式的辩论,西泽完全不需要在每句发言前注明“谁谁说”字样。

  3、诡计很好猜。我是在第114页(新星版)确定了诡计,猜到的时间可能还要再早些。最终结局(谁死谁活,以及死亡和幸存的理由)也大体都猜到了。这本对于不敢猜、懒得猜,或者常常猜不到的读者而言很推荐,可以试着从中找到信心,因为真的很好猜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七):熟悉的公寓

  我在车站、在房间、在街上寻找着某个声音。正如风太在笔记本上写的那些文字一样,那声音期待着把我的生活讲给它听。

  一个女人,走着夜路,右手拎着手提包和一只塑料袋,左手拿着一把折叠伞。离开公司的时候下雨了。塑料袋里装着的瓶装饮料和花茎甘蓝有点分量,勒得手心疼。不过,当下她想要独自感受这份沉重。

  一走近那个熟悉的拐角,她就抬头去看天空,隔着小路尽头的小诊所院子里的那棵橡树,仰望那轮明月。她觉得树叶的翠绿色和天空的藏蓝色很美。这不变的风景至今已看过多少回了?今后的路途肯定还会这样弯弯曲曲地无尽延伸吧。

  正想着,她已经走到了那扇熟悉的公寓门外。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东京塔钥匙扣上串着的钥匙,打开门,在玄关脱了鞋,摸索到开关,打开屋里的灯。脱掉大衣,摘去发卡后,她走进浴室,拧开水龙头,坐在浴缸沿上凝视着笔直下注的热水柱。

  在水蒸气的笼罩中,我闭上眼睛,感受着皮肤渐渐由凉变热。窄小的浴室里回响着的热水的声音,听起来也像是正在挖掘一条通向什么地方去的隧道的声音。

  《人格转移杀人事件》读后感(八):西泽的书总是对集中力的考验。。

  一直觉得读西泽保彦的作品对自己的集中力非常考验,尤其是对我这种注意力散漫的人来说,又尤其是对着电子书看的时候。从《神的逻辑人的魔法》到匠千晓再到《死了七次的男人》(所以说《死》里面的男主是追高千的那个大学生店员吧。。),好像只有《解体诸因》要轻松一些,果然我的能力只能承受短篇么。。

  总体上感觉,西泽的逻辑性还是挺强的,他的作品背景都比较虚幻,可能也更衬托了对逻辑性的突出吧。当然这种逻辑性在《人格转移》里十分明显了,以至于我都觉得这一堆人格来回乱转就是西泽为了满足自己的逻辑欲望。。总之我看的时候是有点头晕眼花。不过逻辑是一方面,推理小说看多了大家一般都会有直觉,所以最后绫子是凶手的结论并不意外。虽然我到最后都觉得女演员很可疑,到最后一页我都期待着她从背后给男主一刀什么的。。

  然后就又要回到逻辑问题了,西泽在书里对于逻辑的安排十分重视,但是相对地“推理”和“情节”的部分就变的很奇怪。一方面,作品里几乎是一晚上就让大部分人物相互残杀而死了,悬念和期待都没有足够的空间,重点在于人格转换的推算而非对事件的推理。另一方面,在情节发展上男主和女主的情感进展也略神速了吧,感觉后面的很多情节就是为了让男主和女主能合理在一起而特意设置的,比如女主到了日本以后大受追捧什么的。。

  总之,个人感觉,中间的人格转换是亮点,不过后面的情感发展就可以大段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